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开发模型优缺点

典型的开发模型优缺点
典型的开发模型优缺点

典型的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 )、渐增模型演化迭代( )、原型模型( )、螺旋模型( )、喷泉模型( )、智能模型( )、混合模型( ) 、边做边改模型()

遗憾的是,许多产品都是使用“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满意为止。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对编写几百行的小程序来说还不错,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

)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瀑布模型()

年温斯顿·罗伊斯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其主要问题在于: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线性”是人们最容易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思想方法。当人们碰到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其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线性问题,然后逐个解决。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可能是复杂的,而单个子程序总是简单的,可以用线性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干活就太累了。线性是一种简洁,简洁就是美。当我们领会了线性的精神,就不要再呆板地套用线性模型的外表,而应该用活它。例如增量模型实质就是分段的线性模型,螺旋模型则是接连的弯曲了的线性模型,在其它模型中也能够找到线性模型的影子。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增量模型()

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但是,增量模型也存在以下缺陷:

)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

例如,使用增量模型开发字处理软件。可以考虑,第一个增量发布基本的文件管理、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二个增量发布更加完善的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三个增量实现拼写和文法检查功能,第四个增量完成高级的页面布局功能。

、螺旋模型()

年,巴利·玻姆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了以下活动: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螺旋模型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但是,螺旋模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具体如下: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但要求许多客户接受和相信这种分析,并做出相关反应是不容易的,因此,这种模型往往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

)如果执行风险分析将大大影响项目的利润,那么进行风险分析毫无意义,因此,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软件项目。)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地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该阶段的目标,完成这些目标的选择方案及其约束条件,然后从风险角度分析方案的开发策略,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有时需要通过建造原型来完成。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该方案立即终止,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最后,评价该阶段的结果,并设计下一个阶段。

、演化模型( )

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用户可以给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并且当看到核心需求实现后,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以支持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需求,首先开发核心系统。当该核心系统投入运行后,用户试用之,完成他们的工作,并提出精化系统、增强系统能力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第一迭代过程均由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集成等阶段组成,为整个系统增加一个可定义的、可管理的子集。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分批循环开发的办法,每循环开发一部分的功能,它们成为这个产品的原型的新增功能。于是,设计就不断地演化出新的系统。实际上,这个模型可看作是重复执行的多个“瀑布模型”。

“演化模型”要求开发人员有能力把项目的产品需求分解为不同组,以便分批循环开发。这种分组并不是绝对随意性的,而是要根据功能的重要性及对总体设计的基础结构的影响而作出判断。有经验指出,每个开发循环以六周到八周为适当的长度。

、喷泉模型(, (面向对象的生存期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

喷泉模型与传统的结构化生存期比较,具有更多的增量和迭代性质,生存期的各个阶段可以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而且在项目的整个生存期中还可以嵌入子生存期。就像水喷上去又可以落下来,可以落在中间,也可以落在最底部。

、智能模型(四代技术())

智能模型拥有一组工具(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数据处理、屏幕定义、代码生成、高层图形功能及电子表格等),每个工具都能使开发人员在高层次上定义软件的某些特性,并把开发人员定义的这些软件自动地生成为源代码。这种方法需要四代语言()的支持。不同于三代语言,其主要特征是用户界面极端友好,即使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用它编写程序;它是一种声明式、交互式和非过程性编程语言。还具有高效的程序代码、智能缺省假设、完备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生成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如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但目前主要限于事务信息系统的中、小型应用程序的开发。

、混合模型()

过程开发模型又叫混合模型(),或元模型(),把几种不同模型组合成一种混合模型,它允许一个项目能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发展,这就是过程开发模型(或混合模型)。实际上,一些软件开发单位都是使用几种不同的开发方法组成他们自己的混合模型。

模型优点缺点

瀑布模型文档驱动系统可能不满足客户的需求

快速原型模型关注满足客户需求可能导致系统设计差、效率低,难于维护

增量模型开发早期反馈及时,易于维护需要开放式体系结构,可能会设计差、效率低

螺旋模型风险驱动风险分析人员需要有经验且经过充分训练

(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由个层次(主题层、对象类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和个活动(标识对象类、标识结构、

软件开发几种模式

软件开发的几种模式 2015-05-27彭波模模搭 模模搭开发日志057软件开发的几种模式归类 1.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 好吧,其实现在许多产品实际都是使用的“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特别是很多小公司产品周期压缩的太短。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和测试等等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边做边改模型的优点毫无疑问就是前期出成效快。 对编写逻辑不需要太严谨的小程序来说还可以对付得过去,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 1)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2)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3)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是一种比较老旧的软件开发模型,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都还是一直被广泛采用的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优点是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步骤顺序进行,一切按部就班比较严谨。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其主要问题在于: 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3)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4)各个软件生命周期衔接花费时间较长,团队人员交流成本大。 5)瀑布式方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行的。 3. 迭代模型(stagewise model)(也被称作迭代增量式开发或迭代进化式开发) 是一种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相反的软件开发过程,它弥补了传统开发方式中的一些弱点,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生产率。 在迭代式开发方法中,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长度(如3周)的小项目,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采用这种方法,开发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启动,并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的开发工作。再通过客户的反馈来细化需求,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

几种常见的测试模型汇总

几种比较常见的测试模型汇总: V模型 V模型最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旨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V模型反映出了测试活动与分析设计活动的关系。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但V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是针对程序进行的寻找错误的活动,而忽视了测试活动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的验证和确认的功能。 W模型(也叫双V模型)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 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 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W模型 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但W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X模型 X模型是由Marick提出的,他的目标是弥补V模型的一些缺陷,例如:交接、经常性的集成等问题。 X模型的左边描述的是针对单独程序片段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 此后将进行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右上半部分,这些可执行程序还需要进行测试。已通过集成测试的成品可以进行封版并提交给用户,也可以作为更大规模和范围内集成的一部分。多根并行的曲线表示变更可以在各个部分发生。 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性测试(右下方)。这是不进行事先计划的特殊类型的测试,诸如“我这么测一下结果会怎么样?”,这一方式往往能帮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错误。 但V模型的一个强项是它明确的需求角色的确认,而X模型没有这么做,这大概是X模型的一个不足之处。而且由于X模型从没有被文档化,其内容一开始需要从V模型的相关内容中进行推断,因为它还没有完全从文字上成为V 模型的全面扩展。

软件过程模型优缺点

软件过程模型优缺点 一、瀑布模型 1、优点 1)它是一种线性的开发模型,具有不可回溯性。2)过程模型简单,执行容易。3)将复杂的软件开发过程明确分解为几个顺序的步骤,降低开发软件的复杂性。 2、缺点 1)无法适应变更,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卡增加了开发的风险。2)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后果。 二、快速原型模型 1、优点 1)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需求定义,容易适应需求的变化。2)开发人员和用户在“原型”上达成一致。可以减少设计中的错误和开发中的风险,也减少了对用户培训的时间,而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正确性以及用户的满意程度。3)缩短了开发周期,加快了工程进度,降低成本。 2、缺点 1)不宜利用原型系统作为最终产品。采用原型模型开发系统,用户和开发者必须达成一致。2)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创新。 三、增量模型 1、优点 1)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可以分批次地提交软件产品,使用户可以及时了解软件项目的进展。2)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开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一个开发周期内的错误不会影响到这个软件系统。3)开发顺序灵活。开发人员可以对构件的实现顺序进行优先级排序,先完成需求稳定的核心组件。当组件的优先级发生变化时。还能及时第实现顺序进行调整。 2、缺点 1)要求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可以被模块化。如果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很难被模块化,那么将会给增量开发带来很多麻烦。

四、螺旋模型 1、优点 1)将风险分析扩展到各个阶段中,大幅度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2)以小的分段来构建大型系统,使成本计算变得简单容易。3)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了项目不偏离正确方向以及项目的可控性。 2、缺点 1)模型的控制和管理较为复杂,可操作性不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2)过多的迭代次数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 五、喷泉模型 1、优点 喷泉模型不像瀑布模型那样,需要分析活动结束后才开始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编码活动。该模型的各个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开发人员可以同步进行开发。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2、缺点 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开发阶段是重叠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此外这种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 六、基于组件的开发模型 1、优点 1)用现有的组件和系统框架进行产品开发,可靠性相对新研发组件高。2)开发简单,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风险。 2、缺点 任何基于组件技术的系统,在开发前期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对于组件式软件开发而言.对象技术不是必需的,但是又不能完全脱离对象技术,而且组件技术还离不开体系结构,大多数组件技术对于组件都有一定的限制。 七、统一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1、优点 1)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需求、设计出合理的系统架构,并最终交付一系列渐趋完善的成功。2)每个阶段结束时都要进行阶段评估,这样可以及早发现软件中的缺陷。

软件开发管理模式

软件开发管理新模式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是以技术为主、以管理为辅,项目经理多数来自于技术开发人员,既要负责整个项目的推进,又要负责技术研发工作。尽管他是项目组中的技术权威,但他的管理能力不一定行,这样往往会使项目在管理方面陷入泥潭。 在实践了多个软件开发项目后,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软件项目开发管理模式—在项目组同时设立了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理。 项目经理负责总控,管理项目日常事务,包括客户需求调研、项目组内部(公司部门之间)的组织与协调、人员管理、项目计划、风险管理、文档管理及评审等。 技术经理(也有的称之为构架设计师)则专职负责技术研发的管理和指导,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工作。 采用这种模式,软件项目组按照既定的规范进行开发,不仅确保了产品的技术质量,还保证了项目组文档的完整性。 本篇文章将展示一个软件开发的部分流程,并通过这一流程,说明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理如何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相互配合。该流程是一个比较通用和规范的开发流程。 一个基本的软件开发流程,通常包括项目立项、计划、需求获取与分系、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软件发布和软件维护阶段,如图所示。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许多活动是并行或迭代的,在某一个时间段可能同时进行多项活动,或者是某一活动可能会要求返回到上一个阶段再次进行(精化)。 基于以上流程,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理在各个开发阶段的具体活动(本过程覆盖大多数而非全部的软件生命周期,且不包括维护阶段)的职责各有不同,需要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 1、项目立项

此阶段工作以项目经理为主,技术经理为辅。 项目经理:全面规划项目工作的内容,确定目标市场、技术指标和应用要求,划定项目工作范围和交付成果,明确项目实现的总体设想和实施方案;明确项目需要用到的各种资源,与技术经理共同预估项目的工作量和成本;提交《项目任务书》,报公司上级领导审批,进行立项评审。 技术经理:负责确定项目中的新技术的可行性;协助项目经理明确项目需要用到的各种资源,协助预估项目的工作量和成本。 2、项目计划 立项通过的项目才能进入正式的开发工作,此阶段工作同样以项目经理为主,技术经理为辅。 项目经理:召集关键技术人员(可以是其他项目组的成员),详细估算项目的工作量和成本;明确各阶段的活动内容,以及各阶段需要完成的软件工作产品,制定《工作拆分表(WBS)》,作为项目开展工作和详细计划的基础;对项目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进行详细进度计划安排,落实时间进度、资源(人员、设备)、技术、资金等,完成《软件开发计划》及进度表;组织项目组成员和高层对此阶段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 技术经理:参与详细估算项目的工作量和成本;协助项目经理完成《软件开发计划》及《进度表》;参与评审本阶段提交的文档。 3、需求获取与分析 从这一阶段开始,项目开发管理的重心开始转移,一直到测试任务完成以前,项目开发的工作都是以技术经理为主导,项目经理只是辅助监督技术经理按照流程的标准和要求完成任务。 需求的获取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并一直到软件开发活动结束为止。为使需求调研更有效果、针对性更强,此阶段开始前,建议由项目经理和技术经理共同准备一份《需求调研问卷》,将需要调研的问题详细罗列在问卷中,并根据问卷展开调研。问卷中的问题最初以客户的高层需求为主,随着设计与开发的深入,问题逐渐细化为系统实现的技术细节。 技术经理:与项目经理共同准备《需求调研问卷》,审核问卷中的问题;参与需求调研;调研结束后,根据项目需求报告界定的工作范围和应用方案的设计思路,进一步深入细化应用方案,描述将要开发的系统中包含的业务流程、约定、数据源、报表格式等,整理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或《软件用例说明书》;指导测试组完成《系统测试用例》;参与评审本阶段提交的需求文档。 项目经理:参与准备《需求调研问卷》,审核问卷中的问题;参与需求调研;协助技术经理整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指导测试组完成《软件测试计划》;组织项目组成员对完

软件工程考试题库

软件工程概述 一单项选择 1.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包括:软件开发期和软件运行期,下述(D)不是软件开发期所应包含的内容。 A需求分析B结构设计C程序编制D软件维护 2.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它的开发主要是(A)。 A研制B拷贝C再生产D复制 3.以文档作为驱动,适合于软件需求很明确的软件项目的生存周期模型是(C)。 A喷泉模型B增量模型C瀑布模型D螺旋模型 4.在软件生存周期中,(B)阶段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 A详细设计B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C概要设计D软件测试 5.软件产品与物质产品有很大区别,软件产品是一种(C)产品 A有形B消耗C逻辑D文档 6.(C)把瀑布模型和专家系统结合在一起,在开发的各个阶段上都利用相应的专家系统来帮助软件人员完成开发工作。 A原型模型B螺旋模型C基于知识的智能模型D喷泉模型 7.(B)阶段是为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 A概要设计B详细设计C编码D测试 8.下列软件开发模型中,适合于那些不能预先确切定义需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的模型是(A)。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C基于知识的智能模型D变换模型 9.下列软件开发模型中,以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为基础,以用户的需求为动力,以对象来驱动的模型是(C)。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C喷泉模型D螺旋模型 10.下列软件开发模型中,支持需求不明确,特别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并支持多种软件开发方法的模型是(D)。 A原型模型B瀑布模型C喷泉模型D螺旋模型 11.软件特性中,使软件在不同的系统约束条件下,使用户需求得到满足的难易程度称为(C)。 A可修改性B可靠性C可适应性D可重用性 12.软件特性中,一个软件能再次用于其他相关应用的程度称为(B)。 A可移植性B可重用性C容错性D可适应性 13.软件特性中,(A)是指系统具有清晰的结构,能直接反映问题的需求的程度。 A可理解性B可靠性C可适应性D可重用性 14.软件特性中,软件产品交付使用后,在实现改正潜伏的错误、改进性能、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工作的难易程度称为(B)。 A可理解性B可维护性C可适应性D可重用性 15.软件特性中,软件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移植到另一个上去的难易程度指的是(C). A可理解性B可修改性C可移植性D可重用性 16.软件特性中,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程序成功运行的概率指的是(D)。 A有效性B可适应性C正确性D可靠性 17.软件特性中,允许对软件进行修改而不增加其复杂性指的是(A)。 A可修改性B可适应性C可维护性D可移植性 18.软件特性中,多个软件元素相互通讯并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指的是(B)。 A可理解性B可互操作性C可维护性D可追踪性 19.软件特性中,根据软件需求对软件设计、程序进行正向追踪,或根据程序、软件设计对软件需求进行逆向

几种常用软件开发工具比较

几种常用软件开发工具比较(2008-10-27 10:11:59) 标签:职场it [转]近日和公司的系统分析员探讨了几种开发工具的特性,由其总结了下面的内容。 文章客观评价了各种开发工具的优缺点,本人把文章拿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欢迎专业人事补充和指正。 一、跨平台特性 VB:无★ PB:WINDOWS家族, Solaris,Macintosh ★★★ C++ Builder/Dephi:WINDOWS家族,Linux ★★★ VC:无★ JAVA:所有能够运行JAVA虚拟机的操作系统★★★★ 二、组件技术支持 VB:COM,ActiveX ★★★ PB:COM,JavaBean,Jaguar,UserObject使用:CORBA+Acti veX ★★★ C++ Builder/Dephi:COM, ActiveX CORBA(本身自带CORBA中间件VisiBroker,有丰富向导)★★★★★ VC:COM,ActiveX,CORBA(没有任何IDE支持,是所有C编译器的功能,需要CORBA中间件支持) ★★★ JAVA:JavaBean,CORBA;ActiveX ★★★★ 三、数据库支持级别 数据访问对象: VB:DAO,ADO,RDO功能相仿;★ PB:Transaction,DwControl,可绑定任何SQL语句和存储过程,数据访问具有无与比拟的灵活性★★★★ C++ Builder/Dephi:具有包括DataSource,Table,Query,Midas,ADO在内的二十多个组件和类完成数据访问★★★ VC:同VB,但有不少类库可供使用,但极不方便,开发效率很低★★ JAVA:JAVA JDBC API,不同的IDE具有不同的组件★★ 数据表现对象: VB:DBGriD,与数据库相关的数据表现控件只有此一种,只能表现简单表格数据,表现手段单一★ PB:DataWindow对象(功能异常强大,其资源描述语句构成类似HTML的另外一种语言,可在其中插入任何对象,具有包括DBGrid在内的数百种数据表现方法),只此一项功能就注定了PB在数据库的功能从诞生的那 一天起就远远超过了某些开发工具今天的水平★★★★★ C++ Builder/Dephi:具有包括DBGrid,DBNavigator,DBEdit,DBLookupListBox在内的15 个数据感知组件,DecisionCube,DecisionQuery在内的6个数据仓库组件和包括QRChart, QRExpr在内的20多个报表组建,可灵活表现数据★★★

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图

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图 一、宏观导图 导图说明:我们的软件开发中用到的各种图型工具都是为了辅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开发的阶段或者过程。上图是根据软件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需要用到的各种图的一个小结。下面是各种图的简介和示例。 二、谈细节: 1、问题定义阶段(规划阶段): UC图:( Use Creat 图)它是 BSP(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法中常用的子系统划分工具。

2、可行性分析 2.1系统流程图:是描述系统物理模型的一种传统工具。它是表达数据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数据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它是物理数据流图而不是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形象的呈现了软件的功能,即使不懂软件的人也可以轻松的看懂,可以说它是软件设计师与用户之间沟通、交流的有效工具。

3、需求分析: 3.1 DFD图(Data Flow Diagram):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 3.2 ERD(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图:当数据量很大并且数据间关系复杂时对于数据的分析就得用到它来刻画系统数据模型

3.3 IPO(input process output)图描述了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3.4 STD(State Transition Diagram)图:刻画系统响应外部事件的过程。为系统的行为建模。

面向数据结构的几个图形工具: 3.5 层次方框图:用来展示数据的层次结构 3.6 warnier图:和层次方框图一个意思,不过她能描述的手段比层次图更加丰富。

软件开发模型介绍与对比分析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 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对于不同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各种不同技能的人员参与工作、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以及允许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和不同的软件工程环境。 1. 瀑布模型-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 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Winston Royce)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从本质来讲,它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因此,如果有信息未被覆盖或者发现了问题,那么最好“返回”上一个阶段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开发进程从一个阶段“流动”到下一个阶段,这也是瀑布开发名称的由来。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其过程是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象作为输入,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同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甚至更前面的活动。对于经常变化的项目而言,瀑布模型毫无价值。(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所示)

几种软件开发工具的区别

java、c、c++、vc、vc++、vb的区别和联系 java:分三大平台java se (j2se),java ee(j2ee),java me(j2me) java se是java ee和java me的基础 java ee是目前位置企业级开发平台中最牛的 java me是用来开发移动嵌入式程序的,例如手机游戏 java 的优点是非常适合用于开发大型企业级项目,我们曾为网通公司开发过的上千万级的项目,用的后台程序就是java ee。 java的主要领域还有开源技术,那要学的东西就太多了,比如(Spring,Ibatis,DWR,Hibernate,Tapestry等) 缺点是要学的技术太多,二是在底层开发中不行 C:经久不衰的语言 主要应用在嵌入式编程,硬件驱动程序设计中,说白了是计算机底层的编程设计 优点是可以嵌入汇编,可以直接与硬件打交道,做底层开发 缺点是在企业级开发中,几乎无用武之地 我朋友是做这个的,在长沙这种小地方,年薪也能达到10万以上 与北京的java程序员收入差不多 在北京的话,年薪20万不是大问题。 c++ :我非常钦慕的语言,又AT&T的贝尔实验室研发 主要开发工具是微软的Visual C++和Borload的BCB(Borload C++ Builder) 优点在于含有大量的库,如MFC,可直接调用windows库函数干很多事情 其中的消息处理机制令我感觉尤为经典 缺点是,要想精通真不容易 主要领域一是做桌面程序,像QQ,迅雷这种桌面软件 领域二是做游戏后台开发,大部分游戏(包括魔兽等)后台语言就是使用C++ 精通的话,收入和C程序员差不多 vc :刚说过了,vc全名是(Microsoft Visual C++) 是微软研发的一种开发C++的开发工具(IDE) vc++:同vc 注意c++是语言,vc++是工具,是一门使用c++语言的工具,记清楚,以后不要问这样肤浅的话。 以上几种,对比一下学java,学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一种思想,架构项目的思想 所以java是培养架构师,培养System Designer,Project Manager的 c语言和c++只能培养技术专家,资深程序员 vb:曾经很流行的一种桌面程序开发技术 微软研发的(Visual Basic)是一种工具,用的语言是Basic Basic是比尔盖兹发家致富的一大工具

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参考答案 第一章(软件开发模型和开发方法)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软件产品的特性是什么? ①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具有无形性; ②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研制;主要是脑力劳动; ③软件不存在磨损和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 ④软件产品的成本非常昂贵,其开发方式目前尚未完全摆脱手工生产方式; ⑤软件具有“复杂性”,其开发和运行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 2、软件生产有几个阶段?各有何特征? ①程序设计时代:这个阶段生产方式是个体劳动,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②程序系统时代:这个阶段生产方式是小集团合作生产,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高级语言,开发方法仍依靠个人技巧,但开始提出结构化方法。 ③软件工程时代:这个阶段生产方式是工程化的生产,使用数据库﹑开发工具﹑开发环境﹑网络﹑分布式﹑面向对象技术来开发软件。 3、什么是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主要是指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先有软件。 原因:一是软件产品的固有特性(软件的不可预见性、软件的规模大且逻辑较复杂),二是软件专业人员自身的缺陷。 4、什么是软件工程?它的目标和容是什么? 软件工程:是用科学的知识程和技术原理来定义,开发,维护软件的一门学科。 目标:付出较低开发成本;达到要求的功能;取得较好的性能;开发的软件易于移植;只需较低的维护费用;能按时完成开发任务,及时交付使用;开发的软件可靠性高。 容:研究容包括开发技术和开发管理两个方面。开发技术主要研究:软件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开发工具和环境。开发管理主要研究:软件管理学,软件经济学,软件心。 5、软件工程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①软件重用性差 ②软件可维护性差 ③开发出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6、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它有哪几个活动? 软件生命周期:一个软件从提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活动: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软件开发模型介绍与对比分析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任务的结构框 架。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 段。 软件开发 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 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 时也包括维护阶 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 要完成的主要活 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 件项目工作的基础。对于不同的软件 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开 理方法和手段 等,以及允许采用不同的软件工 具和不同的软件工程环境。 1. 瀑布模型 -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 1970 年温斯顿 ?罗伊斯( Winston Royce )提出了著名的 “瀑布模型 ”,直到 80 年 代早期,它一 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 模型。 瀑布模型 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 ,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 ,便于分工协 作,即采 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 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将 软件生命周期划 分为制定计划 、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 护等六个基本活 动,并 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 、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逐级 下落。从 本质来讲,它是一个软 件开发架构,开发过程是通过一系列 阶段顺序展开的,从系统 需求分析开始 直到产品发布和维护,每个阶段都会产 生循环反馈,因此,如果有信息 未被覆盖或者 发现了问题, 那么 最好 “返回 ”上一个 阶段并进行适当的修改 ,开发进程 从一个阶段 “流动 ”到下一个阶段, 这也是瀑布开发名称的由来。 瀑布模型是最 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提供了 软件开发的基 本框架。其过程是从上一项 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象作 为输入,利 用这一输入实 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 项活动的工作成果, 并 作为输出传给下 一项活动。同 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 ,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 回前面, 甚至更前面的 活动。对于经常变化的项目而 言,瀑布模型毫无价值。(采用瀑布模型 的软件过程如 图所示) 软件 开发模型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 是指软件开发 全部过程、活动和 发方法、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各 种不同技能的人员参与工作 、运用不同的管

几种常见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与比较

几种常见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与比较 摘要:本文介绍四种常见软件开发方法的过程、特点、优缺点及如何对软件开发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 关键词:软件软件开发 1 引言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软件开发方法是关系到软件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软件开发方法就是软件开发所遵循的办法和步骤,以保证所得到的运行系统和支持的文档满足质量要求。在软件开发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可供软件开发人员选择。 2 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 2.1 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指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的软件的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是面向数据流的,因此也被称为面向功能的软件开发方法或面向数据流的软件开发方法。结构化技术包括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方面内容。 2.1.1 结构化分析的步骤 结构化分析是一种模型的确立活动,就是使用独有的符号,来确立描绘信息(数据和控制)流和内容的模型,划分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及其他为确立模型不可缺少的描述。其基本步骤是:(1)构造数据流模型:根据用户当前需求,在创建实体—关系图的基础上,依据数据流图构造数据流模型。(2)构建控制流模型:一些应用系统除了要求用数据流建模外,通过构造控制流图(CFD),构建控制流模型。(3)生成数据字典:对所有数据元素的输入、输出、存储结构,甚至是中间计算结果进行有组织的列表。目前一般采用CASE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工具”来完成。(4)生成可选方案,建立需求规约: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方案,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2.1.2 结构化设计步骤 结构化设计是采用最佳的可能方法设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内部联系的技术,目的在于提出满足系统需求的最佳软件的结构,完成软件层次图或软件结构图。其基本步骤如下:

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

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 快速原型模型:(需要迅速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 快速原型模型允许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软件的需求进行初步的非完全的分析和定义,快速设计开发出软件系统的原型(展示待开发软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和性能 (过程:用户对该原型进行测试评定,给出具体改善的意见以及丰富的细化软件需求,开发人员进行修改完善) 优点: 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 缺点: A、所选用的开发技术和工具不一定符合主流的发展 B、快速建立起来的系统加上连续的修改可能会造成产品质量底下 增量模型:(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徐磊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第一个增量往往就是核心的产品) 与其他模型共同之处:它与原型实现模型和其他演化方法一样,本质都是迭代 与原型实现模型不同之处:它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它不需要等到所有需求都出来,只要摸个需求的增量包出来即可进行开发) 优点: 1、人员分配灵活,一开始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 2、当配备人员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时,它可以提供一种先推出核心产品的途径,可现发布部分功能给用户(对用户起镇静作用) 3、增量能够有计划的管理技术风险 缺点: 1、如果增量包之间存在相交的情况且未很好处理,则必须做全盘系统分析 注: 这种模型将功能细化后分别开发的方法较适应于需求经常改变的软件开发过程 原型模型:(样品模型,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完善原型) 主要思想: 先借用已有系统作为原型模型,通过“样品”不断改进,使得最后的产品就是用户所需要的。原型模型通过向用户提供原型获取用户的反馈,使开发出的软件能够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 采用方法: 原型模型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完善原型,使得原型能够“快速”开发,避免了像瀑布模型一样在冗长的开发过程中难以对用户的反馈作出快速的响应 优点:

常见的软件质量模型

常见的软件质量模型 关于软件质量模型,业界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模型定义,比较常见的质量模型有McCall 模型、Boehm 模型、FURPS 模型、Dromey 模型和 ISO9126 模型。 ?Jim McCall 软件质量模型(1977 年) ?Barry W. Boehm 软件质量模型(1978 年) ?FURPS/FURPS+ 软件质量模型 ?R. Geoff Dromey 软件质量模型 ?ISO/IEC 9126 软件质量模型(1993 年) ?ISO/IEC 25010 软件质量模型(2011 年) Jim McCall 软件质量模型(1977 年) Jim McCall 的软件质量模型,也被称为 GE 模型(General Electrics Model)。其最初起源于美国空军,主要面向的是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开发过程。McCall 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软件质量属性指标来弥补开发人员与最终用户之间的沟壑。 McCall 质量模型使用 3 中视角来定义和识别软件产品的质量: 1.Product revision (ability to change). 2.Product transition (adaptability to new environments). 3.Product operations (basic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McCall 模型通过层级的要素、标准和指标来详述这 3 个视角定义(产品修改、产品转移、产品运行)。 ?11 Factors (To specify):描述软件的外部视角,也就是客户或使用者的视角。 ?23 Criterias (To build):描述软件的内部视角,也就是开发人员的视角。 ?Metrics (To control):定义衡量指标和方法 下图中,左侧为 11 个质量要素,右侧为 23 个质量标准。

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

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是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1.软件开发模型是对软件过程的建模,即用一定的流程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并可用规范的方式操作全过程,好比工厂的流水线。 2.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明确规定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它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 3.软件开发模型应该是稳定和普遍适用的 软件开发模型的选择应根据: 1.项目和应用的特点 2.采用的方法和工具 3.需要控制和交付的特点 软件工程之软件开发模型类型 1.边做边改模型 2.瀑布模型 3.快速原型模型 4.增量模型 5.螺旋模型 6.喷泉模型 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 国内许多软件公司都是使用"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对编写几百行的小程序来说还不错,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1)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2)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3)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1970年Winston Royce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其主要问题在于: (1)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2)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3)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线性"是人们最容易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思想方法。当人们碰到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其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线性问题,然后逐个解决。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可能是复杂的,而单个子程序总是简单的,可以用线性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干活就太累了。线性是一种简洁,简洁就是美。当我们领会了线性的精神,就不要再呆板地套用线性模型的外表,而应该用活它。例如增量模型实质就是分段的线性模型,螺旋模型则是接连的弯曲了的线性模型,在其它模型中也能够找到线性模型的影子.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又称演化模型。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增量模型在各

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有哪些

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图软件开发工具,这需要根据大家的需求不懂来决定。下面来跟大家介绍一些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 1. 桌面程序:Java、C++、C#、VB、C均可。 2. 网站服务器端开发:JSP(Java语法)、PHP、ASP(C#语法)、Web App 框架等 3. 网站客户端:HTML、CSS、Javascript、Flash等等 4. 智能手机程序:安卓使用Java,iPhone使用Objective-C 5. 底层、工具开发:C、C++ 6. 多功能脚本程序:Python、Perl、Ruby等等 7. 人工智能:Prolog、PDDL 8. 工业控制:C、PLC、汇编 9. 通用应用层数据交换处理技术:标记语言XML/XPATH/XSLT、JSON、YAML等等

软件开发平台包括基础开发平台和快速开发平台,基础开发平台是从0开始写代码,而快速开发平台一般是做好了一些现成中间件,节省一定代码量。也有完全不用写代码的,直接通过配置开发软件的快速开发平台。 1、.NET底层的:天纵开发平台 2、JAVA底层的:普元开发平台、起步开发平台 3、EXCEL表格类:勤哲、云表 黑帽科技是一家集软件定制开发、软件外包、智慧信息化建设的软件开发服务商,黑帽科技拥有成熟的APP定制开发、小程序定制开发、软件项目外包开发平台。是专业的互联网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可提供互联网产品咨询、网站设计、网站开发、手机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黑帽科技为政府、企业以及团体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我们通过规范的软件服务管理流程、精确的需求响应、迅捷的软件交付能力,全面构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成功服务于数百家用户,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尊重和认可。 想要了解更多详情内容请拨打联系电话或登录浙江黑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项目类别开发策略规划项目开发模式

项目类别开发策略项目开发模式 别墅历经大起大落,如今又渐渐引起发展商的注意。广州碧桂园的别墅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许多收入丰厚者抱怨买不到好别墅。在中国现阶段开发别墅极具挑战性,很多国际常理不通行,比如某知名楼盘的别墅被称作农民房,却仍然供不应求。该讲深入调查别墅市场的盈利模型,为我们提出了现实指南。 第1 操作环节:别墅项目开发前期战略分析 分析A:别墅项目特性剖析 别墅的词义出自“别业”是指本宅门外供游玩休养的园林房屋,《宋书.谢灵运传》中有“修营别业,傍水依山,尽幽居之美。”改革开放前,别墅数量少,仅仅出现在一些风景胜地供度假租用,或由少数特殊人拥有,比如广州的华侨新村。八十年代后,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别墅的含义也逐渐扩大了,在中高档有花园的小住宅都被称做“别墅”,甚至高层公寓顶层复式单元也被冠名“空中别墅”,功能上不仅是游憩之处,还有居住、办公、投资等多种用途。 别墅面积标准从100-1000 平方米均有,可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需求。在组合上可以独立,也有并联和多联体,横向干扰少,没有竖向干扰。占地由几十平方到一百,庭院可以满足观景、娱乐、停车等要求。结构简单、工期短,不论坡地、水池均可建造,造型和空间可以随业主兴趣、基地条件而千变万化,因此受到广泛欢迎。但由于占地和市政投资不经济,因而售价高,政府从节约土地资源出发,也有一定限制。 未来的别墅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1)生态型。着重节约能源,改善地域气候,最大限度表现和利用自然环境。 2)智能化。重在运用最高技术设备,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舒适度。 (3)个性化。极力体现业主或建筑师的个人风格,营造出独特的基地环境和室内空间。 (4)社区化。创造一定的群体氛围,方便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丰富社区文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

常用软件开发模型比较分析 2007-09-26 20:21 正如任何事物一样,软件也有其孕育、诞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生存过程,一般称其为“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一般分为6个阶段,即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和维护。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顺序且线性的,而应该是带有反馈的迭代过程。在软件工程中,这个复杂的过程用软件开发模型来描述和表示。 软件开发模型是跨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的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所实施的全部工作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它给出了软件开发活动各阶段之间的关系。目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大致可分为如下3种类型。 ① 以软件需求完全确定为前提的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② 在软件开发初始阶段只能提供基本需求时采用的渐进式开发模型,如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③ 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T ransformational Model)。 本节将简单地比较并分析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和变换模型等软件开发模型。 1.2.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即生存周期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3 采用瀑布模型的软件过程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瀑布模型的本质是一次通过,即每个活动只执行一次,最后得到软件产品,也称为“线性顺序模型”或者“传统生命周期”。其过程是从上一项活动接收该项活动的工作对象作为输入,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同时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甚至更前面的活动。瀑布模型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使用,从而提高了大型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然而软件开发的实践表明,上述各项活动之间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且呈线性图式的,因此瀑布模型存在严重的缺陷。 ① 由于开发模型呈线性,所以当开发成果尚未经过测试时,用户无法看到软件的效果。这样软件与用户见面的时间间隔较长,也增加了一定的风险。 ② 在软件开发前期末发现的错误传到后面的开发活动中时,可能会扩散,进而可能会造成整个软件项目开发失败。 ③ 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完全确定用户的所有需求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 1.2.2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将瀑布和演化模型(Evolution Model)结合起来,它不仅体现了两个模型的优点,而且还强调了其他模型均忽略了的风险分析。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