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和教材分析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和教材分析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和教材分析

本文是关于《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和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提示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古诗词三首》分别描绘了儿童戏蝶、初夏田园和农家安居的宋代乡村和谐画卷;《乡下人家》以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农家小院门前屋后在不同时节中呈现的独特景致;《天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乡下儿童放飞心灵的生活片段;《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描绘了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作者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字时行间尽情跳动。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它既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也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其中“初步体会”则指出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的度,引导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该要素安排在第一单元,是对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衔接与提升。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思,比四上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聚焦,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丰富个性化感受,增进理解,从而提升阅读的综合能力。为了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本单元在选文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能力培养上又注重了梯度。《古诗词三首》书后习题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画面强的诗句,在想象画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乡下人家》在文末借助泡泡图直接提示抓关键句来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天窗》除了书后习题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键词句外,还借助泡泡图提示还需关注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语句;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利用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迁移运用前面学到的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整体上梳理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会在文章不同位置抓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想法,体会作者情感;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通过城乡生活比较、看图仿写和自然风光的名联积累,都指向了让学生从“内在体会词句情感”向“运用词句表达感受”的语言内化过程。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单元表达目标,安排了习作《我的乐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乐趣,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与单元语文要素互相呼应,前面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习惯,同时也给学生习作中自由表达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技巧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技巧 一、教育内涵的把握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理想的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师幼互动,实现幼儿的有效学习以及教育内容内涵的整合。 教师们拿到的是教材内容变为教学过程,变为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创造,需要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能读出教材内容的内涵、背景、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实施中得心应手。 例如:小班上册《一对好朋友》: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之间不仅是经常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有的教师只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幼儿思维单一,不少幼儿答: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不少教师由于由于对教材的专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即“是什么的知识”很少考虑教材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比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做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诀窍的技能。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幼儿园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最具体化的体现,但许多教师对“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目标不够全面:只就学科提出单一技能目标或只有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目标。如手工活动撕贴“柳条”,教师只提出一条目标“学习用较大的皱纹纸撕成柳条。” 2、活动目标不具体:目标无法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地贯彻与落实,其他教师看后不能清楚地了解授课老师的教育思路。如:歌曲“小鱼游游”中的目标: (1)初步熟悉歌曲,愿意和大家一起唱 (2)能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3、主语不够统一:在目标中同时出现教育目标与幼儿发展目标,提法较乱。体育游戏“小动物开车”中的目标: (1)练习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并能学会互相不碰撞。(幼儿主语); (2)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教师主语)” 4、幼儿能力发展目标较模糊:不能就具体的活动,清晰而明确地陈述幼儿应获得的某方面、某层面认知策略及能力的发展。如科学活动“这是什么车”中的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汽车的名称及典型特征,了解不同汽车的用途; (2)学习仔细观察与大胆讲述。”又如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提出能力目标为“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发展想象力。” 5、幼儿个性、社会性教育目标较笼统:虽然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在许多目标中有所体现,但陈述的较为宽泛,多为“培养兴趣”“萌发情感”等等。如制定美术活动时往往有目标为“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又如体育活动中第有这样的目标“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6、目标缺乏针对性:教师们在借用别人的教材时,照搬照用,因此往往一个优秀的教案,在实际运用中却无法体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7、先有活动,再制定目标,丧失了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功能。(本末倒置,觉得该活动可以实现哪些目标,就写上哪个,而不是活动围绕目标来进行。)

《古诗词三首》教案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

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独去闲两不厌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幼儿园中班第二学期教育教学目标

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1、倾听部分 (1)能有礼貌地集中注意倾听他人说话。 (2)能区分普通话与方言的发音。 (3)能理解多重指令。 2、表述部分 (1)积极学说普通话,发音清楚。 (2)说话声音的音量和语速适当。 (3)能用完整句连贯地讲述个人经历以及图片内容。 3、欣赏文学作品部分 (1)初步了解幼儿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及其构成因素。 (2)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散文和讲述故事等。 4、早期阅读部分 (1)知道口头语言和文字的对应转换关系。 (2)能独立阅读图书,理解画面内容。 (3)对画面的文字感兴趣,主动学认常见文字。 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1、能够感知和理解歌词和曲调、内容,在集体歌唱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知道可以运用歌唱的速度、力度和音色的刚柔、声音的连贯、断开等变化来表达音乐情绪。 2、能够根据音乐节奏快慢、强弱的变化及自己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联想,模仿和新编律动及舞蹈动作,学习欣赏和评价同伴的作品。 3、能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运用固定的节奏型演奏节奏乐,注意培养幼儿看指挥手势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集体演奏时与音乐、同伴协调一致。 4、培养幼儿听觉注意力和音乐感受能力,能区别音乐作品的力度、速度的变化,初步了解音乐A—B—A的结构,体验倾听的快乐。 数学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选择数学活动。 2、能主动、专心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对自己的成果感兴趣,能注意发现周围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的空间位置。 3、能听清老师的话,按要求活动,会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要求、结果,并按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结果。 4、学习按某一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建立初步类概念。 5、学习目测数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物体大小因素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数序、数差关系。 6、有初步的方位感。 7、认识正方形、三角形,练习三角形、正方形的变换、拼拆和分类计数。 社会教学活动目标: 1、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学会简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同时敢于承认错误,有初步的责任感。 3、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掌握初步的交往技能,懂得谦让。 4、努力尝试克服困难,具有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诚实、勇敢、守信的品质。 美术教育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解析

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 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 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 , 以具体课文为例子 , 引入教学 , 举一反三 ,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 ,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 引导 、 促使学生领悟 、 学会学 习语文(读写)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三个年级、六册课文围绕总体目标,各有侧重点,层层深入(具体见下各册各 单元分表 ) 。 分析课文,不要纠缠在一些细微末节,重点: 1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从字 —— 词 —— 句 —— 节 —— 段 —— 篇 , 学会从具体内容中 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读、写的基础 ) 。 3 、读懂、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从表层义 —— 深层义 —— 比喻义 —— 象征 义)及作者如何表达的 基本方法。 七年级上册 本册重点提示:本册教材针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这是人生一个重要转 折点 ) ,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 把握好本册语文的教学重点 : 引 发 兴趣,关注语文(大语文 ) ,立好规矩,打好基础。 针对初一新生,要发扬继承好小学中学语文的一些传统(如认真书写、教师指 导细致等 ) ,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学 、 自我分析的能力 。 基础能力培养的重点 一 是阅读能力(重点是记叙文 ) ,二是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得一笔好 字 ) , 三是写作能力 ( 逐步了解和掌握五种表达方式 , 重点是记叙文 ) , 四学习 语文 的一些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写作五种表达方式: 目标 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 课 文 教 学 重 点 练 习 第 单 元 针对学生刚进 入初中这样一 个人生的转折 , 引导正确对待 人生 : 人生是美 好 、 曲折而又需 要去努力实现 , 关爱生命,体 验 、 憧憬 、 思考 人生。 1 、 掌握词语 ( 备 一词语本 ) ; 2 、懂得文章要 表达一定的思 想观点及基本 的表达方法 ( 直 接、间接) 3 、重点学习叙 述的表达手法 。 4 、建立一些学 习语文的规则 (如记好笔记 、 每周一篇周记 、 每天练字等 ) 。 1 《 在山的那边 》 (诗歌) 1 、 了解诗歌特征及基 本表达手法(形象中寄 托感情或哲理 ) 。 2 、 “ 山 ” 、 “ 海 ” 及 “ 寻 海 ” 的含义。 1 、收集一 些 关于 人 生诗歌; 2 、学写诗 歌。 2 《走一步,再 走一步 》 (记叙 文) 1 、 记叙文的要素及基 本要求。 2 、 叙事 —— 感慨(登 山的艰巨及心理感受) 叙事中说明 一定道理 ( 区 别小学的记 叙文 ) 。 3 《 生命 , 生命 》 (杂文) 杂文特点:夹叙甲议, 重在议论(与前文比 较)。 了解杂文 , 评 论生活学习 中的人、事 。 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 单元、 单 记载人的行为经历,叙述事情的经过变化。 写景状物,描摹景的氛围,形容物的形态。 剖析事物构造,解释概念含义(析理释义 讲道理,明观点,论是非。 o 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道理谁都知道。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一轮圆圆的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抒发感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 。 啊,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七年级(上)语文 课文总体目标(一)

人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

幼儿园教育目标

未来星幼儿园教育目标 一、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清晰的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让实现这个目的。 二、制定幼儿园具体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方法要恰当 (1)按时间的范围划分,那么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每一学年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一个月和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单元” 可以是主题活动单元,也可以是教材单元; 第四层次:幼儿一日活动、一个活动或一节课的教育目标。 (2)如果从教育目标指导的范围来划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 第一层次:指导本园的教育目标 第二层次: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指导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 第四层次:直到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即根据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确定目标。 这几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统一到多样的层次组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阶梯结构图:

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害,其内容的涵盖面一定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制定教育目标常常出现偏差,如在体、智、德、美四育中,或重德育轻智育,或重智育轻德育;在每一育中也有这种情况,如在智育中重知识的掌握而轻智力的培养;在体育中重动作的发展而轻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在德育中,重社会知识的掌握而轻道德情感的培养;在美育中,重艺术技能的掌握,轻创造性的培养等。教育目标内容的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由若干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之间是相互衔接,体现幼儿心理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同时,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总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 三、幼儿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幼儿教师是按照社会要求去促进幼儿发展的,是将教育目标真正落实为幼儿发展的总设计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诱饵的技术;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没幼儿教师的这种女里,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

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基础。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就会有的放矢,课堂环节可能会更合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那么,怎样确定课堂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呢?一般地,我认为教学目标只有两个: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这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把握好这两个问题,也就可以将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好。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转变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确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这节课中学了什么。才可能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下面我简单谈几点在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注重教师的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空间,营造运用知识的氛围,发掘运用知识的源泉,这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加强,思维将会更有条理,创新意识将会更加强烈。 二、让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要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抓住关键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应有价值。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更要教会他们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我提倡在同伴、小组里要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并且要激发学生针对文章,多提与众不同的问题,这样,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你学会了,掌握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更丰富了,更能扩展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落花生》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以下

幼儿园美术教学目标及参考内容 3-6岁

美术领域教学目标与参考 大班上学期 教学目标一、兴趣与审美 1.喜欢参加多种美术活动,激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2..引导幼儿欣赏感兴趣的绘画作品,工艺品、雕塑、建筑物等,培养幼儿初步发现 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能力。 3.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感受对称、均衡美,初步学会正确评价美。 4.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解释他人的美术作品,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学习用 语言、动作、表情、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一、绘画 1.启发幼儿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能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体 验创造的乐趣。 2.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感受过或想象中的物体的动态结构和简单情节。 3.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学习根据画面需求,恰当地运用各种颜色表现自己的情 感、注意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 4.指导幼儿学习在画面上主体突出,合理布局。 二、手工 1.引导幼儿较熟悉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表现自己的意思。 2.启发幼儿用点状材料、线状材料拼贴或制作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3.指导幼儿学习用多种技法折出物体的各种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4.引导幼儿学习用目测的方式将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来表现物体的形象特征。 主要参考内容绘画:我的老师 月亮船 虾(水墨画) 纸盘画(线描画) 堆雪人(油水分离) 美丽的烟花(油水分离) 线拉画 化妆舞会 手型画 有趣的石头画 树叶拓印 躲猫猫 手工:菊花朵朵开 种子创意画 果壳粘贴画 盘扣风情 做贺卡 欣赏:齐白石《虾》 年画 梅兰竹菊 梵高《向日葵》《星月夜》 雕塑:石武将、说唱俑 建筑:长城、故宫、布达拉宫、金字塔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反思、重新制定教学目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和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善于发现,不断进取,互相礼让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两块地的形状,即近似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土地。师提问:两块土地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哪块土地面积大?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 学生简单讨论,并汇报方案: 生1:可以计算出这两块地的面积。

师:你知道这两块地的面积怎样计算的? 生2:我知道长方形地的计算方法。 师:另外一块呢?(学生摇头)为了帮助兄弟俩解决问题咱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好吗?(板书课题) 目的: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以情入境,探究新知 1、数格子 师:想想我们以前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它的公式的? 生:是用数格子的方法。 师:记性可真好我们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剪———移———拼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方格图和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要求学生填表格。(师巡视,指导后进生数格子) (抽生汇报数据),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面积相等。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可以得出长方形(长)×(宽)=平行四边形(底)×(高) 引导:可是兄弟俩觉得有的按半格数不很准确,所以他们不满意这个结论。怎么办呢?快想办法吧。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有效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用词

有效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用词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 2、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尽量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 二、目标的结果分类 1.结果性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2.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的表现的机会,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分级 1.知识方面: 知道(或了解):对具体事物、现象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具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和要点,并落实在图形和图表上; 理解:对重要的概念、原理、模式的说明和解释,对揭示事象和演变过程的特点、原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图像表达。掌握:指能够运用已经知道的理解的概念、原理等说明同类事物和现象,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2.技能方面 初步学会:指能够模仿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些操作任务。(会演示地球仪……) 学会:指能偶按要求独立完成有关的技能操作任务,或者对操作中的一般错误予以识别、纠正等。如: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等 四、具体用词 1.知识方面(结果性目标): 了解水平—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应用水平—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 2.技能方面(结果性目标) 模仿水平—模拟、模仿、重复、重现 独立操作水平—绘制、测量、查阅、计算、试验等 迁移水平—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3.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接触 反应(认同)水平——认同、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帮助 领悟(内化)水平—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坚持、增强、领悟、追求

幼儿园大班教学目标

幼儿园大班教学目标 一、日常生活: 1、知道换牙卫生常识。 2、会正确的使用筷子,文明进餐,懂得简单的营养知识。 3、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4、能迅速有序的穿脱衣服,较熟练的整理床铺和自己的物品。 5、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语,主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 6、能主动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7、了解人体内部器官及作用,懂得简单的防治常识。 8、保持个人仪有整洁,知道根据气温变化培养增减衣服。 二、语言 1、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懂得轮流发言的规则。 2、运用普通话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正确使用声调和语调。 3、能用描述性语言,连贯、完整、有序的讲述图片的内容或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4、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选用多种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意见,用语文明礼貌。 6、能与同伴进行协商、讨论,具有初步的语言评价能力和概括能力。 7、能有表情的讲述故事(2~3个故事),具有一定的创编、续编的技能。 8、爱护图书,学会正确的书写方法。 9、对认读汉字感兴趣,学期识字量120个左右。

10、词汇训练:用词说话等。 11、学习按规律推理。 12、学习集合与分类。 13、应用题训练。 三、数学 1、学习10以内数连加、连减动算。 2、学习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3、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4、学习20以内不退位减法。 5、认识体(圆柱体、球体),初步了解面与体的关系。 6、认识日历,了解农历和阳历。 7、认识时钟,了解整点和半点。 8、20以内的单双数。 9、认识个、十、百、千位,并会认读多位数。 10、多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 四、科学 1、认识节日:中秋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的气氛。 2、了解常见自然现象的形成:风、雨、雷、电等,能做简单的天气记录。 3、通过操作、实验、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每月一节小实验课。 4、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1~2个,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5、认识海洋里的动物及贝类。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任务编写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任务编写 1.教材分析的内容: 1:分析教学大纲和必要的教学参考书 2:分析教材内容与难易程度,明确编者意图,了解教材的体系及逻辑结构,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挖掘思想教育、科学方法以及能力培养等因素。 3:分析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 4:分析教材知识的重要实验以及生活应用 5:分析学习之后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2.教材分析的作用: 1:帮助教师更系统地了解教材的架构,合理安排教学 2:明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 3: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4: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6: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责任感 7: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3.教材分析与教学系统设计第一步(评估需求确定目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侧重于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心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估需求与确定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基础与现实中的学习问题来确定教学目的,侧重于对学习者的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分析不当会给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造成重大影响。 3: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教材分析做好了,评估需求确定目的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 4.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分析课程个趋势,学生兴趣发展和课标改革。分析教材内容,认真研读教材,参考相关资料。 5.教学目标的内容是什么,他们的描述方式合理吗?应当如何描述? 姚珊等同学《使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教案 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分别对该部分的目标进行了详细阐述。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姚珊等同学具体用了“能够知道,操作,设计”这些知识技能层次的目标陈述,循序渐进。其过程与方法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小组学习,收集,甄别信息素材,观摩制作范例,亲自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保持对于学习的自信心。 描述比较合理:目标陈述清楚,例如姚珊等两位同学的教案,在知识技能部分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法,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采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方式来陈述,避免了目标陈述法忽视情感过程的不足。教学目标清晰能够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测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课文朗读 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 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 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 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