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2.3.凸透镜成像(第三课时)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2.3.凸透镜成像(第三课时)教案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2.3.凸透镜成像(第三课时)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透镜成像的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得出规律之后的一节课。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分析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是对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是光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是在已知凸透镜成像规律基础上进行的运用,教学设计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复习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静态规律和动态规律;第二部分是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三个重要应用:照相机、幻灯机以及放大镜,第三部分是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决五类典型题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变化规律;(2)知道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3)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凸透镜在幻灯机、照相机中应用,感受物理规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幻灯机和照相机中的应用;

难点:凸透镜成像时像距随物距变化的规律。

【教学资源】

PPT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默写凸透镜成像规律填写下列表格,完成后巩固记忆:

1、静态规律

(1).一倍焦距分______,两倍焦距分_____。

(2).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3).像距大则像______,像距小则像_____。

2.动态规律

(1)u>f成实像

①u _______ v________像________

②u _______ v________像________

(2)u

①u _______ v________像________

②u _______ v________像________

(二)凸透镜的应用

1、照相机

【思考与讨论】:

(1)成像原理是什么?

(2)用照相机拍照时,物距与像距分别指的是哪部分距离?

摄影师是怎样改变物距的?要想增大或减小像距应该怎么办?

【例1】初三毕业班的同学拍毕业照时,发现有两位同学不在镜头内,此时摄影师缩短人到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与底片之间的距离。请问他的做法对吗?

【例2】摄影师帮小明同学拍照时,开始帮他照了一张全身像,若小明想改为照一张半身像,摄影师应该如何调节照相机?

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以及近似和远视。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焦距改变。

2、幻灯机

【思考与讨论】

(1)幻灯片与屏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

(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物距与像距哪个大?

(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

3、放大镜

【思考与讨论】

如何透过放大镜看到更大的像?

(三)五类典型例题

一、已知焦距

【例1】一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要看到一个正立的像,物体应在凸透镜前()

A、小于10厘米处

B、10厘米处

C、10厘米到20厘米间

D、大于20厘米

【练习1】凸透镜的焦距为8厘米,要使它能成缩小的实像,则物距可能为()

A、6厘米

B、8厘米

C、12厘米

D、20厘米

二、求解焦距

【例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时,在屏上成一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的大小为()

A、f>20厘米

B、10厘米<f<20厘米

C、f=10厘米

D、f<10厘米

【练习2】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厘米处时,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 的大小为()

A、f>20厘米

B、10厘米<f<20厘米

C、f=10厘米

D、f<10厘米

三、二次成像

【例3】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2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当物体移到离凸透镜16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练习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距凸透镜8厘米时,所成的像()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等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利用像距物距及像的变化规律

【例4】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焦点移近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A、变大

B、先变大后变小

C、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变式: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凸透镜移近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A、变大

B、先变大后变小

C、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练习4】放映幻灯片时想要获得更大的像,应()

A、幻灯机向银幕靠近,幻灯片靠近镜头

B、幻灯机远离银幕,幻灯片远离镜头

C、幻灯机向银幕靠近,幻灯片远离镜头

D、幻灯机远离银幕,幻灯片靠近镜头

五、利用像距物距的大小关系

【例5】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此时在光屏上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一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像。

【练习5】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的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光屏上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实像

B、倒立放大实像

C、正立缩小虚像

D、正立放大虚像

【巩固练习】

1、一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时, 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25厘米

2、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8厘米

B、16厘米

C、24厘米

D、40厘米

3、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在凸透镜的同侧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8厘米

B、16厘米

C、24厘米

D、40厘米

4、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2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能得到一个

放大的像,当物体移到离凸透镜20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像

B、缩小的像

C、正立的虚像

D、倒立的实像

5、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分别为6厘米、18厘米与24厘米处时,分别得到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的大小为()

A、6cm

B、12cm<f<18cm

C、9cm

D、18cm

6、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首先将烛焰、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当调节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大小相等的清晰的像,则:

⑴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厘米;

⑵若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调至A点时,移动光屏,光屏上又一次出现了一个像,那么这个像一定是_________________;

⑶仍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调至B点时,移动光屏,光屏上再一次出现了一个像,那么这个像肯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该同学继续移动蜡烛并调至C点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上海教育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上海教育版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公路边的超声波测速仪在不停地测过往车辆的速度,但是司机却听不到测速仪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A.公路上过往车辆太多,压住了超声波测速仪发出的声波 B.司机集中精力驾驶汽车,没有感觉到 C.超声波的频率在 20000Hz 以上,人不能感知到 D.有汽年玻璃窗隔着,所以听不到 2 .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井底之蛙,所见甚小B.猴子捞月,空喜一场 C.雨后天空,彩虹架桥D.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3 . 某同学对下列物理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进行了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凝固 B.夏天,刚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它的瓶壁“流汗”﹣液化 C.秋天,草地上出现霜﹣升华 D.冬天,人口里呼出“白气”﹣汽化 4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铝、冰、海波都是晶体 B.真空不能传声是用推理法得出的 C.增加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液体蒸发 D.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5 . 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车在0﹣20s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s,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长 C.经过10s钟后,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行驶D.在0~5s时间内,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 6 . 某同学家到学校有一条500米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3米/秒的速度匀速跑回家,下列各图能大致反应他回家过程中运动情况的是 A.A B.C.D. 7 .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A.课桌高80 cm B.人步行的速度是5 m/s C.中学生的身高为1.65m D.让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为25℃ 左右 8 . 春天,走在农业生态园的树荫道上,阵阵花香扑鼻,这是由于()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间的吸引力 D.分子间的斥力 9 .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0000B((沪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文库

「 「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 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

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单位: 长度基本单位为米(m); 比米大的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

纳米(nm)等。 长度换算: 1m =10dm=102cm=103mm=106um=109nm 时间单位: 时间基本单位为秒(s),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时(h)、分(min);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us)等。 时间换算: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us。 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三节快与慢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上海市高二物理上学期概念整理(精华版)

物理概念整理 第七章:物体的内能 (1)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大小和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 ...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热传递: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1)自然过程的方向性: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中一切实际变化过程都具有方向性,朝某个方向的变化时可以自发发生的,相反方向的变 化却是受到限制的,这就是自然过程的不可逆性。 (2)能量的耗散与退化:在自然界发生的种种变化中,能量的总值虽然保持不变,但是能量可被利用的价值却越来越小,即能量的品质在 逐步降低。 (3)能源:能够提供可利用的能量的物质资源 (4)常规能源:技术上比较成熟,使用较普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5)新能源:近几十年才开始利用或正在研究开发的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 第八章:电场 1、产生静电的三种方式 (1)摩擦起电 (2)感应起电 (3)接触起电 2、产生静电的仪器:(1)手摇感应起电机 (2)超高压电源 (3)范德格拉夫起电机 3、测量静电的仪器:(1)验电器 (2)电荷量表 (3)静电电压表 4、电荷与电量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时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质。 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电量)。 元电荷:质子(或电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它是电量的最小单位,所有自由、独立存在的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基元电荷的整数倍。 5、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6、点电荷: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 7、 电场强度、电场力 带电体周围存在电场,电场的最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电荷间的作用总是通过电场进行的。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场强是矢量,用E 来表示。 (1)E 的大小: 该式为场强的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2)E 的方向:电场中某点场强方向规定为在该点的正电荷受力方向,跟放在该点的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 (3)E 的物理意义:描述该点的电场强弱及方向。 注意:某点的场强E 的大小与方向由电场本身决定,与检验电荷的电性、电量和受力无关。 8、点电荷在真空中产生电场的场强 (1)场强大小 (2)正点电荷场强方向背离该点电荷,负点电荷场强方向指向该点电荷。 9、 电场线是形象地描述电场的一簇假想曲线。 特点:(1).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注意:电场线不封闭) (2).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 (3).电场线在某处的疏密表示该处场强的强弱。 (4).电场线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10、 匀强电场 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电场叫做匀强电场。 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距平行直线。 11、静电的应用有除尘、喷涂、复印、植绒,其原理一般是先使物体 C e 19106.1-?=q F E = 2 r kQ E =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5章质量与密度复习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5章质量与密度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4.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物体中所含物质种类不同,所含物质多少也不同。本类型除了要求理解质量这一属性外,重点是掌握天平的使用,注意平衡螺母与游码在调节天平时的区别。 归纳总结: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一定。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只取决于物质本身,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此类试题中除考查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外,还经常从考查实验步骤及方法入手,分析实验误差。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质量及其测量 1.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则水结冰后( B ) A.质量变大B.质量不变C.密度变大D.密度不变 2.如图所示是测量某物块质量的实验情景,小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天平的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请你指出小宇操作中的错误:游码没有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纠正错误后,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 知识板块二密度及其测量 3.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 C ) A.密度大,体积大 B.密度小,体积小 C.密度大,体积小 D.密度一样,体积小 4.小明家有一个镶嵌玉石的铜制工艺品,在实验室中用天平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141g,已知其中铜的质量为89g。如图所示,将工艺品浸没在装有40mL水的量筒中。由此可以算出玉石的密度为2.6g/cm3。(铜的密度为8.9g/cm3)

上海教育版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模拟)

上海教育版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所示,木板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木块A放在B的上面,A的右端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轻绳固定在竖直墙上,用大小10N的水平恒力F向左拉动B,使B以0.2m/s的速度向左做匀速运动,此时水平绳拉力大小为T,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T的大小为10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为水平向右 C.木块A对木板B的摩擦力,大小等于20N D.若增大拉力F,木板B受到的摩擦力将变大 2 . 如图所示,把筷子一端捆上一些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当上下推动“活塞”时,人们听到声音变化最明显的是哨声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度 3 . 如图所示,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一次实验时让小车从棉布表面滑过,第二次实验时去掉棉布,让小车直接从木板表面滑过,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应将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位置释放 B.第一次实验中应在斜面和水平木板上都铺上棉布

C.两次实验中运动的小车都会停下来,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从实验可以看出,运动的小车所受的阻力减小,向前滑行的距离变小 4 . 2015年11月21日,广州恒大主场1﹣0战胜阿联酋迪拜阿赫利队,三年内第2次捧起亚冠奖杯.如图的比赛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在空中飞行时会受到惯性作用 B.跳起运动员下落过程中动能减少 C.足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会改变 D.运动员顶球的过程中,运动员对球的力和球对运动员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5 . 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变化正确的是() A.一铁块加热后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B.向轮胎里充气的过程中,轮胎里的气体质量和密度均增大 C.对一零件进行切削加工过程中,零件的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D.一粒种子从地球带入月球,质量和密度均变小 6 . 如图是眼睛的成像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戴凸透镜眼镜B.甲是远视眼,应戴凹透镜眼镜 C.乙是近视眼,应戴凹透镜眼镜D.乙是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眼镜 7 .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关于“实像”和“虚像”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八年级物理:二、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第六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1)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 (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 (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 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表面状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

上海版物理八年级上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上海市八年级上物理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下图1所示,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图1 2.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声音在真空中不受阻力传播最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为虚像 C.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4、下列现象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栽小树时用眼检查可栽成一条直线; B.日食现象; C.在岸边可看见水中的月亮; D.灯光下物体的影子。 5、医生在诊断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能() A.减少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B.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一些D.使心脏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6、如图2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光的传播速度总是 B .太阳光是由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光组成的 C .物体经过平面镜成等大的实像 D .过强的紫外线照射会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 8、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cm 处,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清晰的像;当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 ,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 〔 〕 A .倒立的缩小实像 B .倒立的放大实像 C .正立的放大虚像 D .无像 9、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3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3乙)。造成“看不见”“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 ) A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B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 .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D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10、如图4所示,甲是正常眼睛对光的作用情况,则乙 〔 〕 A .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 .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 .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1、下列现象中,与声音音色有关的是 〔 〕 A 、有经验的养峰员,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能判断出它是不是采蜜归来 B 、我们能够听出钢琴的声音比小提琴的声音大 C 、选瓷器的时候,总要轻轻地敲击一下来判定瓷器品质的优劣 D 、在听熟悉的人打电话时,很容易辨别出对方是谁 图2 图3 图4

2020上海物理等级考 word版(回忆)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物理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填空题,第三部分为综合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三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第1-8小题,每小题3分,第9-12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β射线的本质是( ) (A)原子核放出的电子流(B)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 (C)原子核放射出的电磁波(D)原子核外电子受激发产生的电磁波 [答案]A [考察知识]三种射线的本质.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2、悬浮水中的花粉颗粒的布朗运动表明了( ) (A)分子之间有斥力(B)花粉颗粒的无规则热运动 (C)分子之间有引力(D)水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答案]D [考察知识]布朗运动的本质。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3、一辆电动车在水平面上以恒定速率v行驶,如图所示。在a.b.c 三点的向心力大小分别是( ) (A)F c> F a > F b(B)F aF c>F b [答案]A [考察知识]向心力的大小分析。 [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推理分析能力) 4.如图,在通电螺线管中央轴线上a.b.c三点和外侧的d点中, 磁感应强度最大的是() (A)a(B)b(C)c(D)d [答案]C [考察知识]通电螺线管内外磁场的分布。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 5、一列横波的波长为1.4m,在传播方向上某质点从最大位移处回到平衡位置的最短时间为0.14s。则这列波的波速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doc

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及其单位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三、教学设备和用具 多媒体图片,《快与慢》教学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总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 师:若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例如:一个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个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该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再回答。 (1)、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公式 若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为v=s/t,变形公式:s=vt,t=s/v。 (3)、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 -1”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 -1”表示。 (4)、单位换算:1m/s= km/h 1km/h= m/s (5)、例题 【例1】、你的同学跑100 m用了17 s,而你用25 s跑了165 m。你的同学和你谁跑得快呢? 【例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1 km处产生的雷声?(教师强调解答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 (详细知识点解析,绝对精品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 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 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6,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教案

第九章浮力 科学内容要求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5、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两个规律的应用过程。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切实进入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而初步体验认识、浮力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的确有用的。要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

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情分析】 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