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5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也简称集。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x+=的解;

(4)方程210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4.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 N;(2)0 N;

(3)-3 Z;(4;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

例2.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21,,33m m m --, 若3∈P 且-1?P ,求实数m 的值。

(三)、课堂练习:课本P 5练习1;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五)、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

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

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

1,2,3,4,5,......

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

20;

20.

x y

x y

+=

?

?

-=

?

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

x A p x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

3;

1.

x y

x y

+=

?

?

-=-

?

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x|

4

3

x

∈Z,x∈N},则它的元素是。

4.已知集合A={x|-3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3.4题;

2.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 Q ; -1.5 R 。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1,2,3}A =,{1,2,3,4,5}B =;

(2){}C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女生,{}D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学生; (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 子集的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记作: ()A B 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如:(1)中A B ? 2. 集合相等定义:

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B A ??且,则A B =。 如(3)中的两集合E F =。 3. 真子集定义:

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或B A )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如:(1)和(2)中A B ,C

D ;

4. 空集定义: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0; 0 ?; ? {}?; {}0 {}? 思考2:课本P 7 的思考题 5. 几个重要的结论: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说明:

1. 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

2.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B

A

(二)例题讲解: 例1.填空:

(1). 2 N ; {2} N ; ? A;

(2).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8,x ∈N},则

A B ; A C ; {2} C ; 2 C

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a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若集合{}

{}260,10,A x x x B x mx =+-==+= B A ,求m 的值。(m=0或11

32

或-)

例4.已知集合{}{}25,121A x x B x m x m =-<≤=-+≤≤-且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m ≥)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7练习1,2,3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5题; 2. 预习集合的运算。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已知A={1,2,3},S={1,2,3,4,5},则A S ;{x|x ∈S 且x ?A}= 。 2.用适当符号填空:

0 {0}; 0 Φ; Φ {x|x 2+1=0,x ∈R}

{0} {x|x<3且x>5}; {x|x>6} {x|x<-2或x>5} ; {x|x>-3} {x>2} 二、新课教学

(一). 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

思考: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 (1){1,3,5}A =,{}{2,4,6},

1,2,3,4,5,6B C ==;

(2){}A x x =是有理数,{}{},B x x C x x ==是无理数是实数;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union set )。记作:A ∪B (读作:“A 并B ”),即

{},A B x x A ?=∈∈或x B 用Venn 图表示:

这样,在问题(1)(2)中,集合A ,B 的并集是C ,即 A B ?= C

说明:定义中要注意“所有”和“或”这两个条件。 讨论:A ∪B 与集合A 、B 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A ∪A =

, A ∪Ф= , A ∪B B ∪A A ∪B =A ? , A ∪B =B ?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A ={x|x>3},B ={x|x<6},则A ∪B = 。

2.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

A ∩

B ={x|x ∈A ,且x ∈B}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与B 的交集)

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

讨论:A ∩B 与A 、B 、B ∩A 的关系?

A ∩A = A ∩Ф= A ∩

B B ∩A A ∩B =A ? A ∩B =B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6},则A ∩B = 。

A B

A(B)

A

B

B

A

B A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5)设集合{}{}12,13A x x B x x =-<<=<<,求A ∪B .

变式:A ={x|-5≤x ≤8}

例2.(课本例7)设平面内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L 1,直线2l 上点的集合为L 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1l ,2l 的位置关系。

例3.已知集合{}

{}

222190,

560A x x mx m B y y y =-+-==-+=

{}

2280C z z z =+-=是否存在实数m ,同时满足,A B A C ?≠??=?? (m=-2)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1,2,3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引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注意数轴在求交集和并集中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6,7;

2、 预习补集的概念。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 (2)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U C A ”的涵义; (3)会求已知全集的补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及数轴的应用。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2. 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 交集和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 讨论:已知A ={x|x +3>0},B ={x|x ≤-3},则A 、B 与R 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思考: 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

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 、A 、B 有何关系?

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B 是集合U 中除去集合A 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一) . 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1、全集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记作U ,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2、补集的定义:

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记作:U C 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

{},U C A x x U x A =∈?且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讨论:集合A 与U C A 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Venn 图分析 ,

,()U U U U A C A A C A U C C A A ?=??==

,

U U C U C U =??=

巩固练习(口答):

①.U={2,3,4},A={4,3},B=φ,则U C A = ,U C B = ;

②.设U ={x|x<8,且x ∈N},A ={x|(x-2)(x-4)(x-5)=0},则U C A = ; ③.设U ={三角形},A ={锐角三角形},则U C A = 。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8)设集{}{}{},1233456U x A B ===x 是小于9的正整数,,,,,,,求U C A ,U C B .

例2.设全集{}{}{}4,23,33U x x A x x B x x =≤=-<<=-<≤集合,求U C A , A B ?,,(),()(),()(),()U U U U U U A B C A B C A C B C A C B C A B ?????。 (结论:()()(),()()()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例3.设全集U 为R ,{}

{}

22120,

50A x x px B x x x q =++==-+=,若

{}{}()2,()4U U C A B A C B ?=?=,求A B ?。 (答案:{}2,3,4)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4 (四)、归纳小结: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 图)。 (五)、作业布置:

习题1.1A 组,第9,10;B 组第4题。

1.1 集合复习课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提问:什么叫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如何表示?3.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集合?有何性质?

3.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集合问题的解决方法:Venn图示法、数轴分析法。

二、讲授新课:

(一)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1:设U=R,A={x|-5

U A 、C

U

B、

(C

U A)∩(C

U

B)、(C

U

A)∪(C

U

B)、C

U

(A∪B)、C

U

(A∩B)。

(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

说明: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

例2:全集U={x|x<10,x∈N

+},A?U,B?U,且(C

U

B)∩A={1,9},A∩B={3},(C

U

A)∩(C

U

B)={4,6,7},

求A、B。

说明: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图示法、观察法。

(二)集合性质的运用:

例3:A={x|x2+4x=0},B={x|x2+2(a+1)x+a2-1=0}, 若A∪B=A,求实数a的值。

说明:注意B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要注意判别式。例4:已知集合A={x|x>6或x<-3},B={x|a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x|-21},A∪B={x|x+2>0},A∩B={x|1

2.P={0,1},M={x|x?P},则P与M的关系是。

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人。

4.满足关系{1,2}?A?{1,2,3,4,5}的集合A共有个。

5.已知集合A∪B={x|x<8,x∈N},A={1,3,5,6},A∩B={1,5,6},则B的子集的集合一共有多少个元素?

6.已知A={1,2,a},B={1,a2},A∪B={1,2,a},求所有可能的a值。

7.设A={x|x2-ax+6=0},B={x|x2-x+c=0},A∩B={2},求A∪B。

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 B={-2,0,1},求p、q。

9.A={2,3,a2+4a+2},B={0,7,a2+4a-2,2-a},且A B ={3,7},求B。

10.已知A={x|x<-2或x>3},B={x|4x+m<0},当A?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有关运算,并进一步巩固了Venn图法和数轴分析法。

(五)、作业布置:

3.课本P14习题1.1 B组题;

4.阅读P14~15材料。

1.2.1函数的概念(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的概念:

思考1:(课本P15)给出三个实例:

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2

=-。

h t t

1305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15图)

C.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16表)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记作:

:f A B

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1)一次函数y=ax+b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0时,值域

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值域244ac b B y y a ??-??=≤??????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是{}0x x ≠,值域是{}0y y ≠。 (二)区间及写法:

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1)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

(3) 满足不等式a x b a x b ≤<<≤或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a b a b ;

这里的实数a 和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数轴表示见课本P 17表格) 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

我们把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 +∞+∞(](),,,b b -∞-∞。 巩固练习:

用区间表示R 、{x|x ≥1}、{x|x>5}、{x|x ≤-1}、{x|x<0} (学生做,教师订正)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函数2()23f x x x =-+,求f(0)、f(1)、f(2)、f(-1)的值。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解析

基本初等函数 一.【要点精讲】 1.指数与对数运算 (1)根式的概念: ①定义:若一个数的n 次方等于),1(*∈>N n n a 且,则这个数称a 的n 次方根。即若 a x n =,则x 称a 的n 次方根)1*∈>N n n 且, 1)当n 为奇数时,n a 的次方根记作n a ; 2)当n 为偶数时,负数a 没有n 次方根,而正数a 有两个n 次方根且互为相反数,记作 )0(>±a a n ②性质:1)a a n n =)(;2)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 3)当n 为偶数时,???<-≥==) 0() 0(||a a a a a a n 。 (2).幂的有关概念 ①规定:1)∈???=n a a a a n ( N * ;2))0(10≠=a a ; n 个 3)∈=-p a a p p (1 Q ,4)m a a a n m n m ,0(>=、∈n N * 且)1>n ②性质:1)r a a a a s r s r ,0(>=?+、∈s Q ) ; 2)r a a a s r s r ,0()(>=?、∈s Q ); 3)∈>>?=?r b a b a b a r r r ,0,0()( Q )。 (注)上述性质对r 、∈s R 均适用。 (3).对数的概念 ①定义:如果)1,0(≠>a a a 且的b 次幂等于N ,就是N a b =,那么数b 称以a 为底N 的 对数,记作,log b N a =其中a 称对数的底,N 称真数 1)以10为底的对数称常用对数,N 10log 记作N lg ; 2)以无理数)71828.2( =e e 为底的对数称自然对数,N e log ,记作N ln ; ②基本性质: 1)真数N 为正数(负数和零无对数);2)01log =a ;

新课标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全集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阅读课本P-P内容 23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课本P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3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高一数学必修一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已知集合{}{}0,1,2,2,M N x x a a M ===∈,则集合 M N =( ) A 、{}0 B 、{}0,1 C 、{}1,2 D 、{}0,2 2、若()lg f x x =,则()3f = ( ) A 、lg 3 B 、3 C 、3 10 D 、103 3、函数2 1 )(--= x x x f 的定义域为( ) A 、[1,2)∪(2,+∞) B 、(1,+∞) C 、[1,2) D 、[1,+∞) 4.设 12 log 3a =,0.2 13b =?? ???,1 32c =,则( ). A a b c << B c b a << C c a b << D b a c << 5、若210 25x =,则10x -等于 ( ) A 、15- B 、15 C 、150 D 、 1 625 6.要使1 ()3 x g x t +=+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则t 的取值范围为 ( ) A. 1t ≤- B. 1t <- C.3t ≤- D. 3t ≥- 6、已知函数()2 13f x x x +=-+,那么()1f x -的表达式是 ( ) A 、259x x -+ B 、23x x -- C 、259x x +- D 、 21x x -+ 7、函数2,0 2,0 x x x y x -?????≥=< 的图像为( )

8.函数y =f (x )在R 上为增函数,且f (2m )>f (-m +9),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3) B .(0,+∞) C .(3,+∞) D .(-∞,-3)∪(3,+∞) 9、若() 2 log 1log 20a a 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1a << B 、1 12 a << C 、 102a << D 、1a > 10.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f x 满足(1)()f x f x +=-,且当x ∈[1,0]-时()12x f x ?? = ??? , 则2(log 8)f 等于 ( ) A . 3 B . 18 C . 2- D . 2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1.当a >0且a ≠1时,函数f (x )=a x -2-3必过定点 . 12.函数y =-(x -3)|x |的递减区间为________. 13 、在2 2 1,2,,y y x y x x y x ===+=四个函数中,幂函数有 个. 14、已知 ()()2 212f x x a x =+-+在(],4-∞上单调递减,则a 的取值的集合是 . 15.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 2 ()2f x x x =-,则()y f x =在x<0时的解析式为 .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1 2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3 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4 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5 课型:新授课 6 课时:1课时 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8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9 于”关系; 10 (2)牢记常用的数集及其专用的记号。 11 (3)理解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2 (4)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13 法)描述不同的问题。 14 2.过程与方法 15 (1)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16 程,深入理解集合的含义。 17 (2)学生自己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18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9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20 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21 教学过程: 22 一、引入课题 23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24 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25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26 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27 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28 阅读课本P 2-P 3 内容 29 二、新课教学 30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31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32 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33 总体。 34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35 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36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37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必修I 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设集合{}{}{}1,2,3,4,5,1,2,3,2,5U A B ===,则()U A C B =( ) A 、{}2 B 、{}2,3 C 、{}3 D 、{}1,3 2、已知集合{}{}0,1,2,2,M N x x a a M ===∈,则集合 M N ( ) A 、{}0 B 、{}0,1 C 、{}1,2 D 、{}0,2 3、函数()21log ,4y x x =+≥的值域是 ( ) A 、[)2,+∞ B 、()3,+∞ C 、[)3,+∞ D 、(),-∞+∞ 4、关于A 到B 的一一映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一一映射又叫一一对应 ② A 中不同元素的像不同 ③ B 中每个元素都有原像 ④ 像的集合就是集合B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在221 ,2,,y y x y x x y x ===+=,幂函数有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已知函数()213f x x x +=-+,那么()1f x -的表达式是 ( ) A 、259x x -+ B 、23x x -- C 、259x x +- D 、21x x -+ 7、若方程0x a x a --=有两个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 B 、()1,+∞ C 、()0,1 D 、? 8、若21025x =,则10x -等于 ( ) A 、15- B 、15 C 、150 D 、 1 625 9、若()2log 1log 20a a 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高一数学必修一综合试卷

高一数学周测卷 一、选择题 1.设全集{}1,2,3,4,5U =,集合{}1,2A =, {}2,4B =,则()U C A B ?=( ) A. {}1,3,4,5 B. {}1,4 C. {} 3,5 D .{}1,2,4 2.设函数f (x )=21,1,2,1,x x x x ?+≤? ?>??则f (f (3))=( ) A .15 B .3 C .23 D .139 3. 函数()ln(1)f x x = -的定义域为( ) A .[)2,1- B .(]2,1- C .[2,1]- D .(1,)+∞ 4.下列函数中在区间()∞+, 0上是增函数的是( ) A. 2 x y -= B.x y 1= C.x y ?? ? ??=21 D. x y 2log = 5.已知幂函数()y f x = 的图象过点1,22?? ? ??? ,则()4f 的值为( ) A . 1 4 B .2 C .4 D . 116 6. 已知()y 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0x >时,()22x x f x -=+,则(1)f -=( ) A. 52 B. 32 C. 32- D. 52 - 7. 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 )(x f 满足0)()2(=--+x f x f ,若,1)1(,3)0(==f f 则=)10(f ( ) 3 .A 3 .-B 1 .C 1 .-D 8. 函数y=2x 4x 51()3 -+-的单调增区间是( ) A. []1,2 B. (),1∞-- C. (],2∞- D. [ )2,∞+ 9. 已知函数2()log 26f x x x =+-,则函数()y f x =零点所在的区间为( ) A. ()0,1 B. ()1,2 C. ()2,3 D. ()3,4 10. 已知2 1 log 3 a =,ln 2 b =,0.12 c =,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a c b << B. a b c << C. b a c << D. c b a << 11. 已知函数()() f x g x x = 为定义在(,0)(0,)-∞+∞上的奇函数,()20f =,且()g x 在()0,∞+上单调递增,则()0f x >的解集为( ) A. () (),22,-∞-+∞ B. ()()0,22,-?+∞ C. ()()2,00,2- D. ()(),20,2-∞- 12.若()f x 是偶函数,且对任意12,x x ∈(0,)+∞且12x x ≠,都有 ()() 2121 0-f x f x x x -<,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 A .123 ()()()234f f f >-> B .132 ()()()2 43 f f f >-> C .312()()()423 f f f >-> D .321 ()()()432 f f f ->>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3. 若指数函数())1>=a a x f x (在区间[]2,0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和为10,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_. 14. 已知函数 ()log (1)2 a f x x =-+(0a >且1a ≠)恒过定点____________. 15. 已知23)12(-=+x x f 且函数)(x f y =的图象过点()4,a ,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_. 16. 已知函数22,(1) ()(21)36,(1) x ax x f x a x a x ?-+≤=?--+>?,若()f x 在(),-∞+∞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5题,要求写出必要的解题过程. 17.计算: (1 )(10 31 2 4 1281233--???? ++-- ? ????? (2 )()2 ln4 lg25lg2lg50lg2e +++?+ .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x-< 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73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 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如A={2,4,8,16},则4∈A ,8∈A ,32?A.(请学生填充)。 (2) 互异性: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 如:方程(x-2)(x-1)2 =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 1,1,-2 }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III )课堂练习 (IV )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1到必修5综合试题资料

数学综合试卷 一、 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执行如图1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2,2]t ∈-,则输出的S 属于( D ) A. [6,2]-- B. [5,1]-- C. [4,5]- D. [3,6]- 2、一台机床有 的时间加工零件A ,其余时间加工零件B ,加工A 时,停机的概率是,加工零件B 时,停机的概率为 ,则这台机床 停机的概率为( A ) A. B. C. D. 3、设集合{|32}M m m =∈-<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集合与函数基础测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函数y ==x 2-6x +10在区间(2,4)上是( ) A .递减函数 B .递增函数 C .先递减再递增 D .选递增再递减. 2.方程组20{=+=-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3.已知集合A ={a ,b ,c },下列可以作为集合A 的子集的是 ( ) A. a B. {a ,c } C. {a ,e } D.{a ,b ,c ,d } 4.下列图形中,表示N M ?的是 ( )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0{=? B. }0{?? C. }0{?? D. }0{∈? 6、设集合A ={x|x 参加自由泳的运动员},B ={x|x 参加蛙泳的运动员},对于“既参 加自由泳又参加蛙泳的运动员”用集合运算表示为 ( ) A.A∩B B.A ?B C.A ∪B D.A ?B 7.集合A={x Z k k x ∈=,2} ,B={Z k k x x ∈+=,12} ,C={Z k k x x ∈+=,14}又,,B b A a ∈∈则有( ) A.(a+b )∈ A B. (a+b) ∈B C.(a+b) ∈ C D. (a+b) ∈ A 、B 、C 任一个 8.函数f (x )=-x 2+2(a -1)x +2在(-∞,4)上是增函数,则a 的范围是( ) A .a ≥5 B .a ≥3 C .a ≤3 D .a ≤-5 9.满足条件{1,2,3}?≠M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8 B. 7 C. 6 D. 5 10.全集U = {1 ,2 ,3 ,4 ,5 ,6 ,7 ,8 }, A= {3 ,4 ,5 }, B= {1 ,3 ,6 },那么集合 { 2 ,7 ,8}是 ( ) A. A B B. B A C. B C A C U U D. B C A C U U 11.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A .x y = B .x y = C .2x y = D .13+=x y 12. 如果集合A={x |ax 2+2x +1=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的值是 ( ) A .0 B .0 或1 C .1 D .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题4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函数f (x )=2×2-3|x |的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 14.函数y =1 1+x 的单调区间为___________. 15.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表示成}1,,{a b a ,又可表示成}0,,{2b a a +,则=+20042003b a . 16.已知集合}33|{≤≤-=x x U ,}11|{<<-=x x M ,}20|{<<=x x N C U 那么集合 M N A M N B N M C M N D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高一数学必修1综合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 1.集合A ={x |-1≤x ≤2},B ={x |x <1},则A ∩(?R B )= . 2.已知函数20()10x x f x x x ?=?->?,≤,,,若1()2f a =,则实数a = . 3.方程)2(log )12(log 255-=+x x 的解集为 . 4.函数23 )(-=x x f 的定义域为 . 5.已知函数()f x 是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32()2f x x x =-,则0x <时,函数()f x 的表达式为()f x = . 6.定义集合A 、B 的一种运算:1212{,,}A B x x x x x A x B *==+∈∈其中,若{1,2,3}A =,{1,2}B =,则A B *中的所有元素数字之和为 . 7.已知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x f 满足),()2(x f x f -=+则)6(f =_________. 8.若2()2(1)2f x ax a x =+-+在(3,3)-为单调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9 .函数y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10.函数)86lg()(2++-=a ax ax x f 的定义域为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11.若关于x 的方程a a x -+= 523)43(有负实数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12.如果函数()223f x x x =-+在[]0,m 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 的范围是 .

13.已知定义域为()(),00,-∞+∞U 的偶函数()f x 在(0)+∞,上为增函数,且(1)0f =,则 不等式()0x f x ?>的解集为 . 14.不等式012 ≥+-ax x 对所有]2,1[∈x 都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二、解答题 15.设集合{}2|lg(2)A x y x x ==--,集合{}|3||B y y x ==-. ⑴ 求B A ?和A B U ; ⑵ 若{}|40C x x p =+<,C A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1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3212833)21() 32(??? ??--+-- ; (2) 2lg 2lg3111lg 0.36lg823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4-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 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 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 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②角 的名称:始边 B 终边③角的分类: O A 顶点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④注意:⑴在不引 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 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 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y y B 145° 30° x x o60 O O B 2B 3⑵ ⑴ 例2.在直 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1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⑴ 60°;⑵ 120°;⑶ 240°; ⑷ 300°;⑸ 420°;⑹ 480°;答:分别为1、2、3、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高一数学必修1(人教版)基本知识点回顾

高一数学必修1(人教版A)基本知识点回顾 一、集合 1.集合的概念描述:集合的元素具有______性、______性和______性.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________. 2.常用数集的符号:自然数集______;正整数集______;整数集______;有理数集______;实数集______. 3.表示集合有两种方法:______法和______法.______法就是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_____号“_____”起来;______法是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在______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______,在此后面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_____性质.4.集合间的关系:A?B?对任意的x∈A有______,此时我们称A是B的______;如果_______,且_______,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______;如果______ ,且______,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_______;空集是指____________的集合,记作_____.5.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 x | x∈A且x∈B }叫做A与B的______ ,记作_______;集合{ x | x∈A或x∈B }叫做A与B的______,记作_______;集合{ x | x?A且x∈U }叫做A 的_____ ,记作____;其中集合U称为_____.6.性质:①A ?A,??A; ②若A ?B,B ?C,则A ?C; ③A∩A=A∪A=A; ④ A∩B=B∩A,A∪B=B∪A; ⑤A∩?=?;A∪?=A; ⑥A∩B=A?A∪B=B ?A ?B; ⑦A∩C U A=?;A∪C U A=U; ⑧C U (C U A)=A;⑨C U (A∪B)=C U A∩C U B. 7.集合的图示法:用韦恩图分析集合的关系、运算比较直观,对区间的交并、补、可用于画数轴分析的方法. 8.补充常用结论:①若集合A中有n (n∈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2n(包括A与?);②对于任意两个有限集合,其并集中的元素个数可用“容斥原理”计算: card(A∪B)=card A + card B - card(A∩B) 9.易错点提醒:①注意不要用错符号“∈”与“?”;②当A ?B时,不要忘了A =?的情况讨论; 二、函数及其表示法 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_________ 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____________的数f ( x ) 和它对应,则称f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记作_________.函数的三要素是指函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函数的表示法:_____________法、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3.解有关函数定义域、值域的问题,关键是把握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图象是把握这种对应关系的重要工具.当只给出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们约定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函数解析式_____________的全体实数. 4.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①待定系数法,②换元法,③赋值法(特殊值法),等(试各举一例). 5.函数图象的变换:根据函数图象的变换规律,可以由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为基础画出更多更复杂的函数图象,以便利用函

高一数学必修一综合

老梁试卷高一数学必修一综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5分) 1.(5.00分)已知集合A={x|x2<16},B={x|4﹣2x>0},则A∩B=() A.(﹣4,2) B.(﹣4,4) C.(﹣2,2) D.(﹣2,4) 2.(5.00分)函数f(x)=ln||的大致图象是() A.B.C.D. 3.(5.00分)已知函数是奇函数,则f(a)的值等于() A.B.3 C.或3 D.或3 4.(5.00分)已知奇函数f(x),当x>0时单调递增,且f(1)=0,若f(x﹣1)>0,则x的取值范围为() A.{x|0<x<1或x>2}B.{x|x<0或x>2} C.{x|x<0或x>3}D.{x|x<﹣1或x>1} 5.(5.00分)已知函数f(x)=log a x(0<a<1)的导函数为f'(x),记A=f'(a),B=f(a+1)﹣f (a),C=f'(a+1),则() A.A>B>C B.A>C>B C.B>A>C D.C>B>A 6.(5.00分)已知函数,若x,y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1,1) D.[﹣1,1] 7.(5.00分)已知点(m,8)在幂函数f(x)=(m﹣1)x n的图象上,设 ,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A.a<c<b B.a<b<c C.b<c<a D.b<a<c 8.(5.00分)已知函数f(x)=,g(x)=e x(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若关于x的方程g(f(x))﹣m=0恰有两个不等实根x1、x2,且x1<x2,则x2﹣x1的最小值为()

A.(1﹣ln2)B.+ln2 C.1﹣ln2 D.(1+ln2) 9.(5.00分)某公司拟投资开发新产品,估计能获得10万元至100万元的投资收益,为激发开发者的潜能,公司制定产品研制的奖励方案:奖金y(万元)随投资收益x(万元)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奖金不超过投资收益的20%,奖金封顶9万元,若采用以下函数模型拟合公司奖励方案,则较适合的函数是() A.y=+2 B.y= C.y=+D.y=4lgx﹣3 10.(5.00分)在下列图象中,二次函数y=ax2+bx+c与函数y=()x的图象可能是() A.B.C.D.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1.已知log2x=log3y=log5z<0,则、、由小到大排序为. 12.已知函数(a>0,且a≠1),若f(﹣3)<f(4),则不等式f(x2﹣3x)<f(4)的解集为. 13.函数f(x)=,关于x的方程f(x)=kx﹣k至少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为. 14.已知λ∈R,函数f(x)=,当λ=2时,不等式f(x)<0的解集是.若函数f(x)恰有2个零点,则λ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5.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f(x)=﹣+是奇函数 (1)求a的值; (2)判断函数f(x)的单调性并证明; (3)若对于任意的t∈(1,2),不等式f(﹣2t2+t+1)+f(t2﹣2mt)≤0有解,求m的取值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