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是人、健康、环境和护理,这四个概念的核心是人。

一、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整体的概念

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

(二)人是一个开放系统

(三)护理中人的范围

护理的服务对象既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也包括从婴幼儿到老年人整个全人类。

二、人的基本需要

(一)概念

人的基本需要指个体为了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与发展,在生理和心理上最低限度的需要。

(二)内容

1.生理性需要指维持人正常生理功能的所有需要,如呼吸、食物、排泄、睡眠、休息等。

2.社会性需要指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或集体互动的需要,如沟通交流、朋友交往等。

3.情绪性需要指人有表达自身所体验的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的需要。

4.知识性需要指个体在认知、思想与理性方面的需要,如学习、探究事物真相、思考问题等。

5.精神性需要指有关人在精神信仰、精神依托与精神支持方面的需要,如祈祷、宗教信仰、佩戴吉祥物等。

(三)特性

1.人类的基本需要大致相同。

2.每种需要的重要性可因人而异。

3.各种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四)影响基本需要满足的因素

1.生理因素;

2.情绪因素;

3.知识与智力因素;

4.社会因素;

5.环境因素;

6.个人因素;

7.文化因素。

三、人的成长与发展

(一)概念

1.成长指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

2.发展是生命过程中一种有顺序的、可预测的功能和技巧的演变过程。

3.成熟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某一生命阶段中是否完成相应的成长与发展任务的衡量指标。(二)内容

1.生理方面;

2.认知方面;

3.社会方面;

4.情感方面;

5.精神方面;

6.道德方面。

(三)基本原则

1.成长与发展是按持续的、有顺序的、有规律的和可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2.每个人都要经过相同的各个发展阶段。

3.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是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度通过各发展阶段的。

4.每个发展阶段各具有一定的特征,并都有一定的发展任务。

5.每个人基本的态度、气质、生活方式和行为等都会受到婴幼儿期发展的影响。

6.发展是通过逐步的成熟和不断的学习而获得的。

(四)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它包括:

(1)家庭:家庭是人自出生后与其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环境。家庭的首要功能是满足家庭成员的一些基本需要如温饱、安全、爱与归属等。

此外,家庭是个人主要的生活环境,故家庭中能否提供恰当的刺激,锻炼个体身体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建立、价值观的确认等与个体社会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学校:学校是提供正规教育及社会化的场所。人一生的前段时期大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这段时间又是个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学校通过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个体在认知方面成长,提供给个体将来立足社会必要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同时学校也兼顾个体的体格锻炼与艺术熏陶。此外学校还可帮助个体建立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此外,宗教、文化、社会、学习及生活经验等因素也影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四、人的自我概念

(一)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感。自我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个体与环境的不断互动,综合环境中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自身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认识而形成的。

(二)组成

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认为,自我概念由四部分组成,即身体心象、角色表现、自我特征和自尊。

1.身体心象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看法。

2.角色表现角色是对于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的行为要求和行为期待。一个人一生中要履行许多角色,有时在同一时期也得承担多种角色。如果个人因能力有限或对角色要求不明确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所规定的义务时,挫折与不适感便油然而生,其结果便产生负向的自我概念。

3.自我特征是个人对自身的个体性与独特性的认识。人们通常以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及教育背景等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和特征。自我特征也包括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性格与兴趣等。

4.自尊指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若个人的行为表现达到别人所期望的水平,受到了他人的肯定和重视,其自尊自然会提高。而自尊的提高又有助于个人正性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完善。

健康

一、健康的定义

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优点:①指出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从而弥补了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一定义的许多不足;②正确指出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克服了把身、心机械分割开的传统观念,为医护特别是护理拓宽了工作领域;③健康也包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把健康与人们充实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健康的模式

(一)健康-疾病连续相模式

健康-疾病连续相即指健康与疾病为一种连续的过程,处于一条连线上,其活动范围可从濒临死亡至最佳健康状态。

任何人任何时候的健康状况都会在这连续相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占据一个位置,且时刻都在动态变化之中。

连续相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个体身、心、社会诸方面功能的综合表现,而非单纯的生理上有无疾病。如一个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行为紊乱、社会适应不良者,其在连续相上所占的位置更多地偏向于健康不良侧。

护士应用该模式可帮助服务对象明确其在健康-疾病连续相上所占的位置,并协助其充分发挥各方面功能从而尽可能达到健康良好状态。

(二)最佳健康模式

最佳健康模式由Dunn(邓恩)1961年提出。他认为健康仅仅是“一种没有病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和环境协调一致,表现出相对的恒定现象”。而人应设法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即在其所处的环境中,使人的各方面功能得以最佳发挥,以发展其最大的潜能。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界中的空气、水、阳光、粮食、蔬菜、动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在这个环境中,存在有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成分,如水质的污染,空气中含量过高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粮食、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等。2.社会因素

(1)政治制度:是否将公民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并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公众健康,政治制度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与个人经济条件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

(3)文化教育因素:文化教育因素通过影响人类素质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意识。

(二)机体的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由于遗传病种多(达2000种以上)、发病率高(占一般病的20%)。

2.心理因素

消极的心理因素可引发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高血压、胃十二指肠溃疡、意外伤害及自杀等。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许多疾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应大力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获得保健设施的可能性

卫生保健设施因素包括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及群体是否容易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护等方面的照顾。

环境

一、概念

环境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空间,指与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内、外环境。

二、分类

(一)人的内环境:是指机体各器官功能与调节机制的运转状态。

(二)人的外环境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治疗性环境包括两个主要的因素:舒适和安全。

(1)舒适:首先来自于医院良好的物理环境,包括:

1)温度:适宜温度是18~22℃。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使人蜷缩,缺乏动力,肌肉紧张而产生不安,又可能会造成病人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2)湿度:适宜湿度50%~60%为宜(相对湿度)。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病人感到潮湿、气闷,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病人尤其不利。

3)通风:一般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污浊空气使人的正常生理及心理状况受到干扰,常产生烦躁、倦怠、头晕、食欲减退等,有碍病人疗养。

4)空间:保证病人有适当、能独处的空间,同时也方便操作和护理,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m。必要时置屏风。

5)噪声:指凡是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或足以引起人们心理上或生理上不愉快的声音。医院白天病区较理想的噪声强度在35~45dB。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的干扰。当其高达120dB以上,可造成高频率的听力损失,甚至永久性失聪。长时间处于90dB以上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肌肉紧张,以及出现焦躁、易怒、头痛、失眠等症状。室内应保持安静,尽可能地为病人创造安静的环境。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6)光线:病室采光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太阳辐射的各种光线,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都具有很强的生物学作用。因此,病室内经常开启门窗,让阳光直接射入,或协助病人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对辅助治疗颇有益处,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病人的脸部。人工光源常用于满足夜间照明及保证特殊检查及治疗护理的需要,护士应熟悉不同病人对光线的需要,以使病人获得最适宜的光线。

(2)安全:治疗性环境应关注病人的安全,这就要求医院在建筑设计、设施配置、治疗护理过程中,各部门相关人员均应有安全防护意识,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设有防火装置、紧急供电装置,配有安全辅助用具(如拐杖、轮椅、床档、带扶栏的浴缸、马桶等),治疗用热(冷)过程中防烫(冻)伤等。此外,也包括微生物方面的安全性,要求医院中设有院内感染控制小组,定期对医院空气、物体表面及无菌物品等进行细菌监测,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实战模拟

病室最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

A.14~16℃,30%~40%

B.16~18℃,40%~50%

C.16~18℃,50%~60%

D.18~22℃,50%~60%

E.22~24℃,60%~70%

【正确答案】D

三、环境与健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类的健康与环境状况息息相关,一方面,人们通过自身的应对机制在不断地适应环境,通过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来不断地改善和改变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优劣又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护理

一、概念

1859年南丁格尔提出“护理的独特功能在于协助病人置身于自然而良好的环境下,恢复身心健康”。1988年她又指出“护理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人们良好的状态,协助他们免于疾病,达到他们最高可能的健康水平”。

1966年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指出:“护理的独特功能是协助个体(患病者或健康人)执行各项有利于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安详死亡)的活动。当个体有足够的体力、意愿和知识时,他能独立执行这些活动,而无需他人的协助。护理的贡献在于协助个人不必依靠他人而独立执行这些活动。”

1980年美国护士协会(ANA)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理以处于各种健康水平的人为研究对象。

二、内涵

1.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2.护理是助人的活动

3.照顾是护理的核心

4.护理是一个过程,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

5.护理是一门专业

三、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的基本含义是护理人员视服务对象为一个功能整体,在进行护理服务时,应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帮助和照顾。

1.护理要贯穿于人生命的全过程。

2.护理要体现在健康与疾病的动态平衡过程中。

3.护理要为整个人群提供服务。

整体护理的实施,为护理领域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具体表现在:

1.充实和改变了护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2.拓宽了护理的服务范围,改变了护士的传统形象。

3.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

4.提出了新型护理管理观。

5.改变了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