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整理与考释

现代西方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整理与考释
现代西方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整理与考释

常旭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

通常我们将公元前7到5世纪在古希腊发源的哲学活动称作早期希腊哲学,或者说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哲学史概念,这两个术语指的是早期希腊,即从泰勒斯开始的米利都学派直至比苏格拉底稍早乃至同时代的某些思想家以及智者们的哲学思考。将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思考称作前苏格拉底哲学,最早出自德国哲学史家爱德瓦尔德·策勒(Eduard Zeller)的《历史进程中的希腊哲学》(Die Philosophie der Griechen in ihr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继赫尔曼·第尔斯(Hermann Diels)采用Vorsokratiker一词作为早期希腊哲学家残篇汇编的正式著作名称之后,此后的各种文献汇编、专著、工具书绝大多数都采用这一术语,只有不多的几本英语文献汇编和工具书采用"早期希腊哲学"的说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术语,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领域一般都会同时讨论高尔吉亚、普罗泰戈拉等更富哲学意义的智者。

虽然据拉尔修记载,最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出现了"哲学"和"哲学家"的词语,但是明确作为术语使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柏拉图的对话当中,柏拉图在与"智者"相对的意义上使用"哲学"和"哲学家",直接将早期希腊思想家称作哲学家则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当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的本原问题,他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的起源、构成及其基质和原则,而这一方面是相关于质料本原及其运动转化,另一方面则是相关于所谓第一哲学的第一原则问题,因此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特奥弗拉斯特都把早期哲学家看作是"物理学者",或者说研究自然问题的自然学者。不过,显然我们不能把希腊早期思想家看作柏拉图学园或者亚里士多德之后逍遥学派那样的学派,毕竟在地理位置上,一部分在西部的意大利,而一部分在希腊本土和近东的希腊殖民地。当然,这些思想家之间确实并非互相隔绝,他们的思想领域互相沟通,而像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这样的思想家也在自己的言论里批判此前或者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

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们没有将自己的思考称为哲学,他们思考的很多其它问题也不在哲学领域之内,我们不能使用现代的"哲学"这一概念术语来限定早期希腊哲学的主题和思考领域。但是相对于整个哲学史以及哲学各学科的问题研究来说,我们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及其哲学的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直接的原始文献。虽然传说早期希腊的某些思想家都有所谓《论自然》的著作,但是撇开那些可以称之为哲学家的人物是否写有著作的公案不谈,即使他们曾经写作或者留传下著作或者言论汇编,但是最晚至近代早期也不复存在。大部分原始的文字材料也都散失了,只流传下不多的残篇断简,即使这些也并不都是他们自己写下的文字,只是后世作者的引用或者转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早期希腊哲学文献,都是自希腊古典时代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约2000年里后人辑录的各种残篇和记录。如果我们希望对早期希腊哲学获得一个整体的、合理的概观,或者意图充分重构某个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思想,那么就必须收集、辨析从希腊古典时期开始直至中世纪的各种哲学记载、撰述,也就是所谓"证言"或者"学述"。

本文将介绍19世纪末以来,西方从古典学学科的角度与方法出发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的搜集、整理、编辑成果,一方面是第尔斯奠基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标准文本以及他梳理勾勒的撰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学述传统,另一方面是20世纪后半叶至今西方学界在第尔斯工作基础上使用现代语言做出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整理成果,以及对第尔斯建立学述传统的方法及其成果的批判性发展。

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的历史流传

依据文献搜证,有学者认为智者埃利斯的希皮阿斯(Hippias of Elis)是将早期希腊万物本原哲学问题及其思想家加以记载、撰述的第一人,他最早记录了泰勒斯"万物皆有灵魂"的观点。德国学者布鲁诺·斯奈尔(Bruno Snell)和A·帕策尔(A. Patzer)考察历史文献之

后认为,希皮阿斯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专业兴趣并付诸授业,是最早具有"学述"兴趣的人,希皮阿斯的文字记载甚至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评述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的资料来源。由于希皮阿斯从事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斯奈尔评价他是第一个书写哲学史以及文献史的人,作为学述的开端,其记叙方式建立了重要的哲学史原则。①帕策尔进一步深入分析文献之后认为,柏拉图在《智者篇》当中将主张变化的哲学家与主张存在的哲学家对立起来的观点可以回溯到希皮阿斯,最早在"万物流动"的意义上将赫拉克利特作为主张变化的哲学家记录下来的就是希皮阿斯。②

但是真正开始有可靠文献可稽的记载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是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生活时代最为接近的哲学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相比,这两位哲学家是为了纯粹的哲学探讨而记载保存了大量有关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记录。柏拉图尤其在后期的《克拉底鲁》、《巴门尼德》、《泰阿泰德》、《智者》等对话中对研究自然以及纯粹理论问题的巴门尼德、芝诺、赫拉克利特等早期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评论。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形而上学》中从自己的四因说以及第一哲学出发分析了早期思想家的本原、质料以及变化理论,在《论灵魂》中涉及了早期希腊的灵魂理论,在《论生成与消亡》中探讨了元素论。亚里士多德在表述早期思想家观点的同时,既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同时也从自己的理论立场出发将早期希腊思想系统化、融贯化,形成了此后直至今天我们认识早期希腊思想的哲学框架和概念方式。不过从文献的角度出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当然还没有如同今日的学术引用规范,所以我们很难直接判断他们的著作当中哪些记载是直接引用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原话,哪些是自己的转述、发挥甚至是误读。

研究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最具有价值的来自亚里士多德身后的逍遥学派掌门人特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其篇幅达16卷、名为《自然哲学家的学说》或《自然哲学学说》的失传著作是第尔斯回溯、重建学述传统的源头。第尔斯在其《希腊学述》中考证重建了其流传谱系,概括起来,"学述"作者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专记学术、生平的传记式作者,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身后的学园、逍遥学派以及斯多葛学派,历经拜占庭时代的教父、怀疑主义者,一直延续到新柏拉图主义者。现在一般将确有著作流传至今的人物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学述"作者,主要有: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Cicero)、菲洛德谟(Philodemus),公元2世纪左右的普鲁塔克(Plutarch)、伪普鲁塔克(Ps-Plutarch)、迪狄慕斯(Arius Didymus)、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Clement of Alexandria),公元3世纪早期的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rtius)、希波吕图(Hippolytus),以及之后直到公元5世纪的伪盖伦(Ps-Galen)、斯托拜乌(Stobaeus)、特奥多罗(Theodoret),6世纪左右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评注者辛普里丘(Simplicius)等。

总体来说,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多有继承发挥,如斯多葛学派对赫拉克利特关于火以及logos的学说、恩披里柯等对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怀疑主义者对克赛诺芬尼的知识论等等,但是希腊化时代哲学家自身的文献就有诸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搜集整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助益不多。古代最后记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希腊文献存在于教父希波吕图以及亚里士多德著作评注者辛普里丘的著作当中,而拜占庭时代也成为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最后出现的终曲。据记载,公元12世纪从阿拉伯文献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时代,在西西里岛还存留有阿那克萨戈拉的著作,希腊本土也还能看到恩培多克勒哲学诗的抄本。

在所谓新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近代早期即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开始整理出版一些希腊文献,如1495-1498年出版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1513年首版然后于1578年定版的斯特方版柏拉图希腊文对话集。在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的出版方面,最早的赫拉克利特残篇选辑于1573年由巴黎出版家兼古典学者亨利·艾斯蒂涅(Henri Estienne)出版,1791年,梯德曼(Tiedemann)对源自斯托拜乌的恩培多克勒残篇做出了非循环论的

解释,并于1805年由斯图尔兹(Sturz)对该残篇做出了一些修正使之适应这种解释然后出版,并被第尔斯继承其说收录进其本人编订的《希腊学述》。而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古典希腊哲学文献整理到19世纪前后开始成批出现,德国学者F·施赖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既翻译出版了希德对照的柏拉图对话录,也在1808年出版了《以弗所的晦涩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策勒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对希腊哲学史的分期沿用至今,在其第1卷中,注释甚至超过了正文的分量,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文献及其思想的相互关系做了大量考据。③此外,1883年在法国出版了由穆拉赫(F. W. A. Mullach)编辑的《希腊哲学残篇》,将早期希腊直至亚里士多德前后的各种文体的哲学残篇都囊括在内。1887年同样在法国出版了保罗·塔内里(Paul Tannery)的《希腊科学史》,他构建了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论为核心的前苏格拉底思想系统,甚至将巴门尼德与芝诺都解释为对此理论的回应。④柏奈特于1887年首版的《早期希腊哲学》既包含了前苏格拉底主要思想家著作残篇的英译文,也对其作了简明的系统考证、解说和研究,在其去世后至1930年出版了第4版,不仅是英语学界第一部而且至今仍然是最为基础的一部文献汇编及研究著作。⑤

二、从学述到残篇:第尔斯整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的工作

第尔斯对学述传统的梳理奠定了现代西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研究的文献基础。第尔斯注意到普鲁塔克的《学说》(Placita)和斯托拜乌的《文选》(Eclogae)这两部文献都被后来编撰古代哲学的作者们不断引用,因此首先开始追溯这两部著作里涉及的古代文献和思想线索,并于1879年发表了《希腊学述》(Doxographi graeci);在对盖伦和辛普里丘文本进行了大量搜集、编纂工作后,于1882年和1895年出版了辛普里丘评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两卷本;1899年完成了《诗人哲学家残篇》(Poetarum philosophorum fragmenta)并于1901年出版。这三部著作阐明并且论证了以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为主题的哲学撰述传统(doxographical tradition),被认为是重建学述传统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的准备。⑥

"学述"(doxography)⑦这个术语由第尔斯从拉丁语doxographi转化创造而来。第尔斯严格将"学述"用来指示其在《希腊学述》里收录并加以研究的专门文献,其主题覆盖了希腊古典时期直至中世纪各种古代哲学撰述中的"自然哲学"或者说"物理学",包括本原学说、神学、宇宙论、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以及部分医学内容,此外有关伦理学领域的看法也囊括在内。而柏拉图对话、亚里士多德的论文里引述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的言论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学述",尽管他们的著作是专门提出哲学论题,而仅仅是附带地讨论他人的观点。

第尔斯从晚出的诸多转述、复制文献回溯到更早的、失传了的共同来源或原初范本,根据这种文本系谱回溯的方法,第尔斯认为自己找到了后来各种学述作者的可靠来源--特奥弗拉斯特。据拉尔修记载特奥弗拉斯特著有16卷已失传了的《自然哲学家的学说》(Physikn Doxn),但是现在学者都倾向于将之定名为《自然哲学学说》。据考证该书在公元前3世纪仍流传在世,并成为之后各种摘抄、撰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学说的文本基础而不断被传抄流传,公元1世纪的艾休斯(Atius)留下了最后的大量记录,其文本部分保留在伪普鲁塔克和斯托拜乌的撰述当中。根据第尔斯的考察,历代对源自特奥弗拉斯特的自然学说著作的引用、记载、撰述都可以追溯到艾休斯。艾休斯大约活动于公元l世纪或者1世纪早期,特奥多罗曾经几次提到艾休斯的《学说》(Placita),据第尔斯考证很可能存在这部文献,他将其命名为Vetusta Placita,即"古老的学说",最晚大概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很可能也是西塞罗等拉丁作者的文献来源。第尔斯认为这部著作可以从三个文本中重构,一是伪普鲁塔克的Placita (《学说》),其中基本是摘要记载;二是斯托拜乌的Anthology(《文选》),基本是标准的逐字引用,但是对艾休斯的文字做出了不同的系统安排;三是特奥多罗在其著作《希腊疾病治疗》中的摹仿。据第尔斯考察,艾休斯的著作可能还被其他作者使用过,而伪普鲁塔克的著作也被其他作者引用过,如伪盖伦的《哲学的历史》的第二部分就是对伪普鲁塔克文本的摘

要。

在从语文学的角度考察了早期希腊哲学的学述文献源流之后,第尔斯从学述作者对文献的编排体例以及思想内容的基本倾向进一步考察了这一学述系统。他认为上面这个系统源自特奥弗拉斯特承继的亚里士多德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们看作自然哲学家的基本判断。特奥弗拉斯特、艾休斯和伪普鲁塔克的文本都具有相同的体系、层次、主题,都关注特定的自然哲学的论题,例如他们的第2卷都处理宇宙、天体等问题。此外,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著作中按照学派和个人而非主题来安排、处理哲学史中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希波吕图的《驳众异端和基质论》也与此类似,第尔斯认为这些文本都可以回溯到特奥弗拉斯特的《自然哲学家的学说》。

在厘清文献流传的谱系继承关系之后,依据从特奥弗拉斯特到晚出作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与发展线索,第尔斯从不同时代的古典文献出发重构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思想的学述传统,最后的成果就是《希腊学述》。第尔斯认为,《希腊学述》传达的学述谱系的可靠性还有另外一个旁证。据他考察,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注者辛普里丘从特奥弗拉斯特另一部著作《物理学》中转述的大段文献,其对早期希腊哲学的转述被证明是来源可靠的,其内容又与第尔斯自己在《希腊学述》中辑录的艾休斯文献可以互相印证,它们都共同反应了亚里士多德对待早期自然哲学的同等态度,因此可以证明艾休斯的学述也来源于特奥弗拉斯特的文献。在此基础上,第尔斯认为他获得了研究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学说的可靠文本依据,从而能够从中辑录、汇编我们现今能够看到的"残篇"。以《希腊学述》为基础,第尔斯相继整理出版了《诗人哲学家残篇》和《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在这些文献整理成果里,艾休斯的文本和学说、希波吕图以及拉尔修的著作以及DK系统中的其他残篇都被当成了某种源自特奥弗拉斯特著作的残篇。

第尔斯对艾休斯文献的考证在学术史上是首创,从框架上被证明是基本可靠的。第尔斯非常看重自己使用的类推方法,他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相信其研究结果是不可辩驳的。这使得第尔斯成为该领域无可置疑的经典权威,其文献稽核的分类方式、思想辨析的系统方法在当时甚至都是不能质疑的。20世纪后半叶学者们普遍认为具体到《古老的学说》这个文本是否存在仍然值得怀疑,是否能够在没有其他中介文献的基础上而将其直接回溯到特奥弗拉斯特也十分复杂难定,还有学者认为应该还有另外的、更早的文献来源。不过这些怀疑也都还缺乏坚实的证据。⑧

第尔斯1903年首版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只有一册,1906年第2版扩充为两册,1910年重印第2版增加了第3册"索引"卷,在其生前的第3、第4版增加内容都作为"增补"附在各卷册之后。第尔斯去世后,他的学生克兰茨(Walther Kranz)于1934年和1951年分别出版了第5和第6版,第6版不断重印成为使用至今的标准版本。但是,第尔斯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搜集整理以及研究的奠基贡献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部文献上,应该说,这部三卷文献的编撰是其此前一系列古典文献整理成果的最终体现。⑨《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共收录了90位作者的古代文献材料,共分三个部分,A部分是历史上对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生平事迹及学说进行描述的言论汇编,B部分是从广泛的希腊、拉丁等古典语言历史文献中钩稽出来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残篇,C部分是后人拟作和疑似伪作。如赫拉克利特的文献,其中A部分有23条,B部分也就是属于赫拉克利特本人思想残篇的有139条,最后的10条左右属于有争议的疑伪作品,C部分则主要是从希波克拉底著作中辑出的拟作。但是并非90位作者都有三部分材料,具体列表可以参见鲁尼亚的统计。⑩该书的残篇编号现在已经成为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的标准编号,后来不论各种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整理著作还是研究著作,均以此编号为基准或附注此编号,如赫拉克利特的第一个思想残篇就标注为DK 22 B1,"DK"是Diels和Kranz的首字母缩写,"22"是该书中赫拉克利特的顺序号;"B"表示"著作残篇",与表示"生平与学说记载"的A相对,"1"表示第1则。

三、西方百年来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的文献整理成果

20世纪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文献整理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进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各种语言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注释选本越来越多;其次是推出了许多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学派、人物的残篇翻译、集注本,同时在整理旧藏以及考古纸草文献中也发现了少量新残篇、证言;最后,在继承与批判第尔斯学述传统的基础上,重新考订特奥弗拉斯特和艾休斯的学述文献取得了很多成果。

(一)基于DK本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集注

《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被第尔斯定位为他那个时代的大学参考教材。当时一般文科学者乃至学生的古希腊文、拉丁文水平都有较深造诣,拉丁文甚至还是很多学科的通行工作语言,所以这本书和《希腊学述》的工作语言都是拉丁语,第尔斯只是将残篇翻译成了德语,A、C部分的各种证言、记述材料都是直接从古典文献中摘录的希腊语、拉丁语原文。进入20世纪之后,首先由于现代学术对古代文献的考释与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也由于前苏格拉底文献的普及需要,在第尔斯的文献整理基础上陆续出现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的德语、法语、英语等文献汇编。对DK本《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最初的非议就在于DK 本对残篇没有分类编排,而是按照残篇由之而出的古代文献的作者时代和姓名音序将残篇做出了历时的排列,因此后来者编订的各种新版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集都对残篇按照思想主题作了重新编排。J·柏奈特(John Burnet)、W·卡佩勒(Wilhelm Capelle)和W·内斯特勒(Wilhelm Nestle)、基尔克(G. S. Kirk)、曼斯菲尔德等学者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的文献真伪、思想归属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残篇文献做出了与第尔斯不尽相同的整理编排。K·弗里曼(K. Freeman)也将DK本的残篇译为英文。

以第尔斯辑录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为基础进行系统整理、修订的现代西方语言译本繁多,柏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Early Greek Philosophy)作为最早的英文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既是残篇选本,也是简明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史。柏奈特首先突破了DK本的残篇编排顺序,并且以一种对立于策勒的黑格尔式哲学史观的视角出发,从早期希腊的理性精神、科学思想背景出发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作出了更为经验式的解读。虽然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陆续出版了七、八种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既有单纯的残篇选本,也有如同柏奈特《早期希腊哲学》这样的文献兼哲学史,甚至还补充了一些古代文献记载,而且其中几种还附了残篇的希腊原文。但是就残篇文本选本的精炼、英译文的得当、编排顺序以及篇幅规模来说,《早期希腊哲学》既保证选取了绝大部分重要的、争议不多的残篇文本,而且英译文、主题编排顺序都成为了后世选本的范本。此后代表性的英文翻译选本有基尔克与拉文(J. E. Raven)、斯科菲尔德(M. Schofield)的KRS本以及J·巴恩(Jonathan Barnes)、麦克基拉汉(R. D. McKirahan)等人的版本。KRS本《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附文选的批评史》(11) 出版后被译为各种西方现代语言,尤其是再版后成为最通行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选辑与阐释版本。该书写有长篇导论,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文献来源、研究历史以及早期希腊哲学的起源、与古代宗教和神话的相互关系都有全面的介绍。作者对每个思想家的思想主题与构成都进行了全面阐释,并按照作者本人的理解将所选残篇分类编排,给出了文献出处的古典语文段落,对文本的语文学问题、纷争和理解歧义也作出了简明介绍。英语学界最新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选辑是2010年由D·W·格雷厄姆(Daniel W. Graham)翻译、编纂的希腊文、拉丁文与英文对照本《早期希腊哲学文献:残篇全译与证言选本》(12)。选辑按照编年顺序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命名为"宇宙论者和反宇宙论者",即学界通常所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但是与DK本相比只选取了14位思想家;第二部分为"智者"。该选辑将古希腊文、拉丁文的残篇和证言文本重新翻译为英文对照排版,根据最新考古发现和文献学成果增补了残篇,并首次将主要证言也全部翻译为英文。

其他西方语言的主要选本,法文有让-保罗·迪蒙(Jean-Paul Dumont)等法国学者依

据1952年版DK本的法文翻译本,将DK本的A、B、C三个部分的残篇和证言均翻译为法文出版,略去了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原文。(13) 出版较早的两个德文选本《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是20世纪初分别由卡佩勒和内斯特勒以DK为蓝本编译的残篇德文本,由于简明易读,至今重版10余次仍然在德语区通行。

1983年首版的希德对照本《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由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古典哲学教授曼斯菲尔德编选、翻译、注疏、导读,(14) 该书分两卷,未按照DK本顺序而是将所选残篇分组汇编,该书与KRS英文本一样也没有将智者收录在内,汇释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大部分残篇及少量证言。全书有长篇的总体导论,并有精炼、全面的语文学、思想注释。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同属雷克拉姆(Reclam)系列的《智者:文献选编》的篇幅大致只有前者一半,从一手和二手文献选择了大量能够反映智者关于修辞学、辩证法、哲学、宗教与科学观点的篇章,并附较为深入的评注。(15) 2007年至2010年瑞士苏黎世大学古典学系教授M·L·G·玛奇亚诺(M. Laura Gemelli Marciano)又出版了一套更为学术化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16) 该书共三卷约1600页,与DK本一样为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对照本,汇编了DK本和新发现的所有残篇以及历代撰述、记录等古希腊文、拉丁文的证言材料。这个版本反映了DK本1903年首版百年来最新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研究成果,特点在于以德语重新翻译了所有残篇,根据研究现状附上了导读性的语文学与思想评注;第一次将所有古代的希腊语、拉丁语证言材料都翻译成了现代语言。

总体而言,目前后出的这些英、法、德文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汇编与DK本相比,主要的进步体现在不仅仅停留在按照文献所出之时序进行残篇以及证言的汇辑,而是在100来年的哲学、语文学发展基础上,首先尤其是对残篇文献来源作出了比DK本更为充分的考订,对残篇本身的文献来源、词句组成、语文学根据、主要的考据和理解歧义作出了较为完善和深入的说明。其次,与DK本未将文献分类相比,目前各种汇编的作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将残篇甚至证言分组安排,并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目前的汇编都是研究性、论证性的,是注释、评论和疏义结合的集注式或者注疏式的文献汇辑。然而,DK本的奠基性仍然是不容置疑的,其作用甚至是不可取代的。由于第尔斯查检、搜集古代文献的全面性以及选择残篇、证言文献的精当,使得后代学者都是在DK本的基本残篇及证言基础上加以语文学考证、重新编排加工而成的,很多通行选本甚至就是直接以第尔斯本的残篇数量和内容为准。而就残篇文献本身而言,除了极少量新出文献,残篇的选择范围、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基本都在第尔斯的成果范围内,新成就主要体现于对残篇的语文学考据和对残篇的哲学分析与思想解释上,而更重要的成果还是出现在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个案的文献整理与思想的系统重构方面。

(二)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学派、人物的文献考证汇释

在DK本基础上非常有必要从语文学成果出发分别为每位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残篇、证言、各种记录和撰述出版批评版的文献集,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法国学者对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的文献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他单个前苏格拉底思想家都只有以DK本残篇为核心的对照翻译、注疏、解释的集注本,这些集注本对残篇本身都做出了全面的语文学考订和不同的断定,但是对残篇来源、证言文本所做的语文学整理和考订还不够细致深入,更多地还是以残篇为核心分析、解读残篇字句。

法国学者对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尤其是恩培多克勒残篇及其文献的整理用功最勤。波拉克(J. Bollack)编纂的三卷本《恩培多克勒》(Empédocle, Paris, 1965-1969)集研究与文献一体,第1卷《古代物理学导论》是对恩培多克勒的整体研究,第2卷《文献来源:残篇以及证言的版本与翻译》是残篇文本与证言的整理翻译,第3卷《文献来源:注疏》则是对残篇、证言的校释评注。其它恩培多克勒文献版本还有迪蒙、扎菲洛鲍洛(J. Zafiropoulo)等两部法文本以及伽瓦罗蒂(C. Gavalotti)的意大利文本。相比之下,赫拉克利特残篇及其各种相

关古代文献的整理成就最为突出,除了M·马科维奇(Miroslav Marcovich)的集注汇释本之外,流传广泛的主要有基尔克重点选择宇宙论残篇的《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Heraclitus: The Cosmic Fragments,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以及卡恩的《赫拉克利特的艺术与思想》(The and Thought of Heraclitus: An Edition of the Fragments with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两部著作都按照自己给出的解释框架重新编排了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前者虽只选取不到一半的DK本残篇,但是将所选残篇置于由之而出的古代文献的上下文中予以讨论。另外法国学者波拉克与韦斯曼(H. Wismann)合著以及孔赫(M. Conche)的两个赫拉克利特注本也较重要。早期宇宙论者的文献汇释著作不多,较重要的有德国学者G·沃勒(Georg Woehrle)的《米利都的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aus Milet: Die Fragmente zu seiner Lehre),卡恩对阿那克西曼德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继伽洛普(D. Gallop)《爱利亚的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全面汇释了巴门尼德文献之后,柯克松(A. H. Coxon)的《巴门尼德残篇》(The Fragments of Parmenides)介绍、讨论了巴门尼德以及相关文本的希腊语言的使用以及文本流传的历史及其变化,对古代证言的搜集汇编最为详实。意大利学者温特西泰奈尔(M. Untersteiner)对巴门尼德、芝诺等爱利亚学派人物以及智者的文献做出了较重要的注疏。迪蒙和斯普拉格(R. K. Sprague)也分别出版了智者残篇、证言文献的法文和英文译注本。

与其他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文献相比,马科维奇1967年首版、2001年修订版的《赫拉克利特:希腊文及短评》集注版本是对赫拉克利特残篇的集注集解当中考订最详实、注释最丰富的版本。(17) 但即便如此,迄今也还没有完整出版赫拉克利特残篇、证言、学述以及所谓赫拉克利特主义者的拟作在内的文献全集。法国俄裔学者谢尔盖·穆拉维约夫(Serge Mouraviev)认为,没有一部搜集残篇、证言并对文本进行校勘、对不同文献出处加以对比稽核的全集,这是百多年来学者们对赫拉克利特以及其他众多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理解一直有广泛而巨大分歧的原因之一。他认为此前的赫拉克利特文献编者包括第尔斯在内都经手但却略过了很多古代文本,而这些文本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在今天来说都是很难接触到的稀缺文献,所以他主持编纂的《赫拉克利特文献集》(Heraclitea)意图首次提供一个编年体的、系统的赫拉克利特文献批评版本,涉及现存几乎所有关于赫拉克利特水平、著作、思想以及后世记载的历史文献,对残篇以及主要证言提供翻译,对所有文献都加以校核、评注,各种文献将依其相对重要性、相关度以及可判断的真实性来收录,以全面提供有关赫拉克利特研究的语文学以及方法论主题的参考文献。

《赫拉克利特文献集》由德国学术界(Academia)出版社自1998年开始出版,共分5卷,最后总计大约会出版20分册左右。该汇编的工作语言为法语,各种古代文献材料也提供法文翻译,只有第3卷收录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的部分提供法语、英语、俄语三种现代语翻译。在原始文本的语言文字整理方面,不会将各个时期的不同希腊语文统一为古典希腊语,而是根据文献所处时代及地域实际使用的希腊语形式如伊奥尼亚方言、阿提卡方言等等按原始文献原貌出版,以保证尽量符合时代真实以及与赫拉克利特式的书写方式更为接近。

第1卷《绪论》(Prolegomena)以及第5卷《索引》(Indices)将在最后出版,目前第2、3、4卷已陆续出版10本分册。

第2卷《历史记载》(Traditio)含3个分卷,按编年体收录自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561年之间涉及赫拉克利特的各种文字记载。A分卷共4分册(Ⅱ.A. 1-Ⅱ.A. 4)已全部出版,充分收集、汇编了明确被指认为赫拉克利特的文字或者确定是引用了赫拉克利特文字的历史文献记载,提供了法文翻译以及文本评注,共约收录历史上250位作者的约1300条文献。B分卷将收录赫拉克利特伪作、拟作。C卷将对A卷与B卷收录的文献做出语文学以及哲学的文本评注。

第3卷《汇评》(Recensio)对第2卷收录的归属于赫拉克利特的文本进行考订、分析、

批评。第3卷又分为4个分卷,Ⅲ.1《生平记载》(Memoria)、Ⅲ.2《学说》(Placita)、Ⅲ.3《残篇》(Fragmenta);Ⅲ.4《来源》(Fontes)收录赫拉克利特之前有可能影响其思想的文献来源,包括原文及评注。

第4卷《复原》(Refectio)将在第三卷Ⅲ.2《学说》和Ⅲ.3《残篇》的基础上重构、还原已经佚失的赫拉克利特著作文本。

从整个计划来看,最直接而重要的赫拉克利特的残篇文献整理集中在第2卷《历史记载》的A分卷即(Ⅱ.A.1-Ⅱ.A.4)以及第3卷《汇评》,这也是这套赫拉克利特文献汇编当中先期推出的几卷,共已出版10册。其中第2卷A分卷收录历史上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以及有关赫拉克利特的文献;第3卷已出版6册,即类似于DK本A部分的Ⅲ.1《生平记载》与Ⅲ.2《学说》各一册以及作为残篇考释的Ⅲ.3《残篇》里三册中的A册共一本、B册三本。(18) (三)新发现的纸草(Papyrus)文献

从第尔斯本以来,从古典文献中新检索、查证出的残篇或者证言很少,少量新出文献主要来自对积存中古文献以及考古新发现古代纸草文献的发掘和整理。新发现文献对于古代希腊哲学研究具有的意义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即可见一斑,对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文献来说,20世纪散见不少零星的考古、考据新出文本,其中最大的新发现来自关于德谟克利特的法国斯特拉斯堡纸草文献、佛罗伦萨手稿以及涉及赫拉克利特的德尔夫尼(Dervni)文献的发掘。国内已有最新文献对斯特拉斯堡纸草文献做过简要介绍,该文献最大的贡献在于引起了对恩培多克勒文本篇章内容与题目的争论,(19) 有如我国出土郭店楚简对于老子著作文本的再认识。据该纸草文献整理者整理研究,(20) 从语文学出发,斯特拉斯堡纸草文献一方面印证了辛普里丘引述德谟克利特有关残篇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根据前后文文本和思想关系可以证明德谟克利特确有《论自然》一书,纸草文献中最长的一段即a文本能够接续现有DK本残篇17,被确定为新发现残篇,是《论自然》的第1卷,而另一较长纸草文本d可与DK本残篇62印证,是《论自然》第2卷。另外,a纸草的另一重要文献价值在于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0a29-30长期存在的耶格尔本与贝克尔版、罗斯本两个版本之间的一个文本分歧,证明了耶格尔所做修正的错误。除此之外,这些纸草文本有助于解决辛普里丘、普鲁塔克、波菲利等作者涉及恩培多克勒的有关文本分歧问题。

德尔夫尼纸草于1962年发现于希腊北部马其顿地区首府萨洛尼卡(Thessaloniki)北部20公里处,这是自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关于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这批纸草文字约写于公元前4世纪,有26卷信函存留下来,在目前已知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记录,可能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至3世纪前期某个祭祀活动中作为祭祀仪式一部分的焚烧行为留下的劫后余灰。目前学界认为这是一个对奥尔弗斯诗歌进行寓言式评注的作者留下的文稿,R·杨柯(Richard Janko)认为,这些纸草文献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于公元前415年以与苏格拉底类似的不敬本邦神灵的罪名遭到谴责。(21) 文本中直接提到的哲学家的名字是赫拉克利特,与赫拉克利特直接有关的段落至少有6个,公认对赫拉克利特的残篇DK3和94有直接引用。贝特亥(Betegh)认为现存纸草文献是关于宙斯的一个奥尔弗斯诗歌,是对唯一宇宙神的寓言描述,并叙述了以此为基础的宇宙生成论以及神学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自然学说,而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密切相关的则是阿那克萨戈拉、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学说、宇宙论、末世论思想。(22) 现存纸草文本体现出的较有新意的观点是,作者认为早期思想家的宇宙、秩序是一个可理解的系统,这个系统服从非个人力量的统一性,其中也囊括了神性。

四、对第尔斯传统的批判和发展:重新考订学述来源

经过自第尔斯发表《希腊学述》以来130年来的工作,研究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最直接、最主要的文献依据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残篇以及古代直至中世纪学者的广泛撰述。尽管现代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些文献的考订工作,但是如何处理残篇文本的不完整性却一直是个问

题。残篇文本的片段性不仅让我们难以充分还原、建构早期希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而且局限了这方面的研究视野,对哲学开端阶段的思想发展线索和体系难以清晰梳理。而且自20世纪末以来,文献考证和哲学史研究的成果已经让学界认识到目前的早期希腊哲学研究局限过多并严重依赖于从各种文献中辨析、萃取得来的所谓最真实的"残篇",但是不管残篇还是现有的学述文献都不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绝对的标准文本去尽可能恢复、重建早期希腊哲学著作及其思想。根本问题在于残篇由之而出的历代撰述本身也是必须要经过严格学术考察的二手历史文献,同时如何从学述文献中选择、辨析有关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文本也有一个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问题。所以到20世纪下半叶,整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文献就着重转向了考订学述文本本身,即对残篇来源重新考订,对来源文献本身进行注疏考证。

这个工作的起点就是批判性地重新审订第尔斯构建学述、残篇的方法论及其原则,最后当然就是稽核、考释、整理学述文本。曼斯菲尔德以及鲁尼亚等学者检讨了第尔斯钩沉学述的方法之后认为,第尔斯确立学述传统、恢复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的工作既体现出独特的语文学方法,也遵循了亚里士多德以及逍遥学派的思想史、哲学史路径,背后暗含着对古典哲学传统的认识与解释问题。

今天我们对"学述"一词的使用比第尔斯的本意要宽泛很多,根据曼斯菲尔德的界定,凡是晚出作者对古希腊和罗马学术著作的引用以及各种各样的转述、记载,都可以被称作"学述",或者说学说撰述。"广义上来说,学述包含那些在其全部或者部分著作中,作者表述了古代哲学家或者学派的哲学观点,或者其它一些领域的哲学问题"。(23) 但是这些作者的记载或者转述并不一定是为了讨论哲学问题或者提出哲学观点,更不是出于历史学或者文献学的目的对这些学说给予批判性的评价或者注疏,而且后出的学述文本或者丧失了某些内容,或者添加了某些内容,或者在其后的流传中又被再归纳、再扩充、再更新。因而,我们可以归为所谓"学述"的文献并不能作为确切的一手资料,借助学述文献我们可以互相印证失落的古代文献,通过文献考证、检视并摘录出一些研究早期希腊思想家的原始材料。在这样的文本条件下,为了搜集、理解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们散失了的残篇断简,我们就不得不去理解学述传统以及学述文献整体的流传、变迁,去考察文献传达的总体观点、细节差异,探讨撰述作者的意图,最终明确现存古典资料的可靠程度。(24)

在这样一种对"学述"认识的基础上,曼斯菲尔德等重新审视了第尔斯建构学述传统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发现第尔斯非常强调亚里士多德和特奥弗拉斯特著作中"区分方法"的重要性。特奥弗拉斯特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辩证法的方法论以及对自然学说学科范围的界定,其辩证法就是在分类、确定属性的基础上考察各种学说、观点,找出共同点和矛盾之处,在什么意义上哪些说法可以接受,而哪些观点不能接受。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所探讨的本原问题也在《论题篇》里被纳入自然哲学领域,同时自然哲学的主题被区分为数、本原和运动这两方面,所有早期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就是那些自然哲学家们的doxai(学说,意见)就构成了学述传统的对象、来源。在此分析基础上,第尔斯认为特奥弗拉斯特的著作应被命名为《自然哲学家的学说》,其记述的内容就是最根本的早期希腊哲学研究材料,其记载的学说都应该以辩证法的方式来加以批判。此外,第尔斯还遵从策勒的说法,认为特奥弗拉斯特现存残篇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样,都是在著作的开头讨论早期希腊哲学,所以甚至可以认为学述传统的终极源头还不是特奥弗拉斯特,而就是亚里士多德。(25)

但是曼斯菲尔德认为,第尔斯的这种方法论能否普遍用来分析学述作者的文献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通过比较现在整理出来的文献,可以看到学述作者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特奥弗拉斯特等哲学家的记叙是非常不同的,曼斯菲尔德甚至认为,经过第尔斯的整理,学述作者尤其是艾休斯的撰述学说被改造、歪曲或者说亚里士多德化了。因为在第尔斯《希腊学述》里选择和讨论的大多数学述文献,一般说来仅仅是对自然哲学、科学问题等学说的对照式撰述,其自身并不对包含的问题给出一个决定性的回答,我们在艾休斯文献里找不到他自

己的解答,甚至他记载的很多不同学说都是不可调和乃至互相冲突的。恰恰在这一点上,艾休斯与亚里士多德、特奥弗拉斯特表现出了根本差异,一方面是哲学思考与历史记载的差异,另一方面是文本形式上的差异,即到底是根据思想主题还是根据思想家个人来记录古代思想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根本上决定了学述作者不同于哲学家对待、选择、记录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的态度。因此曼斯菲尔德等学者认为第尔斯是将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倾向贯彻到了对艾休斯文本的重建当中,使其看起来更像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后学,或者至少是一个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忠实跟随者。(26)

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或者3世纪的艾休斯没有著作留存下来,现存伪普鲁塔克和斯托拜乌的两部著作被认为是对其著作的删节摘录,第尔斯认为艾休斯自己也是从古代著作中删节撰述而成了自己的著作《古老的学说》,他在《希腊学述》中认为公元5世纪的神学家特奥多罗都还拥有他们删节摘录的引用本,他认为这本著作经过特奥多罗考察其真实性是有保证的。但是基于上面介绍的研究结果,现在的古典学者一般都不认可有这部著作,所以曼斯菲尔德和鲁尼亚考察第尔斯搜集、综合、打乱次序编订的文本及其来源,重新编订了《艾休斯文献:一个学述作者的方法与知识文本》(Atiana)。该书其分3卷。

第1卷《原始文献》(The Sources)是从艾休斯论自然哲学问题的著作中提取出来的对古希腊哲学的引述,对第尔斯《希腊学述》中搜集、分析、汇编的艾休斯文献的来源重新进行了认真考察和重新编订,这是我们研究从早期希腊一直到公元前1世纪之间的古代哲学的一个关键来源。

第2卷《概略》(The Compendium)研究了从前苏格拉底直至公元前1世纪早期的艾休斯在物理学等问题上的哲学撰述,从整体上考察了艾休斯著作对早期希腊哲学的概述,还首次完整重构了艾休斯著作的第2卷,并囊括列举了大量其它古代文献中相关的哲学撰述和辩证论述,对这些原始文献的处理比第尔斯在《希腊学述》中的来源批判要更为深入。(27) 第3卷《对古代哲学撰述传统的研究》(Studies in the Doxographical Traditions of Ancient Philosophy)收录了19篇论文,讨论了古代哲学撰述传统中的不同方面以及主要问题,考察了在亚里士多德和特奥弗拉斯特的作品中就开始出现的对早期希腊哲学的撰述方法。这一卷可以作为前两卷的研究指南。

对特奥弗拉斯特著作的整理虽然不仅是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学述文献的整理,从上述介绍,不难看出这方面的文献整理对于研究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意义。

荷兰莱顿(Leiden)大学城布里尔(Brill)出版社的"国际特奥夫拉斯特研究计划",由佛腾堡(W. W. Fortenbaugh)等学者主持,计划分文本、翻译以及评注三个系列出版与特奥夫拉斯特有关的残篇和证言总集,提供最新的研究汇编。除了特奥夫拉斯特的残篇和证言集,布里尔出版社还计划出版9卷文献注疏集,分别为:1.生平、著述和记录;2.逻辑学;3.自然学说;4.形而上学、神学、数学、心理学;5.人体生理、动物、植物;6.伦理、宗教;7.政治;8.修辞学、诗学;9.音乐以及其它主题、索引。除了希腊、拉丁文献,这些注疏本还将包括历史上阿拉伯文文献的重要讨论成果。1992年率先出版了两卷本的《埃莱斯沃斯的特奥夫拉斯特:生平、著述、思想及影响的原始文献》,包括特奥夫拉斯特的著作残篇和证言的文本、翻译以及注释,发表了原始文本、批判性的注解、残篇及证言的英文翻译、特奥弗拉斯特文献索引以及与历史上曾经出版过的全集、选集的对照。该书一俟出版便被学界誉为今后特奥夫拉斯特文献以及相关研究的标准版本。此后分主题针对特奥弗拉斯特的各部分文献陆续开始出版希英对照集注本,并将历史上极少被现代西方学界考察的阿拉伯文文献也吸收了进来,至今已经出版了5卷共7本。

按照西方古典学与哲学这两个学科的分布,有西方学者将古代哲学研究分成古典学和严格的或者说纯粹的哲学研究这两个领域,但实际上二者无法截然分开,从哲学史和哲学史料学的意义上来说,文献整理本身也是对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越来越多分析哲学背景的哲学史家、哲学家对古典哲学的研究也更突出了古典哲学包括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哲学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大量现代分析哲学手段的使用,也使得我们对某些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提出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论证方式更为明晰化,但这些工作不管是文本解释还是哲学分析都是建立在古典文献的语文学基础之上的。因此了解、学习、研究现代西方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整理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在国内深入开展古希腊哲学的史料、哲学史乃至哲学问题研究。国内对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文献的介绍已经有了数十年的积累。20世纪60年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出版的《古希腊罗马哲学》(1962,北京:商务印书馆)从多种英、德选本选择、翻译了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大部分残篇和少量证言,目前这本文选正在修订之中。80年代苗力田先生主编的《古希腊哲学》(19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其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及证言部分从第尔斯编辑的希腊文、参考弗里曼以及20世纪的各种英译文翻译整理而成,并按照思想主题作了分类。但是在整个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证言的翻译汇编、注解、阐释乃至在具体学派、人物的文献整理方面还是空白,单个思想家的文献方面只有近来楚荷译自罗宾森(T. M. Robinson)编撰英译的一本《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200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由于西方学界据以为本领域基础的学科常识、文献数据与材料对于我国学界都很陌生,因此在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上尽快编纂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汉语、古希腊语对照文献注疏对于国内外国哲学乃至西方历史、文化、科学史的教学研究十分必要,而目前尚完全没有汉译的特奥弗拉斯特、艾休斯、希波吕图以及辛普里丘等亚里士多德著作评注者的著作,如能有重点地加以翻译介绍,则不仅对于早期希腊哲学研究乃至对于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研究都具有基础作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对话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对话 一天,柏拉图向老师请教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叫柏拉图去麦田里捡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只能捡一棵,而且要不回头地走。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就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柏拉图解释说:自己在麦田看到很多又大又好麦穗,而他以为后面还会遇到更大更好的麦穗,所以直到走出麦田也没捡一棵麦穗。 苏格拉底于是告诉柏拉图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蔫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吗?”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西方哲学史学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哲学史书目分类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1. 古代哲学 (1)古希腊早期 泰勒斯 巴门尼德(爱利亚派,存在论) 赫拉克利特(辨证法创始人之一) 毕达哥拉斯(哲学家,数学家) (2)古希腊中期 普罗泰戈拉(智者) 高尔吉尔(智者) 苏格拉底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巴门尼德》《理想国》《智者》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3)古希腊晚期 伊壁鸠鲁(幸福主义伦理学) 芝诺(斯多葛派)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 2. 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1)基督教神学 拉克坦修《神圣的原理》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2)天主教哲学与经院哲学 达米安 贝伦迦尔 安瑟尔谟 高尼罗 阿伯拉尔 《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我的苦难史》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3)英国经院哲学 罗吉尔.培根《大著作》 司各脱(实在论)《牛津评注》 (4)文艺复兴时期 伊耶 乔尔丹.布鲁诺(自然哲学家) (5)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3. 近代哲学 (1)英国经验论之萌芽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绝对君主制》《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 (2)法国唯理论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3)英国经验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4)法国启蒙运动 皮埃尔.贝尔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是以黑格尔终结西方传统哲学为标志的。 近代哲学被康德和黑格尔结束。 4.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主义)《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实证主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古典哲学唯物主义)《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 判》《未来哲学原理.》

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1〕。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治,民主的理想最终成为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苏格拉底认识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们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会意气用事。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建立在个体的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因此,基于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民主”。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权力泛用,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可以随意地否定少数的意见,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更坏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今天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人的多数人,明天则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的多数所随意处置的少数人,这将使社会最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很显然,苏格拉底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民主理论,为近代自由民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说明了无限的民主和直接的民主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多少政客和暴君借民主之名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恐怖政策,最后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他是智者,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他进行大胆扬弃。他是哲人,不媚俗,不屈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并为之勇敢奋斗,直至殉难。不少真正有见地又有悲悯关怀的哲学家都认同并附议这么一种说法:从古到今,有两个人的死影响深远,一为苏格拉底,一为耶稣基督。正是这二人的殉道式的受难,才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从而导致今日人们能尊重理性,宽容不同观点和意见,才有今日的多元繁荣。而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更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广为流传。他因被指控创立新神、不信旧神以及借讲课之名行诱惑教唆青年之实而被判处死刑。当时的雅典有这么一条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如逃出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买命——即用钱赎罪。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出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却都被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1.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2.对于我来说,认识你自己的意义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灵魂。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和牵绊识人们迷失了自我,竞争过度的学习生活使人们无心也无暇欣赏关心别人的内心世界,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喧嚣使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机会也日渐减少,过多不符合人们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东西堆积起来,使人们的心越来越疲惫老化,不愿也没有更大的精力思考,一味沉浸于网络、电视、游戏等对深度思维要求更少的消遣活动中,可能过着一种机械式的没有理想缺乏思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美国一位学者的册子中所提出的娱乐至死现象的浅度延伸。 这样的现状提醒人们现在急需重新拾起照顾好自己心灵的技能。作为人类,同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善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大至人生、职业,小至学习,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在做一件事前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时刻提醒激励自己,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 二、西方哲学史导论学习感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素描像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生平经历。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

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

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原野学号:13121163 摘要: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有的相反则把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追求禁欲主义,还有的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并围绕"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着重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达到幸福的条件、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实施德性教育,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结合,幸福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等,这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关键词:幸福观德性至善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 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和哲学探索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富有奴隶主和自由贫民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温和民主制”的思想,也就是说抑制最富有阶级,扶持贫民,强化中层阶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公正的体制,通过这种公正的体制,城邦生活可以有序、稳定的进行,公民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在拥有了平等权力的同时,公民会完善自身的德性,追求幸福、至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扬弃体现在,苏格拉底虽然关注人自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根据,他的伦理思想仍然具有一种抽象性,并没有把伦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他把关注的目光置于现实社会,人们的各种德性都是根植于城邦生活之中的,也是与城邦生活密切联系的。 二、什么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认知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人和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他的幸福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袁曦 摘要:古希腊哲学是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成果,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苏格拉底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他哲学思想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从其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基本的哲学思想内容及影响三个方面作了论述。从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详细阐述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和他的诘问艺术,最后通过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在理论和生活方面对后世影响,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道德;美德;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背景 “西方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因此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赵林《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问题》)苏格拉底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和那个时代哲学思想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生于BC469年的雅典,当时的雅典正处于希波战争时期。战争胜利后建立起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该同盟的建立使雅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上的发展为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从此雅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苏格拉底是在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元前442年雅典开始由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掌握大权。黑格尔评价伯利克里说“从个人人格力量方面说,没有一个政治家能够比得上他”[1]伯利克里的执政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他的极盛时期。 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是公民政治,伯利克里制定政策平衡公民内部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了公民民主权利。他完善了各种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约复杂的运行机制: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00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执行机关,陪审法庭既参与立法活动也参与司法活动。这种制度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雅典民主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了。这里面有深刻的阶级和社会根源。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2]由城邦的财富是没有自由的奴隶创造的,而奴隶掠夺来的,这样就与希腊其他城邦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其中著名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给雅典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耗和人员伤亡,使雅典城内一大部分人变的像落魄贵族一样。从此雅典的一切矛盾都开始显现出来,政府失去控制,社会失去平衡,繁荣昌盛和和平被饥饿瘟疫和战争所替代。雅典从此

西方哲学史小论文

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2440502 卢玢西方哲学史(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誉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著名的“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也均出于此书,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但全书的精华还远不止于此,我也想就其他智言慧语发表一些浅知拙见。 教你做一个超人。什么是超人?超人其实是相对于现代人类而言的一个概念,查拉图斯特拉说:“猿猴之于人算是什么呢?一个可笑的族系,或是一件耻辱。人之于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由此可见,超人是人类的进一步进化,是人类各方各面得以延伸的新阶段。从当今的科学视角来看,人想要成为“超人”绝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人类的进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同由猿猴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一样,是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的。进化,很难由人的主观意志来控制,人类发展的合理性是在物竞天择中得以证明的。但是尼采的超人理论在当今也被“潜能论”者所证实,人的大部分潜能还在沉睡,潜能的开发成为了当今人类研究的重大课题。故而,我们从超人理论之中应当学到一种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至少在自我世界之中做一个超人。 为什么要做超人?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非要做一个超人?做一个普通而快乐的人有何不可?而查拉图斯特拉给了我们答案:“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一条高悬于深渊的绳索。要从一端越过另一端是危险的、行走于其间是危险的、回头观望是危险的、战栗或踟蹰不前都是危险的。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和完成。我钟爱那些只知为完成而活的人。” 最后之人。尼采创造出了“最后之人”,这个所谓的“最后之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那时,大地将萎缩,而在其上手舞足蹈的那个最后之人亦将使一切变得渺小,他的同类就如跳蚤一样地除之不尽,那最后之人将活得最长久。‘我们已经找到了幸福’那个最后之人如是说。” “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 最后之人,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状态,他们不再发展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人类的各方面超越。在最后之人看来“以前的人都是疯子”,因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大家都希望彼此一样,人人平等。谁要是有别的妄想,就得送入疯人院去。” 他们的生活似乎很轻松幸福,“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而同时“他们依旧工作不停,因为工作是一种消遣;但是仍须小心谨慎,以免有伤身体。” 这显然是人类希望的状态,于是人群们都呼喊着要做那最后之人,不愿意做查拉图斯特拉所谓的“超人”。但是,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是很鄙夷最后之人的,因为在查拉图斯特拉看来,最后之人就是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不再想着要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过得很幸福了——因为他们的确比过去的人幸福。于是他们便保持着他们所自认为的“完美状态”毫无忧患的活着。而人类的惰性使得他们追求这个“最后之人”,他们想达到这一步登天的完美,到达那个理想的状态之后,他们就不需要再努力去争取什么——这的确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在尼采看来,人不应该让自己失去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就是所谓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也许,这是尼采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讽刺和批判,在尼采看来,人类历史没有最终状态,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相似之处,只是尼采的重点放在人的自身发展上,而马克思的重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上。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在我看来,最后之人的生活当然诱人,但是人不能失去前进的目标,因为人类是大自然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doc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 解析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一种心灵的转向。在以前,古希腊的很多智者对于伦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但是苏格拉底通过把哲学的研究转向自我,即所谓的把哲学引到人间,苏格拉底认为自然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自然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把人与自然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苏格拉底创造了灵魂不灭说。在这之前就有了如此的说法,但是之前的人对灵魂的了解较为模糊,并没有具体化或细化。但苏格拉底把灵魂看成一种与物质拥有一种本质不同的实体,人的死亡,不过是这种实体的分散罢了,并没有消失。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他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事物的意见确实随着实践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苏格拉底还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最终的原因,这些想法的确立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还发明助产术,他对于知识的传授不是靠灌输,而是采用一种反问的方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循序渐进的反问,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无知。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

西方哲学史论文——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

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 摘要本文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阐述了其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理想国,而后又提出了孔德和孔子的关于国家模式的设想,最后对这三种理想国家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了不同领域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以及东西方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 关键词理念论;理想国;孔德的国家观;大同社会 看了《2012》以后,不由得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不在了,那么在这个没有我们的世界里,人类存在的痕迹会遗留多久?终有一天,这些痕迹都会灰飞烟灭的,那么,能够永恒流传下来的,恐怕就真的只有那些留存于我们心中的关于生活的那些美好设想了吧。 提到对于未来的设想,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一些大人物也不例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哲学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这些各自领域的优秀人物无不都对理想国家的形式有过设想。下面我就从柏拉图的理念出发,阐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时也对孔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模式,以及孔子的“大同”社会进行了论述。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提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就不得不对他之前的哲学前辈进行探讨。在柏拉图之前,哲学前辈们总是借助对自然界的思索来寻求世界的最本原的那个存在。这样,也就出现了以“水”作为世界本原的泰勒斯,出现了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赫拉克利特,出现了以元素作为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学派,这些哲学家都是从一种具体的、实在的方式探讨是何种物质支撑着世界;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哲学家则是从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方式去探讨世界的本原,如巴门尼德“存在(是者)”。而后经历了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罗泰格拉则将哲学家的视野从自然界扩展到了人自身之上。发展到了苏格拉底,更是将对人的研究深化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德行就是知识”的新主张。在承继其师苏格拉底和前人的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看法,认为“理念”才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与苏格拉底的探究个体的人不同,柏拉图更为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人的理智所注重的方面,他将之称为“理念”。同以前的哲学前辈们一样,柏拉图的“理念”同样具有本原性、绝对性和永恒性;不同于他们的地方在于,柏拉图提到的“理念”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实际真实的存在。以“马”为例,柏拉图认为,“理念”上的马既不是指这匹马,也不是指那匹马,它指的是包含这匹和那匹的所有马的总称,而且它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一匹“理想的”马,这匹马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共同名称“马”的含义。而个体的马之所以是马,是由于它们分有或摹仿了“理想的”马。 二三种理想的国家模式 1 柏拉图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篇一: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为你推荐的名人故事: | | |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许多哲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故事是 哲理最好的出处。苏格拉底身上有许多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作文 栏目为您准备了一篇《苏格拉底的故事》,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篇一: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 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 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 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 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 困扰罢了。 【篇二: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 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 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 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 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 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 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最新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精品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引言:公元前八到五世纪,城邦生活已经显现出了的萌芽。下文来试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就有了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政治哲学的主题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方式,回答了正义如何实现、德性如何可能等相关问题。这一思想萌芽是从神话政治观念中孕育而生的,与城邦政治的早期发展,城邦政治观念的产生和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政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一、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产生的条件 (一)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 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大多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从对神话的解释中解释现实世界。哲学是从神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们运用拟人化的想象对周围种种事物做出朴素的猜测。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也就在神话阶段孕育而生了。 荷马史诗将宇宙内部分成了神、英雄和普通人等几个等级,体现了正义、平等的思想,赫西俄德的神话诗对平等的认识也对古典政治哲学家有所启发。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就有了这样的描述,神把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给予人间的每个人,这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追求,有了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的人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公共生活,这体现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然而这样的表述却是对现实的批判。他们试图通过神话故事观照现实,认为城邦生活应当追求自然正义,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要以自然正义为向度。 (二)城邦政治生活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五世纪,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城邦政治生活已经显现出了政治哲学的萌芽。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其有所信仰,在古希腊,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的共同体就是城邦,城邦有公共的政治空间,广场位于城邦的中心,广场中祭坛的圣火永不熄灭,人们在广场中祭祀、讨论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进行公共的政治生活,他们信仰城邦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规则和制度,以正义、智慧、德性、尊严为共同的信仰。亚里士多德说“离开城邦的人,非神即兽”,人与城邦是连为一体的,城邦利益也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体现了整体主义国家观的萌芽。 雅典城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之后,迎来了民主政治时代的辉煌,公民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对城邦的治理方式有了不同的探索。他们也开始追问城邦中的人在什么意义上才有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过城邦的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城邦作为信仰的共同体,如何实现人的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如何实现自然正义等问题。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我想,大概是我采下它的时候,它已经盛开到了极限,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艳遇。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说:不如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带一支回来就可以。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他,发现他竟在树林里扎起帐篷。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到最好看的花么?柏拉图指着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蒌了。 苏格拉底问:你以为你不摘,它就不会枯萎了? 柏拉图回答:我知道,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要在它还盛开的时候,守在它边上,欣赏它最美的样子。苏格拉底问:那它凋谢了呢? 柏拉图回答:等它凋谢的时候,我会欣然离开,去找下一朵。 这时,苏格拉底满足地笑了: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西方哲学史论文——叔本华

探寻幸福之路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以上文字是摘自百度百科。 由于时间紧迫的关系,笔者只拜读了他的《人生的智慧》一书(1850年《附录与补遗》中的 一部分)而心有所感,因此,对于此人的思想的见解或许会有片面和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能够谅解。 “悲观主义哲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了叔本华的代名词,而作为乐天派的我也差一点儿为此而 放弃选择他作为我这次论文的参考对象。然而,正是了解到他那“欲望乃一切痛苦之源”的思想 与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我还是决心一读他的文章去一探究竟。值得惊喜的是,从这本《人生的智慧》中,我并没有看出他的悲观主义,相反的,它像一盏明灯般给我以启迪,告诉我如何去追求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这如这本书中的引言所说: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刻成为“幸福论”。因此,这本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才能想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方面论说我的一些见解(其中也会掺带自身的经历作为引例)。 泛论幸福 正如叔本华所说: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使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实肯定的。”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和快乐,就是竭尽可能去避免和减少痛苦。而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当我们的各种欲望无限大,而我们所能满足的却十分有限时,痛苦就随之而来了。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尽量的节制甚至是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如果达到这用无欲无求的状态,我们便不会为了失去什么而悲伤难过,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什么而失望。相反的,正因为我们不刻意得去追求或者去争夺什么,那么也许一点点意外所得便会让我们感到惊喜,从而满足和快乐不已。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而叔本华也说: 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除了节制自己的欲求之外,我们还不妨假设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是必然发生的,这样也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因为只有这样,当灾难亦或是不幸降临时我们才能够坦然处之,而当这些得以避免时又会平添我们的幸运之感。即叔本华所说: 经常不时的想象一下那些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巨大不幸和灾难,这倒是一件好事情。 而与我在自身,也有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一直有丢东西的习惯,以前每次我丢了东西都会懊恼、伤心、难过不已。然而如今转念一想,如果把丢东西这些不幸之事当做生活中的必然,那么,即使是丢失了也不会那么可惜,若是失而复得则更是令人欣喜不已,这不是为自己平添了一份幸福感吗?从另一方面想,如果丢失是必然,那么只要这些东西还属于我,还好好的保留着,那就足够让我幸运的了!这也让我在更加珍惜身边的事物的同时还心存庆幸和感恩。我也渐渐感受到了: “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 当然,一个人幸福与否还是要看他自身的态度与感想,即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幸福。只有主观上真切的感觉自己是幸福的,那么其他什么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幸福,不论客观上幸运或是不幸。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因此,获得幸福最关键的便是怀有一颗积极向上且乐观平和的心,坚信我们是幸福着的,那么我们就的确是幸福着的,因为,幸福只与我们自身相关。 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