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浅析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师范类)2009级朱力

指导教师易斌

摘要:卢作孚作为近代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三杰”之一,其自1927年担任北碚峡防局局长后对重庆北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及其取得的成就,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卢作孚;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bstract:As one of the three excellent person in country education movement.,a series of reformings acted in Beibei Chongq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made a huge reference effects in new socialism country construction, since1927 Lu Zuofu served as leader in Gorge Protection Bureau.

Key words:Lu Zuofu;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乡村建设运动,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是我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中国的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特别是农村,遭受的破坏尤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当时有很多有远见的人意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尝试。最终,发轫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思潮在多年的宣传和实践中汇合成为深入中国乡土生活的乡村建设运动。①但是,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且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发展道路,成为时代精英们的共同追求。

这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他们被世人称为“乡村教育运动三杰”。卢作孚,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其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相比成就尤为卓著。

①刘来兵,卢作孚北碚乡村教育建设探析,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2008。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巨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①民国时期兴起的乡村建设热潮,在80年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时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重要途径之一的农村建设,其重要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农村现代化仍然是中国亟待完成的现实课题。

鉴往知来,当笔者重新回望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笔者发现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但在当时起着巨大指导的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极具借鉴意义,即使不能,也不应该被遗忘。

本文通过研究卢作孚在北碚主导的乡村建设的思想理念、措施及其成果,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提出了关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卢作孚乡村建设的理念及其实践成果

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经历了北碚峡防团务局时期(1927-1936年)、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时期(1936-1942年)、北碚管理局时期(1942-1949 年),其乡村建设实验一直都没有中断,从1927年到1949 年前后经历了23年。

(一)乡村建设理念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两市村的建设》、《乡村建设》、《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三篇文章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教育方面:他认为乡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两方面。他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法制赖以立,实业赖以兴,军备赖以裕,即为国家所赖以存”②;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素质教育,“可靠功夫须从实地练习乃能得着,学骑马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72页,1979。

②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页,1999。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4年12月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乡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乡村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如土地布局不合理、乡村布局混乱、乡土风貌破坏严重等,这对农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因此需要充分的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加快推动农村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入手,分析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并进一步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标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内容;方法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麗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的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乡村旅游的开展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又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二者最后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目标。 标签: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关系 1 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再次,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由于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顾客是城市居民,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信息、理念、习惯等难免会被带到农村,无论对乡风民俗还是对农民素质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一些积极的因素无疑对农民素质的提高有显著作用,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农民的要求。 2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带来了机遇 2.1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乡村旅游的顺利开展与有序进行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没有雄厚的资源作后盾,发展乡村旅游将成为泡影。农村各方面条件本来就落后,思想观念不先进,融资渠道有限,旅游资金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到位。这就极大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新农村建设致力于“生产发展”,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同时,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因而,可以将新农村建设中创造出来的经济基础与发展空间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相得益彰。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1、美丽乡村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他不仅仅是一种称号,而是通过建设而形成的一种乡村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规划应坚持政府引导、村民参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与建设同步考虑,统筹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构建美丽乡村产业布局的空间骨架,宜居的生态环境,良好的配套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2、美丽乡村如何结合现代农业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当前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美丽乡村规划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根据项目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产业类型和规模、空间布局,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引入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农业品种等,促进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一产水平,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延长产业链,适度发展加工业;针对乡村的资源条件,合理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达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目的。 3、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统筹休闲旅游业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建设内容。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为项目,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美丽乡村综合体。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 王科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深入,乡村问题又一次引起政学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乡村社会的全面紧张。如何在变动的时代环境中构建一种适应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已经成为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一问题在民国时期也曾受到高度关注。其时,各种力量都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包括政府、教会组织、大学、社会团体等等。据统计,在20世纪30年代全国就有600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1000多处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中,由政府主导的“江宁实验县建设”尤为值得关注。 作为国民政府县政改革实验县试点之一,江宁实验县于1933年2月成立,实验期四年。实验期结束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江宁实验县的多项举措在全国推广。 江宁实验县建设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第一,重构基层行政制度,废闾邻改村里,建立起县—乡镇—村里的基层行政体制;改组地方保卫团,整顿警政,全面提升基层的行政管理能力。第二,设立农民合作组织,救济农村金融;推广新式农业科技,改良蚕桑业、农林业及其他农村副业;提升农民现代意识,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第三,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筑公路,兴修水利,先后疏浚河道50余公里,关系农田灌溉23万余亩;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在每一乡镇均设有一所学校,学生人数从1933年的3492人增加到1935年的21344人,入学率达到40.06%;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事业,先后设立了4个卫生所和6个卫生分所,形成了一个融环境、医疗、学校、妇婴、宣传及防疫为一体的乡村卫生系统。 与之相应,江宁实验县建设也呈现三个重要特征。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是这一建设最显著的特征。江宁县不仅拥有较普通县政府更大的职权和更多的经费,而且其运作基本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正是由于有着政府力量的支持,江宁实验县才能够对旧有的县行政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

2、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 在我国经济建设以来,我国的农村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小城镇迅猛发展。我国农村建设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和改造数百万村庄、发展数万个小城镇、持续改善农村和小城镇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和谐进步、为“三农”全局工作服务的路子来。中国广大农村展现出一幅幅特色鲜明、生机盎然的锦绣画卷。 城乡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进入到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农业必须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积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除农房建设外,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相对缓慢。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产生了差距。新世纪以来,以5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关系更加协调更加紧密。 第一,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繁荣,村镇规划和建设等也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城镇化在引领国家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全面增强。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1999年的30.79%,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68%,60年年均增长0.95%,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6亿多人。 第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正在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实施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 第三,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转移,农村聚落形态不断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大幅增加,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本地就业和回乡创业相结合的有序转移就业新局面。近些年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始终保持在1.2亿人以上,跨省流动的在6000万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41.5%%。与此同时,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我们认为,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汽车进入百姓家中,自驾车旅游休闲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为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完成风味独特的晚餐,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驾车到1小时以内的地方晚餐,3小时以内的地方度周末,已成为城市中产阶级和

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们划出了两个圈,是城市居民消费范围:第一个为餐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饮消费出行区域;第二个为休闲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在这两个圈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 这是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主要区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途径,具有极大的现实推广价值。 此外,是具备较高价值旅游资源的农村区域,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区域,一般为国家所有。但是,资源区周边土地,一般为农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需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以上两个方面发展,构成了旅游产业在农村经济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

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思维引领

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思维引领 摘要:现如今,我国乡村建设不断加快,人们对乡村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美 丽中国建设中乡村建设是其核心部分,是农村在全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一次改革,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革命。美丽乡村建设中包含设计规划以及建 设等其他内容。本文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深入分析,简单概括在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等内容,努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意见。 关键词: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思维引领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了更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根 据实际情况可知,目前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大多数地方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 问题,具体如下。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规划原则 1.1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需条件,保障着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以及其他能源。乡村 由于过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多种生物数量急剧 减少,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逐渐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问题。乡村景观规划需要 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规划施工,建设乡村生态景观与人类生 活完美融合,保证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生产,培育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 态环境,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 1.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乡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乡村经济以及地区文化的影响。乡村居民为了改善当前贫困的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比如随意砍伐树木进行贩卖。乡村居民虽然获取了部 分经济利益,但并不适合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后果的破坏。因此,乡村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放缓,切勿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对人们的开发行 为严加掌控,保证乡村当地的资源能够持续应用。 2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村庄规划布局标准低 当前,我国很多村庄对于整体的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重视不够,根本没有意识到农业农 村规划对于村庄未来建设的重要性。更有一些村庄实际已经建设完成,然后又重新进行了规划,而规划的内容与实际建设大相径庭,导致资源的浪费。 2.2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地方政府过于追求产业结构的改变,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发 展旅游业,然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备,交通不便利,景区建设不完善,缺乏特色,产 业水平偏低,后劲不足,农民经营者收入不足,积极性降低,导致资源的浪费,游客体验感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 发表时间:2019-09-11T16:41:48.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徐恒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四会市规划编研室 526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但是,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不仅要注重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要重视乡村文化遗产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合理的对各个乡村的建设进行景观规划,在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和环境的保护。本文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探讨以乡村自然资源、发展现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完整、科学合理的规划政策,做到城市乡村同进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我们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地进行乡村建设,结合政策与规划共同绘制一幅美丽乡村的蓝图。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景观规划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一部分,其依照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最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要点,认真完成乡村建设目标。如今城市的发展速度与节奏越来越快,为分散城市居住压力,完善乡村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乡村建设的一种因素,外部景观规划设计则是乡村建设的开始,针对不同乡村的特色特点,设计不同的开发模式,建设拥有不同特质的乡村,以此丰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多样化的经济来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1 针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分析 “美丽乡村”这一概念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提出来的,当“美丽乡村”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社会各界就开始认真落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数占比较高,美丽乡村的设计和建设能够更好的提升乡村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提升。除此之外,积极的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还能够更好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物质条件。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合理的利用地区优势,更好的凸显出来乡村景观的特色。 2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2.1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及我国农耕文化的源头,乡村地区保留着我国较为完整的特色农耕文化。乡村地域文化主要包括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是当地农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乡村景观规划应按照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保护地区文化的原则,规划设计时对于乡村地区的村庄,要保持村庄聚落形态,重点美化环境、完善配套,传承民俗文化,展现岭南乡村独特韵味。加强岭南农业文明和岭南农村文化特色的保护,尤其是古建筑、古村落、古楼、古塔、老祠堂、古碑文、古树等的保护。 2.2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为人类生活提供必要的光照、水分、温度以及食物等,是人类生长繁衍的基础。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时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及尊重生态环境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和先进施工技术,将自然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有机融合到一起,真正形成一个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环境。由于过去乡村过度粗放开发,进行陡坡地开荒、乱砍乱伐,填湖造田等,给乡村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减少。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时,应制定合理开发制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原则,对乡村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开采、经营和开发。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受限于人口、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条件,乡村经济发展滞后。乡村居民为改变贫困现状,往往采取一系列措施获得短期效益,如乱砍滥伐林木、围湖造田、陡坡地开荒等。虽然由此获得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当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遭到严重浪费。所以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能为了快速见效不顾后果地破坏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应当谨慎开发,规范开发。各地区应按照村庄布局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统筹安排全域乡村规划建设,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措施,充分挖掘利用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优势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针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面临问题的分析 3.1 存在城乡地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首先在乡村规划中存在城乡地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城市地域和乡村地域两者之间在文化、经济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给地区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以很大的阻碍。很多省市在地域空间结构分布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城乡地域分布不平衡就是当前最显著的问题,形成了在一个地区中有着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除此之外,各个省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层次程度存在不同,一些乡镇的结构出现松散的现象,导致区域之间缺少一定关联,给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形成制约。 3.2 存在城乡二次结构日益明显的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0%以上,正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城镇人居环境和综合承载力显著提高和完善,各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总值也在逐年递增。从GDP生产率上进行分析来看,我国城乡二次结构问题越来越明显,也正是由于城乡二次结构日益明显的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正常进行。 3.3 存在景观规划平均规模受到限制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一些省市空间结构来进行分析,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来带动整个区域性的发展并且以小城镇为依托来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向前发展的城乡体系。这种发展趋势是良好的,但由于城镇平均规模有限,单从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整个经济文化交流的辐射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种种不良因素都给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带来了不良影响。 4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4.1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为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我们要在文化内涵、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古村落,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陈幼辉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如何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的要求,构建和谐乡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的措施。 一、农村基层乡村治理的现状 1、乡村两级组织关系交叉错位。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乡镇党委与村党组织是领导关系,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也是领导关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关系。从基层的实际运作来看,乡镇党委、政府大都是一体运作,常常以乡镇党委名义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发号施令、布置工作,以党组织之间的领导关系代替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关系,而村委会有时则以自治指导关系来对付。同时,由于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基础的不同,也导致了党的政治领导权和村民自治权之间存在着交叉与冲突、争

斗与协调的现象和问题。 2、村两委运行机制不够协调。农村工作繁杂且对象具体,在实际工作中,村级组织的领导主要是对公共事务和个体事务的领导和管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重叠交叉。而有关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及关系 规定得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这就使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有时难以明确区分,规定的工作程序容易流于形式。而村“两委”的矛盾经常集中在谁主谁次的问题上,实际工作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人的素质、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书记和主任有一方更强,往往不是村党组织代替村委会就是村委会凌驾于村党组织 之上;如果双方都很强,大多数情况下是互不买账,难以团结协作或配合协调。 3、村级自治组织功能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农民不再依赖村级组织而相对独立。一方面,由于一些村级组织缺乏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对经济资源和公共事务的调控手段也逐步减少,且一些干部自身素质偏低,群众公认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另一方面,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在一些地方的强化,不仅影响了村民自治,也制约了公共权力,有的甚至左右党员大会或者支委会的决定。 4、村级其他组织职能多方制约。目前村共青团、妇女、

[重点]乡村规划建设,郑州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河南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重点]乡村规划建设,郑州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河南美丽乡 村规划方案 在我国,以乡村人居、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在广大农村的开展,深受游客青睐,众多的回头客对乡村游乐此不疲。“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正在成为旅游新时尚。“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对于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地方整体形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旅游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把握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围绕“三农”工作中心,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 研究的目的 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在初级阶段,过去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依照旅游业固有模式在寻求发展的途径,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结果乡村旅游形式千

篇一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内涵、过度开发带来恶性竞争、乡村旅游产品配套和服务落后等现象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如何推动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乡村旅游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如何借助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向高层次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研究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本文的立题所在。 研究的意义 乡村旅游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进步、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发展离开了乡村的大环境,离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大格局,其后果也是严重的,比如资金的浪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田荒芜、农民投资得不到补偿等等,这对于我国原本就薄弱的农村发展体系是极其不利的。 尤其是在“中国乡村游”和“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年提出之后,各地政府机关和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会更加注重乡村旅游的发展,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己经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纵观他们的发展路径、总结他们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他们利用乡村旅游在解决乡村问题上的经验对于如何处理好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有所启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是一项紧迫且有难度的工作,希望本文能够为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部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也希望能够为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美丽乡村”的提出与发展

美丽乡村的提出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一号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对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些梳理。 1.1920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宣布成立“新村北京支部”,在中国宣传并实践“新村运动”。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3.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是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说的。

1960年:谭震林同志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4年1月在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显然,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概念不过是一个号召或政治口号。 4.改革以后,新农村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最早见于中发[1981]13号文件,其中提出“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过“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992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和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是关于农村工作),都提到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4.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1999年,林毅夫指出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可以看做是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学者。 5.新农村试验。2003年7月,最早提出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学者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晏阳初当年曾经从事建设的旧地)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试图以改良、实干的办法重拾晏、梁当年的精神遗产。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浅谈对“乡村景观”的认识

浅谈对“乡村景观”的认识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2012级 姓名沈季 学号3012206022 任课教师郝卫国 2015年1月21日

浅谈对“乡村景观”的认识 摘要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研究乡村景观最早从研究文化景观开始。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人类社会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即成为文化源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以后,西欧地理学家把乡村文化景观扩展到乡村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1] 关键词:乡村景观社会文化活动形态反映 Rural landscape is rural area with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natural and other phenomena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Starting early research study of the r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United States geographer Sol thinks cultural landscape is "attached to the patterns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s with primitive agriculture appeared, earl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reas in human society that is a source of culture, also known as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Later, Western European geographers extended to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including cultural, economic, social, human and natural factors reflected in rural areas.[1] Key words:Rural landscape society culture activity reflection 正文 我认为乡村景观主要包含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通俗地来说就是自然景观是乡村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方面;人文景观是该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再简单点来说就是这个地区的人如何待客;社会景观是该地区的认为构筑、建造或设计的的景观或非景观设施或场所,例如农家的小院,村口搭建的供人们乘凉闲聊的葡萄藤,又或者是宏伟的纪念性广场,市政工程。 我认为乡村景观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当人们设计营造或建造一个新的景观时,首先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或者观赏需求;其次与适用人群的诉求和水平相符合,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村民欣赏水平相对较低的小乡村里面建造一座卢浮宫,不仅是穷奢极欲的浪费,还是一种格格不入的破坏,因为在这里相对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来说景观和人们都非常地接地气的地方建造一个几何现代秩序很强,人工感强烈的西方古典园林,是与人们的欣赏水平和生活格格不入的,人们会因为里面太干净太正式而不愿意进入,;又或者人们将自身的接地气与习惯带入这座以庄严大方的古典宫殿,进而使之不伦不类。 二、体现地域性特征 地区与地区的区别除了自身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之外,最重要的可识别性就是生活在那边区域的人们,就是说社会景观是一片区域的最可靠也最容易识别的标志。现在千城一面的现象就是人们抛弃了原有的社会景观,选择向发达“先进”的学习的结果。我并不反对高楼大厦,只是我觉得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他

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

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 【内容摘要】政治从来离不开精英,乡村政治尤其如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政治文化的选择,政治从来不可能超越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乡村精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规制乡村精英政治行动的软环境,如何规范乡村政治文化来规制乡村精英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乡村精英;治理;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张芳山,政治学博士,南昌大学廉政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 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熊节春,哲学博士,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哲学研究。 涂宪华,南昌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与当代经济发展。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存在影响着乡村的治理和建设,因而引发了很多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历时二十年的乡村基层民主实践一直在探寻实现村民自治的终极目标,但客观上却在走着一条精英治理的道路。这种精英治理模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这也许是中国这样一个缺少民主传统和民主训练的国度的政治文化惯性延续的必然结果,也可能是当前中

国乡村政治生态的客观要求。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今天的中国乡村,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执掌着乡村治理权力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乡村的各类能人。可以预见,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国农村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治理模式注定会成为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精英政治是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在乡村一级,精英的角色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乡村的治理。但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往往会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角色摇摆,会垄断乡村本已稀缺的资源,会破坏乡村的民主化治理;如果没有规制或规制不完善,精英治理就会成为百姓所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 一、乡村精英政治:偶然与必然 关于何谓精英,我们一般援引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v.pareto)的定义,他曾经将精英分为“治理精英”(governingelite)与“非治理精英”(n on-governingelite)两类。显然,政治精英只是治理精英中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军事上的领导者、有影响力的经济集团的领导者等。政治精英是政治体系中的精英分子,具体到中国,所谓乡村精英就是在村级组织中拥有领导地位的人,或者说是在村级组织决策中有影响力的人,这里指的乡村精英是一种狭义的精英概念,主要是指乡村政治精英。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 社会的文化发展”[1]。为什么乡村选择了这种精英体制?文化上

乡村旅游开发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

乡村旅游开发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 霍金斯说:“旅游业不仅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而且也会弄脏自己的巢”(霍金斯,1983),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认为乡村旅游在给广大新农村地区的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变迁、生态环境破坏、价值观念改变等不容忽视的挑战。 (一)文化挑战 乡村旅游带来的文化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随着城市游客大量涌入到乡村地区休闲,使得乡村相对弱势的农耕文化逐渐向城市强势的都市文化靠拢、趋同最后同化。二是乡村民俗出现庸俗化。为满足城市游客体验和猎奇的心态,乡村文化中展示的传统习俗等可能出现窜改、“冒充”和“伪民俗”等庸俗化情况,有些甚至以牺牲乡村宗教的神圣与严肃性来吸引游客,从而造成乡村民俗传统文化真实存在环境和实际意义上的破坏与消失。三是乡村文化出现商品化。为满足游客的需要,将乡村传统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使其舞台化、程序化、表演化,成了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刺激了旅游消费,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乡村传统文化的失真,文化再现的偏颇,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消失等。 (二)生态环境挑战

由于乡村旅游开发之初在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及其活动进一步恶化了原本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气品质下降。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人的进入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日益下降。二是环境卫生污染严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食品袋,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河岸、田间到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农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三是植被破坏严重。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面积由于破坏性建设、无规划的道路和餐馆、娱乐场所建设、游客的随意采摘与践踏而毁损严重。 (三)价值观念的挑战 乡村旅游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转变了陈旧观念,但也对乡村朴实的民风、生活秩序以及优秀传统观念带来了挑战和破坏。由于广大乡村地区长久以来相对封闭,文化生态相对脆弱,在城市游客财富和生活方式的“示范效应”下,当地居民会表现出一定的羡慕、盲从和对传统生活不满的心态,进而盲目模仿、有意迎合与追求,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甚至从事起诈骗、抢劫等违背传统价值观念的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乡村社区秩序的安定。

浅谈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浅谈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4-28T10:23:23.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作者:李青香[导读]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即打造山清水秀、适合人们居住、集约高效的生态空间。 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655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即打造山清水秀、适合人们居住、集约高效的生态空间。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围绕当前乡村景观现状问题,提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规划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原则 1 当前乡村景观问题 1.1景观破碎度高,文化特色缺失。现如今,在城市的影响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乡村往往片面追求城市化,伴随着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大量的人工景观杂乱分布,原有农村风貌受到损害,从而导致村域内自然景观破碎分布以及文化特色的缺失。 1.2景观布局无序,建设模式单一。随着乡村的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对于新引进的人工景观,缺少规划指导或者规划不切合实际,从而造成了乡村景观布局的杂乱无序。因此,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时更应该考虑景观的合理分布。 1.3景观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往往更看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对于乡村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常采取掠夺式的开发,挖湖填河、毁林开荒、不加任何处理的污水排放等,从而导致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空气、阳光、食物等生存必需的物质,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类的生命才会得到延续。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守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原则。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借助科学技术把人类社会和自然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一个生态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适合人们居住、环境优美的理想乡村环境。 2.2 尊重地方特色,打造特色化乡村景观 地方特色包括地方地貌环境、民族风情、当地传统及历史遗留文化等,其对于乡村发展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优势资源。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不仅要尊重与保护当地文化特色,而且要充分展现地方特色。 2.3 实现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乡村环境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发生改变,由于乡村受到经济、技术、文化及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偏重资源被粗放式开发利用,如森林被伐、围湖造田、坡地开荒,这些都给乡村环境及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同样的,一些生物和景观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这些并不利于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遵守推进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善待乡村环境和资源,合理规划设计乡村景观。 2.4保存维护生物和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为了让村民与当地的生物有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村民能够更富有。但是建设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达到物种与生态平衡。景观生态网络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景观生态网络的结构与动态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应具有多样性的景观,包括植物、河流、石头等自然景观,农田、林园、菜园等半自然景观以及居民区、商业等人工景观。景观多样性决定了景观的丰富度,景观多样性有助于保证乡村景观的稳定性。 2.5整体规划设计与协调发展原则 “美丽乡村”是对乡村全面的建设和各要素的统筹规划。根据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充分考虑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通过对乡村中生产、生活、生态、地形等各组成要素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宏观掌控村庄的整体发展方向、空间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引导。 2.6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于“美丽乡村”景观,不仅要作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对乡村文化景观化;还要通过对村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对文化的无形载体建设。有条件的乡村还可以发展农业旅游观光,提高村民收入。村民是“美丽乡村”的最终受益人,也具有最强大的行动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让村民参与其中,亦农亦商,带动乡村经济、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不同,城市规划是在已有建筑基础么上规划改造,而乡村规划首先要对村民进行调查,了解村民在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乡村规划的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比较普遍的问题为重点进行乡村规划。这充分体现了乡村规划中与人的互动,也是对当地村民的尊重。 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乡村传统肌理,构建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按照历史地理学理论,每个乡村的发展都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迁移及环境演化,在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后,每个乡村都形成了其特有的生命肌理。为了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乡村居住区应保持良好的围合感,紧密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增强村民间的情感交流。另外,在规划设计劳动场地、休息娱乐场地时,要确保其连接路线顺畅,方便居民生活、生产及休憩娱乐。在规划设计乡村原有形态时,应努力挖掘能够保护原始乡村形态的景观素材、元素及空间肌理,从而增强乡村的温馨感、和谐感。 3.2 打造乡村地方特色魅力 乡村的地方特色包含历史遗留文化、民俗传统、民间艺术等,这些对于村民而言都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充分结合并运用地方特色,如运用乡村特有植被、建筑、石材或者独特的风俗小品,打造具备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3.3 建设尺度宜人的乡村格局 乡村的庭院、街道就好像大地特有的纹理,在对其进行串接编制后,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空间格局。要打造尺度宜人的乡村格局,在进行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时,规划半径及村民步行活动半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例如,对于步行的村民而言,公共设施服务半径为900 m左右,满足村民15 min 内可以到达;村民人际交往半径不能超过600 m,即人们10 min 内可以到达。总之,规划设计建设用地要做到通达性好、尺度合理,这样才能打造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