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道路和公路设计指导意见

上海市城市道路和公路设计指导意见
上海市城市道路和公路设计指导意见

上海市城市道路和公路设计指导盘见

《试行》

1、总则

1.1城市道路和公路是彰显城市建设水平和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为了进?步提升设计水平,提高设计质虽,规范设计原则,统?设计标准,特制定《上海市城市道路和公路设计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设计指导意见(试行)》。

1.2本意见依据现行的国家、行业、地方规范和标准,结合上海市特点和条件,遵循安全、先进、适用、环保、经济、美观等原则,制订各条款。

1.3本意见适用于上海市域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公路建设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了路,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支

路或三级(含)以下公路设计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1.4适用项目应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地力规范标准及《设计指导意见(试行)》相应条款:本意见未作规定的,按国家、行业、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执行:当国家、行业、地方,颁布新的规范或标准,相关条款要求高于本意见的,适用从高、从严原则。

1.5本意见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具体技术规定的解释丄?作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

1.6本意见自2 0 0 9年9月1日起施行。

2、路基设计

2.1 -般规定

2. 1. 1路歴设计应保证路基工程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2.1.2路基设计采用保证路基稳定和控制工后沉降的双控指标确保路基丄程质量。?般路段通过捉出路基填料、压实度控制指标,采取边坡防护和排水等措施确保路基强度和路基稳定:对于匸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路段,需进行地基处理。

2.1. 3根据路基干湿类型、地下水位埋深进行路基填料的选择。对于处于潮湿和过湿状态的路基应换填粒料或采用固化处理等方法进行处理。

2. 1. 4高速公路、?级公路、城市快速路、承受重交通荷载的二级公路等道路土基回弹模量应不小于4 OMPa:?般二级以下公路、城市主干路、承受重交通荷载的城市次干路等道路土基回弹模量应不小于3 OMPa:城市次干路、承受重交通荷栽的城市支路等道路土展回弹模量应不小于25 MP a o

2. 2基底地表处理要求

城市次干路、二级公路及其以上道路的填方路基基底淸除农土后,应在路基底而设置3 0 厘米砂

砾或矿渣或宕渣。对于二级以上公路,当地下水位高,影响到上路床底面时,应设置疔沟或加厚砂砾垫层;对于次干路以上城市道路,当地下水位高,影响到上路床底面时,应加厚砂砾垫层。

2. 3 -般路基设计

2. 3.1二级公路、城市次干路及其以上的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填方路段,当采用粉质粘土、粘土等细粒土填筑时应集中场拌掺加3%?5%的石灰处置后方可使用,水泥等固结建筑渣土可用于各级道路路基。

对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路床,采用粉质粘土、粘土等细粒料填筑时,应采用2. 3.2

水泥固结处置。

2. 3. 3桥涵台背路堤应釆用渗水性良好的粗粒土填筑或釆用石灰-粉煤灰的二灰材料填筑。

2. 3.4路基应分层铺筑压实,压实厚度应为2 0厘米;设计应根据层位及道路等级注明分层铺筑厚度

及压实度。

2. 3.5当道路下埋设地下管线时,管线沟槽回填宜采用下述方法进行:

①采用粗砂(细度模数3. 1?3. 7)回填至管顶标高。

②管项标高以上5 0M米回填厚粗粒料,并要求粒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0厘米,土含量不人于10%,并具有-定的级配。

③车行道范围的各类地下管线管顶以上最小覆土厚度(路床顶以下)不宜小于7 0厘米,否则应采取如下措施:覆土厚度在3 0?7 0厘米时,宜采用C2 0水泥混凝土外包,外包厚度应大于2 0厘米;覆土厚度小于30厘米时,应要求管道改排降低高度。采用细粒料回填时,应掺加3%?5%的水泥均匀拌和处置。采用小型机具压实.,每层压实厚度应不人于15厘米。各层压实度不得小于路基压实度要求。

④车行道范围两个沟槽间净距小于1米时,应同沟槽施工,统?回填。

2. 4填浜(塘)路段路基处理

2. 4.1道路路基影响范围内遇到的浜塘应全部处理。.

2. 4.2 ?级公路、主干路及以上的公路和城市道路遇到暗浜应全部处理:其他等级道路应根据暗浜的地质条件、经济性等因素,结合道路沉降变形要求、交通量人小以及实施条件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是否进行处理。

2. 4.3填浜材料应釆用砂砾或矿渣或宕渣回填。

2. 4.4填浜基坑内应设集水井,及时收集并排除坑内积水,不得带水回填。

2. 4.5埋深小于2. 5米暗浜时应采用开挖换填法,埋深人于2. 5米的暗浜,应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2.5路堤与结构物衔接段路基处理

2. 5.1跨河桥梁的台后最人填土高度宜控制在

3. 5米左右跨线桥及立交匝道桥梁等台后最人填土高度应控制在2, 5米左右。

2. 5.2填土高度人于2. 0米的路段应采用石灰粉煤灰填筑。

2.5.3 -般情况下,桥台后应设置搭板。

2.6路基拓宽处理

2. 6.1当软土层浅且厚度小于

3.0米时,应采用农层处理或开挖换填处理:软土层厚大于3.0 米时,应按不同的道路性质与土质条件,分别采用拙水固结、超载预压、强夯、复合桩基、轻质路堤等方法。

2. 6. 2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原路基中心附加沉降按30毫米控制。

2. 6. 3设计应控制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原有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沉降增人值不应大于0 5%。

2. 6.4高速公路拓宽新路基的工后沉降?般控制在5 0亳米以内,总沉降量不应超过毫米以内,总沉降量不应超80亳米:其他道路拓宽新路基的工后沉降?般控制在015

2 0 0过毫米。新老路基结合部应加强处治,可采用在既有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在结合部设 2. 6.5置加筋材料、必要时采用冲击廡压或强夯等增强处治措施。2.7软土路段地基处理软土路段地基处理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提倡积极应用新技术、2. 7.1

新工艺。以确定最佳处理方设计应从技术经济合理、质量匸期可控等方而进行方案比选,2. 7.2 施初步设计应包含有关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案比选、方案设计图及处理规模等内容。案。匸图还应包括软基处理平而布置、动态监测设计等内容。?级公路、城市主干道及以上的城市道路和公路应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和动态施2. 7. 3

匸控制技术。动态监测工作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为:①路堤填筑前,应根据设计妥求及时埋设观测标志、安装观测仪器,路堤填筑阶段

应定期观测沉降和侧向位移。②对观测数据进行整埋和分析,捉出填筑控制建议,提出是否需要调整预压期和超

戦厚度等设计意见,提出预留沉降建议值。③根据沉降观测结果,提供路基沉降土方量,校验路基填筑标高。

2. 7.4具备预压条件时,应采用等载预压、超载预压和竖向排水体结合超载预压等措施:若工期紧张不具备侦压条件时,可选用低能量强夯、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软基处理方法。

2. 7.5梁式或板式桥的桥头:箱涵、管涵等相邻路段应选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结合粉煤灰轻质填料的方案,台后20^30米长度范圉内的复合地基桩?般应穿透软土层。 2.7.6二级以上公路不宜采用EP S填料方案。

2. 7.7采用塑料扌II:水板结合超载预压时,超载高度?般为填高的3 0%?50%填方较高且填筑工期较紧的路段可采用真空堆载预压,预压时间不小于4个月。

2.7.8单轴单向搅拌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径应不小于0.5米,处理深度不应超过12米;单轴双向搅拌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径应不小于0. 7米,处理深度般不宜超过24米;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处理的桥头应采用堆载预压,预压时间不小于2个月。

2. 7.9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处理的桥头应采用等载预压,预压时间不小于2个月。

2. 7. 10预压期卸载控制指标采用双标准控制,即耍求推算的匸后沉降量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要求连续2个月的实测月沉降量小于5亳米。

2. 7. 11摊铺沥青混凝土而层的控制指标是基层顶面施工后连续2个月的实测月沉降量小于3毫米。

2.8挡土墙

2. 8. 1挡土墙的外露墙高不宜超过4米。

2. 8. 2桥台后挡主墙应采用复合地基。

3、沥青路面设计

一般规定3.1

3.1.1路面结构及材料设计应针对道路性质、交通轴载组成及交通虽、材料供应、施工期气候等进行多方案比选。

3.1.2特重交通及?级公路、城市主干路以上(含),沥青混凝土面层应釆用三层,且上、中而层应选用改性沥青:?般二级公路、城市次于路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可采用两层或三层,上而层应选用改性沥青:三(四)级公路、城市支路的沥青混凝土而层可采用两层,上而层应选用改性沥青。 3.1.3特重交通及?级公路、城市主干路以上(含),基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贫混凝土:其他等级道路视情况可以选择水泥稳定碎石、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垫(底基〉层应选择灰土类材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的垫(底基)

层应选择砾石砂或者灰土类材料。垫层也可视情况采用固结建筑渣土。

3.2路面材料

3. 2.1高速公路、?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应采用70号A级沥青,质量损失要求不人于0.6%,残留针入度比应人于65%:其他等级道路可采用B级沥青,残留针入度比应大于60%?

3. 2.2特重交通及?级公路、城市主干路以上(含)的上而层、总面层应选用SBS改性沥青(I-D), 中而层也可选用普通沥青掺加岩沥青:二级公路、城市次干路的上而层应选用SBS I-C. I-D 改性沥青、改性沥青软化点应高于6 5°C。

3. 2.3 ?级公路、城市主干路以上(含)的道路衣面层用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要求为:粒径》9. 5亳米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虽不人于10%:粒径〈9. 5毫米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 5%。

?级公路、城市主干路以上(含)的道路农血?层用碎石压碎值要求为W24%,中、下而层用碎

石<2 6%o

3. 2.4拌和楼回收的粉料不得用于拌制特重交通和?级公路、城市主干路以上(含)等级道路的路面沥青混合料:其他等级道路的上面层不得采用回收粉料,下而层替代矿粉虽不得超过总量的2 0%。

3. 2. 5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设计值应符合下衣的要求。

道路等级沥青面层动稳定度

(不小于)4500上面层特重交通4500中面层

1200下面层4500上面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

3500中而层

1200下面层3500上面层?级公路、城市主干路

3500中而层

1200

下rfri

3. 2.6沥青面层层间必须设置粘层油。沥青路而基层项而应喷洒透层油,特重交通、高速公路、…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必须设置下封层<■

3.3路面改建与拼接设计

3. 3. 1既有路面结构强度采用强度系数S S 1(路面设计弯沉与路而实测代农弯沉之比)按下农评

价。

0. 90. 660. 5<0. 5<0. 66<0. 9<1. 0

<0. 50. 661.0

0. 830. 5<0. 66<1.0<0. 83

中3. 3.2既有道路路而结构整体强度评价为良以下,或翻挖既有道路面层发现基层材料存在开裂、破碎病害现象,需要进行加铺补强层设计;应在既有道路基层上加铺沥青碎石、应力吸收薄膜层、无纺土工布、钢筋网、玻璃纤维格栅等夹层结构。

3. 3. 3现有水泥混凝土路Ifti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良或以上时,可采用沥青路面结构加铺,并须设置20?25毫米聚合物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应力吸收膜,或铺设土工织物等。

3. 3. 4新老路面拼接处应在各结构层底而设置人于50厘米台阶并铺设路面加筋土工网。

3.4高架桥承台范围地面道路处理

3. 4. 1高架桥承台在平而布置时应避免伸入地而道路的机动车道范围。如受条件限制无法避免时, 应保证承台顶而至路而的埋深不小于1.5米。当高架桥承台伸入地面机动车道范圉时,承台基坑内的路基回填宜采用水泥粉煤灰、中粗砂等填料,其压实度耍求应满足所在地而道路设计要求。若基坑较小填料难以压实,可改用中粗砂回填。

3.4.2*台基坑位于新建道路时,基坑范围的路而结构应与新建道路路而结构?致。

3. 4.3 *台基坑位于既有道路时,基坑范圉的路面结构基层、底基层材料应与既有道路?致:若受条件限制无法使用相同材料时,可用C20水泥混凝土替代。新旧基层、底基层应设台阶搭接,台阶宽度30?50厘米。为避免拼接面出现结构松散,应釆用切割机切割台阶。

3. 4. 4既有道路沥青混凝土而层加罩施工前,可在新旧结构拼缝处骑缝铺设玻纤格栅或聚酯玻纤布,新老路面结构搭接缝两侧各50厘米。

4、附属工程设计

人行道设施 4.1

4.1.1在分隔带端头或交叉口小半径转角处,宜采用小规格的路缘石拼砌或现场浇筑。

4. 1.2树池盖板尺寸不应大于1500毫米X1500<米,宜采用1200毫米X1200毫米,并釆用环保材料制作。

4.1.3树池盖板应与人行道平齐:如有景观要求,可在宽度>3300 米的人行道上设置高度〈150 亳米的树坛。

4.1.4路口及街坊出入口必须设置全宽式单而坡缘石坡道,坡口高度应小于10毫米,行人二次过街处应设缘石坡道或压低驻足区与车道平齐。

4.1.5方道应设在人行道内侧(靠建筑物?侧)25~60厘米处,应避开树木、电线杆、树穴、嘗井等障碍物,避免被人行道上停放自行车的位置相阻碍、人行道宽度小于30米或人行通道宽度小于1.50米的可不设右道。

4.2排水设施

4. 2. 1中央分隔带宽度$2. 0米的道路应设置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

4. 2.2中央分隔带内应设置相互连通的纵横向排水右沟,横向右沟间距?般为40.0米,左右两侧交错设置,在凹形竖曲线底部可适当加密,横向厅沟出口处的边坡应局部铺砌或与急流槽位置对应,以防冲刷边坡。

4. 2.3各级公路均不宜设置路肩拦水侧石。

4. 2.4雨水口间距应小于40米。道路沿线单位人门上游、高架(匝道)接地点、交叉口汇水点等处必须布置雨水口,道路纵坡四型竖曲线底部区域宜适当加密雨水口。

4. 2.5单坡路面宽度W&5米时,宜采用II型(立式)雨水口:单坡路面宽度>8. 5米时,宜采用III 型(平式)或者双联II型雨水口:高架道路或高架匝道接地点处,宜采用双联或多

联II型雨水口。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或交叉口渠化展宽段等道路宽度变化而形成的路而边缘的低洼处应布置雨水口。

4.3容并

在次于路等级以上道路的机动车道范围内设市政管线检査井时,应设置具有卸荷作用的防沉降井座。

4.4安全防护措施

人行道与外侧地而高差〉0. 5米时必须在人行道外侧设置人行护栏。

5、桥梁工程设计

5.1桥梁结构

5. 1. 1高速公路、?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了路和专用重车线路上的人、中桥应采用行车舒适、耐久性好、养护方便的结构型式,优先选用连续结构体系,?般不得采用预制装配式空心板结构。

5.1.2当桥梁工程以磴结构为主、局部节点釆用磴结构存在困难时,宜优先选用具有碇桥而板的钢-?碇组合结构,保持桥面铺装的连续性、一致性。

5.1.3当采用钢结构桥梁时,构造设计应充分考虑养护维修空间要求。对于有可能受到水、潮湿空气或其它腐蚀性物质侵蚀的部位,应从构造上预留检査、养护及维修空间和条件。

5. 1.4对于涉水桥梁以及陆上高墩桥梁,当支座在桥梁使用寿命期内需要更换时,应在墩桥梁构造上预留支座更换条件。.

5.1.5高驾桥下存在地而道路时,承台基础应尽可能控制在地面道路分隔带或分隔岛范圉内:否则应适当增加基础埋置深度,承台顶而应置于路面以下不小于1.5米,同时承台边缘设倒角过渡。 5.2桥面铺装

5. 2. 1公路和城市道路桥梁应优先采用沥青混凝土桥而铺装和钢筋混凝土调平层和结合的铺装结构。

5. 2. 2中、小桥梁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厚度宜与引道路面结构的上面层、中面层?致;高速公路、 -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桥梁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厚度不小于90亳米。

5. 2.3预制装配式空心板、T梁和小箱梁钢筋混凝土调平层局部最小厚度不得小于60亳米。

5. 2.4沥青混凝土桥而铺装之前应对水泥混凝土桥而板进行喷砂处理,清除水泥浮浆。

5. 2. 5为将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内的积水扌II:出,应在沥青铺装的下层桥而横坡底端沿桥而边缘设置

纵向排水系统。

5.3桥面防水

5. 3. 1桥面防水材料的选择应以能够有效防止有害物质的侵蚀作用、保证桥梁在寿命期内的使用功能原则,综合考虑桥梁所处环境、路而铺装结构形式以及桥梁使用寿命期内防水层的更新修复次数等条件确定,应明确防水材料的有效使用年限及更新修复等技术条件。

5. 3.2对于连续梁负弯矩区、通行重载车辆的桥梁和坡度人的桥梁,应加强桥而防水设计。

5. 4伸缩缝

5. 4.1应采用性能优良、车辆行驶震动小、噪音小的伸缩装置,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不得采用板式橡胶式伸缩装置和填充式伸缩装置。

5. 4. 2异型钢单缝式伸缩装置伸缩量不大于80毫米:伸缩量大于160毫米时,应选用模数式伸缩装置;伸缩量80?160毫米时,可选用梳齿板式伸缩装置,但须保证梳齿板式伸缩装置与主体结构连接牢靠。

5. 4. 3伸缩缝两侧侦留槽高强弹性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50,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前不得开放交通。

5.5桥面排水

5. 5. 1桥面集水井?般布置在桥面伸缩缝的纵坡上游:桥梁总体布置时耍尽可能避免在竖曲线最低点或附近位置设置桥梁伸缩缝,否则应在伸缩缝两侧同时布置桥而集水井。

5. 5. 2桥粱竖曲线的最低点,必须布置桥面集水井,沿纵桥向设水平连接管并入相邻桥墩落水管。 5.

5.3采用梁体内置式落水管对,应考虑到?旦堵塞后改为外置时需妥预留外置接口:钢结构梁不得采用内置式桥而落水管,桥而落水管如需穿越钢梁翼板内部,应采用不锈钢材质。

5.6桥头搭板

5. 6.1桥头搭板长度?般取用6?8米,高速公路、?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桥头搭板长米。8度不得小于5. 6. 2搭板上铺装结构宜与桥面和路基弓{道路而结构的上而层、中面层?致,以方便摊铺施工。 5. 7施工组织

中心城区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组织应优先考虑无(少)支架的预制节。段安装或拼装工艺,鼓励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中心城区设计,原则上不推荐采用满堂支架现浇工艺。若选用满堂支架现浇工艺,则必须结合施工组织、交通组织、施匸占地、工期安排、投资控制等方面,与其他工艺作同深度方案比选。.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先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5年1月14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 第四条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城市道路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置方法

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 张正军1,丁亚民2 (1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10;2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深圳) 摘要:“以人为本”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行人过街需求分析,提出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重点阐述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与相位结合的设计方法,以期通过完善行人过街设计对规范行人过街行为、提高行人交通安全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行人过街;城市道路;二次过街;相位设计 一.概述 行人是交通流中数量最大、最无规则的交通流。据统计,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步行交通约占30%~50%,但由于行人交通不便于管理,行人违章对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干扰。 分析行人违章的原因,其一是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行人交通意识淡薄;其二是交通设计不完善,尤其是行人过街设计。近年我国在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往往注重效率,交通设计不够细致,设施设计不够人性化,为行人乱穿马路留下了诸多隐患,如行人过街位置设置不合理、行人过街距离太长、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冲突严重等等。 行人过街设计应以行人过街需求为出发点,全面而细致地对行人过街位置、方式、间距等加以分析,完善行人过街设施设计,营造行人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和谐发展的交通环境。二.城市道路行人过街需求分析(1) 在交通工程领域,交通行为者的需求包括心理上的需求,以及对交通条件的需求。同样,行人过街需求可以分为心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以及环境和其他需求。 2.1 心理上的需求 行人在穿越马路时,主观心理上考虑过街的安全性、快捷性、方便性、舒适性和可靠性等。 “安全第一”,安全过街是行人过街心理最显著的需求,约占80%。行人总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到达街道对面,当等待时间和距离超过其忍耐限度,过街快捷性得不到保证时,多数行人会选择违章过街。从促进人与车、横向交通与纵向交通和谐安全,行人过街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引导行人以更加舒适、可靠的方式过街有重大的意义。 2.2 时间和空间需求 时间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行人过街所需时间,二是道路交通条件所能提供的时间。无信号交叉口及路段,当车头时距(道路交通条件)达到行人过街时长要求时,行人可利用车辆的安全可穿越空档过街;信号交叉口及路段,当行人绿灯相位时长大于行人过街需要时间时,可为行人提供安全过街条件。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DB12∕T 947-2020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一般道路指路标志 (5) 6 快速路指路标志 (8) 7 重要地点及旅游区标志 (12) 8 慢行交通指引标志 (14) 9 特色标志 (15)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交通指引标志制作图示例 (16) 附录B(资料性附录)交通指引标志位置示例 (39) 附录C(资料性附录)交通指引标志常用名词中英文对照 (4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公安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淼、秦健、申婵、王海燕、郑利、孙峣、寇飞、李豹、于士元、张健、田晓楠、丁磊、邓博、屈士超、王志昊、刘明林、刘岩、宋洋、王蔚。

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的设置原则、版面格式、设置位置、支撑方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市域范围内各级城市道路的主要指引标志及特色标志的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所有部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T 8416 视觉信号表面色 GB 17733 地名标志 GB/T 18833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382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T 30240.2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2部分:交通 GB/T 31446 LED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 GB 51038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A/T 1548 城市道路主动发光交通标志设置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指引标志 guide sign 表示道路信息、重要地点及旅游区的交通指引,为驾驶者提供去往目的地所经过的道路、沿途相关城镇、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区、地点、距离和行车方向等信息。 注:本标准中主要指引标志,包括一般道路指路标志、快速路指路标志、重要地点及旅游区标志、慢行交通指引标志等。 3.2 一般道路 road 除快速路外的城市道路,包括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 3.3 重要地点 important locations 天津市市域范围内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 3.4 旅游区 tourist area 国家旅游局及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设立的3A级及以上的旅游区。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送审稿)

基本符号 一、交通 ADT:年平均日交通量 DHV:设计小时交通量 K:DHV与ADT之比值 D:交通量方向分配 N基本: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过能力 N可能:一条机动车道考虑各种修正系数后通过能力 N设计:多车道考虑影响和道路分类后,设计建议通过能力取值 r1:通行能力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r2:通行能力平交口间距修正系数 r3:通行能力平曲线修正系数 r4:通行能力道路纵坡修正系数 r5:通行能力沿途条件修正系数 l1:交叉口间距 λ1: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 v/c:理想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值 二、建筑限界 Wc:机动车车行道宽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车行道宽度(m)Wmc:机动车路缘带宽度(m) Wa:路侧带宽度(m) Wb: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 Wbm:非机动车路缘带宽度(m) Wp——人行道宽度(m) Wg——绿化带宽度(m) Wf——设施带宽度(m) Wl——侧向净宽(m) Wsc——机动车行安全带宽度(m) Wdm——中间分隔带宽度(m) Wsm——中间分车带宽度(m) 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e=w1 j——隧道内检修道宽度(m)最小值0.75m r——隧道内人行道宽度(m)最小值1.0m hc:机动车车行道最小净高(m) hb:非机动车车行道最小净高(m) hp:行人最小净高(m) Wr:道路红线宽度(m) Ws:路肩宽度(m)

Wsh:硬路肩宽度(m) Wsp:保护性路肩宽度 i(%):路拱设计坡度 三、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V:设计车速 i:道路中心线纵坡度(%) r:道路中心线转角(O) S: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或道路侧向视距 R:机动车道中线圆曲线半径 Lc:超高缓和段长度(m) b:超高施转轴至路面边缘的宽度 ε——超高渐变率 △i——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μ——横向力系数 △W:车道曲线加宽值 Wc:平曲线段车道宽 Wn:直线段车道宽 N:车道数 Uc:弯道上车体几何宽 Cc:弯道车侧净距 ic:弯道富裕量 iH:合成纵坡 ih:横向超高坡度或路面横坡 iz:纵向坡度 四、平、立交设计 S1、S2、S3:导游岛端部偏移距 Q1、Q2:导流岛内移距 R0、R1、R2:导流岛端部半径 Wa、Wb、Wc:导流岛宽度 La、Lb、Lc:导流岛长度 Vd:转向弯道设计车速 Lw:交织长度 re:进口道缘石半径 reg:出口道缘石半径 A:回旋线参数 Ls:回旋线长度 NC:分流前或合流后主线车道数 NF:分流后或合流前主线车道数 NE:匝道车道数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中、小城市不应大于。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oc 104页)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 (doc 104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1 总则 1.0.1 为了更好地反映重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特点,适应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山地城市交通效率,并使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重庆市行政辖区内的新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道路设计。新建道路应按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既有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参照执行。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设计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需求,体现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4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5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汽车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6城市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等进行道路设计。 2、应按交通量、交通特性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4、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管线问题,避免反复开挖。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2、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工作方案

附件2: 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标准化工作方案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规范标准,以排查整改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和管理问题为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的着力点和着手点。重点解决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交通标志标线缺失、不清晰,设置不合理、不规范、不协调、不连续等问题。 一、总体要求 (一)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应立足促进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原则,应符合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的要求。 (二)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道路条件、交通流条件、交通环境、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及交通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并保持清晰、醒目、准确。交通标志不应遮挡信号灯或其他交通标志,且不应被遮挡。 (三)交通标志标线传递的信息应简明、无歧义。重要的禁止性信息和路径指引信息应有规律的连续、重复设置。预告性、警示性标志标线应按标准要求提前设置。 (四)交通标志标线是交通规则的物化体现,应能准确

反映交通管理措施和意图,同时应与交通信号灯等交通管理设施表达的信息协调。 (五)交通标志标线应与新建、改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及时办理移交。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应由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承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参与交通标志标线的设计方案审查、工程验收。 (六)定期开展交通标志标线的排查工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发现交通标志损坏、灭失、缺少的应及时修复、补充和新增,交通标线磨损、缺少的应及时施划,或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道路交通条件发生改变时,应及时调整、优化交通标志标线设置。要有专业的交通标志标线管理队伍,交通设施的维护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明确交通标志标线管理职责和岗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展交通标志标线的优化设计、管理和维护等服务。 二、排查整改任务 (一)摸清辖区内禁令、指示等重要标志标线以及主干道指路标志底数,建立完整的基础台账。 (二)逐步整改交通标志标线存在的问题,2016年12月底前,交通标志标线样式、设置、应用问题整改率不低于40%。未完成的整改工作纳入2017年的整改计划,并提前安排预算。

交通书籍

编号书名编者出版社注1城市交通规划周楠森机械工业出版社 1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体系研究与实践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亚洲城市交通模式陆锡明同济大学出版社 1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及工作指引林群、李锋同济大学出版社 1当代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以厦门市为例边经卫、张升、丁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参与型城市交通规划单春艳冶金工业出版社 1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人民政府 1城市交通规划过秀成东南大学出版社 1国际大城市带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陈雪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城市路网体系规划蔡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突发实践应急交通规划方法与应用杨孝宽、魏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综合交通规划陆锡明同济大学出版社 1城市交通规划学郭亮东南大学出版社 1交通规划邵春福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1城市交通整合规划理论与实践吴娇蓉、白子建同济大学出版社 1面向协同实施的城市交通规划——深圳探索与实践林群、张晓春同济大学出版社 1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陆化普中国城市出版社 1交通规划案例集严凌、范海雁中国铁道出版社 1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新时期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孔令斌人民交通出版社 1先进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与模型周溪召、张扬中国铁道出版社 1上海交通战略规划研究陆锡明、陈必壮、顾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道路与交通邵黎霞、腾旭秋、裴玉龙科学出版社 2城市综合交通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毛保华、郭继孚、陈金川、刘爽人民交通出版社 2交通运输工程学沈志云、邓学钧人民交通出版社 2新编交通工程学导论任福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交通工程学王炜东南大学出版社 3城市道路空间的合理利用——北京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指南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交通链路与城市空间——街道规划设计指南彼特·琼斯、娜塔莉娅·布热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道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杨少伟人民交通出版社 3交通设计杨晓光、白玉、马万经、邵海鹏人民交通出版社 4交通数据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邵长桥人民交通出版社这部分内容归类为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交调的书目前市面上仅有三本,数据分析一本,调查新技术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尤为缺乏。 5交通动态数据获取与分析应用新技术刘浩、张可、王笑京、邵长桥人民交通出版社5城市交通系统复杂性——复杂网络方法及其应用吴建军、高自友、孙会君、赵晖科学出版社 5交通系统分析王殿海人民交通出版社5道路网短时交通流量需求预测理论、方法及应用邵春福、熊志华、姚智胜清华大学出版社5城市交通网络流理论程琳东南大学出版社6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邵长桥人民交通出版社6道路交通运行分析基础过秀成东南大学出版社 7城市停车场规划与设计过秀成中国铁道出版社 7城市停车阮金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公共交通、土地利用与城市形态韦恩·奥图、帕特里夏·亨德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公交优先张泉、黄复海、杨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新公交城市:TOD的最佳实践汉克·迪特马尔、格洛丽亚·奥兰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公交引导城市转型——公交与土地利用整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木博明、罗伯特·瑟夫洛、井内加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8多层次公交线网规划与评价技术陈艳艳、孙明正、王振报人民交通出版社 8城乡公共客运规划与组织过秀成、姜晓红清华大学出版社 8城市客运交通系统陈小鸿同济大学出版社 9拥挤行人交通系统规划及仿真陈艳艳、张广厚、史建港人民交通出版社 9行人交通李得伟、韩宝明人民交通出版社10城市交通管理研究与实践陈炳炎、张升、丁明人民交通出版社10交通需求管理——一体化的交通政策及实践研究郭继孚、毛保华、刘迁、马林科学出版社这部分归类为停车规划,大概近十本书,有做规划理论的,有做规划评价的,缺少一本案例集和一本指导设计的图集。 这部分归类为公共交通,加上BRT相关书籍也有二十来本,很热门的一个方向,但大部分书强调的是发展公交的一些理念,缺少一些系统介绍公交规划的案例,涉猎不深入,也许么看到相关的书籍。前沿内容也是很零散,如定制公交,有轨电车等新派生的一些内容。 这部分归类为慢行,同上是一个业内发展的热点,市场上流通的相关书籍不超过十本,缺乏相关的成功案例。 这部分归类为交通管理与控制,接触不深,TOD也算是目前一个热点内容,到处都在提,还是很混沌,缺少赤裸裸的案例。 这部分内容统一归到交通规划一类。加上收藏的电子版大概市面上有近四五十本书,也是目前整个体系出版最全面的一个方向,理论+案例+前沿发展基本都涉及到了。 这部分内容统一归到交通工程一类,加上各种收藏电子版,应该也不下三十本,主要是对整个体系的宏观阐述,学科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沿介绍的比较少。从大学到现在接触交通工程十年有余,从内心感觉这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也做过许多工作,但是要系统的说清楚交通工程到底是做什么的,还真有点么头绪,个人感觉缺少一本类似于科普类的书籍,介绍整个学科的发展以及各个方向的大牛们。 交通设计是一个新的方向,目前相关书籍不多,案例和图集类的书更是少,《交通设计导则》正在起草,猜测后续相关的书籍可能会是一个热点! 这部分内容归类为交通流理论。涉猎不多,不是很了解,晦涩难懂。 这部分归类为通行能力分析。Hcm2000,通行能力分析、信号交叉口、立体交叉,基本目前见到的书在这部分已经全面展开论述,么有死角,但都是大部头的书籍,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学习心得

城市道路学习总结 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618~907年)都城长安,明、清两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 巴基斯坦信德省印度河右岸著名古城遗址摩亨朱达罗城(Mohenjo Daro,公元前15世纪前)有排列整齐的街道,主要道路为南北向,宽约10米,次要道路为东西向。古罗马城(公元前15~前6世纪) 贯穿全城的南北大道宽15米左右,大部分街道为东西向,路面分成三部分,两侧行人中间行车马,路侧有排水边沟。公元1世纪末的罗马城,城内干道宽25~30米,有些宽达35米,人行道与车行道用列柱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铺砌,城市中心设有广场。 随着历史的演进,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发明汽车以后,为保证汽车快速安全行驶,城市道路建设起了新的变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种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变为石板、块石、碎石以至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担繁重的车辆交通。并设置了各种控制交通的设施。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许多大城市改建、兴建了大量道路,铺筑了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兴的中小工业城镇也新建了大批整洁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宽了狭窄的旧街道,修建了二、三环路及通达卫星城镇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体交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幅车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又便利了对外联系,改变了旧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国工业城市上海,建国以来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横跨黄浦江的大桥和黄浦江打浦路隧道,两岸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设计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课程设计 专业:土木道桥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2013.12.30 对交叉口拥堵的优化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很多一线、二线城市的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面临着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问题,而城市道路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存在于道路交叉口。本文通过回顾巴黎,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外城市交通布局的原则与策略,并结合合肥实际交通道路建设,来分析和阐述交通道路在城市设计建设中得问题,辩证地予以比较,总结其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一套因地制宜、安全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方法。 关键词:交叉口、城市道路、安全、设计方法 0引言 对于城市而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道路是城市赖以生存和运行的基础。截止2011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向500万里的目标跃进,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但道路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 平面交叉口为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其中的交通组成、特性十分复杂,亦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据交通机构的数据统计,美国平面交叉口事故数占总交通事故的36%;欧洲国家德国交通事故的60%~80%发生在道理交叉口;亚洲国家日本发生在交叉口及附近的事故数占总事故数的43%;在我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30%事故发生在道路的交叉口。 综上所述,平面交叉路口对于整个城市的道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

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方法,对于合理分配交通资源,提高道路的整体安全性和快速通行能力,保证城市的交通通畅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问题 传统道路交叉口的概念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道路相交处,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疏散的必经之地,是交通的咽喉。城市道路交通平面交叉路口汇集了来自多个方向的车流和人流,是道路使用人群转换行驶路线的枢纽,在城中道路网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的枢纽,城市的其他路段相比,更容易收到来自车流、人流、交通环境的影响。据国家交通主管部门统计,大中城市中,机动车行驶的1/3时间用在平面交叉路面上,64%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交叉路口上,在与非交叉路口对比,汽车的通行人流在交叉口处下降46%,我过城市在几何构造、导流、交通控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1 几何构造 由于我国历史上对于道路规划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中,道路交叉口存在许多弊端,如多岔路交叉口、不规则交叉口大量存在。在新道路的建设中,在建设时期,建设者对建成后城市交通量的预测不准确、不充分,设计过程中对交叉口的几何设计不合理,如进出口车道设计不合理、交叉口面积过大、驾驶视距不足等,使得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大大下降,造成了城市的道路拥堵状况。

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

GA/T 1567-2019《城市道路交通隔离栏设置指南》 2020 年 11 月 交通管理设施设计与设置

l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的。 本标准适用于的,的设置。l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8833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 5064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A/T 1246 道路交叉口发光警示柱引用文件对于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 3 术语和定义:交通隔离栏 t r a f f i c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用于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的交通隔离栏。 机非隔离栏 m o t o r a n d n o n -m o t o r v e h i c l e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用于分隔机动车交通的交通隔离栏。 注:包括中央隔离栏和同向车道隔离栏。机动车隔离栏 m o t o r v e h i c l e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用于分隔行人和车辆交通、保护行人安全的交通 隔离栏。 行人隔离栏 p e d e s t r i a n s e p a r a t e r a i l i n g

l4 设置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 交通隔离栏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组织的需要。 4.1.2 设置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应与相应的道路交通标线相匹配,不应与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 其他交通管理设施冲突。 4.1.3 交通隔离栏安装设置应牢固、耐久、醒目,便于维护。 4.1.4 交通隔离栏设置不应便于行人攀爬、穿越、跨越。 4.1.5 交通隔离栏设置不应妨碍安全行车视距,交通隔离栏上不应安装广告,不宜安装宣传牌。 4.1.6 设置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应在端部和中间段来车方向加装反光警示装置,中间段加装的反光警示 装置间距应小于或等于6m。宜在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端部加装反光警示柱或发光警示柱等设施,反光警示柱的逆反射性能应符合GB/T18833、发光警示柱应符合GA/T1246的规定。设置图参见附录A中图A.1和图A.2。 4.1.7 同一路段的交通隔离栏结构样式宜保持统一。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历年名词解释汇总

行车视距:是指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得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后,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须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指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回头曲线: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现困难时,为盘旋上下山需设置“回形针”形状的曲线,其圆心角接近或大于180度。 路拱:为防止雨水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强度以及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路面常做成中间高并向两侧倾斜的拱线。 纵坡:道路中心线的纵向坡度,以百分率表示。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作组成的矢量和。 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物分界处的标石。 路肩:公路或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 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道路服务水平: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 道路用地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停车场用地的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一般为8%~15%。 面控制:又称区域控制,是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的高级形式,可对某区域道路网内的交通流进行联网协调控制。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绿波交通:指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绿色交通:广义上是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狭义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从交通方式来看,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 绿信比:指交叉口红绿灯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的百分比。 公交线路重复系数:是指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μ=L线/L网。通常公共汽车线路的μ值约在1.25-2.5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