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家池——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习家池——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习家池——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习家池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极为深厚的文化资源,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湖北省襄樊市历史上曾拥有一座著名的文化名园——习家池,它是东汉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巡幸襄阳,夜里跟习郁一同梦见苏岭山神,于是刘秀命习郁在山中建了著名的鹿门寺。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蠢养鱼的方法,在凤凰山下筑长60步、宽40步的土堤,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山中白马泉水, 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此地三面环袍南望汉水, 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上苍松古柏,蔚然弥望;池边绿柳红桃,长揪老槐, 园内楼馆台榭,粉荷映水,四季风景不歇,白马泉水蜿蜒出山注入洒水,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

据史料记载,习家池最早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一56年),距今巳有1900余年的历史。.汉晋以来乃至于南宋嘉、宝年间及清代都曾多治五年盆建的,习家池牌坊是解放后里建的,胜迹犹存,游人慕名而至不绝,成为襄阳著名游姿胜地。习家池的历史许多史籍均有记载,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宴饮喝得酩配大醉,自称“高阳酒徒”,因此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东晋时著名史学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曾隐居这里,他在此居住期间,不断美化修缮习家园林,以其自然美和建筑美的统一。习家池原有风泉馆、芙蓉台、苍松翠柏、绿柳红桃。亭南有两个小池,一个叫溅珠池,一个叫半月池。但经过千百年漫长岁月,因久不修建,而逐渐荒废。在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间,这里修了一座祠堂,称“习杜祠”,以祀习凿齿、杜甫。清道光年间修缮后,正殿三楹两座,还修有牌楼、门楼等建筑。习家池历经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白马泉、荷花池,六角亭和历代名人碑刻题记多处。

习家池自然环境

习家池景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樊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塞。位于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的文化古城襄阳。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习家池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冷、暖湿空气交替,冬季干燥,夏季温热多雨,四季分明。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林木茂盛,有较高的风景观赏价值。景区内植物多属亚热带区系的科属。其中木本植物多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该区为山地地形,整个景区内地貌较为复杂,幽谷山涧,风景奇秀,由山脉和其形成的山谷组成,主要包括凤凰山、岘首山、观音阁山、铁帽山景区位于凤凰山南麓,“凤凰山,中间小山突起,为凤凰之首。后则大山屏翼,若风两翅然。山多翠黛,霞光掩映,”景区的东部为岘首山,“岘首山为其高可五

步,旧称襄阳有三岘,而此山为首,故直以岘首名之。”铁帽山位于景区的西部,濒临汉江,山体高大,树林茂盛。植被丰富,观音阁山背依铁帽山,面靠汉江,气势宏阔。除了规划范围的自然环境,还有与之风景地区相连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整体。景区北负岘山,濒临汉江,与鹿门山相望。岘山“山不奇而险峻,岭不高而秀雅,”为襄樊的历史文化名山,环境优美,植被茂密,《岘山和孟公韵》诗中描述“岘山风景地,名士几登临”。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为襄阳风光秀美的名胜之区。习家池风景地区的自然环境可谓“群山环抱,一江中流”这些山水共同构筑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自然环境整体,从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建设历程来看,“山”、“水”是构成风景环境的主要特色。

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风景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历史习家池风景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它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主要满足人对自然与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因此对于习家池风景地区的保护与复兴有必要搞清它的历史发展演变,从而发现和总结其特点和经验,挖掘营造智慧。更好的指导我们对于它的保护和复兴。

从史料来看,习家池风景地区从东汉建武元年襄阳侯习郁建立宅院,便开始了风景营建的活动,到两晋时期的发展、唐宋时期的日趋成熟,元明清的持续繁荣,再到近代的衰退,习家池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东汉时期:形成期

据现有史料记载,习家池风景地区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元年,襄阳侯习郁在岘山山麓修建宅院,至三十二年(公元25—56 年)建成。习郁效仿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法,在侧院内开凿长60 步,宽40 步的池塘,引入白马泉泉水,并在池中建钓鱼台,台上筑亭阁,“虹梁飞架,云堤高扶”,蔚为可观。据襄阳县志《重修习家池亭记》记载:“自有此山,便有此泉,秦汉以前,不知其名云何,后汉习氏居其地,有名郁者,凿池其旁。依范蠡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意其若平泉之庄,灵璧之园,此但其源也。”阐述了此件事,习家池园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环境有关。东汉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出现了大量的隐士,他们深受传统天人谐和哲理的侵润,重视居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目光投向了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审美,渴望回归田园的大自然怀抱,充分亨受诗书酒琴和园林之乐趣,纷纷选择自然环境幽美地区,建造宅院,营造园林,并且“有意识地把人工建设与大自然风景相融糅而创为“天人协和”的人居环境,”而习家池位于襄阳城近郊,丘冈逶迤、青山映照、林木佳郁、泉流潺湲,山水环境幽美。居于此建园,城与园居之间,行程适宜,来往方便。自然环境与时代环境促进了习家池风景地区的形成。

两晋时期:发展期

两晋时期,习家池风景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习家池得到了扩建与修缮,新的环境不断增加,相继修建了谷隐寺、观音阁,名士高僧入住增加了习家池的文化气息。使得习家池地区声名远播。

西晋咸宁末年或太康初年。为祭祀西晋名将羊祜,位于岘首山西麓建有羊侯祠。羊祜,字叔子,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泰始五年(269 年),任尚书左仆射,

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襄阳10 年,羊祜为官清俭,办学校,修水利,开屯田,深得民心。其死后家无余财,死讯传到荆州,襄阳百姓莫不痛哭流涕。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羊祜,就在岘首山建祠祭祀,名“羊侯祠”。

西晋永嘉五年至建兴四年(公元311—316 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常在习家池游玩饮酒,乐而忘返,不醉不归,并自号“高阳酒徒”。由于山简是著名“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亦是西晋著名的“名士”,极具时尚风范。时人便将习家池改名为“高阳池馆”。东晋时期,习郁后裔著名的史学家习凿齿在习家池读书立著,撰有《汉晋春秋》。习凿齿晚年还居襄阳,对习家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与修缮。从此,习家池名声大振。

东晋兴宁三年(365 年),释道安大师在习家池附近创建了第一座寺院。因其三面环山,林幽谷深,故名“谷隐”。谷隐寺作为道安创建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这一时期,不仅习家池园林得以扩建与修缮,名声大振,士文化不断发展,而且谷隐寺的修建,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

此外,东晋时期,观音阁始于兴建,相传,当年有僧人用船载金银等物顺江而下,在此遇险船覆金沉。沉船处有凤凰腾飞冲天而去,僧人大惊,决定不再南行,并在此建寺修行,名为“凤林寺”。后又传说,有南海观世音大菩萨仙游来此修炼传经,于是此寺又称“观音阁”。登上观音阁天王殿上举目远眺,面对滔滔汉江,巍巍群山,顿时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唐宋时期:成熟期

唐宋时期,习家池的风景地区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自此期间,环境虽有遭到破坏,但都得以恢复。唐末时期,习家池毁于战乱。后南宋嘉定元年至宝庆三年(公元1208—1227 年),制帅属官尹焕在习家池遗址发现《习池诗》石碑,决定重修习家池,筑堂二十八楹,匾题“习池”;筑寝舍二十八楹,匾题“怀晋”;堂舍外引泉凿池,水上架桥,周边筑围墙,建高门,题匾“习池馆”。对习家池进行了重建,此时期,风景地区发展得以成熟,习家池自晋以后,其周围逐渐形成了寺院群,在谷隐寺附近有白马寺、甘泉寺、砚石寺、卧佛寺、观音阁、凤林寺等,《襄阳府志》称之谓“一里一寺”。如观音阁临江而峙,威严耸立。谷隐寺规模宏大,既有岘山峰林之环抱,又有建于汉代的习家池林的相衬,景色幽美,人潮如流,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唐宋名人孟浩然、皮日休、李太白、杜少陵、曾巩、贾岛、段成式、李廌、连庠等曾游历于此,并留下大量的诗文和墨宝,习家池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名胜。

元明清时期:持续期

元明清之际,习家池地区的风景环境基本上保持原有的规模。仰赖士大夫文人对此处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一直对风景地区的环境进行保护与维护、发展,使得风景地区的环境得以保持它的风貌,清代大文豪王士祯在其《蜀道驿程记》中更加生动的记载:“习家池在岘山南麓,一水泓然下,布文石翠,鉴毛发,溅珠浮水面,与吾郡趵突、珍珠、金钱诸泉相似。”他把习家池水与其家乡山东济南之趵突、珍珠、金钱诸泉相比,可见直至清代,习家池这一私家园林的风光依然是十分优美。该地区依然是地区人们和游客的主要游览场所。明代的钱錞,清代的周凯都曾游历于此,并为此作诗描写了习家池独特的环境之美。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 年)刑南兵巡道聂贤见习家池荒废,决定主持修

缮,在池上筑坛形石台,周围砌石栏,并修长渠,渠上架桥,石台上建一亭,题匾“凤泉”。嘉靖初年,习家池的建筑残损,水塘荒废。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 年前后)副使江汇,重修方塘,整修亭台,并立杜祠,祭祀习凿齿、杜甫。之后,习家池遭遇兵燹,再度荒颓。康熙七年(公元1668 年),总戎杨来嘉对习家池进行重建,亭台耸峙,楼榭参差,桃柳亚墙,芙蓉蔽水,重现了昔日园林美景。乾隆年间,习家池水塘荒没,仅存半规池。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 年),守道王公奉再度修缮池馆及祠庙,供奉释迦、习郁、山简。道光六年(公元1826 年),太守周凯游于池上,见习家池残破不堪,仅剩古屋三间,且已半废。周凯出于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考虑,对习家水池进行修缮和扩建,用作灌溉民田的蓄水池,在池东、西设二石洑,以控启闭。修建后的水池面积为三亩,深七尺,在池上建有亭子和石桥,修葺亭台榭馆。同时,将高阳池馆改为习氏四贤祠,祠内供奉习郁、习珍、习凿齿和山简。同治五年(公元1866 年),习家池再次重建。

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 年)僧人晋寿对谷隐寺进行了修建。大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 年)谷隐寺的僧人等向当地的乡绅民众募捐筹款修复了谷隐寺,对其残破的地方进行修补,缺失的部分进行了重修,尤其是将前殿山墙两旁的神龛、罗汉、观音、韦驮、龙王、牛马二王,以及土神进行了修复。经过当地文人士大夫长期的维修和保护,使得习家池得以日久却常新的状态。一直保持习家池的繁荣景象。

在历史长河中,观音阁虽屡遭战乱和自然侵蚀,但却能够屡毁屡修,尤其是清顺治十四年对其进行了大修,使之得以保存,直到1995 年冬塌毁。

近代时期:衰退期

近代时期,习家池地区的环境开始衰退,自然与人文环境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建国后,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习家池位于城郊,在城市高速发展中,城镇化蔓延到习家池地区,大量民房的建设,侵占了习家池自然环境,采石工业的发展,对习家池风景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人文景观亦是如此,谷隐寺成为了遗址,观音阁也破烂不堪,习家池1960—1980 年间,此处被辟为“干部疗养院”和空军第三野战区医院驻址,将原高阳池馆等建筑大部分拆除,并在原址兴建医院招待所、家属宿舍和库房。尽管,在此期间,习家池风景地区越来越受到了襄阳政府的重视,1957 年,襄阳市又拨款对池内建筑、碑刻等遗存进行了维护。1987 年,襄阳市政府拨款进行过修缮。1992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习家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夏,由台北松山寺返穗轴居住的达法法师倡导,各方僧众、居士努力,经襄樊市及襄城区人民政府批准重修观音阁。2001 年10 月,经上级宗教部门批准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但是,由于之前破坏的影响,习家池风景地区任处于衰败的状态。

习家池在各个时期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东晋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习家池亦益负盛名;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支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C”;晋以后,习家池曾一度荒废南采嘉定宝庆年间曾加以修缮明正德年间,抚民副使聂贤重修;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及今,习家池都是文人墨客和襄阳人春游的最佳去处。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成为中国园林建

筑的典范和鼻祖。

习家池为何是构筑郊野园林的典范:

襄阳城南,有一处曾是仙境般的古代园林,在中国造园史上,在海内外,都曾有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它就是历代文豪武将常去游历、著名园林学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习家池。

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说:“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搜根带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椽飞梁而可度。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花落呼童,竹深留客。任看主人何必问,还要姓字不须题。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韵人安亵,俗笔偏涂。”文中的“构拟习池”,就是指构筑郊野园林,要效法习家池。

去习家池,须到襄阳城南六里风林关下的公路,沿路北爬上一个山坡,山坡上有一条溪流潺潺流淌,水大时,像瀑布奔腾而下,远远地就可看见一条白练,听见瀑布发出的响声。这是白马泉水完好无损时人们常能看到的美好自然景观。

爬上山坡,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冲,人们称它为闫家冲,冲内地平如砥,田畴如画,没有市井的喧嚣,集镇的嘈杂,只有村庄的袅袅饮烟和偶尔的鸡犬之声,仿佛进入陶潜笔下的桃源胜境。夏天,这里清风习习,非常凉爽。冬天,群山挡住了寒风,充足的阳光,产生温室效应,格外温暖,真是一个疗养的好地方。

冲内的白鹤山下,有一组古典建筑,它们是习郁宅、习郁柯、杜甫草堂、四贤祠和六角亭。这些建筑依傍着一个泉眼、一个池塘,那就是著名的白马泉和习家池——又名高阳池。白马泉是沉降泉,泉水由地底深处的岩石中喷涌而出,形成几尺高的水柱,水温恒定,冬天冒着热气,整个习家池上,升腾着薄薄的水雾。泉水又名珍珠泉,从水底喷出一串串的珍珠,和山东济南的趵突、珍珠、金线泉,当阳玉泉寺的珍珠泉,十分类似。

早在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襄阳侯习郁就看中了此处美景。他依照越国大夫范蠡的养鱼方法,在白马泉边修筑了池塘养鱼,建筑了亭台楼阁。这就是构筑郊野园林的典范——习家池、习家园林的由来。习郁非常喜爱习家池。习郁死后,他的墓就建在池塘的北边近旁。习家是襄阳的名门望族,一代一代经营,直到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也居住在这里,进一步美化了这里的园林建筑。他还修筑了白马寺,邀请著名佛教领袖释道安携弟子释慧远等400余众,驻锡寺内,弘法传道,使习家池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佛学研究中心,对日本及东南亚的佛学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东北亚的韩国还仿造习家池,造了一个同名的风景名胜。

此前,名列“竹林七贤”的山涛的儿子山简为征南将军时,曾镇守襄阳,终

日习家池饮酒游乐,大醉而归,称习家池,“此我高阳池也”。襄阳儿歌唱道:“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着白接离。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儿?”李白《襄阳歌》诗云:“落阳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离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蹄。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看来,武将山简在习家池沉醉于山色酒浆的放浪之举,竟成了李白等历代文豪赞美不已的怡情雅趣。

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习家池也是襄樊人春游和来襄樊的客人游历的第一去处。1958年以前,白马泉和习家池等景观都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后来逐步被破坏得残破不堪。但白马泉、养鱼池、芙蓉台、六角亭等遗迹和历代名人碑刻尚在,包括白马泉水,都是可以恢复的。

来到习家池,看到这座离城不太远,群山环抱、依山就势、傍泉掘池、筑台建亭,合乎明代造园学家计成规范的私家郊野园林,联想到它近两千年的历史和在中外造园史学上的重要地位,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端……。1992年,襄樊市人民政府曾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初步整修。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保存和使用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应该早日全面彻底再现其昔日美丽的历史风采,成为海内外学者、建筑专业的学生和游客仰慕观摩的地方。

中国四大类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四大类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园林可以分成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寺庙园林.下面,我们来让探讨这四类园林的风格特色和形成原因. 1 皇家园林 早期苑囿,主要放养动物,以后逐步发展成工作、生活、游玩相结合的花园。按照其所处的位置和规模小,它们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最小的苑囿是利用宫城禁地之中的小块空地,堆叠些假山,种些树木而形成庭院式的花园。位于北京故宫最北边的御花园,便是这类花园的典型。除了御花园外,故宫中还有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西花园(即乾隆花园)等,都是点缀在一片黄色琉璃瓦海洋中的绿洲。宫内苑囿面积均不大,又受到了轴线影响,布局较为规正。 第二类是宫城近旁的苑囿。这类花园往往利用自然的水面或小山营建而成,规模较大,又离宫城较近(常常在皇城之内),游赏方便,很受帝王重视。历史上三国曹操在邺城建的铜雀台苑、隋文帝长安的大兴苑等均是。明清北京皇城内的北海及西苑(即今中南海),也是这类花园。 景山 宫内小花园和宫外苑囿,均处在繁荣的京都之中,往往要受到城市环境的限制,常常不能满足帝王们恣情山水的欲望,因而便在京郊或更远处寻找有山有水、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造园,有的甚至将真山真水包入花园,这就是大型山水苑囿。历史上汉武帝的上林苑、唐明皇的骊山离宫,直到清代京城西北郊的三山五园,都属于大型山水苑囿。

中国十大私家古典园林

中国十大私家古典园林 近日,某知名杂志评选出中国十大私家园林,江苏不出意外有六家私家园林入选,除了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外,明代苏北唯一园林——泰州乔园与扬州个园、何园也位居其中。此外,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省份也各有一处入选。而山西常家庄园成为唯一入选的北派私家园林。 1、王者之气——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木映花承,四时宜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2、桃源惊梦——留园 留园,虽然位居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又尤以奇石众多和建筑布局精巧闻名,但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孤傲在上,园子不大,却实实在在的接着地气,居住、宴饮、憩游、甚至修禅、祭祀,无所不备,犹如一个桃源梦,超然世外,却又脚接地气,拥有世俗的烟火快乐。 留园向来以三绝闻名天下:冠云峰、楠木殿及鱼化石,而三绝中又尤以冠云峰最富盛名。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秀美绝伦。留园的美,须得亲身到园子中去,欣赏太湖石的傲然风骨,在亭台楼榭中品味古人的精巧浪漫。 3、步步生趣——狮子林 如果说,拙政园体现了明时园林建筑的风格,狮子林则是元代园林的典型代表。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岭。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若是你想体验最幽静古典又环环相扣的迷宫,速速去狮子林报到吧!

诗意的中国园林

诗意的中国园林 山野村夫 我在《环境艺术与艺术环境》中说了,中国古典园林可当之无愧地理直气壮地称之为艺术环境。然而,艺术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尽管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最终还是到达不了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无尽止的目标。假如真有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不会周而复始地一代代地无端生出许多艺术家来,因为人们只需不断地复制这件标准的、完美的艺术品就行了,何需这些艺术家们煞费苦心地去白白浪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在我们今天看来,中国园林虽说可称之为艺术环境,却也不例外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的完美统一,但却忽略了人类自身的能力与自我表现,缺少了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宣言与霸气;尽管中国人遵循孔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但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们因走不出自己的生活圈子,故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如:谈到山水,人们习惯把它与“风水”联系起来,从而捆绑自己,无法施展;因中国人感性多于理性,如:面对一块太湖石,他们会吟出一大堆像“骨耸云岩瘦,风穿玉窦空”等等之类的诗句来,并以此自我陶醉自我炫耀,正是这种追求意境的享乐的心理驱使,因而他们只注意园林艺术中的趣味性,却忽略了某些应有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如泳池等;还有,中国人太注重传统及权威,因而在雕塑艺术上几乎千篇一律地尽是龙凤狮虎及鬼神之类地落于俗套。 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不足,仅代表我的一家之言。其实,有些不足之处也正是它的亮点——正因为中国园林里没有西方人镇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霸气,使得游园的人能够在有限的人为空间里感悟到无限的宇宙空间,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就是这个意思,能让人通过眼前的景物徒然生出许多联想许多情感来;因感性多于理性,趣味性多于功能性,使得中国园林较西方园林更能使人深刻地感悟自然,直接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从而获得身心愉悦;至于雕塑艺术的雷同,即更能代表并体现民族特色,突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我经常说,在中国园林里,园林与诗词歌赋及绘画艺术是相关联的,它们的共同点是情与景的统一。这与西方园林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园林中多见于天人不一的情与景的相互对立,而中国园林即通过亭台楼阁景墙园门漏窗假山水池园路等等一系列人文景观,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合理地布置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利用声影光香等虚景,使游人于有限中充分体味无限,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等等深刻的哲理。 诗歌、绘画的意境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的构成,而园林的意境是由实物

中国私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私家园林发展史 姓名:杜晓茜 学号:201003144 专业班级:园林10.1

摘要:在中国传统古建中,私家园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传统诗画有着密切的关系。私家园林的诗情画意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人们陶醉。 关键字:私家园林人工山水园诗情画意苏州园林 中国私家园林的出现稍晚于皇家园林,汉代才出现模仿皇家园林的私人府池。到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些文人雅士为避祸而隐居田园或遨游山水。同时,山水画和山水文学的出现,对后世私家园林的建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私家园林的雏形是西汉末年出现的庄园,西汉时期萌芽的世家大族到魏晋时期已演变成豪门望族,他们拥有的庄园面积巨大。这些庄园拥有大片的土地、林木、池塘,牛羊成群,僮仆成军,闭门可以为市。这里成为当时隐士们的政治避风港。从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庄园主的经济状况是很富裕的,而且生活极富“小资”情调。东晋名士谢灵运曾在《山居赋》中写到自己的庄园:四面环水,东西有山,有林木、田地,更有特地为僧人修建的讲堂和禅室,其富庶程度可见一斑。但这时的住宅,在其附近并没有模仿自然的人工山水,只是选址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处。 从南朝开始出现了营建人工山水的宅邸,如南朝其实的孔珪曾在宅内造园。列植桐柳,多构山泉。整体来说,这个时期的文人隐逸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归隐的自然山水现在已被人工山水所取代,而文人雅士们则在人工山水园里恣意聚会欢乐。同时,园林的规模也大幅度缩小。自此,私家园林开始了模仿自然山水之路。 从六朝到隋唐的庄园相较于前朝在功能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除了提供生活必需品之外,还多了很多有游赏功能的建筑。唐代是诗与画高度发达的时期,这必然会对造园艺术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私家园林独具的诗情画意也大多形成与此时。这个时期的园林主人把风景与人生、社会联系思考,使园林情景交融,产生深邃隽永的意境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与魏晋氏族蓄养众多奴仆的庞大庄园已有很大不同,它主要是作为居住及游憩之地的园林,是在一个规模较大的自然山水园的基础上适当经人工加工而形成的人工山水景观。王维以诗人的眼光进行修缮完美,使之浑然天成。

中国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中国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其在中国艺术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园林艺术除了有美化功能、居住功能、生态功能外,还能够体现人文意境,让造园者、居住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升华,本文将从人文意境这一方面浅析中国园林。 中国在其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无论是书法、绘画、诗歌还是舞蹈,都蕴含着中国哲学独特的意蕴。由于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国家,自然掌握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生活富足,所以中国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之心。这份崇敬之心渐渐地演化成哲学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至臻境界。而在园林中,这一思想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不去刻意的改造自然,而是依靠自然的景象,以景生情。中国园林常常是从大自然中来找寻美感,布局、配置、挑选植物都追求顺其自然,重点显示自然天成的美。构建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所迸发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建筑艺术。造景时,一般都不是单纯的为了形成一个景象而去设置,而是将山水自然植物的美与人的道德情操交织在一起,通过意境来让人产生更多的审美体验。 中国园林在造园中常用几种手法,如“小中见大”、“欲露先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化虚为实”等来巧妙的体现其中意境。举例来说,“小中见大”就是中国园林非常常用的造园手法,让人先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用假山、草木等将空间分隔,体现一种“曲径通幽处”的美,通过空间的变换给人非常多的遐想,让游览者有更丰富的空间享受。中国的园林美,从不是单独孤立的,它通过景致的叠加让整个园林形成一幅和谐的图画。与此有相似之处的还有“景墙开窗”的手法,通过在园林的墙上设置花窗,并且让窗户镂空,雕刻出图案,让人能够透过窗户缝隙窗外的美景,让人感觉别有洞天。“欲露先藏”也是非常常见的抑景手法,中国人讲究含蓄的美,不主张一览无余。造园者常常通过假山等物将后面的景色隐藏起来,半藏半露,让整个园都非常的层次鲜明。本课讲解的拙政园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中国园林同时也讲究虚实相生的结构美,用虚景衬实景,用实景勾人无限想象。这一手法主要通过在园林中建造亭子、开窗、走廊,借外景体现。闭合是实,敞开是虚,虚实结合让整个园林显得更为灵动,意境更为丰富辽阔。比如四大名园中的留园,整体布局前宅后院。用楼阁、假山、池塘和建筑水体有机结合,同时又在布局上采取极其不均匀的布局,紧密和稀疏结合,让园林外观轻巧玲珑,在有限的空间中留出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 中国园林非常讲究“情景交融”,景色和人的情感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景色是自然,情感属于人,用景色触发人的情感。景物的重点不在于其是否逼真,而是在于其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景色激发人无限的想象。事实上,中国园林中意境的重点不在景色有多逼真,而是在于景是否能和情感融合,这也和历史上造园者的境遇有关。中国历史上私家园林的主要造园者是不得志的文人志士,他们在官场上不能被赏识,于是选择了用园林中的一草一木来诉说自己的情感。园林中的物,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而是他们情感志向的载体,蕴含着、依托着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在失望中渐渐超越了自己,在园林这一方净土中找寻到了心灵的休憩,返璞归真,追求清雅,在自然中领悟人生真谛。因此,在中国园林中也常见一些元素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意境,以下将举例说明。 在中国园林中,最常见的元素有梅兰菊竹这花中四君子,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表征意义。梅花象征着傲骨,不畏严寒在寒冬中绽放。兰花象征着清雅,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子刚正不阿,虚心好学,高风亮节,是君子的象征。而菊花虽美,却不愿意和百花争艳,自有一股恬淡。园中的植物象征,也代表着造园者的内心追求。雨也同样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元素,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意义。雨有很多种,有刚毅的雨,也有柔美的雨;有

苏州园林四大名园介绍

[标签:标题] 篇一:四大名园 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及留园; 另外,有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 江南四大名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个园或南京瞻园; 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 留园;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何园,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 “苏州园林甲天下”,其造园的思想及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苏州园林突出和强调的“模山范水”,与近在咫尺的独特的自然山水其实 是息息相关的。苏州园林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体现,也恰恰就在于文人(尤其是画家) 对造园过程的参与和设计。所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与中国画的原理和技法从来是一脉相承的。苏州园林开创并形成了“真山真水”与“假山假水”之间高度的融通与和谐,丰富了人们认识 自然、亲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陈从周说:“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尽苏州山水和苏州园林之妙,也为苏州园林文化之真谛。 拙政园* 在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 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 取“拙政”二字为园名。 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60多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 三部分。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 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狮子林在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1342年) 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像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 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 襄的书法;文于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艺圃在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文徵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 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 1 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 园林的格局。 沧浪亭在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 之一。传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诗人苏舜钦买下别 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 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

中国十大私家园林

中国十大私家园林(组图) 近日,某知名杂志评选出中国十大私家园林,以下—介绍十大私家园林的特色之处。 1.书香古韵——古莲花池 莲池自古就环水臵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 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中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 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清雍正十一年在莲池北部建直隶省最咼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如章学诚、祁韵士、张裕钊、吴汝纶等,开设西文、东文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

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2.雅致古朴一一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华盖里,为我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素有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盛誉。其布局既能吸取苏州园林艺术精华,又能因地制宜,环境以清幽自然、秀丽典雅见称。 清晖园以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园内叠石假山,曲水流觞,曲径回廊,景趣盎然。银杏千秋,百龄龙眼,玉棠春瑞,沙柳飘扬。闲步曲桥喜看金鲤碧波嬉戏;徐行花径,好赏绿树时

花扑面。时而庭园内传出袅袅弦歌,听一粤曲,令人心清耳悦,如醉 如痴。 3.晋商辉煌一一常家庄园 作为中国北派最大的私家园林,常家庄园位于山西榆次。常家,是清代驰名中外的儒商望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遂成富甲海内之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之第一世家。 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在自己的故乡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现在,随我来看看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各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吧!:苏州拙...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现在,随我来看看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各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吧! :苏州拙政园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因此,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苏州留园 1)、顺其自然,布局灵活 留园的平面布局采取不规则的形式,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许多曲折而富有变化的风景。园内以假山、树木、房屋、走廊、围墙等阻隔视线,采用曲桥、曲径、曲廊,是人几经曲折还未窥见全园之貌,步移景异,耐人寻味。 留园整体布局以中部为主,主要厅堂又在东部,但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仍为全园精华所在。由此看来,中国园林通常都是采取以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突出重点这一构图原则的。 2)、小中见大,大中有小

中国园林的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的艺术意境 摘要: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关键词:历史溯源,意境,创作方法。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

中国名胜_四大名园、四大名山、七大古都、十大寺庙等

中国四大名园: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个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分别为: 1、拙政园(江苏省苏州市)编号121-74 2、颐和园(北京市海淀区)编号122-75 3、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编号123-76 4、留园(江苏省苏州市)编号124-77 中国七大古都: 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1、北京(战国时的燕“燕京”、五代时的前燕、金、元、明、清) 2、西安(12朝: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3、洛阳(九朝古都:东周、东汉、曹魏、武周、西晋、北魏、后梁、后唐、后晋) 4、开封(七朝古都:战国魏惠王“大梁”,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汴京”) 5、南京(六朝古都:三国孙吴“建业”、西晋、东晋“建康”、南朝的宋、齐、梁、陈及南唐,太平天国“天京”)(注:战国时称“金陵”,元末明初朱元璋改“应天”) 6、杭州(吴越、南宋“临安”) 7、安阳(殷墟,商“大邑商、天邑商、商邑”) 中国四大古城: 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有“金五台、银九华、铜普陀、铁峨眉”之称。 佛教四大丛林: 江苏南京栖霞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国内佛教的“四大丛林”。 禅宗四大丛林: 宁波天童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 我国十大风景名胜: 1、万里长城 2、桂林山水 3、杭州西湖 4、北京故宫 5、苏州园林 6、安徽黄山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园、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传统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其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内容,颐和园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它的意境? 一以山水为主题。颐和园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运用大量的山石和水体,化物象为意象,把物镜幻为意境。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成要素。颐和园对这些东西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园林的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惟其如此,颐和园这样的大型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表现出来“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颐和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借助自然山水,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主旨,牧笛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而又不失于自然生态的天成之趣。 二应用诗画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中国造园与诗、画之间关系之密切,历史悠久。“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早已形成。甚至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花架的币种、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以为造园的粉本。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游动”,即在游动、进行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我这一特性,运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表达意境。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商的匾额或者是物镜破那个的刻石等文字来“点题”,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园林意境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匾额和对联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即可”触景生情”.因此,园林的重要建筑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它们的文字点出了景物的精粹所在。如颐和园内临湖坐东朝西的“夕佳楼”和南湖岛上的三座牌楼题额,东牌楼为“凌霄”、“映日”,南牌楼为“彩虹”、“澄霁”,西牌楼为“镜月”、“绮霞”。它们分别描绘了在祠前广场上所能见到的四时风景:晨间高耸的云雾与红日的映照;雨后彩色的霓虹和空澄的云霁;黄昏时满天的彩霞和夜晚时水静如镜的湖水中映出的明月。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 美讯在线网2009年01月05日16:17 人气指数:843 来源:互联网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论”,他将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相对而言,物境为实,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可以被大众普遍体验与感知;情境、意境为虚,依赖于人对物境的体验和感知而存在,并具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当某种体验与感知能得到大众的共鸣达成共识时,美的意境就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并具备了雅俗共赏、流芳千古的条件,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境界。 厦门“嘉园”园林景观 现在“意境”一词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一般情况下,“意境”指作品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式诱发和拓展出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意识形态的境界和情调的表现。园林是一门的造“境”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石亭榭花木水体等元素的营建了有形的物境,

在物境之上追求造园意境。通过对有形的园林景物的创造,托物言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征。这里意(联想、心思、感情等体验与感知)和境(构筑物、景物、风景等客观物体)是构成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我们可以根据其相互生成的关系来简述我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 1、从物境到意境——通过形式美感的营造直接以物境塑造意境。山自无言水自无语,然而山水无情人有情,中国文化历来精于托物言志,如用蓬莱、赢州、方丈三山表达对神仙的向往,北海、颐和园、西湖都在湖中置岛模拟仙山;用松梅竹来表达文人的品行高洁。而古典园林中对孤赏置石的品鉴和运用,堪称用物境的形式美营造意境美的典范。园林的名题如匾额、楹联等也是从物境到意境的重要表达手法。 2、从意境到意境——预先设定园林的意境,通过对物境形式美的营造达成意境的展现。文人雅士们为表达自己大隐于市、却依然意在朝廷的志愿,常常筑园结庐,广结同类以造声势。如沧浪亭、拙政园都是因意筑景,以景引意,意得于境的营建过程。古典园林还擅长巧妙地运用缩影来完成从意境到意境的表达方式。 3、缩影:园林通过模拟实物景观或神话传说等理想境界表达个人志趣和对美好生活的遐思、移情、憧憬。缩影是从意境到意境的特例。同样是因意筑景,以景引意,意得于境的过程。特别的是缩影的“意”来源于真实存在的景观、自然风光,或者是有据可查、有源可究的历史文化遗存。缩影也要求造园之先预设定好主题,王昌龄的《诗格》有:“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的句子,造园与诗画同理,要造好山水,只有当山水“神之于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了然境象”的物境意象成竹在胸后,才能设计建造得出可以产生悠远意境的优秀山水园林。因此,缩影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拷贝,而是从蕴涵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美好意象中提炼、加工的具象形式表现,是“形未成而意先生”的形式美和意象美的整合,超出形式美的物境之上,是对意象美的传达和再现。

世界四大园林树木

世界四大园林树木-银杏树 银杏Ginkgo biloba 学名Ginkgo biloba L·别名公孙树,白果树。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因此植物学家们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我国园艺学家们也常常把银杏与牡丹、兰花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把它尊崇为国树。 科属银杏科,银杏属。 观赏特性:落叶大乔木,高可达40米;树冠幼时为圆锥形,老后多呈广卵形。主枝斜出,近于轮生,枝有长短枝之分。叶扇形,有二叉状叶脉,顶端常2裂,基部楔形,有长柄;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雌雄异株,球花生于短枝顶端的叶腋或苞腋;雄球花呈柔夷花序状,雌球花有长梗,顶端有1一2个盘状珠座,内生1枚胚珠。种子呈核果状,椭圆形,径2厘米,熟时呈淡黄色或橙黄色,有白粉。花期4一5月,种子成熟期9一10月。 生态习性:我国特产,适应范围很广,在年平均气温10一18℃,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2O℃,年雨量600~1500毫米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最好。阳性树,不耐阴,在背阴处树冠发育不良;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值为4·5一8的酸性土至钙质土中均可生长良好,而以中性土或微酸性土最为适宜;较耐旱,不耐积水;对大气污染有一定的抗性。银杏为深根性树种,抗风、抗火;寿命极长,生长较慢。银杏树为高大落叶乔木,躯干挺拔,树形优美,抗病害力强、耐污染力高,寿龄绵长,几达数千年。它以其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 ===== 银杏的价值===== 1. 银杏浑身是宝,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多种用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科、经济、药物和生态利用价值 银杏科研价值: 银杏树是世界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第四世纪冰川以后成为我国独特的树种,在学术界一直被誉为“活化三古”。郭沫若称之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明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珍奇”,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恒古的证人”。 2.银杏果价值:银杏果为上等干果,营养丰富,味道甘美,药食俱佳 A、银杏果的食用价值:银杏种仁中含有淀粉、粗蛋白、核蛋白、粗脂肪、蔗糖、矿物质、粗纤维等,是高档滋补果品。 B、药用价值:自古医食同源。银杏作为食疗用品,滋补保健已有悠久历史。 银杏叶价值:银杏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中国有关专业机构和药科大学等单位检测,其主要成分黄酮甙可达35%以上,总萜内酯可达10%以上,其中白果内酯可达3.5%以上,银杏酸<5ppm,干燥失重,炽灼残渣,重金属含量驻卫生学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3.银杏木材价值:银杏木材质地优良,易干燥,速度快,不翘裂,兼有特殊之药香味,素有“银香木”之称。切削容易,切面光滑,油漆后光亮性良好。胶粘容易。握钉力弱,不劈裂。常用于建筑、癫狂、镶嵌、各种雕刻工艺、高级文化和乐器用品以及工业特殊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概述 (1)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 (1) 2.1中国古典园林 (1) 2.2意境的整体生成 (2) 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2) 3.1.1园林意境的生成 (2) 3..1.2园林意境的内涵 (3) 3.2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4) 3.2.1传统文化的蕴涵 (4) 3.2.2特色空间的营构 (5) 3.2.3第四维度的园林意境营造 (7) 第四章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意义·8

第一章绪论 1.1 概述 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我国环境景观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带来冲击。谈及园林,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园林从围墙中走了出来,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从传统的庭院、公园,到广场、道路,厂区、学校,再到风景名胜,甚至整个大地都成为设计范畴。丰富的新兴材料的运用以及更加合理、科学的营造方法使今天的园林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局面[1]。 中国古典园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世界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世界园林有着深刻的影响。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文学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交相辉映。“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绘画文学等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中,和古典园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由于包含了诸多与人类精神关联的因素,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寻求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关联无疑既能满足这种审美上转变,又同时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求暗合,因而更具有普遍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古典园林意境的研究,将其与现代景观审美相结合,运用于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促进中国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以便在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景观设计趋同化与本土文化的消亡的时代背景下顺利的实现文化上的突围与复苏。还能增强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认识,引导现代人的景观审美情趣。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 2.1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 世纪奴隶社会末期开始,到19 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结束,经历了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几千年绝少外来文化影响的环境下,日益精密、细致的自我完善,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体系,成为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完整体系当中也包含了不同的类型,但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共性和个性组成了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共同特特征,特点鲜明,始终未脱离“自然美”与“意境美”[3]。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做装点,这些都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利用或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在对原始状态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加工,从而提炼出一个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典型化的自然,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之多,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中的主题,成为构图中心,对自然风景起标胜引景的作用,将自然山水点缀得更富有民族特色。明

中国私家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私家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或几个景点;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清高风雅,淡素脱俗。私家园林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 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水面建设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修身养性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清高风雅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造园手法 5.在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 历史价值: 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清醒选择。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世道一旦清明,明君一旦出现,他们就可即刻复出。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也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而不必假皇权的中介了。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等)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这时的半亩方园就成了“孔颜乐处”。失意的士大夫们便可“文酒聚三楹,晤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来源:商都bbs 时间:2009-02-06 16:40:17 Tag: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意境美点击:1790 评论:0 查看核心提示:运用乔灌木、藤木、花卉及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材料,通过设计、选材、配置,发挥其不同功能,形成多样景观,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花镜》)康熙和乾隆对承德避暑山庄72 景的命名中,以树木花卉为风景主题的,就有万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再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来源:商都bbs 时间:2009-02-06 16:40:24 Tag: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中国园林点击:435 评论:0 查看核心提示: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二、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二)隔。或筑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