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10分钟#精选.

清平乐村居教案10分钟#精选.
清平乐村居教案10分钟#精选.

清平乐村居教案10分钟

【篇一:《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茅檐

翁媪吴音相媚好醉

大儿中儿小儿无赖

【篇二: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老师知道你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谁愿意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2.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词)。

3、齐读课题,正音“乐”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曾经学过卜算子

咏梅)(可能有同学还知道“醉花阴”“浣溪沙”“虞美人”也是词牌)师: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空一格读时也要有停顿。(再读课题)师:题目村居你是怎么理解的 (乡村生活,居住在农村院落,农村的家庭,农村的居民,农村的住处,乡村人家)

师:那这首词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呢,我们来听听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播放录音朗读欣赏.

2师: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词和我们以前学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段呢!教师导:上下片,上下阕

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有多有少。教师导:所以词也称作“长短句”。

师:词虽然不像古诗那样整齐划一;但读来却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自己试一试吗?

那就打开书本,大声自由地朗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读流利,可以多读几遍。

3师:现在谁愿意自告奋勇,大声地读一读上阕。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能否把字都读正确。

正音:相媚好翁媪(齐读)

师:谁还愿意来读读?

4、师:上阙我们读正确了,那谁来读读下阕呢

正音:剥多音字莲蓬(后鼻音)

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就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词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三、再读词句,理解感悟。

1师:.一首优秀的词,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而且词的内容也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词中,边读边想,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理解,感受词人所描绘的景色。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

2、师: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你可以把你读懂的和同桌交流交流。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倾听。

3师:大家交流得很热烈,那就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谁先来说?

(一)、交流下阙

①大儿锄豆溪东理解:锄豆。联系“锄禾”

②中儿正织鸡笼理解:织

③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这个词最有意思。平时说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平时说的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调皮可爱。

师:除了“无赖”这个词,还可以从那个词刊出小儿的调皮、可爱。“喜”字上体会到。

4、师:谁来读读这两行,读出小儿的调皮、可爱。

师: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小儿在溪边剥吃莲蓬的样子,你看到他是怎么吃的吗?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啧啧地咂着小嘴。他翘起两条小腿,摇头晃脑的,边剥边随手把壳往上一扔。

师:这几个同学通过他们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充满情趣的画面,这是学习词的好方法。(板书:想象悟境)

5、师: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好好地把下阙读一读(齐读)(二)交流下阙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茅草屋。低小:低矮,狭小(结合插图)师:这些熟悉的景象充满生机盎然,谁来读读?

(指读)师:让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呢。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你很会想象,学词就应该这样来学)

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青青的草地,淡淡的芳香真是一幅秀丽的图画)

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

溪边的小草听。②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吴音:吴地的方言。吴侬软语。

翁媪:从图中看出,“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从“白发”这个词说明是老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年夫妇。

师:那从图上看出这老两口在干什么呢

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

说悄悄话呢!

师:走近了,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老公公说:“老太婆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

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

老婆婆说:“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你看我们的孩

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我们

的小儿子真是让人喜爱。”

师:说得真好,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

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醉:喝了点米酒,老两口有一点微醉。

追问

:只是喝了点酒而醉吗?还为什么而醉?(板书:醉)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闲适的生活,让老人自得其乐,陶醉满足,

虽然他们喝了点儿米酒,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为什么而醉?

两位老人醉的是他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宁。

我说老两口是被周围清新优美的环境陶醉了。

2、师:是啊,一家人其乐融融,醉在这乡村清新优美的景色(板

书:清新优美) 让我们也陶醉其中吧。(齐读)

3、师: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还有谁?(词人也陶醉了)为什么? 师导:当时词人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可以让学生说):

生: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直主张抗击金兵,可是遭到朝廷的

排挤而贬职,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心中有些伤感,也有些担忧。师:是啊!诗人他忧国忧民,满腔报国热忱,却怀才不遇,被贬江

西。看到眼前这对与世无争的老夫妇,听到他们的聊天,更加渴望

这样的生活。词人向往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宁静、祥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自在的生活。

4、师:是啊,词人辛弃疾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板书:悠闲自在)

师:让我们醉在向往中,最再词中。(齐读)

六、写:(机动)

1师:这样的景、这样的人,让人陶醉。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我相信大家不比辛弃疾逊色。(写后交流)

七、配乐吟诵

师:词和诗不一样,可以配乐吟诵。让我们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词。(齐读)师:你们的朗读悠远而绵长,真好,乡村的美景仿佛历历在目,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词,能背就更好了。

七、拓展:

师:辛弃疾一生写过不少词,老师再介绍一首他写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范读)

师:同样的青山绿水,不同的情怀抱负。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还可以找找他的词来品读品读。

八、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抄写课后词语。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或者请你想象一个局部场景,把它写下来。

板书: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词清新优美想象醉

悠闲自在悟境

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有着一户人家,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老爷爷微微醉了,东倒西晃,不时要老伴儿扶着。“老婆子,如??如今我们生活美满??哪!”“是啊,我们白头偕老,又有三子为伴,真是赛过活神仙哪!”

篱笆后边,有一片翠绿的竹林。芭蕉叶影投在了篱笆上。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劳地锄苗,汗滴禾下土。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编织精致的鸡笼。庭院上种植了一棵老枣树,苍劲有力,垂挂在枝杈上的绿叶丛中,

长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枣。树阴下,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池塘上泛着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衬映着水上芙蓉——荷花,泛着淡淡的红晕。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

在幽静、清新的小村子里,居住着一户人家,是那么温馨、和睦。他们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门口,一对老夫妇,带着醉意,操着吴音在闲聊呢!他们是那么融洽,那么亲热,感情可好哩!门前,有一棵枣树,树干苍劲有力。枝繁叶茂;隐隐约约,还可以从油亮的绿叶中发现几颗红枣正在随风摇晃呢。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叶片青翠欲滴。一旁的几棵芭蕉,充满活力。再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帘,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二儿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条编织鸡笼。最顽皮的小儿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着莲蓬。小儿子的前面,是一个荷花塘,巨大的莲叶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绿叶摇摆着。唱着歌曲,连亭亭玉立的白里透红的莲花也随之翩翩起舞。

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

【篇三: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

吕璐璐

教材简介: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

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

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清平乐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平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平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平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

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

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

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附二: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酒醉

醉心醉

心碎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