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简介)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简介)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简介)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

海南是全国热带面积最大的省份,热带特色农业在全国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农业也是海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2年,农业增加值711.5亿元,占全省GDP的24.9%,对全省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海南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7年的31.3%下降至2012年的24.9%),但农业增加值的绝对值有较大幅度增长(从2007年的38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11.5亿元)。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始终把农业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开放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热带特色农业在国家和省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一、海南农业具有鲜明特色

(一)热带资源得天独厚。全省热带土地面积5302万亩,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2-26摄氏度,常年降雨量1500-2300毫米,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海南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但海洋面积最大的省,管辖的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生物物种丰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区,许多物种资源为海南特有,独特的资源

禀赋和优越的生产条件使海南农业在全国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

(二)产业特色十分突出。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海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11.5亿元)中,种植业占41.9%,林业占13.1%,牧业占17.6%,渔业占24.8%,瓜菜、水果、渔业、畜牧业、热带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海南是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全省瓜果菜总量933.3万吨,出岛量590万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初我国南方雨雪冰冻天气,凸现了海南的冬季优势。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橡胶干胶产量39.9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胡椒、椰子、槟榔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

——海南是全国热带水产种苗中心和渔业生产基地。临高、儋州、万宁、陵水等市县都是全国渔业强县,水产品产量172.73万吨。

——海南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省份。依托四面环海的天然屏障,建立比较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在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不断发生的严重威胁下,海南连续八年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捍卫了“无疫区”品牌。依托无疫区品牌,海南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猪

出栏量达921万头,实现从岛外调进到2012年出岛出口220万头的历史性突破。

——海南是全国南繁基地。海南虽是粮食生产小省,但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30个省市区,每年来海南南繁的技术人员近5000多人,常年南繁面积20万亩,建国以来我国培育的5000多个农作物品种,80%经过南繁育种。

(三)生态环境优良。海南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空气质量全国一流,水质没有污染,森林覆盖率60.5%,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海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全省累计353个产品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5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138个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把沼气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及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促进种植、养殖业良性循环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茂名市农业概况

茂名市农业概况 茂名市行政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10°19′-111°41′,北纬21°22′30〃-22°42′30〃之间,东与阳春、阳西交界,西与廉江、吴川毗邻,北与罗定及广西的岑溪、北流、容县接壤,南临南海,土地总面积11495平方公里,海岸迂回线长220公里。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辖高州、化州、信宜三个市(县级),以及电白县、茂南区、茂港区。全市有131个镇(含镇一级单位),12个国营农(林)场,1742个村民委员会。2003年末总人口668.12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536.3万人。 一、农业资源 茂名市属热带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高温多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北高南低,背山面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渔场广阔,港湾众多,滩涂面积大。这种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使茂名农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气候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总的特点是:“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夏长冬暖,四季如春”。全市年平均气温22.3~23°C,月平均最高气温26.5~28.7 °C(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14~16°C(一月),年内≥10°C的积温7857~8413 °C,持续天数337~355天,基本无霜;平均年日照1939.3~2161.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太阳辐射总量为106.59~116.99大卡/平方厘米;降雨季节长,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降雨日在100~170天之间。 2、农业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在全市1724万亩土地总面积中,山地195万亩,占11.3%,丘陵1139万亩,占66.1%,台地平原390万亩,占22.6%。除极少数荒山秃岭外,绝大部分的土地可利用发展种养业。可开发利用的水面221万多亩,其中水库、湖面15万亩,鱼塘23万亩,20米内深浅海滩涂183万多亩。 3、品种资源丰富。农作物方面,全市有水稻品种1200多个,番薯品种500多个,花生品种20多个,大豆品种30多个,甘蔗品种30多个,瓜菜品种100多个,黄红麻、茶叶、胡椒、蚕桑、木薯等作物的品种也不少。水果方面,荔枝、龙眼、香蕉、黄榄、芒果、三华李、柑橙、柿、黄皮、山楂、杨桃、石榴、菠萝蜜的品种繁多,其中有储良龙眼、双木龙眼、白糖罂荔枝、白腊荔枝、桂味荔枝、黑叶荔枝、遁地蕾香蕉、巴西香蕉、粉蕉、大果三华李、红杨桃、鸡心黄皮等一大批名优稀品种。林业方面,计有树种120多科500多种,以松、桉、竹为当家树种,其中名优乡土树种有赤黎、火力楠、缅茄树、观光木等,野生植物品种约300余种,不少药用植物品种已引入人工栽培,如玉桂、八角、田七、砂仁、益智、巴戟、化州橘红等等。禽畜方面,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白鸽等,其中怀乡鸡、琅江乳猪、红心鸭蛋、伊势鸡蛋等品种独具特色。水产方面,内陆水域淡水鱼类有8目18科97种,如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福寿鱼、奥尼鱼,加洲鲈,桂花鱼,花星鱼,本地塘虱,罗氏沼虾,草、鳙、鲢、鲮鱼等。海水经济鱼类有100余种,如金线、鱼、带鱼、大眼鲷、鱼、白鲳、马鲛、石斑、池鱼、羊鱼、青鳞鱼、金枪鱼、鱿鱼等,还有多种虾类、蟹类以及文蛤、泥蚶、蚝、南风螺等多种贝类,药用价值很高的海胆、海星,春秋两汛的海蜇等等。 二、支柱产业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海南热带花卉产业现状及趋势

目录: 前言 1花卉产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2花卉产业的现状 3海南省发展花卉生产的有利条件 气候优势条件 资源优势条件 其他优势条件 4花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产品缺乏特色、品质不良 政府导向不力、发展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政策导向不力花卉科研、新品种开发滞后保鲜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组织不完善、缺乏中介机构信息不畅、缺乏销售平台5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特色产品定位——热带花卉区域布局、重点突出引种与科研相结合加强保鲜技术的应用、完 善交通网络 龙头企业、花协带动 完善信息体系、构建销售平台 6结语

摘要: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全球花卉热的形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花卉业的兴起,导致了花卉业的激烈竞争,这就迫使花卉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生产出特色产品、品牌产品,以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海南作为一个新兴的花卉大省,必须走特色之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热带花卉。然而,海南花卉业存在:由于起步晚、产业基础较差、产销分离、信息滞后、没有相应的销售平台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针对海南特有的地理、气候、花卉种质、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特点,就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浅议发展海南花卉产业应如何定位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花卉产业市场定位热带花卉 前言 花卉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和21 世纪最有希望的农业产业和环境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花卉产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随着品种的改进,包装、保鲜技术的应用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花卉市场日趋国际化。花卉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产品系列化、周年供应等已成为花卉生产发展的主要特色。2000 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万 hm2,销售额540 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生产面积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生产面积的1/3 以上。但产值却不到世界花卉总产值的1%。世界花卉出口贸易额为70 亿美元,荷兰占70%,而中国却占不足 4%[ 1]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花卉综合生产配套技术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差,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之前,先 来认识一下花卉这种活体商品的产业特性,以便于理解其市场、技术与生产的独特关系。在生产方面,花卉如一般农作物受气候、地理与生产技术的限制,尽管新的生产技术试图克服自然条件的束缚,但为价格竞争的生产成本考虑,适地适种仍是影响生产区位的基木因子。在市场方面,作为商品作物,花卉较蔬果更属非民生必须的奢侈性文化商品,因此对市场的消费能力至为敏感,一旦其市场面临经济停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特色小镇湖南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案例分析

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坐落于长沙县果园镇西北部,接近长沙市三环,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经济核心区东北部,距长沙县城10分钟车程,距市区25分钟车程。是以浔龙河1.4万余亩原生山河资源(包括近8000亩山地,2000余亩水域,以及4800余亩建设用地)为基础,结合全球最前沿的小镇规划与本土人文风情而打造的世界级田园综合体,旨在为湖南呈现一个既生态环保又原味浓情的理想小镇。 项目依托生态农业基础,充分结合政府PPP模式,围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宜居城镇来营造乐农、慢游、宜居的生活之境,形成了以景观农业+旅游产业+生态居住为产业核心,以颐养产业、第二居所、亲子产业、文创产业、农业产业为辐射产业的整体布局规划。

建设成就: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公布190个宜居示范小镇和575个宜居示范村庄中,湖南长沙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被纳入第四批宜居示范村庄之列,成为湖南农村“公共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探索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案例。 案例意义:浔龙河生态城镇模式,是棕榈股份“穷山恶水如何变成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又如何成为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和监管、企业市场运作、基层组织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通过村民集中居住促进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环境集中保护和资本集中下乡,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有机融合,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既实现了当地村民就地城镇化,又打通了城市居民下乡的通道;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山水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现代休闲旅游和小城镇商居开发建设的一、二、三产业,促进村民就地就业,进而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项目基础条件 1 地理区位 项目位于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区位优势明显,接近长沙市三环,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经济核心区东北部,距长沙县城10分钟车程,距市区25分钟车程,距黄花国际机场25分钟车程。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

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

海南省热带水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7125020.html, 海南省热带水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作者:闫冰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 【摘要】2017年,海南省提出要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海南省的王牌产业,海南热带水果产业作为其中重要一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本文简述了海南省热带水果产业在产量、产地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海南热带水果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海南省热带水果;现状;发展对策 海南省地处热带,岛上出产多种热带水果,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拥有热带水果品种29个科、53个属,为全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所罕见,是海南省的特色产业。2017年,海南省农业厅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努力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富裕农民、服务全国、振兴经济、绿色崛起的王牌产业。其中热带水果产业是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 热带水果产值占海南农业产值的近30%,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海南省热带水果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对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海南省热带水果产业现状 海南省热带水果种类繁多,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主要有菠萝、荔枝、柑橘橙柚、香蕉、龙眼、芒果这六类水果。 根据海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菠萝、龙眼、芒果收获面积和产量逐年攀升,柑橘橙柚、荔枝和香蕉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2012年至2014年到达峰值,之后逐年减少。香蕉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最多,芒果次之,此后依次是菠萝、荔枝、柑橘柚橙、龙眼。2016年,海南省水果产 量410.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芒果和龙眼较上年增幅最大,同为5.5%。 在水果产地上,菠萝主要产区为万宁;荔枝主要产区海口;柑橘橙柚主要产区为琼中;香蕉主要产区为东方、澄迈、儋州、三亚等地;龙眼主要产区为屯昌、定安、文昌等地;芒果主要产区为海口、儋州、白沙、三亚等地。 在水果总产值上,2010年至2015年海南省水果总产值由图1所示: 由图1看出,海南省水果总产值变化趋势稍有起伏,2010年至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2015年呈上升趋势,且2013年至2014年增幅较大,2014年至2015年趋于缓和,但仍保持增长趋势。 在热带水果出口方面,目前,我国出口较多的热带作物主要为热带水果类。热带水果为我们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为热带水果生产大国,许多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成功案例开发策略、盈利模式

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成功案例:开发策略、盈利 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跨产业、跨功能的综合体。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做到发展优势项,做出特色,保存长久生命力,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循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力图归纳总结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及对投资田园综合体的启示。 一、台湾清境农场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农业的成功转型,"三产"融合促进了台湾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红国际市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不断增多。 清境农场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经典项目之一,创建于1961年,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临近合欢山,面积700公顷,海拔1748米,有"雾上桃源"的美名,是台湾最优质的高山度假胜地。 清境乡村农场利用优质的草场和山地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农场和风情民宿,吸引游客远离城市,体验独特的山地田园风光。清境农场整体规划 ◆线:车行路、六大步道意境深远

清境六大步道最能让人深刻感受清境真实面貌。坐落在青青草原四周的六大步道:大片的茶园,碧绿青翠就像是湖泊般的[翠湖步道]、近距离接触羊群牛群是农场畜牧中心[畜牧步道]、柳杉群林,寻幽静谧,享受森林浴最佳去处的是[柳杉步道]、最佳观落日美景的[落日步道]、拾阶而上的[步步高升步道],最具人气指数遍布白色法国菊玛格丽特,十分具有欧洲风情的[玛格丽特步道]。一路由北到南相互连接的步道群,是踏青、健行、赏景的连接网脉。 ◆点:游客中心、休闲中心、特色民宿相辅相成 ◆面:草场、牧场、花园、茶园浑然一体 将景区节点离散化,在草场、牧场、花园和茶园等各个片区打造不同主题的景观和休闲娱乐活动。 在这片偌大的仙境之中,最受欢迎的景点莫过于清境农场的青青草原以招牌"羊咩咩脱衣秀"最负盛名,深得大众喜爱。绵延不尽的草地上有着成群的牛羊不时穿梭其中,山林田野的纯净之美,徜徉其中不但可近距离地接触到牛羊,还能欣赏到可爱的"绵羊秀"。 创意文化植入 以本地摆夷族文化为主题,打造包括节庆、美食等多重参与性文化体验,挖掘当地文化潜在价值。 清境农场模式 主题个性化:个性定制化旅游服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

理论研究 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 海南农村已经基本解决绝对的生存贫困问题,绝对贫困人口锐减,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海南贫困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加之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以及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与现实要求,深入分析海南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依托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主导地位,变特色产业优势为产业发展强势,实现与精准扶贫的有机融合发展,是加快推进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路径。 一、海南农业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一)海南省贫困概况1.贫困人口数量及分布。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海南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47.7万人,贫困村300个,贫困发生率 8.9%,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县、保亭县和琼中县为国定贫困县,儋州市为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县),有67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且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深度贫困村。到2018年10月底,海南省共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3.3万户、贫困户人口12.64万人,未出列贫困村83个(含35个深度贫困村),未脱贫摘帽贫困县(市)5个,全省贫困发生率为2.2%。(见表1) 2.致贫原因。根据“海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手册”记载,致贫原因有:因病、缺资金、缺劳动力、缺技术、因学、缺土地、因残、缺水、因灾、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他等12项。未脱贫贫困户致贫原因前三位的为因病(22.27%)、缺资金(20.42%)、缺劳动力(17.40%),共计20921 户73545人。 从劳动能力分析,未脱贫贫困人口中,有普通劳动能力66080人、占52.01%,无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59869人、占47.13%,有技能劳动力仅有144人、占0.11%。分析致贫原因,对因丧失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房屋财产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解决其脱贫;通过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贫困户生产技能,解决缺技术而遇到的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通过整合财政涉农和产业扶贫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热带优势特色产业,解决缺资金及由于自身发展力不足的问题,最终通过特色产业带 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孙铁玉林宇环于志华 摘要:本文把海南省18个市县(除三沙市、洋浦经济开发区外)作为调研地区,以五指山市、白沙县、临高县、保亭县、琼中县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深入了解海南农村贫困状况与致贫原因、产业扶贫规模与分布、产业扶贫模式、资金投入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优势、产业比较效益及精准扶贫作用机制,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提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构建思路和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热带农业;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机制;脱贫攻坚*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NSK (YB)18-95]的研究成果。 2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茂名特色农业背景资料

二、特色农业背景材料 (一)基本情况 茂名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是我省著名的农业大市。我市建设了享誉国内外的特色农业“十大基地”。即水果、淡水养殖、海洋渔业、丰产林、北运菜、竹藤器、南药、山地鸡、生猪和花卉生产基地,并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初步形成基地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格局。茂名农业的建设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和“四个最大”,即:粮食总产量全省第一,蔬菜总产量全省第一,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经济林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和罗非鱼生产基地。下面的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充分说明。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52.26万吨,水果年总产量100多万吨;罗非鱼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六分之一,全球的十二分之一;北运菜每年种植面积均超百万亩,总产量约200多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约90亿元。目前,我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90%以上。 (二)目前特色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一是特色农业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了荔枝、龙眼、香蕉、水东芥菜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10多个。目前全市万亩以上的果场有5家,千亩以上的果场超过100家,适度规模经营的水果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五成左右。畜禽规模养殖占60%以上。高州南部、化州中部和南部各镇大养瘦肉型猪,成为我市主要瘦肉型商品猪和种猪生产基地,年产瘦肉型猪超150万头;信宜大力推广山地养鸡,年饲养量超亿只;信宜、电白、高州部分山区镇大力推广种草养兔,成为全市主要的肉兔生产基地,肉兔年出栏已达50多万只;高州北部大养蛋鸡,产蛋鸡超过60万羽,年产鸡蛋超万吨,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鸡蛋生产基地。茂名“金三角”罗非鱼产业带成为全省最大的养殖基地。 二是特色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我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69家,其中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5家。这些企业中,加工型龙头企业26家,2009年实现农产品加工值 36.7亿元。全市年产值超 1000 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98 家,超 5000 万元的有 15 家,超亿元的有 11家。今年,我市有8家农业龙头企业的8个建设项目列入广东100强现代农业项目。目前,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142家,水产品加工能力34万吨/年,水产品加工总量20万吨,加工率22%,加工产值19亿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21.6%。水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年加工量70549吨,年销售额74270万元,年出口量20137吨,年创汇3612万美元。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18家,比上年底新增38家,带动农户6.9万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户数的5.32%。合作社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91119.9万元,销售农产品总量307.5万吨。 三是特色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推进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我市特色产品的质量。2002年以来,我市承担建设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攀枝花市农牧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 2

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攀枝花芒果的市场平均零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2010年8月,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芒果节,对提升攀枝花芒果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春枇杷:以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攀枝花枇杷,较福建、成都等地早1-3个月,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黄金季节,市场竞争力极强。2010年初,攀枝花枇杷销售均价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单价最高达到了每公斤100元,经济效益极高。 早春蔬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攀枝花就作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为“三北”及周边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攀枝花生产的早春蔬菜产品具有无公害、品质优的特点,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其他省市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1-4月上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攀枝花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超过了3元,四季豆、豇豆每公斤均价更是达到6元以上。菜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了10000元以上,个别 3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做法和成效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做法和成效近年来,我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制种玉米、设施产业、奶肉牛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按照“生态、绿色、循环、高效”的发展理念,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设施农业在促农增收中的份额。把扩大日光温室、大拱棚果蔬生产规模作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大龙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大品牌”来抓,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强化营销为重点,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强化技术指导,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全镇日光温室达到1440亩,钢架大拱棚472座。 二、创新体制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特色。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集约经营”新路子,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创新流转模式,引导农村土地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化项目集中。全镇共流转土地1.2万亩,其中三二村整村流转5300亩。奥瑞金种子公司在三二村整体流转土地4400亩建设玉米机械化种子繁育基地,示范应用玉米制种“三系”配套、机械化制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技术。贾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40亩,继续扩大三二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建设规模,投资100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中心,每年可为我镇及周边乡镇繁育200万株优质蔬菜种苗。示范园区新建大拱棚30座,日光温室蔬菜新品种展示棚3座,引进新品种17个,推广新技术2项,新品种试验示范田20亩,节水灌溉示范区500亩,种植高原夏菜900亩,年产蔬菜3640吨。种植大户陈军流转土地200亩,种植优质拱棚、露地西瓜,注册成立了西瓜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合作社员拱棚建造规模和西瓜种植面积,即加快了全镇土地流转步伐,又促进了产业发展。 三、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奶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关键,坚持奶牛与肉牛发展相结合,加快良种扩繁,提高品质和效益。全镇奶牛饲养量达到1352头,日产鲜奶6.4吨,全年达到2600吨以上。充分依托全省肉牛产业大县的政策优势,全镇共建成肉牛养殖小区2个,奶牛养殖小区2,全镇肉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种植优质饲草1000亩,使奶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四、抓好市场流通,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化发展、品牌化经营。 依托贾家墩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平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及杨虎等流通大户,发展“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方式,减少中间环节。重点扩大三二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三三村荒漠区高效林果示范园区规模,引导农户进入示范园区发展,三二村荒漠区设施农业示范园生态有机质栽培温室达到100座;三三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