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

无彩色

产生素静的单调感

无彩色虽然无色相但他无彩色对比,无彩色虽然无色相但他们的组合在实用方面很有价值,对

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

姐妹色

同种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

邻近色

同种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

类似色

类似色相对色性对比距离约60度左

右,为较弱对比类型效果较丰富活泼,

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中差色

中差色相对比,效果明快活泼,使人兴奋,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是调和之感。

对比色

对比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效果强烈醒目有利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

互补色

补色对比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效果强烈,炫目,

综合色

综合色对比给人一种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明快,简洁大方

三大构成

——色彩构成

作业名称:色彩构成

班级:室内1011

学号:1020306109

姓名:华学东

指导老师:郑爱东祝贺

色彩基本理论

设计师必修课:色彩构成基本理论知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明度对比理论

色彩对比 在我们的视觉中,任何物体和颜色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们都是从整体中显现出来的,而我们的感官也不可能单独地去感受某一种色,总是在大的整体中去感觉各个部分。我们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认识色彩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故任何色彩都是在对比的状态下存在的,或者是在相对条件下存在的。(色彩对比是色彩最普遍的存在形式) 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时,相互影响后产生出不同的差别的现象。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自然会形成“比较”的格局和效果。 对比的关键是差别(色彩间差别的大小,决定着对比的强弱) 一、两种对比现象 1、同时对比:同一时间,同一视域,同一条件,同一范畴内看到两种颜色所产生的对比现象。 同时对比规律: ⑴亮色与暗色相邻,亮更亮,暗更暗。灰与艳并置,灰更灰,艳更艳。冷于暖并置,冷 更冷,暖更暖。 ⑵不同色相邻,都倾向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⑶补色相邻,由于对比作用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鲜艳度也同时增加。 ⑷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的增加而增加,相邻之处边缘部分最为明显。 搞宣传或者经常注意标语的人会发现,在红纸上用墨汁写字,其效果好像在红纸上写绿字一样。这就是同时对比所产生的视觉作用(对联也是如此)。在同时对比中,对比色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的。色的错觉现象就是由同时对比造成的。(参考图例) 2、连续对比:指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的过程中,不同颜色刺激之间的对比。简单说就是先看了某种颜色,然后再看另一种颜色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当我们先看红色的地毯再看黄色的地毯(时间非常接近),我们发现后看的黄色地毯带绿味,这是因为眼睛把先看色彩的补色残像加到后看物体色彩上面的缘故。】【如先看的色彩明度高,后看的色彩明度低,后看色彩显得明度更低;如先看的色彩明度低,后看得色彩明度高,则后看色彩显得明度更高。】

色相对比教学设计

《色相对比》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色相对比在色彩对比中是比较复杂又比较重要的一种类型,它是《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中的一单元。此课题的练习,使学生了解不同色相对比的不同视觉效果,有助于提高认识色彩,分析色彩的能力,为设计用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业类型:色彩构成理论 三、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见色相对比类型及特点,并能运用色彩对比理论对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整合。 ②了解不同色相对比所带来的视觉变化,感受色彩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效果。 ③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运用色彩的实际能力。 ④培养学生对视觉形成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色相对比的类型及特点 五、教学难点:同类色相与邻近色相的差异,强烈色相对比的调和。 六、学生分析: 职教工美专业学生对色彩有基本接触,对色彩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对各色相对比、结合色相环、及对优秀作品的观后体念,将梳理、整合成系统、形象生动的色彩观点。 七、设计思路: 本课理论结合实例,通过采用多媒体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电教手段、较形象、生动给学生介绍色相对比的各类型、特点,激发学生对色彩对比的兴趣。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在授课中穿插学生作品、大师作品欣赏,以及安排一次小组竞赛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了解知识同时,得到艺术熏陶,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深度。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符合作业要求的不同色相对比的优秀范画若干张、颜料、纸等绘画工具,学生准备(先前作业)色相环,绘画工具。 九、施教课时:1课时 色彩的对比—色相对比

提出问题:欣赏完以上两幅画面为什么相同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及感受。

色相对比:因色相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如图由黄、红、绿色相的差别而形成的色

色彩对比规律

色彩对比规律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出现明显的差别,并产生比较作用,称为色彩对比。 同一色彩被感知有色相、明度、纯度、面积、形状等因素是相对固定的,且处于孤立状态,无从对比。而对比有成双成对的比较的含义,所以色彩的对比现象是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间的;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是指空间上的并置或时间上发生的位移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共存关系;色彩对比的前提要出现明显的差别,没有差别的色彩对比失去对比的意义。 色彩的对比规律,就是研究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差异。不同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和面积、形状、位置以及心理效应的差别构成了色彩之间的对比。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在于色彩对比因素的巧妙使用。各种因素差别越大,色彩对比效果就越强烈,缩小或减弱这些关系,对比效果就会趋向调和。色彩配置都带有一定的对比关系,因为各种色彩在构图中并不是孤立出现的,总是处于各种色彩环境之中,因此色彩对比在画面构成中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根据不同的色彩环境而显现出不同的对比效果。受光线变化、周围环境、物体固有色、物体表面的组织构造、反光程度、距离的远近等因素的影响,视觉所能观察到的色彩现象丰富多彩,而色彩间的差别还因性质、程度与效果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构成色彩对比诸条件中,色彩间的差别是最基本和广泛的,因此色彩对比也有其广泛性。任何视觉形象的发生源于色彩的差异和对比。单一色彩没有差别和对比,不会产生空间感和形象感。无彩色有明度的特性,无彩色之间就可形成非常多样化的明度对比;有彩色同时具有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等关系,有彩色与无彩色之间,也可形成非常多样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及综合对比等关系。此外,色彩间还有冷暖、轻重、进退等心理效应方面的差别以及形态上的差别。 色彩的对比,从发生的现象上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都是由于视觉生理条件的作用在视觉中发生的色彩现象。同时对比基于同一时间条件下色彩并置时视觉的补偿作用,而连续对比则基于不同时间条件下视觉的残像现象。伊顿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对比的基本规律,对色彩艺术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说明了人类的眼睛只有在互补关系建立时,才会满足或处于平衡。”“视觉残像的现象和同时性的效果,两者都表明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实,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这种补色没有出现,视力还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 色彩的对比,从色彩的基本要素上可以分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决定了色彩对比的外部特征,明度对比决定了色彩形状的认知度,纯度对比决定了色彩的性格特征的变化;从色彩对比的心理知觉上可以分为冷暖对比、轻重对比、进退对比等;从色彩对比存在的形态上可以分为面积对比、形状对比、位置的对比等。强调每一种对比都能呈现出其他对比无法达到的效果。下面我们分别具体进行论述。 1、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主要指的是在同一时间下色彩并置的对比效果,同时对比产生于这样的事实:看到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眼睛都会同时要求它的补色,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的将它产生出来。正是由于这个事实,色彩和谐的基本原理才包含了互补色的规律。

色彩理论知识

色彩理论知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油墨色相差异

如何解决印刷色相差异 (金鹏凹版印务有限公司程俊) 摘要:色差,在印刷行业中是一种常见现象,由于个人感官认知的差异与对印刷工艺标准不了解,必然就走进印刷品一定要和样品完全一致的误区。印刷只是个复制样品的过程,色差是避免不了的,只是大小的差异罢了。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应当要注重经验的积累,来尽可能的避免较大的色差。 关键字:色差,油墨 一、油墨色相的基本特点 任何一个彩色均由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表示,因而在配色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尽管理论上说黑色是光线的完全吸收,但黑墨仍然具有光泽。丝印油墨是颜料(色粉)与树脂连结料研磨而成的,颜料的粒子周围包裹着一层近乎透明的树脂油,这层树脂油对光线具有折射及反射作用,因而我们能感觉到黑墨印刷在基材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光泽。在油墨配色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印刷工艺、墨层厚度、印刷基材等条件来决定所用油墨。在选择油墨时,要考虑油墨本身光泽、色相、着色力、遮盖力。 (1)、光泽既可以用仪器测量,亦可以凭肉眼判断,通常在配色过程中仅凭肉眼观察。光泽实际上指的是油墨印刷样受光照射后向

同一个方向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小的程度。其直接影响印刷品外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在选择油墨时,要分清油墨本身是亮光、半光还是哑光型油墨,避免混合错误。 (2)、色相是颜色的基本特征,用于质的区别。配色时,首先要考虑色相是否一致,其检测方法通常是通过刮样纸刮色或者进行模拟印刷,凭人的眼睛对标准样和试样进行观察比较。 (3)、遮盖力是油墨遮盖其底色的程度。遮盖力越好则其透明度越差,透明度高低影响着油墨套色的效率及受印刷基材影响的程度。 (4)、着色力是表示油墨浓度高低的一种方法。其测定是以一定量的油墨再加入一定数量的标准白油墨冲淡混合后,再进行与标准样比较的方法。差色力强弱反映该墨混色程度,影响着印刷墨膜厚度。 二、生产中产生色差的原因分析 彩色原稿经颜色分解成单色加网后制成不同印刷方式的印版,然后通过四色基本色油墨(黑——K、黄——Y、品——M、青——C)再现出图像的阶调层次与色彩。三原色油墨是减色混成彩色图像的色料,其色度特性有很大的缺陷。油墨要叠印在承印物上,承印物的表面特性及其油墨结合后对油墨颜色的影响加大了油墨呈色的缺陷。由于印刷方式的不同,需要复杂的印刷工艺过程,也会产生颜色合成的演变,都会造成印刷色差。 (1)、油墨色度性能等因素造成色差 油墨和印刷工艺产生的不同油墨或同颜料的色纯度不同,树脂和

色彩理论基础

色彩理论知识(01)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色彩构成基础理论

色彩构成基础理论 色彩原理 一、色彩形成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物体色:物体色本身不发光,它就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 光 源 色 复色光 白色光(全色光) 投射在物体上 不透明物体 反射 有色光半透明物体 单色光透明物体透射 色彩组成 基本色 一个色环通常包括12种明显不同的颜色。而对于艺术设计师充分理解的色环与色论的重要方面,也许不会被我们中的网页设计者们能够充分欣赏。缺少多这方面的了解,您将会把事情搞乱。 三原色 从定义上讲,三原色就是能够按照一些数量规定合成其她任何一种颜色的基色。为了确定三原色,您必须首先确切明确哪一种颜色就是您正在使用的中间色。在上小学时,您可能就知道了三原色:红、黄、蓝,并且您现在用于展示的,仍然就是红、黄、蓝三原色。但就是如果您有喷墨打印机

的话,花点时间把它的盖子打开,瞧瞧它的墨盒。您能瞧到红、黄、蓝不?不能!您可能瞧到的就是四种墨色:蓝绿(青)色、红紫(洋红) 色、黄色与黑色。颜色的不同就是由于您的电脑用的就是正色,而您的打印机用的就是负色。显示器发出的就是彩色光,而纸上的墨则吸收灯光发出的颜色。更进一步的解释就超出了本文要探讨的范围。除了发射与吸收光的不同之外,本文涉及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正色与负色模式,出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我们仅探讨着正色模式的三原色:红、绿、蓝。 近似色 近似色可以就是我们给出的颜色之外的任何一种颜色。如果从橙色开始,并且您想要它的两种近似色,您应该选择红与黄。用近似色的颜色主题可以实现色彩的融洽与融合,与自然界中能瞧到的色彩接近起来。 补充色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相对色一样,补充色就是色环中的直接位置相对的颜色。当您想使色彩强烈突出的话,选择对比色比较好。假如您正在组合一幅柠檬图片,用蓝色背景将使柠檬更加突出。 分离补色 分离补色由两到三种颜色组成。您选择一种颜色,就会发现它的补色在色环的另一面。您可以使用补色那一边的一种或多种颜色。

色相对比——详案

[课题] 色相对比 [课型] 综合运用、实作 [教学对象] 广告设计专业一年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色相对比的概念与相关内容。 2、情意目标:让学生明确色相对比中包含的内容,及各对比的特点与调性。 3、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水粉颜料表现色相对比,提高学生色彩掌握能力和控制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1、优势分析:通过前几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有了基本的色彩基础知识, 对本课知识理解奠定了一定基础,通过图片展示和图示,更能引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对较为简单。 2、劣势分析: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色彩训练,容易出现对知识点理解了, 但难以运用到实际中,即明白了,也会欣赏,但独立完成作业的时候又 有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树立学 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色相对比中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补色的概念及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掌握各色彩关系的内容特点,怎样利用色相对比特点准确表达各具情感的画面。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1、课前的组织教学:准备所需资料、画片,书写教案。 2、讲授前的组织教学:上课前,教师提前到教室,组织学生打水、洗笔,准备好上课所需工具,准备上课;上课铃响后,调整好学生状态,开始上课。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色彩混合的相关知识,较好地完成了二十四色相环的制作,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四组图片。(PPT演示不同色相对比的图片)(设问)这些色彩搭配带给你哪些感受?请大家将图片找出右边相对应的词语形容。朴素、静谧、雅致、含蓄、刺激、强烈、生动,活泼。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对,第一幅图可以与朴素、静谧相搭;第二幅图与雅致、含蓄;第三幅图刺激、强烈;第四幅图生动,活泼。这些不

色相对比理论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象色彩外表的华美的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三、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各色相由于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远近不同,形成了强弱不同的色相对比。 (色相环中,色彩间隔距离大小决定了色相对比组合的强弱关系。) 色相对比分为四种: 1.同类色对比; 指在色相环上15 度以内的色彩差别对比所呈现的色彩构成效果。是最弱的色相对比。它是同一色相捎带不同明度、纯度或冷暖倾向之间的色彩对比。即:只有明度深浅之分,没有色相区别。对比效果单纯、雅致.但也容易出现单调、呆板的效果.应采用拉开明度距离和彩度关系来调整。 2.邻近色相对比; 色相相隔15度以上至30度左右的对比。是色相中较弱的对比. 这一对比中的颜色属于一个大的色相范畴.但有不同的颜色倾向,如红.大红、黄绿、蓝绿等色。此对比的特点统一,和谐,与同类色相比效果要丰富得多。 3.类似色相对比; 相隔距离60度左右(不超过90度)的对比为类似色相对比.属色相的中对比。类似色相的配色效果显得丰满、活泼,既保持了随和、统的优点.又克服了视觉不满足的缺点。服装设计和室内设计经常使用这种配色方法。 如淡黄与淡绿,橘黄与朱红,红与紫,蓝与绿。

4.对比色相对比; 相隔距离120度左右的对比称为对比色对比,属色相中的强对比。此种对比有着鲜明的色相感.效果强烈、兴奋,但过分刺激易使视觉疲劳,处理不当会产生烦躁、不安定之感。如红与黄绿,红与蓝绿,橙与紫,蓝与黄。 ⑴原色对比 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相环上最极端的色,它们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合而产生,却可以混合出色环上所有其它的色。红、黄、蓝表现了最强烈的色相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会使人感到一种极强烈的色彩冲突,这样的色彩对比很难在自然界的色调中出现,它似乎更具精神的特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选用原色作为国旗色彩。京剧脸谱也使用强烈的三原色突出人物的特征等。 罗马尼亚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蓝、黄、红三色。蓝色象征蓝天,黄色象征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象征人民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欧洲国家差不多80%都是三色旗,或三行,或三竖!) (意大利,绿、白、红三色。比利时,黑、黄、红。)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

色彩的对比—色相对比

章节色彩的对比—色相的对比 教学目的1.掌握色相对比类型及特点 2.了解不同色相对比带来的视觉变化 3.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色相对比的类型及特点 难点:同类色相与邻近色相的差异,强烈色相对比的调和 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解法;2讨论法 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例,多媒体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1.同类色对比 2.邻近色对比 3.对比色对比 4.互补色对比 5.中性色彩与彩色对比 参考资料林家阳编著《设计色彩教学》东方出版中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色相的概念、色彩的三要素。 导入:展示两幅不同色彩对比的画面,一张为相对多对比,一张为相对强对比(内容相同,色彩不同)。 对比结果:一张对比柔和、色彩协调;一张对比强烈,醒目 总结:色彩的不同组合形成色彩的对比。对比产生美。。 二.讲授新课 (一)色相对比概念:由色相间的差别造成的对比,色相对比的强弱决定色相在色环上的距离 (二)色相对比分类(通过色相环): 1.同类色对比:色相环上与基色相接的色(最微弱的对比,易单调,需借助明度、纯度来弥补) 举例:钟楼啤酒、汽车广告 作用:表现高品质、安静、温馨浪漫 注意:有深浅浓淡变化才不至于呆板。 2.邻近色对比:色相环上指间隔45度左右,相差2-3色(即保持了邻近色单纯、统一和柔和的特点,又有耐看,明确的特点)3.对比色对比:色相环上指间隔120-170度,相差7-11色(对比鲜明强烈,具有饱和、华丽、欢乐、活跃的感情特点易兴奋、激动、产生不协调感) 注意:对比面积比:3:7 ,2:8 ,9:1

4.互补色对比:色相环上处于180度的两色(对比强烈可用来改变单调平淡的色彩效果) (例子)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建筑、织绣、民间年画、民间艺术品、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玻璃窗画,高更、凡高、马蒂斯等的绘画梵高的书信中描绘《在阿尔的卧室》:“墙壁是淡紫色的,地板由红色方块所组成,木床和椅子是黄色的、黄油色的,床单和枕头很亮,是柠檬黄绿色的,椅子是大红色的,窗子是绿色的,梳妆台是橙黄色的,脸盆是兰色的,门是淡紫色的,如此而已,此外在这紧闭的房间里再也没有什么,一切都是用均匀的纯色画出,就像彩色木刻那样” 5.中性色彩与彩色对比:黑白灰金银 作用:缓冲对比作用:衬托彩色 注意:彩色为重点色,面积宜小,不超过四分之一 三.布置作业 运用色相对比规律,以春夏秋冬四季为题,分别以四种色相对比形式进行色相对比练习。8开纸。 作业提示:尽可能宽泛的使用不同的工具与方法。最大限度的去探索色彩对比调和的表现性。 四、课堂小结 本次课主要学习了色彩对比中色相对比与调和。主要包括同类色对比、邻近色对比、对比色对比和互补色对比、中性色与彩色对比。通过与色相环和一些实例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出色环中距离越远,颜色对比越强烈,距离越近,颜色对比越弱,通过这些规律的归纳,我

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近似调和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接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色彩构成 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 (1)高长调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 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色彩学》基础理论

色彩的基础原理之一 一、光的本质 17 真正对色彩进行科学的分析,是由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667年通过三棱镜分解出 来开始的,称为可见光谱色,投在垂直的白色立面上呈现一种连续的色带,相互渐次变化,分为七色。光学上把这种使白光分解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光是属于一定波长范围内的一种电磁辐射。而人的视觉对从380~780nm(纳米或者毫微米)这一极小范围内的电磁辐射最为敏感,这叫可见光谱。 二、色光混合的规律 蓝、绿、红三原色光的等量混合是色光混合的最基本的规律,当三原色光等量混合的时候,形成白色光。红光与绿光等量混合的时候,形成黄色光;红光与蓝光等量混合的时候,形成品色光(也叫洋红);绿光与蓝光等量混合时,形成青色光。 若两种色光等量混合时形成白光,这两种色光之间的关系为互补色光 色彩的基础原理之二 第一节色彩的属性 一、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明度和纯度,是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和主要倾向,也指特定波长的色光显现出的色彩感觉。一个画面,主要的色彩倾向往往是色相起作用。 2、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明暗的程度。色彩明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种是各种色相之间的明度差别,另外一种情况是同一色相的明度,因为光量的强弱而产生不同的明度变化。 3、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度或纯净饱和的程度,也称彩度。孟塞尔色立体中采用了14级的纯度变化。红色纯度最高,为14级,黑白灰纯度为零,橙、黄、紫居中,纯度最低的为蓝、绿色。 第二节色彩的混合 色彩的混合有三种基本形式: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称为加色法混合;颜料的三原色品红、柠黄、湖蓝混合,称为减色法混合;还有一种是空间混合。 一、加色法混合 加色法混合是色光的混合,它的特点是:色光的明亮度会随着色光的混合量增加而增加,习语称越加越亮 二、减色法混合 各种颜料、染料和涂料的混合属于减色法混合,由于物体对光谱中的色光有吸收、反射作用,其中吸收就相当于减去的意义 三、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有空间混合和旋转混合两种,与色光的混合有相同之处,也是色光传入人眼在视网膜神经感应传递过程中形成的色彩混合效 空间混合是另一种混合方式,将几种色彩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距离观看,使其在视网膜上达到难以辨别的视觉调和效果,也就是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由于这种混合受到空间距离以及空气清晰度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空间混合。 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 “色立体”。 孟赛尔色彩体系,以及由奥斯特瓦德创立的奥氏体系。 孟赛尔表色体系(M.C.S) 在孟氏色立体的色相环中,(见范图:孟塞尔12色相环)以红(R)黄(Y)绿(G)蓝(B)紫(P)为5个基本色。在相邻的色相间各增加黄红(YR)、黄绿(YG)、蓝绿(BG)、蓝紫(BP)、红紫(RP)构成10个主要色相,每个色相又详分为10等分,

色相对比的基础知识

色相对比的基础知识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接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二>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图) (1)高长调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 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2)高中调如10:8:5等,该调明暗反差适中,感觉明亮、愉快、清晰、鲜明、安定。 (3)高短调如10:8:7等,该调明暗反差微弱,形象不分辩,感觉优雅、少淡、柔和、高贵、软弱、朦胧、女性化。 (4)中长调如4:6:10或7:6:1等,该调以中明度色作基调、配合色,用浅色或深色进行对比,感觉强硬、稳重中显生动、男性化。 (5)中中调如4:6:8或7:6:3等,该调为中对比,感觉较丰富。 (6)中短调如4:5:6等,该调为中明度弱对比,感觉含蓄、平板、模糊。 (7)低长调如1:3:10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强烈,感觉雄伟、深沉、警惕、有爆发力。 (8)低中调如1:3:6等,该调深暗而对比适中,感觉保守、厚重、朴实、男性化。 (9)低短调如1:3:4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微弱,感觉沉闷、忧郁、神秘、孤寂、恐怖。 另外,还有一种最强对比的1:10最长调,感觉强烈、单纯、生硬、锐利、眩目等。 1

色彩构成理论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编辑本段]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3、计算机色彩显示 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如何生成的?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的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编辑本段]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编辑本段]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

色彩理论2-第二节 色彩的分类与特性

第二节色彩的分类与特性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 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洋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和白。试将纯黑逐渐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到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做成一个明度色标(也可用于有彩色系),凡明度在0°~3°的色彩称为低调色,4°~6°的色彩称为中调色,7°~10°的色彩称为高调色。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3°以内的对比称明度的弱对比,又称短对比。3°~5°的对比称为中对比,又称中调对比。5°以外的对比称为强对比,又称长调对比。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面积大,作用也最大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和另外色的对比属长调对比,整组对比就称为高长调,用这种办法可以把明度对比大体划分为高短调、高中调、高中短调、高中长调、高长调、中短调、中中调、中高短调、中低短调、中长调、中高长调、中低长调、低短调、低长调、低中调、最长调等16种:以下略举9种(见图4;彩图16~18) 一般来说,高调明快,低调朴素,明度对比较强时光感强,形象的清晰程度高;明度对比弱时光感弱,不明朗、模糊不清。明度对比太强时,如最长调,有生硬、空洞、眩目、简单化等感觉,而且有恐怖感。 2.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色彩的三要素、三属性或三

特征。 (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给眼睛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每种波长色光的被感觉就是一种色相。 依色散可分出色相的序列关系,即红、绿、蓝(蓝紫)三原色加间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并可在色相环中细分为 (2)纯度:纯度是指色光波长的单纯程度,也有称之为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在七色相中各有其纯度,七色光混合即成白光,七色颜料混合成为深灰色;黑白灰属无彩色系,即没有彩度,任何一种单纯的颜色,倘若加入无彩色系任何一色的混合即可降低它的纯度。在七色中除各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并列的色散序列色相带,将各色同样等量加灰,使其渐渐变为纯灰,通过实验可以明确看到红色最难,青绿色最容易,这就说明红色纯度最高,而青绿色纯度最低。 (3)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对物体色来说,除了称明度之外,还可称亮度、深浅程度等。 无论投照光还是反射光,在同一波长中,光波的振幅愈宽,色光的明亮度愈高。在不同波长中,振幅比波长的比数越大,明亮知觉度就越高。 白颜料属于反射率高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的反射率,也就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白色愈多,亮度提高愈多。黑色颜料属于反射率极低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黑色,可以降低混合色的反射率。稍混一些,反射率就明显地降下来,也就降低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黑色愈多,明度降低愈多。灰色属于反射率95%以下与10%以上的色彩,即属中等明度的色彩,黑白与不同明度的灰色,可以构成有秩序的明度序列。 不同色相的光的振幅不同。红色振幅虽宽,但波长也长;黄色虽然振幅与红色相当,但它的波长短。红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小于黄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所以红色较黄色明度要弱。我们可以将色散带展开,即:紫红、红、橙红、橙、橙黄、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蓝紫、紫、紫红。使紫红居两端,黄色居中央,向上逐渐加白,可以发现,黄色很快就可变成纯白,而紫色最慢变为纯白。向下逐渐加黑,紫色很快即可变为纯黑,其次为青色,而黄色最慢才变为纯黑。整个表变为W形,这说明黄色明度最强,而紫色最弱,其余类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