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一览

常见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一览
常见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一览

常见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一览最常见的几种聚合物Polyethylene 聚乙烯:

Polyvinylchloride 聚氯乙烯:

Teflon 聚四氟乙烯:

Poly(vinyl butyral) 聚乙烯丁醛:

Poly(vinyl acetate) 聚醋酸乙烯:

zwyu

Poly(vinyl alcohol) 聚乙烯醇:

Poly(diethylene phthalate) 聚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Nylon 尼龙:

Polyurethane 聚氨酯:

第二章-房屋构造、砌体结构和抗震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房屋构造、砌体结构和抗震的基本知识 2.1 房屋建筑如何分类? 答:(1) 房屋建筑按用途分类 ①工业建筑:供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如机械厂、炼钢厂、造船厂、发电厂、电子元件生产厂、电视机生产厂等。以及附属这些厂房的仓库、变电室、锅炉房、水塔及构筑物。 ②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场所。它又分为民用建筑(如住宅、旅馆、公寓等)和公共建筑(如办公楼、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车站等)两类。 ③农业生产建筑: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而修造的房屋,如粮仓、畜舍、鸡场等。 ④科学实验建筑: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实验而建造的房屋,如高能物理研究试验楼、原子试验小型反应堆、电子计算中心等。 ⑤体育建筑:是专为体育训练、锻炼和比赛而修建的房屋设施。如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球场、训练场等。 (2) 房屋建筑按结构承重形式分类 ①砖承重结构:屋面、楼面和墙身的承重都是由砖墙来承受,并传至基础和地基。如普通砖混房屋。 ②排架结构:有屋架支承在柱子上,中间有各种支撑,形成铰接的空间结构。如单层工业厂房就属于排架结构形式。 ③框架结构:由混凝土的柱基础、柱子、梁、板的屋盖结构组成的结构形式。如多层工业厂房、多层公共建筑等。 ④筒体结构:随着高层建筑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结构形式。它的外围和电梯井筒,是由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柱或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形成筒体,它的整体性好、刚度大,适用于高层建筑。 (3) 房屋建筑按结构承重材料分类 ①木结构房屋:主要是用木材来承受房屋的荷重,用砖石作为围护的建筑,如古建筑、旧式民居。目前已很少修建这样的房屋。 ②砖石结构房屋:主要是指以砖石砌体为房屋的承重结构,其中,楼板可以用钢筋混凝土楼板或木楼板,屋顶使用钢筋混凝土屋架、木屋架或屋面板及其斜屋面盖瓦。 ③混凝土结构房屋:主要承重结构,如:柱、梁、板、屋架都是采用混凝土制成。目前,建筑工程中广泛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④钢结构房屋:主要骨架采用钢材(主要是型钢)制成。如钢柱、刚梁、钢屋架。一般用于高大的工业厂房及超高层建筑。 2.2 房屋建筑的等级如何确定? 答:房屋建筑的等级确定有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等级、建筑物耐火等级。 (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分类见表2-1: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上) 1.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是反映红外辐射强度或其他与之相关性质随波长(波数)变化的谱图。目前,它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表征物质的化学组成,在分子层次上的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力手段。红外射线发现于1800年,在用普通温度计测量可见光谱的温度效应时,在红光一端的外侧观察到有较强的热效应。后来,实验证实了这是由一种肉眼看不见、波长比红光更长的电磁辐射所造成的,这种电磁辐射被称为红外光。通常将红外辐射的波长范围定为0.8~1000微米,并可粗略地分为三个波段:(1)近红外的波段为0.8~2.5微米,波数为12500~4000厘米-1;(2)中红外的波段为2.5~25微米,波数为4000~400厘米-1;(3)远红外的波段为25~1000微米,波数为400~10厘米,目前,实验上已能测定到2500微米,波数为4厘米-1。相应地有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和远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从本质上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两大类。物体的红外发射光谱是指样品在通过受激或自发辐射的条件下,所发射的红外光的强度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体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吸收光谱是指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随波长(波数)变化的光谱图,在实验上,使红外光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测定红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前后光强的变化与波长(波数)之间的关系, 称红外吸收光谱。 2.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光谱 对于分子体系而言,其振动和转动是量子化的,其能级差所对应的光子的波长落在红外光范围,因此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指出,红外光谱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分子的振动、转动跃迁,某些特殊体系的电子能级跃迁亦可能落在红外光谱波段范围内,例如,超大规模共轭体系的电子跃迁、某些稀土离子的f-f能级跃迁等等。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的红外光谱研究工作仍集中于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上,以最简单的双原子为例,其振动吸收Eν可近似地表示为: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ν为振动量子数(取正整数);n0为简谐振动频率。当ν=0时,分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处于基态的分子受到频率为n0的红外射线照射时,分子吸收了能量为n0的光量子,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得到频率为n0的红外吸收带, 它称为分子振动的基频。反之,处于该激发态的分子也可发射频率为n0的红外射线而恢复到基态。n0的数值决定于分子的约化质量μ和力常数κ: κ决定于原子的核间距离、原子的特性和化学键及键级等。 在多原子分子体系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这些振动方式可以被分解为各种简正振动的线性组合,所谓简正振动就是指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揩振动。含N个原子的非线分子有3N-6个简正振动方式;线性分子有3N-5种简正振动方式。 对于分子的转动而言,往往可以假定分子为刚性转子,则其转动能量Er为: 红外光谱分析概述(中)

房屋构造与识图知识点讲解

1、正投影的基本特性: 一是显实性:当直线图和平面图与投影面平行时直线段正投影反映实在长度 二是积聚性:当直线段或平面图形垂直于投影面时,直线段的正投影积聚成一个点,平面图形积聚成一条线。 三是类似性:当直线段或平面图形倾斜于投影面时,直线段正投影仍为直线但是比真长要短。而平面图形则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不变。 2、三面投影及三面之间的特征:三面投影实际上是三个互相垂直相交的平面组成投影体系;正投影面用V表示,即正面;水平投影面用

H表示,即水平面;侧面投影面用W表示,即侧面。三者关系: 正面投影V与水平投影H----长对正 正面投影V与侧面投影W----高平齐 水平投影H与侧面投影W----宽相等 3、直线、面的投影特性 一是:一般位置的线:在任意一个投影面均不反应实长和实际与投影面的夹角 二是:投影面平行线:平行于某一个投影面而倾斜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直线。有三种位置,分别是 平行于水平面称为水平线:水平面显示直线的真长,另外两个投影面投影均短于直线真长 平行于正面称为正平线:正面显示直线真长,其余两个投影面投影均短于直线真长 平行于侧面称为侧平线:侧面显示直线真长,。。。。。。 三是:投影面垂直线直线垂直于某一投影面,也有三种位置,分别是 垂直于水平面称为铅垂线:直线在水平面积聚成一个点,在另外两个面均反映直线真长,且垂直对应的投影轴 垂直于正面称为正垂线:直线在正面积聚成一个点,在另外两个投影面均反映直线真长,且垂直对应的投影轴。 垂直于侧面称为侧垂线:直线在侧面积聚成一点其余同上

一般位置平面:平面与三个投影面均倾斜,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为平面的类似型,且均不反映平面对投影面的真实夹角。 投影面平行面:平行于水平面的称为水平面,平行于正面的称为正平面,平行于侧面的称为侧平面 水平面:在水平面上反映平面真形,在其余两个面积聚成一条直线,且分别平行于对应的投影轴。 投影面垂直面:垂直于水平面而倾斜于另外两个面的为水平面垂直面即铅垂面;垂直于正面而倾斜于另外两个面的为正面垂直面即正垂面;垂直于侧面而倾斜于另外两个面的为侧面垂直面即侧垂面。在所垂直的面积聚成线而在另外两个投影面显示类似型。 4、剖面图 形成:用假想剖切平面剖开物体,将观察者与剖切平面的部分移去,将剩余的部分向投影面进行投影,所形成的图形称为剖面图 分类:分为全剖面图、半剖面图、阶梯剖面图、展开剖面图、分层剖面图、局部剖面图 5、断面图 形成:假想用一个剖切平面将物体剖开,只汇出剖切平面剖到的部分的图形,称为断面图 分类:移出断面、中断断面、重合断面 两者之间的关系:剖面图已经包含断面图。用粗实线画出断面额投影,

波谱解析习题

第一节:紫外光谱(UV) 一、简答 (p36 1-3) 1.丙酮的羰基有几种类型的价电子。并说明能产生何种电子跃迁各种跃迁可在何区域波长处产生吸收 答:有n 电子和π电子。能够发生n →π*跃迁。从n 轨道向π反键轨道跃迁。能产生R 带。跃迁波长在250—500nm 之内。 2.指出下述各对化合物中,哪一个化合物能吸收波长较长的光线(只考虑π→π* 跃迁) (2) (1) 及 NHR 3 CH CH OCH 3 CH 及CH 3 CH CH 2 答:(1)的后者能发生n →π*跃迁,吸收较长。(2)后者的氮原子能与苯环发生P →π共轭,所以或者吸收较长。 3.与化合物(A )的电子光谱相比,解释化合物(B )与(C )的电子光谱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乙醇中)。 (C)(B) (A)入max =420 εmax =18600 入max =438 εmax =22000 入max =475 εmax =320003 N N N NO HC 32(CH )2 N N N NO H C 32(CH )2 2 32(CH )(CH )23N N N NO 答:B 、C 发生了明显的蓝移,主要原因是空间位阻效应。 二、分析比较(书里5-6) 1.指出下列两个化合物在近紫外区中的区别: CH CH 3 2 (A)(B)

答:(A)和(B)中各有两个双键。(A)的两个双键中间隔了一个单键,这两个双键就能发生π→π共轭。而(B)这两个双键中隔了两个单键,则不能产生共轭。所以(A)的紫外波长比较长,(B)则比较短。 2.某酮类化合物,当溶于极性溶剂中(如乙醇中)时,溶剂对n→π*跃迁及π→π*跃迁有何影响答:对n→π*跃迁来讲,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它的最大吸收波长会发生紫移。而π→π*跃迁中,成键轨道下,π反键轨道跃迁,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它会发生红移。 三、试回答下列各问题 *跃迁还是π→π* 1.某酮类化合物λhexane max=305nm,其λEtOH max=307nm,试问,该吸收是由n→π 跃迁引起的(p37-7) 答:乙醇比正己烷的极性要强的多,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最大吸收波长从305nm变动到307nm,随着溶剂极性增大,它发生了红移。化合物当中应当是π→π反键轨道的跃迁。 四.计算下述化合物的λ : max 1. 计算下列化合物的λmax:(p37 -11) 五、结构判定 1. 一化合物初步推断其结构不是A就是B,经测定UV λEtOH max=352nm,试问其结构为何 O O (A)(B)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土建结构基础知识(精)

呵呵!楼主应该多提点名词的,只要你提出来,我估计楼上的兄弟都会给你答出来的。 1、什么是容积率?答:容积率是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小数表示。 2、什么是建筑密度?答:建筑密度是项目总占地基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3、什么是绿地率(绿化率)?答:绿地率是项目绿地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4、什么是日照间距?答:日照间距,就是前后两栋建筑之间,根据日照时间要求所确定的距离。日照间距的计算,一般以冬至这一天正午正南方向房屋底层窗台以上墙面,能被太阳照到的高度为依据。 5、建筑物与构筑物有何区别?答:凡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都叫做建筑物,如公寓、厂房、学校等;而人们不在其中生产或生活的建筑,则叫做构筑物,如烟囱、水塔、桥梁等。 6、什么是建筑“三大材”?答:建筑“三大材”指的是钢材、水泥、木材。 7、建筑安装工程费由哪三部分组成?答:建筑安装工程费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三部分组成。 8、什么是统一模数制?什么是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答:(1)、所谓统一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2)、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用M表示,1M=100mm。(3)、扩大模数是导出模数的一种,其数值为基本模数的倍数。扩大模数共六种,分别是3M(300mm)、6M(600mm)、12M (1200mm)、 15M(1500mm)、30M(3000mm)、60M(6000mm)。建筑中较大的尺寸,如开间、进深、跨度、柱距等,应为某一扩大模数的倍数。(4)、分模数是导出模数的另一种,其数值为基本模数的分倍数。分模数共三种,分别是1/10M(10mm)、1/5M(20mm)、1/2M (50mm)。建筑中较小的尺寸,如缝隙、墙厚、构造节点等,应为某一分模数的倍数。 9、什么是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答:(1)、标志尺寸是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开间、进深)的距离大小,以及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有关设备位置的界限之间的尺寸。标志尺寸应符合模数制的规定。(2)、构造尺寸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的设计尺寸。构造尺寸小于或大于标志尺寸。一般情况下,构造尺寸加上预留的缝隙尺寸

红外与近红外光谱常用数据处理算法

一、数据预处理 (1)中心化变换 (2)归一化处理 (3)正规化处理 (4)标准正态变量校正(标准化处理)(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5)数字平滑与滤波(Smooth) (6)导数处理(Derivative) (7)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 (8)正交信号校正(OSC) 二、特征的提取与压缩 (1)主成分分析(PCA) (2)马氏距离 三、模式识别(定性分类) (1)基于fisher意义下的线性判别分析(LDA) (2)K-最邻近法(KNN) (3)模型分类方法(SIMCA) (4)支持向量机(SVM) (5)自适应boosting方法(Adaboost) 四、回归分析(定量分析) (1)主成分回归(PCR) (2)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 (3)支持向量机回归(SVR)

一、数据预处理 (1) 中心化变换 中心化变换的目的是在于改变数据相对于坐标轴的位置。一般都是希望数据集的均值与坐标轴的原点重合。若x ik 表示第i 个样本的第k 个测量数据,很明显这个数据处在数据矩阵中的第i 行第k 列。中心化变换就是从数据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中减去该元素所在元素所在列的均值的运算: u ik k x x x =- ,其中k x 是n 个样本的均值。 (2) 归一化处理 归一化处理的目的是是数据集中各数据向量具有相同的长度,一般为单位长度。其公式为: 'ik x = 归一化处理能有效去除由于测量值大小不同所导致的数据集的方差,但是也可能会丢失重要的方差。 (3)正规化处理 正规化处理是数据点布满数据空间,常用的正规化处理为区间正规化处理。其处理方法是以原始数据集中的各元素减去所在列的最小值,再除以该列的极差。 min() 'max()min() ik ik k k x xk x x x -= - 该方法可以将量纲不同,范围不同的各种变量表达为值均在0~1范围内的数据。但这种方法对界外值很敏感,若存在界外值,则处理后的所有数据近乎相等。 (4) 标准化处理(SNV )也称标准正态变量校正 该处理能去除由单位不同所引起的不引人注意的权重,但这种方法对界外点不像区间正规化那样的敏感。标准化处理也称方差归一化。它是将原始数据集各个元素减去该元素所在列的元素的均值再除以该列元素的标准差。 ';ik k ik k k x x x S S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前言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NIR)谱区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谱区,波长范围在0.75—2.5 m之间,用波数表示时则在13330—4000cm-1之间。由于近红外的吸收谱带复杂,谱峰重叠,信号弱,在分析上难以应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多年来,随着近红外仪器的改良,新的光谱理论和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并以其简单快速、实时在线、无损伤无污染分析等特点,在复杂物质的分析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包括制糖和制药的许多与化学分析和品质管理有关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关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行业中应用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显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红外光谱分析具有的快速实时、操作简单、无损伤测定、不受样品状态影响的特点很符合药物分析的要求。因此,在制药业中原料药的分析、药物制剂中水分、有效成分的分析、药物生产品质的过程控制等方面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2·光谱介绍 近红外光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根据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

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 3·1 原料和活性组分的测定 药物加工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原料的鉴定,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后续加工过程的成败于否,而同一类型的原料中多变因素主要是湿度和颗粒大小,近红外光谱在湿度测定中的灵敏度及其适于固体表面的表征的特性,使他能够很快地得到样品的湿度和颗粒大小的信息,然

房屋构造知识基础

房屋构造知识基础 1、建筑构造设计的原则: 建筑构造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作为一种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处理好构造设计中的各种技术因素,以便使建筑满足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各方面的要求.为此,需注意以下设计原则.1.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坚固,安全.3.适应建筑工业化需要.4.考虑建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5.注意美观. 总之,在构造设计中,全面考虑坚固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是最基本的原则. 2、民用建筑的分类: 居住建筑住宅建筑:住宅、公寓、老年人住宅、底商住宅等 宿舍建筑:单身宿舍或公寓、学生宿舍或公寓等 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各级立法、司法、党委、政府办公楼,商务、企业、事业、团体、社区办公楼等 科研建筑:实验楼、科研楼、设计楼等 文化建筑: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音乐厅、礼堂等 商业建筑: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菜市场、旅馆、饮食店、银行、邮局等体育建筑: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等 医疗建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疗养院等 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港口客运站、铁路旅客站、空港航站楼、地铁站等司法建筑:法院、看守所、监狱等 纪念建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塔、故居等 园林建筑: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旅游景点建筑、城市建筑小品等 综合建筑:多功能综合大楼、商住楼、商务中心等 建筑物的登基划分: 3、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 建筑模数协调原则: 4、民用建筑墙体的类型: 民用建筑各类墙体的构造要求: 5、熟悉物顶的作用、组、类型和防水等级: 各类屋顶的排水与防水、保温与隔热的要求和构造做法: 6、楼地面的种类、组成和材料:

红外吸收光谱法习题与答案解析

六、红外吸收光谱法(193题) 一、选择题 ( 共61题 ) 1. 2 分 (1009) 在红外光谱分析中,用 KBr制作为试样池,这是因为: ( ) (1) KBr 晶体在 4000~400cm-1范围内不会散射红外光 (2)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有良好的红外光吸收特性 (3) KBr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无红外光吸收 (4) 在 4000~400 cm-1范围内,KBr 对红外无反射 2. 2 分 (1022) 下面给出的是某物质的红外光谱(如图),已知可能为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 一结构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 ( ) 3. 2 分 (1023) 下面给出某物质的部分红外光谱(如图),已知结构Ⅰ、Ⅱ或Ⅲ,试问哪一结构 与光谱是一致的,为什么? 4. 2 分 (1068) 一化合物出现下面的红外吸收谱图,可能具有结构Ⅰ、Ⅱ、Ⅲ或Ⅳ,哪一结构与 光谱最近于一致? 5. 2 分 (1072) 1072 羰基化合物中, C = O 伸缩振动 频率出现最低者为 ( ) (1) I (2) II (3) III (4) IV 6. 2 分 (1075)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色散元件的材料为 ( ) (1) 玻璃 (2) 石英 (3) 卤化物晶体 (4) 有机玻璃 7. 2 分 (1088) 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振动形式其相应的红外谱带都能被观察到,这是因为 ( ) (1) 分子既有振动运动,又有转动运动,太复杂 (2) 分子中有些振动能量是简并的 (3) 因为分子中有 C、H、O 以外的原子存在 (4) 分子某些振动能量相互抵消了 8. 2 分 (1097) 下列四组数据中,哪一组数据所涉及的红外光谱区能够包括CH3- CH2-CH = O的吸收带( ) 9. 2 分 (1104) 请回答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吸收峰的频率最高? ( ) 10. 2 分 (1114) 在下列不同溶剂中,测定羧酸的红外光谱时,C=O 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 (1) 气体 (2) 正构烷烃 (3) 乙醚 (4) 乙醇 11. 2 分 (1179) 水分子有几个红外谱带,波数最高的谱带对应于何种振动 ? ( ) (1) 2 个,不对称伸缩 (2) 4 个,弯曲 (3) 3 个,不对称伸缩 (4) 2 个,对称伸缩 12. 2 分 (1180) CO2的如下振动中,何种属于非红外活性振动 ? ( ) (1) ←→ (2) →←→ (3)↑↑ (4 )

红外光谱法分析聚合物结构特征

红外光谱法分析聚合物结构特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线分析聚合物的原理及其应用范围; 2、掌握操作红外线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 3、测定某位置样品的红外谱图。 二、实验原理 1、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任何物质的分子都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联结起来而组成的。分子的原子与化学键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它们的运动,除了原子外层价电子跃迁以外,还有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和分子本身的转动。这些运动形式都可能吸收外界能量而引起能级的跃迁,每一个振动能级常包含有很多转动分能级,因此在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的发生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无法测得纯振动光谱,故通常所测得的光谱实际上是振动- 转动光谱,简称振动光谱。 2、红外吸收气体检测的原理当某物质受到红外光照射时,该物质的分子就要吸收一部分能量并将其转换为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量,同一种波长的红外辐射吸收程度不同,如果将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按顺序通过某物质,逐一测量其吸收程度,并记录下来,就得到该物质在测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曲线。 3、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1)E红外光二AE分子振动或u红外光二u分子振动 (2)能级跃迁选律:振动量子数(△ V)变化为±1时,跃迁几率最大。从基态(V=0)到第一振动激发态(V=1)的跃迁最重要,产生的吸收频率称为基频。 (3)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卩)必须发生变化,即△/ 0。 4、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振动形式分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原子沿键轴方向往复运动,振动过程中键长发生变化。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s)和反对称伸缩振动(as)两种形式。 (2)弯曲振动:原子垂直于化学键方向的运动。又可以分为面内弯曲振动(d)和面外弯曲振动(g)两种形式,它们还可以细分为摇摆、卷曲等振动形式 5、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峰的关系 理论上具有特定频率的每一种振动都能吸收相应频率的红外光,在光谱图对应位置上出现一个吸收峰。实际上,因种种原因分子振动的数目与谱图中吸收峰的数目不尽相同。 红外光谱中除了前述基本振动产生的基本频率吸收峰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振动吸收峰: (1)倍频:是由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第二、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由于振动能级间隔不等距,所以倍频不是基频的整数倍。 (2)组合频:一种频率红外光,同时被两个振动所吸收即光的能量由于两种振动能级跃迁。组合频和倍频统称为泛频。因为不符合跃迁选律,发生的几率很小,显示为弱峰。 (3)振动偶合:相同的两个基团相邻且振动频率相近时,可发生振动偶合,引起吸收峰裂分,一个峰移向高频,一个移向低频。 (4)弗米共振:基频与倍频或组合频之间发生的振动偶合,使后者强度增强。 基团特征频率区的特点和用途:吸收峰数目较少,但特征性强。不同化合物中的同种基团振动吸收总是出现在一个比较窄的波数范围内。主要用于确定**** 团。指纹区的特点和用途吸收峰多而复杂,很难对每一个峰进行归属。单个吸收峰的特征性差,而对整个分子结构环境十分敏感。主要用于与标准谱图对照。 6、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房屋结构基本知识

第一节房屋结构基本知识 一、建筑结构定义无论就是简单的建筑物,还就是功能复杂的高楼大厦,一般都包含基础、墙体、柱、梁、楼板、屋盖等结构构件。这些结构构件组成房屋的骨架,形成结构的整体,承受各种外部作用,如荷载、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等,这种建筑物的结构整体称为建筑结构。 建筑物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一就是它的内在特质,即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二就是它的外在特质,即使用性与美学要求。前者取决于结构,后者取决于建筑。结构就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材料与劳动力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与内部的作用(如重力、风力、地震等),合理地选择结构材料与结构型式,既可满足使用要求,又可满足美学原则。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一)平衡 平衡的基本要求就就是保证结构与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瞧,建筑物总应该就是静止的。 (二)稳定 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如雨蓬的倾覆;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地基土的滑移(滑坡),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三)承载能力 结构或结构的任何一部分在预计的荷载作用下必须安全可靠,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四)适用 结构应当满足建筑物的使用目的,不应出现影响正常使用的过大变形、过宽的裂缝、局部损坏、振动等。 (五)经济 结构的经济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现代建筑的结构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20~30%,因此所采用的结构应当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结构的经济性并不就是指单纯的造价,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与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维护费用(如钢结构的防锈、木结构的防腐等)的影响。 (六)美观 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与经济要求,尤其就是象征性建筑与纪念性建筑更就是如此。 综合上述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就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三、建筑结构的分类 (一)按材料分类 根据结构所用材料的不同,建筑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

红外吸收光谱法试题和答案解析

红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题 1. CH 3—CH 3的哪种振动形式是非红外活性的(1) (1)υC-C (2)υC-H (3)δasCH (4)δsCH 2. 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 -1和1736 cm -1 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 为(3) (1)诱导效应 (2)共轭效应 (3)费米共振 (4)空间位阻 3. 一种能作为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色散元件材料为(4) (1)玻璃 (2)石英 (3)红宝石 (4)卤化物晶体 4. 预测H 2S 分子的基频峰数为(2) (1)4 (2)3 (3)2 (4)1 5. 下列官能团在红外光谱中吸收峰频率最高的是(4) (1) (2)—C ≡C — (3) (4)—O —H 二、解答及解析题 1. 把质量相同的球相连接到两个不同的弹簧上。弹簧B 的力常数是弹簧A 的力常数的两倍.每个球从静止位置伸长1cm.哪一个体系有较大的势能。 答:M h hv E k 2π= = ;所以B 体系有较大的势能。 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仪器.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答: 红外 紫外 基本原理 当物质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能.能引起分子振动和转动的能及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一般在中红外区.称为红外光谱 当物质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能.分子外层电子或分子轨道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光谱一般在紫外-可见光区。 仪器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相同: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都是分子吸收光谱。 不同:紫外光谱是由外层电子跃迁引起的。电子能级间隔一般约为1~20eV; 而红外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引起的.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一般振动能级间隔约为~1eV 。

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序言 二十世纪初叶,Coblentz发表了一百多个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给有机化学家提供了鉴别未知化合物的有力手段。到四十年代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当今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检测范围扩展到10000-200cm-1,样品量少至微克级。红外光谱提供的某些信息简捷可靠,检测样品中有无羰基及属于哪一类(酸酐、酯、酮或醛)是其他光谱技术难以替代的。因此,对从事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工作者来说,红外光谱学是必需熟悉和掌握的一门重要光谱知识。 一、基本原理 1、基本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可根据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分成不同类型的光谱,它们各自反映出物质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表1列出这些电磁波的波长,其所在区域的光谱名称,以及对应的运动形式。 红外光谱研究的内容涉及的是分子运动,因此称之为分子光谱。通常红外光谱系指2-25μ之间的吸收光谱,常用的为中红外区4000-650cm-1或4000-400cm-1。 这段波长范围反映出分子中原子间的振动和变角振动,分子在振

动运动的同时还存在转动运动。在红外光谱区实际所测得的图谱是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的加合表现,即所谓振转光谱。 每一化合物都有其特有的光谱,因此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红外光谱对化合物作出鉴别。 红外光谱所用的单位波长μ,波数cm-1。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公式是λυ= C,式中λ为波长,υ为频率,C为光速(3×1010cm/s)。设υ为波数,其含义是单位长度(1cm)中所含的波的个数,并应具有以下关系:波数(cm-1)=104/波长(μ) 波长和波数都被用于表示红外光谱的吸收位置,即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目前倾向于普遍采用波数为单位,而在图谱上方标以对应的波长值。红外光谱图的纵坐标反映的是吸收强度,一般以透过率(T%)表示。 2、红外光谱的几种振动形式 主要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1)伸缩振动(υ) 沿着键轴方向伸或缩的振动,存在对称与非对称两种类型。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高波数区。 (2)弯曲振动(δ) 包括面内、面外弯曲振动,变角振动,摇摆振动等。它的吸收频率相对在低波数区。 4000cm-1(高)400cm-1(低) 3、红外光谱吸收峰主要的几种类型 (1)基频峰:伸缩振动,弯曲振动产生的吸收峰均为基频峰。 (2)倍频峰:出现在基频峰波数二倍处。如基频为900cm-1,倍频为 1800cm-1。 4、红外光谱吸收峰的强度

房屋结构基本知识

房屋结构基本知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一节房屋结构基本知识 一、建筑结构定义无论是简单的建筑物,还是功能复杂的高楼大厦,一般都包含基础、墙体、柱、梁、楼板、屋盖等结构构件。这些结构构件组成房屋的骨架,形成结构的整体,承受各种外部作用,如荷载、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等,这种建筑物的结构整体称为建筑结构。 建筑物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它的内在特质,即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二是它的外在特质,即使用性和美学要求。前者取决于结构,后者取决于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材料和劳动力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和内部的作用(如重力、风力、地震等),合理地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既可满足使用要求,又可满足美学原则。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一)平衡 平衡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结构和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看,建筑物总应该是静止的。 (二)稳定 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如雨蓬的倾覆;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地基土的滑移(滑坡),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三)承载能力 结构或结构的任何一部分在预计的荷载作用下必须安全可靠,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四)适用 结构应当满足建筑物的使用目的,不应出现影响正常使用的过大变形、过宽的裂缝、局部损坏、振动等。 (五)经济 结构的经济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现代建筑的结构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20 ~30%,因此所采用的结构应当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指单纯的造价,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维护费用(如钢结构的防锈、木结构的防腐等)的影响。 (六)美观 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和经济要求,尤其是象征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更是如此。 综合上述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原则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三、建筑结构的分类 (一)按材料分类 根据结构所用材料的不同,建筑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

房屋构造基本知识(第一章)

房屋构造 第1章房屋构造基本知识 1.1建筑物的分类 1.1.1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1.1.2按建筑层数或高度分类 (1)按建筑层数分类:低层建筑(1-3层) 多层建筑(4-6层) 中高层建筑(7-9层)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 Ps:按照规范规定,7层及7层及以上或者住宅入口层楼地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米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 (2)按照建筑高度分类 普通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民用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单层民用建筑 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 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民用建筑

1.1.3按建筑结构形式分类 1、墙体承重体系 2、骨架承重体系 3、内骨架承重体系 4、空间结构承重体系 1.1.4按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 1、砖混结构 2、钢筋混凝土结构 3、钢结构 1.1.5 按建筑规模和数量分类 1、大型性建筑 2、大量性工程 1.2建筑物的构造组成 建筑物通常可分为基础、墙体或柱、屋顶、楼底层、楼梯、门窗等主要部分。

除了以上部分,不同使用功能建筑还有一些附属的构建和配件,如阳台、雨蓬、散水、通风道等 基础:建筑物最底部的承重构件,承担建筑物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有效的传给地基。 墙体或柱: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和围护构件,当有承重要求时,它承受屋顶和楼地板传来的荷载,并把它传递给地基。 外墙具有围护作用,应具备抵御自然界各种因素对室内侵袭能力 内墙具有水平方向划分建筑内部空间、创造适用室内环境的作用 立柱也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在框架承重结构中,立柱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屋顶:承重和围护构建,一般由屋面、保温隔热层、承重结构三部分组成。 楼底层:(1)楼板层,建筑中的水平承重构件,同时兼有竖向划分建筑内部空间的功 (2)地坪层,承担着底层房间的地面荷载。 楼梯:联系上下各层的垂直交通设施,平时供人们交通使用 门窗:门主要供人们内外交通和搬运家具设备、分割房间、采光通风、围护的作用。 窗主要是采光通风,围护构件

波谱解析练习题

1.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在红外光谱中有如下吸收峰:3300-2500 cm-1(宽峰),1710 cm-1,则该化合物可能是() A、醛 B、酮 C、羧酸 D、烯烃 2.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分子结构的主要参数是() A、质荷比 B、波数 C、化学位移 D、保留值 3. 某有机物C8H8的不饱和度为() A 、 4 B、 5 C、 6 D、 7 4. 分子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什么() A、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 B、分子中价电子的相互作用 C、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D、分子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能级的跃迁 5. 预测H2O分子的基本振动数为:() A、4 B、3 C、2 D、1 6.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max值最大的是() A、B、C、D、 7. Cl O 化合物中只有一个羰基,却在1773cm-1和1736 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这是因为 (A)诱导效应(B)共轭效应(C)费米共振(D)空间位阻 8. Cl2分子在红外光谱图上基频吸收峰的数目 A 0 B 1 C 2 D 3 9. 红外光谱法, 试样状态可以 A 气体状态 B 固体状态 C 固体, 液体状态 D 气体, 液体, 固体状态都可以 10.下面化合物在核磁共振波谱(氢谱)中出现单峰的是: A. CH3CH2Cl B. CH3CH2OH C. CH3CH3 D. CH3CH(CH3)2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可以在近紫外光区产生吸收的电子跃迁类型有:、等。 2、在红外光谱中,决定吸收峰强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3、在红外光谱中,特征谱带区的范围是:cm-1。 4、氢谱中吸收峰所在的位置关键取决于的大小。 5、氢谱中吸收峰的面积常用高度来表示,它与吸收峰所代表的成正比。 6、奇电子离子用符号表示,而偶电子离子用符号表示。当奇电子离子含偶数氮或不含氮时,其质量数为。 7、简述氮规则:。 8、在核磁共振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等。 得分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精品】五大员房屋构造习题有答案

【关键字】精品 《土建专业人员房屋构造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规定图标在图框内的位置是:( D ) A、左上角 B、左下角 C、右上角 D、右下角 2、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按工种分为三类,下列哪项应除外:(B ) A、建筑施工图 B、装修施工图 C、结构施工图 D、设备施工图 3、建筑总平面图上标注的尺寸,其尺寸单位是:(A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4、纪念性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是:(C ) A、25年 B、50年 C、100年 D、150年 5、建筑物六个基本组成部分中,不承重的是:(D ) A、根底 B、楼梯 C、屋顶 D、门窗 6、根底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A ) A、0.5m B、1.0m C、1.5m D、2.0m 7、砌筑砖墙时,上下皮须错缝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D ) A、120 mm B、100 mm C、90 mm D、60 mm 8、在构造上,根底必须断开的是:(C ) A、施工缝 B、伸缩缝 C、沉降缝 D、防震缝 9、正交正放井式楼板的房间平面形状最好为方形,若采用矩形平面,则长边与短边之比宜小于等于:(A ) A、1.5 B、2 C、2.5 D、3 10、为保证门扇能自由开启,门扇的底部要留空隙,空隙一般留:(B ) A、3 mm B、5 mm C、8 mm D、10 mm 11、室外楼梯栏杆扶手高度不应小于:(C ) A、0.9 m B、1.0 m C、1.10 m D、1.20 m

12、残疾人轮椅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 :12时,每段坡道的高度不应大于:(B ) A、0.5 m B、0.75 m C、1.0 m D、1.5 m 13、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其防水设防要求是:(B ) A、一道防水设防 B、两道防水设防 C、三道防水设防 D、没有规定 14、我国建筑制图汉字字体是:( D ) A、楷体 B、黑体 C、宋体 D、长仿宋体 15、主要用来确定新建房屋的位置、朝向以及周边环境关系的是:(A ) A、建筑总平面图 B、建筑立靣图 C、建筑平面图 D、功能分析图 16、中高层住宅的层数范围是:(C ) A、5~7层 B、6~8层 C、7~9层 D、8~10层 17、基本模数的数值是:(B ) A、60 mm B、100 mm C、125 mm D、300 mm 18、新建根底深于原有建筑物根底时,两根底应保持一定净距,一般取相邻两根底底面高差的:(A ) A、1~2倍 B、1.5~2.5倍 C、2~3倍 D、2.5~3.5倍 19、地下室按使用功能分为普通地下室和:(C ) A、根底地下室 B、设备地下室 C、人防地下室 D、消防地下室 20、墙体的稳定性要求,除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外,必须控制墙体的:(C ) A、总高度 B、厚度 C、高厚比 D、长度 21、钢筋砖过梁的钢筋伸入墙体内不宜小于:(D ) A、120 mm B、180 mm C、200 mm D、240 mm 22、现浇钢筋混凝土无梁楼板的柱网间距一般不大于:(B ) A、5 m B、6 m C、7 m D、8 m 23、楼梯段上部净空高度不应小于:(C ) A、2.0 m B、2.1 m C、2.2 m D、2.4 m 24、残疾人轮椅使用的坡道坡度不应大于:(B ) A、1 :10 B、1 :12 C、1 :16 D、1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