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育学公选课作业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教程

2013教育学公选课作业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教程
2013教育学公选课作业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教程

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答:(一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国家和社会是优先的价值实体;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二理论基础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社会人”。“社会本位论”由来已久,《学记》中就曾谈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这些人,使其各司其职。教育因此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近现代西方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说:“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整个社会及其结构就决定了教育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涂尔干还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站在社会本位主义的立场上,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成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然而另一方面,这一学派却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

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三评价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

论述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

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

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

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

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

论述制约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因素。

答:任何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基本上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为本国服务。由于各国的现实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各国的教育制度存在不少的差异,但大体来讲,基本有以下四个制约因素: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纵观世界各国学制的发展,都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学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需求。古代教育的现象如学校范围狭小、学校类型单一、教育结构不完备等,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劳动过程很简单,而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好的教育。掌握熟练

的技术。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相适应,成为各国现代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现代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制约是通过国家的政权来实现的。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教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都是国家政权机关的职能,而各国的各项决策是以适应本国政治、济制度为根本准则的。现代的教育制度是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产物。三、各国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不能忽略对外国教育制度有益经验的借鉴,而各国的教育制度又总是植根与本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即使从外国引进,也多多少少地根据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教育传统的不同,教育制度各具特色。四、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所以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教育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依据。制定教育制度,确定儿童的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确定

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和衔接,规定升级升学制定中的某些弹性限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要求。

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答:考试是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测量,通过检测,发现被测人的不足级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然而,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的弊端,背离了评价本身的目的。

1、现行考试并没有真正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在社会中,考试是通行的选拨人才的放式。在学校,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衡量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高低,激发被评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可是大多数的学校,为了升学而考试,一切工作都围绕升学考试而展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试成了左右教育方向的“指挥棒”。另外,形式单一,以笔试为主的考试也不能满足教育目标的实现。

2、考试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首先是考题问题,同一课程由于任课老师的不同,对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没有统一尺度,缺乏可比性和有效性;其

次是考风问题,考风日下,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最后是教师的评分,有些教育因受所谓的“首因效应”和“暗示效应”心理影响,评分不客观,不公正,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存在“一考定终身"思想,只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不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完成作业的情况等形成性评价。

3、考试是以教师为主的单边活动,没有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出题、监考、评分无一不是教师一手在操作,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被考试。评分时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缺少学生的自评,打击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由大众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它指明了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和要求。

1、传承珍贵知识文化资源,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是知识,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迅速有效地传授给新生一代,并把它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由于教学的其它任务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文化资源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完成好这一项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掌握珍贵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是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这些能力,不仅是顺利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张扬学生的个性,粗竟个体健康发展。现代教学论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通过教学协调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兴趣、意志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借助这种相互影响,

获得新知识、技能及人生观,发展个性,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从而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4、培养学生的品德,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审美情趣和品德正处在急速发展中,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审美情趣和优良品德方面其着重要作用。总之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以及培养学生品德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它引领着能力的形成,使能力变得正确和精练;能力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和手段。知识、能力与个性的关系很密切,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个性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在摸中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个性的差异,对一个人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品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