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从算式到方程(提高)知识讲解

3.1从算式到方程(提高)知识讲解
3.1从算式到方程(提高)知识讲解

从算式到方程(提高)知识讲解

撰稿:孙景艳审稿:赵炜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方程的概念,并掌握方程、等式及算式的区别与联系;

2. 正确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3.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要点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要点诠释: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要点诠释:

判断一个数(或一组数)是否是某方程的解,只需看两点:①.它(或它们)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②将它(或它们)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若左边等于右边,则它们是方程的解,否则不是.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的两个特征:(1)方程是等式;(2)方程中必须含有字母(或未知数).

【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要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要点诠释:

(1)“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一元一次方程满足条件:

①首先是一个方程;②其次是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指数是1;④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a≠0,a,b是已知数) .

(3)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ax=b(其中a≠0,a,b是已知数).

【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三、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

要点三、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概念:用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

如果,那么 (c为一个数或一个式子)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要点诠释:

(1)根据等式的两条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完全相同的变形;

(2) 等式性质1中,强调的是整式,如果在等式两边同加的不是整式,那么变形后的等式

不一定成立,

如x =0中,两边加上得x +,这个等式不成立;

(3) 等式的性质2中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时,这个除数不能为零.

【典型例题】

类型一、方程的概念

1.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① 3a+4;②x+2y =8;③5-3=2;④12x x -

=;⑤y =10;⑥83x -=;⑦3y 2+y =0;⑧2a 2-3a 2; ⑨3a <-2a .

【答案与解析】 解:等式有:②③④⑤⑥⑦;方程有:②④⑤⑥⑦.

【总结升华】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区别在于是否含有未知数.

2.下列各方程后面括号里的数都是方程的解的是( ).

A .2x -1=3 (2,-1)

B .5118

x x +=- (3,-3) C . (x -1)(x -2)=0 (1,2) D .2(y -2)-1=5 (5,4)

【答案】C .

【解析】把方程后面括号里的数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使左边=右边的是方程的解,若左边≠右边的,则不是方程的解.

【总结升华】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若代入后使左边和右边的值相等,则这个数是方程的解;若代入后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则这个数不是方程的解.

举一反三:

【变式】(2011广东湛江)若是关于的方程的解,则的值为__________.

【答案】-1. 类型二、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3.已知下列方程:①210x +=;②x =0;③13x x +=;④x+y =0;⑤623

x x =-;⑥0.2x =4;⑦2x+1-3=2(x -1).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答案】B

【解析】方程①中未知数x 的最高次数是2,所以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③中的分母含有未知数x ,所以它也不是;方程④中含有两个未知数,所以也不是一元一次方程;⑦经化简后为-2=-2,故它也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②⑤⑥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

【总结升华】方程中的未知数叫做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称为“一元”,“次”是指含有未知

数的项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看它是否具备三个条件: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经过整理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③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必须是整式(即整式方程).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32105

m x +=,求得m =________. (2)已知方程(m -4)x+2=2009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若||1(2)5m 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的值为( )

A .±2

B .-2

C .2

D .4

【答案】(1)13

m =-

(2)m ≠4 (3)B 类型三、等式的性质

4.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为等式,并说明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得到的.

(1)若4a =8a -5,则4a+________=8a .

(2)若163

x -=

,则x =________. (3)13132x y y -=-,则112x +=________. (4)ax+by =-c ,则ax =-c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解: (1) 5 ; 根据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5.

(2) 118

-; 根据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除以-6. (3) 2 ; 根据等式性质l ,等式两边都加上(1+3y ) .

(4) –by ; 根据等式性质l ,等式两边都加上-by .

【总结升华】先从不需填空的一边入手,比较这一边是怎样变形的,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对

另一边也进行同样的变形.

举一反三: 【变式】下面方程变形中,错在哪里:

(1)由2+x=-4, 得x=-4+2.

(2)由9x=-4, 得94

x =-. (3)由5=x-3, 得x=-3-5.

(4)由3241155

x x -+=-,得3x-2=5-4x+1. (5)方程2x=2y 两边都减去x+y ,得2x-(x+y)=2y-(x+y), 即x-y=-(x-y).

方程 x-y=-(x-y)两边都除以x-y, 得1=-1.

(6)由3721223

x x x -+=+,得3(3-7x)=2(2x+1)+2x. 【答案】(1)不正确.错在数2从方程的等号左边移到右边时没有变号.

(2)不正确,错在被除数与除数颠倒(或分子与分母颠倒了).

(3)不正确,错在移项或等号两边的项对调时把符号弄错,正确的变形是:由5=x-3,得

5+3=x, 即x=5+3.

(4)不正确,没有注意到分数415

x +中的“分数线”也起着括号的作用,因此当方程两边的各项都乘以5时,+1没有变号.

(5)不正确,错在第二步,方程两边都除以x-y ,由等式性质2要除以不为零的数.

(6)不正确,错在2x 没乘以公分母6.

类型四、等式或方程的应用

5.(2011·河北模拟)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如图所示)和与之相对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1)请你在④和⑤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对应的等式.

……

(2)通过猜想,写出与第n 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答案与解析】

解:通过观察图像可得:图形呈放射状,四条线上每变化一次各增加一个点,第n 个图形每条线上应该是n 个点;再观察对应的等式: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表示对应图形中点的个数,等式的左边是从1个点开始的,第2个图形增加4个点表示为4×1+1,第3个图形又增加4个点,表示为4×2+1,…,第n 个图形共增加(n -1)个4个点,表示为4(n -1)+1;等式的右边,把第一个图形看作4点重合为一个点,表示为4×1-3,第2个图形增加4个点,表示为4×2-3,第3个图形又增加4个点,表示为4×3-3,…,第n 个图形看作n 个4个点少3个点,表示为4n -3,所以有4(n -1)+1=4n -3.

(1) ④4×3+1=4×4-3 ⑤4×4+1=4×5-3 (2)4(n -1)+1=4n -3

【总结升华】设出未知量并用此未知量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举一反三:

【变式】(2011山东滨州)某商品原售价289元,经过连续两次降价后售价为256元,设平均

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则下面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

A.()22891256x -=

B.()22561289x -=

C.289(1-2x)=256

D.256(1-2x)=289

【答案】A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薛俊龙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在掌握整式的基本性质以后,本章利用整式的性质和基本运算对方程求解,建立方程模型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从算数到方程正是本章第一节,它是本章的一个窗口,理解方程的列法及列方程的必要性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时期,从算式到方程正好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另外,学生有求知的需求,有独立思考,协作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来合理的引导,并且开发、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学习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问题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上述问题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问题2 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途中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和王家庄、青山、秀水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31从算式到方程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3.1 从算式到方程 内容简介 本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使我们有了更有力、更方便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2.经历估算求解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估算能力,了解方程解的概念; 3.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5.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方程求解的过程; 6.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本节重点是对建立方程模型思想的渗透,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概念的认识,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并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小学对方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着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方程的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并且能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感受建立方程模型的一般步骤,由于没有整式运算的基础,求解方程不要过多,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方程建立模型的思想,更好的建立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质是求解方程的重要依据,理解等式的性质才能进一步研究方程的求解.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正确的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虽然小学对方程有一定认识,但本节的问题更贴近实际,背景、数据更复杂,如何抽象出数学需要的数据以及之间的各种关系对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数 4课时. 1

简易方程知识点梳理

简易方程知识点梳理 一、字母表示数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2a) ,2a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2a表示a+a 3、数字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前面。(如b×4写作4b ) 4、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5、用字母表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对应练习 1.排球队共有队员a人,女队员有7人,男队员有( )人。 2.1千克大米的价钱是1.50元,买x千克大米应付( )元。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的式子。 3×a 9×x a×4 y×5 a×3x 4、服装店的阿姨们加工了50件衣服,每件衣服用布bm,当b=1.38时,用布的总数是______米 ⒌a与b的和的5倍是() 6、一辆9路公共汽车上原有22名乘客,在新华大街站下去a人,又上去b人。现在车上有____名乘客,当a=8,b=12时,车上有____名乘客。 7、比m的3倍多9的数是______,比n除以5的商少7的数是______ ⒏当a=2,b=5时,那么8a-2b=( )。 ⒐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4x表示( ),x2表示()。 10.有x吨水泥,运走10车,每车a吨。仓库还剩水泥( )吨。 11、施工队修一条长4.5千米的路,平均每天修0.24千米。修了y天后,还剩____千米,当y=5时,还剩___千米。 二、方程的定义及解方程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等式的性质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 3.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大家小时候一定都说过儿歌吧?那么这一首儿歌你一定说过(屏幕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说儿歌”(屏幕出示)。要求是:以这样的速度说(师说一段),不能说错或停顿,如果停顿或者说错了就立即停止。规则是:每一大组各派一名代表,看谁说得又快又好;第一大组,谁来?其他同学可听仔细了。(进行比赛)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永远也说不完的儿歌,你能不能想个方法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呢(屏幕出示)?(根据学生回答,说出“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x声扑通跳下水”)(屏幕出示) 这样,我们用字母x代替了具体的数,就用一句话代表了所有情况,使问题变得方便、简捷。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都挺喜欢吃巧克力吧!假如你妈妈从县城买了42颗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你准备怎么处理呢? 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对吧?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一人一半,你分得多少呢?我们也不能忘了孝敬长辈,假如分给奶奶的是分给你的2倍,那么你分了多少颗? 如果还要分给爷爷,且分给奶奶的不变,还是你的2倍,分给爷爷的比分给你的1.5倍少3个。此时你又分得多少颗?(让学生自己回答出两种解法——代数方法和算术方法) 2、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两位同学一人用了列算式的方法,一人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屏幕出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2.1节从算式到方程”。 3、什么是方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大家回忆一下。、 4、刚才的问题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的请举手。 确实,方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巧克力问题,1、让学生认识到列方程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好方法,甚至有时比算术方法要简单,2、引出方程的概念) 三、呈现问题,自主探索

31知识讲解_抛物线的简单性质_提高

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抛物线的范围、对称性、定点、焦点、准线、离心率、顶点、通径,理解2p 和e 的几何意义,初步学习利用方程研究 曲线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思想及转化的思想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艰辛,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力求使学生获得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基” 【要点梳理】 要点一:抛物线标准方程2(0)2y =px p >的几何性质 1. 对称性 观察图象,不难发现,抛物线y 2=2px (p >0)关于..x .轴对称...,我们把抛物线的对称轴叫做抛物线的轴.抛物线只有一条对称轴....... . 2. 范围 抛物线y 2=2px (p >0)在y 轴的右侧,开口向右,这条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M 的坐标(x ,y )的横坐标满足不等式x .≥0..;当x 的值增大时,|y |也增大,这说明抛物线向右上方和右下方无限延伸.抛物线是无界曲线. 3. 顶点 抛物线和它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坐标原点....(0,0). 4. 离心率 抛物线上的点M 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叫做抛物线的离心率.用e 表示,e .=1... 5. 通径 通过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直线被抛物线所截得的线段叫做抛物线的通径. 因为通过抛物线y 2=2px (p >0)的焦点而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抛物线两交点的坐标分别为,2p p ?? ???, ,2p p ?? - ??? ,所以抛物线的通径长为....2.p . .这就是抛物线标准方程中2p 的一种几何意义.另一方面,由通径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p 刻画了抛物线开口的大小,p 值越大,开口越宽;p 值越小,开口越窄.

3.1从算式到方程

内容简介 本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使我们有了更有力、更方便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2.经历估算求解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估算能力,了解方程解的概念; 3.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能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5.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了解方程求解的过程; 6.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本节重点是对建立方程模型思想的渗透,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概念的认识,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并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小学对方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着重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到方程的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并且能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感受建立方程模型的一般步骤,由于没有整式运算的基础,求解方程不要过多,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方程建立模型的思想,更好的建立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质是求解方程的重要依据,理解等式的性质才能进一步研究方程的求解.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正确的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虽然小学对方程有一定认识,但本节的问题更贴近实际,背景、数据更复杂,如何抽象出数学需要的数据以及之间的各种关系对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数 4课时.

抛物线知识点与性质大全

抛物线与方程 【知识讲解】 1、定义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定点不在定直线上).其中定点称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称为抛物线的准线. 【注】若定点在直线上,则轨迹为过该点垂直于直线的一条直线. 2、抛物线的方程及其简单性质 3、通径 过抛物线的焦点F 作直线⊥l x 轴,交抛物线22y px =于,A B 两点,弦长2=AB p ,此时的弦长称为通径,此为所有的焦点弦中最短的弦. 4、焦点弦的性质 (1)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则 ①12p AF x =+,22p BF x =+;②12x x ?=定值2 4 p ,12y y ?=定值2 p -; ③ 11||||FA FB +=定值2p ;④()1221122 p x y x y y y +=-+. (2)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作倾斜角为θ(斜率为k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A 在B 上方)两点,则 ①1cos p A F θ= -上;②1cos p B F θ=+下;③22 22s 1i 1n p k AB p θ? ?+ =??? =. (3)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作直线1l 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分别过,A B 作准线 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 Q ,设AB 中点为M ,过M 作准线的垂线,垂足为N ,则

①AN BN ⊥;②PF QF ⊥;③NF AB ⊥; ④PF AN ⊥;⑤QF BN ⊥; ⑥以AB 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切点即为N ; ⑦以()AF BF 为直径的圆与y 轴相切; ⑧2 4PQ AF BF =; 2 4PQF APF BQF S S S ???=?; ⑨2 32sin ABQP p S θ =四边形. (4)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作直线1l 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分别过,A B 作准线 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 Q ,准线l 与x 轴交于H 点,O ①AHF BHF ∠=∠; ②,,A O Q 三点共线; ③,,B O P 三点共线; (5)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作直线1l 交抛物 线于,A B 两点,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交x 轴于E 点,则 1 2 EF AB = . (6)过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F 作直线1l 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G 为准线上的一动点,且直线GA 、GF 、GB 的斜率均存在,则直线GA 、GF 、GB 的斜率成等差数列,即2GA GB GF k k k +=. 5、过点()(),00M m m >的直线交抛物线()220y px p =>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则 ①12x x ?=定值2m ;②12y y ?=定值2pm -; ③2OA OB m p ⊥?=u u u r u u u r ;④m p =时, 22 11 ||||MA MB += 定值21p . 6、设点是抛物线()220y px p =>的焦点,12,,,n P P P L 是抛物线上的 n 个不同的点,若120n FP FP FP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L ,则12 n FP FP FP np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L .

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三课时一元一次方程 廖雅欣2月3日 1、从算式到方程 ①一元一次方程 ⑴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列方程式,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 注:Ⅰ、方程有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含有“=”,二者缺一不可。如 都是方程。 Ⅱ、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6+2=8,又如a+b=b+a,a+2a=3a,它们是表示运算律的恒等式,其中的字母不是未知数而是任意数,故他们也不是方程。 ⑵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包含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方程。 注:Ⅰ、一元一次方程中分母不含未知数,即方程是由整式组成的,如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如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含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Ⅲ、一元一次方程化简以后未知数的次数为1,是指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为1,如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而可以化简为,故是一元一次方程。 Ⅳ、注意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与恒等式(式中的字母取任意值等式都恒成立)。 ⑶解方程: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归纳: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②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同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 如果a=b且c不等于0,那么a÷c=b÷c 掌握关键:<1>“两边”“同一个数(或式子) ” <2>“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补充性质:③对称性:等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位置,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即由a=b可以推得b=a. ④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质就是将方程转化为x=a(a是常数)的形式。 3、解一元一次方程 最简方程? 形如ax=b(a、b都是已知数,a≠0)的方程,我们称为最简方程.它的解是x=b÷a. 将方程化为最简方程: ①去括号:用分配律,去括号解决关于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②合并同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在一起。

29知识讲解_抛物线的简单性质_基础

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抛物线的范围、对称性、定点、焦点、准线、离心率、顶点、通径,理解2p 和e 的几何意义,初步学习利用方程研究 曲线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性质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思想及转化的思想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艰辛,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力求使学生获得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基” 【要点梳理】 要点一:抛物线标准方程2(0)2y =px p >的几何性质 1. 对称性 观察图象,不难发现,抛物线y 2=2px (p >0)关于..x .轴对称...,我们把抛物线的对称轴叫做抛物线的轴.抛物线只有一条对称轴....... . 2. 范围 抛物线y 2=2px (p >0)在y 轴的右侧,开口向右,这条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M 的坐标(x ,y )的横坐标满足不等式x .≥0..;当x 的值增大时,|y |也增大,这说明抛物线向右上方和右下方无限延伸.抛物线是无界曲线. 3. 顶点 抛物线和它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坐标原点....(0,0). 4. 离心率 抛物线上的点M 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叫做抛物线的离心率.用e 表示,e .=1... 5. 通径 通过抛物线的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直线被抛物线所截得的线段叫做抛物线的通径. 因为通过抛物线y 2=2px (p >0)的焦点而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抛物线两交点的坐标分别为,2p p ?? ???, ,2p p ?? - ??? ,所以抛物线的通径长为....2.p ..这就是抛物线标准方程中2p 的一种几何意义.另一方面,由通径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p 刻画了抛物线开口的大小,p 值越大,开口越宽;p 值越小,开口越窄. 6. 焦半径

31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docx

课题§3. 1.1 —元一?次方程(二)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间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熏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习方法理解记忆法、快速诵读法、求同存界法、趣味背诵法、分层背诵法 教学过程设计备注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 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儿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 学生冋答,教师加以引导: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 和2x-8來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來表示.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 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二、口主尝试 1. 尝试: 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第67页的例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 (2)对丁-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 交流: 在学生基木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了的含义. 3.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 (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 讨论: 问题1:在笫(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來表示另一个量, 备课教师:主背:张爱迪、副背:张海波时间:2013年11月4 R

五年级数学方程知识点

第一单元方程 知识点: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定义的关键在于“相等”二字,判断的依据在于所给式子有无等号。比如:2>1就不是等式;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2是等式) 练习:1.下面的式子中,是等式的在后面()里画“√”。 X+18=36 () x+2﹥10 () 72-x () x=3 () 知识点: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1.所给式子是等式;2.式子中含有未知数) 练习:1.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的在后面()里画“√”。 X+18=36 () x+2﹥10 () 72-x () x=3 () 知识点: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练习: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3+x=12 ② 3.6+x ③ 4+17.5=21.5 ④48+x﹤63 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判断】 3.等式都是方程。()【判断】 4.方程都是等式。()【判断】 知识点: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重点在于同时性)

知识点: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从写解开始一直到求出未知数为止)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①解方程 x-28=32 x-28+28=32+28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8,使等号左边只剩一个x) x=60 (方程得解) ②解方程 14x=266 14x÷14=266÷14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14 x=19 知识点:解方程过程中遇到的几大类型: ①x-2.5=3.6 ②x+6.7=17.5 ③1.7x=5.1 ④12.6-x=4.8 ⑤x÷3.4=2.7 ⑥6÷x=1.5 (掌握这几种方程的解法,对于加深理解等式的性质至关重要,同时它也间接的考察了小数的乘除法。) 有关方程的常见题型: 1.看图列方程。 = = = 2.下面的式子中不是方程的有() A、X=0 B、3m=n C、X+1.9>2.5 3.哪一个x的值能使方程10x = 0.1的左右两边相等? A.x = 10 B.x = 0.1 C.x = 0.01 4.如果4X-28=12,那么4X的值是()。 A、3 B、40 C、10 5.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

从算式到方程(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4.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5.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树林中有杨树124棵,比柳树的棵数的2倍少1吨,树林中有柳树多少棵? 示意图: 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列出算式:×(13?10)+50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①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②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③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方程中,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车速,的意义是从王家庄 到秀水的车速 二、例题讲解:

4.练习: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x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长比宽大5,周长为36,求长方形的宽。 以上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归纳: 而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当我们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也就是要求出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三、课堂小结: 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习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以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

高中数学选修2-1:知识讲解_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_提高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编稿:张林娟责编:孙永钊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抛物线的定义,画出图形,并掌握其标准方程; (2)利用定义求标准方程,焦点,准线; (3)掌握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抛物线特征选择不同解决方法; (2)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抛物线模型; (3)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中与抛物线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抛物线中,体会数形结合处理问题的好处. 【要点梳理】 要点一:抛物线的定义 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l不过F)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叫作抛物线,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要点诠释: (1)上述定义可归纳为“一动三定”,一个动点,一个顶点,一定直线,一个定值. (2)定义中的隐含条件:焦点F 不在准线l 上,若F 在l 上,抛物线变为过F 且垂直与l 的一条直线. (3)抛物线定义建立了抛物线上的点、焦点、准线三者之间的距离关系,在解题时常与抛物线的定义联系起来,将抛物线上的动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动点到准线的距离互化,通过这种转化使问题简单化. 要点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 标准方程的推导 (1)建系: 如图,以过F 且垂直于 l 的直线为x 轴,垂足为K ,以FK 的中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 (2)设点: 设|KF |=p (p >0),那么焦点F 的坐标为(,0)2p ,准线l 的方程为2 p x =-.

设点M (x ,y )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 (3)列式: 点M 到l 的距离为d .由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就是集合 {|||}P M MF d ==, 即22()||22 p p x y x -+=+. (4)化简: 将上式两边平方并化简,得22(0)y px p =>. ① 方程①叫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的抛物线的焦点在x 轴的正半轴上,坐标是(,0)2p ,其准线方程是2 p x =-. 2.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形式: 根据抛物线焦点所在半轴的不同可得抛物线方程的的四种形式

31从算式到方程(基础)知识讲解

从算式到方程(基础)巩固练习 撰稿:孙景艳审稿:赵炜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方程的概念,并掌握方程、等式及算式的区别与联系; 2. 正确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3.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要点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要点诠释: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等式;二.是含有未知数.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要点诠释: 判断一个数(或一组数)是否是某方程的解,只需看两点:①.它(或它们)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②将它(或它们)分别代入方程的左边和右边,若左边等于右边,则它们是方程的解,否则不是.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的两个特征:(1).方程是等式;(2).方程中必须含有字母(或未知数). 【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要点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要点诠释: (1)“元”是指未知数,“次”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一元一次方程满足条件: ①首先是一个方程;②其次是必须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指数是1;④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ax+b=0(其中a≠0,a,b是已知数) . (3)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是:ax=b(其中a≠0,a,b是已知数). 【高清课堂:从算式到方程三、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 要点三、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概念:用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 如果,那么 (c为一个数或一个式子) .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要点诠释: (1)根据等式的两条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等式两边必须同时进行完全相同的变形;(2) 等式性质1中,强调的是整式,如果在等式两边同加的不是整式,那么变形后的等式不

7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7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导读:7年级数学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从算式到方程(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从算式到方程(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授课教师: 金树芊 指导教师:张义民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前面学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历了入门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要优于算式方法,也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做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方程建模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初中数学学习过程。本章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思想的重要素材. 本节课《从算式到方程》是本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自己设计了许多“做数学”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和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从而体现本套教材“做数学”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简单方程已经有所认识,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淡化概念教学。课上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体验从算式到方程的优越性,不多作理论讲授,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体验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3、能够利用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简单方程.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际问题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六、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引导发现法和启发讲授法相结合”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曾经年轻过,上初一时是13岁,你们现在多大呀? 生:13岁,12岁,….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现在的年龄吗?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算一下老师的年龄. 问题1. 老师的年龄减去10再除以2就是小明的年龄13 岁.你能求出老师的年龄吗? 生:36岁. 师:怎么算的? 生:13×2+10=36(岁). 师:没错,老师的年龄是36岁,大家算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再计算一个问题,想想怎样解决? 问题2.小明今年13岁,老师今年36岁.请问几年后小明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二分之一?师:(稍加停顿)不如上个问题好算吧,没关系,本章学习后老师相信大家也会很快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方法. 师:板书课题3.1从算式到方程---3.1.1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 问题1用算术解法较容易解决,但问题2却不容易解决,这样产生新旧知识上

高考数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椭圆、双曲线之后,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与前两种曲线进行对比,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建系方法都是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的,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融合,掌握知识的系统结构。 一、教学理念 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特别关注学生“会学”知识。本节课在实验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反思、纠正,不断完善并形成抛物线的概念,推导抛物线的方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尝试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教学手段 直尺—三角板教具在本节课的概念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实物载体,相关的实验材料可向学生预先布置,做好准备,计算机为教师进行教学演示和学生的观察提供了平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挥作用,使课堂更加紧凑有序。 四、教学设计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抛物线概念的形成,我注重与同学们所熟知的二次函数对比,通过变换坐标系的建立,一方面强化学生求曲线方程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创造条件。

3.1从算式到方程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3.1从算式到方程测试 一、选择题 1、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为( ) A 、2x-y=1 B 、22=-y x C 、322=-y y D 、42=y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下列各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 由y x 32 31 =-得x=2y B 、 由3x-2=2x+2得x=4 C 、 由2x-3=3x 得x=3 D 、由3x-5=7得3x=7-5 3、下列方程与方程2x-3=x+2有相同解的是( ) A 、2x-1=x B 、x-3=2 C 、3x-5=0 D 、3x+1=0 4、当x=-1时3-2ax x 42+的值是3,则a 的值为( ) A 、-5 B 、5 C 、1 D 、-1 5、某数减去它的31,再加上21 ,等于这个数的,则这个数是( ) A 、-3 B 、23 C 、0 D 、3 6、已知某数x ,若比它的43 大1的数的相反数是5,求x.则可列出方程 ( ) A.5143 =+-x B.5)1(43 =+-x C.5143 =-x D.5)143 (=+-x 7.如果方程(m -1)x + 2 =0是表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0 B .m ≠1 C .m=-1 D .m=0 8.己知方程6x 312=-m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的值是( ) A 、1± B 、1 C 、0或1 D 、-1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1是方程4x+3=0的解 B 、m=-1是方程9m+4m=13的解 C 、x=1是方程3x -2=3的解 D 、x=0是方程0.5(x+3)=1.5的解 10.小华想找一个解为x=-6的方程,那么他可以选择下面哪一个方程( ) A 、2x-1=x+7 B 、131 x 21 -=x C 、()x x --=+452 D 、232 -=x x 二、填空题

初中高中数学知识点

初一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课题学习镶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初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轴对称 12.2作轴对称图形 12.3等腰三角形 第十三章实数 13.1平方根 13.2立方根 13.3实数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变量与函数 14.2一次函数 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整式的乘法 15.2乘法公式 15.3整式的除法 第十六章分式 16.1 分式 16.2 分式的运算 16.3 分式方程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17.1 反比例函数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8.1 勾股定理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19.1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法则 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9.3 梯形 19.4 课题学习重心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代表 20.2 数据的波动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教学内容 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2.内容解析 方程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是算术法到代数法思维转变的重要标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方程的出现是实践的需要,它使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通过等式连接起来。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解方程使问题中的未知数转化为确定的解,这种以方程为模型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是后续所学其他方程的基础,后续学习的任何一个方程(组)最终都要划归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具备“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三个特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将相等关系“翻译”成方程,进而找出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落实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这一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经历列方程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的意义,体会由算式到方程的进步,从而体会方程思想。 2.目标解析 达成(1)的目标是,学生能识别出方程,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准确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达成(2)的目标是,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全过程,从中体会方程模型的现实意义,逐步体会方程的优越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算术法的运用更是娴熟,但是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难度并不大,数量关系并不复杂,用算术法更容易解决。因此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从算术法过渡到方程法,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能从给定的式子中找出方程,但如何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共同特征,学生第一次接触,尽管可以借鉴第二章的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的抽象过程,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困难;找出“相等关系”后再列出方程,这一思路与小学不同,学生不熟悉,有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列算式到列方程的思维转变,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如何通过“找共性”归纳得出概念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用举反例的方法,通过“对比”逐步引导学生从未知数的个数、次数等基本要素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