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岭南音乐民俗文化的探讨

对岭南音乐民俗文化的探讨
对岭南音乐民俗文化的探讨

对岭南音乐民俗文化的探讨

对岭南音乐民俗文化的探讨

岭南音乐起源于商周以来百越文化,直到唐宋以来岭南文化才得到蓬勃发展,现下在珠江文化感染下不断发展,当下人们对岭南音乐了解不多,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文艺的保护工程不断展开,人们对岭南音乐也逐渐提高了关注度。

一、从大文化观、大音乐观、大雅俗观、大珠江观来探讨岭南音乐民俗文化

1.大文化观

大文化观可以从历史与人文这两个层面来分析,其中就历史层面来说的大文化,包括商周以来的百越文化、唐宋以来的岭南文化、鸦片战争发生后的近代文化、辛亥革命后的现代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当代文化综合。而人文层面大文化,主要是指包括远古时期的西瓯人、南越人、骆越人、闽越人的文化,还包括近代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瑶族人、畲族人、壮族人文化的总和。而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百越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积淀,是岭南各族人民与其先祖、后裔们共同创造流传的大合唱,是大文化的共同声音。岭南音乐作为传统音乐,其本身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是我国悠久文化的载体。当下社会,信息流通便利,文化多样化是发展趋势,但是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矛盾又有兼容,最终需要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善待音乐文化。

2.大珠江观

大珠江观从地理学层面来解释,应该是包含岭南地区的东江、西江、北江:也可以是珠江流域附近的城市,像广东、贵州、云南、广西:还可以看作是岭海概念的珠江、韩江、海南岛等。从人文层面来看,应该是包括珠三角人、大珠三角人、泛珠三角人,也就是即广东、广西、湖南、海南、江西、贵州、福建、四川、云南、以及港澳人等,各类人文地缘的概念总和。

所谓大珠江观,主要是指要认识到珠江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最终提高珠江区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追赶黄河、长江区域发展的脚步。北京一直被看作是黄河文化的代表,而上海则是长江文化的代表,珠江文化的代表是广东,这三个区域的发展有助于构筑一个中国文化的完善体系。而这三个区域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告诉我们,文化资源配套、整合正是整体观,也就是所谓的大区域观。

3.大音乐观

大音乐观也可以从两个不同层面来看,首先是艺术层面,应该包含传统音乐的四门类、西方古典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欧美现代音乐等等:若是从人文层面来看的话,应该是指具有深远文化积淀的民间音乐以及民间音乐延伸的新音乐。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音乐起源往往都是民歌,因为没有民歌,就不会出现后来

的说唱、戏曲、歌舞以及器乐等等,民间歌曲是一个民族音乐的重要基础。民间音乐往往反映的是民生与民间的娱乐休闲等等,对百姓日常生活、作业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说岭南音乐作为民间音乐对人们的影响很大。

4.大雅俗观

大俗通雅是用来形容民间歌曲的恰当词汇,民间歌曲很多都是远古时期百姓自己编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由于远古时期文化普及度低、歌曲追求朗朗上口等原因,很多民间歌曲的编词较为通俗,这对于岭南音乐的流传并无较大影响。曾有人说过,四大名著也是由人们说唱、讲书等开始的,由作者编著成书,加上日后的戏曲编排等,使得四大名著成为了我国的重要文化艺术,岭南音乐也是如此,听起来通俗,其实令人回味无穷。

二、岭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岭南音乐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作为传统音乐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确保其健康的发展势头。

当地政府应该注重岭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比如说,经常组织岭南音乐比赛,通过这个方式让人们去继续学习岭南音乐,也通过这种方式将岭南音乐展现给更多的人,并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当地的宝贵文化财富。

国家相关部门对岭南音乐进行记录,并去探讨每段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含义等等。整合一个完整的岭南音乐民俗文化大全,不仅保证岭南音乐长久流传下去,也让人们去了解完整的音乐与背后的文化背景。

将其作为课程在高校尤其是音乐学院里面供学生选修,让岭南音乐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面对现下众多流行音乐的轰炸,年轻人应该去了解我国传统音乐,从中学习岭南民俗文化,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岭南音乐作为我国的民间音乐,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岭南音乐以及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是我们值得我们了解、学习以及传承下去的。

昆虫与民俗风情

昆虫与民俗风情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昆虫博物馆昆虫频道 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婚礼中的吉祥虫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如我国拉古族人有捕蜂制成蜂蜡烛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一定要点燃两支蜂蜡烛,以喻示他们婚后生活充满光明、甜蜜与幸福。蜂蜡灯在拉古族人的婚礼中之所以不可缺少,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对恋人因双方父母有矛盾而不同意他们的婚恋,无奈二人为情爱双双自杀而亡。后来二人坟上长出一棵七里香花树。不知为何两家长辈所养的蜜蜂都到这棵花树下来采蜜。双方家长吃了蜂蜜,又想念起亡故的儿女,悲悔莫及,不约而同来到这棵花树下握手言和了”。从此往后,晚辈们的婚恋不再受干涉了。人们把蜂蜡烛视为自由、光明和美好的象征。我国的另一少数民族京族人在举行婚礼之日,要有一系列的“歌宴”来欢庆,据说其中最精彩的是“结义歌”,其中男女对唱段“我俩犹如蚕虫,共吃一张桑叶,共一簇草吐丝”(男);“我俩犹如蜜蜂,一在窝内一在窝外(女)”……,将象征婚姻的和和美美与甜甜蜜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增加了婚礼的情趣与热闹。 千古之恋化作蝶 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画家与作家也常以此为创作素材,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也难怪早在14d0多年前梁简文帝就有“复此从风蝶,双双花飞上;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咏蚊蝶》)的诗句。在民间和许多民族宗教、习俗中,常视死去的人之灵魂终将会化为蝴蝶。我国古典名曲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佳作,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表现的纯洁、坚贞,而又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曾令多少耳闻目睹过这一作品的人,在赞美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昆虫与人类 论文

昆 虫 资 源 的 价 值 与 利 用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昆虫资源的价值与利用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与现代报道,结合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最终得出昆虫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与人类关系密切,既给人们带来很大麻烦,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又给人类以帮助,带来巨大财富。人类需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为产生、生活服务。 关键词 昆虫资源有益性有害性论述 正文 一、工业用昆虫 昆虫每年为人类生产大量工业原料,如蚕丝、白蜡、五倍子、紫胶、洋红、蜂产品等。 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每年生产大量蚕丝,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我国生丝出口约占国际生丝贸易额的90%,丝绸占40%。蚕丝用于丝绸工业、医用材料等方面。 白蜡是白蜡虫雄虫的分泌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布匹、纸张、器皿的磨光之用,可作科学模型、药丸的外壳等,金沙江下游云、贵、重庆接壤的高山地区是白蜡虫最适宜生产基地。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盐肤木上产生的虫瘿,含大量鞣酚,是制革,染料的重要原料。紫胶是紫胶虫的产物,可作油漆,唱片等用品,产于南方各省区。 洋红是胭脂虫中提取出的染料。蜜蜂分泌的蜂蜡可制化妆品、地蜡、复写纸、蜡笔,蜂蜜、蜂胶、蜂毒、蜂花粉和蜂王浆用于医药工业等。 二、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作为一类传统中药材资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可供药用的昆虫超过300种,常用的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冬虫夏草、土鳖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在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以昆虫为材料的中成药有26个品种,占全部275种中成药的9.46%。列入《中药志》的昆虫药有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怎么写,以下是XX精心整 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课题研究的雨 露滋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 “科研兴教”的敦促下,我们课题组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教 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辛勤地耕 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 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一个拥有19人的大集体,其中有功力 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 军。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这个团体,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 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学期以 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实实在 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承办省教学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 的作用。广东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观摩研讨会于 20XX年11月24日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东莞、广州、中山 等地的全省各地代表参加了会议,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和佛 山教研室的姚淑华老师、南海区教研室党朝亮先生和各市、 区的语文教研员亲临现场作指导。来自全省七个地区的七位 老分别作课,我校的杜小敏老师为全省老师代表展示了语文 综合性学习课例“乐读清平乐”,杜老师声情并茂地引领504班的学生遨游在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古词课堂中,该课课 堂气氛活跃,学生积累丰富,底气丰厚,受到上级领导和全 体老师代表的高度赞扬。11月25日,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 宾们大饱眼福。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 讨气氛浓郁。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的道路。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深深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会计一班刘明夫学号:201341906122 【摘要】 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类群,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繁衍十分迅速等特点。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与人类社会存在诸多联系,人类从古代就对昆虫世界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究。近代,随着科技等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昆虫记昆虫的价值更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昆虫学研究也由此衍生出其他分支。昆虫与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相处呢?诚然,在和谐理念下,昆虫与人类社会三、昆虫价值分析 昆虫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演化而来的一类特殊的生物,昆虫的许多具有社会性特征,称之为社会昆虫;通过对昆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生殖繁殖的 规律。昆虫的拟态、保护色等可为生物进化和演替等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仿生学、医药科学、食用昆虫……昆虫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在产业化方面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仿生学是研究如何模仿昆虫的结构和功能,来制造设备或物件以造福人类的一门科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发展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具有特殊构造和功能的器官系统,它们有各自的生存技巧,有些技巧连人类都自叹不如。如:蝴蝶,有人把它称作“昆虫界的西施”,它利用翅膀花纹的色彩斑斓作为一种伪装。科学家通过了对蝴蝶的研究,为军事、航天、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医药昆虫,随着对昆虫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的昆虫,是中医中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昆虫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向广度及深度开发昆虫资源提供了条件由于昆虫种类繁多,不少昆虫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发现,因此昆虫在开发新药源方面极具潜力,应努力发掘。根据昆虫的亲缘关系,从药用昆虫的近缘发掘新药源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方法,如北虫草的开发利用及斑蝥素资源动物的成功寻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还有食用昆虫,诸如:中华稻蝗、蛴螬、家蝇、黄粉虫…;工业原料昆虫——家蚕、五倍子蚜、白蜡蚧、紫胶蚧…;传粉昆虫——蜾蠃、蜜蜂、熊蜂、蝇、凤蝶、芫菁…;文化昆虫——观赏、发音、发光、争斗昆虫…等等。昆虫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等待着人类去发现、认识和创造,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是一座神秘的知识和资源宝库! 四、促进昆虫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昆虫令人讨厌,给人类带来疾病,与人类争夺赖以生存的粮食,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在地球上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甚至于说:人类一直在和昆虫作斗争,在消灭、控制、管理昆虫到可持续控制的控制。诚然,人类控制昆虫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但将昆虫视为有害生物的理念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人类绞尽脑汁的与昆虫较量,为了控制害虫而滥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人类与昆虫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对昆虫的观念和策略要进行反思和调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昆虫之于人类,一直都扮演着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昆虫的有害方面(一)、危害栽培植物及其产品:农业害虫、林业害虫、其它果、蔬、花卉…(二)、传播植物病害:如叶蝉、飞虱、蚜虫…(三)、危害人、畜健康:1.直接危害——蚊、蚤、臭虫、体虱;蜂、蚁、隐翅甲2.间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

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昆虫文化与欣赏学习心得

昆虫文化与欣赏学习体会 通过一个学期的“昆虫文化与欣赏”课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对昆虫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刻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昆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几乎分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昆虫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昆虫世界的自然之美,它的精彩神奇令人陶醉。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在一般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似乎是两条不着边际的平行线,很少会有人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然而,昆虫与文化却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谓之为“昆虫文化”。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小小的昆虫能有什么样的文化,能对我们人类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都可以看到昆虫的踪影,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文字、昆虫节日等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有些昆虫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我国养蚕历史悠久,在古代“丝绸之路”中,丝绸有着很好的美誉,这得益于蚕丝的运用。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蜜蜂,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蜂蜜在很多人群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

喝,不仅是因为它的滋润爽口,也缘于它的滋补作用,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昆虫不仅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为文学艺术创作充当素材,也出现在传说中,寄予着美好的期望。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唐代王维所写的。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因此人们常以蝴蝶双飞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曾令多少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对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艳慕不已。 俗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然而,在昆虫的世界的蚂蚁也是充满神奇色彩。通过老师播放关于蚂蚁的视频,我对蚂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人们的世界观里,蚂蚁是弱小的,但是在昆虫的世界里,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片中的行军蚁没有固定的巢穴,不断地迁移,习惯于在行动中发现猎物。他们每天都在不断的行军,发现猎物,吃掉和搬运猎物。晚上,行军蚁就互相咬在一块,形成一个巨大的蚂蚁团,抱在一块休息。工蚁在外圈,兵蚁和小蚂蚁被围在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它们的下一代。行军蚁行动非常迅速。虽然每一只行军蚁都非常小,一滴水就可以就可以将它冲走或者淹死,但是它们合起来的力量太大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将它们挡住。这无疑向我们展示了团结的力量。但是,当它们进攻白蚁的巢穴之时,它们既是那么的勇猛,又是那么的无奈。一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 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

昆虫文化课有关答案

1.昆虫纲中具有孵卵护幼习性的昆虫有哪些? 蠼螋,负子蝽 2.拟态;是指昆虫在形状,颜色,斑纹,姿态或行为等方面模仿环境中的他种生物、同类的其他个体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假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惊扰时,身体卷缩,停止活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而离去的现象。 伪装;隐蔽我方和欺骗、迷惑敌方而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措施昆虫的伪装有保护色、警戒色、和模拟色以及拟态等等 3.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 (1) 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 (2) 头部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附肢,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3) 胸部有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 (4) 腹部含有大部份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5)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 4.猫蝶图;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瓜蝶图;代表了多子多孙健康长寿 5.昆虫纲中国家一级保护昆虫;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 中国的国蝶;是金斑喙凤蝶 6.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无翅亚纲,有翅亚纲 原尾目双尾目弹尾目缨尾目 重舌目蜉蝣目缨翅目蜻蜓目同翅目祯翅目半翅目蜚蠊目广翅目螳螂目 蛇蛉目直翅目脉翅目竹节虫目鞘翅目蛩蠊目捻翅目等翅目长翅目纺足目 毛翅目缺翅目鳞翅目革翅目双翅目啮虫目蚤目食毛目膜翅目虱目 7.详细阐述食用昆虫的营养价值 食用昆昆虫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物质如钾、钠、磷、铁、钙等各种盐类的含量也很丰富,还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根据资料分析,每100毫升的昆虫血浆含有游离氨基酸24.4~34.4毫克,远远高出人血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也极高,烤干的蝉含有72%的蛋白质,黄蜂含有81%的蛋白质,白蚁体内的蛋白质比牛肉还高,100克白蚁能产生500卡热量,100克牛网却只能产生龙活虎30卡热量。 虫的营养价值昆虫学家和营养学家已认识到历史上人们把昆虫作为食物,不仅是出于补充能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饮食营养平衡价值和含有的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大量的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食用昆虫虫体粗蛋白含量较高,一般是其干重的31%~72%,超过一般畜禽、鱼蛋的蛋白质含量。食用昆虫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其中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FAO/WHO标准值。食用昆虫的氨基酸不仅含量丰富,而且组成合理,是一优质蛋白质源。食用昆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心境,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数据化、理论透彻化的思维,是精神领域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华文化产生于整个中华民族,然而其中真正的精髓神韵只是流淌在一部分人之中,如同一些思想,有着许多人信奉,但真正的核心却只是一小部分人开创。然而这一部分精华在历史长河之中不断更新完善,却控制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动向,道德体系,人文观念。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思维动向,道德体系,人文观念,都是在“儒释道”三家学说的牵引下变化发展。 从另外一些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是在依靠文学来进行。《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边是儒家思想之中的“以德为政”,孔子借助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为当政者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成“仁”。同样,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在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诸多大家在借助文学来传承传播自己的思维见解,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无数年传承,便成了一种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是无数先辈智慧的结晶,无论文体如何,无论产生于怎样的社会背景,它们都要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一个时代的鉴定,更是一种人文领域的探索,一次真实的人类变迁记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

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方式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f18534438.html, 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方式探析 作者:曾聪 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07期 摘要:民俗文化产生并传承于民间,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现象,民俗文 化有着朴素、草根、区域性的特点,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现象的价值不可估量,能够体现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中,民俗文化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应该将其外价值进行体现,对内价值的实现进行保护,本文就对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与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俗文化价值体现表达方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a)-0000-00 1 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 1.1 文化价值 文化的结构有内外两层,外层通过物质财富所创造的,对人际关系以及制度行为进行规定,内层面主要是对人的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行分析,这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它决定着外层面的变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它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果没有民俗文化就能够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够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延续,民俗文化还会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以及道德标准,它具有普遍性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也为现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帮助,在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前提下,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思考,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继续,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中形成,也在不断的打破传统走向现代化,不同的民族在发展中有着不同的经历,这都是历史演变的标志,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要想让民俗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还需要发展先进文化,能够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也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不断的增进群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这就需要民俗文化能够将地方的精神特色展现出来,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升华出他们的信仰,从而形成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感。 1.2 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已经得到体现,从文化遗产经济学方面就能够看出这一点,而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规范化、制度化的经济,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条件,任何的经济模式下都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精神文化也直接决定着经济模式的成功与失败,我们也需要将最宝贵的文化都发掘出来,从而能够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真正价值。民俗文化的效益也是旅游业所看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