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A卷)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A卷)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倘若今天还没有定为文物的名人旧居、祠堂庙宇就可以消失在铲车之下,将来人们到哪里去寻找儿时的记忆、寄托浓厚的乡愁。这是因为()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遗产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下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详细记载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及痛悼。这体现了()

A.民族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

B.人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C.文化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4.叉子,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经过多个世纪的改进,最后用来进餐,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独有的饮食文化。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④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人们接受文化影响都是被动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人之初,西方认为性本恶,中国认为性本善。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影响着文化的根本构造,所以中西方国家的制度有很大不同。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活动

B.不同民族社会交往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7.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

8.“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在一代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并继续影响着我们,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优秀文学作品能够塑造人生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率先提出“寓教于乐”的概念,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同寓教于乐的方式最容易为儿童接受、最适用于儿童教育。寓教于乐方式的合理性在于它认识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菜根谭》有云:“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不仅要成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的纽带,更要全方位地融入“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特别是要发挥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文化交流有利于消除各国政治分歧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现如今公交车成了公民道德的见证,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文化”的,什么样的人是没“文化”的。这里的文化是指()

A.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B.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

C.人们的形体语言美

D.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3.文化修养往往产生于良好的内心修养之中,这说明()

A.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

B.文化修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来培养的

C.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

D.人们的文化修养完全取决于人们的自我反思

14.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像“高富帅”“纠结体”“杜甫很忙”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热点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

15.专家指出,南京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等,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A.南京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南京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精神产品具有经济性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6.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