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评估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评估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评估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评估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从事各项检验工作期间,意外被感染性的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必须对暴露进行评估。

一、对暴露的评估

(一)轻度暴露:指皮肤被实心针刺伤或表皮伤,或黏膜接触少量(几滴)感染性液体。

(二)重度暴露:指皮肤被空心针刺伤、深部刺伤,被可见到有血液的器械刺伤或器械曾放置于病人的动脉和静脉。黏膜接触大量感染性液体(大量血液喷溅)。

二、对暴露源的评估

(一)调查污染的来源,尽快确定患者是否有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等病毒感染,若无则进行皮肤粘膜消毒处理。

(二)若调查患者为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则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确定是否需要用药预防

(一)若为HIV抗体阳性,则按照HIV职业暴露方案进行处理。

(二)如果调查患者为乙肝、丙肝或梅毒阳性,则分别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和相应的抗病毒治疗。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精品文档 . 广饶县人民医院2013年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分析 2013年我院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损伤暴露14例,涉及9个临床、医技科室,基本情况如下: 一、不同科室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1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医生7人、护士6人、医技人员1人;14例暴露中13例为锐器伤,1例为狂犬病人咬伤;发生科室分别为:妇科、骨一科、五官科、消化内科、产科、普外科、急诊科、麻醉手术室、检验科,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2、暴露情况及受伤后的处理情况 发生的13例锐器伤、1例咬伤,暴露者均能进行挤血、冲洗、涂擦安尔碘或酒精处理,致伤物品及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动作详见表2、表3。 精品文档 . 表2 致伤物品

表3 职业暴露时的动作 二、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特点 1、致伤物品多为医院常见锐器,如:采血针、头皮针、输液针等。 2、多为不规范操作造成损伤。 三、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原因 1、护理人员存在人手紧、工作量大、与锐器接触较多等因素,发生职业暴露几率高。 2、医务人员防护意识、防护知识、操作规范等比较薄弱。 3、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4、未按要求及时处理锐器。

5、工作中思想不集中。 四、整改措施 精品文档 . 1、加强医院感染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尤其是加强低年资医护人员及实习人员的培训。 2、规范锐器使用后的处理流程,及时配备锐器盒,避免职业损伤暴露的发生。 3、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提倡“标准预防”。 4、各科室医院感染负责人认真查找原因,加强培训,分析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 公共卫生科 2014年1月15日

医院职业暴露登记表 (1)

肖家坳卫生院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职业:()1.医师 2.护士 3.检验师 4.麻醉师 5.放射技师 6.实习医生 7.实习护士 8.工勤人员 9.其他 科室年龄工龄发生时间20 年月日时分 职业暴露情况描述(原因、受伤程度): 发生状况:()1.肌注 2.静注 3.穿刺4.缝合5.拔针 6.分离/洗消7.采集处理标本8.收集锐器9.其它 暴露器材:()1.头皮针 2.注射器针头3.缝合针 4.手术刀片 5.其它器材 6.无 暴露部位:()1.左手掌侧2. 左手背侧 3.右手掌侧4. 右手背侧5.左足 6.右足7.眼8. 其它 暴露类型:()1.皮肤粘膜完整2. 原有皮肤粘膜损伤3. 皮肤粘膜受轻度损伤4. 皮肤粘膜受深部损伤 暴露量:()1.小 2.大(暴露源体液、血液≥5ml)既往职业暴露次数:()次 暴露持续时间:()1.≤10分钟 2.10-30分钟 3.≥30分钟 戴乳胶手套:()1.是 2.否 3.不需要岗前培训:()1. 是 2.否 二、暴露源情况 1.患者情况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 血清学检查情况:()①HBV:②HCV:③HDV:④HEV: ⑤HIV:⑥梅毒:⑦其它:⑧不详 2.暴露源情况: 三、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①是②否 2. 在伤口旁端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①是②否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①是②否 四、评估(以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 暴露级别:()①1级②2级③3级暴露源头严重程度:()①轻度②重度③不明 五、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或处理措施 1.预防性用药种类及剂量:() ①立即肌注乙肝疫苗②立即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③口服双汰芝④口服茚地那伟 ⑤立即静注人免疫球蛋白⑥其它 2.毒副作用:()①有②无 3.肝功、肾功检查结果:(见附页) 六、症状 暴露后4周内是否出现急性传染病感染症状:()①是②否 症状及持续时间简要描述: 七、感染性疾病(HBV、HCV、HIV、梅毒等)血清学检查结果 暴露后立即 1月后3月后 6月后12月后 八、结论 暴露后:() 1.感染病毒 2.未感染病毒 填表人: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时间:年月日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广饶县人民医院2013年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分析 2013年我院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损伤暴露14例,涉及9个临床、医技科室,基本情况如下: 一、不同科室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1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医生7人、护士6人、医技人员1人;14例暴露中13例为锐器伤,1例为狂犬病人咬伤;发生科室分别为:妇科、骨一科、五官科、消化内科、产科、普外科、急诊科、麻醉手术室、检验科,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2、暴露情况及受伤后的处理情况 发生的13例锐器伤、1例咬伤,暴露者均能进行挤血、冲洗、涂擦安

尔碘或酒精处理,致伤物品及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动作详见表2、表3。 表2 致伤物品 表3 职业暴露时的动作 二、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特点 1、致伤物品多为医院常见锐器,如:采血针、头皮针、输液针等。 2、多为不规范操作造成损伤。 三、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原因 1、护理人员存在人手紧、工作量大、与锐器接触较多等因素,发生职业暴露几率高。 2、医务人员防护意识、防护知识、操作规范等比较薄弱。 3、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4、未按要求及时处理锐器。 5、工作中思想不集中。 四、整改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尤其是加强低

年资医护人员及实习人员的培训。 2、规范锐器使用后的处理流程,及时配备锐器盒,避免职业损伤暴露的发生。 3、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提倡“标准预防”。 4、各科室医院感染负责人认真查找原因,加强培训,分析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 公共卫生科 2014年1月15日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总结

XX医院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总结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上半年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我院检验科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接触三类病原微生物,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强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病原: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等;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评估: 1.漏水风险:空调设备偶有漏水现象,生化仪器出现过积水,可能影响仪器运行的湿度,导致仪器故障;

防控措施:常年配备接水容器,并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检修盒维护,以消除隐患。 2.漏气风险:酒精检测试剂包含高危化学气体,需进行一定的隔离和监测 防控措施:配备带锁气体安全柜及检测设备,严格按照《危化品实施管理方案》使用并做好登记。 3.虫害风险:实验室出现过一条类似蜈蚣样生物,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防控措施:注意观察,防止被虫害伤到,定期进行打扫、消毒。 三、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实验室布局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实验室进出人员可能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它医务人员: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标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走动;其它工作人员、

职业暴露统计分析与反馈

2017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统计与分析反馈 ***医院院感办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损伤情况 ' 结果分析: 本年度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暴露12例,涉及6个临床科室,基本情况如下: 12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11人,护工1人,10例为针刺伤,2例为皮肤黏膜接触;发生科室分别为:一、二、三、四、六、失能养护中心、戒毒中心,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 二、暴露情况及受伤后的处理情况 发生的12例锐器伤,暴露人员均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立即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根据损伤部位使用%碘伏消毒伤口。致伤物品及发生职业暴露时关联操作见表2.表3. 表2 致伤物品

【 表3 职业暴露关联操作 三、原因分析 本年度发生职业暴露人数较去年11例无明显下降,这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意识、职业暴露风险的认知及个人职业防护意识增强、遵守操作规范有关,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慎独性不高,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2、使用后的锐器未及时按规范处理或放置不规范,致使被暴露。 3、护理操作行为中对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预见性不足,未使用防护用品,注射、拔针操作时对躁动患者未进行有效约束。 4、部分科室护士对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不熟悉,未及时采集患者血液送检,及时上报院感科。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知识教育,增强防护意识,掌握暴露后的上报及处置流程。 2、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做到标准预防和安全注射,减少职业暴露机会。 3、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技术,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检验科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措施1

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措施 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一、成立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各小组负责人为成员来协调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组织全科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 1、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4、被含有各种传染病标本污染工作服、衣物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三、判断暴露源性质,对特殊职业暴露特殊处理 1、被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

查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 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 填写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注射乙肝免疫价球蛋白或注射乙肝疫苗,按0、 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三个月后抽血复查。 2、被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 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 上填写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执行。 3、确诊或可疑艾滋病阳性者职业暴露→局部处理→立即抽血→请我院及 防疫站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量在1小时内使用→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防疫站→4 周、8 周、3个月、6个月查艾滋病抗体。 4、被梅毒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梅毒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 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 上填写意见→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共用三周,针刺伤当时、一个月、三个月抽血复查。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管理科对以上感染的医务人员资料进行了保存,进行暴露后进行追踪监测。 五华县中医医院 检验科

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检验科

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检验科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a)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b)如有伤口,应当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c)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0%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经现场处理后,当事人应填写《职业暴露调查登记表》(若当事人不能填写可由他人代填),并在院感科登记备案,院感科应对遭受感染员工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实填写处理记录,包括病人的资料,应根据感染的具体情况,制定医学观察的期限,将员工遭受感染的经过、现场紧急处理、预防性治疗、跟踪观察等信息进行收集并记录。 3、如果患者为乙肝、丙肝、梅毒、HIV阳性患者,或无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结果,预防保健科应当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开具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查单。 4、如患者无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结果,患者主管医师应当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检测。 5、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注意保密。预防保健科 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市疾控中心报告,由市疾控中心进行调查与治疗指导。

二、乙肝暴露后治疗建议: 1、医务人员未接种乙肝疫苗: 暴露源不明,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乙肝疫苗。 暴露源HbsAg(+),在24小时内肌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并观察乙肝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暴露源HbsAg(-),则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2、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近一年内抗-HBs≥10mlu/ml,只需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3、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检查无抗-HBs反应,或在一年以前抗-HBs≥10mlu/ml:暴露源不明时,检查医务人员抗-HBs,如果抗-HBs≤10mlu/ml,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若暴露源HbsAg(+),在24小时内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医务人员如果抗-HBs≤10mlu/ml,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暴露源HbsAg(-),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一、检验科危险因素 检验的标本具有传染性: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均具有传染性。工作环境污染:每天频繁的接触大量标本及患者~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会引起环境空气污染。标本处理不挡~如外溢、标本离心操作时形成的气溶胶等造成的空气、物表、地面污染。 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不严。 三、工作人员防护不到位。 四、物体表面及检验仪器污染。 五、医疗废物处理不当: 医疗废物未按分类收集~如采血针、吸管、针头等损伤性废物未用利器盒收集~与感染性混装~患者用后的棉签随地乱扔现象~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检验后废弃的标本~血、尿细菌标本~培养基、细菌鉴字条~药敏条,自动分析仪的废物是重要的传染源~若处理不当~易引起医院交叉感染。 针对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健全全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检验科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负责~抓好医院感染管理落实工作。每日随查~每周定期检查~感染办抽查、督导~并定期考核落实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科室每月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认识~掌握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法规、制度、职责及工作流程~感染办定期培训~现场示教卫生洗手~个人防护用品

的穿戴顺序~对新上岗人员要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使每位工作人员把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落实于日常工作中。 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达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样必须达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皮肤消毒范围为5cm×5cm~消毒时~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由内向外旋转涂抹共2次~1个棉球只涂抹1次~检验报告单填写后经电子微波消毒后发放~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四、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加强自身防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衣帽穿戴整齐~操作时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洗手按卫生洗手七步法~手消毒用速干手消毒液搓擦消毒,需用皂液流动水洗净。水龙头最好选用非手动开关。五、保持环境、物品清洁:每日坚持常规消毒~每周彻底清洁消毒1 次。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1小时~操作台面、采血台、检验接收窗台、门把手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试每日2次。遇污染时随时消毒~如标本外溢~器皿破裂时~应立即用含氯消毒液洒于污染物表面~作用30分钟后再擦拖~然后将擦布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之内60分钟~冲洗悬挂晾干备用。六、对各种污染的仪器消毒:对直接或间接触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血细胞计数仪、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冰箱、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化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七、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实施分类收集~专人运送~登记~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运送~焚烧处理。对废弃的标本~如:尿、胸水等液体标本按1?100~即1ml 标本加入100ml含氯消毒液~搅拌后作用2小时入厕,各种实验室细菌标本培养基等~应高压灭菌后~装入黄色袋内专人运送焚烧处理~记录齐全。

2015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统计分析

2015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统计分析 2015年共发生针刺伤19人,尿液飞溅眼内1人,共20人,医生4人,护士16人,其中9人发生职业暴露,按照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职业暴露后暴露源为小三阳7人,梅毒2人,发生针刺伤新上岗及实习护士7人。见表-1 2015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人员情况 科室 报告时间职业工龄姓名暴露源 情况 暴露途 径 暴露原 因 追踪 内三科2015/3/23护士4年谭蓉小三阳针刺伤输液针 头 未感染 外三科2015/4/24实习 护士 实习余慧小三阳针刺伤 回套针 帽 未感染 内三科2015/5/15实习 护士 实习陈丽小三阳针刺伤 左手拔 输液针 头回次 瓶口 未感染 ICU2015/5/15护士6个月王小平梅毒针刺伤采血针 针头 未感染 外三科2015/5/24实习 护士 实习李桂欢 HIV弱阳 性、小三 阳 针刺伤 输液针 头不规 范使用 未感染 内一科2015/5/26新上 岗护 士 新上 岗 李雪琼梅毒针刺伤 采血糖 针回帽 未感染 手术室2015/7/13护士1年李丽小三阳尿液飞 溅 眼内,未 戴护目 镜 未感染 外四科2015/9/6新上 岗护 士 3个月冯双小三阳针刺伤 拔输液 针头 未感染 康复科2015/9/8医生12年毛锐红小三阳针刺伤注射后 注射器 针头 本人乙 肝

从表中看出,发生针刺伤主要集中在工作一年以下的人员中,特别是实习护士及新上岗人员,原因在于:1防范意识差,2不规范操作,3、双手回套针帽现象,4、锐器使用后未及时放入锐器盒内,5未实施标准预防,有可能发生体液飞溅时,未按照要求戴护目镜。 表二 表三 新上岗护士55.6 1年以上护士33.3 医生11.1 00 2015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布结构图(%) 新上岗及实习护士(1年以下) 1年以上护士 医生 新上岗及实习护士 7人 6个月以上护士8人 医生4人 2015年医护人员针刺伤统计情况(人次) 新上岗及实习护士 6个月以上护士 医生

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培训课件

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检验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检验科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二)本预案适用于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各种医疗检验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检验科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 (三)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四)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五)设立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感染管理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能 (一)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能: 1.检验科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主管副院长 成员:检验科主任、感染管理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医务科主任、 各临床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 2.职能 (1)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 (2)组织科室所有人员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 (3)为科室可能暴露的员工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和安全技术设备。 (4)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经常性监督和评估,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5)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做详细记录。 (6)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一)化学污染 1.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 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3. 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二)针刺伤 1.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 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 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 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5. 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 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三)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 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 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四)灼伤 1.碱类灼伤: 1.1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1.2 眼睛:被碱灼伤时应先用大量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2. 酸类灼伤: 2.1一般酸灼伤 2.1.1皮肤:被一般酸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2.2.2 彻底冲洗后可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进行中和,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这样会加重皮肤的损伤。 2.2 浓硫酸灼伤 皮肤被浓硫酸沾污时切忌先用水冲洗,以免硫酸水合时强烈放热而加重伤势,应先用干抹布

基层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范措施

基层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范措施(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危险因素(暴露原因),以探讨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37例职业暴露,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分别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 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结论:针对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通过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落实标准防护措施,可以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人群乙肝的高发和结核病、艾滋病、梅毒等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医务人员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性,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和关注。为了解我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以便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工作人员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共发生职业暴露37例,按工作类别分前3位是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医生,按危险因素分前3位分别是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发生的职业暴露个案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调查对象均为医院的工作人员。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职业暴露发生的个案记录,对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的构成比及导致发生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工作类别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工作类别分有护士、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清洁工及医疗废物专职人员)、医生、检验人员、麻醉师,见表1。 2.2 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在发生的37例职业暴露中,按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可分为利器损伤、皮肤黏膜暴露、手污染,空气污染、其它相关因素,见表2。 3 讨论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基层医院不同工作类别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分别是护士、处理医疗废物人员、医生,医护人员发生率高是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由于每

JY__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演练及总结

2017年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职业暴露应急演练方案 依据卫生部发布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为了进一步加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工作,切实保障全院人员的职业安全,同时加强检验科与医院其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最大限度降低科室人员职业暴露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拟定在2017年10月24日进行医院职业暴露处置应急演练,方案如下: 一、目的 (一)通过演练,使科室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安全要求,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标准预防措施,锐器伤的预防措施,血液、体液暴露防护措施,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等相关知识。 (二)增强我科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和标准执行的依从性。(三)规范各项操作,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演练前准备 (一)演练方案 检验科负责拟定出《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演练方案》。 (二)职责分工 指挥:郑权检验科主任 参加部门:检验科、感染科、院感科等。

1、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1)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应在伤口旁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予以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 (2)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予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院感科,以备对照评估。 (3)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二份。(所在科室、院感科) (4)当事人被暴露后,院感科联合皮肤科、急诊科评估确认后,由皮肤科或急诊科开出相应项目检验单,抽取血样标本,经医院院感科科长签字后,送检验科检测,并将检验结果送回皮肤科或急诊科诊治后,院感科存档,以备跟踪。 2、检验科 (1)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制定防护措施。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3)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的危险性评估,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 (4)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

检验科安全风险评估(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8883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检验科安全风险评估(正 式版)

检验科安全风险评估(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为了明确检验科风险程度,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 机制,降低实验室风险,保证检验科安全工作。根据 检验科现有特点,主要存在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污染、 危险化学品污染、发生火灾等方面安全风险,具体如 下: 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污染 1、风险评估: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 例》中的有关规定,我院检验科现有可能接触到的微 生物危害程度都属于三类,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为 BSL-2。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

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2、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实验室准入制度; (2)做好生物安全职业防护; (3)认真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 (4)按照实验室SOP文件进行规范操作; (5)熟练掌握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二、危险化学品溢出事件 1、风险评估: 由于危险化学品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等危险特性,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事故,如:火灾或爆炸,人员中毒或伤亡,污染生态环境等。根据目前我科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

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广饶县人民医院2013年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分析 2013年我院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损伤暴露14例,涉及9个临床、医技科室,基本情况如下: 一、不同科室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1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医生7人、护士6人、医技人员1人;14例暴露中13例为锐器伤,1例为狂犬病人咬伤;发生科室分别为:妇科、骨一科、五官科、消化内科、产科、普外科、急诊科、麻醉手术室、检验科,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2、暴露情况及受伤后的处理情况

发生的13例锐器伤、1例咬伤,暴露者均能进行挤血、冲洗、涂擦安尔碘或酒精处理,致伤物品及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动作详见表2、表3。 表2 致伤物品 表3 职业暴露时的动作 二、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特点 1、致伤物品多为医院常见锐器,如:采血针、头皮针、输液针等。 2、多为不规范操作造成损伤。 三、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原因 1、护理人员存在人手紧、工作量大、与锐器接触较多等因素,发生职业暴露几率高。 2、医务人员防护意识、防护知识、操作规范等比较薄弱。 3、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4、未按要求及时处理锐器。 5、工作中思想不集中。 四、整改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尤其是加强低年资医护人员及实习人员的培训。 2、规范锐器使用后的处理流程,及时配备锐器盒,避免职业损伤暴露的发生。 3、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提倡“标准预防”。 4、各科室医院感染负责人认真查找原因,加强培训,分析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 公共卫生科 2014年1月15日

XX市XX检验科生医院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市XX检验科生医院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科室基本情况 1. 专业组: 根据检验科的实际情况,按照生物安全二级防护实验室的要求划分实验室区域: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 2. 实验室的环境布局及平面图(见环境分布图) 清洁区:包括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浴室2个、男女更衣室、管理室、库房。 半污染区:洗刷室、试剂库、中间通道。 污染区:临床血液学实验室、临床体液学实验室;临床化学实验室;临床免疫学实验室;临床PCR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采血室、标本接收室、洗涤室。 3. 任务:承担临床检验、教学及科研。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一)对生物源危害风险评估 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实验室内做试验、研究等操作时,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1.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一般为0.001-100um的固体,液体微子粒子形成胶溶状态分散体系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试液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时、另外动物接种从动物体内采血、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也可产生。 2.对水的污染:实验中会产生大量污水,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房的污水,有大量的有机悬浮物和固体残渣,还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这种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池塘或直接灌溉,可污染环境和水源。当人们接触成食用污染水时,可能使人致病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3.对人体的感染:人是实验室污染最容易侵袭的对象。其污染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或吸入病源微生物气溶胶。原因有几下几种: (1)实验室事故引起的污染,通过器械、破碎且污染的玻璃器皿、针头刺破伤而发生。 (2)气溶胶引起的感染,通过呼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 (3)其他工作区与生活区相混,下班或餐前不洗手而感染。 4.对物体表面的污染: 实验人员的皮肤、鞋底、感染性物溢出或溅出后处理不当可造成墙壁、地面、台面、仪器和其他等物体表面的污染。 (二)对化学源危害风险评估 主要指临床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危险性化学品引起的危害,包括:易燃、易暴、易腐蚀、化学品等。在临床实验中对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处理、应用、处置应符合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并有明显标识。

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

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 急预案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二、编制依据 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 检验科内的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非预防性接触 四、组织机构 (一)人员构成: 组长:田永丽 副组长:李阳,段弘张建强凌海峰 成员:何斌兰宁王元霞李建雄邓小英董敖渤贾姝洁 段立志刘晶 (二)工作职责 1协调和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 2组织科室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五、应急处置程序 (一)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 1、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 %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4、被含有各种传染病标本污染工作服、衣物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 30-60 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二)判断暴露源性质,对特殊职业暴露特殊处理: 1、被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注射乙肝免疫价球蛋白或注射乙肝疫苗,按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三个月后抽血复查。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登记表电话号码: 类型。 不明暴露源: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BV、HCV、梅毒、HIV阳性者。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机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报告是为了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和分析意外发生原因和后果,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并在发生暴露感染HIV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保密原则。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 (4)知情同意的原则。目前使用的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预防效果不是绝对的,只能降低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前应告知当事人有关利益和风险,在其知情同意后使用。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2、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的初步评估,并电话报告院感科。(2)当事人疑HIV 职业暴露,由医院感染管理意外事件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分管副院长,并组织专家及时评估暴露级别,确定是否需预防性应急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