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要树立六种意识

智库建设要树立六种意识

当今世界,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国智库的现状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完善和发展智库成为当务之急。智库要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肩负起时代责任,关键在于树立六种意识。
服务意识。智库作为生产思想和对策的研究机构,其主要目标受众是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政府、企业、团体等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决策选择,这就使智库的服务成为一种客观需要。近年来,各种研究机构不断涌现,智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目标客户的青睐,在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中胜出,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就成为基础性要求。智库的领导者、学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关注社会民生,勇于创新,建言献策。要立足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要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研究主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让研究成果满足理论和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智库研究才能不走偏,对策建议才能有的放矢。
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的先导。面对深刻变化中的中国和世界,智库只有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其研究才能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成果更加符合需要,其工作也才能凝聚正能量,推动中国的繁荣、稳定和发展。智库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重视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对路有效的对策建议。要深入研究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创新意识。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也是智库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智库要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扩大社会知名度及政策影响力,离不开创新意识。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创新精神贯穿研究全过程。首先,进行科研方法创新。提高智库专业化水平,熟练掌握和运用智库研究工作所专属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手段。重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各种数据库和联机检索系统,及时为研究搜集、处理和提供

信息服务。其次,进行学科
体系创新。智库工作虽然以对策和应用研究为主,但是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智库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研究的能力,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再次,进行管理创新,建立高效的智库运行机制。在内部机构设置上,明确智库以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为核心,其余各部门围绕研究、服务于研究,为学者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人才意识。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一个智库能否持续推出公信度高的分析报告和影响力大的对策建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研究人员的素质和厚度。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人才是智库发展的关键。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首先,广泛吸纳人才。提高门槛和标准,将专业背景深厚、研究视野宽阔、话语权和影响力强大的学者纳入麾下,形成成熟的人才结构。其次,精心培养人才。创新智库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世情国情、具有理论创新能力的理论家和高端研究人才,推出一批能够博通古今、学贯中西、善于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重视年轻人才培养,为年轻人才提供学习深造和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中青年学术英才。加强人才储备,为智库在未来占领对策研究的制高点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合理使用人才。适应智库的对策和应用研究的特殊性,在人才使用上,改变原有的偏重单一学术背景、论资排辈的模式,大胆启用不同年龄、学术背景各异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最后,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借鉴智库人才流动成功经验,建立智库学者到政府任职、卸任官员到智库从事政策研究的机制,畅通智库学者和政府官员之间的流通渠道,以期实现智库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理论研究与政治实践之间的转换的目的。在现有制度条件下,选派专家学者到各级党政部门挂职锻炼是比较可行的途径。
开放意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征,需要各国智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重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越来越需要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智库提供智力支持。这要求智库树

立开放意识,打开国际视野,进行战略思维。首先,坚持立足
中国、面向世界,积极实施学术“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和公共外交的推进发挥应有作用。充分发挥学术外交、文化外交作用,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及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其次,坚持以全球视角思考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外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研究资源,构建面向全球的研究网络。邀请海外高端智库知名学者特别是对所在国政府或执政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人士来访和讲学,及时准确掌握政策性信息和资料。定期举办全球智库研讨会、大型论坛和学术会议,就智库建设和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再次,智库学者增强全球意识,在专注于国内问题的同时,关注全球性战略议题,抢占话语权和制高点,避免受制于人。选派优秀学者走进国外高端智库,阐释中国思想,介绍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就全球性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中国智库不但为国内决策服务,还要走出中国、影响世界。
品牌意识。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与政策影响力,智库要树立品牌意识,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品牌的传播和推广。要精心打造“拳头产品”,不断强化智库的品牌形象。世界著名智库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思想阵地——定期出版的刊物和一些特色研究项目,比如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办的《外交》双月刊为美国国际事务及外交政策研究领域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杂志。建立强有力的研究成果推销机制,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好酒也怕巷子深。作为生产思想产品和政策建议的工厂,智库要想方设法强化其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自身影响力,避免“藏在深闺无人识”。同时,利用网络媒介提升智库的品牌知名度和政策影响力。智库要建设好自己的网站,凭借这一平台,推销思想观点、研究成果和政策主张,营造氛围,从而对公共政策施加独特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