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实用版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实用版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实用版

YF-ED-J4255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

术研究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主要研究单位: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

询有限公司

主要研究人员:宋键、刘加华、胡少

峰、陈菁菁、张琦、杨耀、刘扬、沈坚、朱

弘、张琼燕、洪翔、冯娟、周巧莲、刘循、龚

伟、纪文莉、邓奇、洪海珠、张凯、宋洁、牛

振宇、蔡佳妮、何斌、胡蒙达

一、研究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灾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

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会对社会形成巨大影响,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正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灾害的特殊性,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工作。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日显重要,如何研究消化、吸收国外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成熟经验做法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组织构架、风险分析、安全设计技术标准、安全评估体制、应急处置能力、措施及装备等,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题研究为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法律法规,组织架构、评估机制、管理体制提

供政策依据;为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设计水平,用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RAMS)风险分析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为进一步研制安全监测、早期预警安全装备系统提供前瞻性研究。全方位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进行系统化地研究,以此减少重大事故灾害的发生及损害,或早期发现,为一旦事故灾害发生,能够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有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水平。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相关政策及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了达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目标,必须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而有

效的公共政策以及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安全、高质量的轨道交通产品和服务,形成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建设和运营的能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能力建设的内涵核心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政策及制度的建设,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特点及现状分析,目前急需建立和完善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制度、安全过程控制制度、安全认证制度、安全报告制度、新系统准入制度等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相关核心政策与制度。此外,还应通过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构、明确指挥协调机制、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加快技术手段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共识与合力等方面着手,逐步加强完

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技术

通过对自然灾害、水灾、火灾、恐怖袭击和重大运营事故在内的城市轨道交通重大事故灾害的典型案例及数据分析,对上述五类城市轨道交通重大事故灾害进行风险分析,确定针对各类事故灾害安全设计的需求和要素。

对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关设计规范与以EN50126为代表的国外轨道交通安全设计标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技术的发展需要引入基于风险分析的全寿命周期RAMS安全设计方法,将危害分析、风险分析及可靠性分析作为安全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前提。依此提出适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的安全设计模式,通过RAMS分析确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

安全设计任务和技术要求,以及验收或验证标准,形成完整的安全设计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贯穿于各个设计研究阶段,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发生重大事故灾害的特点,设计范围涉及到包括线路工程、结构工程、车站建筑、车辆基地、车辆、机电设备以及运营组织保障等各个专业系统,将“合理而可行的最低风险程度(ALARP)原则” (As Low As Reasonable Practicable)作为安全设计的风险控制原则,并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可研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要求。

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是对城市轨道交通

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评价,它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的评价,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在系统发生事故或故障前先行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消除危险或降低系统的危险性。

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主要由安全预评价、竣工验收安全评价、运营安全评价以及施工等专项评价构成。通过对各类安全评价在国内开展的现状分析,明确了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安全评价内容指标、安全评价程序及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要求。

4、城市轨道交通监测、预警安全装备

根据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体系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应急体系可由预警体系、防御体

系、预案体系及组织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其中预警体系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各类危害因素和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报”的装备功能与行为规程体系,其建设目标是“实时监视、在线检测、准确判别、及时预报”。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的总体构成和专业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的监测预警范围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营设备、公共安全、人员状态以及社会联动的监测预警。从需求、架构、建设要求三个方面对隧道与桥梁预警装备、轨道及路基预警装备、车辆系统预警装备、轨旁设备预警装备、视频监控系统预警装备、入侵报警系统预警装备、在线人员工作状态预警装备以及社会联动响应预警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选用或开发各类先进的城市轨道交

通监测预警安全装备提供参考依据。

三、创新特色

1、首次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政策及制度建设的需求

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发展在政策及制度建设层面上的需求分析出发,首次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急需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安全监管制度、安全认证制度、新系统准入制度、安全报告制度和应急管理能力。为政府建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相应的安全政策制度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2、首次提出基于风险分析的系统全寿命周期RAMS安全设计理念

在消化、吸收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计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现状调查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而言,广义的城市轨道交通是指以轨道运输方式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具有中等以上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别于道路交通),主要为城市内(有别于城际铁路,但可涵盖郊区及城市圈范围)公共客运服务,是一种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系统。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历史发展概况 2、了解我国城市轨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了解我国城市轨道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包括对装备制造业、就业、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 本报告针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调查。调查采取从网上搜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筛选总结的方法进行。 (三)项目执行 调查时间:自2013年11月12日至11月15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国各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即已建成通车的城轨交通)1908年,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揭开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随后,大连、天津、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也在当时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行,运行速度不高,正点率低,。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开始相继拆除旧式有轨电车,到50年代末,只有大连、长春、鞍山等个别城市保留至今。 由于人口及汽车的猛增,有限的城市道路面积和无限增长的汽车数量产生了尖锐矛盾。城市轨道交通再次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 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 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2011(1)

信息引导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发刊词 孙 章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的姐妹篇——《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正式创刊,这为《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的各理事单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沟通协作平台。 正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样,信息是管理的命脉。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预测的前提、控制的关键;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的价值倍增。归根结底,信息引导发展。 为了给各理事单位以及广大读者、作者提供全面、正确、及时的信息,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将定期出版网络版《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内容包括“规划与审批”、“建设动态”、“运营管理”、“新技术与设备”、“事故与教训”、“运营里程统计”等栏目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上所发表的“特约时评”精选和论文目录等,以方便读者查阅。 十年磨一剑。《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创刊13年来,在广大读者、作者和理事单位的支持和关爱下,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衷心祝愿《城市轨道交通信息》能充分发挥网络刊物的优势,按时为大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餐,并加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2011年1月8日

目 次 城轨时评 (1) 基于网络化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 (1) 借鉴世博交通经验推进城市交通发展 (2) 上海轨道交通“12.22”列车冲撞事故发生后的思考 (3) 正外部性的内部化是解决地铁亏损的根本途径 (4)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要有法治保障 (5) 现代城市发展的双生儿:公共交通与城市规划 (6) 规划与审批 (7) 建设规划与审批 (7)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通过国务院批准 (7) 《贵阳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20)》通过国务院批准 (8) 《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6)通过国务院批准 (9) 《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8)》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估 (10)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 (12) 《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估 (12) 《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 (13) 《郑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 (13) 《南京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 (14) 《东莞市R2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 (15) 《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 (16) 《西安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估 (18) 《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可行性报告》通过发改委专家评审 (18) 《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可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 (19) 《无锡地铁2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发改委专家评审 (19) 环评报告评审 (20) 《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环评报告》通过国家环保部专家评估 (20) 建设动态 (21) 新线开工建设 (21) 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和3号线(试验段)工程开工建设 (21) 南京地铁3号线暨1号线西延过江线试验段开工建设 (22) 大连地铁1号线及2号线工程全线开工建设 (23) 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开工建设 (24) 大连轨道交通3号线支线续建线开工 (24)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资料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轨道交通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此表由学生根据《任务书》完成,交指导老师审核, 通过后开始论文写作) 设计(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研究 系部:轨道交通工程系 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移动电话: QQ号码: 电子邮箱: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2016年10 月16 日

开题报告填写说明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执行。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标准格式(可从教务 网上下载)打印,不得随便涂改或潦草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凡签名处均应本人签名,不得打印或盖章。 3.任务书内有关“系部”、“专业”、“班级”等名称的填写,应 写规范的中文全称,不能写数字代码。学生的“学号”要写全号(与学 生证书上的相同),不能只写最后2位或1位数字。 4.“文献摘要”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相 应的栏目内。文献摘要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文后“主要参考文献”的填写,应按照国标GB 7714—2005《文 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书写,不能有随意性。 5.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2005《数 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 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日”或“2004-04-02”。 8.表格内文字输入格式为:5号宋体,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A4页面,双面打印,并请注意保持表格的整体美观。 9.本《开题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学生,一份指导教师留存,毕 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交所在系部存档。 轨道交通工程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维护乘客和运营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基本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可靠、便捷舒适、统筹协作的原则。 第四条【管理职责】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 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城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运营安全前期防控 第五条【规划衔接】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

规划应当征求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意见。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运营安全保障等因素,对线网架构、换乘枢纽规划、线路建设时序、线网综合应急指挥系统等提出意见。 第六条【安全专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当编制运营安全专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应当征求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意见。 第七条【配套设施】在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当统筹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消防、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无障碍交通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划设计相关设施。相关设施的布局、规模等应当与需求相适应,并与车站统一规划、同期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八条【设施设备选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车辆、信号、自动售检票等设施设备选型应当统筹考虑与线网中其他线路设施设备的相互兼容和统一,以降低安全风险,确保运营可靠,提高运营效率效益。 第九条【运营单位条件】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有健全的行车管理、客运管理、设施设备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的参考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的参考文献 [1]罗强,胡三根,龚华炜,臧晓冬.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与模型构建[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2):587-592. [2]高微. 经济视角下交通运输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7):210+216. [3]郭延永,刘攀,吴瑶,马超群. 城市轨道交通单线服务水平评价方法与应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384-389. [4]周文通,陆军,孙铁山. 轨道交通对北京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J]. 城市问题,2021,(03):35-42. [5]潘彦洁. 商洛市中心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 榆林学院学报,2021,(02):39-42. [6]李成兵,魏磊,李奉孝,路远征. 基于攻击策略的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脆弱性研 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21,(03):101-109. [7]徐雪艺,张国强,吕永波. 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J]. 综合运输,2021,(03):29-33. [8]耿彦斌. 再论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综合运输,2021,(03):18-23. [9]金书鑫,王建军,徐嫚谷. 区域高速路网交通事故影响区划分及交通诱导[J]. 长 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2):89-98. [10]李彬娴. 刍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控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07):275. [11]赵红旗. 网约车遭遇交通事故由谁赔[N]. 法制日报,2021-03-03(008). [12]张海涛. 传递交通广播的爱心力量[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3):7-8. [13]张琛. 基于DID模型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效果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21. [14]曹宇静. 城市轨道交通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探讨[J]. 铁路节能环 保与安全卫生,2021,(01):17-20. [15]杨红. 构建“大交通” 提升城市交通管理能力[N]. 广西法治日报,2021-02-28(A01).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技术经济特征

专业知识分享版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市民对于长距离出行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传统的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客运需求,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城市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或Urban Mass Transit )”的定义为:“通常能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量公共交通之总称[27]。”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包括铁路、地铁、轻轨、单轨、直线电机车辆、自动导向系统以及磁浮系统等。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集多种专业技术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在列车自动控制和集中调度指挥下,能迅速、安全地完成高运量市郊铁路、大运量地铁和中运量轻轨的旅客输送任务。虽然轨道交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城市轨道设备和建设技术的发展以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支持,我国各大城市将迎来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时期。 有别于一般的交通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交通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双重特性。准确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影响机理,首先要了解其特性。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一些技术经济特点: 1. 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 (1)运量大、速度快 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如表2-1所示)。 (2)灵活性、可达性差 轨道交通线路站与站之间的距离相比公共汽车较长,车辆和线路条数也不及公交车多,可达性和灵活性都较差。据分析,公共汽车路线的最优平均站距约为680~797m[28],而轨道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与填空 1、ARES :全球定位卫星接收器和车载计算机; 2、ATCS :采用设在地面上的自动应答器。 3、列车自动防护ATP:ATP-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4、列车自动驾驶ATO: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5、行车指挥自动化ATS:ATS-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6、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提供的运行指令主要有: (1)加速指令;(2)减速指令;(3)常速运行指令。 7、简答车载设备应提供实时的列车运行显示,内容包括: (1)目标速度;(2)目标距离; (3)允许速度;(4)实际速度。 8、速度控制命令显示包括: (1)加速;(2)减速;(3)常速运行。 9、常用的检错码有两类:奇偶校验码与循环冗余编码(CRC,cyclic redundancy code)。 10、RS-422为全双工,而RS-485为半双工。 简答 1、行车指挥自动化系统(ATS):控制中心计算机系统根据计划运行图及列车 实际运行情况实现实时控制,指挥列车运行。 2、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检测列车的实际位置,限制列车在安全速度以 下运行,保证列车的安全制动距离。 3、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对于以设备控制为主的系统,在人的监督下, 可以控制列车最佳运行曲线进行列车操纵,保证进站后定点停车,并可根据中心计算机的实时指令调整列车速度,确保列车的最小追踪间隔,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4、点式查询应答器:应答器的原文为Transponder(Transmit Responder), 应答器:在接收外来信息的同时,能向发送单元反馈信息,构成双向通信的瞬间无线装置。应答器是实现无线综合列车控制与信号系统的关键设备。5、列车通信网络包含了两种总线: 连接一个车辆内设备的多功能车辆总线(MVB),总线能快速响应,工作速率为1.5Mbit/s,介质为双绞线或光纤; 连接列车中各车辆的绞线式列车总线(WTB),总线能自己组态,工作速率为1Mbit/s,介质为双绞屏蔽线。 这些总线在链路层提供了相同的两种服务: 进程数据:周期性的,源寻址广播数据; 消息数据:按需传送的,目标寻址的数据报文。 6、列车通信网络将传送两类数据: 时限紧迫的,短的进程变量(如牵引控制用的数据); 时限不太紧迫的,但可能比较长的消息(如诊断用的数据)。

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论文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二号黑体居中 间 距或毕业论文约毕业论文字号:初号,黑体居中 3 c m 论文题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小 三 号 黑 体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 本年月日 页 最 后 一 行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分院毕业论文安全管理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 通安全运营管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营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已成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安全管理模式发展研究入手,分析了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四种安全管理模式的风险控制水平。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 本文将安全系统理论、安全风险学、持续改进及安全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根据安全管理模式设计理论,从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结构分析、操作方式三个层湎出发,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将运营管理分解为计划、实施、校验、评审四个单元。并依据理论维、目标维、控制维的不同需求提出上诉四个单元的基本管理要素。各要素在总体方针的指导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体系。 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各要素的实施流程以及体系进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安全管理模式。 - 2 -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分院毕业论文目录 1 绪论…………………………………………………………………………………3 1.1研究背景……………………………………………………………………………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4 1.2.1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1.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 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 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constru ction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 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 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 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试题及答案.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试题使用教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试题范围:全册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版次:第2版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指在生产活动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客观存在的可能对系统造成损失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 A.安全 B.危险 C. 隐患 D.事故 2、严抓隐患整改,按照“五个落实”,即任务落实、人员落实、()、质量落实、时间落实,按期整改完成。 A.设备落实 B.经费落实 C.数量落实 D.环境落实 3、行车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部分。 A.核心 B.重要 C.主要 D.次要 4、线路改道时,不得连续松开()以上轨枕螺旋。 根根 C. 3根根 5、城市轨道交通()在发生火灾、事故或恐怖活动的情况下,是进行应急处理、抢险救灾和反恐的主要手段。 A.消防系统 B.供电系统 C.环控系统 D.通信系统 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法人代表每月至少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会议。 A.两次 B. 一次 C.三次 D.四次 7、()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A.分级响应 B.属地为主 C.统一指挥 D.公众动员 8、安全生产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 A.国家政府规章 B. 机构规章 C.经济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9、地铁运营系统基础安全评价总分是(),表示可接受。

~95 ~90 C.80~95 ~85 10、()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装备之一,是行车的基础。它的作用是引导机车车辆运行,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载荷,并把它传给路基。 A.线路 B.钢轨 C.轨枕 D.道岔 二、多项选择题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着名的戴明管理思想,即“戴明模式”或称为PDCA模型为基础。一个组织的活动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实现,通过此类方式可有效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 A.计划 B.行动 C.控制 D.检查 E.改进 2、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预警由高到低可分为红色、()、蓝色四个级别。 A.绿色 B. 橙色 C.紫色 D. 黄色 E.黑色 3、城市轨道交通排水系统包括()。 A. 水龙头 B. 废水系统 C. 污水系统 D.雨水系统 E. 防灾报警 4、目前应急管理体系、机构设置,主要有()。 A.层级型 B.联动型 C.专职型 D.综合型 E.简单型 5、下列()属于运营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 A.定期对土建工程进行维护、检查,并及时维修更新 B.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检查 C.检查和维修记录应当保存至土建工程使用期限到期 D.确保运营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E.在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设置报警、灭火、逃生、紧急疏散等器材和设备 6、安全生产检查的方式主要有:()。 A.经常性安全检查 B.不定期安全检查 C.专业性安全检查 D.群众性安全检查 E.定期安全检查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技术 发表时间:2017-12-18T10:20:03.9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作者:韩小蒙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并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深圳地铁集团客运三分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并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列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讯系统的可靠支持,为了避免列车行驶过程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对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进行全面了解,并在充分了解其特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通讯系统的研究方案,进而促使通信与信号之间进行紧密结合,最终可以形成一个自动化程度高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完善,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由于列车的安全行驶需要可靠性高的通讯系统的支持,工作人员需要在了解该系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通讯系统,紧密地将通信与信号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集控制、指挥、通讯和信息为一体的系统。例外,注意结合运用无线卫星以及移动通讯等先进的科技,保障列车能够在运行过程中实现通讯联系,也有利于形成完善的通讯网,提高通讯系统的可靠性,并且保证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同时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稳定健康发展。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现状 为了有效保障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安全、可靠以及快速地运行,就必须将城市交通系统与通讯系统之间进行有效配合,从而发挥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的服务功能。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讯系统主要包括了十二个子系统,分别是公用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以及传输系统等。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正逐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大量城际轨道交通线,从而使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逐渐向大运量、中运量以及市郊线并存的方向共同发展。 2传输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的核心 在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传输系统是其核心和骨干系统,各种信息都是通过传输系统来完成传递的。当前在我国城市轨道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传输技术主要有三种,以下将简单介绍分析这三种技术。 2.1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 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的性能比较稳定,具备非常多的接口类型还有数据,是一项专门为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服务的技术。然而,由于该技术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造成其本身的封闭性,不利于进行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另外,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业务量越来越大,在宽带不断改进的环境下,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已经适应不了宽带的需求。 2.2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同步作数字传输技术,作为电信骨干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开放式传输网络技术显得更加成熟和优秀。该技术具备统一的国际标准,为系统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可能性,另外还有自愈以及网管的功能。但是,该技术还有一些欠缺,例如,语音业务是同步数字传输技术主要服务项目,因此在数据和图像业务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2.3异步转移模式技术 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业务服务对象比较多样,可以给各种业务提供服务,特别是在视频的相关业务中,其效果非常明显;二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宽带的使用效率,这是因为该技术属于面向连接的技术,使用统计复用功能就能实现宽带利用率的提高。然而,由于异步转移模式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导致该技术不够准确可靠,此外该技术的成本比较高,这也对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各种新型通讯新技术的开发和涌现,轨道交通的业务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新型的业务不断成熟,对宽带的需求也有所上升。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将会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和粗波分复用技术。其中,千兆以太网技术,能够和以太网及快速以太网兼容,并且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设备比较便宜,传输距离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组网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且也解决了以太网存在的缺陷;粗波分复用技术,已成为大容量电信骨干网的首选,它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以及容量大等优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粗波分复用技术,值得推广。 3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 3.1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运营控制的重要通讯工具,主要是用于轨道交通线内部的一般公务通信,并且连接了市话网和一些相关的轨道交通线的公务电话网。在轨道交通线内部,可以直接通过拨号进行通话;如果与公用电话网的用户通话,那么是由全自动或是半自动的出入局来完成呼叫。另外,该系统应该要有其他普通程控交换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和时钟系统的时间达到一致。 3.2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电话系统是轨道系统所专用的,是为轨道交通行车指挥、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所专门设置的通信设备,主要负责的是控制中心和各车站的列车、电力、防灾及公安等方面的调度,并且还提供了紧急电话、调度电话以及站间电话业务。在轨道交通中使用专用电话系统,有利于工作人员指挥列车的运行,以及进行设备的操作,同时也为行车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应对突发状况时,为了快速解决事件,可以把系统内部的每台电话都设置成热线电话,进而保障行车安全。 3.3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子监控系统通过图像通讯,能够跟踪、监控和记录实时的动态图像。该系统还具有指挥和管理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调度和管理。另外,电视监控系统的传输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导致车站到中心需要比较大的宽带,而中心到车站运用低速的数据业务即可。就目前来看,ATM技术仍是电视监控系统中最佳的传输机制,该系统可以利用ATM技术按需求连接、分配带宽的特点,保证图像的质量,同时也节省了所占的宽带。 3.4广播系统、时钟系统、无线系统、电源系统 广播系统由控制中心广播系统、停车场广播系统组成。首先广播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因而结构很简单,便于操作和安装;其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投稿要求

稿件标准 1、论点明确, 文字精炼, 论据充分, 数据可靠. 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 但必须依次包括: 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及邮编, 中文摘要, 关键词(3~8个), 中图分类号, 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文稿首页请在地脚处注明: 第一作者简介, 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 资助基金项目(若有的话, 并注明项目号). 2、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为宜。摘要分为三种: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侧重写本项研究的最具价值和创造性的结果和结论, 指示性摘要主要写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内容范围, 报道-指示性摘要则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性论文应写成报道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少数综述性论文在不便于写成报道性摘要时才考虑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即应为译文), 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 5、图、表要精选, 切忌图、表、文字间的重复. 表格须有表序和表题, 插图须

有图序和图题, 图和表在正文文字中必须有所指向(如引用, 如"见图1"或"见表1"), 一般紧随所提到的文字排放。 6、文稿用字规范, 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新近颁布的国家标准(GB3100~3102)或国际标准. 量的符号用斜体, 量的上下角标中以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的字母作角标时用斜体; 其它下角标(包括数字)用正体, 并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和我国规定的可与SI单位(即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拉丁符号。 稿件要求 1、不得上传剽窃、抄袭(是指未经原作者同意,把他人的作品原封 不动或经改头换面据为已有的行为)他人作者在浏览网发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浏览网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剽窃、抄袭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的监控能力。但是一经发现,负有删除剽窃、抄袭作品和停止继续传播的义务。浏览网对此类侵权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侵权的法律责任概由剽窃、抄袭者本人承担。 2、因版权问题引起争议或任何其他原因,浏览网保留不事先通知作 者便将已发表的作品随时撤销和删除的权力。

(完整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与特点 1:地铁车站结构与施工方法 1:地铁车站形式与结构组成 1.1:地铁车站形式分类 车站与地面位置:高架车站、地面、地下; 结构横断面:矩形、拱形、圆形、其他; 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岛侧混合。 1.2:构造组成 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组成。 2:施工方法与适用条件 2.1:明挖法施工 (1)由地表向下开挖基坑至设计高程,在坑内由下至上建造主体结构及防水措施。 (2)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特点。 (3)敞口放坡基坑和有围护结构的两类。 若地面空旷,建筑物离地面较远,不影响周边环境,基坑深度不大可敞口放坡开挖。施工简单,速度快噪音小,无需做围护。 场地限制,则应适当采用围护结构如土钉加混凝土喷抹面;若基坑很

深,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较高,处于繁华市区,地面建筑物密集,采用有维护结构的基坑。 敞口放坡施工:边坡面不加支护的基坑,喷锚护坡基坑。 有维护结构的基坑:工字钢桩维护基坑;钢板桩围护基坑;钻孔灌注桩维护基坑;地下连续墙维护基坑;土钉墙维护基坑等。 2.2:盖挖法施工 (1)先盖后挖,预制或现浇棚盖结构,置于桩柱结构上维持地面交通,结构支护下进行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 (2)优点:围护结构变形小;基坑底部土体稳定、施工空间大;盖挖逆作法用于城市时对交通影响较小。 缺点: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施工缝很难处理;盖挖逆作法施工时,暗挖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要综合考虑基坑稳定、环境保护、永久结构形式和混凝土浇筑作业等因素确定。 (3)盖挖逆作法、盖挖顺作法。盖挖半逆作法。 盖挖顺作法:构筑连续墙;构筑中间支撑桩;构筑连续墙及覆盖板;开挖及支撑安装;开挖及构筑底板;构筑侧墙、柱;构筑侧墙及顶板;构筑内部结构及路面复旧。 盖挖逆作法:自上而下完成土方开挖和边墙、中隔板及底板衬砌施工,不需设置临时支撑,借助顶板、中板自身的水平刚度和抗压强度实现对基坑围护桩墙的支护作用。 特点:快速覆盖,缩短中断交通时间;自上而下的顶板中隔板及水平支撑体系刚度大;可分层施工;不受季节影响,设备简单、不需要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试题及答案

城 市轨道交通 运营安全》试 题 出版 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指在生产活动中, 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 识和技术力量的 限制,或者由于 认 识上的局限,而客观存在的可能对系 统造成损失 的不安全行为或 不安全状态。 A. 安全 B.危险 C.隐患 D.事 故 2、 严抓隐患整改,按照“五个落实 ”,即任务落实、人员落实 、 ( )、质量落实、时间 落实,按期整改完成。 A.设备落实 B.经费落实 C.数量落实 D.环境落实 3、 行车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 )部分。 A.核心 B.重要 C.主要 D.次要 4、线路改道时,不得连续松开( )以上轨枕螺旋。 A.5 根 B.4 根 C.3 根 D.2 根 5、 城市轨道交通( )在发生火灾、事故或恐怖活动的情况下, 是进行应急处理 、抢险救灾和反恐的主要手段。 A.消防系统 B.供电系统 C.环控系统 D.通信系统 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法人代表每月至少召开( )消防安 全工作会议。 7、( )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 原则。 A.分级响应 B.属地为主 C.统一指挥 D.公众动员 8、安全生产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 )。 A.85 ?95 B.8 0 ?90 C.8 0 ?95 D.75 ?85 使用 教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试题范围:全册 版次:第2版 A.两次 B. 一次 C.三次 D.四次 A.国家政府规章 B.机构规章 C.经济规章 D.地方政府规章 9、地铁运营系统基础安全评价总分是( ),表示可接受。

10、()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技术装备之一,是行车的基础。 它的作用是引导机车车辆运行,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载荷,并把它传给路基。 A.线路 B.钢轨 C.轨枕 D.道岔 二、多项选择题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著名的戴明管理思想,即“戴明模式” 或称为PDCA 模型为基础。一个组织的活动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来实现,通过此类方式可有效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 A.计划 B.行动 C.控制 D.检查 E.改进 2、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的预警由高到低可分为红色、()、蓝色四个级别。 A.绿色 B.橙色 C.紫色 D.黄色 E.黑色 3、城市轨道交通排水系统包括()。 A. 水龙头 B. 废水系统 C. 污水系统 D .雨水系统 E. 防灾报警 4、目前应急管理体系、机构设置,主要有()。 A.层级型 B.联动型 C.专职型 D.综合型 E.简单型 5、下列()属于运营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 A.定期对土建工程进行维护、检查,并及时维修更新 B.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检查 C.检查和维修记录应当保存至土建工程使用期限到期 D.确保运营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E.在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设置报警、灭火、逃生、紧急疏散等器材和设备 6、安全生产检查的方式主要有:()。 A.经常性安全检查 B.不定期安全检查 C.专业性安全检查 D.群众性安全检查 E.定期安全检查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方案

1.系统建设指导方针 将最大限度的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业务发展趋势,重视数据安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开发与实施并重,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充分与各应用部门进行全面的交流与合作。系统可实现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化、规范化、智能化管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范监测项目的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实现监测数据的统一归档和智能分析,使得技术状态评定有了更充分的依据。 系统建设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系统基于先进的硬件构架和软件平台,创造性地集成了当今计 算机、网络通信和嵌入式技术的最新进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整 体先进性。 2.可靠性:系统硬件均选用成熟、稳定的产品,经历过严格的测试,能满 足恶劣工作环境下长时间可靠运行的要求;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充分考虑 信息安全、用户接口管理等相关技术,进一步保证系统具有超强容错性 和长期稳定性。 3.开放性:系统基于开放式的系统结构和标准化的设计模式,系统的网络 协议、数据库操作、产品的集成和开发工具都遵循业界主流标准,确保 与现有系统的平滑过渡和无缝连接,充分体现系统全面的开放性。 4.扩展性:系统硬件组合方式多样,功能配置灵活,具有强大的"组态"功 能;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软件设计模式使得系统可方便地进行升级和外部 扩展,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5.易用性:系统基于人性化的图形操作界面,简洁、友好、直观,用户易 学易用。 2.整体业务需求 用信息化手段来协助开展目前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历史常规健康监测、地铁

保护专项监测成果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通过监测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来实现海量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自动化,实现地铁保护监测工作的统一化、规范化、自动化和科学化;通过信息资料共享,能够及时掌握全市的地铁运营状况,具体拟包括以下几项业务需求: (1)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地铁保护专项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信息挖掘收集目前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历史常规健康监测、地铁保护专项监测成果资料及技术文件,为数据整理及分析作资料准备。 (2)建立及维护城市轨道运营线网地铁保护专项监测成果数字档案 根据整理的常规及专项监测资料,利用现有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外部项目的监测成果,对在控工点变形监测成果(沉降、收敛变形等)进行建档、存档工作,初步建立城市轨道已运营线网地铁保护专项监测成果数字档案,并于服务周期内进行定期维护。 (3)对重大影响类的外部项目安全评估,配合提供历史监测数据等输入条件,对地铁影响判定为特、一级等对地铁有重大影响的外部项目,配合提供地铁既有结构的监测资料,供评估单位分析外部项目施工对地铁结构安全的风险及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案。 3.系统架构 (1)城市轨道建设信息技术标准和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是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指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而制定的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格式标准、系统建设和运行规范等,用于实现现场巡检与监控平台之间的数据、图像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应用协作。 (2)网络层 网络是信息平台建设的神经,用以构建各级节点、监控平台、应用系统之间的有效连接、快速通信和信息共享通道。构建城市轨道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为巡检数据采集传输以及视频监控管理提供安全通畅的网络系统支撑。 (3)数据层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1.1城市轨道交通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中旅客运输的主要载体,其安全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里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重点分析容易引发的几方面安全问题。 (1)列车开行密度大,导致列车相撞等运行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大。 (2)车站及列车内旅客密度大,旅客流通量大容易形成安全问题 旅客车内人身安全问题。列车内过度拥挤,导致旅客容易与列车车体等接触过多容易引发烫伤、触电等问题。旅客人数过多导致上下车过程中非常拥挤,容易发生旅客被踩伤及挤伤的问题。旅客密度大导致车内空气流通差,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生理功能较弱的旅客发生窒息等生理问题,同时也引发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扩散。旅客密度大直接导致治安问题的出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列车内借拥挤的环境实施偷盗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旅客容易成为恐怖份子袭击的目标。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根据心理学分析自杀者往往喜欢选择人员较多的地点进行自杀,近年来城市轨道内自杀事件频繁发生。 (3)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特别的地理位置及封闭性的特点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地铁顶棚及轻轨高架桥比一般运输形式的基础设施更容易受到破坏,并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更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恶劣天气对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较为严重,如发生大雨、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状况将产生地铁排水问题,轻轨防风、防滑、排水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封闭性的特点加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会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 1.2 从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方面分析轨道交通安全问题 (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因此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车辆因素 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4)法律因素 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 2 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