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活动的好处

准备活动的好处
准备活动的好处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更好地进入体育课堂学习状态而进行的活动。长期以来,准备活动的价值并没有被高度重视,对其实施中的相关问题也没有得以深入地研究,从而就形成了跑跑步、做做操的单一模式,也就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参与准备活动的现象。

我们教师在实际课堂中该如何设计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呢?谈一下自己这几年的心得体会。

第一,活动内容宜具针对性,不宜脱离教学内容。

既然准备活动是为本课的内容学习服务的,那么准备活动的设计就要重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让准备活动成为基本部分的一个有机构成。故需要教师精心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尽量体现准备活动的准备性和针对性,例如耐久跑教学的准备活动,就要注重下肢的以及上、下肢协调配合的动作,篮球课的准备活动则要关注到相关步法、以及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熟悉球性、人体的各个关节、大肌肉群的活动。这既达到了热身的目的,也能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铺垫,从而实现准备活动的最大化效能。

第二,组织形式宜简单,不宜纷繁复杂。

一般情况下,小学的每节课在40---45分钟,而准备活动也就6---10分钟,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准备活动的组织应以快捷、简约、省时、严谨、实效为原则,尽量不要出现过于复杂的队伍调动。如果是需用器材的教学内容,那么准备活动也尽量能够结合所需器材。比如技巧课,准备活动可以借助于所用的体操垫,做到一物多用。避免过于复杂的组织形式而浪费课堂学习时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最优化地发挥准备活动的效能。

第三,技能迁移宜合理贴切,不宜牵强附会。

不熟悉的内容,提倡用熟悉的组织方式进行;熟悉的内容,则要用变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比如,五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支撑跳跃。助跑上板踏跳的动作就是一个陌生的动作,准备活动中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跳房子”游戏开始,从他们熟悉的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慢慢迁移,逐渐再做“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再起跳”的动作,就可以对一个陌生的动作迎刃而解了。从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省去了不必要的组织时间,继而提高了准备活动的有效性。

第四,教学手段宜变化多样,不宜千篇一律。

再好的活动内容与方法,如果接连几节课都是一样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减弱,势必降低了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段,更容易对一成不变的活动产生厌倦心理。就算是简单的慢跑,我们也可以变出很多的花样,两路纵队的,四路纵队的,不同路线的,不同领头人的,不同节奏的等等形式,都是可以穿插于每一节课的慢跑形式。同样的游戏,变换其中一个环节就成了另一个,同样的徒手操,有经验的老师也会想着法子变幻出无穷的招式。方法的丰富性,组织的多样化,手段的丰富化都是可以提高准备活动效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

第五,教态语言宜亲切自然,不宜冰冷生硬。

作为课的开始,教师的情绪与语言调动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老师喜欢板着一张面孔,冷冰冰的话语和硬生生的口令,这样的教态是很难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微笑是世界上的通用表情,传达的是一种友好和亲近感。课堂上,教师的教态犹如春风沐雨,润物无声。幽默的语言,关切的神态,优美的动作示范,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激励语言都可以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情境,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让我们从每节课的准备活动开始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