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基础知识情况总结

超声基础知识情况总结
超声基础知识情况总结

超声基础知识总结

物理基础

基本概念――人耳听觉范围:20-20000H Z

超纵声波频率>20000H Z――纵波(疏密波):粒子运动平行于波传播轴;

诊断最常用超声频率:2-10MH Z

基本物理量:频率(f)、波长(λ)、声速(c);三者关系:λ=c/f

人体软组织的声速平均为1540m/s,与水的声速相近;骨骼的声速最高,相当于软组织平均声速的2倍以上。

超声场:发射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能量所达到的空间;简称声场,又称声束。

声束的影响因素:探头的形状、大小;

阵元数及其排列;

工作频率(超声的波长);

有无聚焦及聚焦的方式;

吸收衰减;

反射、折射和散射等。

声束由一个大的主瓣和一些小的旁瓣组成。超声的成像主要依靠探头发射高度指向性的主瓣并接收回声;旁瓣的反向总有偏差,容易产生伪像。

声场可分为近场和远场两部分

(1)近场声束集中,呈圆柱状;直径――探头直径(较粗);

(横断面声能分布不均匀)长度――超声频率和探头半径。

公式:L=(2r·f)/c

L为近场长度, r为振动源半径, f为频率, c为声速

(2)远场声束扩散,呈喇叭状;声束扩散角越小,指向性越好。

(横断面声能分布较均匀)

声束两侧扩散的角度为扩散角(2θ);半扩散角(θ)。

超声波指向性优劣指标是近场长度和扩散角。

影像因素:增加超声频率;――近场变断、扩散角变小;

增加探头孔径(直径)――但横向分辨率下降。

采用聚焦技术――方法:固定式声透镜聚焦;

电子相控阵聚焦;

声束聚焦:采用声束聚焦技术,可改善图像的横向和(或)侧向分辨力。

固定式声透镜聚焦――将声透镜贴附在探头表面。

常用于线阵探头、凸阵探头;

可提高横向分辨力,但远场仍散焦。

电子相控阵聚焦――(1)利用延迟发射是声束偏转,实现发射聚

焦或多点聚焦;可提高侧向分辨力;

常用于线阵探头、凸阵探头;

(2)动态聚焦:在长轴方向上全程接收聚焦。

(3)利用环阵探头进行环阵相控聚焦;

可改善横向、侧向分辨力;

(4)其他聚焦技术:如二维多阵元探头。

超声物理特性:

一、束射特性(方向性)――是诊断用超声首要的物理特性;

(如反射、折射、聚焦、散焦)

大界面:指长度大于声束波长的界面;大界面的回声反射有显著的角度依赖性。

入射声束垂直于大界面时,回声反射强;

入射声束与大界面倾斜时,回声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两种介质存在真声阻抗,是界面反射的必要条件。

声强反射系数(R1)=(Z2-Z1)2/(Z2+Z1)

Z1,Z2代表两种介质的声阻抗;声阻抗=密度×声速

界面回声反射的能量与界面形状密切相关:垂直于凹面――聚焦;

垂直于凸面――散焦;

垂直于不规则面――乱散射。

超声界面反射的特点:非常敏感。

人体许多器官如肝、脾、胆囊的包膜、腹壁各层肌肉筋膜以及皮肤层都是典型的大界面。

小界面:指小于声束波长的界面。其后散射(背向散射)回声无角度依赖性。

后散射:超声遇到肝、脾等实质性器官或软组织内的细胞、包括成堆的红细胞(称散射体),会发生微弱的散射波。散射波向四面八方分散能

量,只有朝向探头的微弱散射信号――后散射(背向散射),才会被检测

到。

现代超声诊断仪正是利用大界面反射原理,能够清楚显示体表和内部的表面和轮廓;还利用无数小界面后散射的原理,清楚显示人体表层,以至于内部器官、组织复

杂而细微的结构。

二、衰减特性――衰减与超声传播距离和频率有关;

衰减的原因主要有吸收、散射、声束扩散。

软组织平均衰减系数:1dB/cm·MHz;

蛋白质成分是人体组织衰减的主要因素(占80%)。

衰减规律:骨>软骨>肌腱>肝、肾>血液>尿液、胆汁;

超声的分辨力:显示器上能区分声束中两个细小目标的能力或最小距离。

影像因素:超声波得频率;

脉冲宽度;

声束宽度(聚焦);

声场远近和能量分布;

探头类型;

仪器功能(二维图像中像素多少、灰阶的级数多少等)。

分类:空间分辨力(与声束特性有关)

――轴向(纵向)分辨力:与超声频率(正)和超声宽

度(负)有关;理论值:λ/2

横向分辨力:与探头厚度方向上声束的宽度和曲面

聚焦性能有关;――常采用透镜聚焦

侧向分辨力:与探头长轴方向上声束的宽度有关;

――常采用相控聚焦

细微分辨力――宽频带和数字化声束处理;

对比分辨力――与灰阶级数有关;

时间分辨力――单位时间成像速度即帧频

超声的生物学效应――声功率:单位时间内探头发出的功率。单位:W或mW;

声强:单位面积上声功率。单位:W/cm2或mW/cm2;

ISPTA: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mW/cm2)

ISPPA:空间峰值脉冲平均声强(W/cm2)

分贝:两个声强的比值;超声系统可控制的最大能量与最小

能量之比为动态范围。

生物学分类――热效应:诊断用超声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温度升高;(mW/cm2级)

空化效应:可形成气体微泡;诊断用超声尚未得到证实;

对细胞畸变、染色体、组织器官的影响;

高强聚焦超声(HIFU):热凝固和杀灭肿瘤细胞作用;

(KW/cm2级)强烈机械震荡――用于碎石治疗;

在物理治疗学方面的作用(W级,一般0.5-3 W/cm2)

超声辐射剂量是超声强度与辐射时间的乘积。

热指数(TI):1.0以下无致伤性,胎儿应调至0.4以下;眼球应0.2以下;

机械指数(MI):指超声驰张期的负压峰值(MPa数)与探头中心频率(MHz)的平方的比值。1.0以下无致伤性,胎儿应调至0.3以下;眼球应0.1以下;

超声声学造影应采用低机械指数,可以防止微气泡破裂,提高造影效果。

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基础及应用

多普勒效应的公式:f d=2Vcosθf0/c――V=f d c/2f0cosθ

在超声医学诊断中,V为红细胞运动速度;f d为多普勒效应产生的红细胞散射回声的频移;c探头发射的超声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f0为探头发射的超声频率;θ为探头发射的超声的传播方向与红细胞运动方向间的夹角。

分类――脉冲多普勒:选择性接收回声信号,所需检测位置的深度用延迟电路完成;

连续多普勒:无选择检测深度的功能,但可测很高速的血流;

高脉冲重复频率(HPRF)多普勒:增大检测血流的能力;可有多个取样容积。

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不是一个红细胞,而是众多的红细胞,各个红细胞的运动速度及方向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出现多种不同颜色的频移信号,被接受后成为复杂的频谱分布(波形),对它用快速傅立叶转换技术(FFT)进行处理后,把复杂的频谱信号分解为若干个单频信号之和,以流速-时间曲线波形显示,以便于从中了解血流的方向、速度、时相、血流性质等问题。

脉冲多普勒技术的局限性:

(1)最大频移即最大测量速度受脉冲重复频谱频率的限制(f d=PRF/2)

(2)PRF与检测深度(d)的关系:d=c/2PRF,说明检测深度受PRF的影响;

(3)检测深度(d)与速度(v)关系:vd=c2/8f0cosθ,为常数,v、d相互制约;

(4)当被检测目标的运动速度超过PRF/2时,出现混迭现象。

增大脉冲波多普勒技术检测速度、检测深度的方法:

降低发射频率;

移动零位基线;

减低检测深度;

增大超声入射角(θ),但cosθ在分母位置,值越小计算出速度值误差越大,所以此法不可取。

用HPRF的频谱多普勒:f d=HPRF/2

彩色多普勒――原理:以脉冲多普勒技术为基础,用运动目标显示器(MTI),自相关函

计算(自相关处理技术),数字扫描转换、彩色编码等技术,达到对血流的彩色现象。

三基色――红、蓝、绿三色;三基色混合时,可产生其他彩色,称为二次色;

红色加绿色产生黄色(二次色),就以红-黄表示正向高速血流。

种类――速度型彩色多普勒:以红细胞运动速度为基础;

能量型彩色多普勒:以红细胞散射能量(功率)的总积分进行编码;

速度能量型彩色多普勒:

显示方式――速度-方差显示:朝向探头―黄色;背向探头―青蓝色。

速度显示:朝向探头―红色;背向探头―蓝色;明暗表示快慢。

方差显示:高速血流显示时从单一彩色变为五彩镶嵌。

能量显示:适应于对低速血流的显示;明亮度表示多普勒振幅。

局限性――(1)受入射角的影响;

(2)超过尼奎斯特频率极限(PRF/2)时,彩色信号发生混迭;

(3)检测深度与成像帧频及可检测流速间的互相制约;

(4)对二位图像质量的影响;

(5)湍流显示的判断误差。

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调节方法:

1、彩色标尺(PRF)的选择:中、低速血流――速度显示方式;

高速血流――速度-方差及方差显示方式;

2、发射超声频率:检测较浅表的器官、组织及经腔道检测――高频超声;

对高速血流的检测――低频超声;

对低速血流的检测,达到被检测深度的情况下―高频超声;

3、滤波器调节:低速血流――低通滤波;高速血流――高通滤波;

4、速度标尺:腹部及外周血管――低速标尺;心血管系统――高速标尺;

5、增益调节:检测开始时,用较高的增益调节,使血流易于显示;然后再降

低增益使血流现象最清楚而又无噪音信号。

6、取样框调节:取样框应包括需检测区的血流,但不宜太大,使帧频及显像

灵敏度下降;

7、零位基线的调节:零位基线下移,可增大检测的速度范围;

8、余辉调节:persistence调节钮可使帧频图像重叠,增大信/噪比,使低速

度、低流量的血流更易于显示清楚;

9、扫查范围与方向的调节:较小的扫查范围(角度)可增加帧频,彩色显像

更清楚。与血流方向相同的扫查方法,可使彩色显像更敏感,更清晰。

10、消除彩色信号的闪烁:可选用高速度标尺、高通滤波抗干扰,最佳方法是

令病人屏住呼吸

频谱多普勒

血流流动学基础知识――一般规律:当雷诺数(Re)>2000时成为湍流

能量守恒定律:ΔP=4V2max;估算跨瓣压、心腔及肺动脉压;

质量守恒定律:ρAV=恒定(连续方程),计算瓣膜口面积;

频谱多普勒技术的调节方法:

1、多普勒种类的选择:中、低速血流――脉冲多普勒;

高速血流――连续多普勒

2、滤波条件:检测低速血流,用低通滤波;对高速血流,用高通滤波;

3、速度标尺:选择与被检测血流相匹配的速度标尺;

4、取样容积:对血管检测,取样容积应小于血管内径;

5、零位基线:可增大频移测量范围;

6、频谱信号上下翻转:便于测量及自动包络频谱波形;

7、超声入射角:心血管系统检查θ≦20°;外周血管检测θ≦60°

频谱宽度(频带宽度):表示在某一瞬间取样容积中红细胞运动速度分别范围的大小。

层流――窄频谱;湍流――宽频谱;

取样容积小――窄频谱;取样积大――宽频谱;

大动脉――窄频谱;外周小动脉――宽频谱;

超声诊断仪

超声探头―核心部分:压电材料,如天然石英晶体、钛酸钡、锆钛酸铅、压电有机聚合物;

吸声材料(压电晶片背面):产生短促的超声脉冲信号,提高纵向分辨率;

匹配层(声能压电晶片前面):保护压电材料;使压电材料与人体皮肤之间的

声阻抗相近;减少声能损失,提高探头灵敏度;

种类――电子扫描探头:线阵探头:采用电子开关控制;阵子呈直线排列;

凸阵探头:采用电子开关控制;阵子呈弧形排列;

相控阵探头:扫描角度80-90,最大深度20cm;用于心脏检查机械扫描探头:扇形扫描探头;单晶片;电机驱动;

环阵(相控)探头;电子相控聚焦;电机驱动;

其他旋转式扫描探头等

频率――单频探头:中心频率固定的探头(频带较窄);

变频探头: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2-3种发射频率;

宽频探头:采用宽频带复合电材料(发射频率范围:2-5MHz、5-10MHz、

6-12MHz);接收时分三种情况:

选频接收:选择某一特定的1-3个中心频率;

动态接收:随深度变化选取不同的频率;

宽频接收:接收宽频带内所有频率回声;

高频探头:频率高达40-100MHz,如皮肤超声成像、超声生物显微镜等。

阵子数――是超声探头质量的重要标志。

1个阵元由4-6个阵子分组构成;

阵子数愈多,理论上成像质量愈好。

采用高密度探头,可提高声束扫描线的密度,图像分辨率显著提高。超声成像原理

声束扫描――利用探头发射的聚焦束进行的断层扫描。

聚焦超声的特点:声束形态特殊,聚焦区较细,远、近区即两端均较粗,呈喇叭形;

超声波长取决于所用探头频率,故其分辨率、穿透力随之改变。

声像图――将探头在体表(横向或纵向)移动,示屏上的超声扫描线(系列回声信号)作相应的移动,如此构成一幅(横向或纵向)超声声像图,也称声

像图(B型超声)或二维超声。

帧频(f)――每秒所成声像图的帧数;帧频数目不应低于16f/s;

理想帧频:20cm深宜达到20-30f/s;浅表成像宜超过30f/s;

制约因素:脉冲重复频率(PRF);

所需观察声像图的深度;

多点聚焦的数目等。

增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帧频可能下降;彩色取样框愈大,帧频更低。

超声诊断装置基本组成:发射与接收单元(包括探头),即超声扫描器;

数字扫描转换器(DSC);

超声图像显示装置;

超声图像记录装置;

超声电源。

超声诊断仪器的类型:静态超声诊断仪(已被淘汰);

实时灰阶超声诊断仪;

双功超声诊断仪:实时灰阶超声诊断仪兼有血流多普勒显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三功超声诊断仪):可以彩色编码;超声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维超声成像――种类:静态三维超声成像;

动态三维超声成像;

显示方式:表面成像;(高档彩色三维模式中还包括三维血流显像)

透明成像;

结构成像。

超声造影――基本原理:超声造影的散射回声源(微气泡);

散射回声信号强度――与微气泡、发射功率大小成正比;

与检测的深度成反比;

造影剂在血液中持续时间――与微气泡密度、最大截面成正比;

与微气泡弥散度、饱和度成反比;

途径:右心造影――直径大于红细胞(大于8um);

左心造影――直径小于红细胞(小于8um);

心肌造影――与左心造影相同,但需使用彩色能量多普勒谐波成像、

反向脉冲谐波成像以增强造影剂显示;

如造影剂直径小于1-2um,用二次谐波成像、间歇式

超声成像技术即可;

全身血管及外周血管超声造影:采用的造影剂参考上述。

成分:以人血白蛋白、脂类、糖类及有机聚合物作包裹;

以空气、氧、二氧化碳、氟烷类、氟碳类、六氟化硫等为微气泡。

注入人体的方法:弹丸式注射;――一次性注入;

连续性注射;――与静脉输液法相似;

增强超声造影效果的技术:

1、二次谐波成像:超声的传播及散射存在非线性关系,可出现两倍

于发射波(基频)的反射频率,即二次谐波;其

强度比基波低,但频率高。信/噪比高,分辨力高。

2、间歇式超声成像:用心电触发或其他方法使探头间歇发射超声,

使造影剂避免连续性破坏而大量积累于检测

区,再次触发能瞬间产生强烈的回收信号。

3、能量多普勒谐波成像:对低速低血流量能成像;

4、反向脉冲谐波成像:在甚短的时间间隔内相继发射两组相位相反

的超声(基波),在反射回声时基波因相位

相反而被抵消;而谐波相相加因而信号更增

强。

5、实时超声造影成像:其方法是交替发射高功率和低功率超声,能

实时显示微气泡在血管内的充盈情况。

自然组织二次谐波成像:原理与造影剂谐波成像不同。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在压缩期声速增加,而驰张期声速减低。此即产生声速的非线性效应而可提取其二次谐波。自然组织二次谐波成像具有分辨力高,噪声信号小,信/噪比高等特点。

多普勒组织成像:改变滤波条件为低通,速度低、能量高的组织被显像,而血流不显像。

显示方式――速度型:用于显示心肌活动速度、方向;

能量型:以单一彩色显示室壁的运动,但不能表示方向和速度。

速度型的显示方式――二维成像:以彩色编码显示和测量心肌运动速度的分

布情况(心内膜>心肌>心外膜)

M型:以彩色编码表示心肌在一定的运动速度与时相

变化,可表示室壁运动方向及运动速度;

脉冲多普勒:用于检测室壁及瓣环的运动速度、方向。

用途:室壁运动异常的检测诊断;

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减低;

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研究;

心肌超声造影,能量型多普勒成像,可增强心肌造影的回声强度。超声临床诊断基础

超声回声的一般规律

1、有些均质的固体如透明软骨、小儿肾椎体,可以出现无回声或接近无回声;

典型的淋巴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接近于无回声,有时酷似囊肿;

2、非均质性液体及软骨等均质性组织如果纤维化、钙化,则由无回声变成有回声;

3、人体不同组织回声强度顺序:肺、骨骼>肾中央区(肾窦)>胰腺、胎盘>肝、

脾实质>肾皮质>肾髓质(肾锥)>血液>胆汁和尿液;

4、脂肪组织的特殊性:由于其中胶原纤维含量和血管成分的多少的不同,回声不同。

皮下脂肪组织――典型的低回声回声;

肾中央区――呈高水平回声或强回声;

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脂肪组织――高回声;

大网膜中的脂肪组织(含血管、纤维成分)――高回声;

不同组织声衰减程度的一般规律

组织内含水分愈多,声衰减愈低;

液体中含蛋白成分愈多,声衰减愈高;

组织中含胶原蛋白和钙质愈多,声衰减愈高;

超声伪像(伪差)――超声显示中的断层图像与其相应解剖断面图像之间存在的差异。

产生原因――反射、折射:混响、多次内部混响、镜面反射、回声失落、

折射声影、棱镜现象;

衰减:衰减声影、后方回声增强;

断层厚度(扫描厚度)伪像:部分容积效应伪像;

旁瓣效应;

声速伪像:实际组织声速与仪器设定的平均速度(1540m/s)

差别所造成伪像和测量误差;

仪器设备:仪器和探头的质量;

操作者技术因素:增益、DCG、聚焦调节不当、测量不规范;

分类――混响:产生的条件超声垂直照射到平整的界面;

识别混响的方法:适当侧动探头,使超声勿垂直于胸壁或腹壁;

加压探测,可见多次反射的间距缩小;

内部混响:超声在器官组织的异物内来回反射直至衰减,产生特征性的彗星尾

征,此现象称内部混响;

振铃效应:超声束在若干微气泡包裹的极少量液体中强烈地来回反射,产生很长的条状图像干扰。振铃效应在胃肠道内(含微气泡和粘液)相当多见。

切片(断层)厚度伪像:超声束形状特殊而且波束较宽,即超声断层扫描时断

层较厚引起。

旁瓣伪像:由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造成。如在结石、肠气等强回声两侧出现

“披纱征”或“狗耳征”图形,在低档超声仪器和探头比较常见。

声影:边界清晰的声影,对识别瘢痕、结石、钙化灶和骨骼时有帮助;

边界模糊的声影,常是气体反射或彗星尾征的伴随现象。

后方回声增强:由于距离增益补偿(DCG)对于超声进入很少的液体,仍在起作

用的缘故。

侧边声影和“回声失落”:超声在通过囊肿边缘或肾上、下极侧边时,可以由

于折射而产生边缘声影或侧边“回声失落”(全反射)。

改变扫查角度有助于识别这种伪像。侧边声影也见于

细小血管和主胰管的横断面,呈小等号征“=”而非

小圆形。

镜面伪像:声像图上的虚像总是位于实像深方(经过多途径反射形成)。

声束斜射到声阻抗很大的界面时全反射会发生镜面伪像。

棱镜伪像:仅在腹部靠近正中线横断面扫查时(腹直肌横断)才出现;

例如早孕子宫在下腹部横断扫查时,宫内的单胎囊可能出现重复胎

囊伪像;探头方向改为矢状断面扫查,上述“双妊囊”伪像消失。

声束失真:对声束过低的组织(如大的脂肪瘤)就会测值过大;

对于声束很高的组织(如胎儿股骨长),会引起测值过小的误差。彩色多普勒超声伪像:

多普勒超声(频移)衰减伪像:彩色信号分布不均匀,即“浅表血供多,深方血供少或

无血供”;深部器官血流如肾实质、股静脉较难显示。

镜面反射伪像:在在强反射界面深方出现对称性彩色信号;

闪烁伪像:心搏、呼吸、大血管搏动;

组织震颤(高速血流、被检者发音)

快闪伪像:见于尿路结石等(位于结石声影中)。

彩色混叠:PRF过低、测速血流时采用过高频率探头或较高多普勒频率;

注意:

在使用微泡声学造影时,多普勒彩色信号或频谱幅度增加,切勿将它误认为实际血流速度的增加。

对于深部组织内的血流多普勒频移,宜选择较低的多普勒频率。

适当调节聚焦区、取样框和取样容积的大小,正确调节彩色速度标尺(PRF),适当调节多普勒增益的灵敏度,血流方向和校正角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不好的高中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将最基础的知识掌握好了,才能进一步有难度的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H2还原CuO 2、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公式和推论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对于溶液)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3、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①计算:固体的质量或稀溶液的体积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的三要素

知识点3: 色彩的三要素 知识点主要内容: 色相、明度和纯度构成了色彩最基本的原素,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共同属性。 一、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在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在视觉上产生不同的感受,给予这些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除了红、黄、蓝三原色以外,其他色相是由色的混合产生的,由于颜料是不透明的物质,混合的层数越多其色相越暗。

二、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的程度。明度在色彩的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和纯度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变化,明暗关系就同时出现,但对不同明度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写生时色相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其明度的差异往往会被忽略。用色彩表现一个物体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明暗关系,就不能使色彩同形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明度关系是色彩的骨骼,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三、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我们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有一定程度的鲜亮度。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到的色彩范围,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色的。有了纯度的变化,才能使色彩显得极为丰富。 纯度体现了色彩的内向品格。同一个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现实物象中绝对单纯的色并不多见,因为物象表面的色彩是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初学者在写生中注意这三者对物象色彩造成的影响,以使画面的色彩统一在特定光色的环境中。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重症肌无力:新斯的明 2 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 3 休克伴心肌收缩性减弱及尿量减少:多巴胺(DA) 4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左心肥厚:卡托普利 5 有机磷中毒消除N 样作用:氯解磷定 6 高血压合并溃疡病:可乐定 7 劳累性心绞痛:硝酸甘油 8 变异型心绞痛: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 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10 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苯妥英钠 11 情绪激动、甲亢、细胞瘤等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普萘洛尔 12 严重而顽固的心律失常:胺碘酮 1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 14 伴有房颤或心室率快的心功能不全:强心苷 15 房颤、房扑:强心苷 16 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 17 卓艾综合症:奥美拉唑 18 子痫引起的惊厥:硫酸镁 19 焦虑:地西泮(安定) 20 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静注) 21 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单纯局限性发作):苯妥英钠

22 帕金森:左旋多巴 23 类风湿性关节炎:阿司匹林 24 痛风:秋水仙碱 25 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发性皮肌炎:糖皮质激素 26 低血容量休克:中分子右旋糖酐 27 重症甲亢、甲亢危象:丙硫氧嘧啶(PTU) 28 伴有肥胖的二型糖尿病:二甲双胍 29 敏感菌感染:肺炎链球菌肺炎:青霉素 G 30 军团菌病、弯曲杆菌肠炎、弯曲杆菌败血症、支原体肺炎(大环内脂类)、沙眼衣原体所致的婴儿肺炎和结膜炎、红癣、痤疮、白喉带菌者:红霉素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急慢性骨髓炎:克林霉素 32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青霉素肠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万古霉素类 33 鼠疫、兔热病:链霉素 34 表麻:丁卡因 35 躁狂症:碳酸锂抑郁症:米怕明(丙米嗪) 36 轻度高血压:氢氯噻嗪 37 流行性脑脊髓炎:磺胺嘧啶(SD) ① ② ③ ⑤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 2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有水雾 CO 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 2的量减少,CO 2 和H 2 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的化学是理综里面有点文综性质的科目,我们在的过程中 会发现涉及到计算的内容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概念。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 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 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 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 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色彩基础知识-教案

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色彩三要素的理解 教学难点:色彩三要素的运用 课型: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黑白电影或是黑白电视节目,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只有黑、白、灰的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一两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所 以说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是单调的。板书) (课题 二、授新课 1、色彩范畴 色彩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范畴 无彩色:黑、白、灰色。 有彩色:红、黄、蓝等含彩的色。 2、原色、间色、复色 (1)原色 原色是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成的颜色。 红、黄、蓝为原色也称三原色

(2)间色 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间色是由两个原色相混合而成的颜色。 橙、绿、紫为间色也称三间色 (3)复色 复色是由两个间色相混合,或三原色相混再加入一个原色,或一个原色与黑浊色相加。 如橙+紫二(红+黄)+ (红+蓝)二(红+黄+蓝)+红=黑浊色+红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原素称为色彩的三要素。 2、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是指色彩所呈现出来的色的相貌。 三原色红、黄、蓝,与三间色橙、绿、紫这些有彩色代表了色彩的基本面貌。 (2)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口述)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明度最低的是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拿出教具让学生感受明度上的变化) 在有彩色中红、橙、黄、绿、篮、紫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拿出教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问)哪种颜色明度最高。(答)黄色。由于有彩色中黄色明度最高,所以通常在职业服装上使用黄色。如安全帽、养路工的马甲等都使用黄色。绿色明度呈中性,因此交通安全信号,邮局通信都使用绿色。 (4)纯度是色彩的鲜艳度、彩度和饱和度。 (口述)我们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如红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 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 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 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 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 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 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 (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 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 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 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 (—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 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 光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 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79065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总结)静物色彩知识点总结

静物色彩知识点总结 这个月我们上了《色彩静物》课程,课程中我们继续进行绘画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当然之前教素描的老师传授给了我们很多新的观念,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专业知识、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对整个绘画感觉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对近期来,《色彩静物》课程的学习心得做一个总结! 在高中时学习绘画是为了应付高考,我的训练中过多的是强调画画经验,将画画模式化,在熟练的掌握画画的模式后,往往应付考试是不会有多大问题。但这不能真实的体现艺术的价值。 我为了应付高考形成了画面语言的模式化处理,而忽视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体会。 就像背课文,只要我能在考场完完全全的背出来。但现在我感觉处于一个新的环境,正如老师所说应该避免以往训练中所形成的模式化的作画套路,这就要求我必须放弃陈旧的观念,学会正确地观察事物。画的不再是模式,而是事物的特点。把握住特点,我才能更好的表现事物。 以往我们大多同学都到受高考模式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观察,注意观察物体的环境色、固有色、投影、暗部以及反光之间的关系,在观察中发现这些色彩的丰富性与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用色彩表现出来,而不单单是素描关系,体会如何处理好素描与色彩之间的关系问题。 正如老师所说我们的画面缺乏色感。因为色彩关系不丰富,缺少变化。 我体会到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观察色彩的能力得到提高,表现出来的色彩也就会真实生动,同时也会使我们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避免只能被动地模仿颜色,而对于色彩的观察与理解无从下手。 应该学会按照客观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色彩关系进行描绘,发现它们在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影响下形成怎样的色彩关系。 总之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和把握、更好的表现色彩。这样能帮助我们从观察、理解、认识事物特征和运用绘画技巧、语言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我还认识到,调和色彩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和理解对象的色彩关系的基础上,懂得了调配颜色不能孤立的看一块,调一块,画一块,而要考虑整个的色调和色彩的关系,从整体中去决定每一块颜色的面貌。每一笔颜色的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 1 页共 24 页医学影像学应考笔记 第一章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 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X线成像波长为:~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 X线的特征荧光及穿透感光 2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显像过程 三、X线图象特点 X线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一图像组成的,是灰阶图象。

四、X线检查技术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 产生对比。 五、N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 第2章骨与软骨 第一节检查技术 特点: 1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2骨关节病诊断必不可少 3检查方法发展快 4病变定位准确,定性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一普通X线检查 透视、射片:首选射片,一般不透视。

射片原则: 1正、侧位; 2包括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关节、相邻锥体;3必要时加射健侧对照。 二造影检查 1关节照影、 2血管照影 三 CT检查(优点) 1发现骨骼肌肉细小的病变; 2限时复杂的骨关节创伤; 3 X线病可疑病变; 4骨膜增生; 5限时破坏区内部及周围结构。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X线表现:(掌握) 小儿骨的结构: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骨化。 成人骨的结构:干骺端与骺结合,骺线消失,分骨干、骨端。 四肢关节:包括骨端、关节软骨和关节束。软骨和束为软骨组织不显示,关节间隙为半透明影。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 导语:色彩,渲染了这世界的黑白,也安抚了人们内心的伤痛,从一张白纸,到泼墨点缀;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1 一、色彩的理论知识 培养孩子敏锐的色彩观察力和对色彩的意识,意识形成后,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及对色彩有意和无意的观察,眼睛对色彩的分析逐步提高,为孩子未来从事与色彩相关的工作提供一个视觉基础。 现将基本的色彩知识总结如下,希望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为孩子对色彩的辨析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1、原色 理论上指不能调和出来的色彩叫原色。三原色指:大红、柠檬黄、钴蓝;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基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1)三原色不能通过其他的有色材料混拼而成的颜色。能配合成各种颜色的基本颜色。也叫基色。这三种颜色的组合,几乎形成几乎所有的颜色。 (2)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yellow黄,cyan青,magenta品红(或者叫洋红、红紫)。

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 颜料中的原色是红、黄、蓝,蓝和黄可以配成绿,红和蓝可以配成紫,黄和红可以配成橙。 色光中的原色是红、绿、蓝,红和绿可以配成黄,红和蓝可以配成紫。 2、间色 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所得的新色称“间色“。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等量相加产生的橙、绿、紫为标准,但三个原色混合的比例不同,间色也随之产生变化(当我们把三原色中的红色与黄色等量调配就可以得出橙色,把红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得出紫色,而黄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则可以得出绿色。在专业上,由三原色等量调配而成的颜色,我们把它们叫做间色。当然三种原色调出来就是近黑色了。间色又叫"二次色"。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由2种原色调配出来的。红与黄调配出橙色;黄与蓝调配出绿色;红与蓝调配出紫色,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在调配时,由于原色在份量多少上有所不同,所以能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 3、复色 任意两间色相混合所得之色,称之为“复色“。橙+绿=黄灰,橙+紫=红灰,绿+紫=蓝灰,等量相加得出标准复色;两个间色混合比例不同可产生许多纯度不同的复色。

2019健康管理师 基础知识--各章节重点汇总

一、健康管理概论 1、健康管理 A概念:以现在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B健康管理特点:是管理学、预防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的交叉与结合,是三者互相弥合与提炼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与行业。 C健康管理的宗旨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其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工作者,客体是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和金融保险。公众理念是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 C健康管理目标和任务:1)完善健康和福利。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高危人群患病。4)易化疾病早期诊断。5)增加临床效用效益。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7)消除和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8)对疾病结局做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D健康管理基本步骤:1)了解你的健康,开始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2)关心和评价你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3)改善和促进你的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进行健康干预。4)效果评价 E健康管理服务流程:1)健康体检2)健康评估3)个人健康管理咨询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5)专项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务。 F健康管理基本策略是通过评估和控制健康风险,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 基本策略六种: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和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 可改变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 不可改变行为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2、生活方式管理 1)概念 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是通过健康促进技术,来保护人们远离不良行为,减少危险 因素对健康的损害,预防疾病,改 善健康。膳食、体力活动、吸烟、 适度饮酒、精神压力等是目前对国 人进行生活方式管理的重点。 2)生活方式管理特点:以个体为中 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通常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 行。 3)健康行为改变的技术4种:教育、 激励、训练、营销 3、需求管理 1)概念:是通过帮助健康和寻求恰 当的卫生服务,控制卫生成本,促 进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 2)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4种:患病 率;感知到的需要;患者偏好;健 康因素以外的动机。 3)需求的主要方法:以问卷为基础 的健康评估;以医疗卫生花费为基 础的评估。 3、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概念:是一个协调医疗保 健干预和与患者沟通的系统,它强 调患者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包含人 群识别、循证医学的指导、医生与 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患者自我管 理教育、过程与结果的预测和管理 以及定期的报告和反馈。 疾病管理特点:1)目标人群是患有 特定疾病的个体。2)关注个体和群 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及干预措施的综合 协调至关重要。 4、综合人群健康管理方法:包括一 级、二级、三级预防。一级指在疾 病发生之前预防其发生。二级指在 疾病发展前对疾病早期诊断检测, 问卷、筛查;三级指在疾病发生后 预防其发展和蔓延,减少疼痛和伤 害。 5、优秀的灾难性病伤管理项目的特 征: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适 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 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 对可能出现的多种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管 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家属满意。 6、残疾管理的目的:减少工作地点 发生参加事故的频率和费用代价 7、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 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因 素。 8、我国健康管理主要的任务是:在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和“健康中 国2020战略”总体框架下,仅仅围 绕我国政府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 总体要求,创立现代健康管理创新 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与技术手段, 是慢性非传然性疾病得到有效控 制。 9、健康管理与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全 新的健康理念。研究表明,每个企 业对于员工的健康管理,不是付出, 而是投资。 10、健康管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 实施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现结合、 构建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学科与产业 体系 2.坚持需求牵引与产业推动相结 合,以学术引领产业,依托政府的 支持,以产业推动学术和学科发展。 3、坚持体系构建与功能相结合, 构建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新模式和中 医特色预防保健新体系。 4、坚持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相结 合,努力规范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成果示 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大健康管 理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的步伐,努 力满足国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5、坚持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 结合,充分吸收和利用各国先进的 健康管理经验和技术,努力构建国 际化的健康管理技术合作与服务平 台,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 相结合。 二、临床医学基础 1、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1)按治 疗手段建立的学科,内外科;2)治 疗对象,妇儿3)人体系统或解剖, 口腔眼等;4)病种,结核肿瘤;5) 诊断手段,病理检验。 2、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1)临床 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2)临 床医学具有探索性;3)临床医学启 动医学研究;4)临床医学检验医学 成果。 3、循证医学 1)循证医学概念:应用最多的有关 信息,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 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 动。 2)循证医学核心内容:医生对患者 建议或实施任何、治疗或预防保健 措施,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的证据, 证明这种措施确实对患者有益,并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由于知识点较细,以下内容若有误。欢迎老师和同学们留言指正。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食盐:NaCl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美术色彩基础知识-精选.pdf

美术色彩基础知识入门大全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天空、草地、海洋、漫无边际的薰衣草都有它们各自的 色彩。你、我、他也有自己的色彩,代表个人特色的衣着、家装、装饰物的色彩,可以充分 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品位。 设计爱好者对色彩的喜爱更是“如痴如狂”,他们知道色彩不仅仅是点缀生活的重要角色,它也是一门学问。要在设计作品中灵活、巧妙的运用色彩,使作品达到各种精彩效果, 就必须对色彩好好研究一番。今天我们首先学习一些关于色彩的最简单、基础也是很重要知识,感受一下色彩运用的妙处!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色彩的) 一、色彩的构成 色彩一般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颜色的色彩,即反射白光的色彩,如图1。 图1 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颜色的色彩,如图2中的色彩。 图2

二、色彩的对比 在一定条件下,人对同一色彩有不向的感受。色彩单一给人一种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多色彩给人另一种印象。色彩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包括两方面。其一,时间隔序,称“同时发生的对比”;其二,空间位置,称 “连贯性的对比”。对比本来是指性质对立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然而,在某种条件下,对立的双方也会相互融合、相互协调。并置的不同色调往往相抵消对方的色彩,这种相互抵消的现象称“同化现象。对比的具体运用和效果,将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详细讲解。 三、色彩的表现手法 人的色感可用色彩三属性——色调、亮度、饱和度表示。不过三属性毫无差异的同一 色彩会因所处位置、肯景物不同而给人截然相反的印象。我们以蓝色编织物和蓝色木地板为例,图3,假定它们的三属性相同,但在观赏者的眼中,编织物的色彩与木地板的色彩毫 无共同之处。这种现象称为“色彩的表现形式”。 图3 色彩的表观形式包括面色、表面色、空间色等。面色又称“管窥色”,像天空色彩平平 展展,缺乏质感,给人柔软的感觉(图4)。 图4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血液循环(11)-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血液循环。 1.简述淋巴回流的特点和生理作用。 淋巴回流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毛细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并逐渐汇合成较大的淋巴管。全身的淋巴液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为淋巴液。正常人每小时约有120ml 淋巴液进入血循环,主要是组织液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肪以及血细胞、细菌等。在毛细淋巴管的起始端,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此外,淋巴管中有瓣膜,使淋巴液不能倒流。淋巴管周围组织对淋巴管的压迫,也能推动淋巴流动,凡能增加淋巴液生成的因素也都能增加淋巴回流量。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回血液中,并且能清除组织液中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分子以及组织中的红细胞和细菌等。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对营养物质,特别是对脂肪的吸收起重要作用。 例题: 在组织液回流中,淋巴回流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 A水分 B氨基酸 C电解质 D葡萄糖 E蛋白质 正确答案:E 下列关于淋巴管及淋巴回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毛细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组织 B组织液中颗粒可进人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倒流 C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淋巴回流将减少 D组织液中的红细胞、细菌可经淋巴回流重吸收 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淋巴回流量约120mL/h 正确答案:C 2.心迷走神经兴奋如何影响心肌细胞电活动和收缩功能? 迷走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M型胆碱能受体,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乙酰胆碱能普遍提高K+通道的开放概率,促进外向K+流,是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效应的主要机制。 ①静息状态下.K+外流增加可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心肌兴奋性下降。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史上最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总结概括,不收藏后悔死!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史上最全高中有机化学 基础知识总结概括 高中的有机化学部分,很多小伙伴感到很迷茫,高考中的有机推断题很难推断出来。这里总结了有机化合物的各种性质、制备方法、方程式,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推断题时就能熟练应用了!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放射医学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1、软骨来源于胚胎期的间充质。 2、胸大肌起自胸骨、第1~6肋软骨和锁骨的侧半。 3、鱼钩形胃多见于中等体型。 4、瘦长体型多为垂位心,矮胖体型多为横位心,瘦长体型胸廓狭长膈肌低位,体型适中或健壮者为中间型心脏。 5、X线平片上心右缘下段的构成结构为右心房。 6、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不属于分泌腺。 7、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后面。 8、腹膜位器官: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子宫、膀胱等。腹膜外位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直肠中下部。 9、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10、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相当于肺总量的67%。 11、近端小管碳酸氢根离子被重吸收的主要形式是碳酸。 12、常用来计量基础代谢率平均值的单位是Kj/(m3h),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是± (10%~15%)。 13、特征X线波长与电子所在壳层有关,结合力即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轨道电子具有的能量谱是不连续的,移走轨道电子所需最小的能量即结合能,核外电子具有不能壳层,一般每层电子数最多为2n2个,核外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称“电子云”。 14、光电效应:低电压时发生概率大,能增加X线对比度,不产生有效散射,不产生胶片灰雾,患者接受的吸收剂量大,大约和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15、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 线是在1895年。 16、在诊断X线能量围,康普顿效应产生的几率与能量成反比,不发生电子对效应和光核效应。在诊断射线能量围不会发生的作用过程是电子对效应。 17、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唯一不产生电离过程是相干散射。 18、对半值层的描述正确的是:可以表示X射线质,即HVL,可以用mmAl表示,对同一物质来说,半值层小的X线质软。半值层反映了X线束的穿透能力,对同一物质来说,半值层大的X线质硬。 19、质量衰减系数的SI单位是m2 /kg。20、1R(伦琴)=2.58310-4 C/kg。21、1C/kg的照射量对应的空气的吸收剂量是3.385Gy。 22、正常成年人静脉可容纳500ml血液。 23、激光器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工作物质、激发装置和光学谐振腔(能起选频作用),能产生激光的物质称为工作物质,光通过正常状态的发光物质时,吸收过程占优势,使受激辐射占优势时处于高能级上的原子数比处于低能级上的原子数多, 粒子数反转后不能产生稳 定的激光输出。谐振腔的作用是产生和维持光放大,选择输出光的方向,选择输出光的波长。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激光器的分类可按照:工作物质形态、反光粒子、输出方式。激光诊断技术:激光光谱法、激光干涉分析法、激光散射分析法、激光衍射分析法。激光为医学基础研究提供的新的技术手段有:激光微光束技术、激光全息显微技术、激光荧光显微技术、激光扫描技术。 24、按照波尔理论,核电子因离核远近不同页具有不同的核层,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可容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 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 2SO 3 (7)氢硫酸:H 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碳酸钠:Na 2CO 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 2CO 3·10H 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 3(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 4·5H 2O (13)铜绿、孔雀石:Cu 2(OH)2CO 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 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 2H 5OH (1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 、P 2O 5、CaO 、 NaOH 、Ca(OH) 2、KClO 3、KCl 、Na 2CO 3、NaCl 、无水CuSO 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 、MnO 2、Fe 3O 4(KMnO 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 、Fe 2O 3 、HgO 、红磷(硫:淡黄色)[Cu 2(OH)2CO 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 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 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 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 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 )≤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 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 2/H 2O )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 、—C ≡C —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 2 + 6OH - == 5Br - + BrO 3- + 3H 2O 或Br 2 + 2OH - == Br - + BrO - + H 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I -、Fe 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 、—C≡C —、—OH (较慢)、—CHO 的物质 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 (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Br -、I -、Fe 2+ 3.与Na 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 、—COOH 的有机物 与NaOH 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 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 2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与NaH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 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 2NCH 2COOH + HCl → HOOCCH 2NH 3Cl H 2NCH 2COOH + NaOH → H 2NCH 2COONa + H 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 和呈碱性的—NH 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 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 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 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 3)2+ + OH - + 3H + == Ag + + 2NH 4+ + H 2O 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 3 + NH 3·H 2O == AgOH↓ + NH 4NO 3 AgOH + 2NH 3·H 2O == Ag(NH 3)2OH + 2H 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 3)2OH 2 A g ↓+ RCOONH 4 + 3NH 3 + H 2O 【记忆诀窍】: 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O 3 + 6NH 3 + 2H 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 2O 4 + 6NH 3 + 2H 2O 甲酸: HCOOH + 2 Ag(NH 3)2OH 2 A g ↓+ (NH 4)2CO 3 + 2NH 3 + H 2O 葡萄糖:(过量)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2A g ↓+CH 2OH(CHOH)4COONH 4+3NH 3 + H 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