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屏幕上出现《春望》全诗)

师: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配音乐,学生自由地朗读。)

师: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齐读——

生:(齐读)春望。

师:“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春天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谁在春天的什么地方看到的景色?加上去把句子说完整。

(生纷纷举手)

生:(大声地)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师:诗人在长安的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齐读诗的前四句。(生齐声朗读诗的前四句)他看到了什么?

众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地)山河、草木、花、鸟。

师:这是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国家破亡。

师:国家破亡,这里的“国”,他理解是国家,破是破亡。这样理解可以的,“破”还可以理解成什么?

生:就是说长安城遭攻打。

生:这里的“破”是指灭亡的意思。

生:还可以理解为攻破。

生: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

师:“国破山河在”连起来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虽然国都长安城被叛军给攻破了,但大好河山还在。

生:虽然山河还在,但是国都长安城已经被叛军给占领了。

师: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破败不堪。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

(生齐声朗读第二句)

师:这里的“深”是什么意思?

生:“深”指茂盛。

师:“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

生:杂草丛生,草木茂盛。

师:你想象当中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

生:应该是城内人来人往,非常繁荣。

生:长安的街道非常热闹,而且人们没有苦恼。

师: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众生: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感情有了。看到这样凄惨的景象,心里是无比的悲痛。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谁再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掌声献给他。一起来试一试。

(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声情并茂地朗读前两句)

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什么意思呢?

生:是指非常感动的时候眼泪滴到花朵上面。

师:(屏幕出现诗文)“感时”是感动的时候,这个“时”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时”当时局讲,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

师: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下面一句“恨别鸟惊心”里的“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分别的意思。

师:他跟谁分别?

生:和亲人分别。

师: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怎么跟亲人分别,听到鸟叫会心惊肉跳呢?

生:和平常不一样,有可能是永别了。

师:就仿佛像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杜甫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产生了这样的感情(指着第三、四句),读。

(生齐声朗读第三、四句)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啊。连起来把前面四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此时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众生:诗人落的是伤感之泪,与家人分别之泪,激动之泪。

师:他激动?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他跟他的家人分别了,感到十分地痛苦。

师:那不叫激动,那叫什么泪?

众生:痛苦之泪,愤怒之泪。

师:愤怒之泪。他对谁愤怒呢?

生:他对叛军愤怒。

师:对叛军愤怒呀,你说。

生:他是看到原来繁荣的长安现在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他叹息,所以流下了叹息的眼泪。师:流下了叹息的眼泪,说得真好。想到原来的长安城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可是今日,一夜之间,长安城变得这样破败不堪,草木丛生,他流下了伤心的、痛苦的、感伤的、激愤的泪水。我们再来把这四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呢?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

(全体男生大声朗读后四句)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什么意思?

生:“烽火连三月”是指和叛军连续战斗了三个月。

师:“烽火”指的什么?

生:战舌L。

师:“烽火连三月”怎么解释?

生:三个月都在打仗。

师:那么你连起来说一说看。

生:战乱已经连续了三个月。

师:接下去。生:“家书抵万金”是指再多的金银财宝都比不上家人的来信。

师:“家书抵万金”的“抵”是什么意思?

生:值的意思。

师:值,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说值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你说。

生:因为那时候和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家书可以抵万金。

师:和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还没有讲得我心服。为什么一封薄薄的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呢?你说。

生:因为这样可以确定自己的家人还平安,可以亲人团聚。

师: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亲人的生命是胜过万两黄金的,万两黄金能胜得过亲人的生命吗?

生:胜不过。

师:所以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

刚才同学们讲的“烽火连三月”是指的三个月,这个“三月”还可以怎么解,请你说。

生:这个三月还可以说是很久的意思。

师:对,“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问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

(生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师:这两句什么意思?互相讨论,可以把发的讲义看一下。

(生同座位相互议论)

师:好,集中交流一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你来说。

生:就是说等家书的家人,已经等到白头发都很少了,少到连发簪都插不上了。

师:是写家人,还是写诗人杜甫本身呢?

生:(七嘴八舌地说)诗人。

师: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

生: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师:古代的男人和女人的头发都是盘在头上,然后戴一个帽子,是用发簪把帽子和头发别在一起的,稀少到什么程度了,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诗人忧国思家到了这种程度。根据这首诗去理解,你猜猜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生:我认为他80岁了。

师:认为他80岁了。你认为他多大年纪?

生:我认为杜甫已经年过六旬了。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写

了他的所望、所感、所思、所忧,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懂了吗?下面就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行不行?

生:(大声回答)行。

师:自己练练看,最起码练两遍。

(配上音乐,生纷纷在座位上大声地练读全诗。)

师:谁来朗诵这首诗,把杜甫忧国思家的心情表达出来,你来试一下。(学生朗诵)

师: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叛军能平定呢?哪一天亲人能团聚呢?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你说。

生:应该是“狂”。

师:她认为是“狂”,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诗人的情感,“狂”是一种情感状态。你说。

生:是“喜”。

师:一个说“狂”,一个说“喜”,你们同意哪一个字?

生:(齐声说)喜。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发狂。

师:狂,发狂,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狂”是来形容“喜”字的,“喜”是这首诗的诗眼。请读题目。.(生齐声读题)

师: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统一了。“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个消息是什么消息?

生:(纷纷大声说)好消息。

师:用书中这个字眼来说是什么?

生:是一个喜讯。

师:是一个好的消息来到了,所以说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

生:(齐声说)快。

师:你从哪一个字看出快?一起说。

生:(大声说)忽。

师:读一读,把这个喜讯来得快的感情读出来。

(生齐声朗读第一句)

师: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读。

(生齐声朗读第二句)

师:流的是什么泪?你说。

众生:流的是高兴的泪。流的是激动的泪。流的是兴奋的泪。

师:“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此时是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花呀。一、二两句诗人是闻喜讯流喜泪。读下面两句。

(生齐声读三、四两句)

师:“却看”是回头去看,妻子、儿女的忧愁还有吗?

生:(齐声答)没有。

师:“漫卷诗书喜欲狂”,请你告诉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喜狂欲?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

生:因为他晚上做梦都想官军平定乱军,所以听到这个喜讯高兴得想发狂。

师:他一喜叛军得到平定。这是一喜,二喜呢?

生:二喜国家得到安宁了。

师: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呢?

生:三喜是他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师: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呢?

生:四喜是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师:四喜回乡得偿愿,他怎么不喜欲狂呢?(指着三、四句)读这两句。

(生齐声读三、四两句)

师:诗人喜得想要发狂,他不仅漫卷诗书,他还想干什么?(指着后四句)读。(生齐声读后面四句)

师:诗人不仅漫卷诗书,他还要白日放歌,唱的是什么歌?

生:(齐声答)喜歌。

师:喝的是什么酒?

生:(齐声答)喜酒。

师:纵酒高歌,他要唱喜歌、喝喜酒啊!唱喜歌、喝喜酒的时候,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指的是美好的春光。

师:对。这里的“青春”是指美好的春光,它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读最后两句。(生齐声读最后两句)

师:要经过巴峡、巫峡,经过襄阳,最后才到达他的家乡洛阳,真是千里洛阳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已经归心似箭了。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生纷纷大声吟诵)

师:谁来吟诵一下?把杜甫平生第一首痛快的诗读出来,你来。

(一男生流畅地读)

师:读得酣畅流利,一气呵成。谁能把这种狂喜极乐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一点呢?谁来试试? (一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生齐声有感情地吟诵)

师: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屏幕出示文字)

感情,诗歌的生命

喜极:漫卷诗书喜欲狂。

忧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怒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愁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

(生齐声答)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在诗人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在诗人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师:在诗人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你也能像诗人一样写出这样流芳百世的诗句吗?那你就和我们的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吧!下课。

名师王君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

听王君聊课(114):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授课时间:2014年10月25日 授课班级:青岛学生 课型:诵读型文本 课堂特色:激情洋溢的自由诵读和别出心裁的语言品析 第一部分感特色 (课前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没有预习。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全课的字词。)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投影展示】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

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生看。不读。) 师:“天下第一鼓”!这荣誉了得!还有人评论道: 【投影展示】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带领学生读。) 师:刘成章自己说啊—— 【投影展示】 刘成章是把散文当“诗歌”来写的,他的《安塞腰鼓》简直就是一首意蕴优美的散文诗。 ——刘锡庆《我读刘成章》师:像诗一样的作品,如何学? 生:朗读。(杂然。) 师:对。咱们今天这节课啊,目标就是——

【投影展示】 享受朗读 (师板书。也请学生记录。) 师:平时就敢于放声朗读的同学举个手。 (生面面相觑,只有三个同学勉强举手。) 师:呵呵,可怜的孩子们。不爱朗读,害怕朗读就很难享受语文学习的极致的快乐啊。按照我的经验,不敢放声读啊,是因为大家心中有—— (师板书:束缚羁绊闭塞) 师:如果你“挣脱”这些“束缚”,“冲破”这些“羁绊”,“撞开”这些“闭塞”—— (师用语气引导学生在文中找这些词,用更重的字写“挣脱”、“冲破”、“撞开”,覆盖在“束缚”、“羁绊”和“闭塞”上。)师:哈哈,我的板书基本完成。王老师来抛砖引玉,先示范一下。有一种读,其实和技巧无关,和情怀有关。第一次朗读,我主读,同学们配合,好吗? 生:好!

《爱莲说》课堂实录完美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爱莲说》课堂实录 卷首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综合体。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赏文学,品文化。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中学司艳平老师立足课堂,与学生一起写课堂实录,规范语言,赏析文本、品鉴文化,开辟了一条氲氲着人文馨香的教学新径。共写课堂实录如何开展,尽在司老师的玩转课堂。 写在前面: 语文实践可以包含很多方面,只要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可以归类到实践的范畴。对于文本来说,我们提倡教师解读,更提倡学生解读;对于课堂来说,提倡教师记录,更提倡学生记录。语文课堂,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课堂,引导他们写阅读日记,写课堂实录,写课堂感悟,写课堂反思。只要坚持,他们对语文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对课堂的理解会越来越透。上完周敦颐的《爱莲说》,我整理了课堂实录,孩儿们不甘示弱,也写了课堂感悟与实录。这样的方法可以试用,亲们不妨一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爱莲说》课堂实录

文/司艳平 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往往借助某一事物或者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师:同学们,你们把题目与作者连起来说句话,如何? 生:周敦颐说“爱莲”。 师:真好!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世界”,看看周敦颐如何说“爱莲”。 (课堂反思: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点明“说”这种文体,标题与作者的缀接,旨在打开学生的思路,建立课堂初印象。) 第二部分 走进莲的清清世界 屏显: 学生活动:

1. 请放声诵读作者描写莲的语句,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最欣赏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悟。 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从中读出了莲的_______。 2. 请把你们自己比作一朵莲花,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用第一人称来说。 我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生读,渐入佳境) 师:请同学们围绕描写莲的语句,谈谈对莲的看法,结合屏幕上的第一个句式回答。 生:我最欣赏的是莲“出淤泥而不染”,从中读出了莲的洁白无瑕。 师:将“洁白”换一换如何? 生:从中读出了莲的纯洁无瑕。 师:这里讲的是莲的什么? 生:这是讲莲的生长环境,它从淤泥里长出来,但却洁身自好。

课堂教学因改变而精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27259.html, 课堂教学因改变而精彩 作者:顾正凤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18期 摘要:多年前的一次旅游经历引发了笔者对自己教学的思考,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改变,使得传统语文课堂焕发了新的生机,学生由被动学习变得乐学、善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对此作一阐述。 关键词:改变教学模式;主动学习;精彩课堂 多年前学校利用暑假组织毕业班老师到三峡旅游,几天的时间里我们欣赏到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三峡工程的伟大……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地的导游。每当我们坐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时,导游就会在车上滔滔不绝地解说当地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知识,非常的敬业。尽管他说了很多,但我一句也没记住,可能是因为整个解说过程中他总是用单一的语调不停地说,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次旅游给了我深刻的思考——我在课堂上不也是这样给学生上课的吗?我在讲台上说得津津有味,自认为讲得很精彩,可学生们能听进去多少呢?遇到测试时不会的还是不会。我们经常会听到有老师这样抱怨:“这些知识点我在课堂上都说了无数遍,学生们怎么还不会呢?”其实这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经过反思,我决定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争取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采取了如下具体做法。 一、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语文知识不仅要在课堂上、教科书中学,还要靠课堂外的积累。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学生可以利 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课外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两百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上。在教学中,我立足课堂教学,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让学生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在教学《出师表》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出师表》相關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已将查阅的资料打印出来,跃跃欲试地抢着回答:有说写作背景的;有说三国故事的,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等;有翻译课文的;还有背诵古诗的,如《蜀相》《书愤》;甚至还有同学自学了《后出师表》……同学们展示的资料非常全面,让我眼界大开。经过询问我得知了资料的来源:有从网上查的,有从图书馆借的,有自己积累的,也有家长帮助查的。同学们展示结束后,我带领大家学习课文,这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结束了。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让课堂充满活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 学设计 内容预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改为用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或改为重庆谈判毛泽东和柳亚字唱和来导入。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

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王君版)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王君版)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爱莲说》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 fán多亵 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 zhuó洗涤鲜 xiǎn少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 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如果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 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 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 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生:“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师: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洁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师:接下来我们请位同学将这段文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解释一下。 生:不染,濯,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亭亭净植,亵玩。(解释略) 师:疏通了重点词语,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将这段文字用白话文连贯地翻译一下,最好能翻译得有一点现代散文的韵味。 生:我唯独喜爱……(略)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候学过一篇萧乾的散文? 生:《枣核》。 师:在《枣核》里,那位美籍华人朋友向作者索要枣核。他那样喜爱枣核,实际上,在他心中,枣核已经成为什么的化身了?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生(众):毛泽东。 师: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看课下注释一,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 生(众):1936年2月。 师:193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屏幕上的字音,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生以自己的方式读文,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师:让我们把屏幕上的字词朗读一遍。 (投影展示字词,生齐读,声音不够响亮。) 我们再来一遍,声音洪亮点。 (生再读,声音响亮。)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一生举手,读。) 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注意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 生(众):感情。 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朗读有哪些技巧呢?

王君《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王君《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投影展示以下“名言”】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师:同学们,在上个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啊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来,请大声朗读。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开道”等短语) 师:说说你读这些当年的“流行歌词”的感觉。 生:豪迈! 生:人的力量压倒一切! 生:战胜自然的豪情! 生:征服自然! …… 师:对,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人是万物之灵 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 师: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众笑)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生朗读) 生:天真幼稚。 生:不自量力。 生:对立。 师:对,所以,严春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生:敬畏自然! 【投影展示课题】 第二部分:共鸣——整理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 (一)整理观点 师:十八世纪的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叫伏尔泰,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你是否同意严春友的观点呢?这有待我们学习之后才下结论。但既然是教材向我们推荐的一篇课文,我们就首先要去理解他的观点,才有可能评论他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努力和文字发生“共鸣”,然后才可能“争鸣”。产生

“共鸣”起码应该做到两件事: 【投影展示】 共鸣: 整理观点感受情怀 师: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它掷地有声的鲜明观点。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师:现在我们就来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他的观点有哪些。这篇文章很长,也很难。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做这件事:先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末尾一段,请你快速浏览各自负责的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说说每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啥。有中心句的用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就需要你自己概括了。(教师简单分组,每一个大组负责三段)(生浏览,勾画批点) (师生交流中心句,略。在交流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相形见绌”的“绌”等等) 师:真好,同学阅读有速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请同学们再进行深度提炼,用最关键的词语来回答老师的问题。首先,作者让人类和自然比智慧,得出的结论是—— 生:相形见绌。 师:接着,作者又探讨了人类之于自然的作用,原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 生:表达工具。 师:最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人类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原来大家都是——生:兄弟姊妹! 师:于是,严春友最后这样归纳,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感受作者的情怀 师:作者的观点确实很新颖,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和普通议论文不一样的是,它和散文一样讲究飞扬的文采,彭湃的情感。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诗一样美的语言 酒一般浓的情感 来,同学们,只有体会到了《敬畏自然》一文中诗一样美的语言、酒一般浓的情感后,你才可能真正和严春友产生共鸣。先让我们来做一回诗人。老师把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做了一个变式,大家这样来朗读 【投影展示】 (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领)实在是相形见绌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1说 周敦颐 廖欢 2016.3.6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衡阳有个西湖公园,“西湖夜放白莲花”曾是著名的衡州八景之一。莲花,又叫荷花,芙蓉。盛夏的时候,盛开的莲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红白相映,十分可爱,热风吹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便是非常有名的一篇。 古人常常把莲花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全文虽然只有119 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莲花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周敦颐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与衡阳颇有渊源。周敦颐有个舅父居住在衡阳,小时候周敦颐便寄住在舅父家。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舅父喜爱,他十分喜爱白莲花,于是舅父就在现在的西湖公园里种了大片的莲花,夏秋之交,莲花竞相怒放,十分美丽。周敦颐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 莲花的高贵品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他的情操,这为《爱莲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春望微课

《春望》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一.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 二.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过渡语:我们常说“知人论世”,要走进作品就必须了解他作者和写作的背景,杜甫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人了,那么这首诗是怎样的背景下创造的呢?

没错,“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前后达八年之久叛乱。这次事件对唐朝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过渡语:“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朗读是诗歌学习不可或缺的步骤,那么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生字词。 1、老师先范读一遍,认读生词 2、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下面是由整理的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余映潮沁园春雪课堂实录第一课时㈠、读得正确流畅1、师:这是 一首韵律优美的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生:散读师行间倾听2、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试一试的?生:读师:嗯,声音响亮,正确流畅。 你为我们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谢谢!3、师:有两个字的读音我要 特别提醒同学们留心一下:竞折腰,读zh e,稍逊,这个字读sh d。 同学们把它在课文中注一下。 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读词语4、师:大家认为朗读诗词要达到哪些要求啊?生:有感情生:读出节奏生:读准字音生:读得流畅㈡、读出音韵美1、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节奏,的确是这样,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生:散说 3、师:英雄所见略同,咱们 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这就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了。

4、师:现在,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5、师:好了?我们再来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 生:齐读师:这一遍读得很有韵味儿。 听了大家朗读,我感觉这首词就像一首歌一样韵律优美。 ㈢、读出豪迈情。 1、师:刚才有同学一下子就提到了读诗歌要读出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生:豪迈生:赞美生:气势磅礴 2、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确,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评论:(PPT)咱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师: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同学们,毛泽东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大气磅礴。 (板书:红粉笔大气磅礴)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伟人毛泽东,放声诵读这首词。 平时看电视电影觉得哪位演员演毛泽东,演得不错呀?生:唐国强师:好,那我们先来欣赏唐国强朗诵这首词。 4、P PT视频。 5、师:真是慷慨激昂,豪迈大气!有一个字提醒一下,应该读还看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一中:李明辉 2011.5.21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含有“莲”的诗句吗?(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出示下列句子检查翻译情况)(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基于电子书包的吟诵教学:家国情怀之《春望》教学设计

《家国情怀之<春望>》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主编人:陈露审稿人:杨甲寅邓正光钟小鸿陈润贞【设计意图】 得知有机会去疏附县第三中学交流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次跨区域的教研,一节课的时间,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具有传统文化味的课堂带到疏附县?思考再三,决定选取杜甫的《春望》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并借助电子书包、微课、吟诵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达成课堂目标。一方面,从内容上看,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杜甫又是唐诗的代表诗人,他的《春望》深情地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情怀,让学生学习《春望》,能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用词之简,用情之深和意境之美;另一方面,从形式来看,汉字是音美、形美、义美的文字,要读懂一首诗歌,不仅仅是从字面意义去了解,更要从声音和字形去了解,因此,本节课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的吟诵和书法有效地融进了课堂,为学生的诗歌学习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学情分析】 学生是疏附县三中初一级的学生,该校是双语教学,虽然学生的语文课一般用母语来上,但学生们的汉语水平非常好,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表达,能用汉字流畅书写,而且少数民族的学生都能歌善舞,学生们在音律的把握方面都非常有天赋,这都为诗歌吟诵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作为学生的第一堂诗歌吟诵课,他们面对的困难应该有两点,一是在借助电子书包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基本读懂诗歌内容,二是在理解的诗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歌感情开声吟诵。 【理论依据】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外部环境对学习是作用,学习是个体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小组竞赛、展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2.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内部的心智结构的变化过程,如认知的结构、信念、目标、期望等。通过沙画导入、微课学习、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和成果展示等活动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其他外部渠道。通过本次活动课,激发学生内心阅读诗歌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诗歌的阅读中去。 4.“研学后教”三维互动模式。番禺区现在大力推行三维互动的研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去展示,这样,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高效的知识传授,构建起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研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吟诵,会用一种吟诵调吟诵《春望》。 2、过程和方法:借助微课、电子书包等工具,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探究中, 初步了解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诵感受并表现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感受杜甫诗歌魅力,弘扬中国传统乐教精神。 【重点】 理解杜甫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情感。 【难点】

研讨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研讨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及反 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

王君课堂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 王君 洞察人性的蒙昧与觉悟 【教学说明】 人教版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定位为“环保”主题。它说:“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这样的诠释当然无错。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富的资源就可能浪费了。《喂——出来》作为星新一的经典名作,集中体现着星新一一贯的风格——情节曲折,叙述冷静,主题多元,余音袅袅,引人深思。深入研究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充满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突围。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拔开文本的迷雾,真正亲近 文本走进文本,实现对文本的合理的创新的阐释。 这是我上这堂课的出发点。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利用上,我也全力创新。 追求深度教学,教师更要善“导”:要善创“导”之情景,要丰富“导”之方法,要灵活“导”之技巧。只有导得自然、及时、灵动、深入、无痕,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在阅读中得到提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尽量用丰富多彩的富有语文味儿的手段铺路搭桥,带领学生在富有创意而又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你怎么读这个题目啊? (生踊跃起来读,有的读得声音太小,有的读得速度太快) 师:这个女孩儿,你读得很有意思。你觉得你的处理和前边的同学相比谁更好? 生:我觉得我读得好。我的声音响亮,我还读出了拖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书上是这样说的“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一声”。首先,这是一 个年轻人的叫声,而且是“使劲地大叫”,可是刚才的同学读得像个老人。(众笑) 师:你为什么会读出拖声呢? 生:有一个破折号啊,说明这个“喂”字延续时间很长的。 师:你太棒了!读书非常仔细,还能独立地咬文嚼字。来,同学们,像这个同学分析的一样来读好这个标题。 (生反复朗读“喂——出来”。) 师:大家再想想,年轻人最初喊“喂——出来”的时候,他可能希望洞子里什么东西出来啊?生:一只狐狸。(众笑) 师:有道理。课文中前面谈到了有人怀疑这是狐狸洞。 生:我想他希望有金银财宝出来。(众笑)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爱莲说》教学设计(相当好的设计)(精)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花啊!清纯、脱俗,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大家能说几句吗?(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平时看得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咱们一起欣赏一个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首先让我们明确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品读抑扬顿挫的语言★探寻层层推进的美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下面请听名家朗读。 二、学习指导 1、(出示字幕:学习指导,时间8分钟) ①了解作者和体裁,理解题目的意思。自读课文。 ②结合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疏通词句意思,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解决: 世人盛爱牡丹——盛:普遍;盛行。 陶后鲜有闻——鲜有:少有 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无意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出:生。 三、展示交流 1、解释标题,说说本文体裁 2、作者介绍。 3、让一生读课文,老师或学生注意给予点评。 6、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再读。 7、课文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合作一下,一个同学读一句,一个给翻译出来。注意要把重点的字词意思解释一下。(开始互动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8、找一生把全文翻译一遍。 四、赏析课文 1、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莲花的呢?(生说) 2、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与众不同的美?(生:“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大屏幕)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案设计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案设计 筠连县第三中学詹蓉生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 (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微课制作脚本案例

微课制作脚本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案例: 表一: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作者: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王奕标

微课的录制脚本设计

小学语文微课文脚本——排比微课解读 时间:2016-05-25 07:35:51来源:作者:信息管理员 小学语文微课文脚本——排比微课解读 肥城市老城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学校马静静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和修辞手法——排比。在这节课中,我们将解读排比的概念,了解排比的分类,认识排比的作用,并且知道使用排比需要注意的原则和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排比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接二连三地说明同范围、同性质的相关事物、意象,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样结构相似的句子,从三个方面强调青春易逝的同一意象,表达岁月流逝的感怀,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 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一般情况下,各部分又常用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并列的句子用三个起来了描述了春天景物的变化过程,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脚步的到来。 了解了排比的特点和概念,我们再来看看排比的分类。排比可分为成分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成分排比,即以接二连三的结构,表达相同的意象的短语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这个单句中,主语是延安的歌声,宾语是三个比喻组成的一组排比,把歌声比作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和大旱的甘霖,三个短语都在表现给人带来希望的意象,在这个句子中就是宾语构成的成分排比。再如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短语表达教师的为师之道。 单句排比是以接二连三的结构,表达相同意象的单句。例如:雪峰插天,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雪峰插天,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都是完整的单句,用来铺排出人间仙境的意象,属于单句排比。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几个单句从几个方面不同人的不同表现,阐明了大丈夫应有的品格。 复句排比,即以接二连三的结构,表达相同意象的复句。例如: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用三个复句描述夏夜的星光,群山的诗意,原野的纯朴等意象,属于复句排比。古诗中也有许多复句排比句,如《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也是一组并列的复句,描绘了木兰归来时亲人迎接烈而喜悦的场景。 最后,我们来看排比的作用。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排比,可以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说理周密,论证有方。 我的微课脚本设计 文/海燕 作品题目:仿写《咏鹅》 作品摘要:让学生通过快乐吟诗,轻松品诗,开心展示,快乐改诗等几个环节引领学生明白仿写诗歌并不难,做到观察事物按一定顺序,并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就能创作出自己的诗歌,最后总结仿写规律。

沁园春雪优质课一等奖

沁园春雪优质课一等奖 2015-10-29 16:59 2397次 臧玉虎 地区:江苏省- 徐州市- 新沂市 学校:新沂市堰头中学 共1课时 1 沁园春雪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其音乐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感情朗读课文; 2、研读诗词,体会其意境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3、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朗读很熟悉,已具备了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技能,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思维和审美能力需加强。教师利用他们已有知识兴趣,引导进入特定情境,培养其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师点拨】: (1)“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3)“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整体感知:(概括诗词的主要内容)。句式:“这首诗上阕主要写--------------,下阕主要写---------------。”(四)、研读诗词,体会意境: A、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