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_以美国_英国为案例_金帷

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_以美国_英国为案例_金帷
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_以美国_英国为案例_金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在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博士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作为学术研究与产业的桥梁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生产的范畴,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这一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博士生教育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竞争”已经成为博士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今,博士生教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命题之下。在“竞争”理念的推动下,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改革现有的学位结构和体制、促进国际间博士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日益成为各国重要的博士生教育发展策略,这使得各国博士生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的现象和趋势。

一、美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

二战后,美国始终保持着技术领先的国际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并聚集了世界一流人才的高等教育系统。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进入美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留在美国为美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因为这样,海外留学生被认为是一种维系美国持续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投入,是美国大学、产业界的新理念和创新的重要源泉。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化逐渐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

1.海外博士生规模不断扩大

在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中,越来越多的获得者是海外留学生,这一趋势不断增长,并且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士生教育最为显著的转变[2]。在过去的30年中(从1977年到2007年),美国博士学位授予规模迅速扩张,从31716人增长到48079人,增长率达52%。其中,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规模从3489人增长到15115人,增长率达333%,构成了

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教育

国际化现状与趋势分析*

——

—以美国、英国为案例

金帷沈文钦赵世奎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世界范围的博士生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竞争”成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理念,博士生教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命题之下。因此,吸收最优秀的学生、促进国际间博士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在全球经济中最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人才成为各国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策略。以美国、英国为案例,研究两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美国;英国

作者简介:金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100871;赵世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讲师,北京100191。

*本文系2009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专项课题“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国际化以及结构化趋势”(课题编号:CAD09049)系列成果之一。

图2

2007年美国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来源地分布

数据来源:NSF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D/SED+2007+Summary+

Report+Tables.htm.

博士生规模扩张的主体。相比而言,美国本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变化平缓。图1为美国1997~

2007年博士学位授予人群分布图,该图从宏观上呈

现了美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历程[3]。从图1可见,美国博士学位授予总体规模在1987年以后呈现高增长趋势,其中,美国本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规模无显著变化,而非美国公民,尤其是持有临时签证的非美国公民获得博士学位的数量则显著增加。

2.海外博士生来源地“亚洲化”

2007年,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NSF )提供的数

据,全美2007年共授予博士学位48079个,其中,来自151个国家的非美国公民共获得16812个博士学位,占全部博士学位获得者的33.7%。其中,仅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印度、韩国、加拿大等十个国家的学生就占当年全美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的

71%(见图2)[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除了留学生整

体规模的壮大外,最大的变化是其“亚洲化”的趋势。虽然各洲赴美读博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澳洲、美洲、非洲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近年来,亚洲留学生已经占据了海外博士生总体的70%以上[5]。这与亚洲人口规模有重要关系,不过,“亚洲化”仍然是美国博士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3.博士生教育国际化学科差异显著

虽然在过去的30年中,海外留学生在美国博士生中整体比重不断增大,但却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学科分布特征,这也导致了美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从图3可见,留学生

的增长在各个专业中差异非常大。工程学和物理科学留学生数量增长最为显著。2007年工程学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已高达59.12%。以增长同样迅速的物理科学为例,1977至2007年,持临时签证的海外留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人数从680人增长到

3662人,增长率达到814%[6]。相比而言,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以及教育学科的海外博士生人数增长较为缓慢。

4.院校积极参与推动博士生教育国际化

虽然美国海外博士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申请赴美读博的学生的增长率近些年却在下降。

2003~2004学年,申请赴美读博的学生人数增长率为-28%,2004~2005学年为-5%,此后几年依次为12%、9%、6%,2008~2009学年则为4%[7]。与欧洲所采取

的国家层面甚至超国家层面的博士教育国际化策略不同,在美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研究生院采取了更加主动的角色。北美研究生院协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CGS )①在2008年底对其所属研

数据来源:NSF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D/SED+2007+Summary+

Report+Tables.htm.

图1

美国1977~2007年授予博士学位人群分布图

图3

1977~2007年美国各专业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

比重变化图

数据来源:NSF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D/SED+2007+Summary+

Report+Tables.htm.

①北美研究生院协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CGS )在美国和加拿大拥有500所会员大学,覆盖了两国主要的博士学位授予机构,其会员高校每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占两国全部博士学位授予数量的90%,因此CGS 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究生院的调查显示,81%的大学研究生院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留学生招生;超过54%的研究生院正与其他国家的大学展开合作扩大留学生招生;31%的研究生院表示已经增加了对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资金投入[8]。

增加对海外留学生资助是院校普遍采取的措施之一,如下图所示,在1986~2006年的20年中,在美攻读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生(尤其是有读博士后意向和承诺的留学生),大学或学院为他们提供的资助增长显著,尤其是相对于不断下降的政府和私人基金会资助而言[9]。

5.联合培养项目成为拓展留学生招生新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上针对高层次优质留学生生源的竞争更加激烈,而现代的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升级,使得院校之间资源的共享与学生培养上的合作更加便捷,这使得联合培养项目成为美国拓展海外博士生招生的重要途径。

2005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推出了一项名为“全球公共政策网络”(Global Public Policy Network)的项目,该项目旨在推动研究生双学位项目、教师交换项目和合作研究。通过该项目,该学院与世界上三所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并开展合作研究。这已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目前,39%的美国高校与欧洲有类似的合作项目,24%的美国高校与中国的高校建立了合作项目。2007年,美国18%的高校与欧洲高校建立了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4%的美国高校与中国高校也有类似的合作[10]。

6.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成为吸引高技术移民的桥梁

对于美国来说,优秀的海外博士生不仅大大提高了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生源质量,提高了博士生科研的产出,实现了通过优质资源和声誉吸引高质量生源的良性循环,同时,这些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大多留在美国,构成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移民,为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韩国在全美海外博士生中占10%,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虽然同是发达国家,但是大多数韩国博士毕业生仍然选择留在美国,从1995年到2002年,韩国留学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仍留在美国的比例保持在60%左右,2002年更高达80%以上[11]51-52。除韩国以外,中国、印度等国存在同样的现象,每年大批的优秀人才赴美留学并留在美国。一方面,这改变了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实现了美国大学的人员、课程、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这些留在美国的博士也充当了吸引优秀高技术移民的桥梁。

二、英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现状

博士生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议题,从院校的层面来说,吸引全世界一流的博士生生源,鼓励博士生之间的流动,支持欧洲范围内和国际范围内的联合博士生培养项目是当前欧洲国际化战略的核心[12]15。与美国一样,英国同样将留学生研究生教育视为知识经济和促进大学科研产出的重要资源。

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也非常高,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其博士生中将近42%为海外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仅为增加英国高校的科研产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于提升英国创新能力以及巩固其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13]7。

1.海外博士生规模稳步增长

英国大学在招收海外博士生方面一直居于世界前列,而且,海外博士生增长构成了英国博士生规模扩张的主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国海外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基本保持了年均5%的增长率,而英国本土博士生数量年增长率不足1%[14]9。1996~1997学年,英国海外博士生(全日制)总数共计5528名,占博士生总数的将近40%,到2004~2005学年,海外博士生(全日制)总数增至8418人,占博士生总数

图41986~2009年有读博士后计划的海外博士生资助来源

数据来源:NSF,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nr/rdonlyres/dd8fb04b-75f8-474b-9c8a-46d55e37ba28/0/sed0809_fill.pdf.

49.8%,几乎与英国本土的博士生(全日制)数量持平。图5详细呈现了英国海外留学博士生和本土博士生人数变化趋势,从图可见,海外博士生的人数在1996~1997学年至2004~2005学年的10年中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规模与英国本土博士生数量差距不断缩小[14]10。

2.海外留学生以亚、欧学生为主体

与亚洲学生构成留学生绝对主体的美国不同,英国的海外博士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欧洲其他国家。来自中国、美国、希腊、德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意大利七个国家的留学生占据了英国海外博士生总体的40%。除亚洲外,欧洲构成了英国海外学生的一个巨大市场,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占英国全部海外学生的30%。如在物理科学领域,三分之一的海外博士生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与欧洲相比,来自亚洲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国的博士生申请人数在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英国留学的亚洲国家学生70%以上为自费,而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法国、荷兰等国,不但不收取学费还为留学生提供各种生活费用,而且这些国家还在不断拓展英语学习的范围,这使得英国对于留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13]40-41。

3.海外留学生聚集理工科现象突出

与美国一样,英国海外博士生在学科间的分布也呈现出巨大差异,据统计,三分之一以上的海外留学生集中在工程、数学、计算机和物理科学领域[14]13。在过去的近10年中,英国理工科的海外博士生人数增长迅速,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计算机学科,来自欧盟其他国家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的学生总数增长了195%,来自非欧盟国家的海外留学生增长率为187%,远高于英国本土46%的增长率[14]13。除此之外,留学生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增长也非常显著。从2002~ 2003学年到2006~2007学年,海外博士生数量增长超过5%的学科领域包括: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管理和商务、药学、医药相关,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而海外博士生人数增长率低于3%或呈现负增长的学科领域包括:教育、语言(区域研究)、法学、农学以及农学(兽医)[13]36。

4.国际化与区域化同步发展

对于欧洲的大多数国家来说,包括英国,国际化与区域化(欧洲化)是同步的,这一点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别,这主要是受欧盟教育一体化进程以及诸如博洛尼亚进程这样的区域性政策影响。在博士生训练和科研的政策制定方面,大方向的转变是从国家层面上升到国际层面,博洛尼亚进程和里斯本战略更加强了这一趋势。2007年5月,作为博洛尼亚进程的后续部分,欧洲教育部长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签署的《伦敦公报》将博士生教育和训练称为博洛尼亚进程的“第三级”[15]67。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框架和努力,欧洲范围内的广泛的博士生交流已经成为现实。以英国为例,除英国之外的欧盟成员国学生赴英攻读全日制博士学位项目的人数在过去的10年中增长了54%,超过非欧盟国家52%的增长率;而赴英攻读非全日制博士学位项目的人数也增加了48%,远远超过非欧盟国家23%的增长率[14]8。

5.推出或参与奖学金项目吸引海外博士生

经济上的资助是各国扩大留学生规模的一个重要措施。英国2008年对15402名海外博士生作的调查显示,生活成本和经济资助在影响学生留学选择的因素中分别占第四和第五位[13]23。近年来,英国的留学生来源地分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亚洲仍然是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但是亚洲地区留学生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对于某些重要学科,如工程/技术等高度依赖亚洲优秀人才的学科来说构成了巨大挑战。为此,2003年11月17日,英国首相宣布推

图51996~1997学年至2004~2005学年英国海外博士生

数量变化图

数据来源:HE FCfE,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docs/open/ Paper_0807.doc.

出一项总值为1000万英镑的名为多萝西·霍特金的博士奖学金(DHPAs),旨在吸引印度、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优秀学生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2004~ 2005学年,该项目共资助255名海外博士生,其中,中国(不包括中国香港)学生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印度,共42人。从地区来看,255名学生来自35个国家,其中17个为亚洲国家[16]。除了根据本国需求推出有针对性的奖学金项目外,英国还积极利用欧盟奖学金项目,吸引一流海外留学生。

三、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特征分析

美国和英国是高等教育强国,也是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两个国家,因此,两个国家所呈现的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未必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博士生教育的全貌,但是却能够体现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特征。

1.国际博士生流动规模将不断扩大

从英美两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数据可以看出,国际范围内博士生的流动规模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可以断定,国际博士生流动规模将不断扩大。传统的留学生输入大国,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仍将在国际学生流动市场上占据巨大优势。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博士生教育对于一国高等教育知识创造的重要性以及博士生教育对于吸引高技术移民的重要性,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一流人才的竞争中,应当说,未来对于博士阶段生源的争夺将日益激烈。而对于学生来说,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更优质的文凭以及更丰富的就业机会等也将成为推动他们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重要力量。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诸如日本、韩国、中国等老牌人才输出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将开始逐渐吸收更多的留学生。

2.推动博士生跨国流动的动力日益多元化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博士生的跨国流动逐渐走出了过去单纯的从“南”向“北”的流动模式,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比如英国,目前该国约三分之一的海外留学生来自欧盟国家,同时,来自美国的留学生也在增加。从推动博士生流动的动力来看,博士生的流动一方面受到学术力量的推动,博士生更加看重一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文凭“含金量”;另一方面,博士生的流动还将越来越受制于劳动力市场驱动,随着世界各国博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博士生不得不在大学、科研院所之外寻求就业机会,这也将加剧博士生在此类市场上的争夺,因此,更多的高技能工作岗位对于留学生将更加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文化的因素、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等也都将构成推动学生跨国交流的多元动力。

3.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竞争与合作并重

获得在吸引一流人才中的竞争优势、获得博士生教育质量的竞争优势以及最终获得在知识创新与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但是,与竞争相对的合作也越来越成为推动博士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这一发展模式已经日益成为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2006年9月在萨尔堡举行的关于博士生教育的跨大西洋研讨会中,与会的欧、美代表将博士生教育中值得共同关注的问题概括为硕士和博士教育的衔接;哲学博士和专业博士的定义、目标和结构;扩展全球范围内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对话[15]68。当前,不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将博士生的跨国联合培养作为重要的拓展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对博士生教育结构和质量的大讨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际合作和对话将成为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维度。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种国际化

从英、美两国的海外博士生数量和专业分布中可以看到,两国在工程、技术等学科海外学生数量均超过了本土学生人数,这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两国来说,一方面,如何吸引更多的本土学生就读工程、技术等重要学科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课题;而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生的确构成了一支极其优质的队伍,但却使如英、美这样的国家过于依赖海外留学生,而留学生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威胁这些重要学科的发展与科研产出。因此,如何创造更加优厚的条

件,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教育项目吸引更多优秀留学生,同时,如何鼓励本土学生攻读这些学科的博士学位成为两国共同面临的国际化难题。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一个更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声誉以挽留这些优质的学生。显然,在谈及国际化的时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多地意味着如何扩展海外优质生源,吸引一流人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更多地意味着如何改进教学和科研,提供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生教育和训练。

5.博士生教育的国际化与区域化同步发展

国际化与区域化同步发展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欧洲,“欧洲化”与国际化一样,也强调人员的流动与合作,但同时,它还涉及到区域内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欧洲维度”、“欧洲高等教育区”等概念。在英国,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博士生数量在过去的10年中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远远超过来自非欧盟国家留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这与美国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在美国,最大的几个留学生来源国仍然是亚洲国家。除了欧洲以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联合区域优势对抗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所形成的共识,比如,亚洲国家也在朝着“亚洲一体化”或“东亚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亚洲国家之间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紧密,学生流动已呈现明显的区域化趋势。因此,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博士生教育的国际化与区域化将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KEHM B M.Doctoral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

ica:a comparative analysis[R/OL].http://www.portlandpress.

com/pp/books/online/fyos/083/0067/0830067.pdf.

[2]BOUN J,TUNERR S,WALSH P.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doctorate education[R/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wp/ BoundTurner_022006jbset.pdf.

[3]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Graduate enrollment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elds,by citizenship,enrollment status,sex,and race/ethnicity,and S&E postdocs by citizenship:1996-2006[EB/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D/SED+2007+ Summary+Report+Tables.htm.[4]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Top30countries/economies of

origin of non-U.S.citizens earning doctorates at U.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B/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D/ SED+2007+Summary+Report+Tables.htm.

[5]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Regional origins of non-U.S.

citizen Ph.D.s:1960-1999[EB/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D/ SED+2007+Summary+Report+Tables.htm.

[6]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Major field of study of doctor-

ate recipients for selected years,1977-2007[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SED/SED+2007+Summary+Report+Tables.htm.

[7]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Findings from the2007CGS

International Graduate Admissions Survey-Phase III:final offers of admission and enrollment[R/OL].http://www.cgsnet.

org/portals/0/pdf/R_intlenrl09_III.pdf.

[8]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Minimal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enrollment in2008[R/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 portals/0/pdf/N_pr_intlenrl08_III.pdf.

[9]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R/

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nr/rdonlyres/dd8fb04b-75f8-474b-9c8a-46d55e37ba28/0/sed0809_fill.pdf.

[10]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International dual,joint,and

other collaborative degree programs[R/OL].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portals/0/pdf/DataSources_2007_10.pdf.

[11]OECD.The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R/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re-sources/Global%20Competition%20for%20Talent.pdf. [12]European University Union.Doctoral programmes in Eu-

rope’s universities: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R/OL].

http://www.eua.be/fileadmin/user_upload/files/Publications/ Doctoral_Programmes_in_Europe_s_Universities.pdf. [13]UK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Unit.The UK’s com-

petitive advantage:the market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udents[R/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docs/open/ Paper_0807.doc.

[14]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Ph.D

study:trends and profiles,1996-97to2004-05[R/OL].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pubs/hefce/2009/09_04/.

[15]芭芭拉·M·科姆.博士生教育去向何方——

—全球变化背景下欧洲的新举措[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16]SAKYA P.Dorothy Hodgkin postgraduate awards[R/OL].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cmsweb/downloads/rcuk/researchca-reers/dhpa/dhpareport07.pdf.

(责任编辑刘俊起)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的对比 摘要: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差别,分析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中美差距;原因 1中美基础教育的历史背景 1.1中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就是教诲培养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私学兴起之前,那时的教育由官府控制,在私学兴起之后,受教育的对象不止仅限于贵族阶级,扩大平民百姓,因为私学的产生,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地点教学,学生亦可以选择教师来学习,为当时的教育普及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私学,不同派系不同主的私学出现了相互抗衡,相互补充的百家争鸣的盛况,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发展。经过了许多朝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加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儒学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以儒学为尊的思想影响着后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古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容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在宋代有“日考”,“月考”,“季考”等多种考试方法。受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童生学习的容也相对固定,固定的背诵考试相关的篇目,全然不顾理解与否,而考查方式也很简单,以考生能否背诵来判断是否学好,借以选拔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1.2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美国就普及了小学教育,在之前17世纪初,首批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以后,教育活动随之开始,由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大多是英国的清教徒,他们崇尚书本并信奉教育,所以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活动最为活跃,对日后的美国教育特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支持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浪潮: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美国在其教育体制不完整且带有强烈的殖民性和色彩的情况下发起的,这次革命主要是对教育的容世俗化,初等教育的公立化和学校序列的体系化做出的改革,使得当时公立小学和中学普遍建立起来,初中高各级学校互相衔接的机制得以健全。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了应对充满激烈竞争和公立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美国发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全儿童”的概念,反对唯智主义,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教育思想的主流。第三次国防教育法改革和第四次“国家危险”改革促使美国教育的进步。 2中美基础教育理念 2.1中国基础教育侧重公平,统一: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状况不一,为了让全体国民都享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水平都稳步提升。像法国,前联以及中国在课程决策上具有集权化的传统, 强调中央对课程的开发、管理与控制,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这种教育的理念使政府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虽然教育的差距任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教育之启示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世界前20名大学美国占据了17所,世界前50名大学美国则占据了35所;美国大学集聚了70%的诺贝尔获奖人,有30%的世界科研及工程文献在美国大学中产生,时常被引用的文章44%来自美国大学。因而美国高等教育始终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而美国发展高等教育可资我国借鉴的经验有很多。 首先,要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的立法和规划。综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法律的推动是十分明显的。正是有了《莫雷尔法案》,一批赠地学院应运而生,州办公立大学迅速发展;有了《退伍军人权益保障法》,大大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有了合理的纳税制度,使得美国大学校长每年都能从企业家、校友中筹集到大量的办学资金。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立法要滞后得多,尽管有了《高等教育法》等专门法规,但与之具体相配套的有很强的操作层面的立法却迟迟不见出现,比如,由于国家没有合理的配套的税务政策,学校从社会和企业筹措办学资金困难重重。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规划,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加州的高等教育制度,是由《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奠定基础的,它使得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从此走上了有序的道路。在总体规划的规范下,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不能改变其类别,例如社区学院不能改制为州立学院,而州立学院因受到开设博士学位、专业领域的课程及研究方向的限制无法成为加州大学的一员。同样的,加州大学也必须担负其特定任务,不能合并州立学院或社区学院。显然,这正是加州高等教育之所以令人称道的原因所在。 其次,要切实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这主要是指大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社会。在这方面,美国一些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威斯康星大学是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即大学必须为社会服务,为本州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发源地;得州农工大学所属的农业试验推广站,作为农业科学的推广机构,在得州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正是有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立大学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州的硅谷得以迅速发展。而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州的奥斯汀分校可谓独树一帜。奥斯汀分校是得州的主要智力资源,影响着得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有了奥斯汀分校,使得州成为全美第二大科技活动基地,拥有50万高科技工作者,拥有世界著名的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美国集成电路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作者:李兰冬邢文英张学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 摘要: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前沿性、高质量为特征。在这种全球领先的地位背后,其成 功的因素值得探究。本文试图从教育国际化策略、重视高等教育本身、校企结合、充盈的经济资助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毋庸置疑,谈到高等教育,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诸如此类。这说明,美国不仅拥有全世界顶尖的高校,还几乎成了成功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据统计,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大学供职。全球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 文及44%的最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大学。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雄踞全世界榜首。在如此惊人的数字背后,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究。因为正是这些因素的环环相扣,才使得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沿。 一、教育国际化策略 美国高等教育大至经历了三次国际化浪潮。第一次是二战前;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至今。这三次浪潮中,有一项内容是始终被重视的,那就是对外交流。同时,美国是一个极具危机感的国家,他们认为辉煌的过去代表不了明天,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然而,美国本土的青年却不是特别热衷于跻身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据统计:在2001-2002学年全美留学身及其家属对美国经济总贡献值达到119.5亿美元,2004-2005学年,已增至132.9亿美元。 二、重视高等教育本身 美国大学把自己定位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评;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灯塔。 正因为此,八十年代以来,回归教育风靡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士,在工作到一定时期以后,应能定期地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选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篇一: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和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 3鼓励学生参和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 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 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 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 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 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英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师资政策、管理政策、经费政策在内的基础教育政策。正是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影响 在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学制、课程、师资、管理、经费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从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教育政策,而且不断地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修正。正

是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过程中,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学制政策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对英国基础教育来说,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从此以后英国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并在《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最终实行免费的中等教育。在二战后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坚持实行基础教育免费的政策。英国政府199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将继续负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时定时入学或另外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从1992年秋季开始,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在学校概况介绍和年度报告中公布没有正当理由的学生缺席的情况;从1998年起,这种学生缺席的情况将在地方发布的所有学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进中等教育综合化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三合一体制”(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阻碍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且不能适应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这种“三合一体制”开始解体。尤其是工党政府,更是积极推行综合学校的政策,并把它作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党上台执政后不久,就发布一份通告声明其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政

英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异同Word版

英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异同 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英国的中小学教育属于强制性教育,所有的人在五岁至十六岁期间均要接受义务教育。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所以说重视教育,致力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是英美教育的共同的特点。当然英美两国的教育是有其各自特色;英国的教育比较规范,美国的教育比较开放、讲究实用主义。就大学的教育来说英国大学的教学质量是世界最好的,但是美国大学的优势在研究上,另外制度更宽松一点,不像英国,在课程安排和毕业时间上太过僵硬。 英美两国有着同源的文化是两国教育具有共同点的历史背景,美国的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的教育传统,但是发展到今天已有自己特色。虽然英美有着同源的文化,但是两国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而美国是联邦总统制的国家,两国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这是两国教育不同的只要原因。 1、分句翻译 Britis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英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异同 UK education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personal skills, And these can be trained,And thus contribute to society.Britai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re compulsory education,All the people in five ten-year-old were to accep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eriod.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system and most other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 major difference,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in the society but do not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 small number of people.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 韦家朝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别具一格的办学体制、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特点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可以概括为:我国高等教育应树立国际化观念,科学、准确地确立并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选聘优秀校长,引进一流师资等。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 igher Education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Its Enlighten m ent on China sH igher Education WE I J ia -chao (R esearch I 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 ji n g Un i v ersity ,N 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 n ter nationalization o f h i g her educati o n o f Stanford Un iversity are m a i n l y e mbod ied i n its school-runn i n g i d ea w ith i n ternati o na l v ision,t h e unique schoo l-runn i n g syste m, the world-c lass teaching force , etc The enli g htenm en 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 Ch i n a s h i g her education can be summ arized as f o llo w s :Ch i n a s higher education shou l d develop inter national concepts ,estab lish and adhere to the ir o w n sc i e n tifi c and accurate deve l o p m enta l orientati o ns ,se lect ou tstanding pri n c i p als ,i n v ite first-class teach i n g fo rce and so on K eyw ords :S tanford U niversity ; internati o na lizati o n of higher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 m ent 1995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发展和现状 (一)兴起 斯坦福大学(Stanfo r d University )注册于 112 * 收稿日期 2009-09-18 资助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项目编号:08J YB010)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韦家朝(1972-)男,广西贵港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 ——赴美培训考察的体会 (韩园林) 2006年3月3日 一流的校园环境 当一回演员 享受大家庭的温暖 当一回钳工 到州议会当一回议员 跟印地安人学钻木取火 2005年10月10日至12月30日,我作为深圳市教育系统赴美培训班第九期的48位成员之一,并作为班长带队前往美国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学习考察,收获颇丰.在培训考察中,我切身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长处,特别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信,自主,个性,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归来,我就美国基础教育创新及启示作了思考. 一,美国教育现状:发达+创新 在美期间,我学习10周由艾登(Professor Adam Lee)教授执教的《西方教育模式》(Western Models of Instruction),由马丽老师执教的《班级管理》(Issur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areers 》(教育学),其中《教育》由协和大学派教师在深圳成教学院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教育史和西方教育哲学) 出席了8场专题讲座;参观了11所中小学,其中深入到8所学校听课并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交流对话;特别有趣的是参加了教育资源之行,参观了10所博物馆或教育中心;参观了美国哈佛,斯坦福等9所全美著名大学;饶有兴趣地感悟了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后是美国东部考察之行.行程数万里,纵横东西,走近美国的现代教育和文化生活. 1,美国教育简况 (1),美国学校体制 A.没有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没有国家课程. B.联邦政府不办学校.

英国教育史

第八讲英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 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英国教育制度和美国教育制度2

英国教育体制简介 英国对所有五至十六岁的儿童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就课程和学历资格而言,英国存在两种不同的体制,一种是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教育体制,另一种是苏格兰教育体制。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 在私立学校体系,家长一般都要付学费;在公立学校体系,教育是免费的。公立学校通常不接收年龄十六岁以下的外国学生。 学龄前教育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都提供学龄前教育。很多儿童在三岁或四岁时开始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幼儿班接受教育。 预备教育 私立学校为五岁至十三岁儿童提供预备教育(或小学教育)。很多外国学生通常在七岁时以寄宿学生的形式入学。在十一岁或十三岁的时候升入私立中学学习。 小学教育 这是公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绝大多数英国儿童提供教育。儿童五岁时上小学,一般在十一岁时升入中学或学院。 中学教育 英国所有中学为学生提供教育直至他们年满十六岁,学校帮助学生准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或者同等水平课程考试。相当数量的外国学生在十一岁或十三岁时来英国上中学,其中很多人上私立寄宿中学。 十六岁以后教育 中学生在十六岁完成强制性义务教育以后,就可以合法地离开学校,开始工作。不过,大多数学生会以预科学生的身份进入预科学院或者延续教育学院,在那里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或者同等水平课程。外国学生一般在这个阶段来英国接受教育,如学习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为在英国学习延续课程或上大学做准备。 十八岁以后教育 预科生一般在十八岁时完成中学教育。然后,大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延续教育课程或攻读高等教育课程。

延续教育(FE) (包括职业课程和部分本科课程) 延续教育是指为年龄十六岁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提供的教育和培训。英国有六百多所公立和私立学院开设延续教育课程。这些学院开设的课程种类广泛,包括英语语言课程、某些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课程、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课程及其同等水平课程、职业课程、衔接课程以及部分本科生课程。 高等教育(HE) (包括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和MBA) 高等教育是指大学、学院及其他院校提供的本科以上课程教育和培训。英国有九十多所大学和五十多所高等教育学院。它们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程,大多数课程学习结束时可以获得学位或同等学历,研究生学历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美国教育体制 [日期:2006-02-09]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美国的教育是先有教会和私立学校后有公立学校, 故传统的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和公私并举制 美国立国时的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的教育.1865年南北内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感到设立中央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 1868年才在内政部中设教育总署, 也只是管理很少的联邦教育经费, 为各州的学校提供帮助和咨询,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立了联邦教育部. 各州的教育委员会和下属的地方学区委员会, 与基层学区委员会仍然分别掌握各地的教育大政,发展计划, 经费分拨等实权. 但联 邦政府由于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和1958年以来几部教育大法(如<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天才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的颁布实施,使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逐步渗透到州和地方, 对全国施加有力的影响. 教育既以全民为对象,并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故教育既是国家的大事, 又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大家都把人力, 物力, 财力, 精力投到教育上,使形成教育多轨制,调动起多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 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 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 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最大特色. 这比单纯靠政府出资(单轨制)办学, 按计划经济规律去办教育有更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效果.美国众多的社会团体(宗教, 工会,企业)和教育团体( 教育基金会, 协会, 研究会)对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天主教, 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等基金会,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舆论来推动教育的各项实验,教改, 科研及设立新专业,传播先进经验, 提出教育宗旨与政策建议等,其影响力和潜能往往超过政府部门.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初探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初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差异化的定义。日本学者喜多村和指出,交流性、开放性和通用性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素,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將高等教育与国际化的观点相融合,在高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过程中加以体现。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德广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从而积极引导国内教育市场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增强国内教育体制的内在动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注重国际交流,满足内在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出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优质人才。英国诺丁汉大学院士杨福家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人才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下能够更好地为实现国家利益奠定基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基础上,国家大学对教育国际化给出了基本定义,即跨文化和跨国界的文化观点和氛围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功能相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过程,包括了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所有变化过程,是学校政策全面落实的重要过程。综上所述,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认知,但却有许多的共识存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其中,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基于本国,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本国的优秀文化精髓,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的目的,为应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挑战而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方式 1.人员流动国际化 (1)学生的国际流动。学生的国际流动包括输出和输入两种,输出即美国的学生到国外其他国家留学;输入即世界各国的学生到美国留学。这种留学生输出与输入的交替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有利于开展国际化的课程研讨,提升国际教学的高度和国际化人才的能力。 现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教育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留学生。2012年有超过80万国际学生就读于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与2011年相比,留学生增加了5.5万人,即增加了7%。此外,美国在积极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也大力鼓励本国留学生到外国留学,因为海外留学既是美国宣传其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又是美国学生了解世界的机会。 (2)教师与访问学者的国际交流。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代表,不仅与大规模的留学生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和访问学者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国际交流。美国政府、教育机构、民间社会团体为促进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不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doc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 20世纪的美国基础教育经历了痛苦的改革,但是并未促进学校治理模式的根本改变。联邦法院1954年开始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且意义深远的改革。但是废除种族隔离本身,并没有要求强制融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退出对学校改革的联邦干预,由州本身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州法院70年代早期开始“公平资金运动”,即要求州内每个学生的实际投入相等,并校际可比。但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80年代,学校绩效出现持续恶化,不仅在国际评估中排名后退,而且越来越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贫困学生和少数族裔的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教育改革者通过司法途径追求教育公平的努力陷入僵局。 基础教育改革的挫折引发了激烈讨论,部分人要求以私立学校取代原有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支持者认为,目前的问题源于政治理想的失败。如果能够真正公平投入,缩小课堂规模,增加联邦支持,公立学校会运转如常。相反,私立学校支持者认为公立学校总是存在因自身利益导致的以权谋私。这些争论同样陷入僵局,因为没有证据表明私有化会带来更好的绩效。 实验主义的新治理框架 在种种失望冲淡了公立学校的前景之际,改革集群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有希望的新模式。第一种改革是增强集中化,甚至将公立学校体系国有化。集中元素在于在联邦和州一级设立学校和学生最低绩效标准,学生和学校进行排名。不能满足要求的学生不能升级和毕业,差学校必须重组。这种高风险测试的支持者相信失败惩罚足以迫使个人和机构改进绩效。第二种改革是新地方主义。目的是让权力从州教育管理部门下放到课堂,走向校区、校长、教师(尤其那些反对传统僵化体系的专业者),甚至父母。教师和家长创建新小而专业化的学校的意愿日益增强,学生不再受到片区划分的限制。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 岑建君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00943.html,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 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 权 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1988 年后,英政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创立了“公立自治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通过“拨款委员会”将教学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一切教学经费由学校校长支配,各级政府无权干涉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使学校在基建、招聘教师、教材选编等方面都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创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以扩大“生源”,真正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达到“优胜劣汰”之目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及教学质量监督。1992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和“英国教育标准局”,一方面力争使全国教学大纲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严格把握“产品进出”二大关口,对不达标的学校则勒令其整顿或停办。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交流材料)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涵盖多个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评估机制。其中主要的是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为促进美国高等院校或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监督作用。众多认证机构大多经过民间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官方的联邦教育部认可。各州政府也对公立的和私立的高等学校实施质量评估,但常和认证合并进行,以免重复。还有一种评估就是排行榜,通常由新闻媒体、出版机构主办。 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明文规定的国家质量标准,而只有质量评估,对高等学校办学或专业质量进行鉴定。广义地讲,质量评估可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顾名思义,外部评估指的是高等学校外的机构对学校或专业的评估,而内部评估则指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外部评估的作用是:促进高等学校向公众负责,使学校接受外部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向高等学校颁证,授权其颁发学位和证书;使学校或专业可能获取公共基金;使教育消费者得到更多信息。外部评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学校或专业的认证,联邦政府的数据收集,州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教育绩效评估,州政府向高等学校颁发许可的评估,以及大学捧行榜等。内部评估主要包括任期和提升评估、同行专家组科研评估、学生评估和专业评估等,是美国校园文化的传统组成部分。内部评估比外部评估更直接地与学校规划、优先设置新专业、资源分配等挂钩。 一、非官方认证、认证机构及其认可 1.非官方认证 非官方认证(accreditation)是由非政府的同行专家组对院校和专业所进行的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外部质量评估。其作用主要是:(1)保证,即确保院校和专业的质量;(2)改进,在达到基本水准后,进一步提高院校和专业质量;(3)论证,公开证实院校或专业充分满足接受公共基金的条件,达到获得许可证的法定要求,并部分地满足学分转移的基本条件等。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是院校或专业自定的使命和认证机构的鉴定准则。鉴定周期有3年或5年的,也有10年的,但要求递交期中专题报告。鉴定结论是综合专家组的取证、审查和判断而得出的。认证的一般步骤是:(1)合格性预审,即院校在申请认证前必须已经获得州颁发豹许可证,并确实以教育为其主要任务;(2)自评:(3)现场访问;(4)专家组书面鉴定报告;(5)认证结论;(6)监督。其形式有年度报告、期中评估、重大变化报告等。 2.认证机构 认证机构可分为地区性认证机构、全国性认证机构和专门职业性认证机构三种。 (1)地区性认证机构(regional accreditor)。全美划分为新英格兰、中部各州、中北部、南部、西部、西北部等6个地区,分设6个地区院校协会及其下属的8个认证委员会,负责对全国所有有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实施院校认证(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此外,纽约州评议员委员会是惟一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州认证机构,有权在本州实施院校认证。地区认证机构共计认证3000所学校,按人头计在校生1373万人。其中中北部院校委员会认证的学校最多,共960所;涉及学生数也最多,共460万人。划分地区的做法,有利于保持地区特色,但也造成了地域的局限。因而,各地区认证机构历来在跨地区院校认证等方面保持协作。例如,8个地区认证委员会都要求学校是有学位授予权的,是自治的,其师资是具有适当的资质的;同时还要求本科教育计划是条理分明、循序渐进的,含有与学校使命相称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分支。近年来这种协作更因远程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更趋密切,成立了地区认证委员会联合体,拟订各地区共同合格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