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四种教育对人的影响(教育学)

从广义的角度看,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接收教育,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有些教育是无形无象的,它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有些教育是很具有形式的,它有具体的学习形式。如果让我把我所受到教育进行分类;我想,它们有如下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种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得益于家庭教育,而有些人社会的教育对他产生更大的影响,也许对某小部分人来说自我教育更能让其自由成长,然而,学校教育常常被人认为是最能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下面,我来谈谈我对他们四者的理解。



常被轻视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常常被人轻视,尤其在国内,而且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但不知道怎样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相反,常常采取错误或不当的教育形式(打骂是最极端错误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它也会影响一个人往后的成长。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有爱心且温馨的家庭中,往往他会形成温和而有爱心的性格;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睦或分离的家庭中,往往家庭的这种环境会影响他以后的成长,也许对他以后生活的幸福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虽不能确切地说对个人一定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或多或少这种环境会在留在他的潜意识里。家庭教育主要影响一个人青少年时的成长,也就是说在他成年之前,而成年以后,一个人往往离开了父母的家庭,要么自己组建一个家庭或到外面谋生或求学,况且这个时候,一个人往往有了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和自己的喜爱,受父母的影响就没有年少时强烈了。

那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早期会对一个人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喜好、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传统习俗的形成等,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一个人一生受益。下面来谈谈家庭教育影响一个人的几个因素:性格,对于性格,我个人还常常觉得它不仅受家庭教育影响还受遗传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生下来头脑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东西,但我不这样认为,况且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进化和遗传选择,小孩子生下来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人的一些东西。而一个人小的时候常常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这种模仿学习往往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且,父母在行为方面的教育往往比语言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小孩会常常做这样的“思考”,他会想:爸妈这样做,我这样做当然也是对的,爸妈虽然这样教导我这样做,但是他们从不这样做,我是否

一定要这样做呢?(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测,这里的思考是小孩子潜意识里的本能学习与我们平日说的大人思考不同)。所以家庭教育中行为的教育比语言的教育要重要得多得多。通过模仿,人在小时候不知道不觉地从家庭教育中学会到了一些性格,像乐观、内向、积极、进取等等性格,当然,这些性格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发生变化,但这些最初的性格奠定了一个人性格的基础。喜好,这点也同样会受到家庭初期教育的影响,不过它不像价值观那样深刻。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很重要的,这里的价值观主要有像金钱观、感恩、责任、爱心,这里重点谈谈金钱观和责任。依我个人观察,国内的家庭往往对金钱观的教育有扭曲,而对责任的教育往往有忽视或不知道怎样教育,而且,随着外出打工家庭的增多,小孩子往往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教育或成为留守儿童,这种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金钱本来是个好东西,但使用得不好,往往会对小孩产生坏的影响,也许有家长认为,满足小孩的要求,给自己小孩足够多的零用钱,就是爱小孩的表现。也许是因为我们父辈们成长在上个世纪,历经过艰辛的生活条件,所以希望自己小孩出生后生活能富足,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善,这种观点也应发生改变。这点教育,我们应学习国外,将金钱和责任结合起来教育,让小孩子知道赚钱的不易,让他们通过做家务或做社区工作来获得应有的回报。否则的话,常常惯坏自己的小孩,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对于信仰、行为习惯、传统习俗的形成,家庭教育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个人,这里不想多谈,只举一个在书上看到的有关诚实守信行为的例子。大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小孩子不懂得大人的行为,其实,他们懂得的很多,只是没说出来罢了,古时候有个贫穷家的母亲要出门上街,不想带着孩子,但孩子死缠着母亲要跟着去,母亲无奈就骗自己的孩子说等自己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当然,小孩子听了自然很高兴,以为母亲回来后就有肉吃了(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的);当母亲回来后,发现孩子的父亲正在磨刀正准备杀猪,就对小孩的父亲说当时只是骗小孩的以免他缠着去上街,这位父亲就严肃地说,你这样给孩子留下了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小孩子自然会模仿的,所以他们最后还是把猪给杀了。这个例子无疑是古代家庭教育在诚实守信方面的典范。当然,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对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爱的教育

,往往很缺乏。关于道德的教育,我个人认为道德是很难用言语进行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行为教育,也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自己小孩,尤其是爱心的教育,父母通过参与社区的爱心活动,像募捐、献血等等这样行为上的教育往往会对孩子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说现在的小孩不懂得礼貌、不知道责任、乱花钱,似乎我们这样的责备很有道理似的,但作为父母的大人们,自己是否又知道礼貌、责任,是否教育自己的小孩使用金钱?我们是否常常在责任小孩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呢?我从小到大,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指责,当我学会思考的时候,我常常反过来思考责任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这些责任完全推给家长,因为他们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过来的,如果我们不思考,不反思,那我们仍然会走他们的老路,我们仍然在家庭教育方面变得不理智,仍然与国外的家庭教育拉开差距。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被“无限”夸大的学校教育



在许多人的思维深处,把子女的学校教育看成是神圣的东西,当一个家长不能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他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似乎我们寄托了太大的希望,但事实往往让我们失望。其实学校教育没有大家想像得那样神圣。我这里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当然,我始终觉得学校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虽然不能说是决定性的(其实谁也不能说任何一种教育是决定性的,只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程度不一样罢了),但至少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大家才会寄托这么大的希望给学校的教育。但我常常想,如果一个人接受的是劣质的学校教育,那反而对人有害而不是有益。

当然,我更注重初等教育,因为初等教育是启发一个人思维,让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基本的科学知识,激起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好奇的起点。况且,在一个人接收初等教育的时候往往是接收的多,思考的少,批判的少,对知识提出疑问的少(当然有部分人还是具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引导式教育、启发式教育、鼓励式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但,就国内的初等教育来看,老师良莠不齐,学校的教育又以考试为导向,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陷阱;就更别谈启发式教育,别谈思辨式教育。一个学生常常有被应试教育培养成书呆子,培养成木头的风险,这样常常会抹杀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不是老师说让你思考这个,让你想想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老师常常对我们说会做题

就行啦,你管那么多干嘛?每每听到这个忠告,我心里就凉了一大截,因为你往往抱着好奇的心、充兴趣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不但得不到老师的夸赞,相反他把你弄成了“异已分子”,送给你上面这段话。这难道不让孩子们失望吗?这难道不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吗?而且学校教育往往是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老师常常凭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戴着“有色眼镜”,这种单一的价值观不知伤害了多少原本优势的学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成绩平平的学生,其实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爱,他们也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在每次考试后,更需要鼓励的声音,更需要老师为他在背后加油打气。但这样有爱心的老师似乎是多么地少,而学校爱的教育似乎也有所缺失。

为什么我会觉得初等教育比高等教育更重要?因为高等教育阶段,老师的角色逐渐淡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成年,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点还有待商榷)。所以高等教育对学生来说,学校只是提供学习的环境,而老师只是作入门性的指导,大部分的教育是靠学生自己,这点会在后面的自我教育中谈到。但也许是因为初等教育做得不够到位,或者老师和学生没有更能清楚地认清高等教育,常常我们会发现个别的老师和学生仍像初等教育那样教学和学习,这难到不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吗?

学校教育也有陷阱,常常一不小心就掉入这个陷阱。如果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那就很危险了。并不是说学校的教育不能加入政治的成分,可以说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会掺入些政治的因素,只是程度不一样罢了。所以常常有这样的陷阱,教育被政治控制,受政治污染,学校成了使人愚昧的地方,想想古代的科举考试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如果教育弄成这样的话,那社会的进步就很受到影响。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优秀的社会,应该是由一群群有思想,有进取精神,有批判精神,有智慧,有理性的的公民组成;而不是一群群愚昧无知,只知道服从,感情用事的人组成。



我们有社会教育吗?



从广义的角度讲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当中,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进入社会的起点是从学校毕业。但无论怎样,每个人始终都得进入社会,都得参与这个社会。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广泛的环境,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政治的环境,这些社会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人,教育着每个人,而且这种教育常常是相互的,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独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一种社会中,我们都在无形中接受着

来自社会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它常常给一个人烙上相应环境的印记,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这种由社会环境形成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等因素会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在A国长大的人自然会形成这个国家给予他的标签,在B国长大的人自然也一样,所以这种社会环境的教育是无形的,而且是很根深蒂固的。尽管当一个人长大后可以通过移民到另一个环境,但他从小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这些由社会给予他的教育,仍然会影响他,也许这种影响会随着另一个环境对他的影响面减弱,但很难完全消失。

无疑,在学校教育还没像今天这样完全兴起之前,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常常成为一体。当然,有些人虽然没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进入社会后,因社会环境给他的教育使他仍然会成为一个很有修养或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而且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知道的,像富兰克林、高尔基、沈从文等等。不过,有点应该引起我们注意,这跟一个人是否将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关系。有关自我教育在下文中将会讨论到。

我们也很容易想到,社会教育常常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促进。随着社会的经济增长,学校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使得社会整体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教育,无疑会使得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秩序得到提高,无形中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也具有同样的促进,这样,几种教育与社会发展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自我教育的兴起和重要性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当然,这句话也是有针对性的,对于那些会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来说,真正的教育确实是自我教育。因为这样的人常常具备自我正确选择的能力,而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所以笔者觉得随着人的素质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之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自我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自我教育应该成为自己最为主要的教育形式,但现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那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自我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自我教育就是自我选择;具体点说,当然它所表现的形式是不用在别人的监督或管理下进行的主动的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我提高。注意这里我很注重的一点是主动选择,因为没有主动性,而由外界的环境促使一个人进行的学习,往往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主义,也往往很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如果是主动地选择,往往带有兴趣在

里面,或者是道德的需要,这样往往能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潜能,让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往往,一个具有思考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往往在自我教育方面走得会很远。其实学校教育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些基础,像思考的能力、批判的能力(虽然这两点在我们所受的学校教育里没充分体现出来)、还有自学能力。

为什么说自我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还是来说说它的兴起,自我教育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而兴起,因为互联网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交流的环境和免费资源平台,这个平台是以往传统的自我教育难以企及的。况且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环境越来越国际化和复杂化,人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知识的大爆炸,一个人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才从事一个行业,况且这是不可能的,即使他达到博士的水平,那只能说他仅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自我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不可能使它能受用终身而不进行学习(当然也不排除这种极端的情况存在)。往往社会要求的是一个能进行快速自我学习的人,这样才能很快的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自我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了。所以常常有人这样误解大学的本科教育,认为本科教育没有用,社会用不到,太理论了?但它没有看清本科教育的本质,它不是提供给一个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因为这不可能,如果学校教育完全跟着企业走的话,那教育永远会功力化,况且理论的研究总是走在实际实用的前面,当然专科教育是具有这种功能的),本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让其具有自我学习的基础和某个行业的基础,所以从这点上看,本科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真正自我学习的开始。



你将作如何的选择?



以上的四种教育是笔者的一种简单的划分,因为它们常常有交叉部分。以上的观点也是笔者通过自己的经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得到的一些对教育的感悟。或许有些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深,有些人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有些人···对于有自我意识的人,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有能力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教育,有判断力选择正确的教育道路,有勇气面对自己而不断地否定自己并教育自己,那么,你将做什么选择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