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成矿区带划分及地质特征概述

辽阳市成矿区带划分及地质特征概述
辽阳市成矿区带划分及地质特征概述

辽阳市成矿区带划分及地质特征

摘要:在搜集、研究、分析辽阳市大量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基础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对辽阳市市级成矿区带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划分,并详细叙述了各个分区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成矿带划分下辽河东部凹东部斜坡带辽阳莲花旋卷构造热液充填及变质成因伟晶及变质成因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2-3791(2012)06(b)-0239-01

成矿区带是由同一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种集中,具有同一成矿地质特征和成因联系的矿床,成矿区带内以一、二种矿产为主,同时伴有其它矿种,矿种的成因相近或相同。同一成矿带内,各矿种的成矿受同一构造体系的控制,与相同的岩体或地层密切相关。

根据原地矿部颁发的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笔者结合辽阳市实际情况,并遵循上述划分原则,将辽阳市成矿区带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划分,共划分了6个成矿区带,各成矿带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分区界线、地质特征、成矿类型详述如下。

1 下辽河东部凹陷新生代油气成矿带(ⅰ)

该成矿带位于辽阳市西部,西以市界为界,东到佟二堡—黄泥洼子一线,东北起沈旦堡镇,西北到唐马寨镇,位于中朝准地台(ⅰ),华北断拗(ⅱ),下辽河断陷(ⅲ),东部凹陷带(ⅳ),展步近于北北东向。与东部斜坡带以佟二堡—营口分界大断裂为界,该断裂是由1~

2条平行的断裂组成,走向北30°~45°,倾向北西,倾角60°~74°,属正断层,据物探和石油资料,最大垂直断距达1500m。

该成矿区带地处区地表为数百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下伏第三系基岩地层岩性呈半胶结和胶结状态,从上到下分别为:上第

三系中新统和渐新统的管陶组、东营组;下第三系的沙河街组。区带内赋存的主要矿产为石油和天然气。

其主要含油气层位在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三段、二段、一段和东营组,油气埋藏类型复杂,分断层切割型、复杂的背斜封闭型和岩性圈闭型。

2 东部斜坡带晚古生代煤、煤层气、耐火粘土成矿带(ⅱ)

该成矿区成矿带北起柳条寨镇,经古城街道尖台子、市西郊石桥子、刘二堡镇西杜家村,南止于新台子镇。该成矿带亦位于辽阳市西部,恰处于下辽河拗陷与东部凸起的交接复合部位——东部斜

坡带上,展步方向近于北北东向,西部为佟二堡—营口分界大断裂,东部为刘二堡断裂,刘二堡断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的隐伏断裂,总体走向北45°西,属张性断层,倾向北西,倾角较陡。

该成矿区带地表为几十米到百余厚的第四系及上第三系松散及

半胶结的松散沉积物所覆盖,下伏基岩地层从上到下分别为:中生

代上统及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地层,成矿带内赋存的主要矿产有煤、煤层气、耐火粘土。

3 辽阳莲花旋卷构造内侧早元古代、古生带石灰石、石膏、煤、

石英岩、水泥配料成矿带(ⅲ)

该成矿带位于辽阳市的中部,西大致以长大铁路为界,东至铧子—弓长岭一线,北到十里河—大河南,南止首山安平一带。

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ⅱ),太子河—浑江台陷(ⅲ),辽阳—本溪凹陷(ⅳ)的西部,恰处于下辽阳莲花旋卷构造体系内侧,西与东部斜坡带的刘二堡断裂为界。该莲花旋卷构造内侧所出露的寒武、奥陶系地层产状平缓,倾角8°~15°,其外为一套弧型压性、压扭性断裂带以及形成的弧型褶皱带,这些弧型褶皱和断裂为莲花状的旋涡面或涡面群,褶皱轴部或断裂面的产状都很徒,倾角

70°~80°左右,由旋涡面的弧顶向北西、北东二侧呈帚状撒开状态展布。

该成矿区成矿带内地表除了平原谷地的第四系地层外,在丘陵及过渡带广泛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局部地段发育石炭系、二叠系地层,赋存的矿产主要矿产有石膏、灰岩(包括水泥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配料(粘土及砂页岩)、冶金用溶剂石英岩、煤、耐火粘土、矿泉水。

4 辽阳莲花旋卷构造外侧太古代铁成矿带(ⅳ)

该成矿带位于辽阳市的东部及中部,呈弧型展布,北起柳河子镇,向南经鸡冠山乡、弓长岭,继而向西延伸,经首山,一直延续到鞍山市北郊辽阳县境内,北部、东部、西南分别延伸到沈阳市、本溪市、鞍山市,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ⅱ),营口—宽甸台拱(ⅲ),

凤城凸起(ⅳ)的北部段,辽阳—本溪凹陷(ⅳ)的中部段,恰处于下辽阳莲花旋卷构造体系的外侧,呈弧型展布,并向弧型内侧的深部延伸。成矿区带北部、东部、西南分别延伸到沈阳市、本溪市、鞍山市,南部以太古带和远古带辽河群地质界线为界。

该成矿区带地处著名的鞍辽本铁矿成矿带上,除了山间谷地的第四系地层外,广泛出露太古代鞍山群地层及混合岩,鞍山群是本地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遭受了强烈的混合岩和花岗岩化。赋存的主要矿产有主要为“鞍山式”铁矿、地热、矿泉水。

5 盖县—草河口复向斜辽阳北段早元古带热液充填及变质成因金属、非金属成矿带(ⅴ)

该成矿带位于辽阳市的东部及南部,北起下达河炮手沟—甜水三道岭—寒岭多口峪一线,南到隆昌吉祥峪—下达河庙儿沟—上麻屯房山—甜水鸡爪一线,东西分别与本溪和鞍山的市界为界。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ⅱ),营口-宽甸台拱(ⅲ),凤城凸起(ⅳ)的北部,区带内次一级构造包括鞍山—下马塘复背斜和盖县—草河口复向斜。北部以太古带和远古带辽河群地质界线为界,南部以构造线、地质界线为界。

该成矿区带除山间谷地出露的第四系地层外,广泛出露元古代辽河群地层及元古代变灰长岩体及变辉绿岩体,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体,局部地段发育中生代及晚元古代震旦系地层,其内赋存的主要矿产有:硅石矿、磷矿、铁矿、铅矿(伴生锌及银)、硫铁矿、萤

石、硼矿、铜。

6 盖县—草河口复向斜辽阳南段早元古带伟晶及变质成因金属、非金属成矿带(ⅵ)

该成矿带位于辽阳市的南部,北起隆昌吉祥峪—下达河庙儿沟—上麻屯房山—甜水鸡爪一线,西部、东部、南部分别以与本溪和鞍山的市界为界,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ⅱ),营口—宽甸台拱(ⅲ),凤城凸起(ⅳ)的北部段,区带内主要褶皱有:鞍山—下马塘复背斜(南翼)和盖县—草河口复向斜,该区属辽东古远古裂谷带范围。成矿区带多以构造线、地质界线与相邻的区带分界。

该成矿区带除山间谷地出露的第四系地层外,广泛出露元古代辽河群地层及元古代变灰长岩体及变辉绿岩体,中生代花岗岩体,局

部地段中生代伟晶岩体发育。其内赋存的主要矿产有:水泥大理岩、菱镁矿、滑石、长石、金、玉石。

参考文献

[1] 辽阳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专题研究报告[r].辽阳市

国土资源勘查规划院,2011,12.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中国成矿带最新划分

成矿区带详细划分 成矿省——属成矿域范围内的次级成矿区(带),它的范围受大地构造旋回的控制,成矿作用形成于一个或几个成矿旋回;发育有特定的矿化类型;成矿物质的富集主要与地球层圈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成矿作用明显受区域岩浆活动、沉积地层、变质作用的控制,如我国华南成矿省受花岗岩浆的侵入和岩浆喷发作用的控制,形成与燕山成矿旋回(或火山岩)有关的有色、稀有、稀土及非金属“成矿系列组”,其中每个系列受成矿地质环境的控制。成矿省内成矿地质环境形成某一或几个矿床成矿系列,出现成矿地质环境与矿床成矿系列大致对应关系,应用成矿年代学对矿床的测年资料,地质构造发展过程中的成矿旋回,各个成矿旋回在不同成矿区带内出现的成矿地质环境及对应的矿床成矿系列,构成了成矿省内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应用“区域矿床成矿谱系”剖析每个成矿省的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过程和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据此编制了每个成矿省的区域矿床成矿谱系图。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深化对矿床成矿规律的认识,为中国大陆成矿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区域成矿作用的科学依据。有关“矿床成矿系列组”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的内容和含义在第四篇中将做详细论述。全国划分的16个成矿省,80个成矿区(带)将中国大陆各个成矿旋回形成的各类矿床和相应的矿床成矿系列在空间分布上做了定位。应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按成矿省及其所属成矿区(带)阐明了成矿省的范围、区域构造概要、区域成矿特征;成矿省内成矿区(带)的划分、矿床成矿系列的形成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用每个成矿省的矿床成矿系列特征表和“区域矿床成矿谱系、矿床成矿系列图”作了矿床成矿系列的空间定位。提出在成矿省(或成矿区带)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规律及区域成矿作用的高峰期,区域构造演化的继承性和成矿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矿床成矿系列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构成了“中国大陆成矿体系”的区域成矿作用框架。 一、成矿区(带)的划分 1.成矿域(Ⅰ级成矿区带) Ⅰ1-古亚洲成矿域 Ⅰ2-秦祁-昆成矿域 Ⅰ3-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Ⅰ4-滨西太平洋成矿域 Ⅰ5-前寒武纪地块成矿域 成矿域属洲际性的成矿单元,受全球性地质构造带(区)所控制,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旋回及相应的成矿旋回。在每个成矿域内,由于地区性的地质构造环境及演化的差异而有成矿省及成矿区(带)的形成。后期新形成的成矿域通常叠加在前期已形成的古成矿域之上,存在后期成矿作用整体叠加在前期构造单元或部分构造单元之上,成矿域界线有可能穿过已存在的一些成矿省或成矿区(带),他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某一地区历史时段内发生的成矿作用结果,如滨西太平洋成矿域穿过华北陆块和秦岭-大别等成矿省。 2.成矿省(Ⅱ级成矿区(带)) Ⅱ-1 吉黑成矿省; Ⅱ-2 内蒙-大兴安岭成矿省; Ⅱ-3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 Ⅱ-4 华北陆块成矿省; Ⅱ-5 阿尔泰-准噶尔成矿省; Ⅱ-6 天山-北山成矿省; Ⅱ-7 塔里木陆块成矿省; Ⅱ-8 秦岭-大别成矿省; Ⅱ-9 祁连成矿省;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第14单元中国地理 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 考点一|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考向1中国的地形和气候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2017·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3~4题。

3.据图可知()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4.该区域()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2018·湖北重点中学二模)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生态分水岭,山脉平均海拔2 000米以上。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和最高峰,对南北气流阻隔作用较强,使得南北温度差异大,且南北坡温度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性不同。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1—12月份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5~6题。

水闸。据此完成7~9题。 7.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 8.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9.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 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 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高中生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中国自然地理状况要点归纳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第二讲中国自然地理状况 一、知识要点归纳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 (一)地形概况: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1.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 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三大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二)气候概况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三)河流和湖泊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 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内流湖和外流湖 分类咸水湖和淡水湖 2.湖泊概况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两大湖泊分布区鄱阳湖、洞庭湖、 东部平原湖区太湖、洪泽湖 巢湖 3.主要河流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的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黄金水道里程的2/3

甘肃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区带的划分

甘肃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区带的划分 (2007-12-23 15:16:31) 分类:能源矿产与环保 标签: 知识/探索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1020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基金资助项目(KZCX210203) 作者简介:苏建平(19702),男,甘肃甘谷人,甘肃省地勘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区域地 质及环境地质研究. 第9卷第3期 2003年9月 甘肃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区带的划分 苏建平1 ,2,张翔2 ,3 (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 21甘肃省地勘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摘要:甘肃地域广阔,北山,祁连,秦岭造山带都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

质构造演化,形成了众多不同背景,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不同规模的金矿床.甘肃金矿受特定的地层,岩性及岩浆,构造,变质作用的控制,可划分为北山(北山北带和南带成矿带),祁连(带),西秦岭(北秦岭,中秦岭,南秦岭成矿带)和摩天岭4个成矿区7个岩金成矿带. 控矿因素 111 矿源层 甘肃已发现的岩金矿床(点),在元古—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等地层中均 有分布,按其规模和拥有资源量首推南秦岭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和热水溶滤热泉型金矿,赋矿地层分别为早三叠世晚期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相高水位体系域及早,中三叠世台地斜坡相低水位体系域类复理石建造与早古生代海槽型含C泥质硅质岩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前者如南秦岭寒武—志留纪黑色岩系Au2U组合的微细粒金矿,后者如北祁连变质火山岩型,火山沉积变质型铜2金矿点(石居里沟,青羊沟)及火山沉积再造型金 矿(北祁连寒山,鹰咀山,肮脏沟,青分岭和北山地区南金山,马庄山等金矿).其他 如西秦岭地区印支—燕山期深—浅成中酸性岩浆岩外接触带热晕型金矿及北山南带以小西弓金矿为代表的古元古代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等也具一定规模.大陆边缘尤其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活动强烈而广泛,上地幔及中下地壳中的Au及有用组分随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近地表)并富集形成火山沉积型矿床,或分散在火山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逐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中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一)、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 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②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中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

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作物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有聚宝盆之称。 ②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3×10的4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由于身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其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中国最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的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其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③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约38×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主干知识整合] [命题方向分析] 从知识考查上看,对人文地理的考查是重点,命题内容主要涉及工业、农业、交通、旅游、城市等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主要作为地理要素分析和判断依据。从能力要 求上看,客观题考查主要体现综合性,将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主观题考查 主要侧重区域性,主要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重要考点拓展] 考点一、中国地形相关问题 1主要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脉空间定位示意图。 利用主要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定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地形空间格局从而实现区域 微观定位是解题的基础环节。如下页图所示(粗线表示山脉): 图示说明:(1)高原:I为內蒙古高原;Ⅱ为黄土高原;Ⅲ为青藏高原;Ⅳ为云貴 高原。(2)平原:A为松嫩平原;B为辽河平原;为三江平原;D为华北平原;E为长江申下游平原;F为珠江三角洲。(3)丘陵:①为山东丘陵;②为东南沿海丘陵;③为辽 东丘陵;④为两广丘陵。(4)盆地:a为准噶尔盆地;b为塔里木盆地;为吐鲁番盆地;d为柴迭木盆地;为四川盆地。 2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对气候等的影响。 从位置看,我国既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又有跨越经度多的特点。从地势看,具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从地形类型看,具有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从地形分布看,具有东部多平原与丘陵、西部多高原和山地的特点。这样的位置 与地形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人类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增强了气候的大陆性,使我国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产生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季风气候显著;增大了热量的南北差异和水分 的东西差异,形成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更为复杂多样;便于海洋上 暖湿气体深入,形成降水,也使气流遇地形抬升,造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导致高原气候区的形成和气候垂直差异性的产生;阻碍气流运行,使夏季湿润气体难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势,图来自中国测绘局) 地理概况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

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 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 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

中国成矿区带详细划分及矿产情况分析

中国成矿区带详细划分及矿产情况分析 一划分方法 全国的成矿区(带)采用五分法。 即成矿域(与Ⅰ级区带对应)、成矿省(与Ⅱ级区带对应)、成矿区(带)(与Ⅲ级区带对应)、成矿亚区(带,与Ⅵ级对应),矿田(与Ⅴ级对应)。二成矿区(带)的详细划分 01成矿域(Ⅰ级成矿区带) Ⅰ1-古亚洲成矿域Ⅰ2-秦祁-昆成矿域Ⅰ3-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Ⅰ4-滨西太平洋成矿域Ⅰ5-前寒武纪地块成矿域 成矿域属洲际性的成矿单元,受全球性地质构造带(区)所控制,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旋回及相应的成矿旋回。在每个成矿域内,由于地区性的地质构造环境及演化的差异而有成矿省及成矿区(带)的形成。后期新形成的成矿域通常叠加在前期已形成的古成矿域之上,存在后期成矿作用整体叠加在前期构造单元或部分构造单元之上,成矿域界线有可能穿过已存在的一些成矿省或成矿区(带),他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某一地区历史时段内发生的成矿作用结果,如滨西太平洋成矿域穿过华北陆块和秦岭-大别等成矿省。 02成矿省(Ⅱ级成矿区(带)) Ⅱ-1 吉黑成矿省;Ⅱ-2 内蒙-大兴安岭成矿省;Ⅱ-3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Ⅱ-4 华北陆块成矿省;Ⅱ-5 阿尔泰-准噶尔

成矿省;Ⅱ-6 天山-北山成矿省;Ⅱ-7 塔里木陆块成矿省;Ⅱ-8 秦岭-大别成矿省;Ⅱ-9 祁连成矿省;Ⅱ-10 昆仑成矿省;Ⅱ-11 下杨子成矿省;Ⅱ-12 华南成矿省(含台湾岛和海南岛);Ⅱ-13 上扬子成矿省;Ⅱ-14 三江成矿省;Ⅱ-15 松潘-甘孜成矿省;Ⅱ-16 雅鲁藏布江成矿省 03成矿区(带)(Ⅲ级成矿区(带)) (1)吉黑成矿省(Ⅱ-1)Ⅲ-1 完达山中生代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区;Ⅲ-2 太平岭-老雅岭古生代、中生代金铜镍铅锌银铁成矿区;Ⅲ-3 佳木斯-兴凯新太古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铁多金属非金属成矿区;Ⅲ-4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太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铁金铜镍银铅锌成矿带;Ⅲ-5 松辽盆地新生代油气铀成矿区;(2)内蒙-大兴安岭成矿省(Ⅱ-2)Ⅲ-6 额尔古纳中生代铜钼铅锌银金成矿带;Ⅲ-7 大兴安岭北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铅锌银金成矿带;Ⅲ-8 大兴安岭南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铁锡铜铅锌银铍铌钽矿床成矿带;Ⅲ-9 二连-巴音查干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铜铁铬铅锌银成矿带;Ⅲ-10 锡林浩特-索伦山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铜铁铬金钨锗萤石天然碱成矿带;(3)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Ⅱ-3)Ⅲ-11 华北陆块北缘东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铜银铅锌镍钴硫成矿带;Ⅲ-12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银铅锌铁硫铁矿成矿带;Ⅲ-13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

中国主要成矿区带

1. 西南三江成矿带 西南三江南段:本区东接滇西地区,北至藏滇,川滇省界,西,南分别与本区主攻铜,铅锌,兼顾银,金等大型矿床的综合评价,以斑岩(玢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沉积改造型铅锌矿,热液(火山热液)型银铅锌矿为主攻矿床类型.滇西北地区,重点加强普朗斑岩铜矿及其外围,德钦羊拉铜矿外围,红山—雪鸡坪地区外围的铜多金属矿勘查,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率先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铜业基地.目前滇西北地区已控制铜资源量500万吨,远景有望突破1000万吨.澜沧江南段地区,重点加强腾冲—梁河地区铜多金属矿,大平掌外围以及大红山地区铜多金属矿,核桃坪铅锌矿等勘查. 西南三江中段:工作区包括川西和藏东两部分,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水利,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一大批银,铅,锌,铜,锡,金,汞,钨等矿产地.本区位于东西向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向南转折的板块结合碰撞造山带东侧. 主攻铜,铅锌,银,以斑岩型,海底喷流型以及热液型为主攻矿床类型.加强川西地区义敦岛弧带斑岩铜矿和海底喷流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工作,优先加强新发现的竹鸡顶铜矿的勘查,带动区域斑岩铜矿勘查.加快推进对玉龙铜矿带已有的和新发现的矿产地勘查,争取找矿突破. 西南三江北段:位于青海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本区工作程度较低.发现各类矿产地或矿(化)点百余处,涉及矿种有金,汞,铁,铜,铅,锌,锑等.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青藏北特提斯华力西—印支造山系,主体为唐古拉陆块. 本区主攻铜,铅锌多金属矿,以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为目标,加快推进区域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重点对然者涌,东莫扎抓,众根涌,宗陇巴,赵卡龙等一批具有较大找矿远景的矿产地择优勘查. 西南三江成矿带预期新增资源储量铜1000万吨,银5000吨,铅锌1000万吨,富锰矿石10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30~40处;可提供详查的大,中型矿产基地15处. 2. 雅鲁藏布江成矿带 工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一江两河"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西起昂仁县,东至工布江达县,北达青海省的雁石坪,南至康马—措美—隆子一线,是西藏自治区重点经济开发区.本区铜金矿,富银铅锌矿,铬铁矿,锑矿,富铁矿等具有突出的优势.总体而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仍较低. 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在大地构造上分属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其

2020年新编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资料名师精品资料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章:地理位置与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意义 (1)纬度位置:4°N^53°31/N之间,南北相距5500km。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地理意义: A、南北之间相距很远,造成太阳入射角大小不同T气温带分异。我国陆地约有98%位于200N?500N之间,亚热 带和温带所占据的面积最广。 B、同时造成昼夜差别很大,在海南岛一年内差值为2h,而漠河为10h。 (2)经度位置:73°40/E-135°5/EZ间,东西相距5200km。最西在帕米尔高原,最东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耶字碑东南。地理意义:东西跨度62。,造成时差达到4h以上。 (3)海陆位置: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地理意义: A、海陆对比强烈,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T干湿带分异。 B、西风带微弱,大陆性气候显著T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气温低。 2、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久)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 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高大山系T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T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屮,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独特复杂 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取得经济建设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如华北平原的旱 涝灾害、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 第二章:地貌 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一级阶梯内部特征: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一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在5000?6000米以上,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二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有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三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三级阶梯分界线: 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东边有岷山、邛睞山和横断山等。二级、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 阶梯分界线地理意义: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 A、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东西流向,便于航运。力卩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 B、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C、丰富水能资源,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o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

中国自然地理各知识点归纳.

中国自然地理各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

答案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C 2.A[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区是东北地区,其西部的大兴安岭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具体为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与400 mm年等降水量重合,故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等。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河流主要受夏季降水和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影响,形成夏汛和春汛。A正确。] 3.D 4.A[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此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故气温日较差大;又因是较低纬度的高原,故年较差小。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A正确;此处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B错;该地区地势高,冬季寒潮不易影响到此地,C错;该地冰川广布,D错。] 5.B 6.D[第5题,由于我国长时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的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劳动力将会出现不足,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负担会加重,为了缓解此问题,所以启动此项政策;而此项政策,不会减少老龄人口的数量;环境承载力没有提高;我国人口没有出现负增长,总人口数量还在增加。第6题,到2030年,这部分人口正是求学年龄,所以就学压力加大,对就业影响不大;因老年人口数量不会减少,所以养老金支付总额不会减少;出生率上升,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这项政策的实施,男多女少的情况将减轻。] 7.D8.B[第7题,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生态退化严重;我国中部地区资源消耗严重;由此可判断出资源环境代价类型①②③分别代表资源消耗、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第8题,我国西部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大,因而生态退化严重;我国中部地区,高能耗产业比重大,对资源消耗量大;因而产业结构是造成不同地区资源环境代价差异的主要因素。] 9.D10.C[第9题,读图,根据长江水系、珠江水系的范围,图中①②③④四条山脉中,同为长江、珠江两大河流分水岭的山脉,应位于河流干流或支流的源头,且呈东西向将两水系隔开。图中是②④,D对。①、③位于长江流域内,不是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A、B、C错。第10题,根据省区轮廓,甲山脉位于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是武夷山脉。东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于西北坡,A错。不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错。为我国赣、闽两省的分界线,C对。不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D错。] 11.A12.D[第11题,读图,根据图例,该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位于我国华北地区,A对。西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青藏地区是高寒气候,B、C、D

中国地理概况

第一章中国地理概况 第四节中国的气候之一 理要点----考纲要求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能够在我国一、七月等温线图上正确描述气温的分布规律,并正确分析成因。 记精要-----知能必备 【知识梳理】 一、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成因 1、冬季:___________________ ,南北___________________ ; 最低气温分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0C等温线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成原因: ①因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冬季风的影响。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 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 2、夏季:除________________ 、天山、大、小兴安岭外全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北_______________ ; 最高气温分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形成原因: ①因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 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夏季风的影响。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 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 作用强,形成焚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二、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A10C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

高二下学期一次大考地理试题(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概况+中国地理)

高明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大考 地理科试卷 (命题:贺留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 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据此回答 1、2题。 1.图中的纬度间隔为每格 A.5° B.7° C.8° D.10° 2.图上标出的①-⑤五个经纬网格中() A.均位于中纬度地区 B.人口密度最大的是④ C.③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 D.⑤区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右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 A.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B.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C.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D.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4.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 B.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夏季开始进入汛期 C.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河流含沙量夏季大于冬季 5.右图中最有可能存在瀑布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华北某地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6~7题。 6.图中自然植被生长较好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7. 图中四个地点中适宜建设火情嘹望台的 是() A.a B.b C.c D.d 图a、图b分别是某两个大陆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表示落基山脉的数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流经山脉③西侧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错误 的是( ) A.加剧沿岸气候的干旱 B.渔业资源丰富 C.气象条件利于航海 D.沿岸气温较同纬度东岸更低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距海岸200千米围陆地面积占总面积比 例最大和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小的洲分别 是( ) A.欧洲和非洲 B.欧洲和南美洲 C.大洋洲和非洲 D.亚洲和北美洲 11.造成“距海岸200千米围人口占总人口 比例最小的洲”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台风活跃 B.沿海地区 交通不便 C.沿海湿热气候为主 D.高原大陆,沿海平原少读气候资料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3. 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