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考:写议论文提高思辨力的方法

高中语文备考-写议论文提高思辨力的方法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以“议”和“论”为主的文章,通过阐释自己论点,利用论证方法以及推理过程,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文体。

高考命题:突出了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高考每道作文题都讲求思辨;广大师生要“将提高思辨能力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

思辨能力是高中生写作的一个弱项。怎样提高思辨能力呢?以下方法可为思辨赋能。

一、多用疑问词、疑问句进行发问和追问

学生要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维发问和追问来驱动自己界定事物内涵、探明内在动因、研制实施方案。

面对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如果你迟疑不决,那就先把帽子扔过去。同理,学生在写作中也需要先把问题抛出来,然后倒逼自己去把事理想通透,把逻辑捋清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一校刊主题征文的写作中,某同学在“怎么办”这一论层是这样发问和追问的:

再次,要探索“怎么来认同”。答曰: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何为“内化于心”?它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内化于心”?因为只有“内化于心”,才能一往情深,保持定力。须知,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抵得住岁月漫长。何为“外化于行”?它就是“从‘知’走向‘行’”。为什么要“外化于行”?因为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光喊口号,而要落实到行动中。须知,只有做到了“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将认同

落地,并产生实效。

作者首先以“怎么”这个疑问词发问,以“既要……也要……”这个递进复句作答,表明自己的见解;然后以两个“何为……”起头的疑问句追问,以两个“它就是……”的判断句作答,阐释“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各自内涵;再以两个“为什么要……”起头的疑问句追问,以两个“只有……才能……”的条件复句作答,阐明各自原因;最后以两个“须知,只有……才能……”的论断句,阐明各自作用。

步步发问和追问,使论证步步为营,让人信服。

二、多从包含“二元”乃至多元关系的视角切入

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往往是多元的,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因素以及事物发展的走向往往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探求事理时,摆脱“一元论”线性思维的惯性,学会从包含“二元”乃至多元关系的视角切入,看待和分析事物本身的复杂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将其辩明说透。

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这一主题征文的写作中,某同学在“创新”这一论层是这样切入论述的:

国漫绽放于改革创新的东风。……国漫的创新表现在内与外两个方面。从内核来看,国漫虽选用了传统文化素材,但传递着新时代的中国声音,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君不见,《大圣归来》里齐天大圣永不屈服的乐观坚强;君不见,《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意识;君不见,《灵笼》中对末世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

胆构想……从外在的制作技术来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国漫的

3D模型越建越好。无论是《灵笼》的逼真建模,还是《凡人修仙传》的人脸捕捉技术,都为国漫的观看体验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感。从更深层面来考量,制作技术创新只有与内核创新同频共振,才能“创”得其所,“新”有所值。

该段的论述是从“内(内核)与外(制作技术)”的视角切入展开的。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一视角切入?因为它包含“二元关系”,有思辨性。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内核”属于内容方面,而“制作技术”属于形式方面,二者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为此,作者首论“内核”的创新,次谈“制作技术”的创新,再说“制作技术创新要与内核创新同频共振”,逐层探求,鞭辟入里。

三、多使用环环相扣的推断或推理句子

有些高中生剖析事理往往“一步到位”,直接从原因跨向结果,从起点跨向终点,既没有“剖”开行事之步骤,也没有“析”透事功之道理,因而不能显现议论文的“说理”功用。为此,广大高中生在剖析事理时要多使用环环相扣的推断或推理句子,以将事理的剖析路径分步展示出来。

【名言名句引路】

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③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连贯起来

的思索。

以上三例在“说理”上环环紧扣,严丝合缝,其推理链条依次为:

例①“思→有备→无患”

例②“变→通→久”

例③“侦察、思索→判断→决心→部署”

【实战演练】

在“成功法则”这道新材料作文题的写作中,某同学是这样展示其剖析路径的:

在经验堆积成的台阶上,人们可以走向成功。因为在经历无数次错误之后,人们便拥有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正因为有了无数试错的经验,人们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走向成功。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正是经历了多次变革才日臻完善的吗?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到如今的高考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演变,制度、内容、方法都在革新,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错误判断、经验总结、政策调整下,才有了今天这种较为完善的高考制度。另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还将衍生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作者在画线部分展现出了“错误的判断→经验→正确的判断→成功”的严密的推理链条,在此基础上,再佐以对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嬗变历程的剖析,事理逻辑捋得清,发展进程析得明,颇见功力。

四、多使用凸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或联结词语

关联词语或联结词语可以连接分句,明示关系。

在议论文写作中,它们似一根根焊条,可以将一个个独立的句子焊接

成一个逻辑关系十分紧密的句群,从而使作者对事理进行深入思辨后所形成的逻辑链条更加清晰而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极大地增强其论说的力量和气势。

在“坚守寂寞”这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写作中,某同学是这样运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述的:

【习作原文】

寂寞可增光亮。经过寂寞的洗礼,新生的光明会拥有更强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在很多情况下,舍身也许是所有牺牲中最轻而易举的,而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哪怕只是为了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以便为他追求的真理服务,为他心向往之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

【升格作文】

寂寞可增光亮。经过寂寞的洗礼,新生的光明会拥有更强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要为自己所追求的真理服务,为自己心向往之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就要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要如此谆谆教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要升格?因为这则理论论据虽然与“寂寞可增光亮”的观点一致,但直接引用,则显得说教味太浓而论说力太弱。为此,作者用“要……就要……为什么要……因为只有……才能……”等关联词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言论进行了转述,以突出并强化句子之间的条件、因果等语意逻辑,形成“干大事业←有真本事←寂寞潜修”的逻辑推

理链条,从而使论述理直气壮,简洁有力。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写作要求上,要有“三气”:大气、灵气、书卷气。所写的文章,立意要高,有大格局,称之为“大气”;开掘要深,重视文章布局,称之为“灵气”;纵横捭阖,引经据典,称之为“书卷气”。有此“三气”,再加一“净气”,书面干净整洁,字迹工整灵动,文章自然能让阅卷者“一见钟情”。此外还有“两个重视”:重视议论文的基本写法,重视文章精心布局。

五、“引、析、提、联、结”五步法,实操“一点、二退、三深、四联、五结”写法。

一点:开篇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并且入题要快。开篇一般最多两段,150字以内。

开篇的两段很重要,其中包含:即概述、分析和切题。

所谓概述,即定向剪裁、概述材料。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要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根据中心论点,处理材料详略。

所谓分析,即分析材料,突出观点。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分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条件。

所谓切题,就是提出论点,切中要害。对材料进行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二退:论述伊始,以退为进,先站在本文观点的对立面进行辩证,分析其合理性,或按其观点认知得出消极后果,然后回归到自己的观点上来。这样做的目的符合交流的语境,允许对立观点的存在,从而体现分析问题的辩证性。

三深:在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论证思路,达到层层深入的效果,并且通过分论点或主旨句,清晰地呈现出论证结构。

这里有三种论证结构值得借鉴: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

并列式是从论点“是什么”的角度切入。

如果突出时代的挑战和我们的担当,可以设置:

标题:携奋斗之桨,渡历史之河

中心论点:祖国复兴需要几代人接受使命,传承精神,勇于挑战才能完成。

分论点1:筑基固本,先辈之例。

分论点2:继往开来,吾辈之任。

分论点3:勇往直前,汝辈之责。

分论点4:繁荣中华,你我共创。

递进式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安排结构。

比如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1: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是什么)

分论点2:符合人的本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什么)

分论点3:要认真工作,也要学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怎么样)

对比式把中心论点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中心论点:进和退之间,往往涵盖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分论点:进勇,退智。

a.进是一种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信念。

b.退是一种深沉的退让,睿智的收敛。

四联:联系现实或自我成长经历,切合现实背景,进一步论述中心论点。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性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五结:结尾处最好呼应开篇,总结全文,顺利完成作文的写作任务,也就是论证的目的。

在谋篇布局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展开行文论述,但也不尽然,对于

有些文章,论述的主体部分也可以针对性地边破边立,层层展开剖析,最终完成论述的目的。

1、题目的写法

题目一定要反映出文章的体裁,切不可起一些类似散文或者记叙文的题目。

一般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指明文章论述范围,比如《论友爱》、《谈理想》、《说勇气》等等;第二种题目就是论点,这种写法很特别也很醒目,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很好,读到下文会给阅卷人一种紧扣题目的大局感,比如《团结就是力量》、《重理轻文可以休矣》等等。2、开头第一段的写法

如果是给材料议论文,则该段必须将材料压缩到70%左右,以此提醒阅卷人考生具备概括材料的语文能力,此项分数可以得到。如果是话题作文,则可随便谈论一些与下文论点有关的现象或者事实,不宜超过80字。此段结尾可以用一句设问(论点作为回答)引出下一段论点。

3、第二段为论点段

论点必须独占一段!这是本模板效果的核心!这是一个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切记。凡是试图让阅卷人费力寻找论点甚至不惜让阅卷人顶着酷暑归纳论点的作文,绝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及格的话就算比较走运了。

论点宁可不新颖也绝对不要有争议,更不能出现立场上的错误,否则将变成零分作文,实在没有高水平的认识,可以选用大众化但绝对没

有错误的论点——与报纸上的新闻论调一致是个可以遵循的简单原则。一败涂地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为了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而写出了一些引起争议甚至极端到错误的论点,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4、第三至第五段,为分论点论述

这三段每段开头均为一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平行扩展关系,比如一篇谈论尊老爱幼的文章,分论点可以是:1)我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2)当今社会依然提倡尊老爱幼。3)世界各国都把尊老爱幼当作一种道德准则。

这三个分论点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论述了论点,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另一种关系是递进关系,同样以尊老爱幼举例,递进的分论点可以是:1)尊老爱幼是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体现。2)尊老爱幼是社会风气好坏的体现。3)尊老爱幼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否的体现。

这种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依照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人类的层次递进,体现了逻辑的准确与思路的清晰,给人一种高水平认识的感觉。强烈推荐在高考中使用递进方式设置分论点,效果好,得分高。分论点的句式最好使用统一的句式,比如排比。

每段的分论点写完后,就进入使用论据进行论证的阶段。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几种。我们可以写一些事例作为事实论证,引用相关的名人名言作为引用论证。

但是这不能算是高水平的论证,每段论证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论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你的论证将被认为是堆砌事例和名言而毫无说服

力,事实证明,自己的论述越多的文章,分数往往也越高。

我们可以多多背诵一些名人名言——这一点显然不难办到——然后去掉说话人,把名人的论述当成自己的论述,不但有话说而且效果很好。

这三段的字数要保持大体一致,不可有的段过多有的段过少。有字数要求的作文主要靠这三段凑够字数,按800字的要求,这三段最少也要占到500字,也就是文学上常说的“猪肚”。

5、第六段是所谓辩证段

这一段主要是为了体现考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必过多,几十字即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

比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学会自信”,那么有人也许会抬杠说自负也是自信,所以这一段必须指出,我们要自信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这样一说,文章就显得严密,给阅卷人的印象很好。

6、第七段要联系生活现实

可以指出论点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更可以联系时事,给人一种眼界开阔关心国家大事的感觉。比如还是谈自信,这一段就可以写自信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学习与交往中的意义,此段不宜过多,几十字足够。

7、最后一段可以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或者号召

至此,一篇规范上乘的经典议论文就算写好了。

多多记诵名人名言与伟人事迹,记得越多考场上应对能力越强;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少写乃至不写错字,考场作文严禁涂改(卷面也有不少分),作文格式一定要正确;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当然这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实乃经年累月之力。

以上方法,操作性强,易于上手。只要勤加揣摩和操练,自可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思辨功力。

高中语文备考:写议论文提高思辨力的方法

高中语文备考-写议论文提高思辨力的方法 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以“议”和“论”为主的文章,通过阐释自己论点,利用论证方法以及推理过程,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文体。 高考命题:突出了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高考每道作文题都讲求思辨;广大师生要“将提高思辨能力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 思辨能力是高中生写作的一个弱项。怎样提高思辨能力呢?以下方法可为思辨赋能。 一、多用疑问词、疑问句进行发问和追问 学生要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维发问和追问来驱动自己界定事物内涵、探明内在动因、研制实施方案。 面对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如果你迟疑不决,那就先把帽子扔过去。同理,学生在写作中也需要先把问题抛出来,然后倒逼自己去把事理想通透,把逻辑捋清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一校刊主题征文的写作中,某同学在“怎么办”这一论层是这样发问和追问的: 再次,要探索“怎么来认同”。答曰: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何为“内化于心”?它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内化于心”?因为只有“内化于心”,才能一往情深,保持定力。须知,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抵得住岁月漫长。何为“外化于行”?它就是“从‘知’走向‘行’”。为什么要“外化于行”?因为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光喊口号,而要落实到行动中。须知,只有做到了“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将认同

落地,并产生实效。 作者首先以“怎么”这个疑问词发问,以“既要……也要……”这个递进复句作答,表明自己的见解;然后以两个“何为……”起头的疑问句追问,以两个“它就是……”的判断句作答,阐释“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各自内涵;再以两个“为什么要……”起头的疑问句追问,以两个“只有……才能……”的条件复句作答,阐明各自原因;最后以两个“须知,只有……才能……”的论断句,阐明各自作用。 步步发问和追问,使论证步步为营,让人信服。 二、多从包含“二元”乃至多元关系的视角切入 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往往是多元的,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因素以及事物发展的走向往往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探求事理时,摆脱“一元论”线性思维的惯性,学会从包含“二元”乃至多元关系的视角切入,看待和分析事物本身的复杂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将其辩明说透。 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这一主题征文的写作中,某同学在“创新”这一论层是这样切入论述的: 国漫绽放于改革创新的东风。……国漫的创新表现在内与外两个方面。从内核来看,国漫虽选用了传统文化素材,但传递着新时代的中国声音,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君不见,《大圣归来》里齐天大圣永不屈服的乐观坚强;君不见,《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意识;君不见,《灵笼》中对末世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之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之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 《中国高考报告》指出:高考命题“突出了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师生要“将提高思辨能力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为此,广大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可以用“五多”方法赋能思辨。 1.多用疑问词、疑问句进行发问和追问。 在写作中先把问题抛出来,然后倒逼自己去把事理想通透,把逻辑理清楚。其发问和追问的基本维度有三:①“是什么”,旨在界定事物内涵。②“为什么”,旨在探明内在动因。③“怎么办”,旨在研制实施方案。 如: 在感受体育荣耀和国家强盛的同时,我们该怎样在时代的春风里振翅高翔,实现自我蝶变?又该如何助力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再跨越呢? 我们须明白,跨越和步幅无关。骐骥一跃,大步流星固然是跨越;驽马十驾,驰而不息也能超越。再跨越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地追逐。我们应涵养奋斗拼搏的精神,用自己奋然前行的脚步,为之后的蝶变和再跨越写下生动的注脚。 当代青年只有将自我融入时代的洪流中,才能扬帆远航。……让我们以奋斗作为跨越的基础,努力实现自身蝶变;同时心怀天下,“愿将一生献宏谋”,助力国家和民族的再跨越!——全国乙卷·甘肃考生《蝶变春风最喜人,明年春色倍还人》 这位考生首先从“怎么办”维度连发两问,前者向内,聚焦“‘小我’在‘大我’中如何自处”,后者向外,聚焦“‘小我’对‘大我’

如何助力”。然后分别以“驰而不息,奋斗跨越”和“融入时代,跨越有我”给予响亮回答。这“两问”与“两答”体现了考生对“强身与强国”辩证关系的深度思辨。 2.多从“二元”乃至多元的视角切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 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往往是多元的,而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因素以及事物发展的走向往往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考生在探求事理时,学会从“二元”乃至多元的视角切入,看待和分析事物本身的复杂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将其辩明说透。 如: “移用”,是移植挪用,是不假思索的全盘接收;“化用”,是借鉴转化,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智慧;“独创”,是自起炉灶,是奋进的勇气和信念。移用和化用看似有所依附,却也在冥冥之中为创造积蓄力量;独创看似“一切尽在掌握”,但若无学习与借鉴的过程,最终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般的虚影。人只有在移用的同时思索化用和独创,在独创时不忘学习与借鉴,才能真正求得三者间的平衡,使三者相辅相成,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 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移用和化用,需要创新以自强自立。而巧移用、善化用、勇创新,三者并驾齐驱,方可共同凝聚起民族复兴之伟力!——全国甲卷·广西考生《灵活变通,三“用”互成》 这位考生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通盘看待移用、化用与独创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事理层面上厘清三者之间“学习尝试→化用改进→创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

高考作文备考之思辨型议论文写作范式

高考作文备考之思辨型议论文写作范式 思辨型议论文写作范式 一、考情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们—— 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高考作文要求我们—— 要具有思辨性,能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地思考、辩证地分析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说—— 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的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尤其是一些作文“文艺腔”偏重,也得适当纠偏。 二、能让作文变得深刻的思辨法主要有20种: 1.过程与结果 2.整体与部分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与偶然 5.内容与形式 6.现象与本质 7.对立与统一8.共性与个性 9.内因与外因10.量变与质变 11.主要与次要12.个体与集体 13.实践与认识14.主观与客观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6.真理与谬误17.否定与肯定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9.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20.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三、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领导人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例文,解析行文思路结构,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注意点。 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 引: 1.美国爱默生说过:“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这话颇有道理。不过,我更喜欢领导人在《体育之研究》里的观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领袖告诫我们: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 (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观点。)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思辨性作文提升的方法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思辨性作文提升的方法 思辨,作为一种求真的思维品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的推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让他们的文字具有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辉?下面我将通过一道作文题,具体阐述思辨性作文的四个升格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说:“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这句话给了你哪些启发和思考?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到学生作文中来看,我觉得也非常合适:优秀的作文都是相似的,不优秀的作文各有各的问题。优秀作文的相似点是什么呢? 一是理解准确。尼采说:“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平时我们所说的人要有敬畏之心,一般是指敬畏外在的规则、规律或权威。可尼采说的是要敬畏自己。那为何要敬畏自己呢?为何敬畏自己就能成就高贵的灵魂呢?这是理解的难点。“敬畏自己”这句话有针对性,它直指人对自身重视不够、珍视不够,因而常常堕落,沦为卑贱的灵魂。比如:失去自我、自暴自弃、丢弃信仰、失去良知等。人要获得高贵的灵魂,那路在哪里?在外部吗?不是的,只有反求诸己,珍视自我,敬畏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才能成就高贵的灵魂。 二是见解深刻。作者能深刻地理解人与自我的关系,能从这句名言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和思考,产生广泛的联想。 不优秀的作文又有哪些问题呢?粗略来看,就是对文题的理解不准确,对自我的认识不深刻、具体。

问题一:概念模糊,缺乏准确界定 我们来看看下面三位同学的文字: 1.敬畏自己,通俗地说大概就是自律。 2.尼采说过:“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敬畏,这是一个很难得的词。敬畏自己,是需要我们去实现的。 3.何为敬畏?敬畏又如何显示高贵?问题的答案有千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于我,生而为人,我们要有自己的底线,要有做人的原则。我们只是在为自己活着,而不 是为了他人。尊重自己的选择,遵从本心,才能凸显高贵。 理解“敬畏”与“高贵”这两个词语,是理解尼采这句名言的钥匙,也是完成这道作文题的 关键。关键词需要有清晰的概念阐释。第一位同学错误地理解“敬畏”,把它和“自律”混为一谈;第二位同学语焉不详,糊弄过去了;第三位同学试图界定“敬畏”,可是却没能敏锐地捕捉到“敬畏”与“尊重”的差别,以至于无法对自己进行更深的灵魂叩问,文章自然也无法走向深入。 升格之道:厘清概念,避免思维的粗糙———要辨析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人性总有那么两面,一面是神性,一面是兽性。这也是 所谓的一念善一念恶。正因为善恶交杂在一起,才混合成了独特的生命。而尼采所说的敬 畏自己,我认为就是要敬仰、尊重自己的神性,畏惧、克制自己的兽性。 ———李伯扬 高贵不是说心灵完全的纯粹,我们都有私欲。完全舍弃私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尊重 自己的。高贵应该是尽力从阳光下的阴影中跨越出来,勇于正视自己,悦纳自己,无论自 己贫穷还是富贵,无论自己性格是否有缺陷,直面自己的弱点。 ———康沁 刚开始我不理解,人怎么做到“敬畏”自己呢?但重新审视这个词,才发现它分为“敬”与“畏”两部分。我们敬伟人,敬长辈,我们更要敬内心的真善美、世间高尚的道德标准。我们敬它们,不仅仅是尊崇、尊敬,更要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心中的坚守。我们同时又 要有畏,畏惧我们内心的魔鬼,畏惧“另一个自己”的卑贱贪婪、自私自利,抑制它、克制它。敬畏自己,抑制自己灰暗的一面,坚守自己真善美的一面,才能拥有尼采所说的“高贵的灵魂”。“高贵的灵魂”的高贵,不是贵族的高贵,不是圣人的高贵,而是我们平凡人心中对真

高考作文思辨能力提升对策-高中语文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

高考作文思辨能力提升对策-高中语文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高考作文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九篇:高考作文思辨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高考作文最需要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 但大部分学生在思维层面都存在着短板。如何让学生的思辨灵动而又精准, 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对生活实际的感悟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另一方面技巧的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考作文; 思辨能力; 提升策略;

高考作文最需要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 但大部分学生在思维层面都存在着短板。如何让学生的思辨灵动而又精准, 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对生活实际的感悟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另一方面技巧的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考作文的思辨指向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 其文题或话题或问题多具有思辨指向, 作文命题的思辨指向和考生作文的议论深刻之间就有了必然的联系。 为何要重视写作中的思辨能力?以20152017八套全国卷的作文话题为例: (1) 一元多维度:以2017全国3卷我看高考为代表, 采用

多角度思考, 注重发散性思维与综合性思维的结合。(2) 二元辩证:2016课标1卷《进退与奖惩》;2017江苏《车辆与时代变迁》。(3) 多元选择重组:2017全国1卷。多个中选2、3个关键词, 发现其内在的有机关联, 而不是简单的并列。不难看出, 高考作文从一元到二元甚至多元话题模式。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多角度、多元化思维, 论题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要调整思维方式, 提升论证时的思辨能力。 二、在教学中引入逻辑思维常识 首先,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相关常识性的逻辑思维。其次,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逻辑思维的意义。教师可以在思辨性阅读和写作课中因地制宜的对学生补充上述逻辑思维知识, 并且开展多种模式的逻辑思维训练,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修四中的梳理探究的逻辑与语文学习中, 教材指出,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的逻辑性。教材中介绍了概念与狭义概念的区别, 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 重点介绍了三段论和二难推理。在必修五, 则更加深入的介绍了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说理方法, 在学习写得深刻这一点上, 教材上提出了在必修五中提出的学习写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写议论文要有思辨能力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写议论文要有思辨能力 题意共讨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假的可以变成真的。有人说,假的就是假的,它永远也成不了真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李老师:这是一道二元思辨式材料作文题。如何把握审题立意呢?请大家表达自己的看法。 何婷婷: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准确理解“真”和“假”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真”是长期的存在,是客观的规律,不会随时空而变,如:真相、真理、真心、真知等。我们的文化是发扬真善美。“假”是和“真”相对的,是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如假烟、假酒、假学历等。 何庆华: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说“假的可以变成真的”,从反驳此话的角度可以确立观点——“假的本质不会改变,假不可能变成真”;或者,从前提条件上分析,“假的可以变成真的”,是因为人心被蒙蔽等原因从“假”乱真,主观上把“假”当“真”。 胡蝶:第二句话“假的就是假的,它永远也成不了真的”,辩证地分析这句话是合理的。以这句话立意,可举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 王梦园:写作时,要正确诠释两个概念,从本质上分析什么现象是真的或假的。一定要确定所用的事例及现象符合“真”或“假”。 刘毅:这道题的立意可有以下角度:(1)可以从现象与本质角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分析真假问题。(2)可以从哲学角度思考:假的本质不会改变,假不可能变成真。(3)可以从事物发展角度思考: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特定条件下,假的也可以变成真的。 李老师:大家分析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篇佳作。 深潜其本真,洞察其虚外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策略 摘要 :在高中语文学科中,议论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议论文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逻辑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期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 高中语文思辨能力议论文写作教学培养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外,同时也应当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时,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创新与优化教学形式。在开展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此,为打造高效高中语文教学课堂,高中语文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借助批判性思维来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深入探究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知朝向理性思维转变,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综合提升。 一、思辨能力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性 1. 时代发展及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迎合时代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综合调整与改革。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深受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的影响,要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正因为时代发展所提出的相关要求,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独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