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概述 (4)

1.1. 1教育概念 (4)

1.1.1.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4

1.1.

2. 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

1.1.3. 词源 (4)

1.2. 2教育要素 (4)

1.2.1.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4)

1.2.2. 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 (4)

1.2.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4)

1.2.4. 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

多样的教育形态。 (4)

1.3. 2教育形态 (4)

1.3.1.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

1.3.2.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5)

1.3.3.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6)

1.4. 1教育属性 (6)

1.4.1.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

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6)

1.4.2. 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

1.5. 3基本规律 (7)

1.5.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7)

2. 教育发展 (7)

2.1. 1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

爱劳动) (7)

2.1.1. 神话起源 (7)

2.1.2. 生物起源 (7)

2.1.3. 心理起源 (8)

2.1.4. 劳动起源 (8)

2.1.5. 需要起源 (8)

2.1.6. 生活起源 (8)

2.2. 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

2.2.1. 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

2.2.2. 古代中国 (9)

2.2.3. 古代西方 (11)

2.2.4.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

刻象)12

2.2.5. 近代现代教育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生产劳动由分离到结

合)(口诀:公义世法) (13)

2.2.6. 20世纪后期教育/现代特点:(口诀:全民多现身) (13)

2.3. 3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3)

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4)

3.1. 2教育学概述 (14)

3.1.1. 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

学14

3.1.2.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4)

3.1.3. 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4)

3.2.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4)

3.2.1. 萌芽阶段(奴隶社会-17 世纪古代教育 (14)

3.2.2. 创立阶段 (18)

3.2.3. 科学教育学阶段 (21)

3.2.

4. 分化与拓展阶段(口诀:木有掌握、纳有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

找范例、全面和谐好司机) (23)

3.2.5. 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26)

3.3. 2中国近现在教育学发展 (28)

3.3.1. 蔡元培毛泽东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8)

3.3.2. 晏阳初。四川人 (29)

3.3.3. 陶行知宋庆龄称“万世师表” (29)

3.3.4. 陈鹤琴浙江人“儿童教育的圣人” (30)

3.3.5.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圣人” (30)

3.3.6. 梁漱溟 (30)

1.教育概述

1.1.1教育概念

1.1.1.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

1.1.1.1.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

1.1.

2.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1.1.3.词源

1.1.3.1.最早提出孟子《孟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世界/我国最早将教与育一词连用)

1.1.3.

2.最早解释东汉末年许慎《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

也;育,养子使作善。”

1.1.3.

2.1.在西方,“教育”意为“引出。

1.2.2教育要素

1.2.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1.2.2.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

1.2.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1.2.4.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

多样的教育形态。

1.3.2教育形态

1.3.1.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1.3.1.1.非制度化

1.3.1.

2.制度化

1.3.

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1.3.

2.1.学校教育

1.3.

2.1.1.职能的专门性---学校唯一的职能就是培养人;

1.3.

2.1.2.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制度化教育,有系列的严格制度

1.3.

2.1.

3.作用的全面性---知识和能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

1.3.

2.1.4.内容的系统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学生认知规律的系统性;

1.3.

2.1.5.手段的有效性---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活动、实习等);

1.3.

2.1.6.形式的稳定性---有相对稳定的教育时间、场地、制度、内容

等。

1.3.

2.2.社会教育

1.3.

2.2.1.开放性---没有时间、年龄等限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1.3.

2.2.2.群众性---不仅有适龄儿童,更有成人和老年人

1.3.

2.2.

3.多样性---形式多样性、手段多样性、主体多样性等

1.3.

2.2.4.补偿性---弥补和拓展学校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1.3.

2.2.5.融合性---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密切配合

1.3.

2.

3.家庭教育

1.3.

2.

3.1.先导性---起着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

1.3.

2.

3.2.感染性---家庭教育还包括情感和经济辅助;

1.3.

2.

3.3.密切性---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接触一般多属于非正式和高频

度造成家庭教育能在多次重复的条件下传递

1.3.

2.

3.

4.终身性---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永久性

1.3.

2.

3.5.深刻性/针对性---“知字母如父,知女莫如母”

1.3.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1.3.3.1.农业

1.3.3.

2.工业

1.3.3.3.信息社会

1.4.1教育属性

1.4.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1.4.1.1.内涵:

1.4.1.

2.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1.4.1.3.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1.4.1.4.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

1.4.1.5.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

的关系。

1.4.

2.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1.4.

2.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1.4.

2.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性形状不

同。区别“历史性”历史性--不同时期,教育不同。继承性-不同的时期,教育相同

1.4.

2.

3.历史继承性:主要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

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继承和教育方法的继承。

1.4.

2.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1.4.

2.5.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可超前或落后于

当时的社会发展。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

1.4.

2.6.生产性:教育是生产知识科技、人才等内容。

1.4.

2.7.民族性:例如: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

1.5.3基本规律

1.5.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2.教育发展

2.1.1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爱劳动)

2.1.1.神话起源

2.1.1.1.地位: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学说

2.1.1.2.代表人物:朱熹

2.1.1.

3.观点:教育起源于神话

2.1.2.生物起源

2.1.2.1.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有个教育起源的学说。

2.1.2.2.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

2.1.2.

3.观点:教育起源生物,不仅存于人类,也存于动物界。(否认教

育的社会属性)

2.1.

3.心理起源

2.1.

3.1.代表人物:孟禄(美)

2.1.

3.2.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教育社会属性)

2.1.4.劳动起源

2.1.4.1.代表人物: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苏联)

2.1.4.2.观点: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1.5.需要起源

2.1.5.1.杨贤江(中)

2.1.5.2.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的生活需要

2.1.6.生活起源

2.1.6.1.杜威

2.1.6.2.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教育。

2.2.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2.2.1.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2.2.1.1.教育与生产活动、社会活动融为一体

2.2.1.2.教育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2.2.1.

3.没有独立的教育形态;

2.2.1.4.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和固定的教育对象;

2.2.1.5.没有阶级性;

2.2.2.古代中国

2.2.2.1.奴隶社会

2.2.2.1.1.夏

最初出现学校教育形态:庠、序、校(无考古证明)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生与教师

(2)教育内容:经验的积累

(3)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传递文化的工具

2.2.2.1.2.商

庠、序、大学/特称“瞽宗”、小学

考古材料/甲骨文中最早证实了学校的产生

商朝有了大学和小学之分

瞽宗是商朝奴隶主学习礼乐的地方,属于商朝的大学

2.2.2.1.

3.西周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以官为师,以吏为师。

教育场所:国学和乡学(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国学:设在王都,贵族奴隶主子弟

乡学:设在郊外,一般的奴隶主子弟

小学:入学年龄因家庭身份而异

大学:辟雍、泮宫

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2.2.2.2.封建社会

2.2.2.2.1.春秋战国

私学大兴,百家争鸣。

教育场所:私学

儒家和墨家成为当时的显学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设立于战国时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校长)。

2.2.2.2.2.秦

焚书坑儒

2.2.2.2.

3.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灵帝:鸿都门学(最早文艺专科大学)

西汉景帝:文翁兴学(首创公立学校)

教育场所:太学(最高教育机构)鸿都门学:东汉时期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学校(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选士制度:察举制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三品说;道德教育:三纲五常

2.2.2.2.4.隋唐

教育场所:六学二馆的官学体系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选士制度:科举制

2.2.2.2.5.宋

教育场所: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应天府书院)

教育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2.2.2.2.6.明清

明代:八股取士

清代:1905 年,废科举,兴学堂

2.2.

3.古代西方

2.2.

3.1.奴隶社会

2.2.

3.1.1.古希腊

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最早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谐发展教育

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2.2.

3.1.2.古印度

教育形式:宗教教育

教师:僧侣(婆罗门教、佛教)

教学内容:《吠陀》

特征:以僧为师、僧是唯一的老师

2.2.

3.1.3.古埃及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设置最多)

教育内容:文字、书法、执政能力

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2.2.

3.1.

4.古罗马

家庭教育

2.2.

3.2.西欧封建社会

2.2.

3.2.1.教会教育

目的:培养教士和僧侣

内容:“七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由柏拉图提出)

2.2.

3.2.2.骑士教育

目的: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

内容:“骑土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2.2.4.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刻象)

2.2.4.1.阶级性:只要是阶级社会,教育都具有阶级性

2.2.4.2.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合而为一;

2.2.4.

3.刻板性:教育过程是被管制、被动接受的过程,以维护君主统治;

2.2.4.4.象征性: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生死记硬背;

2.2.4.5.专制性:教育过程是被管制、被动接受的过程,以维护君主统治;

2.2.4.6.补充点:最早出现学校的朝代是夏,最早出现学校的时期是奴隶

社会

2.2.5.近代现代教育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生产劳动由分离到结合)(口诀:公义世法)

2.2.5.1.教育国家化-- 公立教育崛起

2.2.5.2.初等教育义务化--最早崛起于16世纪的德国

2.2.5.

3.世俗化-- 从宗教教育分离出来

2.2.5.4.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

2.2.5.5.补充点:近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2.2.6.20世纪后期教育/现代特点:(口诀:全民多现身)

2.2.6.1.终身化: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保罗·朗

格朗(法))

2.2.6.2.全民化:应对所有人开放(强调范围,所有人接受教育)

2.2.6.

3.教育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

2.2.6.4.多元化: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

发展(对单一、统一的否定)

2.2.6.5.民主化:对等级、专制、特权的否定,提倡教育公平补充:

教育公平内容(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2.3.3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1.2教育学概述

3.1.1.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

3.1.2.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3.1.2.1.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

的、表面的特征。

3.1.2.2.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1.3.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2.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1.萌芽阶段(奴隶社会-17 世纪古代教育

3.2.1.1.中国(记忆技巧:两书四子)

3.2.1.1.1.孔子

地位: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

人称为万世师表。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孔子弟子所著)

3.2.1.1.2.孟子

著作:《孟子》

教育思想:性善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

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教学目的与内容:明人伦、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德育的“实际锻炼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盈科而后进”

3.2.1.1.3.荀子

论点:性恶论目的:化性起伪

教学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

完整的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学至于行而止矣;

3.2.1.1.

4.墨子(和平使者)

著作:《墨子》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教育内容:文史知识、逻辑思维、实用技术

教学原则:量力性原则(中外最早)——“量力所能至”、“深其深,浅其浅”、“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学习方法:亲知——亲身观察所得直接经验的知识;闻知——得自传授的知识说知——由推理得来的知识

学以致用“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3.2.1.1.5.老子

自然主义教育(道法自然)

著作:《道德经》(《老子》)

主要思想道法自然

教育目的:上士、隐君子

3.2.1.1.6.《论语》

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一定程度体现教育的平等,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论教育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也

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同政治的关系)

论教育内容:“仁”“礼”为核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重点把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启发式教学;世界上/中国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因材施教(孔子最早在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朱熹最早正式提出)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性原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德育方法称为榜样示范法)

3.2.1.1.7.《学记》

选自《礼记》(注:《礼记》出自于五经

地位: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思想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关系)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外)息(内)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君子之教,喻(启发)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教学)

学不躐(超越)等、不凌(超越)节而施(循序渐进原则)

学者有四矢: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禁于未发指谓豫(预防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性原则),不凌节而施谓之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观摩性原则)。

此四时者,教之所有兴也。(豫时孙摩)

3.2.1.2.西方

3.2.1.2.1.苏格拉底

地位: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西方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法(问答法、助产术、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教育过程:

三步:讽刺、定义、助产

四步: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教育目的造就治国人才

教育任务:培养道德,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认为可教,因为美德即知识)

3.2.1.2.2.柏拉图

著作:《理想国》

教育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

最早:第一次提出了“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3.2.1.2.3.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著作:《政治学》

教育思想:遵循自然——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灵魂说——植物、动物、理性

全面发展——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放首位)

3.2.1.2.

4.昆体良(古罗马)

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地位: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

教学方法论著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他的思想后面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教育目的:培养品德高尚的雄辩家

3.2.2.创立阶段

3.2.2.1.培根最早提出1623年

3.2.2.2.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记忆口诀:夸大侄子学拌饭)

3.2.2.2.1.1632 年《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

整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3.2.2.2.2.《母育学校》—幼儿家庭教育的专著(6岁儿童以下的教育

大纲)

3.2.2.2.3.《世界图解》—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

3.2.2.2.

4.教育思想

班级授课制——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内容泛智化——百科全书化的知识体系;教育对象普及化——不论男女、贫富)

教学原则——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人的自然发展——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近代西方首倡教育适应自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自然的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学制系统

婴儿期(1-6岁)母育学校

儿童期(6-12岁)国语学校

少年期(12-18岁)拉丁语学校

青年期(18-24岁)大学

3.2.2.2.5.教育名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2.2.3.卢梭(法)(记忆口诀:爱自然)

3.2.2.3.1.教育著作:《爱弥儿》

3.2.2.3.2.教育思想:自然主义、儿童本位

3.2.2.3.3.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都变坏了

3.2.2.

4.洛克(英国)(记忆技巧:洛克在白板上画绅士漫话)

3.2.2.

4.1.教育著作:《教育漫画》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

3.2.2.

4.2.观点:白板说—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3.2.2.

4.3.绅士教育—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应在家庭实施

3.2.2.5.康德(德国)

3.2.2.5.1.教育著作:《康德论教育》

3.2.2.5.2.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3.2.2.5.3.教育名言:“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3.2.2.6.裴斯泰洛齐(瑞士)(记忆口诀:裴斯心理重劳动)

3.2.2.6.1.教育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3.2.2.6.2.称谓: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3.2.2.6.3.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思想——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要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卢梭、夸美纽斯、亚里士多德、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要素教育——德育—对母亲的爱;体育—身体各关节;智力—数目、形状和名称相统一

3.2.2.7.福禄贝尔(德国)

3.2.2.7.1.地位: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教育学的思维导图_整理版

>矚的”辽卜 蜜典阻丽+ ”1狀需,"?*tar¥.+ H s' M 沱门亠 規艸胡怪叫?耳It ? g > ^.- J* M3 *餾严椀 BI 怎肛H4肖学* 当牝枕育学 教育学 ,教育评价 护朋上任工件. 瘁课外活动 ?-— 工教育F1的 : (S? 衮学校教育制 度 微观教育实践 中观教育蔡统卜“教师与学生 ?詁ffBim ,rs.TJ-' t& fj 怦乩卜3 T 山点吟€?三轨也 .;Wni ?辭Mf ◎載什窃也 养门丨界宦 丸子中国 匹- ■B^a 舫 ? 1■丽 4汁: 一虺 II K" N 料闿.讨学祐崛.听靶 1 1心朝「比学 frawtat 両:只荻 nfti-Wi ■氐 花bit 帝■世 ?近世阿坤IHWW L ?件加t [全尺代 20啊担£莎了花 TpiLft [??敬育常] ?L * 冲 A1\*a- y-r 置:_, ■砒 nat 蜀艸 *Uft

也出纯点tt 革孚曲卜{?相对独立性 jdt 1 I'T tit *?;:吃dr. 丈化 学罠*化— L l.-MIE “才” 丿 二人丹強木同论 护政治汁济制度 锻址我[称豪甘权 [决朮粧菽肖*权楷 (盘龍Hfrn的北% 决盅胆拗此聘贰丘内落 用界人扌 i站尿卜 瞪直啊论我育与社佥捉魚 M 计圮’ 菽A内详和『負 再牢产知说 力山牛产劳询力 r 「- -- T~ZrTZT7Z7 身右境醍啊嚴直 I也極论 ?炭展胡囚 .外抵论 盂子 找洛忻德 虞翌L 博 叙」;单 子 华牛. 猊倶可能 牛用畔帯愎理点;锻皆诀出世逵拽 洛克 外凶 tft溟现点,环境总訂耳墟 教育与人的发展上辱作用融 出社会现范injfit#jftfi5 丨亠.”」 o.-;-T. lt T'^77 肚扌力龍E!卩时*延时卅值…-…….ntfr 1 4毎响人绘展的阂羸 、爭因鷲幅互傑用论 顺序性 .阶段fl:不丫預 卄 :吒补卄 牛刖遂养仕 0财笈血严燧基 1>岌區规弹 生理活动右用 话动托螢塞岀 涌曲' 一主规能动件 妲T:川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思维导图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  2.教育的概念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称之为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学校)教育构成的三要素  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和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e.g.教科书,讲义);         教育手段(呈现形式,  e.g.网络授课)  4.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特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 象的根本特征)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 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 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而动物只是一种生 存本能  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 养的过程;  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 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式不同内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但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的思维导图-整理版

?教育与教育学 十KF |教育与社会发展, 宏观敘HT 以理 些& — . &护丹 &教自与人的发展4. 4庄和 ■即斛mtn# x*? _A3T_I _ "lit* t - f I' ?科%Wift * 广“:K 说、 ■- 1 a 、、叫 Tib 3Ut 甲訓住比mir. 劃匸比■甘育二 ,r 3T fl 需即11由”业 蛊 H 占 th Itft. 詁?-K 阜唧乜 ■... 配薯號暮疑寿晋距益鼻 ttn if H -M# ?k ; JtiCSL Rf^r! 5学 」徳白 教育评价 教育学 7T K 4 教目弭的. 空校 教育祈搜 ?教师与学生母 谍外活动 ■ 4tW 学检駁FT 珂咬 再弼贰 4 A j- 绑西■* *frft - r.i ;i il?u ? I V 号:-fllM J 耳打史於志 古 fvP 兔 E i?F 总JI 輕L VflStt 览盒 1S??4 ?揖甫乎曲电&片窘* ?鴛 卡潭忆器嚮;嘶?艸 ■fttlj— <■*耗育覚卯D - W 史幣缶 ■占貫 -賞% E U 斗 z*? Lflea 特d 1

也畫?■着n If ffi-H. 'H H. < l-t--.ft 峙?nt ftft?tfll ft Hr UK厂 1檢甘■車中产力r「;M i E JtRH 诗 比土 flt「期 戏虫匸佥码i: 仁时仃色独将功"』 nif 时些斗谁 -r?- iJt^r I- 教育与人的发魁 外抵佥[壬主 ¥ 爭腳和I吃任用论 I-H 不rm u■无响人肚展陀腹耒 土显少卄 SttfiftBK JLM1 ?嗣■?桦f HI .*12K>T >^IS(lQfc [s^pi^ri^ 厦吐畅堺 ■R Iftflr'ifAifflnh ■小乍柚醉刑与炖 AH .网 %H >'i|iK _i_ 1 *倉 卜窝*7袴 I tffltw IJSLS t U或■ ’ Si乏 人 ■ J?ir *nw £Ri? Jj NUfeBF 柿 i亦to lids. 电弟杵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概述 (3) 1.1. 1教育概念 (3) 1.1.1.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3 1.1. 2. 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 1.1.3. 词源 (3) 1.2. 2教育要素 (3) 1.2.1.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3) 1.2.2. 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 (3) 1.2.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3) 1.2.4. 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 多样的教育形态。 (3) 1.3. 2教育形态 (3) 1.3.1.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 1.3.2.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4) 1.3.3.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5) 1.4. 1教育属性 (5) 1.4.1.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 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5) 1.4.2. 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 1.5. 3基本规律 (6) 1.5.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6) 2. 教育发展 (6) 2.1. 1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 爱劳动) (6) 2.1.1. 神话起源 (6) 2.1.2. 生物起源 (7) 2.1.3. 心理起源 (7) 2.1.4. 劳动起源 (7) 2.1.5. 需要起源 (7) 2.1.6. 生活起源 (7) 2.2. 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 2.2.1. 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 2.2.2. 古代中国 (8) 2.2.3. 古代西方 (10)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概述 (4) 1.1. 1教育概念 (4) 1.1.1.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4 1.1. 2. 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 1.1.3. 词源 (4) 1.2. 2教育要素 (4) 1.2.1.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4) 1.2.2. 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 (4) 1.2.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4) 1.2.4. 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 多样的教育形态。 (4) 1.3. 2教育形态 (4) 1.3.1. 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 1.3.2.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5) 1.3.3.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6) 1.4. 1教育属性 (6) 1.4.1.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 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6) 1.4.2. 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 1.5. 3基本规律 (7) 1.5.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7) 2. 教育发展 (7) 2.1. 1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 爱劳动) (7) 2.1.1. 神话起源 (7) 2.1.2. 生物起源 (7) 2.1.3. 心理起源 (8) 2.1.4. 劳动起源 (8) 2.1.5. 需要起源 (8) 2.1.6. 生活起源 (8) 2.2. 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 2.2.1. 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 2.2.2. 古代中国 (9) 2.2.3. 古代西方 (11) 2.2.4.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 刻象)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