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7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7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面是近代部分时期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这反

映出()

年份广州上海年份广州上海

1 600 480 1844

2 320

3 340 1851

1 600 1845 1852

3 840 1 640 1 110

1 720 1 020 1846 1 050 1853

2 520

1 100 930 1854

2 530 1847 1 280

750

650 1848 1 510 1855

2 330

1 090 1849 1856 1 730 1 930 3 190

1 1901850

1 670

A近代中国农副产品出口贸易量剧

B.鸦片战争使上海区位优势得到巩固

C.鸦片战争推动中国外贸格局的变化

D.近代中国的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只是近代广州和上海两个港口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看不出来是否是农副产品的信息,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贸易额是起伏不定的,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只有广州十三行有权代表清政府对外贸易,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等新通商口岸的贸易额逐渐增多,而广州贸易额相对减少,传统的外贸格局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显示出贸易的物品种类,无法看出贸易结构是否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7·黄冈市高三质检)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

万两白银)。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世纪90 20世纪初1850 收入来源年前:][来源年代早期地税、贡粮33 30 32 外贸关税39 4 23

捐纳功名及官4

5

4

其他收入累计5.6 28 27

总计103

43.6

88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解析: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 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的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

答案:C

3.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解析: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

本主义企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答案:D

4.“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材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解析:材料中“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至于员司之冗滥”表明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表明也有新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该厂所造之械”表明是军事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详加验视”“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表明管理腐败,故D项正确。

答案:D

5.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

B.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机器之利”的认识的差异,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无法反映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从南至河南一带对机器生产的认识的地区差异,无法直接得出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认识不同,无法直接得出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7·太原市高三模拟)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C.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只是加工者,不属于独立生产和销售者,故A项错误;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意思是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材料中只提到农民加工生产交给厂商而没有销售范围,体现不出被卷入世界市场,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可知,农民生产所用仍是手

工劳动并非西方机器生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村民以发包的形式加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7.191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上的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西洋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涌动

C.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D.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解析:材料论述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一则烟盒封面广告,仅凭此不能推断出西洋烟草在华销售锐减,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论在19世

纪末已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烟盒封面广告,表明企业注重利用当时的思想潮流,来进行有效的宣传,故C项正确;根

据材料“1913年”,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远未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环境,故D 项错误。

答案:C

8.收藏家郑先生藏有“申新纺织厂原始合同股票”:“立合同议据荣宗锦等今议定在上海陈家渡白利南路地方合创申新纺织厂,专购子花纺纱织布行销事业。共集股本银元三十万元,作为三千股……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具名向该管官厅注册,兹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中华民国七年二月。”这表明该厂() A.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B.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陷入困境C.

D.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

解析:材料中民族企业申新纺织厂发行股票,“订章程邀集全体股东”“依公司的条例之规定,订立合同”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七年”是1918 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在1949—1956年期间,故B项错误;

抗日战争是1931—1945年期间,故C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9.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解析:实业家刘鸿生的企业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猛烈冲击,“迅猛的发展”言过其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民族工业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但未

体现出“始终”,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竞争是否为公平竞争,故C

项错误;材料以刘鸿生的企业反映出民族工业在竞争压制中艰难发展,故D项

正确。

答案:D

10.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

A.时局需要

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改善民生

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

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材料中解析:等物资实行管制”表明是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答案:A

11.(2017·武汉市高三模拟)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总计1944 1943 1940 1941 1942 1937 1939

工厂5 462

517

1 376

306

549

1 061

234

419

数量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

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时间是1927—1936年,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44年大后方工厂占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已转移到大后方,故B项正确;1944年大后方工厂占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工业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B

12.下表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发展状况变化表,从表中可见其演变的核心主线是[来源:]()

时间发展状况

刘鸿生在苏州创设鸿生火柴无限公司,跨入火柴业1月年1920第一步

鸿生火柴无限公司合并上海萤昌、中华两公司,组1930年7月合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日资企业要求与其合作,成立中日合资企业,遭到月7年1937 刘鸿生拒绝,开始受到日方挤压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被日本接管

由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成为上海火柴厂,生产开始月1949年9得到恢复和发展B.斗争反抗史A.曲折发展史

CD.体制演变史.爱国历程史

解析:曲折发展史只与材料中1937年11月被日本接管相符,故A项错误;材

料中1920—1937并未体现斗争与反抗,故B项错误;爱国主要体现在1937年7月这个时期内,爱国历程史概括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从鸿生火柴无限公

司组合成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再到日本接管,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再到回复私有企业,可以用体制演变概括,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保定市高三调研)(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

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

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

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13分)

对比今昔中国百年之发展史,在对待洋货问题上,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表达民(3).族情结?(6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洋货高档精致”“国货低档粗糙”“国货品牌迅速崛起……可以与……洋货相匹敌”等,对比分析得知,洋货皆为工艺成熟的机器产品,而早期的国货为家庭手工业或技术力量薄弱的民族工业,是二者存在质量差别的主要原因。

(2)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二中的近代抵制洋货运动发生的时间(间隔)、斗争目标、性质规模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五四期间”“‘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后”等背景,以及运动中提出的“抵制

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分别归纳出抵制洋货运动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

(3)回答此问题关键是要站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角度,理性地看待抵制洋货运动,并注意正确区分近代历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和当今抵制洋货思潮,最后还要提出自己对待洋货的正确态度。

答案:(1)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工艺不断成熟,洋货产品质量比较高;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生产手段落后,部分产品粗糙;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阻碍下,民族工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或中国处于传统经济向近代工业化的转型期,起步晚,发展慢。)

(2)特点: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规模比较大(群众性强);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任意四点即可)

作用: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

(3)表达:抵制洋货毕竟是国家虚弱之时的非常规办法。在当今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片面强调抵制洋货不仅缺乏理性,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应该积极融入世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力量,通过提高民族品牌竞争力来捍卫民族尊严。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其发展反映了近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材料.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

轮船招商局历年船值统计(1873—1893年)

单位:两

小轮船趸船驳船合计份年轮船来[]学。科。[来源:]源489 305 12 078 1873476 141 —74 1 084 1 399 826 12 738 187540 014 —76 1 342 953 4 121 3 030 254 49 903 1876—2 782 391 77 197 960 3 000 2 424 000 6 000 2 300 000 115 000 1886 1 500 2 052 000 6 500 1890 1 964 000 80 000 2 000

1 700 0008 000

1893

1 640 000

50 000

学§科来源[ K]X§Z§X§§资料来源:轮船招商局历年账略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示例1:洋务企业发展特点。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1873—74”到“1876—77”船值数据增加得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度发展迅速,据材料“1886”到“1893”船值数据减少分析得出又迅速萎缩;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从发展迅速、迅速萎缩两个角度回答,得出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政府的支持使其发展迅速,得出迅速萎缩是由于外来企业排挤,封建因素的制约。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 湖北武穴实验高中郭万升 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右 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4、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上述现象表明()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 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使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清朝封建统治力量 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了机器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7、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处。二十三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此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①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8、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该表反映了() 类别 年份 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①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②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进一步冲击③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1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11、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船只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吨位 1928 1 352 290 791 117 213 482 1930 2 792 415 447 138 247 969 1932 3 456 577 257 178 342 211 1935 3 895 675 173 208 461 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6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习目标 1 注:发展:⑴1901~1911年;⑵原因:清政府新政奖励实业;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⑶表现:资本总额是以前30年的两倍。⑷影响:为民主思想传播和辛亥革命爆发奠定经济基础。2 注:过渡时期:⑴原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有贡献。⑵表现及作用:①恢复:1950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重要作用。②改造:1953年,采取赎买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民族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民族资产阶级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⑴外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①原因:根本: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直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方式:资本输出:争做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开矿设厂;同时,商品输出仍在扩大。 ⑵内因: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于是,民间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 2.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⑴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后),1895~1898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 ⑵特征:①数量: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②地域: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③部门: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④处境: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P32【学思之窗】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⑴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⑵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⑶实业救国:倡导“振兴实业”,“实业救国”。 →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下,产生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本课主要阐述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材介绍了从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半个多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归宿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归宿 梁君华 教学思路 针对高三历史教学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纵向梳理为主,横向链接为辅,高考真题剖析为引,理论升华为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知识整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第二轮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 重点各阶段的原因、特点、影响的分析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发展历经了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建国后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艰难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由于高考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不断挖掘,因此在专题知识的复习中,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纵横链接和概括归纳能力的拓展延伸。 (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强调以把握各阶段的特征为主) 一、高考题目解答分析──各阶段原因、特点、影响的回顾分析 (题目分析以教师讲解为主,各阶段分析以学生回忆课本为主,师生共同构建知识 网络)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提出问题;民族资本主义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跨度是一个世纪,在这期间,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试结合史实说明其历史地位。 (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1.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 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三、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 (教师给出时间阶段,由学生完成内容,形成新的知识链) 1.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 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三大”: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合作 2.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纲领中,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3.抗日战争时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促成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 4.解放战争时期:联合资产阶级政党,召开新政协会议。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胡冬英 一、设计思想 1、课堂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对“新情境”的解读,侧重归纳影响民族工业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能力要求的领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说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别为必修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和必修三中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经济基础。 本课教材内容线索清晰,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三、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为高一下学期的课程,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是在进校尚未分科﹑我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将来会选择理科﹑普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必需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来激发

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将来是有可能学习历史科的,所以课堂内又必需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历史科的魅力,为将来学习历史科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 年~1936 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运用:探究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试论结合;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指导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政治状况影响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实业救国等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使学生认识到体味到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选择题 1.“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材料说明了国内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B.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西方国家掠夺中国的原料而发展起来的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养蚕业的兴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不包括() A.最先进的技术的传入B.商品市场的扩大 C.劳动力市场的形成D.一定数量货币财富的积累 3.下表为中国19世纪中后期一家新式学校的招生简章节选。据此判断学生毕业后的合理分配可能最小的是到() A.总理衙门担任翻译B.汉阳铁厂担任经理 C.湘军担任陆军营官D.北洋海军担任管带 4.20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牧垦殖企业……1912~1919年,中国的农垦公司达100家,资本总额为1245万元。这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B.平均地权在农村得到普遍实施 C.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全面瓦解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动 5.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扎鲁特一中高一历史教案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发展或衰落的原因。 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国企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过程。 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方法:概括归纳知识,阐释历史,历史比较。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产生?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后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结合课本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由此导入新课。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时间: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3、特点:(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4)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4、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概述 发展线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兴衰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深远影响: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准备不足,缺乏原始积累;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积影响。(2)后天畸形:面临四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破坏,封建主义的阻碍,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3)缺乏正确的道路,安定的环境。 二、发展过程 (一)产生阶段 1、产生原因(条件):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2、产生概况: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创办者:A、一些官僚、商人、中小地主、买办、华侨;B、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一些洋务派的官办企业也可归于此属。 ③早期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张裕葡萄酒公司(烟台) ④主要特点:民族工业受外资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产生于民族半独立状态之下——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合一”特色教案】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企业使用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峨嵋文化”收集整理) 历史纵横 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特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趋势?原因? 缓慢发展——中断;封建制度阻碍,列强侵略。 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概念: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指资本家控制生产资料,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积累财富,而工人靠给资本家做工得到生活来源的经济方式。 民主资本主义:国内资本家通过创办企业和政治欺诈手段,让国民只支持自己的产品,不买外国商品,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前提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双半社会性质。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前提条件:自然经济解体 客观条件: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 主观条件: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 为什么是这些人先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因为他们通过封建剥削和商业贸易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较早的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影响: 使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家与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自主学习: 主观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地点、创办者、代表企业 为什么是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较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受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和交通发达。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沿海 创办者分别是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沿海 创办者分别是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生产。 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简析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关系 根据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理解和表述,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 1.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2.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3.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1.商品经济本质上交换经济。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开拓进取型经济。 3.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态。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进一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 3、认识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能够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学会用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现象和解释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内容分析:教师活动 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 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 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张謇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走的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从历史事件和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 能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认知特点,决定其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还 处在形成发展之中。广大的农村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仅仅局 限于课堂上学习教材知识。比较而言,学生对政治史的学习兴趣要高于经济史、科技史、 思想文化史。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 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 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具体目标:通过“名人访谈”活动,学生在体验、实践、交流中主动学习,用眼睛去观 察历史,用心灵去体验历史,用大脑去思考历史,教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策划者”。 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⑵、理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 ⑶、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⑷、分析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是近代民族哦你故意发展的三大障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及其历史地位。 难点: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4、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以上节课的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引导,从宏观上把握本节课的结构,导入学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出示19世纪末荣氏兄弟投资设厂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该时期中国投资设厂的有利因素,总结初步发展的特点,最后思考其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分析总结得出: 1、原因: 国际: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给中国带来双重影响

国内: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2、发展特点: 3、影响: 二、短暂的春天: 1、出示1912年至1920年之间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推动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即归纳出原因。 2、资料显示该阶段的数据资料,了解该经济发展概况。 3、合作探究: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三,曲折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三部分内容,总结曲折发展的概况,原因。 补充抗战初期民族工业部分内迁的作用,什么是官僚资本主义。 【合作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或不利因素。 【本课小结】总结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作用,展示知识结构。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 一、产生阶段 (一)产生原因(条件):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诞生了。 (二)、产生概况: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创办者:A、一些官僚、商人、中小地主、买办、华侨;B、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一些洋务派的官办企业也可归于此属。 ③早期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张裕葡萄酒公司。 ④主要特点:民族工业受外资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产生于民族半独立状态之下——民族资产阶级有反抗、革命性;民族工业对它们有依赖,产生于旧经济形态的母体中——民族资产阶级有软弱、妥协性。 二、初步发展 (一)、发展条件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同时,清除有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二)、发展概况: ①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民国成立前) ②著名企业: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 ③影响: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重大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三、“短暂的春天” 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进一步发展的“短暂的春天”,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进一步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地点:东南沿海 3、产生原因:(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4)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4、代表企业:(1)上海发昌机器厂;(2)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3)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5、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6、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分布比较集中;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展比较艰难。(“先天不足”)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后,19世纪末 2、原因:(1)外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 3、表现:(1)民族资本总额增加;(2)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兴办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4、影响:随着民族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展开斗争。如: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 1、时间:1912—1919 2、原因:(1)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内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封建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3、表现:(1)新建扩建厂矿企业增多,新增资本增多;(2)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3)涌现出一批实业家,如:张謇,荣氏兄弟等。 4、特点:(1)工业结构不平衡:偏重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2)地区分布不平衡: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3)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本国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后天畸形”未能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5、影响:(1)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2)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期 1、时间:1919—1927 2、原因:(1)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2)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3、表现: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不足而倒闭。 4、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对封建主义有所冲击,帝国主义忙于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称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但其发展仍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具体表现如下:1.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2.与外资企业相比,其资本技术规模都是相当落后的;3.与本国封建经济相比,本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短暂发展,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必然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随着帝国主义战争结束,中国重新沦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衰落下去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发展线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兴衰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 深远影响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以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发展史为例 课程标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本课重难点 1.重点: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以荣氏家族企业为例) 2.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以荣氏家族企业为例,了解 19世纪末至解放前,中国民族资本主发展概况;(2)归纳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个案,“情境再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故事讲述和逐层呈现,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经学过,只是当时比较零散,而必修2则把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当然如果我们“炒冷饭”,那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根据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喜好发表见解,但又深入缺乏分析、归纳能力等特点来设计问题,以荣氏家族企业的个案展现,问题探究,故事讲述的方式,使他们的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思想升华,增强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教学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这三人是什么关系?嫡系姻亲关系,是祖孙三人荣氏家族 “兵船”牌不仅开创了国货品牌的先河,也是民国时期企业家“以商立国”、“实业救国”的一个缩影。 “兵船”商标由文字与图形组成,企业名称:无锡茂新面粉公司,从右向左的书写,“ WUSICH FLOUR MILL ”为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的英译;中间是一艘乘风破浪,面向西方行驶的兵船图形及商标既体现出了当时民族资本家积极学习西方,接受新事物,富国强民的理想;同时也包含着中国文化中一帆风顺的寓意。名称“中国自制顶上面粉”“商部批准概免税厘”两行文字分到左右。 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荣氏家族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中国百年来一个独一无二的传奇。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概况。 回顾上节课知识,,学生个别回答:19世纪六十七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影响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一)19世纪6、70年达——十九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产生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列强侵略摧残) 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瓦解着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条件。(主要原因)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外商企业的刺激。 2、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出现 3、途径: A、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B、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代表企业: 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5、主要行业: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造纸业、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 (二)甲午战争后——一战之前(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渝令各省办厂。 2、代表: 南通张謇大生纱厂 无锡荣德生、荣宗敬保兴面粉厂 唐山周学熙新洋灰公司 山西刘懋赏、冯济川保晋矿务公司 3、分布特点: 地区——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行业——主要是轻工业 (三)1912——1919(一战期间或者民国初年)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1、原因:①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民国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2、表现:①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增加。②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纺织业、面粉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