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讲解

生态学复习题讲解
生态学复习题讲解

个体生态学

1、“生态学”一词最早于什么地方、谁、什么时候提出?

答: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郝克尔在1866年提出

2、生态学上环境的内涵;地境与生境的概念;微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

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地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出现前的环境。

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的分类方法(列举2种)

答: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环境要素。环境因子:范畴要比生态因子的范畴更广。

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分类方法:道奔麦若按照分子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人为、生物因子

蒙恰德斯基按照生物适应性分类:初始周期性因子、派生因子、非周期因子。盖尔分类方法

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①生态因子的综合性②主导因子的作用③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或不等性(春化)

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和可以调剂性⑤生态因子多变性:生态因子直接性和间接性

6、太阳高度角对光强和光谱成分的影响;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答:太阳高度角越高,光强越强,光谱成分中短波部分的比例增大。

可见光及其生理效应:红、橙光(760-620nm):叶绿素吸收,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利

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生理有效光)

蓝光(495-435nm) :植物叶绿素、胡萝卜素吸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绿光:生理无效光

不可见光:

紫外光:在平流层被O3吸收,仅290-380 nm能到达地面。在高山地带抑制植物茎

的生长,古高山植物多为莲座状叶丛。某些动物可以通过紫外光作用,将皮肤中的

麦角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

红外线:有增温作用,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

7、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简述水体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

- 1 -

答:光饱和点;在一定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

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叫做~。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水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太阳高度角小时,光难进水中。

8、以光(光强、日照长度)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答:①阳性植物;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旱生化特征

②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下比光强下生长良好。常见红豆杉等。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

③耐阴性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萌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荫。如:云杉

10、以温度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答:广温生物: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窄温生物、低温窄温生物、高温窄温生物:在高温范围生长发育,最怕低温的生物

11、生物学零度、临界时间;两者的相关性。

答: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

度或“生物学零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12、低温对植物的伤害类型。

答:①寒害(冷害):指温度在0℃上仍能使喜温植物(如热带植物)受害甚至死亡。

②霜害:当气温或地表温度下降到零度,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冰晶,为“白霜”。“黑霜”:对植物的然害比白霜大。

③冻害;指植物冷却到冰点以下,使细胞隙结冰所引起的伤害。

④旱害:土温低,气温高时,叶蒸腾失水而树难吸于,造成生理干旱。

⑤冻拔:⑥亏损:⑦窒息:

13、低温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答:植物抗性=躲避+忍耐①躲避形态上:芽具鳞片;叶片有油脂类保护物质;植物体表面被密毛和蜡粉,树皮厚等;植株矮少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以保持温度,减轻低温的影响。

②忍耐生理上:降低冰点(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浓度,减少水分);增加热量

的吸收(如秋季叶片变红,增加红外线的吸收);植物休眠。

- 2 -

14、简述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物候期、物候学、等物候线、物候谱。

答:温周期现象:植物适应温度昼夜变化。

春化作用:很多植物在生命过程中,要求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否则,植物

将不能完成生命周期。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为春化作用。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某地一年中温度、水份、光照等因素的节律性变化,从而形

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性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候谱、物候图:用图或谱表明特定地点的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物候期。

等物候线:有同一物候期的地点在地图上的连线。

物候期:植物与气候相吻合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和果实成熟与落叶休眠等生

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阶段,即物候期。

15、简述Bergman规律、Allen规律、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答:Bergman规律:生活于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于低纬度地区的

同类个体大。这是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位体重散失热量相对较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

变小变短的趋势。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1纬度,向东移动5经度,或海拔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

天;在秋天则要提早4天。

16、积温、有效温度法则;生物学零度的实验室求取方法。

答:有效积温法则:每种生物在完成每个特定的生长发育时,都要求一定的有效积温。

对于特定的物种,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7、高温对植物的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答:①使酶系统受害:光合>呼吸,植物饥饿而死。②使蒸腾作用加强,破坏水分平衡,

使植物萎蔫干枯。③蛋白质、变性:分解出有毒物NH3积累。④缩短植物的整个生

育期,促进叶子衰老,减少有效光合面积而减产。⑤植物的热伤环(土壤表面温

高)病、病虫害入侵。⑥日灼病:温度变化剧烈,热胀冷缩造成树皮裂缝。

植物的抗性:形态上:过滤阳光:植物体生有可过滤光线的密绒毛和鳞片。

①反射阳光: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可反射大部分光线,以免植

- 3 -

物体受热伤害。②减少受光面积:叶片排列时以叶缘向光;高温下叶片卷曲成筒状;

③隔热:某些树木树干具有厚的木栓层,油隔热和保护作用。降低细胞含水量,增

加糖或盐的浓度,减缓代谢速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

生理上:加强蒸腾作用,散发热量。反射红外线(某些植物)。

18、以水分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水生、陆生)及其特征。

答:水生植物:①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根退化或消失,

吸收功能由表皮细胞担任。如金鱼藻。②浮水植物:包括漂浮植物和浮叶固定植物。

叶片漂浮水面,无性繁殖快,生产力高:③漂浮植物:浮萍,全体悬浮,根也悬浮

在水中。④浮叶固定植物:根固定于淤泥中,如睡莲、眼子菜。

⑤挺水植物(沼生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芦苇、香蒲等。

陆生植物:①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耐较长时间水分不足的陆生植

物。阳性:毛莨、阴性:秋海堂。②中生植物:生长于水湿条件适中生境中的植物。

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叶具保水能力,根较发达,机械组织也发展起来。

故具有轻度抗旱能力。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类型。

(湿中生植物:地榆(草甸)。典型中生植物:阔叶树类。旱中生植物:斜茎黄蓍)

③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

长发育的一类植物。

19、植物干旱胁迫的适应方式及植物的抗旱指标。

答:适应方式:形态上:扩大根系,肉质化,贮藏水分,躲避缺水。减少水分丢失,为

减少蒸腾面积,气孔调节,减少角质蒸腾等一系列形态上(当缺水时,脱落酸含量

增大,引起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丢失)。生理上:缺水还能正常生理代谢。

植物的抗旱性指标①根茎比:根/茎②比叶面积:叶表面积(cm2)/叶鲜重g③

质化程度:饱和含水量g与表面积(cm2)的比值。④比存活时间:植物体内可利用

水与其角质层蒸腾速率的比值。⑤相对干旱指数:是植物的实际水分饱和数与其临

界水分饱和数的比值。

20、简述植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与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作用。

答:净化作用①调节CO2与O2( CO2的温室效应)②吸尘③杀菌④消除噪音⑤吸收毒气

并且转化为无毒。例:氰→丝氨酸→天冬氨酸

21、简述CO温室效应和溫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必考)2- 4 -

答: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氟氯烷和水蒸气,这些温室气体由于人类活动增加而在大气中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作用类似于温室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允许太阳

辐射的短光波段通过(可见光部分)不允许长光波段通过(红外光部分)造成温室

的温度上升,温室气体的作用是导致大气温度的上升。

22、简述土壤的质地、结构与营养。

答:质地: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以不同比例组成不同的土壤的粗细状况。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三类。

结构:土壤颗粒排列、胶结在一起的团聚体。土壤结构通常可划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营养:土壤腐殖质,碳氢氧氮硫

23、腐殖质与腐殖化作用。

答:

24、以土壤中含钙多少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及钙的生态作用。

答:喜钙植物:只生长在碳性含钙丰富的土中。例:柏、紫花苜蓿、西伯利亚落叶松。

嫌钙植物:只能生在缺钙的酸性土上。越橘属、杜鹃花属、酸模及许多兰科中的植物。

生态作用:钙的生态作用是多样的。H+和Ca++在土壤化学上的作用是对立的,在

石灰性土壤上的主要特点含有多量的Ca2+和HCO3-离子。钙能促进土壤团粒的产

因此,这类土壤通常有良好的结构与通气性。它们对高pH值有较强的缓冲作用,故呈弱碱性反应。

25、盐土、碱土对植物的危害;以土壤酸碱性划分植物生态类型。

答:盐土对植物的危害:①引起生理干旱②伤害组织:③气孔不能关闭

④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⑤中毒引起的代谢紊乱

碱土对植物的伤害:①OH-根对植物根系的毒害(包括机械伤害,即腐蚀作用)。

②土壤结构被破坏,形成一个不透水的碱化层(B层)湿时膨胀粘重,干时坚硬板结。生态类型:①嗜酸性植物:pH3~4,自然界中强酸沼泽,水藓。

②嗜酸-耐碱植物:pH4~5,也能生长在中性土中并能忍受弱碱,如曲芒发草;- 5 -

此外,帚石南、金花③嗜碱耐酸植物:在中性至碱性内最适宜,但pH4时也能忍耐,

如款冬。④嗜碱植物:

⑤耐酸耐碱植物:熊果等,pH中性土中很少生长。

26、以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植物生态类型(植物在生理上对盐渍化适应)。

答:①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体内积聚大量可溶性盐类不受害,这类植物的原生

质对盐的抗性特别强,能忍受6%甚至更浓的Nacl溶液。如盐角草、碱蓬、滨藜、盐节木、白刺、黑果枸杞等。细胞浓度高,渗透压高(根部细胞渗透压>40大气压

>盐土溶液渗透压),所以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吸收的盐分贮存在液包

中(即盐泡),而液泡的膜对Na+、cl-的透性很小。

②泌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的透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但它吸入体内的盐分

并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分泌腺(盐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

体外,这种作用叫泌盐作用。排出在叶、茎表面的NaCl和Na2SO4等结晶和硬壳,逐渐被风吹掉或雨淋洗掉。

③不透盐性植物(拒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性非常小,所以它们虽

然生长在盐碱土中,却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27、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幅、驯化作用。

答: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对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具有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

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

制因子。l iebig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

他所著的(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分析了土壤表层与植

物生长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

物营养的多少呈正相关的。

Shelford耐性定律:即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不仅受生态因子最小数量的限制,同时

也受最高数量的限制。某种生态因子超出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所需要的最高或最低

数量时,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特定的适应范围。

驯化过程: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驯化过程可以调整生

物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28、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活型谱、生态型。

答: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

- 6 -

(或相似)的适应方式为趋同适应。趋同适应的结果使不同的生物在外貌及内部生理

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其结果产生生活型。

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

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这是同种生物对不

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其结果产生生态型。

生活型: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生活型谱:统计某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

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

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型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

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

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种群生态学

29、概念:①种群②基株与构件③生态对策④生态位⑤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⑥密度效应⑦协同进化⑧生态入侵

答:①种群是同一种生物中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的个体集合群。

②基株由实生苗长成,在生理上,是有联系的植物系统。构件指实生苗上的构件。

③生态对策:生物体对其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

④生态位是每个种在一定生境的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

也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

⑤如果取得比持续产量更大的产量就会造成种群数量的下降那么这个持续产量

就是

最大持续产量。

⑥密度效应(邻接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时,就必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⑦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

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⑧生态入侵是某种被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大,- 7 -

彻底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从而造成该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这种过程。30、种群的空间格局

答:均匀、集中、成块分布

检验方法:方差与平均数的比率法:方差/平均数: S2/m

随机分布 S2/m = 1

均匀分布 S2/m = 0 m = ∑ fx / n

集中分布 S2/m>1 S2 = ∑(x - m)2 / (n – 1)

42、最大可持续产量与人类的合理利用。

答:1/4 rk

43、生态对策及分类(K—对策、r—对策的特征)。

答:生态对策:指生物体对于其所处生存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凡是那些能

够以其

繁殖和生存的的进程来最大程度的适应所处的环境的个体,都是有利于进化,这种

和生存的进程就代表着物种的“生态对策”。

44、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定律。

- 8 -

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

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Y = W d Y:最后产量 W:每棵平均重量

d 种群密度

-3/2定律:在高密度的种群中自疏线的回归率为-3/2

自疏现象 self-thinning W = C d-aHarper 1981 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a=3/2 W = C d-3/2被称为-3/2 自疏法则

45、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方程和各项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四种结局(说明竞争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N?dNN??211?rN1???11kdt??; 答?N??NkdN??211?rN??11

kdt???NNNd???122?rN1???22kdt???N?k?NdN??122?rN?? 22dtk??

r1:种1的内禀增长率。K1 :种1的环境容纳量。α为种2对种1的竞争系数

r2 为种2的内禀增长率。K2 :种2的环境容纳量。β为种1对种2的竞争系数。

N取胜:①1

46、Tilman模型及其实验的意义,根据Tilman的ZNGI 模型说明植物竞争的特点及其相互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答:

49、简述大熊猫濒危的原因。

答:亲代保护子代能力差,使之专为r型对策,r值小;人类加速它的灭绝

群落生态学

50、表现面积(最小面积)取方法,表现面积(最小面积)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9 -

答:方法:巢样式方法。

条件:①对乔木而言: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相应地就越大;进一步可以发现,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组成群

落的植物种类也就越多。

②对草木植物群落来说:法国生态工作者用标准化了的巢式样方研究世

界各地不同草本植被类型的种类数目特征,所用的样方面积最初为

1/64㎡,以后成倍加大。他们把每含样地总种84%的面积做为群落的最小面积。

51、群落的各种数量特征。7度,2值。

答:①多度:是目测估计指标,我国采用Drude七级制多度,从极多-单株或个别

七级。多用于草本和灌木群落,而乔木群落多用“记名记数法”

②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用公式表现为:d = N / S

d:密度;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S:样地面积。

③盖度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④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⑤高度height:为测量植物体体长的一个指标。测量时取其自然高度或绝对高度。

⑥重量:在草原群落中分鲜重与干重。

⑦体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乔木:V = f S h

S:胸高断面积 h:树高 f:树形

5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辛普森(Spimpson)生物多样性指数)概念及求取方法。

答: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

复杂性。

①丰富度:Gleason指数: D = S / lnA

S:群落中物各数目 A:单位群落面积

Margalef指数:D =(S-1)/ lnN N: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s?2 =②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P1-i1i? Pi:为某种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最低值0,最高值1-(1/S)

s? H = - Shannon-Weiver 指数:PPlog i2i1?i- 10 -

53、群落层片的概念、层次结构的概念;群落层片结构与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答:四个基本层次一个层间层

54、镶嵌群落与复合群落的概念、类型及其关系。

答:群落层片在二维空间的不均匀配置, 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 称为群落

的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分轮廓型、融合型)

群落复合体是由于环境条件(主要是地形、水分和土壤条件)在一定的空间地段有规律的交替,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落或群落片段多次的有规律的重叠出现的所组成的植被。

①镶嵌群落是群落内部小群落间的结构格局,而复合体是各不同群落之间的结构格局。

②构成镶嵌群落的层片和群落都具自己的生态小环境,小生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群落环境。但是构成复合体的诸群落之间不仅不具有共同的环境条件,而且是以生境类型的不同为其存在前提的,一旦差异趋于一致,复合体也就消失了。

③组成镶嵌群落的不同层片或不同小群落之间经常处于相互作用状态中,并且具有从属互依关系。但是复合体的构造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只出现在相邻空间的边缘更主要的是相互替代和互相转化关系。另外,也由于种群的分布格局的不同,复合体也可以分为轮廓型、融合型。

55、群落的时间结构。

答: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在时间上的配置。

①群落季相: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片的物候变化,季相是一种时间结构。

②植物群落的年变化:除了周期性的季节变更之外,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成为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于群落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不规划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56、群落交错区的概念、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

答:群落交错区 ecotone: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 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称做- 11 -

边缘效应。

57、群落的演替及其演替系列。

答:演替的概念:这样一个地段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取代的过程为演替。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地面,或者原来虽有生长植被,但被彻底

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原生演替系列: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原生演替群落。

旱生演替系列:①地衣植物阶段:先锋群落②苔藓植物阶段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①自由漂浮阶段②沉水植物阶段③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④挺水植物阶段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⑥木本植物阶段

58、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性质、特征。

答: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植物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①次生演替的速度问题②次生演替方向

③关于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

59、演替的顶级理论(顶级群落;

答:顶极群落:由于经过长期(演替系列)的发育过程,在植被影响下,某一地区

的大部分土壤达到了最中和的阶段,在这种土壤上覆盖着的群落,结构最为稳

定或中和,即为顶极群落(演替顶极)。

60、进展演替与逆性演替的特征来讨论目前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 12 -

、群丛的命名原则。拉丁文命名61答:①凡是已确定的群丛应正式命名。我

国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群中的建群种 Association的缩写)或优势种

和生态指示的学名按顺序排列,在前面冠以Ass。( -”不同层之间的优势种以“ +”相连②有时某一层具共优种,这时用“”或③当最上层的植物不是群落的建群种,而是伴生种或景观植物,这时用“< ,或“||”来表示层间关系。

“()”、植被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植被。62:就是气候顶极的植被类型。答:

地带性植被(显域植被) : ①森林:热带雨林、常阔叶林、在大陆上呈面积分布的地带性生物群落型主要有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②草地、稀树草原、草原。③荒漠。④苔原。非地性植被(隐域植被):非气候顶极的植被类型。诸

如地形顶极、土壤顶极、动物顶极等。、影响陆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63答:

①纬度: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寒带温针叶林→极地苔原。为纬度地带性的表现。、植被因水分状况而由东到西、干旱荒漠植被、草原植被②经度:森林植被

(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③海拔:- 13 -

64、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与水平地带性分布的异同。

答:虽然植被分布的垂直带与水平带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应性,但是在

它们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引起形成水平带和垂直带植被分布的各个

因素,并不完全都一样,从赤道到极地和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温度都

是依次降低的,但其它的气候因素,首先是这些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各不

相同。

①温度季节变化的进程是由赤道到极地逐渐明显;而山麓到山顶温度的

变化年进程就不同在赤道地带的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虽然温度越来

越冷,最后进入终年积雪地区,但仍保持着均匀的年进程。如果平原没

冬季,如亚热带在山上就有冬季;如果平原有冬季(温带),那么在山上

的冬季较长。

②光:首先光周期在纬度上体现,而在海拔上不体现(海拔垂直带随纬

度带);其次光的质量

生态系统

72、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共性、类型、发展。

答:生态系统(生物地理群落):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依赖部分或事件的集合。

共性:

①能量定律:凡是利用能量,涉及能量的都从服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

律。

②边界:系统的边界需要实验范围来规定。

③子系统:所有的生态系统又都包括着其它系统。

类型:

①物理角度:隔离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②系统结构简单与复杂程度分:简单系统;复杂系统。

③人类的影响: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

④按生境性质分:水生生态系统(盐分\淡水); 陆生生态系统

⑤按能源来源分:无外力的自然太阳供能生态系统;自然补加外力的太

阳供能生态系统;人类补加外力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燃料供能的城市

- 14 -

73、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分解过程;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以及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生产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细菌

分解过程:物理或生物作用、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腐殖酸

的缓慢矿化

影响:①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②高山的冰川融化,人类所

需的淡水匮乏。③降水的格局发生变化,总体趋势是中纬度地区降水量

增大,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的降水量下降,南半球的降水量增大。④自

20世纪以来,全球云量有增加的趋势。⑤气候灾害事件增加,如暴雨、

干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发。

74、人类活动对地球接受太阳能的影响。(必考)

答:①城市建筑,公路。②植被退化。③大气中颗粒物质增加。④温室气体温室效应

75、食物链的特点、类型。

答:特点:①不超过4-5 营养级能量传递10%。②食物链越长,经济效益越差。

③网状食物链和连状食物链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

类型:捕食食物链、腐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76、生态金字塔(数量、生物量、能量概念)和生态效率及其特征。

答: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所有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以金字塔的形式来表示。生态金字塔能形象的表示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营养机能。

数量金字塔: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

以相同面积内各相继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塔顶。每个营养级位

所包含的有机体的个体数目顺着食物链向上递减。

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

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积

累的能量比率来构成的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有效性。

生态效率:指相邻两个能量转化环节中,后一个环节的能量含量与前一

个环节的能量含量的比率,即生产产品的能量含量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

能量的比率。

特点:①生态效率不能大于1,也不能越营养级比较。

- 15 -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顶级生态效率越小;也就是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

的损失越小。

同化效率:肉食动物 > 植食动物;草食动物和碎食动物低

生长效率:肉食动物 < 植食动物;年老 < 幼年;动物个体小的 > 个体大的;变温 > 恒温人工饲养(北京鸭)>野生动物

无脊椎动物(30%~40%) >外温性脊椎动物(约10%)> 内温性脊椎动物(1%~2%)。动物

的生长效率与呼吸消耗呈明显的负相关。

77、生态系统演替的时期及其特征。

答:

78、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生态系统稳定。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也可以说,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

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成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输入与输

出的稳定等。

79、生态阈值。

答:是生态系统具有通过负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功能,但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有一定的限度。

80、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及其特征;生物学放大作用(富集作用)。

答: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生物学放大作用:有毒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放大(浓缩),不排除到

生物体外,造成顶级动物受害的现象。

富集作用:生物体逆着生境的浓度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88、现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厄尔尼诺成因和危害。

答:厄尔尼诺成因:两极温度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南北环流动力不足环流由从西向东

流动替代,成为厄尔尼诺现象。

危害:使南美洲带来倾盆大雨,淹没曾经干涸的沙漠,在太平洋另一边却完全相反,

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没有温暖海流,那里缺少湿气常遭遇严重旱灾,仅仅改变一个

河流地球气候就要遭遇几个月的无序。

- 16 -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是 ( ) A.黏土 B.壤土 C.沙土 D.盐碱土 2.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旱生演替 D.逆行演替 3.玉米与豆类间作,其关系属于 (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共栖作用

4.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 A.水生植物 B.湿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5.群落内部环境不具备的特点是 ( ) A.光照强度减弱 B.土壤湿度增加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6.下列生理生态过程中的水用做代谢原料的是 ( ) A.保持温度 B.植物挺立 C.光合作用 D.气孔开闭 7.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 ( ) A.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B.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8.高原植物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并有花色素苷形成,其作用是 ( ) A.降低光合反应适温 B.提升光合作用量子效率 C.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D.阻止吸收高原增多的紫外辐射 9.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丰富的生态学专有名词,它的主要内涵是 ( ) A.生态环境 B.生物单位适合性的总和 C.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D.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1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十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 A.种群平衡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爆发 11.有效积温计算公式中Y代表 ( ) A.一段时间的温度 B.生物学零度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D.生物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答案: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二) 满分:150分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 A.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2.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 A.地球因子 B.限制因子 C.替代因子 D.一般生态因子 3.下列条件中,能提升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 A.昼夜变温 B.恒温条件 C.高温条件

D.低温条件 4.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 ( ) A.萎蔫 B.烂根 C.休眠 D.缺氧 5.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 ) A.pH5~6酸性 B.pH6~7_微酸 C.pH7~8微碱 D.pH8~9碱性 6.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 ( ) A.风媒 B.“旗形树” C.风折 D.矮化 7.下列属于原地实验的是 ( ) A.实验室中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B.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C.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D.用线粒体和细胞核DNA标记序列,分析证实欧洲大陆的沙漠飞蝗来自两个起源地 8.睡莲属于 ( ) A.浮水植物 B.沉水植物 C.挺水植物 D.多浆植物 9.在一些水域中,因为氮、磷等矿物质过多而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并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个现象属于 ( ) A.生态入侵 B.种群平衡 C.季节消长 D.种群爆发 10.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 ( ) A.植物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B.植物伴生种的良好发育 C.植物建群种的良好发育 D.植物亚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11.下列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是K对策生物的是 ( ) A.蝼蛄 B.金雕 C.乌龟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 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 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 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 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