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化学教材中的科学家

浅议《物理化学》教材中的科学家

张峰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

摘要主要探讨了多位科学家对物理化学所做的关键性贡献。通过分析和总结《物理化学》教材中的科学家,进而了解物理化学的发展史,及其对学习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克劳修斯吉布斯玻耳兹曼

An overvier of the scentist in physical chemistry

Zhang fe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GansuLanzhou , 730070)

Abstract: Mainly discussed many scientist on the critical 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chemistry,By analysis and revivew the physical chemistry this scienti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chemisrty .

Keyword: Zeolite Catalysts category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前言

化学从诞生起,就与物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它身上的物理印记永远挥之不去,而且日渐深刻。一位外专业的看到我拿的《物理化学》课本,对我讲,你们这个专业好,还学两门课,一门物理,一门化学,我淡然笑之。因为《物理化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化学课,这是学习《物理化学》必须认识到的。

《物理化学》它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体系为对象,大量采纳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与实验技术,探索、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构成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学仅仅是这门课程的一个工具,或者是研究化学现象和体系的一个工具。

但将物理学这个利器运用到化学研究中,把物理学和化学有机结合并生发出强大生命力,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索、实践过程,是一个经过几代甚至数十代科学家的努力的过程。

物力化学的创建

化学和物理学的联系,如果把拉瓦锡时代算做第一期,本生时代列为第二期的话,那么到范托夫时代则可以说是第三期的开始。到第三期时,物理化学已经具备了科学体系。若是想确定物理化学的创建纪念年代的话,恐怕以1887年最为合适。因为在这一年,出版了经典式的标准教科书并创办了专业刊物《物理化学杂志》的缘故。奥斯特瓦尔德撰写的《化学总论教科书》,是由上、下两卷(后改订为三卷)组成的巨著,上卷是关于化学量的理论,下卷是关于亲和力的理论。这是一部系统地概括了过去的有关成果,指出了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围,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的标准著作。奥斯特瓦尔德和范霍夫应该共享物理化学创建者的荣誉。范霍夫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学派,奥斯特瓦尔德在莱比锡培养了大批专家,双方并列为这门新兴科学的两大中心,可以认为是这个时代的创举。在阿姆斯特丹是以范霍夫为中心,身边聚集了德温特、斯普林、莱希尔、柯恩、戈德施密特和布瑞迪希等;在莱比锡方面的奥斯特瓦尔德周围有能斯特、瓦尔登、贝克曼、博登斯坦、勒布兰和路特尔等人,东西呼应,互通信息,为化学理论的建设而努力奋斗,贡献是十分明显的。具体事例之一是《物理化学杂志》的创刊。从前,在德国早已创刊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的专业杂志,但是还未有关于理论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专业刊物。于是,就以奥斯特瓦尔德为核心,由范霍夫积极协助,还有德、英、美和俄国的专家们参加,终于在1887年出了创刊号,从此,就形成了这方面的强而有力的学术编辑机构。这也标志着物理化学的建立。物理化学的发展史

从物理化学建立到20世纪初,物理化学以化学热力学的蓬勃发展为其特征。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体系,特别是溶液体系的研究。吉布斯对多相平衡体系的研究和范托夫对化学平衡的研究,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能斯脱发现热定理都是对化学热力学的重要贡献。当1906年路易斯提出处理非理想体系的逸度和活度概念,以及它们的测定方法之后,化学热力学的全部基础已经具备。

阿伦尼乌斯关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以及博登施坦和能斯脱关于链反应的概念,对后来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20~40年代是结构化学领先发展的时期,这时的物理化学研究已深入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世界,改变了对分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茫然无知的状况。

1926年,量子力学研究的兴起,不但在物理学中掀起了高潮,对物理化学研究也给以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1927年,海特勒和伦敦对氢分子问题的量子力学处理,为1916年路易斯提出的共享电子对的共价键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1931年鲍林和斯莱特把这种处理方法推广到其他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形成了化学键的价键方法。1932年,马利肯和洪德在处理氢分子的问题时根据不同的物理模型,采用不同的试探波函数,从而发展了分子轨道方法。

《物理化学》教材中的科学家

1. 克劳修斯

1.1 生平简介

克劳修斯是德国物理化学家,是热力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22年1月出生于普鲁士的克斯林(今波兰科沙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有多个兄弟姐妹。曾就学于柏林大学。1847年在哈雷大学主修数学。在上学期间,为了抚养弟妹,他不得不去做家庭补习教师。毕业后他先后在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波恩大学执教长达三十余年,桃李芬芳。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后来都已成为了知名的学者,有的甚至是著名科学家。1865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88年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克劳修斯早期曾研究过数学理论;他还研究过电解问题,提出过电解的离解概念;他对电动力学和介质极化理论也很感兴趣,曾经导出介电常数与电介密度的关系。但克劳修斯的主要研究领域还是在热力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

1.2 物理化学方面贡献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不等式:dS≥dQ/T (自发,平衡) 到了19世纪,蒸汽机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热机效率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当时急需突破的理论问题。1824年卡诺研究了理想热机,他根据热质学说和卡诺定理,提出了热机效率的上限问题,其中实际包含着热力学第二定理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理论基础的热质学是不正确的。19世纪中叶,在长期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上,经过许多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焦耳热功当量的测定,亥姆霍兹能量转换过程的数学表述,终于建立了19世纪伟大的三大定律之“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成为热和运动相互转换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热

的理论,为热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50年克劳修斯发表了著名论文《论热的动力及由此推出的关于热学的诸定理》,他根据热的运动学提出:靠热来做功也会产生同样数量的热,这实际就是热功当量的思想,即做功和热传递均可改变物体的内能,且两者是等效的。

在论文中他认为热量不是一个状态量,而是一个过程量,从而否定了热质学的观点,并且给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

dQ =dU+dW

其物理意义为:系统在任一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做功之和,即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一部分使系统内能增加,一部分使系统用来对外做功。上式子中,U是物质状态函数,是克劳修斯首先引入热力学中的物理量。

一年后,汤姆逊给出了他的物理意义———内能。此后,克劳修斯具体分析了理想气体和饱和蒸气。对于理想气体,克劳修斯给出了定压比热之关系:

Cp-Cv =nR,

以及后来的绝热过程的松泊方程。对于饱和蒸汽,则得出了克劳修斯方程。

克劳修斯在论文的第二部分讨论了卡诺定理,卡诺是19世纪法国的电器工程师,他在研究如何提高热机效率时,提出了一种重要的循环过程,即卡诺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构成。卡诺定理是这样叙述的:其一,工作于一定高温热源和一定低温热源之间的不可逆卡诺循环效率不可能大于工作于同样热源的可逆卡诺热机效率;其二,工作于一定高温热源和一定低温热源之间的不可逆卡诺循环,效率都是相同的,与工作物质(各种燃气)无关。克劳修斯认为卡诺定理的内容是正确的,即产生的动力来源于两物体的温度差。他指出,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某种动力消耗或其它残存的变化,就不可能使热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也就是说,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过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很常见的事情,但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并不是不可能,只是要以某种动力消耗或其它影响为代价,否则是不可能的。此过程对应的是致冷机,即外界对系统做功,使低温热源不断放热而温度不断下降,以此为根据,通过正反循环的想象实验,即可证明卡诺定理。

克劳修斯的上述想法,就是教科书中热力学第二定理的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

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它影响),后来克劳修斯更加明确地阐明了这点,并于1854年正式命名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与此同时的1851年,汤姆逊也研究这同一课题,他提出:“靠无生命物质的运动,不可能把某物质的温度冷却到它周围最冷的温度之下,以产生机械功”。

克劳修斯在1850年的论文中还讨论了可逆卡诺热机,得出了工作物质在温度

为T

1、T

2

的热源、吸热Q

1

与放热Q

2

的关系为:

Q

1/T

1

+Q

2

/T

2

=0

这就是热力学教材中著名的克劳修斯等式,它表明在可逆卡诺循环中其温比

热量之和为零,他还推导出了卡诺热机的效率公式:η= (T

1-T

2

)/T

1

该式表明,卡诺

热机的效率由高低温热源的初始温度决定;随后,克劳修斯在1854年论文《力学的热理论的第二定律的另一形式》一文中,他又把上式推广到任意可逆循环,得出:

∮dQ/T =0

即系统进行任意一个循环时,从一系列热源中吸收的热量与相应的热源温度之比的总和为零。在1865年的一篇论文中,克劳修斯又将上式推广到更一般的循环得出:

∮dQ/T≤0

式中的等号适用于可逆循环,不等号适用于实际的不可逆过程,为此,克劳修斯引入了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熵S,定义为:

dS =dQ/dT

并严格证明: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永远不会减少,即熵增加原理,在绝热或孤立系统中,不可逆过程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的,对于孤立系统,系统的熵应达到最大值,系统相应地达到平衡态,过程就不再进行了,只要没有外界作用,系统始终保持平衡。由此,从克劳修斯建立的基本关系可以导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分表达式:

TdS =dU+PdV

这个定理证明了自然界中不可逆物理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亦即给出了宏观物质系统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克劳修斯不仅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且找到了定量函数熵,他的工作为热力学的发展铺平了

道路,并使热的运动学说在物理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推动了热力学的巨大发展,为了纪念他,曾用他的名字———克劳修斯作为熵的单位。

克劳修斯为人诚挚、勤奋,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2. 玻耳兹曼

2.1 生平简介

玻耳兹曼是德裔奥地利物理学家。1844年2月20日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父亲是文官;母亲是基督徒。十五岁时父亲病逝,次年弟弟夭折。家庭经济状况极端困难。青少年时代的玻耳兹曼聪明伶俐、志趣广泛,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1863年,进入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866年2月6日,不满22岁的玻尔茲曼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力学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论文中,他利用原子运动轨道闭合的假设,将熵的表示与力学的最小作用原理直接联系起来,试图从纯力学的角度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但他在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假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证明也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

2.2 物理化学方面贡献

玻耳兹曼熵定理:S =klnΩ

分子运动论,统计热力学

玻尔兹曼建立了熵和热力学概率的Ω关系:

S =klnΩ(3)

k是玻尔兹曼常数,热力学概率是指任意宏观态所包含的微观状态数。式(3)所定义的熵称为玻尔兹曼熵,或统计熵。玻尔兹曼熵表明了熵是同热力学概率相联系的,指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本质:熵增加原理所表示的孤立系统中自发过程总是由概率小的宏观状态向热力学概率大的宏观状态转化,平衡态的热力学概率最大,对应于S取最大值的状态。

2.2.1 单原子理想气体系统

以vmol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为例,它的平衡态可用两个宏观量,例V完T全确定。对于温度和体积一定的理想气体,他的微观状态数Ω是以分子的位置和速度来确定的。由于分子按位置和按速度分布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气体的可能微观状

态数Ω应是分子按位置分布的可能微观状态数Ωp和按速度分布的可能微观状态数Ωv的乘积,即

Ω=ΩpΩv(4)

先求Ωp,设气体在一定方盒内处于平衡态,盒子的体积为V。平衡态时,一个气体分子到达盒内各处的概率相等。为了计算微观状态数,将盒子分成许多相同的小体积元v0,可以认为分子处于不同的体积元内,它的位置分布的状态不同。体积元越小,这种描述越准确,根据经典力学,v0可以取任意小的值。一个分子在体积V内按位置分布的可能微观状态数wp就等于体积元的个数: wp=Vv0∝V。

对于vNA个分子,由于各个分子的位置是相互独立的,所以这些分子在体积V 内按位置分布的可能微观状态总数为:

Ωp=wvNAp∝VvNa(5)

为了求出Ωv,考虑速度空间,即以vx,vy,vz三个轴确定的空间,一个分子的某一速度v(vx,vy,vz)就以这个空间的一个点表示。由于气体在平衡态,速度分布遵守麦克斯韦分布律,分子具有非常大的速度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这样就可以不失准确地忽略非常大的速度,而认为分子分布在一个以原点为中心的立方“速度盒内”,由于速度的分布和温度有关,因此不能以某一确定的速度数值来限定盒子的长度。为了显示温度的影响,可以取,例如100vp(vp为最概然速率)作为这个速度盒子的边长。由于分子的速度分布可以由盒子内任一点表示,因此仿照前面分子按位置分布的推理,可以将“速度盒子”分成许多体积元,分子处于不同的体积元内,它的速度分布的状态不同。一个分子按速度分布的可能微观状态数wv 应和速度盒子的体积,即(100vp)3成正比。考虑到vp∝T,所以有:wv∝T32。由于分子的总数为vNA,这些分子按速度分布的可能微观状态总数是:

Ωv=wvNAv∝T32vNA(6)

由式(4)、(5)、(6)得

Ω∝(VT32)vNA,

Ω=C(VT32)vNA(7)

C是一个比例常量,将式(7)代入(3)得

S =vNAklnV+32vNAklnT+S0

式中S0=klnC,由于NAk =R,32NAk =32R =CV,m,所以上式可以写成

S =vRlnV+vCV,mlnT+S0

对上式取微商,得

dS =vRVdV+vCV,

mTdT上式两边同乘以T,对于理想气体,vRT/V =p,所以TdS =pdV+vCV,mdT 对于理想气体的可逆过程,pdV = dA,vCV,mdT =dE,于是有

TdS =dA+dE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dA+dE =dQ,最后可得

TdS =dQ,即

dS =dQT(8)

或Sb-Sa=∫badQT

这正是可逆过程克劳修斯熵的表达式。

2.2.2 任意热力学系统

假设一任意的热力学系统∑a和上述单原子理想气体∑i组成一个孤立的复合系统∑。使∑a和∑i接触而达到平衡态,温度为T。由于熵的可加性,可得复合系统的熵为

S =Sa+Si(9)

其中Sa和Si分别表示∑a和∑i在统一状态下的熵。设想和的状态发生一微小涨落,以致在它们之间发生一微小的热量传递,∑a吸收热量dQa,∑i放出热量dQi。由能量守恒可知dQa=-dQi。由于此热量非常小,所以可以认为两系统的的温度均无变化而过程是可逆的。这样由(8)式可得:

dSi=dQiT

代入(9)式,得

dS =dSa+dQiT

由于孤立系统进行可逆过程时系统的微观状态数不变,熵变dS =0,所以有 dSa=-dQiT=dQaT

去掉下标a,就得到任意系统的熵变公式

dS =dQT(10)

对于有限过程

Sb-Sa=∫badQT(11)

这正是任意系统可逆过程克劳修斯熵的表达

式。

前面由玻尔兹曼熵推导出了克劳修斯熵的表达式,推导中应用了平衡条件,也就是说在平衡态时,克劳修斯熵必能由玻尔兹曼熵推导出来,即玻尔兹曼熵等于克劳修斯熵,这时两者是统一的。由玻尔兹曼熵可以推导出了克劳修斯熵,但却不能由克劳修斯熵推导出玻尔兹曼熵,因为克劳修斯熵是宏观物理量,而玻尔兹曼熵是统计熵,是与微观状态数直接相联系的,所以是微观熵,因此不可能从宏观热力学熵推出微观的热力学熵。克劳修斯熵只对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才有意义,它是系统平衡态的函数。而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的区域,克劳修斯熵是不能应用的。玻尔兹曼熵关系不仅适用于平衡态,对任何非平衡态都成立,即玻尔兹曼熵可以推广到任何非平衡区域。由于平衡态对应于热力学概率最大的状态,所以说,克劳修斯熵是玻尔兹曼熵的最大植。同时,克劳修斯熵的概念局限于粒子热运动这种特定的物质运动方式,只能应用于热力学过程,对于不涉及热量,能量转换的非热力学过程,克劳修斯熵是不适用的。而玻尔兹曼熵关系中的热力学概率还可以推广到非热力学系统。因此玻尔兹曼熵具有克劳修斯熵的所有特征,比克劳修斯熵应用的范围更广,包含的涵义更广泛,克劳修斯熵是玻尔兹曼熵的特例。吉布斯

2.1生平简介

吉布斯是美国物理化学家。1839 年2月11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其父为耶鲁学院教授。1854-1858 年在耶鲁学院学习。24岁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866-1868年留学法国和德国。1869年回校后因没有处理好人事关系失去原职位,一年后获无薪水的数学物理教授!9年后因新建的霍普金斯大学想聘请他,耶鲁方发工资,但仍较低!终生未婚,1903年4月28日病逝。

2.2物理化学方面贡献

吉布斯函数:G=H-TS

dG(T,P,W)=0≤0,自发或平衡

吉布斯相律:F=C-P+ 2

吉布斯在 1873 - 1878 年期间发表了三篇论文,采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导出大量的热力学公式,特别是引进化学势处理热力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物相变化的相律,为化学热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02 年,他把玻尔兹曼和麦克斯韦所创立的统计理论推广和发展成为系统理论,从而创立了近代物理学的Gibbs统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他还发表了有关矢量分析的论文和著作,奠定了这个数学分支的基础。此外,他在天文学、光的电磁理论、傅里叶级数等方面也有一些论述。

主要著作有:《图解方法在流体热力学中的应用》、《论多相物质的平衡》、《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等。

吉布斯治学严谨,成绩显著。逝世47年后,他被选入纽约大学的美国名人馆,并立半身像。

能斯特

3.1生平简介

德国物理化学家。1864年6月25日生于波兰布里森。他从小学爱好文学,后来在化学老师影响下对化学和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在苏黎世大学和格拉茨堡大学学习,并于1887年在维尔茨堡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在莱比锡大学任奥斯特瓦尔德教授的助教。1891年任格丁根大学副教授,1894年升为物理化学教授,主持物理化学教研工作。1895年任德国凯萨—威廉研究所物理化学和电化学部主席。1905—1933年任柏林大学化学教授。1924—1933年还兼任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晚年工作受到纳粹的干扰。他对迫害犹太人的行为不满,对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密告他妻子有犹太血统也十分气愤,他为此停止教学,表示抗议。1941年11月8日,能斯特在柏林病逝,享年77岁。

3.2物理化学方面贡献

能斯特方程:E=Eq- (RT/zF)lnPaBvB

热力学第三定律:dTS=0 (T→0K)

在物理化学研究方面的第一项成就,是1889年发表的电解质水溶液的电势理论。他根据范特霍夫的渗透压理论和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导出了电极电势与

溶液浓度的关系式,即著名的能斯特方程式,可用以测量热力函数值。能斯特的另一项成就是,1906年提出的热力学第三定律,其主要内容为:当温度趋于OK(绝对零度)时,凝聚系统中恒温过程的熵变趋于零。简言之,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到1920年,经过普朗克和路易斯等人的修正完善,形成了现有的热力学第三定律:在OK时,纯物质完美晶体的熵值等于0。由于能斯特提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对热力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获得了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能斯特不仅是一位化学家,而且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化学史学家。此外,他还从事了许多其他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成果。诸如原电池理论、化学平衡热力学、测定有关的热力学数据等。

阿累尼乌斯

5.1生平简介

阿累尼乌斯是瑞典物理化学家。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父亲早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曾在维克经营过地产, 1860年出任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长。阿累尼乌斯从小聪明,6岁协助父亲算帐。1876年, 17岁毕业,考取乌普萨拉大学。他最喜欢选读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只用两年他就通过了学士学位的考试。1878年开始专门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学位。1881年,他到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 1885年被聘为物理化学副教授。 1895年他成为德国电化学学会会员,次年出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校长。1927年10月2日去世,终年68岁。

5.2物理化学方面贡献

阿累尼乌斯方程:dlnk/dT=Ea/RT2

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理论,阿累尼乌斯酸碱,活化能阿累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1883年5月,他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水的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大”。作为博士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但是,其导师对其观点不能理解,另一导师则持怀疑态度。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此而灰心。他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寻求科学家的支持。1884年冬再次进行论文答辩时,论文被顺利通过。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范特霍夫

6.1生平简介

范霍夫是荷兰化学家。1852年8月30日生于鹿特丹一个医生家庭。上中学时就迷上了化学,经常从事小实验。1869年入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技术。1871年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1872年去波恩跟凯库勒学习,后来又转巴黎受教于武兹。22岁获博士学位。1876年起在乌德勒州立兽医学院任教。1877年起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先后任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教授。1896年迁居柏林。1885年被选为荷兰皇家学会会员。是柏林科学院院士及许多国家的化学学会会员。1911年3月1日在柏林逝世。

6.2物理化学方面贡献

范特霍夫方程:恒压:dlnK/dT=DrH/RT2

恒容:dlnK/dT=DrU/RT2

范特霍夫规则:kT+10K/kT≈ 2~4

范霍夫首次提出碳原子具有正四面体构型的立体思想,弄清了有机物旋光异构的原因,开创出立体化学的新领域。在物理化学方面,他研究过质量作用定律,发展了近代溶液理论,包括渗透压、凝固点、沸点和蒸气压理论;并用相律研究盐的结晶过程。主要著作有:《空间化学引论》、《化学动力学研究》、《数量、质量和时间方面的化学原理》等。与奥斯特瓦尔德一起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1901年,因溶液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他成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范霍夫精心研究科学思维方法,极力推崇科学思维,并认为卓越的科学家都有这种优秀素质。他具有从实验现象中寻找普遍规律性的高超本领。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全集

实验六.二组分固-液体系相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1)热分析法测绘Sn-Bi二元合金相图 (2)掌握热分析法的测量技术 (3)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以及数字控温仪和升降温电炉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多相平衡体系中有哪些相,各相的成分如何,不同相的相对量是多少,以及它们随浓度、温度、压力等变量变化的关系图叫相图。以体系所含物质的组成为自变量,温度为应变量所得到的T-x图就是常见的一种相图。 绘制相图的方法很多,热分析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即按一定比例配成一两组分体系,将体系加热到熔点以上成为液态,然后使其逐渐冷却,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以体系的温度对时间的关系曲线称为步冷曲线。熔融体系在均匀冷却过程中无相变时,其温度将连续均匀下降,得到一条平滑的冷却曲线,当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时,放出相变热,使热损失有所抵偿,冷却曲线就会出现转折。当两组分同时析出时,冷却速度甚至变为零,冷却曲线出现水平段。转折点或平台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组成合金的相变温度。 取一系列组成不同的二元合金,测得冷却曲线,再将相应的转折点连接起来即得到二元合金相图(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所用仪器、试剂 1.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SWKY-1数字控温仪 2.编号为1-6的六个金属硬质试管依次分装:纯铋、含锡20%,42%,60%,80%的合金、纯锡。8号试管为空管。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并调整SWKY-1数字控温仪与KWL-09可控升降温电炉,将控温仪与电炉用电缆连接。2号炉膛(右侧)放8号空管,将与控温仪相连的温度传感器(传感器2)插入其中 2.1.将装有试剂的试管1放入1号炉膛(注意安全,始终用铁夹小心夹住试管),并将与电炉连接的温度传感器(传感器1)插入炉膛旁边的另一小孔中(注:不要将传感器1插入试管中)。将2号传感器插入放有8号空管的炉膛2 2.2.调节控温仪(工作/量数按钮),将电炉温度设定为350℃,再调为工作状态,此时1号炉膛开始加热。调节定时按钮,是时间显示为30s。将电炉“冷风量调节”电压调到零,“加热量调节”调到180V(电压过低加热太慢,电压过高有损仪器使用寿命),给2号炉膛预热到200度左右(避免温度下降过快,减小试管冷却时发生过冷现象的可能) 2.3.当温度显示1号炉膛温度达到350℃时,再等10min左右。待温度稳定后将预热后的8号空管用铁夹移出去,并将1号试管夹入2号炉膛。换入2号试管加热,熔融。关闭“加热量调节”,此时控温仪显示温度上升,当温度上升到310℃以上时,打开“冷风量调节”,电压调为1.5V。此时温度开始下降,当温度降到接近30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隔30s,控温仪会响一声,依次记下此时的仪表读数即可。

中科大《物理化学》2004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卷 物理化学 一、选择题(1.5×50=75分) 1.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有电阻丝。通以电流 一段时间。若以电阻丝为体系,则上述过程的Q 、 W 和体系的值的符号为:( ) U ? 绝热保温层 A. W 0,Q 0,U<0=0<0>? D. W<0,Q 0,U>0=? 2. 1mol 、37 3.15K 、p ○ 下的水经下列两个不同过程,达到373.15K 、p ○ 下的水蒸汽: (1)等温等压可逆蒸发;(2)向真空蒸发。则(1)、(2)两个不同过程中功和热的关系为:( ) A. B. W W 121W W ,Q Q >>22,Q Q 121<<22,Q Q >< C. D. W W 121W W ,Q Q ==121 3. 对于下列四种表述: (1) 因为p H Q ?=,所以只有等压过程才有H ?; (2) 因为p H Q ?=,所以Q 也具有状态函数的性质; p (3) 公式p H Q ?=只适用于封闭体系; (4) 封闭体系经过一个不作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其热量只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 p Q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A.(1)(4) B.(3)(4) C.(2)(3) D.(1)(2) 4. 下列诸过程可以应用公式()p dU C nR dT =?进行计算的是( ) A. 实际气体等压可逆冷却 B. 恒容搅拌某液体以升高温度 C.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膨胀

D. 量热弹中的燃烧过程 5. 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过程: (1) 对外做功,同时放热 (2) 体积不便,而温度上升 (3) 恒压下绝热膨胀 (4) 恒温下绝热膨胀 可能发生的是:( ) A.(1)(4) B.(2)(3) C.(3)(4) D.(1)(2) 6. 某化学反应在恒压、绝热和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进行,体系的温度由T 1升高到T 2, 则此过程的焓变H ?( ) A.小于零 B.等于零 C.大于零 D.不能确定 7. 人在室内休息时,大约每天要吃0.2kg 的干酪(摄取的能量约为4000kJ )。假定这些 能量全部不储存在体内,为了维持体温不变,这些能量全部变为热使汗水蒸发。已 知室温下水的蒸发热为44kJ ·mol - 1,则每天需喝水( ) A. 0.5kg B. 1.0kg C. 1.6kg D. 3.0kg 8. 从统计热力学的观点看,理想气体封闭体系在有用功0f W =、体积不辨的情况下 吸热时,体系中的粒子:( ) A.能级提高,且各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发生变化 B.能级提高,但各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不发生变化 C.能级不变,但各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发生变化 D.能级不变,且各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不发生变化 9. 某气体的状态方程为: , 仅表示体积V 的函数,恒温下该气 体的熵随体积增加而( ) ()P f V T =i ()f V A.增加 B.下降 C.不变 D.难以确定 10. 关于偏摩尔量,下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偏摩尔量的数值可以是正数、负数和零 B. 溶液中每一种广度性质都有偏摩尔量,而且都不等于其摩尔量 C. 除偏摩尔吉布斯(Gibbs )自由能外,其他偏摩尔量都不等于化学势 D. 溶液中各组分的偏摩尔量之间符合吉布斯-杜亥姆关系式 11. 对于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定律的体系,其分布规律为: A. 能量最低的量子状态上的粒子数最多 B. 第一激发能级上的粒子最多 C. 视体系的具体情况而定 D. 以上三答案都不对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1 液相反应实验平衡常数的测定 一、 目的和要求 1、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低浓度下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生成硫氰合铁离子液相反应的实验 平衡常数。 2、通过实验了解实验平衡常数的数值不因反应物初始浓度不同而变化。 二、 基本原理 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在溶液中可生成一系列的络离子,并共存于同一的平衡体系中,但当铁离子与硫氰酸根离子的浓度很低时,只有如下的反应: 3+-2+Fe SCN FeSCN + 即反应被控制在仅仅生成最简单的FeSCN 2+络离子。其平衡常数表示为: 23FeSCN Fe SCN c c K c c ++- = 通过实验和计算可以看出,在同一温度下,改变铁离子(或硫氰酸根离子)浓度时,溶液的颜色改变,平衡发生移动,但平衡常数c K 保持不变。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知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因此,可借助于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从而计算出平衡时硫氰合铁离子的浓度以及铁离子和硫氰酸根离子的浓度,进而求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c K 。 三、 仪器和试剂 7220型分光光度计,50mL 烧杯4个;50mL 锥角瓶2个;10mL 移液管6支。 4410-?mol·L -1的NH 4SCN 溶液;1110-? mol·L -1、2 110-?mol·L -1的FeCl 3溶液。 四 、实验步骤 1、不同浓度试样的配制 取4个50mL 的烧杯,编成1、2、3、4号。用移液管向编号的烧杯中各注入

5mL 4 410-?mol ·L -1的NH 4SCN 溶液。另取四种各不相同的FeCl 3溶液各5mL 分别注入各编号的烧杯中。使体系中SCN -离子的初始浓度与Fe 3+离子的初始浓度达到下表所示的数值。 为此,可按以下步骤配制不同浓度的Fe 3+离子溶液: 在1号烧杯中直接注入5mL 1 110-?mol·L -1的Fe 3+离子溶液; 在2号烧杯中直接注入5mL 2110-?mol·L -1的Fe 3+离子溶液; 取50mL 锥形瓶1个,注入10mL 2 110-?mol·L -1的Fe 3+离子溶液,然后加纯水10mL 稀释,取出稀释液(Fe 3+离子浓度3 510-?mol·L -1)5mL 加到3号烧杯中。 另取稀释液(即Fe 3+离子浓度3510-?mol·L -1)10mL 加到另一个50mL 锥形瓶中,再加纯水10mL 。配制成浓度为3 2.510-?mol·L -1的Fe 3+离子溶液,取此溶液5mL 加到4号烧杯中。 2、分光光度计的调剂与溶液吸光度的测定 将7220型分光光度计调整好,并把波长调到475nm 处。然后分别测定上述4个编号烧杯中各溶液的吸光度。 五、 数据记录和处理 将测得的数据填于下表,并计算出平衡常数c K 值。 温度: 压力: 表中数据按下列方法计算: 1、当1号烧杯Fe 3+离子与SCN -离子反应达平衡时。可以认为SCN -全部消耗,此平衡时对硫氰合铁离子的浓度即为反应开始时硫氰酸根离子浓度。既有: 21 FeSCN ()SCN ()equ ini c c +-=

2016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物理化学考研真题A卷

2016年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物理化学考研真题A 卷 一、选择题。在题后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代号。(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合计30分) 1、对封闭系统来说,当过程的始态和终态确定后,下列各项中没有确定的值的是:( )。 ( 1 ) Q ; ( 2 ) Q +W ; ( 3 ) W ( Q = 0 ); ( 4 ) Q ( W = 0 )。 2、某坚固容器容积100 dm 3 ,于25℃,101.3 kPa 下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容器内压力、温度分别升至5066 kPa 和1000℃。数日后,温度、压力降至初态(25℃和101.3 kPa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为:( )。 ( 1 )该过程?U = 0,?H = 0 ( 2 )该过程?H = 0,W ≠0 ( 3 )该过程?U = 0,Q ≠0 ( 4 )该过程W = 0,Q ≠0 3、如图,把隔板抽走后,左右两侧的两种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发生混合,则混合过程的熵变为( (选填 (1)0.416 J ·K ; (2)41.6 J ·K ;(3)4.16 J ·K -1 ; (4)-4.16 J ·K -1 ) 4、1 mol 理想气体经一等温可逆压缩过程,则:( )。 (1) ?G > ?A ; (2) ?G < ?A ; (3) ?G = ?A ; (4) ?G 与?A 无法比较。 5、已知在298 K 时有下列热化学方程: (1) Zn(s ) + O 2 (g) == ZnO(s),?r H ,1 = -351.4 kJ ·mol -1 ; (2) Hg(l) + O 2 (g) == HgO (s),?r H ,2 = -181.6 kJ ·mol -1 ; 则 Zn(s ) + HgO (s) == ZnO(s) + Hg(l)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r H 为( )。 (1)260.8 kJ ·mol -1 ; (2)-169.8 kJ ·mol -1 ; (3)169.8 kJ ·mol -1 ; (4)-260.6 kJ ·mol -1 。 6、物质的量为n 的理想气体等温压缩,当压力由p 1变到p 2时,其?G 是:( )。 (选填 (1) ; (2) ; (3) ; (4) ) 7、1000 K 时 ,CO (g) + 2 1O 2 (g) == CO 2(g ) 其K 1= 5.246×1012 ; C(s) + CO 2(g) == 2CO(g) 其 K 2= 1.719×10 -5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纯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量 目的要求 一、 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汽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 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公式——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二、 用数字式真空计测量不同温度下环己烷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实验 技术。 三、 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与正常沸 点。 实验原理 通常温度下(距离临界温度较远时),纯液体与其蒸气达平衡时的蒸气压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称为蒸气压。蒸发1mol 液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摩尔气化热。 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时,蒸气压增大;温度降低时,蒸气压降低,这主要与分子的动能有关。当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液体便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外压不同时,液体沸点将相应改变,当外压为1atm (101.325kPa )时,液体的沸点称为该液体的正常沸点。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用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表示: 2 m vap d ln d RT H T p ?= (1) 式中,R 为摩尔气体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Δvap H m 为在温度T 时纯液体的摩尔 气化热。 假定Δvap H m 与温度无关,或因温度范围较小,Δvap H m 可以近似作为常数,积分上式,得: C T R H p +??-=1 ln m vap (2) 其中C 为积分常数。由此式可以看出,以ln p 对1/T 作图,应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R H m vap ?- ,由斜率可求算液体的Δvap H m 。 静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是指在某一温度下,直接测量饱和蒸气压,此 法一般适用于蒸气压比较大的液体。静态法测量不同温度下纯液体饱和蒸气压,有升温法和降温法二种。本次实验采用升温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所用仪器是纯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装置,如图1所示: 平衡管由A 球和U 型管B 、C 组成。平衡管上接一冷凝管,以橡皮管与压

物理化学试验-华南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Ⅰ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Ⅰ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in 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代码:147012 学分:0.5 课程总学时:16 实验学时:16 (其中,上机学时:0)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否 课程类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领域实验 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否 面向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先修课程: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 大纲编制人:课程负责人张震实验室负责人刘仕文 一、教学信息 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是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学生查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物理性质研究方法的训练。 教学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实验中常用多种物理测量仪器。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测量技术的训练及初步培养学生选择和配套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包括下列内容: (1)热力学部分量热、相平衡和化学平衡实验是这部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选择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组分的活度系数或热分析等方面的实验。

中科院—中科大《物理化学》考研笔记

2004年中科院—中科大《物理化学》考研笔记 2004年中科院—中科大《物理化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热力学平衡 n 如果体系中各状态函数均不随时间而变化,我们称体系处于 热力学平衡状态。严格意义上的热力学平衡状态应当同时具备三个平衡: 2. 机械平衡: n 体系的各部分之间没有不平衡力的存在,即体系各处压力相同。 §2、热力学第一定律 n 对于宏观体系而言,能量守恒原理即热力学第一定律。 n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方法很多,但都是说明一个问题 ¾ 能量守恒。 例如:一种表述为: n “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存在的” n 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产生能量的机器叫第一类永动机。 一、热和功 热和功产生的条件: n 与体系所进行的状态变化过程相联系,没有状态的变化过程就没有热和功的产生。 符号表示: n 功W:体系对环境作功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n 热Q:体系吸热Q为正值,反之Q为负值。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DU = Q-W (封闭体系) ?如果体系状态只发生一无限小量的变化,则上式可写为: dU = dQ-dW (封闭体系) 例1:设有一电热丝浸于水中,通以电流,如果按下列几种情况作为体系,试问DU、Q、W的正、负 号或零。 (a)以电热丝为体系; (b)以电热丝和水为体系; (c)以电热丝、水、电源和绝热层为体系; (d)以电热丝、电源为体系。 解答: DU Q W (a) + -- (b) + -- (c) 0 0 0

(d)-- 0 三、膨胀功(体积功):We n 功的概念通常以环境作为参照系来理解,微量体积功dWe可用P外×dV表示: dWe = P外×dV 式中P外为环境加在体系上的外压,即环境压力P环。 n 不同过程膨胀功: u (1)向真空膨胀 We = P外×DV = 0 u (2)体系在恒定外压的情况下膨胀 We = P外× DV u (3)在整个膨胀过程中,始终保持外压P外比体系压 力P小一个无限小的量 dP 此时,P外= P-dP,体系的体积功: W e =∫V1V2 P外·dV =∫V1V2 (P-dP)dV = ∫V1V2 P dV 此处略去二级无限小量dP·dV,数学上是合理的;即可用体系压力P代替P外。 n 封闭、理气、恒温可逆膨胀功: We = ∫V1V2 P外·dV = ∫V1V2 P·dV = ∫V1V2 nRT/V dV = nRT∫V1V2 dV/V = nRT ln (V2 /V1) = n RT ln (P1/P2) n *上述三种膨胀过程,体积功不同。 四、可逆相变及其膨胀功 对于可逆蒸发过程: We = ò P外dV = ò PdV = P DV 若蒸气为理想气体,则: We = P× nRT/P = nRT (n:蒸发液体mol数) *此式也适用于固体的可逆升华。 五、恒容和恒压下的热量(交换) n Qv = ?U (封闭体系、 Wf =0 、恒容过程) n Q P = ?H (封闭体系、 Wf =0 、恒压过程) 六、理想气体的内能(U)和焓(H) (U/V)T > 0 (实际气体) (U/P)T < 0 (实际气体) ( U/V )T = 0 (理想气体) ( U/P )T = 0 (理想气体) U = U ( T ) (理想气体) H = H ( T ) (理想气体)

物理化学(本)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氯化钾水溶液的电导率,求算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2、 用电导率测量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平衡常数。 3、 掌握恒温水槽及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根据电导公式:G=kA/l 式中k 为该电解质溶液目的电导率,其中 l/A 称为电导池常数,由于l 和A 不易精确测量,因此,试验中是用一种已知电导率的溶液求出电导池常数k cell ,然后把欲测的溶液放入该电导池测出其电导值,再根据公式G=kA/l 求出摩尔电导率 , k 与 的关系为: 2、 总是随着溶液的浓度的降低而增大的, 对于强电解质系溶液有 于特定的电解质和溶剂来说,在一定温度下,A 是一个常数,所以将 直线,将所得的直线推至c=0可求得A m ∞。 3、对于弱电解质,其 无法用 公式求得,由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求得,其中 A m ∞+ 和A m ∞-分别表示正、负离子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它与温度及离子的本性有关。在无限稀的弱电解质中: 以cAm 对 作图,根据其斜率求出K..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梅特勒326电导仪1台,量杯50ml 2只 ,移液管125ml 9只,洗瓶1只 ,洗耳球1只。 试剂:10.00mol/m3 KCl 溶液, 100.0 mol/m3HAC 溶液 , 电导水。 m c κ = Λ m m,+ m, νν+--∞ ∞ ∞ =+ΛΛΛ m Λ m Λ m Λ m m ∞ =-ΛΛ m Λ m m ∞ =-ΛΛ m m = α∞ΛΛ() 2 m m m m 2 m m m m 1c c c K c c ∞∞ ∞∞ ?? ??-?=-=ΛΛΛΛΛΛΛΛΛ

2013年冶金物理化学考研试题

2013年冶金物理化学考研试题

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 试题编号:809 试题名称冶金物理化学(共7 页)适用专业:冶金工程、冶金工程(专业学位)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考试用具:无存储功能计算器。 ======================================================================== ===================================== 此试卷包含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适用于冶金工程(不含生态学)考生,第二部分仅适用于生态学考生。 第一部分(适用于冶金工程<不含生态学>考生) 1、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第1-8小题每题7分,第9小题14分,共70分) 1)当铁液中组元i的浓度趋于零时,试推导以纯物质标准态的活度及活度系数与以1%标准态的活度及活度系数的关系。 2)对如下反应 (SiO2)+2[C]=[Si]+2CO (1) △G10=a1-b1T SiO2,(S)+2[C]=[Si]+2CO (2) △G20=a2-b2T 在T≤1873K时,讨论△G10与△G20的关系。 3)用热力学原理分析氧势图(Ellingham图)上,为什么标准状态下低位置的金属元素可以还原高位置的氧化物? 4)描述二元系规则溶液的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与Wagner模型计算进行对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物理化学 第二章 作业答案汇编

P317 8 计算氧气转炉钢熔池(受热炉衬为钢水量的10%)中,每氧化0.1%的[Si]使钢水升温的效果。若氧化后SiO 2与CaO 成渣生成2CaO ?SiO 2(渣量为钢水量的15%),需要加入多少石灰(石灰中有效灰占80%),才能保持碱度不变(0.81kg ),即;增加的石 灰吸热多少?(答案:1092.2kJ)欲保持炉温不变,还须加入矿石多少kg? 已知:2229822;97.07kJ/mol r SiO CaO CaO SiO H +=??=- 钢的比定压热容p,0.84kJ /(K kg)st C =;炉渣和炉衬的比定压热容 p,, 1.23kJ /(K kg) sl fr C =;矿石的固态平均比热容p,ore 1.046kJ /(K kg)C =;矿石熔化潜热 fus ore 209.20/H kJ kg ?=; 2r [Si]2[O](SiO ) ; H -600kJ/mol +=?≈ 221r [Si]O (SiO ) ;H = 28314kJ/kgSi , H 792.792kJ/mol +=?-?≈- 解: 221 [Si]O (SiO ) ;H = 28314kJ/kgSi +=?- 硅氧化所产生的化学热不仅使钢水升温,而且也使炉渣、炉衬同时升温。忽略其他的热损失。设有钢水质量m st ,根据 p,p,p,()st st sl sl fr fr Q c m c m c m t =++? 11p,p,p,p,p,p,11 p,p,p,p,p,p,0.1%0.1%0.1% 10%15%(10%15%) 0.1%28314 = 0.84 1.2310%st st st sl sl fr fr st st sl sl fr fr st st st st sl st fr st st st sl fr m H Q t c m c m c m c m c m c m m H m H c m c m c m m c c c ????== ++++??????= = ?+??+???+?+??+?+- 1.2315% = 24.67 K ?-,升温 硅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钢水升温约24.67K 。 方案一: 过剩碱度:氧化后SiO 2与CaO 成渣生成2CaO ?SiO 2,即渣中的(CaO )减少,碱度减小,减少的量是与氧化后SiO 2结合CaO 的量。所以需要增加石灰,使得碱度不变。 工程碱度:氧化后的SiO 2使得(SiO 2)增多,(CaO )不变,碱度减小,所以需要增加石灰。 2(CaO) 3(SiO ) w R w = =

冶金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课件

冶金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课件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冶金物理化学 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梁连科,冶金热力学及动力学,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9 黄希祜,钢铁冶金原理(修订版),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傅崇说,有色冶金原理(修订版),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 车荫昌,冶金热力学,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9 魏寿昆,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韩其勇,冶金过程热力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陈永民,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李文超,冶金热力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Physical Chemistry of Metallurgy 第一章绪言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1地位地位冶金专业平台课之一。以普通化学、高 等数学、物理化学为基础。与物理化学相比,更接近与实际应用。目的:为开 设专业课和今后的发展作理论准备。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火法冶金特点: 火法冶金特点:一高三多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2 作用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应用到冶金过程中,阐明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规律,为控制和强化冶金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为去除某些元素保留某些元素而选择合适的冶炼条件 (温度、气氛)。例如炼钢过程。此类问题将由本课程解决。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注意:由于高温的特点,宏观测定难度大,微观就更难,有时只能使用常温数据外推,误差较大。本学科尚在不断完善发展中。应

学会灵活应用,依据冶物化理论,创造有利反应进行条件,抑制不利反应,提出合理工艺流程。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3 冶金实例 1.3.1高炉炼铁高炉炼铁 (a)炉顶煤气成分: N2 、CO、CO2,少量H2、CH4 N2<50,, CO(20,25,)、CO2(22,17,) CO+CO2(42,44,) CO为还原剂且属有毒气体,希望能够在炉内100% 消耗。无法实现的原因:存在化学平衡。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3 冶金实例 (b)矿石中含有Fe、Mn、S、P、Al、 Mg、Ca等多种元素,但被还原量却不同: 原因:氧化物稳定性问题 (c)S、P的去除炼钢、炼铁过程分别去除P、S 原因:反应条件是否适宜。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3 冶金实例 1.3.2 炼钢奥氏体不锈钢冶炼:去C 保 Cr。特种冶金(二次精炼)真空脱气,矿石中含有Fe、Mn、 S、P、Al、Mg、Ca等多种元素,但被还原量却不同。原因:氧化物稳定性问题。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3.3 有色冶金炼铜:氧化?还原? 炼铜:氧化?还 原?电解去铁 Cu2S?Cu2O?Cu 湿法:电解过程,电化学,ph, 湿法:电解过 程,电化学,ph,电位图浸出,萃取过程熔盐电解等等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4 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转化; 第 二定律: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及限度; 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能达到。 1. 本课程作用及主要内容 1.4.1 冶金热力学主要为第二定律工具:等温方 程式 正向逆向平衡测定计算(查表)CP?K(0) CP?,A,BT 估计值统计热力 学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总结

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1.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和哪些因素有关? 答:主要和温度、反应物浓度和作为催化剂的H+浓度有关。 2.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时,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 答:选用长的旋光管好。旋光度和旋光管长度呈正比。对于旋光能力较弱或者较稀的溶液,为了提高准确度,降低读数的相对误差,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根据公式(a)=a*1000/L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L越长,a越大,则a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3.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果糖的比旋光度数据计算? 答:α0=〔α蔗糖〕Dt℃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t℃L[葡萄糖]∞/100+〔α果糖〕Dt℃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t℃,[α葡萄糖]Dt℃,[α果糖]Dt℃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表示)为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20℃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66.6×2×10/100=13.32° α∞=×2×10/100×(52.2-91.9)=-3.94° 4.试估计本实验的误差,怎样减少误差? 答: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是蔗糖反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恒温。在混合蔗糖溶液和盐酸时,尤其在测定旋光度时,温度已不再是测量温度,可以改用带有恒温实施的旋光仪,保证实验在恒温下进行,在本实验条件下,测定时要力求动作迅速熟练。其他误差主要是用旋光仪测定时的读数误差,调节明暗度判断终点的误差,移取反应物时的体积误差,计时误差等等,这些都由主观因素决定,可通过认真预习实验,实验过程中严格进行操作来避免。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1、本实验为何要测水的电导率? 答:因为普通蒸馏水中常溶有CO2和氨等杂质而存在一定电导,故实验所测的电导值是欲测电解质和水的电导的总和。作电导实验时需纯度较高的水,称为电导水。水的电导率相对弱电解质的电导率来说是不能够忽略的。所以要测水的电导率。 2、实验中为何通常用镀铂黑电极?铂黑电极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中科大物理化学复试笔试题及部分面试题

20XX年3系复试笔试题(化学类回忆版,3小时) 一简答下列问题。(48分) 1 写出de Broglie 关系式。 2 写出量子力学的几条基本假设。 3 画出2p,3d,4s原子轨道的r2R2-r的图。 4 写出分子轨道理论的几条基本假设。 5 写出Al原子基态电子组态和光谱项。 6 写出N2+基态电子组态,键级和光谱项。 7 分别写出谐振子与非谐振子模型,振动光谱的跃迁选律。 二计算题。(27分) 1 北大版《结构化学基础习题解析》第4版第13页,1-17题。(15分) 2用HMO法分别处理直线和弯曲的H3+离子,说明哪种更加稳定。 三解释下列问题。(每题25分,共75分) 1 Debye-Huckel-Onsager电导理论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 比较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模型,假设与优缺点。 3 傅献彩《物理化学学习指导》P120 思考题5(4)题. 说明:统计热力学今年没考,出乎意料,考的都是很基础的概念理解和阐述,不能不理解概念,死记硬背,盲目做题,更加不能押题,一定要多看书,多思考!!!!!!

面试部分: 面试流程:进门——1分钟中文自我介绍——朗读并翻译文段——专业问题(3~4个)——结束,下一位。 我的专业问题: 1 基元反应的逆反应是否必然是基元反应?什么原理? 2 热力学温度(0K)的定义。 3 水的三相点与冰点有什么区别,有多大差值? 4 分子间作用力有哪些类型,分别用于什么场合?? 其他人的: 1 胶体和大分子溶液的区别?? 2 为什么鸡蛋壳在夏天会变薄? 3 量子力学有哪些基本假设? 4 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5 HOMO和LUMO的定义。 其他的想不起来了,其实回忆这个也没多少意义,都是很基础很基础的问题,只要好好复习,一定回答得出的。今年化物一志愿上线9人,加上调剂的,一共25人进入复试目前还没有刷人的消息

理化实验室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

目录 1.仪器仪表安全操作规程 2. 击穿电压测试操作规程 3. HB-3000C电子布氏硬度计操作规程 4. 电子式弹簧试验机操作规程 5. 硅钢片磁性能测量系统操作规程 6. 急拉断试验仪操作规程 7. 漆膜连续性试验仪操作规程 8. 伸长率试验仪操作规程 9. DW-200E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操作规程 10. 往复耐刮漆试验仪操作规程 11. 智能单向刮漆试验仪操作规程 12. LX-A邵尔A型橡胶硬度计操作规程 13. JDL型数显拉力试验机操作规程 14. HQT-IA-微电脑多功能电解测厚仪操作规程 15. BT-9300H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操作规程 16. 44B型双联电解分析仪操作规程 17.760CRT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18. FA型电子分析天平操作规程 19. novAA400原子吸收光谱仪操作规程 20. novAA400原子吸收光谱操作规程 21. 化验室污水管理办法

22. 实验室气瓶管理制度 23. TAS-98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24. 分析化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25. HXS-1000A 数字式智能显微硬度计操作规程

仪器仪表安全操作规程 1.熟悉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熟悉掌握操作方法,认真按本岗位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2.操作前的准备和检查。 2.1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整理好环境卫生,工作现场应整洁; 2.2明确检测任务,准备好检测器材和工具; 2.3检测仪器仪表接线正确,无松动,接定良好; 2.4检查绝缘地板铺设位置应正确,无破损,无导体,起到防护作用; 2.5检测仪器仪表工作正常,方可进入工作状态,否则应立即保修。 3. 进入工作状态时,严禁用手触摸电源进口接线端,应视任何接线端带电。 4. 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5. 在进行绝缘和耐压操作前,检测防护鞋和绝缘手套应无破损和受潮,穿戴好后,方 可进行工作。 6. 随时关注仪器仪表的电压,电流指示,当超压超流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停止工作并向有 关领导报告,在故障没排除前,操作者应进行监护,不得恢复工作。 7. 在进行高低温老化工作时,认真观察温度的变化,当发现超温应及时将温度调整在工 作范围内,若调整失控应立即切断电源停止工作,及时保修。 8. 仪器仪表的的拆装、接线、和维修由专业人员进行,若操作者擅自进行处理将被视为 严重违章,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分。 9. 操作者有权拒绝违章操作指挥。 10.操作者支持公司各级安全员的工作,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检测和指挥。 编制:校核:审定: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0280学分:5 学时:90 实验个数:18 课程性质:必修面向专业: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大纲执笔人:盛锋大纲审定人: 实验指导书名称:物理化学实验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面向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均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两者既密切配合,又各有侧重,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物理化学实验》是在学生先修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已具有较好的实验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和注重实验方法的掌握。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即查阅、动手、观测、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典型实验,掌握同一类型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测定和计算方法,重在让学生建立起“方法”的“档案”,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提倡创新精神。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较熟练地掌握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了解所做过的实验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有关应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要求是:1.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对所做实验内容心中有数,并写出较详细的预习笔记,内容包括:实验目的、简明原理、主要仪器药品、重要仪器装置图、详细操作步骤、数据记录表和注意事项等;2.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先观察和熟悉仪器,然后接受指导教师的提问与讲解,当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实际操作;3.实验过程应谨慎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无误的忠实记录实验数据,不得随意涂改,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实验结束后需经教师检查数据记录和仪器使用情况,经允许后方可结束实验,离开实验室;5.课后要及时写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化学电池温度系数的测定课件.doc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化学061 学号13 姓名沈建明

实验名称 化学电池温度系数的测定 日期 2009.4.20 同组者姓名 史黄亮 室温 19.60 ℃ 气压 102.0 kPa 成绩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 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 3、通过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求算有关 热力学函数。 二、基本原理 (一)、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对定温定压下的可 逆电池而言 : r m (1) nFE T , p G E S nF (2) r m T p E H nE F nF T (3) r m T p 式中,F 为法拉弟(Farady)常数;n 为电极反应式中电子的计量系数 ;E 为电池 的电动势。

另,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 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 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 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 工作,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 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上述条件, 不高的测量中,常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 “盐桥 ”来消除液接电 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也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 (二)、求电池反应的 Δ r G m 、Δr S m 、Δr H m 设计电池如下 : Ag(s) | AgCl(s) |饱和 KCl | Hg 2Cl 2(s) | Hg(l) 分别 测定电池在各个温度下的电动势,作 E — T 图,从曲线斜率可求得任一温度 下的 E T p 利用公式 (1),(2),(3) 即可求得该电池反应的 Δ r G m 、Δr S m 、Δr H m 三、仪器、试剂 SDC — Ⅱ数字电位差综合测试仪 1 台 精密稳压电源(或蓄电池) SC — 15A 超级恒温槽 铜电极 2 只 铂电极 1 只 饱和甘汞电极 1 只 恒温夹套烧杯 2 只 HCl ( 0.1000mol k ·g-1) AgNO3 ( 0.1000mol k ·g-1) 镀银溶液 镀铜溶液 四、实验步骤 一、电极的制备 1.银电极的制备 将欲用的两只 Pt 电极(一个电极 Pt 较短,作为阳极, 另一个电极作为阴极, 用于镀银) 浸入稀硝酸溶液片刻, 取出用蒸馏水洗净。 将洗净的电极分别插入盛 有镀银液( AgNO 3 3g ,浓氨水, KI 60g )中,控制电流为 0.3mA ,电镀 1h ,得 白色紧密的镀银电极一只。 2. Ag-AgCl 电极制备 在精确度 KCl 饱和溶液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碳酸钙分解压的测定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实验计划学时 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一种测定平衡压力的方法——静态法。 2. 初步掌握普通真空操作技术,中高温的控制和测温方法。 3. 测定各温度下碳酸钙的分解压,从而计算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ΔH (CaCO 3分解的反应热)的平均值。 二、实验原理: 碳酸钙高温分解,并吸收一定热量: ) (2)()(3g S S CO CaO CaCO += 在这个反应体系内存在固态CaCO 3(s)、固态CaO (s)及气态CO 2(g)这三个单独的相, 基本上不互相溶解。因此在一定温度时,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θθp p K CO /2= 式中: 2 CO P 表示在反应温度下,碳酸钙分解达平衡时CO 2压力。 θP 为标准压力θP = 100 kPa 。 CaCO 3在一定温度下,分解达平衡时,CO 2的压力保持不变,称为分解压,分解压的数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按照等压方程式的积分式: ln //r m r m K H RT S R θ=-?+?,r m S ?为反应的熵变化,R 为气体常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因Δr S m 及Δr H m 变化不大,可视为常数,故可 将上式改写为 ln (1/)K A T B θ =+,以 ln K θ对1/T 作图,得一直线,其斜率及截距分别为/r m A H R =-?及/r m B S R =?,由此可求出CaCO 3分解反应的反应热(平均值)及反应平均的熵变化。应该注意,ΔH 值会随温度变化,但在一个不太大的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多,故可以认为其平均值是常数。而用上式处理。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SK2-1-10H 电阻炉、石英管、控温仪、瓷舟、DP-A 精密数字压力计、胶塞、循环水多用真空泵、电子天平 试剂:粉状CaCO 3(G .R.) 四、实验步骤 1、称取约5克粉状CaCO 3装在一小瓷舟内(或将小瓷舟装满即可),送入石英管内相当于

北科大试题

2001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金属学A 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工程。 说明:1.试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2.统考生做1--10题;单考生做1--7题和11--13题。 1.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单胞和复合单胞(2)金属键(3)代位固溶体(4)位错(5)偏聚和有序化 2.判断对错:(10分) 3.以液态无限互溶、固态有限溶解并具有共晶反应的二元相图为例说明二元相图是制作方法和二元相图的一般几何规律。(10分) 4.结晶后的组织中产生显微偏析的原因是什么?采用什么措施能减少和消除偏析。(10分) 5.什么是晶界?讨论晶界在多晶体形变过程中的作用。(10分) 6.什么是相界面?复合合金形变的特点是什么?(10分) 7.说明使多晶体晶粒细化能使材料的强度提高、韧性增加的原因。(10分) 8.简要叙述马氏体转变的一般特点。(10分) 9.要想获得粗大的再结晶晶粒可采取什么措施,说明原因。(10分) 10.简述固态相变在相变阻力、新相形核、新相成长方面的特点。(10分) 11.什么叫再结晶?什么是再结晶温度?简要描述再结晶过程。(10分) 2002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金属学A 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工程。 说明:1.试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2.统考生做1--9题;单考生做1--6题和10--12题。 一.名词解释(20分,每个2.5分) (1)点阵畸变(2)柏氏矢量(3)相图(4)过冷度 (5)形变织构(6)二次再结晶(7)滑移系(8)孪生 二.画出立方晶系中(111)面、(435)面。写出立方晶系空间点阵特征。(10分) 三.铸锭的一般组织可分为哪几个区域?写出其名称。并简述影响铸锭结晶组织的因素。(10分) 四.画图并简述形变过程中位错增殖的机制。(10分) 五.写出菲克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说明其意义。简述影响扩散的因素。(10分) 六.简述形变金属在退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存储能及其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变化。(10分) 七.简述固态相变与液态相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0分) 八.画出铁碳相图,标明相图中各特征点的温度与成分,写出相图中包晶反应、共晶反应与共析反应的表达式。(10分) 九.分析再过程中行核和张大与凝固过程中的行核和张大有何不同点。(10分) 十.分析含碳量0.12%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10分)(单考生做) 十一.简述铸锭的宏观偏析。(10分)(单考生做) 十二.简述金属晶体中缺陷的类型。(10分)(单考生做) 2003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金属学A 适用专业:科学技术史,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工程。 说明:带三角板等,统考生做1--11题;单考生做1--7题和12--15题。 1.名词解释: (1)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模型(2)晶界与界面能 (3)同分凝固与异分凝固(4)形变织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