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论文

《1984》论文
《1984》论文

《1984》读后感

在《1984》里,乔治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这部小说的很多场景我们可能都司空见惯,但还有一些由奥威尔创造的场景用途则很恶劣:电幕,英社,仇恨周,思想警察,第一空降场,等等。每个部门都只关注那些直接反对他们的上层人物,由四大部门大楼的名称可以看出英社对语言的扭曲程度。小说中通过温斯顿的了解表达了社会的梦魇般的状态。他把这些写在了日记里,虽然没有法律禁止他这么做,但如果他被抓住,他将会被处死。

温斯顿本人从小说一开始就不是英雄人物的形象,他身体瘦弱,马上步入中年,并且一条腿溃疡,后来还会发现他带假牙,而且经常咳嗽。我在开始时可能以为他是以二战中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命名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们就会明白他只是普通人的代表。

小说中温斯顿是个来自旧时代的人,儿时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也不太记得旧时代的东西,比如他的柔软光滑的日记本,他认为与他的日记本相衬的钢笔,以及光滑如水般透明的琥珀镇纸。他仅有的对人类间的无私和专注的爱的记忆来自于他的童年,而他的童年时代的社会文化已经从他现在所生活的社会中完全清除,以至于当他梦见朱莉娅在反抗性爱的行动中撕掉衣服时,他在嘴唇中念叨着“莎士比亚”醒来。

一开始,温斯顿的叛逆主要表现在他对他所生活的极度麻木的世界的厌恶和对世界本来应该的形态的模糊的感觉。他买日记本写日记,同茱莉亚有不正当关系,访问城市的无产者居住区,租查令顿的房子,以及最具公开政治意味的从奥.布莱恩有联系,这些叛逆行为并不比他思想和感情上的叛逆重要,因为他的叛逆行为正是起源于思想和感情的叛逆。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惩罚。正如温斯顿在第一章的反思:“只有思想警察最重要。”

茱莉亚比温斯顿年轻,而且也没有温斯顿那种对英社改变之前的世界的记忆。她的叛逆比温斯顿更感性化,而且也更直接。其实她本能够在政府系统内生活下去,因为她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信。她对叛逆的理论基础没有任何兴趣。但她不仅比温斯顿更擅长具体事务处理,而且从直觉上更深刻地理解政府实施某些方针的原因,特别是跟性爱有关的方针政策。正是受茱莉亚的影响,温斯顿才从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叛逆转变为行动上的叛逆。她在成人后用身体表达着叛逆,而且学会了很多情况保存自己的能力。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很少。也许最引起人们兴趣,也是最复杂的人物是奥.布莱恩。奥威尔通过温斯顿表达出这个人物身上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方面:与他的身体外表相衬的冷酷无情和的十八世纪贵族般优雅姿势。他敏感到可以感觉到温斯顿内心深处对政府的不忠,他的冷酷可以让温斯顿为这种叛逆遭受折磨。在迷

你陆他狂热地工作,直到温斯顿可以被释放回到社会,治愈了温斯顿身体内的病毒,这种病毒阻止了他对大哥的热爱。奥.布莱恩正是奥威尔最担心的那种知识分子:他能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去维护和支持独裁政权,而这个政权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有权力。

事实上,小说没有表现出希望,温斯顿本人也是如此。他背叛了茱莉亚和他对茱莉亚的感情。温斯顿在迷你陆的压力下不再是英雄,最后,有人看见他在栗子树咖啡馆观看被政府处置的人。到这里,他最终承认所有的叛逆都已完结,斗争也随之结束。奥威尔的警告显而易见:在政府的各种力量的作用下,温斯顿不仅开始承认他无力反抗它,而且很主动欢迎他的失败:他热爱大哥。

《1984》虽是作者想象的一年,却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其后的历史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后来的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便是一个在极权压制下的社会。文革十年最终结束,但它不像其它事件一样掩埋在历史里,它是中国人特别是那一代人永远的痛和伤痕,尤其是深受其害的知识分子,“文革”是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它给国家、人民所造成的有形的、无形的严重损失,无法计算、估量。在那段非常时期,人性恶的一面充分的得到了展示:我们看到的是不论熟悉的、不熟悉的人们之间惊心动魄的揪斗,灭绝人性的酷刑,敌我难分的肉搏,血流成河的武装冲突,人们落井下石,嫁祸他人,说假话,作假证的事情,成为当时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妻子检举丈夫,儿女批斗父母,亲兄弟扭送着上公安局派出所,学生不惜把自己的恩师投入监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发了疯的民族和人民。

在现在这个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的社会,自由和人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的个人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尊重和实现,而且从小我们就受《三字经》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在极权社会下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压抑,以及它带给我们和家人、朋友的极大痛苦。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自由受到威胁,我们或许会像裴多菲那样:“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到那时候,人性会呈现光辉还是暗淡的一面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从诸如《1984》这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反思: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人,无论在怎样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中,也无论在怎样的极权压制下,都应重视人的本质意义,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984》读后感 文/洋向阳H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

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1984》读书笔记

关于《1984》中两段文字的感受 引言 《1984》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带给人们对集权主义的警示和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它并不是一篇恐怖小说,却带给人们发自内心的绝望和恐惧。虽然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带有法西斯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影子,可是仔细想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难道没有“真理部”和“思想警察”的存在吗?是不是有可能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它们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借用时下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这种恐惧萦绕在每一个读过《1984》的人的内心,让人们不断思考,而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使他能够一针见血的观察出统治阶级的共性,并加以深邃奇谲的想象力表现出来。小说的的情节看似荒诞,不过却处处都有现实社会的影子。这是一篇值得逐章逐句细细推敲的小说,而接下来的我想针对其中的两段文字,谈谈我的看法。 段落一: “她看到了温斯顿看不到的问题,譬如说党提倡禁欲思想的真正理由。党千方百计要消灭性的本能,倒不单是因为性行为自成天地,难受控制,最大的理由倒是性压抑有利于引导歇斯底里情绪的发生,而这种情绪少一刺激,就可变成好战心态与领袖崇拜的狂热。 今天既无纯洁的情,也无真正的欲。没有什么感情是纯正的,因为总会夹杂着恐惧和憎恨的成分。他们合体的经过是一场战事、一个胜利的高潮。这是对党沉重的一击。这是一次政治行动。” 感受: 这是温斯顿与朱丽亚第一次约会时,二人在自认为没有坚实的田野发生的一次性爱。在《1984》中,党是把性视为一种罪恶,通过日复一日的宣传、洗脑,无所不用其极,把性行为产生的乐趣全部消除掉。温斯顿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把性当做“尽我们对党的责任”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痛苦的献身仪式。面对党员,党采用一切办法压抑性的欲望,而面对“无产者”,党却采用截然想法的做法,不断刊印低俗黄色小说,作为他们唯一的消遣。这难道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其实并不然。 我的看法是,对于无产者,生存是其唯一的目的。党提供他们能够满足最低生存标准的食物,并且以淫欲充斥他们的思想,是把人民堵在了欲望金字塔的底层。所谓仓廪实方能知礼节,在生存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人们唯一的欲望来自自身的本能,即食欲和性欲。当最原始的欲望占据了人们的全部生活,人们便不会思考更高层次的事情,用这种方法,党禁锢了下层人民的思想。 而党员则不然,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党需要党员有纯粹的信仰,他们的思想是受党严格控制的,党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性欲是对肉体的解放,欲望解禁之后,下一个解禁的就是精神、思想,所以这也是专制制度无法容忍的。 在与《1984》齐名的另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同样有类似情节,即人们的性行为需要进行行政审批。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专制往往是与禁欲结合在一起的。在西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之下性在当时社会成为一种禁忌;而在东方,程朱理学同样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禁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指性欲,也包括其他的欲望的满足。为什么专制主义通常与禁欲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而简单说来,我认为有两点主要原

1984经典句子

1984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1984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若你爱其人,就去爱他,当你什么都不能给他时,你还可以给他爱。 2、假使有希望,它就在群众身上。 3、他觉得,迟早有一天,党会宣布说二加二等于五。到那时候,就算你明知道那是个错误,还得把它当成真理信奉。 4、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5、过一天算一天,过一星期算一星期,虽然没有前途,却还是尽量拖长现在的时间,这似乎是一种无法压制的本能,就像只要有空气,人肺就总要呼吸一样。 6、这个社会终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生机和爱的社会。 7、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8、全世界到处都是一样,几亿,几十亿的人,都不知彼此的存在,被冤仇跟谣言的高墙隔开,但简直是完整一样的人——这些人素来不晓得怎么思维,但是他们的心里,肚子里,肌肉里却积聚着有朝一日会颠覆全部世界的气力。假如有愿望,盼望在无产者旁边! 9、愚民和牲口都是自由的。 10、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11、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但除非他们反抗,否

则不会觉醒。 12、在谎言遍地的时代,讲真话就是**的行动! 13、寡头统治的要旨不是父传子,子传孙,而是坚持死者加诸省着的某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只要他能指派自己的后继者,统治集团就永远回事统治集团。党所关心的不是血统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只要等级化结构永远保持不变,至于是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 14、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15、谁把持过去就节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掌握从前。 16、寡头**的要旨不是父传子、子传孙,而是坚持死者加诸生者的某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17、**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18、如果说思想会腐蚀语言的话,那么语言也会腐蚀思想。 19、党叫你不相信你耳闻目睹的东西。这是他们最后的最根本的命令。 20、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成立,其他同理。 21、不仅是一个人的爱,而是动物的本能,简单的不加区别的欲望:这就是能够把党搞垮的力量……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就是一次胜利。这是对党的打击。这是一次**行为。 22、人在危急时刻不是同外部敌人战斗,而总是同自己的身体战斗。 23、世界上没有幸福这回事儿,唯一的在于你死了很久以后的遥远的将来,而从你向党宣战开始,最好把自己当作一具尸体。

1984读书心得

1984读书心得 《1984》是一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预言小说。本书作于1945年。要紧描写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在此分享读书心得。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984读书心得,欢迎大伙儿阅读。 1984读书心得篇1 温斯顿忽然转过身来。这时他差不多使自己的脸部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P15 当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如今的社会有时也是这样吧,太多的人在社交场所都有着一副面具,他们切换这副面具又是那么自然、那么迅捷,看起来他们从来没有过两副面孔一样。而在《1984》中,这种别同面孔的切换又是更加令人悲哀的,在那个世界里,真正的聪慧人,才需要如此的两幅面孔。 温斯顿的第一篇日记P18~P19 在温斯顿的日记里描写了一般群众在观察录像时的残忍的笑声,那个录像是一具身材胖肥的难民在乘船的时候在地中海某处遭到空袭,他降到水里,笨拙的身子在水里浮沉,后来他被直升机发觉,全身中了数别清的枪,染红了海水,悲惨的死去。这种残忍的笑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所见,这是一种深切的悲哀。 有个面目英俊、外表凶猛的九岁男孩从桌子后面跳了出来,用一支玩具自动手枪对准他,旁边一具比他大约小两岁的妹妹也用一根木棍对着他,他们两人都穿着蓝短裤、灰衬衫,戴着红领巾,这是青年侦察队的征服。温斯顿把手举过脑袋,心神别安,因为这个男孩的表情凶猛,看起来别彻底是一场游戏。P30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有一具特别喜欢的扮演游戏,算是好人坏人,能选到好人的总是自豪又欢愉,选到坏人的也会嘻嘻哈哈的配合玩耍,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说到底,基本上童确实欢笑。但是在这个地方,青年侦察队别是一场游戏,他们让孩子成了侦查员,去侦查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去端起枪支指向他人,去残忍的做一些别该是孩童做的情况并以此来猎取荣誉。这些孩子也真正的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纯真与善良。 思想罪可不能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算是死亡。P34 这是一句让人心头凛然一颤的话,在如今那个时代,我很难去想象,思想什么时候会有罪?这是一具思想、言论自由的时代。因此我也无法想象,奥威尔是在目睹了什么样的情况之后,写下了如此的句子。 这句话后来在小说里浮现过不少次,每一次都让我的心里特别的伤心,有一种心口塞了团湿漉漉的棉花,让人使别上力来的感受。别管是哪个时代,群众别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定是个悲哀的时代。 第三章无产者别是人。P42~p61 在这一具章节中,奥威尔要紧写了温斯顿所在的工作部门真理部纪录司里的要紧工作,这里要做的工作算是别断的去修改过去的文案,所有历史资料、小说、新闻等等文字信息,他们别断的修改,让历史符合如今,他们的历史别断被更改,从来没有稳定,自然也没有真实,因此温斯顿在写日记的时候,难道可笑到别清晰自己写日记的确切日期,因为他们早已失去了时刻的观念。 活着的人中,可以把本世纪初期的事情向你作一番如实的介绍的,假如有的话,也只可能是个无产者请你谈谈你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候的生活如何样?比如今好,依然比如今坏?P81 这是温斯顿对大哥哥营造的世界的一具巨大的疑咨询,他的思想差不多无法支撑他的经历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矛盾,他迫切的需要有人来支持他、或者推翻他的想法,他别断的在怀疑大哥哥所说的日子差不多越来越好的话,因为经历中曾经有过比照现实却又让他别能

1984英语读后感

Orwell’s 1984 外国语学院10英语B班程志浩 2010040102029 Question 1: What makes your wonder in this book? Why? What confuses you in this book? Besides Animal Farm, 1984 is the second novel of George Orwell’s I have read. Comparing with Animal Farm, 1984 is more political and more penetrating. In the novel, there’s a sentence:” If there was hope, it lays in proles”. However, how about the proles? They are wild, and they are a wild power. Maybe the party can’t control them, but it can regard them as animals and say:”Proles and animals are free!” When I read the book,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arty. It is invincible.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Nevertheless, it is the party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that is to say, it controls everything anytime. It always makes up lies and changes the history to maintain its own status. What’s more, it doesn’t give its members freedom. Even their marriages must have a recognized purpose which is to beget children for the service of the party. Besides, the party also wants to narrow the range of thoughts by using a new language called Newspeak. To be a member of such a party, he must be very sensitive. Every day even every minute, he is in the danger of being accused of conspiracies. For example, Winston-who believes nobody-always, thinks that people who are close to him must be a spy or an agent. Thus, he misunderstands Julia who is crazy about him. How silly he is! I am moved when Julia and Winston say they won’t betray each other. It’s hard for people to have a real love under that circumstance because the party will use all means to let them surrender!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point I want to say is about truth. As we all know, two plus two makes four. It’s a truth. But if the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下简称法定单位)包括: (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见表1); (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见表2); (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见表3); (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见表4); (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成的单位; (6)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词头见表5)。 法定单位的定义、使用方法等,由国家计量局另行规定。 表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m 质量千克(公斤)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 A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物质的量摩(尔)mol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表2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平面角弧度rad 立体角球面度sr 表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其他表示式例 频率赫(兹Hz s的-1次方 力;重力牛(顿)N kg·m/s的2次方压力,压强;应力帕(斯卡)Pa N/m的2次方 能量;功;热焦(耳)J N·m 功率;辐射通量瓦(特)W J/s 电荷量库(仑) C A·s 电位;电压;电动势伏(特)V W/A 电容法(拉 F C/V 电阻欧(姆)ΩV/A 电导西(门子S A/V 磁通量韦(伯)Wb V·s 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特(斯拉T Wb/m的2次方 电感亨(利)H Wb/A 摄氏温度摄氏度℃ 光通量流(明lm cd·sr 光照度勒(克斯lx Lm/m的2次方 放射性活度贝可(勒尔Bq s的-1次方 吸收剂量戈(瑞)Gy J/kg 剂量当量希(沃特)Sv J/kg 表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换算关系和说明 时间分 (小)时 天(日)min h d 1min=60s 1h=60min=3600s 1d=24h=86400s 平面角(角)秒 (角)分 度(″) (′) (°) 1″=(π/648 000)rad(π为圆周率) 1'=60″=(π/10 800)rad 1°=60'=(π/180)rad 旋转速度转每分r/min 1r/min=(1/60)s的-1次方 长度海里n mile 1n mile=1852m(只用于航程) 速度节kn 1kn=1n mile/h=(1852/3600)m/s (只用于航行) 质量吨 原子质量单位t u 1t=10的3次方kg 1u≈1.660 565 5×10的-27次方kg 体积升L,(1) 1L=1dm的3次方立方米=10的-3次方立方米能电子伏eV 1eV≈1.602 189 2×10的-10次方J 级差分贝dB 线密度特(克斯tex 1tex=1g/km

初中作文:读《1984》有感_初三读后感

读《1984》有感_初三读后感 读《1984》有感_初三读后感900字 这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朋友推荐我看的,所以我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翻开这本书.故事的开头部分就是讲外围党员温斯顿的普通生活,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来叙述.虽然看到几个有意思的画面,但匆匆翻了十几页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了.直到暑假里从暑假上再次看到它,就一口气读完了.读的过程中渐渐理清了思绪,作者奥威尔虽然是写一个普通的外围党员的生活经历,实际上是想描述一个极权的社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三个国家(大洋、欧亚、东亚)不断地发动战争,大洋国内部分和平部、友爱部、真理部.虽然这些名字都好听动人,可实际上它们分别管辖的内容却与这三个名字恰恰相反.主人公温斯顿是真理部的文字编辑,主要负责篡改历史,发布假新闻等工作.在这里每个人每天都活在电子屏幕下,在时刻记牢老大哥在看着你.但温斯顿天生有着反抗精神.他在没有遇到裘利亚之前,把自己心里的一切感受都写进日记里去.之后他遇到了裘利亚,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爱情.却被侦听机器发现,成为了思想犯,接受严刑拷打,最终沦为思想上的奴隶. 看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就处在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中,其中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极深.温斯顿的邻居在睡觉时说了几句梦话,被自己的孩子(只有八九岁)举报,思想警察抓走了他,从此世界上没有这个人的存在了.这使我毛骨悚然,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的沦丧吗?之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反乌托邦的代表作之一,是指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里并没有真正的自由.道德沦丧,物质浪费蔓延,表面上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本质上是在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曾在微博上看过的一个由外国愤青拍摄的一个视频,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现在的这个世界只操控在少数人的手里,只由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们掌握着.看完之后不得不让人仔细思索一番.这本书也是如此,虽然书中写的是个极权社会,但在现实与书的交界处总能找到相似之处.现代人们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网络也越来越发达,有时候总会感觉自己是处在电子屏幕下,不说话、不交际,谨言慎行,但自己的个人信息却还是完全暴露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警醒我们不要将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即书的封面中所述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 读《1984》有感_初三读后感1200字 历史的车轮在缓缓转动,奴隶、封建、再到民主共和,追求的不外是全民平等自由,也只有这种追求才是推动整个国家自然而然前进的冲动.《1984》以前所未有的睿智预测到了极权的中国文革,他用锋利的批判展现了对自由、对平等的永恒梦想. 民族的崛起,自由平等是永恒的梦想和追求.古罗马帝国的昌盛,可惜那只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东西分裂,如昙花一现;古希腊民主的兴起,可惜自由平等无法席卷整个社会,腐败衰亡,如过往烟云.良性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的社会风气,美国得以傲立在世界巅峰;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平等的人民保障,中国得以崛起在历史洪流. 一九八四的伦敦,自由和平等只是可笑的虚妄的存在,巨幅的领袖照片,警告的标语老大哥在监视你,私人家中的电眼与麦克风,深夜拜访的思想police.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咳嗽都逃不过思想pol.ice的眼睛,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挣扎在压抑愤懑的环境中,呐喊、咆哮都只剩下无力的苍白.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平等,也没有了自由,这个时代注定是悲哀的,从下等阶层的角度看来,历史性变动所意味着的,除了主宰者的名称变换,从来别无其他. 我看见的是国家衰亡的哀歌,民族湮灭的悲剧.一个没有了思想价值观,没有了自由平等的社会,剩下的只有灵魂的游荡,行尸走肉般的颓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当主人公那仅有的思想也被磨灭,合上书本,低低的哭泣,浓浓的悲叹,深深的绝望,过去已然死去,未来不可想象.

1984故事概括

1984故事概括 乔治·奥威尔的《1984》写于五十年代初,是其代表之作,次数是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小说里描述的那个年代,那时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的肆虐刚刚结束。斯大林的大清洗也接近尾声。这是乔治·奥威尔虚拟的一个故事,在这个虚拟的故事里有一个虚拟的人温斯顿生活在一个虚拟有国度“大洋国”里,故事发生在1984年(即奥威尔创作此书时的30多年后)的“大洋国”。“大洋国”的统治阶级是“内党”,“内党”的领袖是“老大哥”。“老大哥”从不露面,他的大幅照片户内户外却到处张贴。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盯着臣民。主人公温斯顿仅仅属于“外党”,跟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色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他服务的机关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还有三大部。“和平部”、“仁爱部”、“富裕部”。四大机构各占据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建筑。建筑外边大书特书党的三大原则:“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温斯顿担任“记录科”的科员,工作是修改各种原始资料,从档案到旧报纸,全都根据指示改得面目全非。温斯顿的家与所有私人居室一样,有一个无孔不入的现代化设备,叫做“电子屏幕”。每个房间右首墙上都装有这样一面长方形的金属镜子,可以视听两用,也可以发号施令,室内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受这面照妖镜的监视和支配。平时无事,电子屏幕就没完没了地播送大军进行曲、政治运

动的口号、或“第九个三年计划”超额胜利完成的消息。这些噪音由中央枢纽控制,个人无法关掉。 在这样一个极度空间里是无个人尊严可言的,更别说反抗了,一切与“内党”不一致的言行都会视为非法,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温斯顿是个良知未失的人,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唯一能做的只是秘密地呻吟,这呻吟的方式又有两种,一种是写日记,一种是与朱利亚偷情,他们用他们那脆弱的爱和身体语言进行无声的抗争,用乔治·奥威尔的话说就是“他们腰部以下还没有反叛”,但即使是这些也是不被允许的。 温斯顿和他的女友双双入狱,在狱中受尽凌辱及催残,如果这一切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还是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对于温斯顿来说者不异于痛苦生活中的又一重大打击。与此同时“思想警察”大头子奥伯兰展开的强大的思想攻势却注定会让他的意志土崩瓦解。“思想警察”大头子奥伯兰这样对温斯顿说: “头一点你要明白,在这个地方,就不存在殉道的问题。你一定读过从前的宗教迫害。中世纪,就有过宗教法庭。那是场失败!它是要根除歪理邪说,到头来却使之长存不朽。一个异端烧死了,千百个异端站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宗教法庭公开杀死敌人,杀死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悔悟:其实,杀死他们,就是因为他们不悔悟。人们被杀死,因为他们不肯

《1984》读后感800字

《1984》读后感800字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

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1984 PDF

江博激情英语 OSCAR BOOK CLUB 1984 导读手册 2010/5/5

1984 Contest: Hitler in Germany and Joseph Stalin in the Soviet Union inspired Orwell’s mounting hatred of totalitarianism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Orwell devoted his energy to writing novels that were politically charged, first with Animal Farm in 1945, then with 1984 in 1949. 1984 is one of Orwell’s best-crafted novels, and i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warnings ever issued against the dangers of a totalitarian society. In Spain, 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 Orwell had witnessed the danger of absolute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 ag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He illustrated that peril harshly in 1984. Like Aldous Huxley’s Brave New World (1932), 1984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of the negative utopian, or dystopian, genre. Unlike a utopian novel, in which the writer aims to portray the perfect human society, a novel of negative utopia does the exact opposite: it shows the worst human society imaginable, in an effort to convince readers to avoid any path that might lead toward such societal degradation. In 1949, at the dawn of the nuclear age and before the television had become a fixture in the family home, Orwell’s vision of a post-atomic dictatorship in which every individual would be monitored ceaselessly by means of the telescreen seemed terrifyingly possible. That Orwell postulated such a society a mere thirty-five years into the future compounded this fear. Of course, the world that Orwell envisioned in 1984 did not materialize. Rather than being overwhelmed by totalitarianism, democracy ultimately won out in the Cold War, as seen in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1990s. Yet 1984 remains an important novel, in part for the alarm it sounds against the abusive nature of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but even more so for its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y of power and the ways that manipulations of language and history can be used as mechanisms of control. Plot Overview W INSTON S MITH IS A LOW-RANKING MEMBER OF the ruling Party in London, in the nation of Oceania. Everywhere Winston goes, even his own home, the Party watches him through telescreens; everywhere he looks he sees the face of the Party’s seemingly omniscient leader, a figure known only as Big Brother. The Party controls everything in Oceania, even the people’s history and language. Currently, the Party is for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vented language called Newspeak, which attempts to prevent political rebellion by eliminating all words related to it. Even thinking rebellious thoughts is illegal. Such thoughtcrime is, in fact, the worst of all crimes. As the novel opens, Winston feels frustrated by the oppression and rigid control of the Party, which prohibits free thought, sex, and any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ity. Winston dislikes the party and has illegally purchased a diary in which to write his criminal thoughts. He has also become fixated on a powerful Party member named O’Brien, whom Winston believes is a secret member of the Brotherhood—the mysterious, legendary group that works to overthrow the Party. Winston works in the Ministry of Truth, where he alters historical records to fit the needs of the Party. He notices a coworker, a beautiful dark-haired girl, staring at him, and worries that she is an informant who will turn him in for his thoughtcrime. He is troubled by the Party’s control of history: the Party claims that Oceania has always been allied with Eastasia in a war against Eurasia, but Winston seems to recall a time when this was not true. The Party also claims that Emmanuel Goldstein, the alleged leader of the Brotherhood, is the most dangerous man alive, but this does not seem plausible to Winston. Winston spends his evenings wandering through the poorest neighborhoods in London, where the proletarians, or proles, live squalid lives, relatively free of Party monitoring. One day, Winston receives a note from the dark-haired girl that reads “I love you.” She tells him her name, Julia, and they begin a covert affair, always on the lookout for signs of Party monitoring. Eventually they rent a room above the secondhand store in the prole district where Winston bought the diary. This relationship lasts for some time. Winston is sure that they will be caught and punished sooner or later (the fatalistic Winston knows that he has been doomed since he wrote his first diary entry), while Julia is more pragmatic and optimistic. As Winston’s affair with Julia progresses, his

1984经典语录大全

1984经典语录大全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意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与那里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Freedom is the freedom to say that two plus two

make four. If that is granted, all else follows.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造反;他们不造反,就不会觉悟。 But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 如果说思想会腐蚀语言的话,那么语言也会腐蚀思想。 我们很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 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相信民主是办不到的一边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 对一个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他送到一所富家子 弟的学校中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 你爱一个人,就去爱他,你什么也不能给他时,你仍

《1984》的读后感

《1984》的读后感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 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 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 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 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 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

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 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 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 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 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读乔治·奥威尔《1984》有感 奥威尔在《1984》里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极权社会的景象:“老大哥”无处不在,“电幕”终日不停,除了播放宣传节目外,还监视你的一举一动;遍地都是窃听器,即便是在杂草丛生的荒原;“思想警察”是最可怕的,而“思想罪”则是“英社”最大的罪过;人人都在说谎,时时都在篡改历史;爱,只有一种,那便是对“老大哥”最忠诚的热爱;“性”是罪过,沦为“老大哥”对人民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政府只有四个部门:真理部,无日无夜的编篡谎言,抹去历史,以便让人失去记忆,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法律和社会秩序,裕民部负责经济。他们遵守的格言是: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一九八四》是一本让人毛骨悚然的书。让人畏惧不在于描述了一个恐怖事件,而在于制造了一个恐怖的社会。奥维尔笔下一九八四年的人们,没有自己的情感。唯一的情感就是对党的热爱和对党的敌人的仇恨。儿子揭发父亲、同事间相互警惕、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支持现代人活下去的动力都已不再存在。思想也不复存在。一九八四的人们唯一的思想是“双重思想”:有意说谎,但又真的相信这种谎言,忘掉可以拆穿这种谎言的事实。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不会思考,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一九八四》中的人们,是机器,只会执行,不懂得创造。人们无法拥有,甚至无法表达自己思想:党创造了“新话”,所有异端思想在这种官方语言中仅有一个对应的词“罪恶的思想”:很多罪行是无力犯下的,因为这些罪行是没有名词的,是无法想象的。人们没有了思维,就只能跟着党走,即使党欺骗他们。小说中,党是万能的。纳粹的戈培尔说过:谎言重复一万次就是真理。但纳粹只能颠倒黑白,党却可以创造真理。太阳绕地球转么?——是的,只要党这么认为。这显然的荒谬能让人们相信么?书中奥勃良的说辞极为精妙: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可以假设地球绕太阳转——仅仅作为计算方便而存在! 既然真理可以随意改变,更不用说人了。我存在么?如果党认为你不应该存在,你就会从来没有存在于世上——你会像蒸发一样,没有人再记得你,发达的科技让一切报纸书籍抹去你的名字。 一切的过去将不存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一九八四》中将这么理解:一切历史都是根据当代的需要而编写的。“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在时间轴的现在,记忆中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么?你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切记录都被党随着现在的需要而被窜改。 《一九八四》是一部幻想小说,但他的预言真实地发生了。有研究说,《一九八四》中提到的二百多件事情,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件已经发生了。比如,苏联,研究基因的科学成了“资本主义生物学”而被批判;朝鲜,“主体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思想。即使在我们的国家,回首历史,五十年来,也不止一次被奥维尔言中:大跃进中大放“卫星”,文革中人之间互相检举揭发。??我不得不佩服奥维尔对人的洞察力和对社会发展的预见力。 庆幸的是,奥维尔的预言没有完全在我生活的社会成为现实。奥维尔促使我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如何发展,才能避开极权主义。权力需要限制,自由需要秩序,法治的路还在走,我们一起前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