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笔记2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2
教育学心理学笔记2

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生物意义: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学习的社会意义: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哲学研究

性习论;学知论;知行论;阶段论

●西方哲学中关于学习的研究

1、德赫尔巴特用统觉说阐明了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机制

2、美杜威根据其哲学观,对学习的核心成分—反思思维和解决问题过程做了

经典的概括

●学习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德艾宾浩斯《论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0世纪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重心移到美国

20世纪后期的学习心理学研究提出改变学习观的五个主题:

1、记忆和知识结构

2、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

3、早期基础

4、反省过程和自我调节能力

5、文化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

●我国流行的知识的学习分类:(冯忠良)

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

2、技能学习(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

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分为:符号记忆、事实的知识、有组织的整体知识)

2、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分类:(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简繁程度)

1、符号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包括:概念性的→有意义学习的核心成分和非概括的)

4、概念和命题的运用

5、解决问题与创造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俄)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1、刺激泛化

2、刺激分化

3、消退

4、回复

●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

代表人物:斯金纳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1、强化

2、消退

3、惩罚

操作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原则:小步子

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

学生自定步调

低的错误率

●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进一步发展了条件反射的理论而形成的

替代强化,观察学习是人类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的分类:直接观察学习

抽象性的观察学习

创造性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掌握学习(布鲁纳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核心是:反馈—矫正

2、自律学习

班杜拉自律行为养成的三个阶段历程理论:自我观察

自我评价

自我强化

认知主义学习观

●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认知结构并且使用认知的结构并且使用认知结构的迁移以不断获得新经验)

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大猩猩吃香蕉的实验)

2、托尔曼认知地图论(小白鼠找食物)

●现代认知学习观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

重视学习过程

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观点:

1、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

当只是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联系过程

2、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3、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将学习分为五类

4、概念与命题同化模式

所谓同化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概念、命题)理解新知识。

同化的模式有: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信息加工理论

代表性: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

该模式的三个系统:

1、加工系统(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反应发生器和反应器组成

2、执行控制系统

3、预期(动机系统)

●有效学习的条件(除了外部环境条件):

1、学习者的预期,对学习有一定的预期,学生会把自己的注意力一种指向

要学习的新知识

2、激活长时记忆中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

3、调动自身的元认知能力,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进行控制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1、激进建构主义

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特菲为代表,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激进建构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A.强调认知活动的建构性质,人们并不是通过感知觉被动接受知识,一切知识都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主体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建构出对外部世界的意义

B.肯定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认知的机能并不是去发现本体论的意义,而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组织自己的世界

1、社会建构主义

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鲍尔斯菲尔德&库伯

2、社会文化取向

3、受维果斯基的影响(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又称温和建构主义

斯皮诺等人提出的弹性认知理论就是一种这样的建筑主义

●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1、知识是怎样建构的

A、外部指引观(信息加工论者)

B、内部指引观(激进建构主义)

C、内部指引观

2、世界是否可知

3、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观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是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教学设计

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

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先设定的教学策略

4.学习的评估应更少标准参照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

A、抛锚式教学模式

分为五个阶段:

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B、认知学徒教学模式

“认知学徒”是指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活动工具

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

分为4个阶段:示范;指导;消退;联系

C、随进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

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丛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

理解。

分为五个阶段:呈现情境

随机进入学习

思维发散训练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D、支架式教学

环节:进入情境

搭建支架

独立探索

E、自上而下的教学

基本思想:教学工作要通过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的学习过程,获得所

希望的教学结果

?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及教师的教育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概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

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代表:马斯洛(主要创始人)、罗杰斯&康布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1、哲学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存在主义的心理学&现象心理学)

2、社会及教育现实的影响

3、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不满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1962年成立)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

的一些复杂心理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

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

部分是重叠的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立性

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学生本身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学习不能靠外在强制,只能靠内发;学习的活动应有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还提出教师的辅导有两重性,即当与不当。

●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上被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康布斯提出,要了解人,必须先了解如何从他的观点去感知他所处的世界;

康布斯认为学习有两种含义:学到一种新知识&该知识使个人产生了新意义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1)人性本善,且人人皆有学习潜力

2)教材有意义是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

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5)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6)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

8)涉及到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

9)强调要从做中学习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1.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a)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b)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c)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

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d)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e)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

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a)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b)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c)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广义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性质

●知识的定义: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合

●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

●广义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又称狭义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又称之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吸取加涅的课堂教学优点,皮连生在

《智育心理学》中提出“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过程模式“六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

“三段”:一—四步为一段,中心任务:知识的理解

第五步为第二段,中心任务:知识的巩固和转化

第六步为第三段,中心任务:知识的提取与应用

“两分支”(从第五步开始)

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

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故、个人的态度)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陈述性知识在人脑存储的基本形式)

命题网络

图式:一类关于客体的图式

另一类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陈述性知识分为三类:

1.逻辑意义:相当于人类的知识

2.潜在意义:指个体具有适当原有知识下能被个体同化的知识

3.心理意义:个体所习得的知识

●三类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符号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概念的学习的两种方式:概念的形式&概念的同化)

3.命题学习

●新知识与命题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构成三种关系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又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下位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将概括程度处在较低水平的概念或命题,纳入

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程度较高水平的概念或命题之中,从而掌握新

学习的有关概念或命题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是指学习者已经掌握几个概念或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概念或

包容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3.并列结构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

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

为并列结合学习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进而形成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

●“六步三段两分支”的教学模式与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的优点:

1.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则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

2.传统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类学

习的思想

3.该模式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

课型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及时间分

配,它反映了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

系统的行为;

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

●促进简单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复述策略:对信息的多次重复

2.精加工策略: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

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已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记忆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从而达

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促进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复述策略

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做摘录、划线或圈出重点等

2.精加工策略

包括: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

做笔记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精加工技术,维特洛克称之为生成技术

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教师讲课应注意:

1)讲课速度不宜过快

2)重复比较复杂的材料

3)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4)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

5)为学生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如列出大小标题、表明知识的层次

3.组织策略

列课文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法

利用如下步骤训练学生列提纲: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 1、萌发期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笔记版)(1)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的教育家是( 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 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D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B )。A.1985年B.1986年 C.1987年D.1988 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D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 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 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学校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学校心理学的背景与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学校心理学家工作领域主要是小学生也包括部分非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学家的服务对象为在校学生(主要是5-18岁)及其教师、家长 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是问题学生 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内容包括: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三个层次(徐光兴,2000):发展性心理辅导、预防性心理辅导、治疗性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学的特点: 1)实用性/应用性:理论的应用性很强、直接的心理学服务 2)综合性:多学科渗透 3)职业性:有专职工作人员;要求执照开业,并遵守职业法规;有酬劳动。 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与职能:测评、咨询、干预。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一)国外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西方三大社会问题:犯罪、毒品、家庭破裂 日本学生三大问题:学校恐怖症、压力症等问题严重;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欺侮问题;校园暴力。 (二)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新旧体制转化、应试教育、离婚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自杀、吸烟吸毒、网瘾。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计算机普及、溺爱、升学压力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学校心理自行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推广,学校心理学家已成为学校心理咨询的主力军。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危机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了给儿童青少年提供具体的、高质量的服务,学校心理学家一方面要深入实际,凭借临床的敏锐以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从事课题研究,运用研究的智慧以提高服务的科学性。 学校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应用性课题。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 ·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 ·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学习困难、学校恐惧症 ·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 ·青少年上网成瘾、自杀、接触毒品、性问题等等。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苏州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师范)

第一章导论 1.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 意志 认知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 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 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 感觉: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情绪——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不满意、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 验。 意志——为实现目标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20 观察法 定义: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优点——保持了被观察者的自然状态,保证了其心理活动的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缺点——很难对观察结果进行重复验证,难以进行精确分析,容易受观察者本人知识经验和观察机能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 定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的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实验研究需要考虑的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条件下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法 定义:是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调查法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书面调查就是问卷法,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测验法 定义: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 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心 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用 主义)(意识流) \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超我” 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因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效 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的 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 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对 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 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 93 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心理学的诞 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用主义)(意 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 ,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 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 ,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超我” 和“自 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 遵循现实 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1)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关未 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效 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的主观判 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 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对 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 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 监察、评价和反馈; 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 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 化。 19、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态度和品德相关。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优秀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优秀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

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