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女子服饰 吴自菊

浅谈明代女子服饰   吴自菊
浅谈明代女子服饰   吴自菊

浅谈明代女子服饰

摘要: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乘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明代女子亦是如此。身体服装,材料工艺,头部发饰的特点,种类以及艺术设计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服饰出现了空前的发展。

Abstract: the last Han established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to revitalize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Ming government took a good week Ha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under the polic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ctific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etiquette, an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re establishes the clothing system.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costumes, look dignified, bearing Hongmei, become a model for Chinese clothing art nearly a century. Everyone has the heart of beauty, as well as the Ming Dynasty woman. Body cloth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hair, type and art design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make clothing appear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关键字:冠服便服材料工艺发饰

正文:

即使对女子服饰要求严格,但大部分女子依然注重穿着打扮,服饰搭配。因为服饰不仅仅只是遮羞避寒的作用,服饰穿着也象征着女子的地位。自周代制定服饰制度以来,女子宫冠规定变化不大,到了明代,在宋代汉族服制恢复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其中对命妇服饰的要求非常严格,大体上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礼服是命妇朝见皇后,礼见舅姑,丈夫及祭祀时的服饰,主要以霞帔,凤冠及大袖衫及背子组成。

一冠服:明代凤冠、霞帔是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它所表现的女子形象成为古代妇女的典型,因此它在中国妇女服装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大袖衫,深青色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

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

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

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见图(1)。 霞帔是宋以来贵妇

的命服,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类似百官的补

服。《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

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

间,谓之霞帔”。其中所描述的形式是明代霞帔,到了清

代,胸前、背后缀以补子,下摆缀以五彩垂缘。补子纹

样只织绣禽鸟,而不用兽纹。霞帔一般用于大红色的袖

衫上,命妇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文饰上。诗人白居易曾赞其曰:“虹裳霞帔步摇冠。”宋时即为礼服,明代因袭。上绣彩云,海水,红日等纹饰,每条阔三寸三分,长七尺五寸。

霞帔花纹的等级区:

凤冠是一种以金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

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明制,皇后礼

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见图(2)。明神宗定

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

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

珠滴,似有戏凤之意。正面有三只展翅凤

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

同五彩缤纷的凤尾。皇妃、公主、太子妃的

凤冠九翚四风。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二便服:冠服虽是漂亮,毕竟不适合每个场合,

所以便服也是生活中必备的服饰。但是平民与贵族女子在便服上是有严格规定的。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背子,比甲,裙子等,基本样式依唐宋旧制。普通妇女多以紫花粗布为衣,不许用金绣。炮衫只能用紫色,绿色,桃红等间色,不许用大红,鸦青与正黄色,一面混同于皇家服色

背子亦作褙子,见图(3)。背子样式继承宋代,到明代流行更广,基本样式同宋代,一般有合

领和对襟两种。贵族,庶民皆服用之。功用更为广泛,一般分为两式:凡对襟.大袖,通常为贵妇礼服;凡对襟.小袖,通常为普通妇女的便服。背子上的品级纹样,与霞帔基本相同,唯八九品背子,用摘枝团花,不用缠枝花纹。

比甲即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本为元制,但北方妇女尤为喜爱,作为日常之服。从史料看,元代妇女穿比甲的不多,到明代中叶,才形成风气。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见图(4)。《元史》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

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马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水田衣是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上下大小不等的衣料呈从横交错之势,形如水田而得名。水田衣在唐代已出现,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见图(5)。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在明末妇

女中赢得普片喜爱。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织料的匀称效果,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层次不齐,形状

也各不相同。

衣.裙明代妇女虽无“时式妆“之说

但潮流风气也极多变,上衣和裙的长短贬抑

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

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装束为最,以淡雅朴素为

尚,被认为是当时的世上装束。明代衣衫及

领已有用纽扣者,见图(6)。明代女装风格修长.窈窕,同样有着变化极丰富的的衣服样式。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用素白,即使施绣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裙子式样讲求八至十幅料,甚至更多。腰间细缀数十条褶,行动起来犹如水纹。后又实兴“凤尾裙”,即用绸缎剪裁成大小规则的调料,每条绣以花鸟图文,两边镶以金线,然后拼制成裙,更有以整段折以细缝,做成“百褶裙”,这都与当时纺织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关系。

三材料工艺明代丝织工艺科技已发展到空前水

平,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精细加工

技艺,均以达到较高水品,为服饰艺术的精细加工提

供了技术支持。在各种纺织技术的改进提高下,明代

织物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其纹样主要有云纹,如意

纹,见图(7)。龙凤鹤纹以及花鸟虫蝶,吉祥器物,

福寿字等组织起来的“吉祥图案”。明代衣料冬季以

棉布为主,夏季以纻布为主。上层社会穿丝绸或丝锦

交织物或者毛织物。

缎类:经或纬有一根显露于织物表面,相邻的

两根经丝或纬丝上的组织点均匀分布,但不相连,所以外观光亮平滑。娟类:素绢商贾也能穿,料比较薄,属于普通衣料,但是提花卷属于高档料。罗类:罗是利用纠经组织出罗纹中厚型丝织品。纱类:皇帝,皇太子,皇后礼服陪素

纱中单,百官上朝,公座所穿盘领右衽宽袖袍料也可用纱。绸类:有花素之分,明出规定庶人,农民可以穿,自然是素。商贾为四民之末,素不许穿。绒类:织物表面有耸立或平排的紧密绒圈或绒毛的丝织品。綾类:斜纹起花的丝织品,一般用无捻丝织造,质地稀薄,只做内衣,刺绣底料及装裱用。丝布:丝与棉的交织物。锦类:始创与西周,兴盛于汉唐,明代各种绸纹织物取代了锦的地位。这是明代丝绸品种结构的重大变化。

四发型配饰明代服饰明代妇女的发

饰,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明

初女髻变化不大,基本为宋元时的样式。嘉

靖以后,变化较多。有“挑心髻”、“桃尖顶髻”、

“鹅胆心髻”、“堕马髻”见图(8)、“金玉梅

花”、“金绞丝灯笼簪”等等。另还有假髻,也

是明代妇女的常用的发式,更加丰富了发饰的样式,一般用铁丝织圜,外编以发,做成一种固定的装饰物,当时称为“鼓”。鼓比原来的发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时照在髻上,以簪绾住头发。假髻有“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名目,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妇女喜好。

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

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

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

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

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见图(9).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

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配饰珠箍,头箍,暖额以及后来盛行的鲜花。妇女当时盛行戴珠箍。珠箍是以彩色丝带以珍珠悬挂在前额,也是妇女发上的特殊装饰。珠箍原是富贵人家妇女的饰物,后来流行至一般妇女。年轻妇

女还有戴头箍的风尚,见图(10)。式样用料不一,冬季多用毡,绒等,制成中间窄两头宽的形状,外表覆以绸缎加以彩绣。考究的还要缀以珠宝,两端有扣,用时围绕额上,扣在后面。因由御寒作用,又称“暖额”。富贵人家妇女冬天用水獺,狐,貂等兽皮制成的暖额。围在额上如兔蹲伏,故又名为“卧兔”,见图(11)。很多女子也用鲜

花绕髻,鲜花亮丽,清香,妇女簮于发际,起坐,行走都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这确是当时妇女的

一个聪明的装饰手段。

五明代女子服饰展示:

绣双凤补赭红缎长袍,见图(12).前身长

113cm,后身长147cm,通袖长306cm,袖口宽

13cm,暗花赭红缎,盘领,瘦长,后身长

于前身,两袖宽肥,袖口狭小,胸背缀有

凤补,五彩丝绒绣出双凤,舞与祥云之中。

蓝湖皱麒麟补女官衣,见图(13)。

身长63cm,腰宽59cm,袖长80cm,袖宽

36cm,交领右衽,短身,大袖,缩袖口,领与袖口饰白绸。前胸后背各织饰一彩云山水金麒麟纹的方形补子。是明代命妇的官衣。

绿地织金缠枝花短衫,见图(14)。衣长90.5cm,两袖通常206cm,袖宽62cm,袖口款20cm,下摆宽79.5cm,接袖宽7.1cm,袖根宽35.5cm,裾长41cm,

腰宽51cm,此为女衫,款式为盘领,右衽,直襟,

长阔袖,左右开裾。五枚绿色缎地,满布片金织

成十四则宝箱花纹,故名“织金”,又名“库金”,

袖口为红色云纹,花朵织金缎,内称桃红色。

总结:古代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

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

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

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正是明代女子服饰的丰富多彩,为后来的服装发展奠定基础。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明代女子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浅论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浅论 摘要:本文以唐诗中的唐代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全唐诗》诗句中提及的 不同形制的女性服饰为主体进行研究,由此感受在唐朝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下, 唐朝服饰反映出的文化及审美趣向,感悟唐朝时期积极开放、勇于吸收外来文化 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唐诗;女性服饰;唐文化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yjs201624) 一、唐朝服饰的审美趣向 唐代女子的服饰搭配体系继承前代为上衣下裳的襦裙。襦裙装在此时期的发 展奇异丰采,成为唐代女子服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 刘禹锡在《观柘枝舞二首》:“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描写了身着华丽胡服的舞伎,登上舞台舒展腰肢,表演胡舞柘枝舞 的情景。施肩吾《观美人》“漆点双眸鬓绕婢,长留白雪在胸前”;李群玉《同郑 相并歌妓小饮戏赠》“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中描写的是唐代妇女穿 着当时流行的袒领装。坦领吸收西域民族窄衣、小袖以及领口开口较低的特点, 对女性身体曲线美感的展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是中国古代社会 妇女人体美所能表现的极致。 从诗句中可以看到胡服在唐代的流行,对唐朝市井娱乐生活有着深入的影响。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下,胡文化得以存在发展,经过唐人吸纳加工,使胡文化 成为适于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2、精妙绝伦追求飘逸效果 据沈从文先生考证,初唐妇女“裙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间道裥褶效果。” 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妓小饮戏赠》“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第八十八首》“不知昨夜谁先醉,书破明霞八幅裙”描写的 就是这种拼幅裙。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六幅裙的周长可达到3.18米,八 幅裙的周长可达到4.15米。穿着时会产生“坐时衣带紫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宽 大飘逸的视觉效果。 昭陵长乐公主墓、唐永泰公主墓及韦妃墓壁画、《簪花仕女图》及唐敦煌 《乐廷环夫人行香图》中皆画有长裙曳地的女子,她们所着裙子为“长裙”。长裙 需配以高头丝履、高发髻和金钗银篦金步摇之类华贵的头饰,在当时贵族女子中 广为流行,因此形成一股奢华侈糜之风。 为达到婆娑飘逸的效果,唐朝女子发明了一种“大袖沙罗衫”。杨玉环《赠张 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描写的衣袂蹁跹之景,即是穿着这种轻软婆娑的大袖衫所营造的效果。 为满足贵族的要求,特殊工艺织造的裙子应运而生。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 的单丝碧罗笼裙所缀饰的花鸟纹饰均用金箔镂刻而成,虽仅有米粒大小,却五官 俱全,她的百鸟羽毛裙以百鸟的羽毛织成,正、反、明、暗观之,色均不同。 通过这些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我们不难想象唐朝女性服饰登峰造极的 美丽。 3、纷繁艳丽配饰类型丰富 元稹《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皆描写唐代歌女着红裙起舞之景。皇甫松《采莲子二首》之一“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描写年轻

漫话民族服饰[1]

漫话民族服饰 主备:孙永利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族服饰的文化,激发学生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 2、在服饰展示和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重难点:了解个民族服饰的文化,激发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 教学过程: 主持人: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我们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巡礼,主要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巡礼,所以,有必要先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进行一些研究。 主持人: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都有哪些呢?(小组交流讨论) 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338万人,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不到总人口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50——60%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主持人:我国少数民族服装饰品有什么特点? 所谓饰品,一般是指除服装以外附加在人体上的装饰品与装饰,如头饰、发饰、耳饰、项饰、胸饰、臂饰、腕饰、指饰、扣饰、腰饰、脚饰、臀饰及巾、帕、扇、包、佩刀等佩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他们各具特色的配饰品上,从中我们更能体味到一个民族的服饰中所包含的美的形式以及民族的历史性与文化性。饰品在民族服装中的特点和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与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与色彩在服装整体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比如黑彝男子基本着装是身穿黑衣黑裤、黑披肩(察尔瓦),左耳戴缀有红丝线蜜蜡玉大珠,手腕戴银龙大镯,头顶黑布英雄髻。细长锥形的英雄结,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尔瓦”,衬托得彝家汉子格外英武。倒向右侧的英雄结与左耳的大型耳饰形成不对称但却均衡的关系,红黄色的耳饰还起到点缀与强调的作用。 2、装饰性的统一。 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比如蒙古族的头饰、藏族披挂于全身的装饰,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滇南彝族腊鲁姑娘的银泡围腰具有突出的装饰性,围腰色彩鲜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排有一颗颗银泡,周围有花边相配,围腰下部用花边花线镶制而成,每块围腰上镶嵌银泡最少200颗,多的达684颗。每逢节日,姑娘妇女系上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光闪烁,耀眼夺目,别有一番风情。水族妇女的绣花围腰打破水族服饰的黑蓝色调,其装饰意味十分显著。 3、实用性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明代服饰

明代服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服、胡姓、胡语等措施。对民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移民屯田,奖励开荒,减免赋役,兴修水利等,使封建经济得以很快发展。1399年,建文帝朱允坟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发生了一场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朱棣考虑到北京是他多年经营之地,而南京总为偏安王朝,难以控制北方游牧部落,于是在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自此,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代注重对外交往与贸易,其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中国外交史与世界航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待少数民族部落,明王朝采取了招抚与防范的积极措施,如设立奴儿干等四卫,“令居民咸居城中,畋猎孳牧,从其便,各处商贾来居者听”,安抚并适应了鞑靼、女真各部的发展。设立哈密卫,封忠顺王,使之成为明王朝西陲重镇。利用鞑靼、瓦剌与兀良哈等三卫,来削弱东蒙古势力等。明朝近三百年中,也发生“土木之变”、倭寇入侵、葡萄牙入侵等动乱,但各族人民之间仍在较为统一的局面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男子宫服与民服 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祖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包括服饰在内的更制范围很广,以至后数百年中都留有影响,但由于明王朝专制,因此对服色及服饰图案规定过于具体,如不许官民人等穿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许用元色、黄色和紫色等。万历以后,禁令松弛,一时间鲜艳华丽的服饰遍及里巷。 明代冕服除非常重要场合之外,一般不予穿用,皇太子以下官职也不置冕服。朝服规定很严格。另有皇帝常服,一般为乌折上巾,圆领龙袍。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少数民族服饰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宋祖英就是苗族的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

湛。 阿呆2009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 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 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 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 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美,披纱罗讲究“罗薄透凝脂”的幽柔清沏。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面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时髦成风。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成风。政治、法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解读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唐朝服装的特点

唐朝服装的特点 班级:高二(22)班b小班第三小组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洪峰老师(英语) 组长——盛晓 组员——张颖、陈海烽、黄强、颜晨、陈肖丞 课题——唐朝服装的特点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历史、美术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其他 目的: 现代服装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风格,而我们中学生对传统服装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古代服装的特点。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唐朝服装,是因为唐朝那时侯经济比较发达,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他们对服装的要是也别有不同,那时侯的安定生活更能体现传统的特色。 对于这次的研究,我们并不是很看重经过,我们注重的是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同学更好地了解传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种流行元素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审美观受到扭曲。而当我们在追随潮流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服装的特色,我们小组人员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想要通过了解传统服装的特色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目标: 1、使同学们对传统服装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传统服装的特点 3、服装和生活密不可分,可以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和服装 4、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服装和现代服装的差异和联系, 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假设: 高中生对唐朝服装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使身边的同学了解它,并逐渐喜欢上它。 内容: 要想研究高中生对唐朝服装的认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唐朝服装有哪些特点及表现形式。而我们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向大家宣传,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访谈法:我们将对历史、美术老师进行几次访谈,请他们向我们介绍一下唐朝的一些有关背景和当时的有些流行元素或花色等,并请他们指导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我们的研究。 行动研究法:对同学进行适当的宣传,使他们对唐朝服装有更深刻的了解。 统计法:我们要了解唐朝服装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归纳。 人员安排: 洪老师——综合指导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摘要: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 一、前言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 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 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 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唐代女 裙裙腰提高后上身多不穿内衣,体现其雍容、富态、丰腴之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第一章前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女子服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开放,由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a)上衣儒裙 b)半臂 c)披帛 第三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a)女着男装 b)色彩鲜艳 c)穿着胡服 第四章小结造成唐朝女子服饰特点的原因 a)隋朝奠定的物质基础 b)与各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交往 正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以致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君临全国,而且也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 唐代女子的生活服饰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域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她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而唐朝的女子服饰,也成为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她格调华美,生机勃勃,品类丰富,大唐三百年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儒裙,半臂和帔帛。 1.儒裙 儒裙,主要为上着短儒或衫,下着长裙的服装样式。唐代的儒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儒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儒,袄有窄袖和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对襟两种。儒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等。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繁荣,人们思想开发,有一时流行袒领,最开始时时有宫廷妃嫔,歌舞者所穿,后来也得到仕宦贵妇的垂青。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或许描述的就是这种装束。 裙的造型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及地的样式,这种样式不仅显露了女性的形体美,也表现出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2.半臂 所谓的半臂,是一种套穿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也称其为“背子”。

水族服饰赏析

水族服饰赏析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标志是服饰,尤其是妇女的服饰,水族同样是这样。就现状而言,水族青壮年妇女的服饰最能够代表水族的服饰特色,按地区差异,她们的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中和、水龙、廷牌、恒丰、塘州、阳安等地的服饰。这些片区是水族的主要聚集区,所以这里的水族服饰是水族地区最基本的服饰类型。具体可以分为少女装、少妇装和老年装。少女装一般为蓝色有领长衫、靛青色长裤,胸配绣花围腰,围腰上端至颈部挂银项链及链坠,围腰中部两侧系提花飘带拖于身后,脚穿元宝盖绣花鞋,留海发式,外包一块六尺左右的家织布白头帕;少妇装跟少女装基本相似,不同的是衣服无领,并在坎肩、衣襟、袖口、裤脚等处都绣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还镶两根绲条,绲边绲条都隆出衣面,绲条外缘还镶上栏杆花边。头发梳至额头由左向右挽起,并在发间斜插一把长梳,外包黑(白)色头帕。(过去,水族青壮年女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包黑色头帕,只有在守孝期间才包白头帕。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基本上是以包白头帕为主,但是在接亲嫁女的场合仍然忌违包白帕,只能包黑色头帕)。年青的已婚妇女胸配绣花围腰,脚穿元宝盖绣花鞋,中年妇女则不再配绣花围腰,而喜欢在腰间带一块素净方巾,脚穿尖角马尾绣花鞋。水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与青壮年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上衣是内穿无领、无花边装饰的右衽长衫,外套对襟、无领、宽袖的短衣,下身穿长裤。衣服用银质纽扣,脚穿尖钩马尾绣鞋,头式是在头顶上挽发结,再包上黑色方巾。 这些地区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在服饰上有区别,是水族婚恋现象的一种体现。平时水族男女青年交往和恋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赶集互相认识、加深了解。在集市上,男青年如果看上某位女子,从她的穿着打扮,便知道此女是否已嫁做他人妇。如果穿的是有领无花边装饰的衣服,则表明此女未婚,可以追求示爱;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机电工程学院B11机械1班向国明1101082111 摘要: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地位。因此,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装服饰传统文化图案 唐代的服装史 古代朝代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

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服饰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6779985.html,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作者:刘陈曾琦陆志怡张漠李健楠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1期 摘要:唐朝服饰制度在传承旧制度的同时吸纳了很多异域的元素,衍生出新的服饰文 化,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唐朝时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服饰文化的繁荣, 有关服饰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且分门别类,从首服到衣袍再到鞋履,抑或佩饰、花纹和图案。服饰文化也渗透到文学、诗歌、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本文旨在对唐朝服饰文化发展的背景、唐朝服饰文化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其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及主要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唐朝;服饰文化;艺术 一、唐朝时期服饰文化发展的背景 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全盛的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等是促使其服饰发展繁盛的重要背景。唐朝兼容并蓄、华丽雍容的服饰文化对后世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在政治方面,周、汉、魏时期未能完备的服装制度到了唐代更加完备,并由此传承至宋代和明代。唐代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使外来文化一经被唐朝文化所吸收便成为唐代文化的补充和丰富(比如胡服和西域少数民族乃至中亚地区如印度、波斯服饰文化),这使得唐代服饰大放异彩,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颁布著名的“武德令”中包括服装的新法令,规定皇帝服装14类,皇后3类,皇太子6类,太子妃3类,群臣服装共22类,命妇6类,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穿 用对象及穿用场合都有详细说明。 “武德令”实施后,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4年下诏颁布服饰规定,此后多个皇帝也颁布了相关服饰规定。这些不断修改完善的服装制度,承接周、汉、魏传统习俗,从服装配套、服装布料、服饰色彩等方面构成了完善的组合,对后世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初唐数十年间,都市手工业迅速发展,养蚕事业尤为发达,唐代纺织物以丝绸为主,而丝绸经由丝绸之路通往外邦销售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唐初推行“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和“租庸调”的租赋劳役制度经贞观(627—648年)、开元(713—741年)两个阶段,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经济发达造就了唐代奢靡的生活风气,从宫廷至民间,盛唐至晚唐的服饰崇尚宽大华丽。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足以看出当时经济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