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

时间:2012-05-14 字体:大中小

一、编制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

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区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制定本工作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洪涝灾害、地震及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旱灾和台风灾害等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时使用。涉及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业技术内容,专门制定分灾种卫生应急技术方案。

二、自然灾害类型和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几乎每年均在不同地带发生自然灾害,且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季节性强、分布地域广、经济损失大,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及生命安全。认识自然灾害类型和特点,有利于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救援。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种类主要有洪涝灾害、旱灾、地震及地质灾害、台风和雨雪冰冻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一般来说,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往往使人类猝不及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缓发性自然灾害往往渐进式发展而形成,往往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如不及时应对,同样可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疾病流行,甚至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洪涝灾害

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降雨过渡,地势低洼,堤坝等水利设施溃决等,都可以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形成一般须要一个降雨积累过程,可以在一周或数周内形成,为预警和应对留下空间,但是堤坝溃决造成的洪涝灾害可以突然发生,往往难以做到预警。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容易发生的地区主要在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除了黄河凌汛发生在冬春季外,主要发生在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和夏季。

洪涝灾害发生时,居民住宅、公共设施、农田和工业生产设施被淹,环境会和生活饮用水源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病媒生物如蚊虫、鼠类等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大量灾民失去正常生活条件和秩序,洪水退后,被淹死的动植物、垃圾、淤泥等造成环境急剧恶化,病媒生物大量滋生,灾区群众抵抗力下降等,这些都是洪涝灾害时的主要特点。

(二)旱灾

旱灾主要是降雨不足造成。旱灾一般渐进式形成,持续时间长,受害面积大,影响广泛。长期、大面积的严重干旱,会引起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饮用水源枯竭,饮用水质量下降,继而造成对群众生活和生产严重影响,甚至发生次生灾害,如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蝗虫灾等。

(三)地震及地质灾害

破坏性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往往是瞬间突发性的严重人类灾难。地震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及难预见性、灾难性,而且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如有毒化学品或放射源泄露、火灾等。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的严重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在山区发生频率较高,发生原因主要有暴雨、地震、过渡采矿等不当生产行为等造成。

(四)台风

台风是我国沿海发生频率最多的一种自然灾害,每年我国沿海都遭受台风袭击。台风由于速度快、能量强、冲击力猛、破坏性大,是造成沿海地区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生产损失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也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袭击可以造成洪涝灾害,还可以造成公共设施破坏导致停电、停水、电讯中断、交通中断、建筑物损坏、水源污染、食品浸泡、霉变等次生灾害。

(五)雨雪冰冻灾害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口可以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可以造成交通中断、电力设施破坏、商业供应链中断、公共设施破坏、摔伤等急剧增加,学校、银行等公共服务行业被迫停课停工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害

(一)洪涝灾害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居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等各种媒介滋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引起了水源污染、食品污染,易导致传染病流行。主要表现为:

1、疫源地的影响

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易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如出血热、血吸虫病等。

2、传播途径的影响

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滋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疟疾是常见的灾后疾病。另外洪水冲毁既往掩埋病死的动物尸体高地,引起人畜共患疾病,如炭疽,口蹄疫等。

3、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4、居住环境恶劣引起发病

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易致中暑,夜晚着凉易感冒,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5、个体免疫力降低和精神心理压抑

免疫力降低,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传染病。另外,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复发或加重。

(二)旱灾

旱灾是一种非突发性的渐进性灾害,长期、大面积的严重干旱,会引起大面积人群的粮食、饮用水短缺,和饮用水质量下降,营养严重缺乏,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加之灾期灾后生活环境恶化,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营养不良性疾病、中暑及传染病爆发流行等。

威胁灾区群众健康的首要问题是饮用水匮乏和食物短缺。救援工作除一般的救灾、济民、安抚工作外,重点是解决饮用水和食品卫生问题,加强人畜粪便、垃圾管理,防止发生食源性疾病和各类传染病。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做好救灾药品、器械、物资的供给工作。

(三)地震

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人员伤亡严重、人的心理创伤、水源和食品污染、媒介生物滋生和传染病流行。

1、生态环境破坏

1)城市供电供水系统中断,道路阻塞,群众不得不喝坑水、沟水、游泳池水等不洁饮用水,并生活于露天之中。

2)粪便、垃圾运输和污水排放系统及城市各项卫生设施普遍被破坏,造成粪便、垃圾堆积,

苍蝇大量滋生。

3)人员伤亡严重,由于受条件限制,许多尸体只能临时就地处置,在气温高、雨量多的情况下,尸体迅速腐败,产生恶臭,严重污染空气和环境。

4)人员密集,居住拥挤,感染机会多,对传染病病人又缺乏隔离条件。

5)当地各级医疗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资源匮乏。

2、水源污染

1)供水条件变化地震后,城市集中式供水设施遭受破坏严重,供电与供水中断。农村山区因地震造成塌方堵塞形成的堰塞湖水质也存在污染问题。

2)供水水质恶化震后厕所倒塌、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下水道堵塞、尸体腐败等,都能污染水源,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

3、食品污染

灾民居住生活环境污染严重,缺乏洁净水、炊具和餐具;缺乏食品运输专用车;灾民家庭缺乏防止食品变质的条件;加之鼠害严重,容易造成食品污染;剩余食品再加热条件差,饮用开水困难,都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和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发生和流行。

灾后初期,由于食品供应暂时紧张,还会出现食物中毒问题:如砸死或其他原因致死的畜禽被灾民食用;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将超期、变质和伪劣食品在灾区销售;灾区抛洒、丢弃的食品较多,这些食品有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可能性;灾区食品缺乏,人们采食野菜、野菇食用时,也可能发生中毒。

4、媒介生物滋生

1)蝇类滋生震灾发生后,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他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于滋生的条件。

2)蚊类滋生地震造成建筑物(包括贮水建筑与输水管道)大量破坏,自来水浸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会成为蚊类大量滋生的环境。

3)鼠类增殖由于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一些原来鼠类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损坏,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栖的鼠类获得了大量增殖的条件。

5、传染病流行

地震后,由于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食物短缺、居住环境被破坏等原因,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和流行。同时,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干扰了一些正常免疫工作的开展,造成无免疫人群中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台风

来势凶猛,范围广,破坏力强,致人伤害严重,伤害种类繁多复杂,如砸伤、压伤、摔伤、淹溺等,医疗救援要求紧迫,具体情况类似水灾、地震。同时需要排险、救困、洗消、防爆等综合救援。

风灾常常伴发洪涝水灾,对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卫生救援的任务紧迫而繁重,具体情况类似水灾、地震。

(五)雨雪冰冻灾害

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有冻伤、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食物中毒、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和旅途精神疾患等。

四、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一)灾前准备阶段

1、风险评估和预案制定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由于幅员广阔,各地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也不尽一致。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病风险和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危害进行评估,按照《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的要求,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方案。

2、信息收集、监测和预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专业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疫情监测和症状监测系统进行监测,同时要建立健全与农林、气象、水利等多部门信息通报交流、工作会商等协调机制,共同构建监测信息平台,收集各类监测信息和数据,组织专家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监测预警分析。明确监测信息的收集、报告实行归口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核实确认后统一口径进行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手机疫情报告系统的培训及技术储备,以便在灾害发生期间及时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3、健康教育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各级卫生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特点和工作实际,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和手机短信、宣传材料、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向公众宣传防病救灾的卫生常识,增加公众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认知,提高灾民自我防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要广泛开展“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健康教育知识,针对雨雪冰冻灾害尤其要注意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4、建立风险沟通机制

自然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其危害程度可能远远大于灾害本身,政府应该建立一套权威信息预警、发布机制,在可能的灾害发生之前,就应利用媒体建立与公众的信息通道,定期发布各种公众需求的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增加信息透明度,以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公众的信心和决心,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沟通内容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灾种制定风险沟通预案。风险沟通的原则是及时、公开、透明,及时就是在第一时间主动告知自然灾害信息和潜在的风险问题,提醒公众做好准备。灾害发生时,政府及媒体应加强对公众正确的媒介观、信息观的引导,加强对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教育,增强民众防范意识和减灾能力。

5、应急队伍管理和培训演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库和现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资料库,对其资料实行计算机管理,及时更新各成员的信息资料;并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对队伍及时进行调整。以现场应急处置为主要任务,人员组成应确保专业结构合理、来源广泛。选择年富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骨科、外科、内科、妇产科、皮肤科、心理卫生等医疗救治人员和流行病学、消杀、检验、信息网络等防疫人员,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托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卫生应急队伍。可以是“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由上一级部门调配。

要定期组织对承担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处置职责的队伍和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有条件的可选择综合力量较强、专业特点符合应急救援需要的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基地来承担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

6、社会准备及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政府的领导下,联系教育、社区等部门组织开展学生、居民模拟开展地震、洪涝灾害疏散逃生及台风期间避免外出等演练工作,提高社区内各类组织和居民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地区易发和常发的自然灾害情况,评估本单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储备适量的卫生应急物资,定期检测、维护卫生应急救援设备和设施,并对可能出现的因自然灾害导致水、电、气等能源供应中断而严重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卫生行政部门整合卫生资源,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能迅速扩大灾害救治能力。

(二)灾害发生阶段

发生自然灾害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的要求做好各项卫生应急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1、洪涝灾害

(1)信息收集、报告、通报和评估

灾害发生后,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组织专家及时对灾害造成的公共卫生危害进行评估,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洪涝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所有救灾防病信息均应通过“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使用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告。

(2)医疗救援

灾区医疗机构要保障灾害期间的诊疗服务工作正常开展,保持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渠道通畅。如因灾伤病人员的数量较多,超过本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为及时、有效对伤病员进行救治,可根据情况,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和交通运输、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将伤病员集中运送至外地(省)治疗。如因灾造成大量危重伤员,为提高救治成功率,可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危重伤员集中在医疗条件好、救治质量高的医院救治。

要根据医疗技术力量和群众临时安置点情况,设置临时医疗点和巡回医疗队,临时医疗点和巡回医疗队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设置,临时医疗点一般在2000人以上临时安置点设置,医务人员按照1:1000配备;巡回医疗实行全覆盖和划区包干,巡回医疗队配备2-3人,负责5-10个2000人以下的临时安置点。

(3)监测

1)疫情监测灾区各医疗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对灾害相关传染病实行日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疫情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受灾地区的国家或省疾病监测点要强化对监测病种的监测,扩大监测范围。

2)食品和水质监测灾区疾控机构加强灾区的食品监测,确保食品卫生,霉变粮食或霉变食品引发的食物中毒是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食物安全事件,食物中毒实行日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强化水源水和饮用水的水质监测,增加监测频次,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

3)鼠类和蚊、蝇等虫媒监测灾区疾控机构开展室内、外鼠密度和出血热等带毒率监测;组织开展室内、外蚊、蝇等虫媒密度监测。

受灾地区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疫情的主动监测和症状监测;必要时,设立临时疾病监测点,强化疫情的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传染病疫情手机报告系统,保证灾区疫情报告系统受到破坏时能够迅速启用。

(4)预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5)疫情报告

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传染病疫情或食物中毒,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疫情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要按规定网络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食物中毒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以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审核,定期编写灾区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对灾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发展趋势,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考。

(6)环境卫生处理

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选择可用的水源,做好水源防护,加强水质的处理和消毒,加强水质监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理居住环境。做好垃圾、粪便及污水的排放、无害化处理。对住房、公共场所和临时安置点采取消毒、杀虫和灭鼠,做好病媒生物控制工作。

(7)风险沟通和心理援助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相关传染病和疾病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个人卫生、急性传染病预防等。

向媒体和公众做好洪涝灾害风险沟通工作。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协调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协同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8)自救与防护

受灾的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对因电、水、油、热、气(汽)等能源供应中断造成医疗卫生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医疗卫生机构,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调拨发电机、净水器等仪器设备和有关能源,尽快恢复能源供应。救灾人员要注意做好个体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9)评估

卫生部门在洪涝灾害进行卫生应急工作时,要不断进行需求评估,主要是对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处置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及负面效应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应急处置措施,减少洪涝灾害对公众的健康损害,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的实

现。

2、旱灾

(1)信息报告、通报与发布

干旱灾害卫生应急信息实行周报告制度,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等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授权下,及时主动向社会发布抗旱救灾卫生应急工作有关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2)饮水卫生

旱灾期间,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等相关机构重点开展饮水卫生工作,负责对所需的水质处理、消杀药械等旱灾卫生应急物资进行调配。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开展对集中供水单位、二次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各级疾控机构要负责对水源选择、开辟新水源和水源保护等工作进行卫生学技术指导,重点加强对分散式供水、临时供水设施的水质处理和消毒技术指导,加强水质监测,增加监测频次,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预防肠道传染病和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

(3)疾病预防与控制

各级疾控机构要开展灾区介水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疫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做好每周疫情分析并预测发展趋势,提出防控建议,并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参考。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工作。

(4)食品安全

旱灾期间,由于缺乏生活饮用水,细菌性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发生几率增大,是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食物安全事件。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布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防止食用腐败变质食品和误食有毒野生植物,预防食物中毒发生;协调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切实履行职责,共同做好灾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特别协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各类应急队伍集中就餐的食品卫生保障工作,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置。

(5)环境卫生

旱灾期间,灾区卫生部门要开展灾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加强灾区粪便、垃圾的管理,垃圾的收集、运送和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做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各级疾控机构负责组织专业技

术人员指导灾区群众实施环境清理,清除卫生死角,清理污水沟、塘,避免蚊蝇孳生,加强对病媒生物的监测控制,消除可能导致疫病发生、流行的环境卫生隐患。

(6)医疗服务

干旱灾害期间,灾区各级医疗机构负责做好传染病、高温中暑病人及森林、草原火灾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特别是在伏旱期间,发生森林火灾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医疗救援队伍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组织医疗机构做好院内救治等工作,确保伤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医疗救援队伍的组成以烧伤、创伤、骨科、外科等专业医护人员为主。

(7)健康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开展旱灾期间的卫生防病知识科普宣传。由于旱灾的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由缺水、缺粮及其污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因此,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宣传饮水、食品安全、环境、高温中暑等卫生知识,增强灾区群众自我防病能力。

(8)灾后跟踪监测

鉴于干旱灾害对于水源影响的延迟性,灾区卫生监督机构应在旱灾应急响应解除后继续保持对当地各水源状况的跟踪监测,重点关注采用水库作为水源地的集中式供水单位,警惕因前期抗旱用水过多,后期补充不足,导致水量急剧减少、水质恶化的情况。一旦发现有可能影响居民生活饮用水供应时,应及时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同时通报水利等有关部门,并为解决供水问题提出卫生学建议。

3、地震

(1)地震灾后风险评估和卫生需求评估

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卫生机构接到报告、指示或通知后,应立即启动本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设立医疗卫生救援现场指挥所,迅速组织专家组及时对医疗卫生单位及人员伤亡进行对灾后风险、灾害造成人的健康危害的程度、伤亡损失情况及发展趋势、卫生需求等进行评估,研究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

(2)医疗救援

根据评估结果,灾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调集医疗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医疗救治、伤病人员转送、院内救治及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越级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救援准备,当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救援力量不足时,迅速派遣救援力量给予支援。

(3)信息报告和通报

事件发生地所在的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为基本责任报告单位,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提供相关工作和技术支持,报告内容包括地震灾害和受灾基本情况,以及因地震造成的各类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的疾病发生、流行和潜在危害及其处置和评估等信息。初次报告除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外,必须上报书面报告,时限为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认发生灾害后24小时内上报。阶段报告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报。必要时,按上级要求进行书面方式上报。总结报告应在应急响应终止后10个工作日内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同时必须上报书面报告。救灾防病信息报告原则上以《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为主,在紧急情况下或报告系统出现障碍时,使用电话、传真或手机等其它形式上报。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4)医疗机构、临时医疗点、巡回医疗队等医疗服务

1)医疗卫生救援现场指挥所由应急管理、医疗、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等专业人员组成。承担后续卫生救援力量的调集;确定收治伤员的医疗机构,安排重症伤员的转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医疗卫生救援保障;同时做好现场信息收集和报告工作。

2)各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中心)接到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迅速调派救护车辆及救治队伍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援,负责现场的检伤分类,同时负责重症伤员的转送任务。

3)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灾区和群众临时安置点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并负责伤病员伤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根据地震破坏程度,组织做好医院原住院病人的紧急转移安置,同时做好医疗紧急医疗救援准备,迅速落实床位和救治力量。

4)现场抢救

①对被倒塌房屋、物体压住或卡住而又暂时无法救出的人员,有条件应给予一定的食物、饮用水或输液等方式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②检伤分类

各级医疗救援队协助紧急救援中心或者独立完成伤病人员的检伤分类,对伤员实施现场急救;参与病人的转送及途中监护;向现场指挥所报告有关情况。

③现场急救

按照“先救命、后救伤,现救重、后救轻”的原则进行现场急救。应随时对已检伤分类的伤员进行复检,发现有危急重症现象应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

④伤员的转运及途中监护

要按照制定的地点及时转送伤员,做到合理分流,病人与病情一并转送。途中要安排医护人员观察病情,维持救治措施,避免二次损伤。

5)临时医疗点的安置:在群众临时安置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较为聚中的地点应设立临时医疗点。

临时医疗点人员配备由地震救援队抽调各专业人员临时组成。各医疗分队由6-8人组成,其中医生4-6人,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包括骨科、普外、神外、呼吸、SICU、麻醉、急诊等专业。护士2人,由护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以外科护士为主。驾驶员1人,后勤人员1人。救护车一辆。

各医疗分队由16-20人组成,其中医生8-10人,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包括骨科、普外、神外、呼吸、SICU、麻醉、急诊等专业;护士5-7人,由护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以外科护士为主。驾驶员2人,后勤人员1人。在第一时间内对受伤人员实施紧急医疗救援,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根据指挥部的指令,具体负责现场遇险人员的先期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队员的医疗保障工作。

6)灾区医疗机构及救援队,实行划片区包干负责制,做到不留死角。组织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对所有临时安置点及时了解、发现医疗救治及疾病预防控制情况。

7)在卫生应急救援中,外来救援力量应按照指挥部的安排,当地卫生行政机构应安排人员接洽,到达指定地点,同时应与灾区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现有人员混合编组,一同行动,以便救援人员尽快熟悉环境,与群众有效沟通,提高救援效能。若受灾区是少数民族地方,有条件应配备能讲当地民族语言和熟悉民族习惯的人员。

(5)疾病监测

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以人员抢救和伤员救治为主,此后,灾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即应全面展开。为了及时发现灾区和灾民中发生的传染病暴发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应及时启动灾后应急疾病监测机制。

在灾区前线救灾防病指挥部或指挥中心设立疾病监测组,负责应急疾病监测方案的具体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解释和监测报告的撰写,向指挥部报送并向各灾区指挥分中心反馈监测信息。必要时,组织监测数据分析会商会议,研判疫情形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

(6)传染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

1)水源和环境卫生

加强饮用水源的防护,防止和减少污染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查找、清理和评估各种水源,确定可用水源的数量及可供水量;加强水源水和使用点饮水的消毒和检测;提供足够和适宜的供水管道、盛水容器,确保储水安全,必要时运送安全饮水。

2)灾民安置点和场地规划

灾民安置点是灾后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必须事先尽可能进行选址和规划并保证居住安全和卫生。主要的工作原则如下:将灾民和救援人员的安置点分开设置;灾民使用的安置场所之间必须保留充分的空间,预防因人口过密造成有关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人人可及的供水点、饮食点和医疗卫生服务点;设置污水、雨水等排水沟,室内保持自然通风;建立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加强安置点的卫生管理。

3)加强食品供给和饮食卫生

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更易被病原体感染,特别要保证婴幼儿、老人、孕妇的食品供给,同时注意饮食卫生。

4)加强病媒生物的监测和控制

在灾区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开展蝇、蚊、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监测方法可灵活多样,紧急状态下可用视野目测法、人工诱蚊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选择垃圾点、厕所、饮食加工点、帐篷等地点设立,每天定时(病媒活动最频繁的时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开展科学的病媒控制工作。

5)加强病例管理、疾病监测和暴发控制

灾区应立即重建和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体系,并尽可能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提供规范化的治疗与管理,减少疾病的进一步传播。主要措施为:尽快恢复和重建已有的网络直报系统;以医疗点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症状监测登记系统;开展主动搜索,建立人群为基础的主动症状监测系统作为补充等。

6)健康教育和宣传

采用多种方式,根据地震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相关传染病和疾病,对灾民和救援人员进行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普及关键的卫生防病信息

7)恢复必须的公共卫生服务如免疫规划和传染病管理

灾区因地震中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尽快恢复并投入运行,必须优先重建乡镇、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机构,补充人员和设施,尽快投入运行。其次是尽快补充和完善冷链等设施,恢复预防接种门诊的运行。必要时制定预防接种方案,开展人群的预防性群体接种。疫苗的选择和接种范围事先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和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接种方案。同时派出防疫员走村入户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指导基层做好防病。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储备灾区开展应急接种的疫苗,同时加强结核、艾滋病等病例管理和免费治疗。

(7)饮水卫生

地震灾害发生后,供水设施遭到破坏,停水停电。由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源可能含有多量泥沙,浑浊度高;受人畜粪便、垃圾、尸体污染,各种杂物进入水体,使细菌孳生,水质

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物质污染,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各地必须搞好饮水卫生。主要措施包括:选择与保护适宜的饮用水水源;提供临时性供水;加强清理自来水厂与修复供水管网;进行水质消毒并加强水质检验等。

(8)食品卫生

灾区的食品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细菌性、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重要保证,需要强化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是:对救援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管理;灾区原有食品的清挖整理与卫生质量鉴定和处理;对灾区在简易条件下生产经营的集体食堂和饮食业单位进行严格卫生监督和临时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以居民家庭预防食物中毒为主。

(9)环境卫生: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区各地必须及时动员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其主要内容是:做好水源保护;设置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人和动物尸体。

灾民临时集中、分散住所、医疗点、救灾人员临时居住地等人群集中区域是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区域。

(10)毒物危害防范

地震区域内存有的各类化学物均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造成中毒,危害公众健康。卫生应急队伍要尽量远离以上危害源,已经出现泄露情况的安排卫生应急队伍时注意危险源上风向是安全区域。不要饮用气味、味道和颜色异常的饮料或进食可能污染的食品。人群健康状况出现异常要立即通知疾病控制人员到现场调查、处理。

(11)消毒、杀虫和灭鼠:

由于灾区卫生条件恶化,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灾区开展预防性消毒。但是,由于灾区并非传染病的疫区,不主张对无消毒指征的外环境、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广泛的、反复的喷洒消毒。对灾区环境进行大面积消毒、在交通要道设卡消毒并无实际意义。不应对灾民进行身体喷洒消毒。对室内、外空气进行任何形式的消毒剂喷洒,不能起到传染病预防作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的组织工作,做好杀虫、灭鼠药物和监测工具的集中供应、配制、分发和剩余药剂的销毁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经监测,对灾民安置点、救灾营地等有鼠的部位进行定点处理,对垃圾收集点、厕所等重点部位定期投放灭鼠毒饵。当群众反应鼠普遍较多,或当灾民安置点的鼠等病媒生物密度达到灭鼠的参考指标时,建议对整个灾民安置点进行相应的灭鼠处理。

(12)健康教育和宣传

地震之后,可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救、互救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对灾民和救援人员进行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普及关键的卫生防病信息。地震灾害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预防的健康教育,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13)心理危机干预

在经过培训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整体救灾工作部署综合应用基本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4、台风

(1)灾情评估与决策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工业生产状况、传染病疫情回顾等实际情况,随时组织专家组对台风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风险、毒物泄露危险、台风灾害灾情、伤情、疫情等危害进行公共卫生评估和需求评估,研究提出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心理干预等卫生应急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并根据评估结果迅速调集医疗、防疫卫生应急队伍赶赴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并调派必须的救灾物资、药品、器械等应急物资到灾区。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灾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需要调动本级卫生应急队伍和医疗卫生力量,给与灾区技术支持与指导。必要时派遣队伍前往灾区协助灾区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2)信息收集、报告与通报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卫生应急信息零报、日报、周报制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伤情、疫情、以及因台风的各类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

所有救灾防病信息均应通过“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使用传真、电话等方式及时报告。

(3)医疗卫生服务

对因台风及次生灾害造成的受伤人员救治善后工作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省、市(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协调开展本省灾区卫生救援工作。

1)参与医疗救援的医疗机构和医疗应急队伍要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伤员分类、转运等工作。根据需要,设置临时医疗点,组建巡回医疗队。

2)各级医疗机构做好灾区伤病员医疗救治和心理干预。开通绿色通道收治伤员,合理调配病房、病床用于台风灾害伤员救治。

3)采供血机构负责血液及血液制品紧急采集、储备、调配、供应和相关信息报告等工作。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保证临床用血。

4)如因灾伤病人员的数量较大,超过本地医疗机构救治工作负荷,可根据情况,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协调下,将伤病员集中运送至外地治疗。

5)加强集中安置点和重点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台风受灾严重地区,根据灾情情况设置临时安置点,卫生系统负责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群和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的人员和抢险救灾工作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6)灾区各级医疗机构做好伤病员伤情、病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各医疗点、巡回医疗队要做好伤病员的登记报告工作。

(4)监测

监测网络由灾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组成,在日常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医疗救治监测、疫情监测、水源、生活饮用水、食品污染情况的监测、媒介监测、症状监测等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监测质量。完善传染病疫情手机报告系统,保证灾区疫情报告系统受到破坏时能够迅速启用。

(5)传染病防控

台风灾害发生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多发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根据受灾地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等工作。

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灾区疾控机构要立刻开展核实诊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控制等工作,并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执行网络直报。

各类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参见与之相应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6)消杀与环境卫生

灾害过后,卫生部门指导灾区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做好人畜尸体的处理,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灾区消杀工作,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全面进行消

毒与指导工作,加强灾区杀虫、灭鼠工作,对死畜、死禽等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协助当地建立一只消杀队伍,加强培训与指导。

(7)饮水卫生

灾区卫生部门要指导灾区水源的选择和保护,加强水质处理和消毒的技术指导,做好灾区受淹地区和受污染水源的水质监测工作,防止灾区环境垃圾、粪便污染水源;加强对受污染的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监督,要求水淹没过的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并经过水质检测后方能启用,确保群众饮用合格卫生的水。

(8)食品卫生

台风灾害发生期间,由于水淹和海水倒灌,灾区缺乏清洁水源,食品、粮食受淹,食物霉变和细菌性、化学性污染是主要食品卫生问题。加强对灾区食品摊点和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是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对因台风造成的水浸泡食品等可能造成群众健康危害商品由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督销毁,防止流向市场;灾区卫生行政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灾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加强宣教工作,重点宣传不食用水泡食品、霉变食品和变质食品,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指导水淹过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在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后,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后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发霉变质原料。

(9)心理干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灾情组织心理干预专家小组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加强对灾区安置点的行为医疗工作,安抚受灾群众,尤其是灾区遭受严重财产损失、伤情严重及亲人丧失的群众及其家属;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医务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等救护人员;参与灾区救援的部队官兵、志愿者等救援人员;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的人员;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消除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帮助群众尽快恢复自救。

(10)健康教育

台风是一过性自然灾害,时间短,毁坏性强。不仅给很多家庭造成经济损失、供水系统毁坏,还可能导致外伤、心理创伤,还可能导致疾病流行。灾后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外伤自救常识、传染病预防、饮食、饮水卫生等。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民健康教育,配合社区、村进行宣教资料分发入户,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1)临时安置点的卫生要求

根据需要,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设置临时安置点的卫生要求建议,对临时安置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建立临时医疗点或派出巡回医疗队,做好安置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安置点消杀、灭虫和环境卫

生工作;加强饮水和食品安全、保障居民饮食安全;做好防控知识宣传和开展心理干预,消除恐慌情绪。

(12)自救与防护

受灾的医疗卫生机构迅速开展自救工作,尽快恢复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恢复正常工作的需求调度。救灾人员要注意做好个体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13)督导检查

灾害卫生应急期间,根据工作需要,灾区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对灾害期间各项台风卫生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将督导和检查结果反馈给被督导单位和个人,以督促落实和优化各项措施,进一步改进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5、雨雪冰冻灾害

(1)信息报告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实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日报告制度,将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伤情、病情、疫情、灾害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卫生系统因灾损失情况等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加强与气象、交通、通讯、电力、建设等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相关信息。所有救灾防病信息均应通过“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因停电等原因不能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信息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改用电话或其他方式的方式报告。

(2)快速需求评估

灾害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采供血等机构专家根据已掌握和通报的信息初步评估,如有必要应迅速组织专家组赶赴事发地,对当地灾情、伤病情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能力作出评估,评价灾害造成的危害及潜在传染病风险、衍生灾害所引发的风险、应对灾害的卫生资源、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的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应重点开展的救援措施以及医疗卫生人力、物资、外援等需求意见尽快报送当地救灾防病指挥或管理机构。

(3)医疗救治和医疗服务

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医疗救援方案,统一指挥调动医疗资源,迅速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点、滞留区的紧急医疗救援、基本医疗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心理援助等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加强门诊、急诊管理,

及时开辟急救绿色通道,保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合理调配医务人员和床位以及特殊医疗抢救物资,加强骨伤科、呼吸科、心脑血管科等灾期病人较多科室的力量,保证足够的床位收治因灾受伤、致病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灾区安置点设立临时医疗服务点或派出巡回医疗服务队,为因灾滞留在车站、码头、机场和公路、铁路、航道的人员以及抢险救灾工作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临时医疗点一般在2000人以上临时安置点和滞留区设置,医务人员按照1:1000配备;巡回医疗实行全覆盖和划区包干,巡回医疗队配备2-3人,负责未设临时医疗点区域的巡回医疗服务。

应急救治机构要根据分级救治与合理转运相结合的原则,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级、分区急救处理和转运。

采供血机构要及时启动临床用血应急预案,全力保障医疗救援应急用血。延迟择期手术,控制非应急用血,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保证临床用血需要。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的群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要主动上门,积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保证社区和农村居民有病得到及时防治;做好孕产妇、老人、婴幼儿、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4)灾害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灾区医疗卫生机构针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加强灾区冻伤、骨折、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多发病以及人群聚集区域流感等冬春季常见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实行灾害相关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卫生宣教,尤其是要防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和冻伤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疾控机构派出防疫人员深入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灾民集中安置点等现场,对机械通风、环境消毒等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受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发热、腹泻等症状监测。必要时,设立临时疾病监测点,强化疫情的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监测质量,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善传染病疫情手机报告系统,保证较大灾害时灾区疫情报告系统受到破坏时能够迅速启用。

低温雨雪冰冻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所引发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事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等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相关预案执行。

(5)食品卫生、饮水卫生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协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质检、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加强灾区的食品卫生监管,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警示信息,加强食品卫生健康教宣教工作,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按照有关预案和技术规范及时进行调查处置。食品卫生监督机构重点加强对火车站、汽车站、港口、机场周边地区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并设立卫生监督点,每天派出监督员、监督执法车,实行24小

时监督值班,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对滞留地的流动食品摊贩和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是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关键。

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因水管爆裂等冰冻灾害引发饮水卫生问题的技术指导,强化应急水源水和饮用水的水质监测评估,增加监测频次;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

(6)环境卫生

根据工作需要,在灾区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灾区环境卫生的消毒指导工作,及时清除和处理垃圾、粪便,指导做好人畜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对公共场所、安置点和滞留区及时采取消毒等卫生措施。

(7)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低温雨雪冰冻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开展冻伤、骨折、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旅途精神障碍、以及冬春季常见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防治等知识。健康教育机构应及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体,并深入灾区临时安置点、灾民滞留区、车站、码头、机场等场所,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科学防范伤害事件和自我防护的能力。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应与媒体合作,利用大众媒体开展风险沟通,消除民众心理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

(8)卫生机构自救和自我防护

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危旧房屋的检查,及早拆除或改造危房,避免倒房伤人事件发生;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和教育,更换不合要求的电器电路,防止电路超负荷或明火取暖所致的火灾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做好应急电源等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冬季水管保暖,大型与重点医疗卫生设备断电的保护,保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能正常开展工作。医疗救援人员要注重自身安全与防护,避免造成更多人员伤亡。

(9)督导检查

灾害卫生应急期间,根据工作需要灾区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对灾害期间各项救灾防病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督导和考核,从而进一步优化及强化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具体包括措施组织管理、措施质量、措施效果、社会指标等方面。

(三)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1、总结与评估

灾害发生阶段卫生应急工作结束后,灾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阶段各项卫生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灾害应对措施,认真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好的做法、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并向当地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总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目录 1 总则 (1) 1.1适用范围 (1) 1.2工作原则 (1) 1.3分类和分级 (1) 2 组织体系与职责 (2) 2.1组织体系 (2) 2.2职责 (3) 3 预防和预警 (5) 3.1预防和应急准备 (5) 3.2预警信息监测网络建设 (5) 3.3预警信息收集及传递 (5) 3.4预警行动 (6) 4 应急响应 (7) 4.1信息报送 (7) 4.2响应程序 (8) 4.3次生灾害防范和处置 (10) 4.4应急状态解除 (10) 4.5恢复与重建 (11)

4.6总结、评估和改进 (11) 5 应急保障 (11) 5.1应急队伍 (11) 5.2物资与装备 (11) 5.3通讯与信息 (12) 5.4医疗卫生 (12) 5.5受灾员工的安置 (12) 5.6应急办公地点和设施 (12) 6 附则 (13) 6.1制订与解释 (13) 6.2预案的实施 (13)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本预案所指的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突然发生洪汛、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集团公司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紧急事件。 1.2 工作原则 (1)属地管理原则。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属地管理为主,集团公司及所属各企业开展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要在国家或当地政府领导下开展,应落实国家或当地政府整体应急工作部署。 (2)统一协调原则。整合集团公司区域内资源,统筹协调区域内集团公司有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 (3)抢险保供原则。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以抢险救援、应急资源保障、油气保供为重点。 1.3 分类和分级 1.3.1 灾害分类 本预案将重大自然灾害分为六类: (1)突发性洪汛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渍涝灾害、山洪灾害、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及供水水质被侵害等。 (2)突发性气象灾害:包括台风、冰雹、暴雨、暴雪、寒潮、冰冻、低温、大雾、龙卷风、大风、灰霾、高温、雷电、沙尘暴、雪崩等。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答案.doc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答案 1.(B)负责组织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技术方案。 A宣传部门 B卫生部门 C教育部门 D科技部门 2.西尼罗热是经(C)传播急性发热性疾病。 A鸟类 B牲畜 C蚊子 D鱼类 3.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将人感染猪链球菌分为(O四类。 A普通型、休克型、脑膜炎型、败血症型 B普通型、关节炎型、脑膜炎型、败血症型 C普通型、休克型、脑膜炎型、混合型 D普通型、休克型、心内膜炎型、败血症型 4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负责接受生物恐怖报告的部门,应在生物恐怖事件核实后2小时内,向(D)进行网络直报。 A上级人民政府 B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C国务院 D卫生部 5.发生化学恐怖事件后,应在(C)设立现场临时医疗救护站接受中毒患者。 A染毒区 B染毒区下风向处 C染毒区外围上风或侧风向处 D以上均不对 6.引起脑炎的真菌是(B?) o A李士特菌 B新型隐球南 C 土拉伦斯菌 D链球菌 7旱灾主要是由于(D)原因所致的自然灾害。 A气象 B过度放牧 C滥砍滥伐

8.以下无季节性发病特征的食物中毒类型为(A) o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有毒植物食物中毒 C真萌毒素食物中毒 D细菌性食物中毒 9.马尔堡病毒也称为绿猴病毒,为(B )。 A正链RNA病毒 B负链RNA病毒 C正链DNA病毒 D负链DNA病毒 10.对丁?群体性心因反应患者发病的先后顺序与其服药或接种疫苗的先后顺序(D) o A 一致 B不一致 C不一定 D以上均不对 11.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A) A阿托品 B亚甲蓝 C二筑丙磺钠 D乙酰胺 12.以下病毒发病率与气候有关的是(A ) o A登革热 B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热 C流行性肌痛 D以上都不是 13.对于核和放射突发污染事件中属于长期防护措施的是(B ) o A控制进出口通道 B控制食品和饮水 C个人防护 D服用稳定性碘 14.关于药物不世反应事件说法错误的是(D ) A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事件。 B匆物不良反应事件与匆物有因果关系。 C匆物不良反应事件是否确为匆物所致必须经分析评估。 D它也可以理解为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不良反应。

物业公司自然灾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物业公司自然灾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风险分析 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暴雨、洪水、大风、暴风雪、冰雹、雷电等造成的灾害。 若防排水系统不健全,暴雨、洪水可能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 若防雷设备设置配置设置不恰当,在雷雨天气可能造成雷击伤害事故; 若大风、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状况下作业,主要造成滑跌伤害、物体打击等伤害,造成人员伤害事故。 2、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张涛(公司总经理) 副组长:陈达琴(公司项目副总) 组员:鲁科(公司财务副总) 杨玉康(项目部副经理) 黄政(工程部主管) 徐大成(保安部主管) 徐婕(保洁部主管) 刘春兰(会计) 周祥东(出纳) 组长职责:批准发布成都市榴荫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重、

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接到重、特大事故报告后,下达紧急救援命令,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紧急召集应急救援小组审查并实施救援方案,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发布关闭救援预案指令。 副组长职责:按照组长要求和救援方案,指挥救援小组成员迅速到达指定地点,接受救援具体任务。当组长缺位时,按顺序依次代理组长职责。 救援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接到组长发布的应急救援命令后,以最快的方式到达事故现场,小组成员要在现场第一线,掌握事故发生前后的相关情况、伤员及财产损失情况,随时向组长、副组长报告,完成组长交办的任务,并积极处理自己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同组织抢救,保护现场,消除险情。 2.2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及职责 2.2.1 抢险指挥组 组长:张涛 副组长:陈达琴 成员:鲁科、杨玉康、黄政、徐大成、徐婕、(当天公司值班领导) 当组长副组长缺位时,按姓名排列的顺序依次代理职责。

郸城县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郸城县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不断提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有效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周口市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郸城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郸城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郸城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郸城县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等预案。 1.3 适用范围 全县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工作适用于本预案。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 卫生应急处臵工作,按照《郸城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郸城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和有关专项应急预案执行。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依法规范,快速反应;社会动员,依靠群众。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 指挥机构 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自然灾害发生后,负责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组建医疗卫生专业应急队伍,向灾区派出现场工作组,建立信息报送与交流分析机制,部署开展各项卫生应急处臵工作,必要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支援。 县卫生计生委成立县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级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卫生应急工作的局领

公共卫生应急知识试题及答案

公共卫生应急知识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4、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通常分为()级别。 A.1 个 B.2 个 C. 3 个 D.4 个 5、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6、下列那一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A.突发性 B.危害的严重性 C.未知性 D.公共属性 7、患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一切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者,应实行严密隔离,用下列哪一种颜色来隔离标志?() A.黄色 B.蓝色 C.棕色 D.橙色 E.红色 8、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9、下列哪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重大食物中毒事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桓仁浩程新型环保活性材料有限公司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为保证发生自然灾害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应急救援措施,控制和消除自然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各种损失,在突发自然灾害如:雷电、暴雨、火灾、狂雪等时做出应急准备、应急分工、职责与响应、报告与记录等。本预案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人身、保设备”为原则,结合《安全生产法》内容和有关实施细则制定。 2 概况 本组织机构适用桓仁浩程新型环保活性材料有限公司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等紧急情 况的应急与响应的组织处理工作。 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的特点,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地震、雷电、火灾、暴雪、暴雨、洪水、泥石流等。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应在当地政府统一指挥下进行,全公司成员及生产班组必须服从上级领导的指示、命令和指挥,积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抗击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3应急预案内容 3.1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 3.1.1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高松副总指挥:刘玉福 救护队队长:李岩峰

救护队副队长:李向吉张桂波孙伟 现场安全监督:赵永安 物资供应:高明楠 物资管理储备:吕辉 综合管理:郭景文 汽车司机:鲁忠魁 3.1.2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及成员的主要职责 3.1.2.1贯彻落实国家及上级部门有关抗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与处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3.1.2.2研究制定抗自然灾害的预防规划和救灾工作计划及措施; 3.1.2.3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抗灾组织机构; 3.1.2.4广泛开展抗灾工作的宣传和抗灾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3.1.2.5接受地方政府及上级应急救援指挥部的领导; 3.1.2.6指挥抗灾抢险及救援应急处置工作; 3.1.2.7组织制定抗灾应急工作计划及措施审核批准抗灾应急救援预案; 3.1.2.8按照地方政府天气预报,确定进入抗灾戒备状态,并向本公司下达抗自然灾害指令,3.1.2.9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加强抗灾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3.1.2.10发布抗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命令; 3.1.2.11负责本现场抗灾的组织协调和抢险力量的调集及抢险指挥和正确处置: 3.1.2.12通报抗灾抢险及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3.1.2.13负责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抢险救援有关情况; 3.1.2.14当抢险救援过程中人力或资源不足时,应向当地政府应急救援指挥部报警,向公安、消防队、武装部等方面求救增援。

南安继续教育卫生应急管理答案

卫生应急管理 课后测试 单选题 1、根据本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形势的特点不包括()。(6.67分)D种类单一 正确答案:D 2、根据本讲,我国面临的突发事件形势与挑战描述不正确的是()。(6.67分)D社会安全危险因素减少 正确答案:D 3、根据本讲,2013年全国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6.67分) A1077.0 正确答案:A 4、根据本讲,目前国际卫生条例要求每一个成员国一旦确认有SARS类似的事件发生以后,要在()小时内向世界卫生组织进行通报。(6.67分) C24.0 正确答案:C 5、根据本讲,我国卫生应急的核心能力有了大幅的提升,已经建立了()级指挥决策系统。(6.67分) A3.0 正确答案:A 6、根据本讲,全球实验室网络的作用不包括()。(6.67分) D前线救援 正确答案:D 1、根据本讲,全球新发传染病达49种,我国已发现新发传染病()种。(6.67分)B28.0 正确答案:B 5、根据本讲,我疫情监测能力大幅提升,直报单位覆盖全国()万个。(6.67分)

C6.8 正确答案:C 6、根据本讲,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来讲,最核心的是()。(6.67分) D急性传染病 正确答案:D 多选题 1、根据本讲,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步骤不包括()。(6.67分) A预防 B准备 C处置 D责任追究 E恢复 正确答案:A B C E 2、根据本讲,我国突发事件的分类是()。(6.67分)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宗教分歧实践 E社会安全事件 正确答案:A B C E 3、根据本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进步包括()。(6.67分) A决策系统从无到有 B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 C协调机制从单一到联动 D管理方式从经验到科学 E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常态和非常态并重 正确答案:A B C D E 4、根据本讲,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后发展的方向是()。(6.67分) A发展立体的灾难医疗救援 B加强交流与合作 C加深对卫生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D健全灾害医疗救援体系 E以上都是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目录 2.0组织救灾机构和职责................................................. 3.0准备工作........................................................... 4.0台风防御要求....................................................... 5.0暴雨防御要求....................................................... 6.0地震应急措施....................................................... 7.0雪灾应急措施 (23) 8.0培训与演习 (24) 附录一、公司防自然灾害工作检查表 (25) 附录二、公司在自然灾害情况下的损失/受伤报告 (26) 附录三、紧急应变的基础资料 (27)

1.0总则 为了更好的控制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突发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蔓延,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到实处,全面减小风险灾害的发生机率,迅速、有序、高效的进行救灾抢险,规范救灾工作,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切实做到有备无患,充分发挥各部门救灾资源合力作用,建立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公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1编制目的 本应急预案是针对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水和地震等)制定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公司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候的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1.2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秦皇岛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所控制区域内所发生的旱灾、洪水 灾害,暴风、冰雹、雨雪等气象灾害,道路崩塌、地震、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火灾 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达到启动条件的,均适用本预案。 1.3方针和工作原则 1.3.1方针: 以人为本,防御在前,统一指挥,全员协动,积极施救,减少伤亡,减轻损失, 确保市民生活用气和灾后社会稳定。 1.3.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保障生命安全及公司财产、重要设施之安全。 (2)统一指挥,逐级管理,防救结合,以防为主。 (3)全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做好灾前、灾期、灾后的抗灾、减灾、救灾的各项准备,做好安全生产,做好安全供气工作。

专项预案三: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目录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0) 2 应急工作原则 (30) 3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30) 3.1组织机构 (30) 3.2职责 (31) 4 预防与预警 (32) 4.1 危险源的监控与预防 (32) 4.2 预警行动 (33) 5 信息报告程序 (33) 6 应急处置 (34) 6.1 响应分级 (34) 6.2 响应程序 (34) 6.3处置措施 (36) 6.3.1地震处置措施 (36) 6.3.2雷击处置措施 (36) 6.3.3台风、暴雨处置措施 (36) 7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37) 7.1 防护及应急救援器材配备 (37) 7.2 消防器材的配备情况表 (37) 7.3 保障要求 (37)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型 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雷击、台风、暴雨。 1.2事故易发生的季节 春夏季,多雨,易发生台风、暴雨、雷击雷引发火灾、爆炸。 1.3 严重程度分析 (1)造成建筑物、设备损毁。 (2)因建筑物倒塌易造成人员伤亡。 (3)雷击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4)自然灾害易引起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发生。 2 应急工作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快速反应,协调统一。 3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3.1组织机构

3.2职责 (1)应急总指挥职责 1)接受上级部门的领导并落实指令,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2)分析紧急状态,判断是否可能或已经发生重大事故,确定事故应急级别和相应的报警级别; 3)负责开展加油站应急响应级别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4)调查和评估事故可能发生的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 5)如果事故升级,负责向上级部门提出响应级别升级的请求; 6)组织加油站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 7)负责加油站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先期处置和善后工作; 8)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现场的应急抢救工作; 9)及时准确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10)组织加油站应急预案的演练,建议补充完善应急预案; 11)负责加油站人员、资源的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2)应急副总指挥职责 1)协助总指挥抓好全面的安全生产工作。 2)协助总指挥组织和指挥应急操作任务。 3)事故现场的应急操作、直接指挥和协调。 4)负责单位人员和公众的应急反应行动的顺利执行。 5)控制现场出现的紧急情况对场外的应急救援行动提出建议。 6)及时向场外反映操作指挥通报应急信息。 7)负责事故后的现场清除组织工作。

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

北厝医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医院安全,维护医院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医院受灾群众工作、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洪灾、旱灾、地震、火灾、冰雹、雷击及暴雪等因素造成医院建筑倒塌、淹没、群众伤害、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学校救灾工作。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自然灾害及预防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各个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院干部、职工的防灾抗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防灾、抗灾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抢险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组织各个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灾减灾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医疗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领导小组下设通讯联络组、警戒保卫组、宣传报道组、医疗救护组和后勤保障组。 1、通讯联络组: 负责事故的报警、报告及各方面的联络沟通。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向上级报告受灾情况。 2、警戒保卫组: 负责组织应急安全队员有序疏散人员,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交通。 3、宣传报道组: 协助组长、副组长,利用灾害应急广播及时调配人员、播报信息等。 4、医疗救护组: 负责对受伤害人员实施就地抢救,恢复医疗秩序。 5、后勤保障组: 负责供应各类医疗急救和生活物资。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全院干部、职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小自然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

卫生应急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的条件是:E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首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短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消除、或首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首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短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E、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2.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为:A A、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B、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上下协调一致 C、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部门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D、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部门负责、上下协调一致 3.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的方式是:C A、监测报告 B、信息管理 C、网络直报 D、信息报告 E、电话报告 4.我国开展的原因不明肺炎病例监测,是采用哪种监测方式进行症状监测:B A、主动监测 B、被动监测 C、系统监测 D、病原学监测 5.霍乱监测工作中外环境和食品监测的目的是:D

A、及时发现病例、掌握疫情动态、分析流行因素 B、掌握霍乱疫情的环境影响因素 C、了解霍乱弧菌的传播途径 D、了解霍乱弧菌在外环境的存在和变化情况 E、保证食品安全 6.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哪一级部门批准:B A、卫生部 B、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C、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E、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联合批准 7.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列》中,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B A、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B、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对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C、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D、能够引起人类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对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E、能够引起人类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8.关于AFP病例的及时随访,以下正确的是:B A、麻痹后30天随访 B、麻痹后60天随访 C、麻痹后45天随访 D、麻痹后75天随访 9.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诊断要点应不包括:B A、肌力下降或消失

(完整word版)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泰山铝业公司自然灾害 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编制:年月日审核:年月日批准:年月日 泰山铝业公司

泰山铝业公司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的降低自然灾害(暴风雨、暴风雪、严寒、酷热、冰雹等)对公司生产和职工生活造成的影响,确保公司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泰山铝业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山东省气象管理办法》、《肥城矿业集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泰铝公司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1 4.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灾害对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造成的损害; 1.4.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1.4.3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1.4.4科学组织,规范实施。 2应急救援组织及职责 灾害应急指挥体系由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其下设的应急处置调度室和六个应急处置工作组构成。 2.1公司成立由公司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综合办公室、安全监察办公室、机动科、武装保卫科、党群工作科、物资供应部、人力资源科、农事后勤科、基建科、财务科等有关

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救援指挥部,为全公司遇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最高决策机构。 2.2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1)根据自然灾害类型及强度,分析判断受影响的时间、区域及危害程度,确定响应级别; (2)按照预案程序,组织、指挥、协调各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3)督导应急救援人员行动。保护现场施救和受灾单位人员的安全; (4)根据事态发展,决定提高或降低应急处置,决定是否请求外部援助; (5)决定救援人员、员工从灾害区域撤离,决定请求地方政府组织受灾害影响的周边群众撤离; (6)协调物资、机动、保卫、后勤等部门,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应急救援系统作战的局面。 (7)及时发布灾害性气象信息、预警信号和预警消除信号: (8)按程序报告上级机关及有关部门,通报灾害情况。 2.3主要部门职责 农事后勤科:负责灾情发生前疾病预防、发生中疾病治疗和灾后疾病控制工作,以及抢险救灾过程中生活后勤服务工作的协调督导。 基建科:负责应急处置方案中涉及基建工程部分的审查指导,以及基建工程抢修、重建等工作的检查指导。 安监办:负责对各类灾害事故防范措施制定、抢险工作实施及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援助。负责及时发布各类灾害事故信息,及时传达救援指挥部指令,并按要求做好救援人员、物资和救灾进展情况协调调度等有关工作。以及抢险救灾过程中涉及安全工作预防、安全措施制定及安全工作落实等方面的管理督导。 武装保卫科:负责灾前、灾中和灾后治安秩序的维持,确保抢险

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预案

钟祥市中医院 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出现重大险情疫情时能够迅速出动人员投入到救护工作,把自然灾害引发的伤害和疾病流行降到最低程度,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特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运用范围 ㈠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严重的水灾、旱灾、火灾、风暴、地震、爆炸事故、建筑物倒塌事故、特大车祸事故、矿山塌陷事故、群体斗殴伤亡事故等。 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暴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集体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重大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品丢失、泄漏事故和自然灾害引发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急救领导机构与责任 1、急救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负责紧急动员全院医护人员参加急救行动,命令应急小分队和调集急救领导小组成员制定急救方案,并通过政府机关和新闻媒介向社会求助。 2、副组长由主管业务副院长担任、协助组长工作,负责急救工作的具体部署及急救方案的落实,指挥应急小分队开展急救工作,担任应急小分队队长。 3、成员由院务党务部部长、医务部部长、急诊科主任、护理部部长、供给保障部部长、药械科主任以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负责联络药品供应、后勤保障,协调各科,调配医务人员,制定急救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应急小分队的组成与责任 成立应急医疗小分队,队长由业务副院长担任,负责紧急动员应急小分队参加急救行动,成员由急诊科主任、外科、内科、传染科医师及护士组成,负责完成急救任务。

四、急救专科的任务及急救药品、器械的准备 ㈠急诊科医务人员为院前急救小分队成员,任务是及时、准确地抢救、治疗急危重病人,各临床病区以科主任、护士长为主,组织急救专班,负责本病区病员的抢救。 ㈡急救必备物品: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止血带、三角巾、绷带卷、人工呼吸气囊、一次性注射器、手电筒、压舌板、消毒纱布、棉签等。 ㈢必备药品:强心剂、利尿剂、呼吸兴奋剂、升压药、止血药、抗过敏药、抗惊厥药以及处理外伤的应急药品和止痛药等。 ㈣急诊科必备物品包括氧气、担架、夹板、绷带、气管切开包、清创缝合包、输液用品及抢救用药。 ㈤由急诊科负责准备急救药品、器材,并装箱备用,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材,应由专人保管,确保急救药品、器材足量齐全,器械完好率100%。 五、急救预案启动程序 急诊科“4120”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或上级命令,了解事故发生地点、时间、伤亡情况后,立即通知急诊科主任,科主任立即向院长或副院长、总值班及医务部报告,由院长调集急救小分队和全院医务人员参与急救行动。 六、报告制度 副院长首先向院长报告,院长视事故性质、程度等决定是否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七、急救预案保障措施 1、全体医疗应急小分队人员及医疗救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其他有关急救知识,以便迅速熟练地抢救危重病人。 2、保证急救电话“4120”24小时畅通,有一辆救护车(车牌号:鄂 HB4120)24小时值班待命,必要时调用二、三线救护车或院内其他车辆。

医院卫生应急培训试题_答案

卫生应急技能培训考核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2 B、6 C、12 D、24 2.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行政部门确认。 A、国务院 B、省级 C、市级 D、县级 3.到目前为止,法定传染病共有()种。 A、33 B、35 C、37 D、39 4.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一次食物中毒()人及以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5 B、10 C、20 D、30 5.本地区发生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疑似病例,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 A、Ⅰ B、Ⅱ C、Ⅲ D、Ⅳ 6.有权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的有()。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区卫生局 D、各医疗卫生单位 7.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热线为()。 A、120 B、110 C、12320 D、12345 8.以下疾病监测属于主动监测的为()。 A、传染病网络直报 B、疫情漏报调查 C、学生因病缺课监测 D、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包括()。 A、医疗卫生单位 B、乡村医生 C、个体开业医生 D、公民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于()年颁布。 A、2001 B、2003 C、2007 D、2009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突发公共事件根据事件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进行分类,可分为 、、、 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依据: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4.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该包括、、。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警示标识分为、、、 四类。 6.卫生应急一案三制是指、、、。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 2.卫生应急工作的原则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案的条件 4.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职责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及时、有序、规范开展自然灾难卫生应急工作,不断提高自然灾难卫生应急能力,有效保证灾区公众的躯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爱护社会稳固。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河南省自然灾难卫生应急预案(试行)》、《郑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预案。 1.3适用范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畴内发生的并达到应急响应条件的自然灾难卫生应急工作。自然灾难包括水旱灾难,气象灾难,地震灾难,地质灾难,生物灾难和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难及其次生、衍生灾难所引发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事件,以及核和辐射事故、事件,按照相关预案执行。 1.4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领导,属地治理;条块结合,

分级负责;部门协作,明确职责;依法规范,科学应对;社会动员,依靠群众。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指挥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难卫生应急领导小组。 市卫生局成立自然灾难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自然灾难卫生应急指挥和谐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疾控、卫生监督、医政和卫生应急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办公室、规划财务处、疾病操纵处、卫生监督处、医政处、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中医处、市疾病预防操纵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自然灾难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谐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难卫生防病应急处理工作。 依照自然灾难卫生应急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自然灾难卫生应急现场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和谐现场工作。必要时能够向灾区派显现场工作组,指导、和谐、督促、检查现场工作。 2.2日常治理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办负责自然灾难卫生应急日常治理工作(未设立应急办的,由实际执行应急办职能的部门

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五、防灾救灾预案 根据防灾抗灾公共组的领导,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灵活机动,有针对的开展工作。(一)防灾救灾物资、生活急需用品的筹备,包括棉被毯子、矿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用品,以及铁锹、绳索、灭火器、、消防设施、沙袋,防护服、头盔、五金工具、排水泵、车辆等相应的救灾用品,务必保障防灾救灾工作顺畅进行。(二)碰到灾害,首先抢救生命,转移可能有生命危险的员工到安全的地方,预防可能产生灾害的设施,建筑物,及时的清除危险,准备相应的生活用品,安抚员工情绪,防止次生灾害。(三)雪灾,要及时的清理积雪,包括道路,积雪的屋顶以及设施等,一方面要铲除积雪,利用工业盐降低雪的淤积,一方面要排查隐患,防止生活和生产设施产生变形或坍塌问题。火灾,人员穿戴防护服,头盔,使用灭火器、消防栓,同时要修筑隔离带,清除易燃易爆物品,及时拨打119。水灾,清理排水管,防止淤积,准备沙袋等,对于积水深的设施,要利用排水泵排水。(四)在第一梯队的人员分配任务结束后,要及时的根据情况是否启动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保证人员足够调配。六、要求(一)防灾指挥组要高度重视防灾救灾工作,要以对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安全负责的工作态度,加强防灾值班和安全检查,落实各项防灾措施,保证通讯畅通。救灾行动组在接到防灾指令后,必须在20 分钟内到达现场。(二)防灾救灾信息要及时准确,不得瞒报、漏报。防止防灾信息误传、谣传,稳定社会情绪。(三)大力宣传防灾救灾知识,发动群众在自然灾害到来之前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将紧急时可以抢出使用的重要物品、紧急医疗用具、收音机、手电筒、手电池、饮用水、灭火设备等标示于明显位置。6、将紧急时需要关闭的电气开关作上标识。7、如果时间允许时,需要做的动作,例如锁门、关闭电气开关。8、制定并标示紧急撤离以后各部门员工联络的方法和会合的地点。(二)地震现场应急措施:当发生地震时,室外人员要离开建筑物或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室内工作现场部门主管、班(组)长要沉着、冷静,果断的组织指挥,展开自救。首先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受到伤害。实际地震表明:(除极少数情况外)楼房一般不会顷刻倒塌,恰当避震,可以生存。1、地震大的晃动时间一般为 1 分钟左右、可跑到坚固的遮挡物(如桌子)下面并抓住它,如果遮挡物移动,就跟着它移动。2、如果附近没有遮挡物,就用坚固的东西或双手护住头脸部分,并且站在或蹲在有强力支柱的门口;或是靠近内墙角落,离开比较容易崩塌的外墙。3、不要靠近会震动的窗户或玻璃,不要靠近会掉落的物料下面,也不要靠近可能会被震倒的单墙。4、不可以使用电梯。5、不要无组织、慌张往外跑。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6、往外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物,以免砸伤自己。7、发生停电的话,不要使用火柴、打火机、蜡烛等可能引爆瓦斯的照明物品。8、如发生地震火灾,即会充满烟雾,一定要压低身体的姿势,进行避难。9、大地震时,不能依赖有消防车来救火,因此,发生火灾时,一定要努力灭火,将地震火灾控制在最小程度是展开自救的重要环节。10、地震灭火的三次机会:1)2)3)在感知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断电”“地震,不得,吸烟” 在发生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断电” 。即便发生火灾,也要相信:1——2 分钟内用灭火器材可以将火扑在灭。11、如果在拥挤的公共场所,不要随意乱跑,应立刻寻找掩蔽后,听从统一指挥。 12、已经撤到室外和在室外活动的人,要明白狭窄的家街巷、建筑物旁、桥上等都是危险地带。应当马上离开,到安全区域去。13 地震时、地震后,不要听信谣言,不能散布谣言,更不要轻举妄动。避免心理动摇,防止混乱,要相信政府会及时解救。14、如果自己被埋压,一定要坚定生存的信心。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尽力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力争及时脱险。如仍不能及时脱险时,可尽力掏出一定空间,保证呼吸通畅,注意保存体力,创造

2020年卫生应急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精选考试类及教育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 2020年卫生应急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A) A.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

2、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采集疑似病倒、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时,工作人员应采用(C)级防护。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B)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4、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12小时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B)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6、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通常分为(D)级别。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7、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D) A.一般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8、下列那一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C) A.突发性 B.危害的严重性 C.未知性 D.公共属性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0、患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一切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者,应实行严密隔离,用下列哪一种颜色来隔离标志?(A) A.黄色 B.蓝色 C.棕色 D.橙色 E.红色 11、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12、( C )是本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A、县委 B、县人大常委会 C、县政府 D、县应急办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D.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E.慢性肺部疾患 14、下列哪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B) A.自然灾害 B.慢性血液疾病 C.公共卫生事件 D.事故灾难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 C)管理轨道。 A.行政 B.政府 C.法制 D.自我约束 16、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 A )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未被列入分类 17、霍乱属:( C ) A、国家检疫传染病 B、地区检疫传染病 C、国际检疫传染病 D、局部地区检疫传染病

疾控中心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疾控中心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健全中心对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自然灾害对公众健康造成的疾病、传染病危害,指导和规范我市疾控系统的救灾防病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信宜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省、市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定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由于干旱、洪涝灾害、台风、暴雨、冰雹、寒冷、高温、雷电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所造成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疾控机构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

备工作。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卫计局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本预案规定,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应急处置工作。 3、依法防控、处置果断。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完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自然灾害工作制度,对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地开展疫情核实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样品采集和送检、消毒杀虫和卫生宣教等防控处置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开展自然灾害期间的防病知识宣传,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做到资源共享,有效地做好防病工作,尽可能减少、降低因灾造成的传染性疾病危害和人员损伤。 五、应急组织与职责 1、中心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1)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应急办公室、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组、卫生监测和消杀组、检验组、健康教育组、后勤保障组。 (2)职责:灾情发生后,负责本中心对自然灾害引发的传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