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

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
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

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

一、市场边界游移与产业集中度衡量

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产业融合,(注:对于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产业融合新现象,作者已发表若干论文予以阐述,请参阅参考文献中周振华(2003)的几篇文章。)不仅是产业层面的技术、业务边界等方面的重大变动,同时其本身也内含着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变动。融合的生产力,必然会带来融合的组织方式(姜奇平,2000)。

在现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中,市场结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市场结构是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一系列过渡的市场状态,反映市场垄断与竞争关系,表明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市场结构作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一种关系结构,是市场价格的形成方式,从而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因此,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不管是哈佛学派还是芝加哥学派,都把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研究的前提内容,即首先确定产业内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结构。当然,两者的学术立场是不同的。前者强调了市场结构决定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同时公司的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方向是固定的,即“结构—行为—绩效”的产业经济分析框架。后者认为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没有直接关系,强调了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特别是进入自由可以保证取得最优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20世纪70年代后,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通过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和概念,如信息经济

学和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博弈论模型,成为分析策略冲突的标准工具,给这一领域带来了一种统一的方法论。但它并没有推翻原有的分析范式而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仍然是以市场结构为前提内容的。(注:尽管新产业经济学对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的批评意见,如认为不应只考虑特定产业,而应以跨部门的产业组织理论为中心分析产业;再如产业组织在技术变革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必须以组织创新为中心分析产业等,但从本质上讲,所研究的仍然是结构—行为—绩效学派所强调的同样问题,主要考虑在不完全信息和需求条件下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均衡机制。这实际上是对结构—行为—绩效方法的变形运用。参阅刘志彪(2003)。)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除了从理论上研究其基本要素外,更主要的是找出一种描述性方法与工具用来衡量和解释市场结构的状况。这不仅在大量关于市场结构的实证研究与实务分析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本身的需要。对于市场结构的分析来讲,现成的信息变量就是利润率和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产业组织经济学家一直就想把企业间的市场份额的分布,概括成一个单一的指数,即市场集中度,并用它来衡量与解释市场结构的状况。通常,人们把市场集中度看成是一个市场中一些或所有厂商的市场份额的函数。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正是通过这种对市场集中度的测量以及与市场势力的关系分析,人们才得以区分出不同的市场结构,如垄断市场结构、主导性厂商市场结构、寡占市场结构等。

然而,对市场集中度的测量,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分析,其基本前提假设是在同一个市场上,且这个市场的边界是明确、清晰的。也就是,每种产品都由独立工厂的生产线所制造;每种产品都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其可以明显地区分开来,相互之间不会发生竞争;每种产品也都直接拥有明确的顾客群。当然,现实中的市场决不是如此的简单,其市场边界也不会是那么的清晰。但如果只是为了单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则可以假定市场是被明确定义的,它或者涉及相同的商品,或者涉及一组有差别的产品,而这些产品至少是该组产品中的一种产品的很好的替代品(或互补品),只与经济社会的其他部分发生有限的作用(泰勒尔,1997)。

但在对市场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或反垄断等实务操作中,就不能做这样的假定了,必须要按一定的准则对市场进行定义。罗宾逊曾提出以替代品链的差别为判断准则来定义市场界限,即先从给定商品开始,然后考察该商品的替代品,再考察这些替代品的替代品,依次类推,直到发现替代品链中的明显差别。她认为,这些差别确定了该商品相关市场的界限(Robinson,J.,1933)。当然,这一方法只考虑了现存的竞争而没有考虑潜在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精确定义其差别。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司法部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准则:从一定的产品和卖家开始,不断加上密切的替代品(未必由同一卖家所生产),直到这一类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充分低的自身需求弹性。这些产品的卖家如果合谋,会收取高于某种生存水平的平均垄断加价。这一组产品称为一个市场。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就不必去寻找差别。

事实上,在大量的实际研究工作中,这种集中度的衡量并不按此准则进行,而通常是在一定的产业分类中进行测量的。例如,西方各国统计调查部门按照标准产业分类的方法(SIC),定期报告在这些产业中最大4家企业、最大8家企业、最大20家企业和最大50家企业的销售额占所属产业的百分比。或者,采用赫芬因德指数(注:假设一个产业中有N个企业,s[,i]是第i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赫芬因德指数就是该产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s[2][,1]+s[2][,2]+s[2][,3]+…+s[2][,n]=

∑s[2][,i])把市场所有企业的信息一并进行考虑来显示市场集中度。但不管怎样

,这种集中度的衡量总是以一定的市场边界为基础的。也就是,这种集中度是在一定的市场边界内来度量的。至于这一边界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如何确定,可能因不同的准则或标准而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但这并不影响对市场边界本身存在的认定,更不会否定市场边界的客观存在。

我们现在所要考察的,恰恰是产业融合带来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多媒体和联网技术正为在全新的行业中创造和获取价值建立新的边界,并通过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和重新评价现有竞争优势而迅速重组许多现有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新的变化:一是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大。原先两种不具有替代性的产品可能转变为具有替代性,或原先两种只具有潜在替代性的商品可能转变为具有现实替代性,或原先两种具有很小替代性的商品转变为具有更大的可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差异化增大。尽管某些融合的产品实质上已经成为没有什么不同的同一种产品,但消费者对其认定及偏好不

同,从而出现差异化。这种倾向正引导着不少公司努力使他们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大众化”。也就是,为大众市场生产能满足用户个别需要的产品。这些新变化表明,传统的市场边界正发生着游移,出现了交叉或模糊化。然而,更为复杂的问题是:不少融合的产品,既在同一市场,又不在同一市场。例如,网络电话,其某些功能是在电信市场,但又不是在原来意义的电信市场。这意味着市场的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显然,这将给市场的定义带来极大的困难。

如果对市场的定义太严格,即假定只有当两种商品是完全可替代时,它们才属于同一市场,那么产业融合导致的产品差异化增大,无疑使它们都将分属于不同的市场。这就可能导致所有的市场都会由单个厂商提供服务。但事实上,融合的商品几乎不可能是完全的可替代品,它总是因某些特征而有所不同。因此,大多数厂商并不拥有绝对的垄断权。一旦其提高价格,消费者就会在少量的可替换商品中寻找替代。反过来,如果对市场的定义过于宽泛,即假定两种商品只要有任何一点的替代,它们就属于同一市场,那么产业融合导致的产品替代性增大,无疑使相当数量的可替代性产品同属于一个市场。因为一组产品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经济中的其他商品相互作用。该产业之外的商品定价影响对该产品的需求,这不仅是通过收入效应,而且也通过替代效应。

我们知道,对市场的界定直接关系分析的结果。“市场”定义得越准确,集中度的统计意义就越显著(B.Imel and P.Helmberger,1971)。然而,在产业融合的市

场边界游移情况下,市场的界定已无法明确。在边界不明确的情况下,集中度是无法确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集中度衡量工具的失效,已不能用来对市场结构进行衡量与解释。当然,这并不是集中度本身在技术性上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产业融合给市场结构带来的新变化,已使集中度对其的衡量及解释越来越成为不可能。

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变异,给产业组织研究提出了新课题,特别是对实务工作(判定是否垄断,以及采取相应规制政策等)提出了新要求。我认为,这种新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哈佛学派“结构—行为—绩效”产业经济分析范式的否定。因为在市场结构无法用集中度来衡量和解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清楚揭示其对市场行为的决定作用的,从而也不可能进一步分析对绩效的影响。相比之下,撇开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必然联系的芝加哥学派的分析方法,可能更适合用来分析产业融合中的组织方式问题,从其他的因素来解释产业融合中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另外,对于产业组织问题的实务研究,这种新的变化也可能会带来新的视角,重新探讨有关判别垄断与竞争的新标准。

二、竞争性效应:促进了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

在产业融合中,多数涉及的是数字产品。至少在业已融合的事件中(如电信、广播电视、出版等部门),是完全与数字产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数字产品的市场结构及其竞争性效应。

数字产品,从其属性来讲,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数字产品有较大的网络

外部性,通过共享可获得更大的价值。就是说,如果更多的人使用某种产品,它的价值就会增大。网络外部性可以通过增加用户数而直接获得。除了非常明显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外,在软件领域也存在这种情况,如更多的公司会为使用流行操作系统(如Windows)而不是非流行操作系统的用户开发应用程序。其他数字产品也有网络外部性,例如,如果很多人玩某个电脑游戏,它就更受欢迎(Soon-Yong Choi,Dale O.Stahl and Andrew B.Whinston,2000)。显然,网络外部性容易造成对某一产品的高度使用,即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从而使生产商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的,当存在不相容的技术竞争时,一项技术有可能通过网络外部性而被用作一项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效率不太高的技术可以统治自由进出市场(Katz,M.and C.Shapiro,1986)。这一优势就导致了当一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就会出现市场独占的局面。另一方面,数字产品也要具有排他性,这样才能使其更有价值。但是,数字产品可以任意复制和再传播,从而大大削弱其排他性的能力。并且,其排他性也并非源于物理上的不可能性。为此,要实现其排他性,一是通过对所有权的控制而人为实现,如囤积思想,或限制对它的访问;二是创造出独特性,如创造出独特的选择范围或采用独特的内容。因此,数字产品的可变性导致了产品的差异化和定制化,其程度远高于任何其他的实物产品。总之,撇开其他因素,仅就数字产品本身属性来讲,其市场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垄断性,甚至比物理产品的市场结构具有更大的垄断性。例如,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和微软的电脑软件,在

全球市场上都居于霸主的地位。

但必须看到,数字产品本身与任何物理产品不同,具有不可破坏性。其一经创生,就可以永远存在下去。无论用得多久或多频繁,其质量是不会下降的。这样,对于同一种数字产品,大多数消费者只可能购买一次。科斯(Coase)曾对耐用品提出过一个所谓的市场丢失的猜想,即随着耐用品生产商销售的进行,市场规模在缩小(Co ase,R.H.,1972)。这在数字产品上,表现得更加彻底和淋漓尽致。为此,就可能会引出一种独特的市场行为,即生产商不得不推出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价格——最低价——即使没有竞争者(Soon-Yong Choi,Dale O.Stahl and Andrew B.Whinston,20 00)。也就是,当其价格调整间隙收敛为零时,一个无限耐用品的生产者损失了他的全部垄断力量。因此,尽管数字产品的生命周期比多数耐用消费品都长,某些产品本质上是不依赖时间的,但是它还是要通过不断“升级”来增加它的时间依赖性,并与“用过了”的商品竞争。另外,数字产品的内容具有可变性,即它们很容易被随时修改,从而使生产商不能控制其产品的完整性。为此,生产商也必须升级其产品,以及把它们作为交互服务而不是标准的缩水包装的产品来销售。还有,数字产品具有可复制性。这就意味着在进行了最初的固定投资后,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一旦价格被确定后,固定成本就决定了达到收支平衡所需的最低销售量。除了保护知识产权及利用技术来防止复制外,生产商必须不断地改变和升级它们的产品,以使复制品贬值(Soon-Yong Choi,Dale O.Stahl and Andrew B.Whinston,2000)。这就告

诉我们:尽管数字产品的生产商处于垄断地位,甚至是独占地位,但仍然存在着潜在的竞争者,还是有竞争的。当然,这一潜在竞争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种竞争也不是与别人的商品竞争,而是与自己已卖出商品的竞争。从这一意义上讲,这还是一个可竞争性的市场,具有自我竞争不断强化的倾向。

即使撇开这种垄断地位的自我竞争性不谈,且假定存在这种垄断,那么在产业融合中呈现的市场结构变化,也会对原先的供应商模式以及垄断地位形成强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充分体现了产业融合的竞争性效应。众所周知,在电脑硬件上,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处于高度垄断;在电脑软件上,微软处于高度垄断。但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现象还只是产业分立背景下的产物。随着产业融合的出现及其拓展化,它正在悄悄地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产业融合中,当电脑与消费电子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时,将会形成诸如网络电脑、录像游戏机、个人数字辅助机、有线电视与万维网电视机顶箱、以及非电脑设备的智能电视、家用电器、家庭保安系统、电子钱包等硬件设备。这种在产业融合中涌现的大规模市场信息技术产品,就其本身而言,将把英特尔的巨大成功纳入更宽广的视野。即使英特尔保持它在个人电脑方面的地位,如果其他部门涌现成为相匹敌的或者几乎可匹敌的市场,一家卖主支配一个主要领域不会被视为可界定产业势力的因素(戴维·莫谢拉,2002)。更何况,在这种市场新变化中,英特尔是否能在继续强劲扩张的个人电脑市场上保持它的地位还是一个问号。因为,它将受到来自替代技术的威胁。例如,一些特别设计用来处理声讯、录像、电话与三维图像的芯片,

可以独立地在一台非个人电脑的设备内使用,或者作为英特尔中央处理器(CPU)的

共同处理器使用。在上述这些新产品中,有许多是不以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为基础的。

同样,在产业融合中,软件产品也将越来越从属于高值网络服务。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变化是,大部分现有的个人电脑软件基础随时间推移将成为由网络决定。例如,文字处理文件系统与电子邮件结合起来,可以直接从电子邮件接口或网络浏览器调用文字处理文件。这种情况同样可以适用于图表制作软件,只要上线连接,就可以把图表制作的使用扩展到今天大多数是独立功能的方式。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当设备种类增加时,多操作系统也可能发展,任何单一环境的重要性降低了。更重要的是,网络将习惯于越来越灵活和不受某一平台约束的方式,来应付这些多种多样的设备。正是这种市场的全面扩大,才可能是缩小任何一个软件卖主权力的最有效手段(戴维·莫谢拉,2002)。今天软件供应商事实上的垄断格局,在产业融合中将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强大的网络服务和服务内容公司可以对软件产品卖主实施一定的控制;二是网络技术使得软件产业本身能找到对现存垄断经营者的竞争新手段。显然,如果出现一个越来越混合的、多平台的、以网络为中心的市场,就将对微软的垄断地位形成强大的冲击。

当然,在产业融合中,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但与传统垄断相比,也已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尽管TCP/IP协议与电话网中声音通信的线路交换技术截然不同,但Internet

和电话通信的基础设施却同样使用物理电线和电缆。而且,随着声音和电视信号被数字化,同一网络设施可同时处理Internet、电话和电视数据。从这个角度讲,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融合,竞争趋于激烈,语音、视频和Internet服务的价格可能会更低(Soon-Yong Choi,Dale O.Stahl and Andrew B.Whinston,2000)。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其主要竞争者包括本地电话公司(RBOC)、长话公司(LPC)、有线电视公司(C SO)、无线服务商、网络服务提供商(ISO)以及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商等。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网络外部性,要求相对集中,所以其基础设施融合的压力将促使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新企业的诞生。假设有一公司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许多应用程序市场中具有主导地位,就有可能向其他方面延伸,在与Internet基础设施接人口方面也会起支配作用,如联网软件和接入服务。在建设网络时,这样的公司就可集成虚拟过程中必备的所有基础设施,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内容提供商合作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提供商。但与一个世纪前的横向市场垄断不同,今天的融合不再被看做是反竞争的威胁(Soon-Yong Choi,Dale O.Stahl and Andrew B.Whinston,2000)。

尽管聚合是一支双刃剑,可能一个单一而强大的公司占领了所有市场,也可能所有的公司在每一个市场上展开竞争。但总体上看,市场融合的一种可能的景象是高效的充分竞争性经济的出现,其基础是许多角色参与的分散式的市场及资源分配的高效性。因为信息化经济的独特之处,在于转变为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技术范式,使得成熟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彻底发挥。新技术范式首先改变了工业经济的范围与

动态,创造了全球经济,并在既有的经济作用者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批新加入者之间助长了新一轮的竞争态势(曼纽尔·卡斯特,2001)。同时,各种各样用户个性化的产品也将会比大规模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将使物理世界常常出现的垄断变为充分竞争。

(1)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值得指出的是,尽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利用新的竞争范围的机会增加,但这只是必要条件,其充分条件则是融合。正如迈克尔·波特已经看到的,仅仅当整个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够交流时,竞争范围的好处(联系的实现)才会增长,彻底分散化的组织设计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阻碍这种可能性,因为公司不同部门引入的信息技术将不会相容(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等,2000)。

我们知道,过去的软件业与信息服务内容业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部门,并有各自不同的一些市场特点。例如,软件市场往往在性质上是广泛横向的,而服务内容市场虽然有时广泛,却常常是分割的,而且受消费者个人兴趣所高度驱使。又如,软件市场往往有垄断寡头,服务内容市场则没有。但更主要的,在融合之前,软件公司与服务内容公司之间是一种非竞争关系。然而,在产业融合中,程序指令和服务内容日益充分交织而实质上合而为一,从而形成一种被称为“丰富的内容”的新的信息形式。这种新的形式意味着新的竞争,并且是在现有的软件公司、服务内容公司、软件与服务内容公司之间的合资企业,以及新的丰富内容创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信息传输服务

市场上,也同样如此。原先的互联网访问承办商、线上服务公司、电缆公司以及地区和长途电话公司,都分别为特定的用户集团提供不同的服务。但在产业融合中,随着所有这些公司都开始提供声、音、像、图和文本为基础的信息,它们之间的业务重叠将大大增加,从而使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当声讯成为互联网的更加重要部分时,仍然未曾得到互联网市场的电话公司就要参与进来。同样,当互联网开始要求更快速的图形与录像传输速度时,电缆网络也成为互联网访问承办商和电话行业的真正威胁。因此,在电信部门内,电话、互联网访问、有线电视、卫星和无线服务业务将越来越既合作又竞争。今天几乎完全分开的供应商结构将可能消失,一个多种传输载体的新时代将涌现。

(2)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产品差异化属性仍将继续存在。当然,这种差异化可能更多地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偏好,对某种品牌的认同,以及消费习惯等。似乎有可能是,当融合市场越来越成为提供同类产品的时候,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及其消费模式的光谱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在这光谱的一个极端,可能是一种看起来完全相同的消费需求,就像具有单一功能特征的卫星广播电视一样;而在另一个极端,可能是一种具有完全不同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就像具有多种特性的互联网一样。这种差异化的变化,一方面可能使同一竞争更趋激烈;另一方面可能使竞争更加丰富化。

(3)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原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部门的参与者可能乘势扩张其作用,但同时也导致其他强有力的新参与者进入。对于像数据库运营商和金融信息

服务这样的信息提供者来说,互联网构成了他们传统知识技能实质性扩展和重复利用丰富信息存量的理想平台,从而促使他们成为新参与者进入这一产业融合过程之中。同样地,在欧洲许多IT公司也正朝着普遍应用的软件开发和多媒体内容发布的方向发展,将大量的投资引向光缆(信息基础设施)和电视业、并充当起数字化电视试验的集成者角色,其目的就是想进入新的领域,成为这一新服务市场的参与者。

正如戴维·莫谢拉(2002)指出的,当电脑、电信、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出版/传媒等产业发生聚合,IT产业将再一次经历新卖主、新商业模式以及全球市场领导新格局纷纷涌现的局面。即使它们继续存在,今天产品垄断的意义将会缩小,因为网络服务和应用将成为信息技术行业扩张的推动力。

三、持续变革下的市场行为

在SCP框架中,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不管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以博弈模型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都有一个理论前提,即假定市场环境是动态平衡的,最终总是收敛于某种形态的市场结构。因此,它是在某种市场结构下来研究其具体的市场行为。例如,在供给者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垄断厂商的市场行为通常表现为在需求曲线的无弹性部分从事经营,可不断提高价格,获取更多的利润,直到它进入需求曲线的弹性部分。但在产业融合中,市场总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由此引发今天的合作者也许就是明天的竞争对手,或者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对手等变化。而且,产

业融合的发生、发展的方向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变革可能来自行业内部,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变革的来源还可能是产业之间或产业之外的种种因素,如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或者是合作伙伴等。这些因素使得产业融合本身变得难以预测,同时也难以制定相应的计划。因此,传统的市场环境假定前提,已不再适用于对产业融合条件下市场行为的分析。

这里我们所要修改的假定条件是:市场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公司所处的行业是高速变革的,且这一变革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一假定条件下,不管原先处于何种市场结构,以及在某种市场结构中原先处于何种地位的厂商,其首要的市场行为是根据市场的“持续变革”而进行战略定位。这种市场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分析的策略行为完全不同的。例如,在用于微处理个人电脑的数字共同程序计算机芯片的销售中,英特尔公司占有主导份额,并面临着由其他若干公司组成的一批从属性厂商。显然,这是一个较典型的由一个大企业和一群小的竞争者构成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英特尔公司作为主导性厂商,通常是采取压低价格的策略,使新进入的企业或从属性厂商的扩张无法盈利。在引入时间因素的情况下,主导性厂商还必须在眼前利润和未来利润之间作出选择。当然,主导性厂商并不试图不惜任何代价地把从属厂商驱逐出行业。其策略行为取决于:它相对于从属厂商的成本优势有多大以及其他厂商进入的难易程度。这是英特尔公司在一个动态平衡的市场环境中,作为主导性厂商的策略性的市场行为表现。

但在产业融合的连续变革情况下,为了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更倾向于边缘性竞争的战略博弈。(注:肖纳.L.布朗和凯瑟琳.M.艾森哈特提出的边缘竞争理论,比较适合于描述产业融合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行为,这种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创造一系列独立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一种固定式的战略方向,使得这种战略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衡量成本的标志是生存的能力,应变的能力,而最终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造企业的能力。参阅肖纳.L.布朗和凯瑟琳.M.艾森哈特(2001)。)即便作为主导性厂商、寡占厂商,也是如此。例如,当英特尔公司面临网络电脑、多媒体和三维图像等市场融合的变化情况,其首要的市场行为则是战略定位(公司重新定位)。因为,网络电脑可以代替较为昂贵的个人电脑来接入互联网,从而扩大了原先的市场边界,并大大减少了对英特尔技术复杂而成熟的微处理器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英特尔公司的主导性厂商的地位。对此,英特尔公司迅速作出的反应,不是在价格或数量上采取某种策略,而是实施一些战略性的措施。例如,在公司内部成立了网络部,并与微软公司联合开发NetPC(一种直接针对网络电脑市场的混合型产品)。又如,针对多媒体和三维图像市场对其业务的重要性,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与通信公司(包括美国著名的MC I公司等)联合开发网络服务器、与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合作搞电影实验室——Creat ive Artists Agency(CAA)等战略联盟措施,并向50多家多媒体公司、网络公司及图像信息公司投资。英特尔公司通过推出这些战略性措施,并观察它们的具体效果,

再从中挑选出那些看起来卓有成效的措施继续执行。其中,特别是与微软公司合作设立Wintel(Windows+Intel)标准这一重要事件,最终使英特尔公司不仅牢牢地控制了市场份额,同时也完全控制了多个行业(诸如计算机软件行业、硬件行业以及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步骤,并在很大程度上还驱使公司的竞争对手、经销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一起做出相应的变革。

从已有的一些可观察到的现象来看,这类厂商针对产业融合的变革都采取了反应式的战略,通过不断试错,最后找到正确的方向,谋求公司的长远发展。例如,微软公司最初实施因特网战略,包括开发并推出微软自有的网络服务(Microsoft Networ k),对美国在线服务公司(America Online,AOL)展开竞争。在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后,大力推广的网络服务还是面临着淘汰。由此,微软最终放弃了原来的战略,开始加入到非自行开发的行列中来。不仅购买了太阳微系统(Sun)公司的Java技术,收购了一系列网络公司,而且还与美国在线服务公司形成亲密合作伙伴。当然,这类厂商并不是消极地观察市场上的变革,也不是坐视竞争对手在自己采取动作之前的抢先行动,而是尽可能早地预测到产业融合的变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领导产业融合的变革。尽管微软有时也会采取一些反应式的战略,但更多的是属于侵略性的前瞻性战略。例如,通过与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合作,雄心勃勃地进军有线电视新闻及新闻网站业务;创办了名为Slate的网络杂志;与电影制作公司“梦工厂”合作,进军娱乐新闻业,等等。

在产业融合已经发生但尚未全部展现之际,由于情势尚不明确,是不可能采取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合并、公司改组这种大规模的间断性变革行动的。而当产业融合全部展现出来时,在明确了情势的情况下再采取这种行动,完全是为时已晚了。因此,在产业融合的条件下,大规模的间断性变革行动本身已表明其变革时机的丧失。但如果只是采取一些零散、不连贯的措施,也无济于事,难以应对这种变革。因此,面对这种变革,一种比较合理的策略行为选择,是采取许多小的、时间跨度很长的一组连续的行动。只有采取一些反复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小行动,采取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不同规模、不同风险程度的变革行动,才能在产业融合逐步展现的过程中取得“早先进入”的主动权,并可规避犯根本性错误的大风险。因为它将涉及到多次的行动,其中一些将被证明是很明智的,而另一些则属于效果良好的,有一部分将是失败的。

尽管这种策略行为并不采取任何浩大的行动,如大型的兼并、重大的公司重组等,但事实上,将一些小行动的举措联接起来,便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这种连续性的战略,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产业融合变革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一个多样性的战略,涉及到合作伙伴的战略性选择、兼并对象的确定、内部研发的规模及进度的确定等。因此,在产业融合的市场变革中,厂商的市场行为,既不是在行业分析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战略位置,再实施战略的方式,也不是在衡量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的方式,而是一系列强有力的、多种多样的战略的总和。也就是,在各方面创造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优势,并巧妙地把各个优势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

2020年4月16日星期四01:56:45

4.16.202001:5601:56:4520.4.161时56分1时56分45秒Apr. 16, 2016 April 20201:56:45 AM01:56:45

电力市场分析

引言 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电价形成机制,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交易和运行模式、市场交易策略,并进行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发电集团交易竞价策略,在此基础上,建议发电集团在当前电力市场竞争条件下,积极主动并有选择性地采取交易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以最优的报价策略获取最大化利润。本文还分析国内外电力市场结构、运行方式、特点、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在掌握大量基础性市场信息基础上预测未来电力需求,比较分析区域电力总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并对未来区域电力市场竞争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本文在对电力市场理论分析、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实证论述基础上,提出发电集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策略的竞价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具体总结提出基于成本分析、基于市场出清价格预测的博弈论模型等多种交易竞价策略方法。最后,通过对市场规则、竞争形势和发电集团内部降耗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交易前充分做好战略设计和规划,做好内部挖潜、降本增效等基础工作对发电集团竞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建议发电集团及时调整竞价策略,改善管理方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为未来在电力市场中交易成功奠定基础。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力产业被普遍认为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世界各国对电力产业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环节实行严格管制。80年代以后,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边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范围掀起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浪潮。随着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为当前电力行业改革和理论研究的主流思想,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电力市场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类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电力市场参与者的发电集团,其利益最终必须通过电能的生产和交易来实现,在交易过程中提前获悉尽可能多的电价和电力需求信息,就可以在电力市场的交易中占得先机,求得更大的利益回报。发电集团的报价决定了其自身在发电市场中可以占有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利润。因此,对竞争对手报价策略以及电力市场未来运行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并在此分析判断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合理、最理性、最优化的策略选择,就成为当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国际、国内电力改革的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看,传统的电力产业垄断经营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电力市场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电力市场开放,就是要将电力工业纳入到市场经济的框架中,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传统的基于粗放管理和行政手段的一系列规制、调度和控制方式,势必无法适应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实际情况,因此,必须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及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应改变市场调节手段。作为最先被推向市场的发电集团,必须高度关注电力市场信息、市场特点、市场建设和规划。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放开规制、引入竞争、市场定价。而其中电价是电力市场的杠杆和核心内容,电价的形成机制直接决定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因而改革电价形成机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在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渐放宽市场准入,尝试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制定电力市场法律,制定市场交易规则,使价格在竞争中形成,使电价真正反映电力生产成本水平和市场对电力产品的供需状况。 建立科学、健全、有序的市场,要求所有的市场主体能够认清形势,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规范的竞争,要求市场主体宏观上找准定位,调整成本控制策略,确

生产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生产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重点、难点: 生产者购买行为的典型意义 组织购买 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 生产者市场的特点 在组织市场中,生产者市场的购买行为有典型意义,它与消费者市场的购买行为既有相似性,又有较大差异性,特别是在市场结构与需求、购买单位性质、购买行为类型与购买决策过程等方面。 各类正规组织为了确定购买产品和劳务的需要,在可供选择的品牌与供应者之间进行识别、评价和挑选的决策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掌握: 了解生产者市场与消费者市场的联系及差异; 明确购买者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购买类型以及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了解业务购买过程的参与者有哪些,以及对业务采购人员的主要影响。 一、生产者市场与消费者市场的对比 (一)生产者市场 由一切购买商品和服务将它们用于生产其他商品或服务,以供销售、出租

或供应给他人的组织所构成。 组成业务市场的主要行业是农业、林业及渔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公用事业,银行、金融和保险业,分销,以及服务业。(二)生产者市场的特点 1、购买者较少 2、购买量较大 3、供需双方关系密切 4、购买者在地理区域上集中 5、衍生需求 生产者市场的需求最终来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因此生产者市场的营销者必须密切监视最终消费者的购买类型和影响他们的各种环境因素。 6、需求缺乏弹性 在生产者市场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另外,对于占项目总成本比例很小的生产用品来说,需求也是无弹性的,而且生产商还可以根据价格来决定向哪家供应商购买。 7、需求波动大 在生产者市场,人们对生产用品、原材料和服务的需求要比在消费品市场,消费者对消费品及服务的需求更为多变。 8、专业采购 由受过专门训练的采购代理商来执行,它们必须遵守组织的采购政策、结构和要求。 9、影响购买的人多 采购委员会都由技术专家组成,在购买主要商品时经常还有高层经理参加。 10、直接采购 11、互购 12、租赁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 家 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 展 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 付 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

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 本, 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 国 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 有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 网

国际营销-第4章-购买行为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教案第4章国 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第周本章教学目的及基本要 求: 1. 掌握国际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 2. 了解 国际产业市场购买行为; 3. 了解国际政府市场购买 行为。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2.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过程; 3. 影响产业市场购买行为的因素。难点: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2.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过程。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深化:影 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拓宽:消费者的购买决 策过程。本章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方法:讲 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方式:多媒 体教学。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国际市场营 销》王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国际市场 营销》雷新华重庆大学出版社; 3.《国际市场营销》 杨丽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 1 页共 12 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单元教案首 页第周课 题:课次:第1节国际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 6 教学方法:教具: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法多媒体教学目的: 1. 了解消费者市场的特征; 2. 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3. 掌握影响消费者购

买行为的因素; 4. 掌握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教学重点: 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2.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教学难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1. 复习旧课:回顾国际市场社会与文化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5分钟) 2. 讲授新课: 1)本次课学习要点和学习目标;(5分钟)2)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及模式;(25分钟)3)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30分钟)4)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20分钟)3. 本课小结:总结本课学习重点。(5分钟)课后记:第 2 页共 12 页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旧课】回顾国际市场社会与文化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讲授新课】第4章国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第1节国际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一、消费者市场的特征 1.分散性:交易范围广,购买人数多 2.差异性:需求复杂多样,购买数量小、次数多 3.可诱导性:缺乏专业知识,受广告或其他推广影响大 4.流动性: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替代品之间流动 5.发展性:随社会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产生新的需求 6.多层次性: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发展二、消费者购买行为

第四章行业分析第三节、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一)完全竞争完全竞争指许多企业生产同质产品的市场情形。其特点是: 1.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完全流动; 2.产品不论是有形或无形的,都是同质的,无差别的;3.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影响产品的价格; 4.企业永远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5.企业的盈利基本上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决定。 6.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情况非常了解,并可自由进入或退出这个市场。考生要进一步掌握,完全竞争的根本特点在于:企业的产品无差异,所有的企业都无法控制产品的市场价格。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是四种市场类型中最少见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类型较接近于完全竞争。 (二)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是指许多生产者生产同种但不同质产品的市场情形。其特点是: 1.生产者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流动; 2.生产的产品同种但不同质,即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异,产品的差异性是指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实际或想象上的差异,它是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 3.由于产品差异性的存在,生产者可以树立自己产品的信誉,从而对其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制成品的市场一般都属于这种类型。 (三)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指相对少量的生产者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情形。其特点是: 1.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由于这些少数生产者的产量非常大,因此他们对市场的价格和交易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 2.由于只有少量的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因而每个生产者的价格政策和经营方式及其变化都会对其他生产者形成重要影响。 3.在这个市场上,通常存在着一个起领导作用的企业,其他企业随该企业定价与经营方式的变化而相应地进行某些调整。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如钢铁、汽车等,以及少数储量集中的矿产品如石油等的市场多属这种类型,因为生产这些产品所必需的巨额投资、复杂的技术或产品储量的分布限制了新企业对这个市场的侵入。 (四)完全垄断完全垄断是指独家企业生产某种特质产品的情形,特质产品,是指那些没有或缺少相近的替代品的产品。完全垄断可分为两种类型: 1.政府完全垄断,如国营铁路、邮电等部门。 2.私人完全垄断,如根据政府授予的特许专营或根据专利生产的独家经营,以及由于资本雄厚、技术先进而建立的排他性的私人垄断经营。完全垄断市场类型的特点是: 1.由于市场被独家企业所控制,产品又没有或缺少合适的替代品,因此,垄断者能够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制定理想的价格和产量,在高价少销和低价多销之间进行选择,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2.垄断者在制定产品的价格与生产数量方面的自由性是有限度的,它要受到反垄断法和政府管制的约束。在现实生活中,公用事业(如发电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和邮电通信等)和某些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或稀有金属矿藏的开采等行业属于这种完全垄断的市场类型。考生应在掌握上述考点的基础上对四种类型的行业结构进行综合比较。表4.1 市场类型综合比较 比较项目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 生产者特点 众多

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第六章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组织市场的概念、类型、特点;掌握对生产者市场购买行为的分析;了解中间商市场购买行为的分析;了解非盈利组织市场及政府采购市场的购买特点。 【教学重点】 1、组织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2、生产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3、中间商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4、非营利组织市场、政府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教学难点】 生产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市场的类型与特点 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不仅有消费者,还有各种社会组织。组织市场的购买者是企业的重要营销对象,企业应当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和购买行为。 一、组织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一)、组织市场的概念和类型 组织市场是指工商企业为从事生产、销售等业务活动以及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为履行职责而购买产品和服务所构成的市场。组织市场包括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和政府市场。 1、生产者市场

是指购买产品或服务用于制造其他产品或劳务,然后销售或租赁给他人以获取利润的单位和个人。组成生产者市场的主要行业是工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公共事业、金融业、服务业。 2、中间商市场 是指那些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转售或出租给他人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个人和组织。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 3、非营利组织泛指所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组织。我国通常把非营利性组织称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市场是指为了维持正常运作和履行职能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各类非营利组织所构成的市场。 4、政府市场 是指那些为执行政府的主要职能而采购或租用商品的各级政府单位。政府通过税收、财政预算掌握了相当部分的国民收入,形成了潜力极大的政府采购市场。 (二)组织市场的特点 与消费品市场相比,产业市场有以下特征: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产业市场的需求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需求的派生性,即生产资料的需求源于消费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需求情况决定生产资料的需求状况。

市场营销 产业市场与购买者行为

市场营销产业市场与购买者行为

?市场营销产业市场与购买者行为 6.2 产业购买行为 6.2.1 购买情况的主要类型 6.2.2 产业购买过程中的参与者 6.2.3 影响产业购买的重要因素 6.2.4 产业购买过程 6.2.5 因特网上的产业购买 小组成员: 廖转华 彭宇

贾白茹 郭婧 6.2.1 购买情况的主要类型 购买主要的三种类型:一个极端是直接重购,即日常决策。另一个极端是新购,要求实施充分的调查研究。处于中间的是调整重购,只需要进行部分的调查研究 直接重购,购买者只需重复订货而不用做任何的修订。通常由采购部门 按常规原则处理。 调整重购,购买者期望修改产品的规格、价格、条款或是供应商。调整重购通常 比直接重购涉及更多的决策参与者。 第一次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会面临新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或 风险越大,决策参与者的人数也越多,收集信息的工作量也越大。新购情况的 发生对营销者来说,是最大的机会,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它们不仅需要施加 尽可能多的购买影响,也需要尽可能多的提供

帮助和信息。 许多购买者喜欢从一个销售商那里购买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因此, 系统销售往往是一项赢得和保持客户的关键产业营销战略。 真正的系统销售为顾客的需求想的很多。 系统销售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供应商卖出一组相互关联的产品,例如,供应商不仅销售胶水,还销售涂抹器和干燥器:第二步:供应商提供生产、库存控制,分销和其他服务等全套系统,来满足购买者的优化运行的要求。 6.2.2产业购买过程中的 购买组织的决策制定单位被称为组织的购买中心,也就是那些参与 企业决策制定过程的所有个人和单位。 购买中心包括组织当中所有参与者与购买决策的人员。这个团队包括 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使用者和购买决策的制定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者,实际 的购买者以及购买信息的控制者。

最新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摘要】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电力产业,其市场结构的状态是其进行规制改革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我国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电力产业市场结构的指标进行度量,并重点分析了发电市场。 【关键词】电力产业自然垄断规制发电市场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电力产业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各国政府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不仅是对经营权进行垄断,而且按照电力本身的技术特点,包括了从发电、输电、配电到售电的电力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还垄断了发电企业的规模及电网的建设。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结构在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电力产业结构。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在逐渐弱化,人们意识到电力产业垂直一体化的结构是缺乏效率的,会促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产品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经济学家在对具有相似结构的电信、供水、铁路等以网络为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不断深入地研究,提出传统的规制给电力产业带来的是竞争缺乏和激励不足,造成产业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即产生了所谓的规制失灵。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电力产业进行放松规制,引入竞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目前,我国也对电力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撤销了电力工业部,经营权完全交给国家电力公司,实现政企分开。2003年,全

国主要发电资产与电网分离,成立了五大发电公司和国电公司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力产业已经大致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市场格局。表面上,国家对电力产业的改革决心可见一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对电力产业的规制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仅可以说完成了改革的第一步,即发电环节的拆分,而对于构建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仍然处于最初的尝试阶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目前,政府依然对电力市场准入干预过多,对现行电价的规制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确立适当的电力规制价格模型等,这样的问题在电力产业中依然存在,并且成为阻碍电力产业改革的绊脚石。 二、电力市场结构双向拆分过程 从2002年至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结构改革过程,此阶段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建立电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阶段。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但并不是发电、输电、配电、售电所有环节都属于自然垄断。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降低输配电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将电网企业定位于自然垄断企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发电环节是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电力销售环节也将成为电力行业的非垄断部分,同样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为了解决国家电力公司垂直一体化经营带来的发电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2002 年,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对电力工业实现了横、纵双向分拆的改革模式,实行厂网分开,重组了发电和电网企业,成立国家电监会,按照国务院授权,行使电力监管行政执法职能,并统一履行全国电力市场监管职责,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电力投资审批权和定价权。2002年12月,由国家电网公司拆分出来的五家发电公司、两家电网公司和四家辅助公司挂牌成立。至此,我国在体制层面上实现了发电侧的公平竞争。图1

国际市场营销复习题

1、国际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从行为主体来看,国际贸易往往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是国际贸易的组织者。 从商品流通形态来看,国际贸易的流通形态是跨越国界型,即参加交换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真正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是纯粹的买卖活动。而国际市场营销的形态则是多样化,即可跨越国界,也可不必跨越,其活动具有经营的特征,不是纯粹的买卖活动 从交易动机来看,国际贸易的原动力是国际比较利益,而国际市场营销的原动力是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动机的经营决策。 从信息来源来看,国贸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体现国贸的经营状况和效果,而国营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企业的市场营销记录。 从市场活动方式来看,1国贸包括进出口两个方面,国营强调出口。2国贸的活动过程较为简单,而国营涉及营销全过程。 2国际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什么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在市场上的变化也要经历一个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性过程 3国际市场营销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消费者及购买行为的了解应包括哪些内容? 1购买者;购买对象;购买目的;购买方式;购买时间;购买地点 4.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根据什么来划分,有哪几种? 依据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和品牌的差异程度,可将购买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复杂的购买行为;寻求平衡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购买行为;习惯性购买行为 5.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途径发挥进入市场的机会 1从现有的供求差异中寻求国际市场机会;从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寻找;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发现;从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发现;创造全新的国际市场机会 6、简述影响目标市场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企业的目标与资源 产品同质性 市场同质性 铲平生命周期阶段 竞争对手的目标 市场营销策略 7国际市场细分的变量有哪些?4种 地理位置标准 经济水平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 组合划分标准 8国际市场定位的方式有哪些? 首席定位 加强定位

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提醒大家特别需要注意的重点复习内容: 注意了解影响市场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市场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掌握市场购买决策的主要参与者,明确市场购买决策的具体过程,理解为促进市场购买需要采取的对策。 第一节消费者购买行为 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 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参照群体的涵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扭曲和选择性保留。学习、驱使力、刺激物、诱因、反应和强化的涵义。 (一)文化因素 所谓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个阶层的成员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 (二)社会因素 1.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看法和行为的群体。直接参照群体又称为成员群体。成员群体又分为首要群体和次要群体两种。首要群体一般都是非正式群体,如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等。

参照群体的影响力取决于产品、品牌以及产品生命周期。 2.家庭。家庭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消费者的首要参照群体之一。 (三)个人因素 消费者购买决策也受其个人特性的影响。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它导致了一个人对其所处环境的相对一致和持续不断的反应。(四)心理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要受其个人的动机、知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等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 3.学习。人类行为大都来源于学习。一个人的学习是通过驱使力、刺激物、诱因、反应和强化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所谓诱因,是指刺激物所具有的能驱使人们产生一定行为的外在刺激,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二、参与决策的角色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 人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扮演的不同角色。 1.发起者。 2.影响者。 3.决策者。 4.购买者。 5.使用者。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类型可分为:复杂型、变换型、协调型、习惯型四种。

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9 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 一般而言,特定的市场结构决定相关主体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的好坏"本文采用贝恩(1959)的以产业卖方集中度为主要依据的市场结构量化分类方法来分析电子竞技市场"即根据产业中的前4位和前8位企业绝对集中度指标对市场结构加以分类。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市场进退壁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在分析电子竞技产业市场结构时由于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权威性偏重于对网络游戏产业的分析" 2.1 市场集中度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产业市场结构可以粗分为寡占型CRR8>=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 寡占型进一步又细分为极高寡占型4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

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电力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1、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 所谓市场结构是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重要方面。西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影响市场结构的要素有:市场集中度(包括买者和卖者的集中度,产业组织学重点探讨市场上卖者(企业)的集中问题)、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其中4项是特别重要的。这些因素是互相关联的,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变化。 1.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上卖者垄断程度的指标,主要反映卖者的规模结构,也就是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按集中程度分,垄断可以分为完全垄断、双头垄断、双边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最基本因素是市场规模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此外,企业趋向垄断的意向、为产品差别化而进行的推销活动、进入壁垒的设置、政府政策保护、企业之间的合并等都会提高市场集中度;市场的扩大、阻止企业合并、严格的反垄断法律则会降低市场集中度。 1.2、进入壁垒 产业组织理论中把欲进入某产业中的新企业和已有企业相比,在竞争中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不利因素称之为进入壁垒。可以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⑴规模经济壁垒。当产业中企业的最小最佳经济规模同市场规模相比占很大比重时,产业只允许少数企业存在,新企业很难进入。 ⑵费用壁垒。包括初始资本费用壁垒和沉没费用壁垒。初始费用壁垒是指企业进入时所需的最低限度资本量,初始资本量越大,资本筹措越困难,新企业进入越困难。沉没费用壁垒指一旦新企业遭到失败后,资产转卖不出去或只能回收少部分投资,沉没费用越高,企业风险和损失越大。 ⑶产品差别壁垒。原有市场已被良好细分,原有企业产品已形成偏好,新企业寻找市场缝隙和推销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 ⑷政策和法律壁垒。如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经营条件的规定,税收政策等,都可能成为新企业进入壁垒。 1.3、产品差别化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品差别化是企业产品同其他同类产品造成足以引诱买者的特殊性,并以此在争夺市场等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差别化的方法大致有: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外观、积极研发、广告等。

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第三章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消费者市场的特点,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掌握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及其营销任务。 第一节消费者市场特点与消费品分类 消费者市场也称最终产品市场,是指个人或家庭为生活消费而购买、租赁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它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所有商品的最终市场。无论是产业市场还是中间商市场,其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消费品市场,因此全面动态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掌握消费者市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消费者市场特点 (一)普遍性与多样性 普遍性是指人人都是消费者。由于消费者市场人数众多,具有购买次数频繁,购买数量少的特征,因此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企业购买行为明显不同,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相比,企业购买行为具有购买次数少,每次购买量大的特征。 多样性是指由于消费者市场人多面广,消费者受到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性格及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的影响,异致消费者购买行为千差万别。 (二)层次性与发展性 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是指消费者对同一类产品,在质量、价格、款式、规格、性能等方面需求的差异性在消费品市场以多层次性特征表现出来。如按产品价格高低,可以把产品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这种特征有利于企业细分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更有针对性。 消费需求的发展性是指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经济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会经历一种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人们更换产品速度加快,进一步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发展性。 (三)情感性 消费需求的情感性是指消费者购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由于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大部分是外行,多属非专家购买,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情感购物。如在情人节,恋爱中的男女要送玫瑰花、巧克力来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因此每年的2月14日的情人节,都是玫瑰花和巧克力最畅销、价格上涨最快的日子。 (四)可诱导性 消费需求的可诱导性是指消费需求受消费者收入、嗜好、商品价格、税收和储蓄利率、心理预期、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购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诱导。一般来讲,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偏好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嗜好取决于个人生理和心理需求,也取决于社会消费时尚。企业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广告效应来影响消费时尚。示范效应是某一消费团体的消费方式对其他团体的影响;广告效应是广告对形成消费时尚的影响。由于示范效应和广告效应的重要性,许多企业不惜重金利用这两种效应来诱导消费者,如百事可乐不惜重金聘请国际著名足球明星做广告来诱导喜爱这些足球明星的消费者购买百事可乐饮料。 最近几年由于证券市场不景气,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过猛,很多资金转移到房地产市

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

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概述 (一)定义 要给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一个定义,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电力市场”:广义的讲,电力市场是采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本着公平竞争、自愿互利的原则,对电力系统中的发电、输电、供电、客户等主体协调运行的管理机制和执行系统的总和,它包括市场主体(电力生产商、电力供应商、消费者等)、市场客体(电力商品)、市场载体(电力网络)、商品价格、市场运行规则、市场监管者六个方面。狭义的讲,今天要讲的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中的“电力市场”主要是电力销售市场(包括量、价、费)、电力供应市场以及供需平衡关系。 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是供电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进行电力市场营销、规划、生产和销售决策,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采用一定的程序,有组织、有计划的收集电力市场信息。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信息及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经营环境及电力需求的变化特点进行预测,为改进经营管理,实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供电企业能否有效的把握市场变化趋势,选择新的目标市场,这是搞好营销活动的核心和关键。 (二)作用 (一)掌握社会各行业的各类用电基本情况,分析用电结构及各类用电升降幅度的变化规律,为国家制定有关用电政策提供依据。(如为国家制定电价政策,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用电量反映行业发展情况)等) (二)改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制定合理生产计划和有关经济技术指标,调整经营策略,改进电网发展规划,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如对售电量、电价进行动态分析,揭示行业用电潜力,用户用电特点,区域发展态势,经营经营效益,为企业经营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售电量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十五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较快水平,用电增长也较快,九十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减慢,电量增长减缓甚至下降) (三)可以促进客户中分利用电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如更合理安排生产,减少高峰用电,适时投切无功补偿设备,减少电费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对执行峰谷电价的用户,可以建议避峰生产,对负荷低的用户,减少变压器容量,可以节约基本电费)。 (三)特点 (一)时效性。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提交分析报告,以便领导决策。

国际市场营销-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市场营销导论 1.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市场营销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是指企业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和获得利润而进行的超越本国国境的经营和销售活动。 2.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的区别: a、行为主体:.国际贸易往往是以国家为主体,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是企业 b、商品流通形态:国际贸易的流通形态是跨越国际型,国际市场营销的形态则是多样化的,即可跨越国界也可不必。 c、交易动机:国际贸易的原动力是国际比较利益,国际市场营销的原动力是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以追求利益为动机的经营决策。 d、信息来源:国际贸易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市场营销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企业的市场营销记录。 e、市场活动方式:国际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活动过程相对简单;国际市场营销更强调出口方面且突出出口售出过程,涉及营销活动的全过程。 3.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阶段: a、国内营销,目标仅在本国市场上的营销活动。 b、出口营销,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同时从事部分产品的出口业务,通过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市场营销形态。 c、国际营销,出口营销的基础上,企业更多的参与某些国外市场,并且有比较完整的国际营销策略的营销活动。 d、多国营销,企业同时参与多个国外市场的一种国际营销活动。 e、全球营销,企业将整个世界市场看做一个市场,跨国公司可以生产全球标准化的产品以取得规模效益。 第二章国际环境 1、国际环境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1)区域经济一体化 (2)国际贸易政策:关税、非关税壁垒、鼓励出口措施、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政治因素:(1)双边关系 (2)多变关系:a、东西方关系(意识形态差异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 b、南北关系(经济问题) 第三章国内环境 1.经济环境: (1)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国家采用何种方式来管理经济活动的具体制度,是一国宏观经济环境最重要的特征)分类: (2) 经济发展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3)经济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信、商业基础设施 (4)市场需求规模: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个人消费 2.人口环境: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流动 3.文化差异内容: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商业惯例 4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政治体制、政党体系及有关制度。 5政治风险:作为主权国家的东道国往往有着绝对的权利来影响和制约外国企业在该国的营销活动。(1)没收、征用和国有化(2)进口限制与外汇限制(3)价格管制与劳工问题(4)税收管

市场营销习题第四章市场购买行为研究分析

市场营销习题第四章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作者:————————————————————————————————日期: 2

《市场营销学》习题 二00六年九月

第四章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需要层次论”,下列属于第三层次的是()。 A、安全需要 B、自尊需要 C、社会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社会阶层是按一定的社会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若干()。 A、社会等级 B、相关群体 C、次级群体 D、初级群体 3. 组织市场需求波动幅度()消费者市场需求波动幅度。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D、不等于 4.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最广泛、最深远影响的因素是()。 A、文化因素 B、社会因素 C、个人因素 D、心理因素 5.家庭成员对人们购买行为影响颇大,家庭成员属于()。 A、基本群体 B、次要群体 C、向往群体 D、参照群体 6.下列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因素那一项不属于社会因素()。 A、参照群体 B、身份、地位 C、社会阶层 D、家庭 7.西方人婚礼喜欢穿白色的礼服,而中国人偏爱红色,这是在()差异上的表现。 A、亚文化 B、文化 C、观念 D、个性 8.我国通常把非盈利组织称为()。 A、医院、学校 B、慈善机构 C、基金会 D、机关团体、事业单位 9.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的目的是为了()。 A、降低调研成本 B、了解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C、区分不同阶层消费者,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 D、采取适当营销策略诱导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 10.王刚准备购买一套两室两厅单元房,其购买行为属于()。 A、习惯性购买行为 B、寻求多样化购买行为 C、化解不协调购买行为 D、复杂购买行为 11.生活消费是产品和服务流通的()。 A、起点 B、中间点 C、终点 D、极点 12. 产业市场的需求是()。 A、始发需求 B、引伸需求 C、间隙需求 D、偶发需求 13.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差异小,消费者购买行为就()。 A、复杂 B、简单 C、一般 D、困难 14.一般来说,消费者经由()获得的信息最多。 A、公共来源 B、商业来源

国内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与分析

国内汽车产业市场结构描述与分析 1.基本条件与特征 1.经营管理的复杂性: 由于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由于品种的多样性,需要很多部门以及协作厂的密切配合,也大大加重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因而,汽车工厂的经营管理包含着对大量人员、众多部门和大量零部件的控制问题。 2.生产的多样性: 汽车制造至少包含发动机、变速器、钢板车身的生产制造,涉及到发动机、传动系统和制造涉及到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和装配等多道工序。从工艺角度来说,一部汽车的组成包括金属铸造、钣金加工、电子电机、塑胶、橡胶等,造就了产品类型的多样化。 复杂制造总成的效率问题。区别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的正是制造复杂总成(指不同零部件组成的应用功能上的大部件)的高效率。对于专业化性质很强的小零件,汽车制造厂自行生产很难具有竞争力,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汽车产业链中,几乎都有一些零部件是需要专门的厂家固定生产的。当一个公司汽车产值的70%是外协件时,协作厂越多,采购和运输问题也就越复杂。因此,在经营管理上就必须花很多时间以保证所采购的零部件价格最合适,又能及时到货。

3.需求特征: 总体看来,我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呈现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200万所有的销量上升至2011年1800万左右的销量。并且,从趋势上来看,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已经从快速增加,达到高点后转为稳步增长。 其中影响汽车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有:主要是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其次是汽车价格,再次是汽车的使用和养护成本,第四是个人喜好,其他的还有汽车性能、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政策、经销商或厂家的销售策略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入WTO以及加强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依赖,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汽车成本不断下降,中国人均拥有汽车比率8年来翻了5倍,这也是导致中国汽车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汽车销售量增长率几乎为0,这主要是受到了国家出台限购政策的影响,因此国家政策在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中药的影响因素。

国际市场细分

国际市场细分 12国贸2+2 国际市场细分(International market segmentation)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购买者更多,分布范围更广,作为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往往更难满足全球范围内顾客的需要。为此,就需要对国际市场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划分。 国际市场细分的方法:组合法细分。在应用组合法细分国际市场时,企业可根据国家潜量、竞争力和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世界各国,从而把各国分成十八类。 1、国家潜量是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一国市场上的销售潜量。其基础包括人口、经济增长率、实际国民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口分布、工业生产消费模式等数据资料。 2、竞争力决定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部因素包括企业在该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企业资源和设施以及企业适应该国特点的能力和优势。外部因素包括该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来自替代产品行业的竞争以及国内外的行业结构。 3、风险是指企业在该国面临的政治风险、财务风险和业务风险(如消费者偏好的转移)以及各种影响利润、资金流动和其他经营结果的因素。 用组合法划分世界市场有如下优点: (1)该方法考虑了三个方面,更全面地反映了多国环境; (2)每个维度都与营销密切相关; (3)把风险单独作为一个维度,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许多国家虽有较大的潜力和吸引力,但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风险; (4)每个维度都由若干因素构成,因此每一方面都是多元因素的综合计量。例如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收入水平,单凭一个因素都不足以表示整个国家的市场潜量; (5)该方法使用了18个小单元的矩阵,国家潜量和竞争力都有三个层次,风险为两个层次。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世界上不仅有大和小或强和弱,而且有中间位置。组合法是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宏观细分的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可以作为企业分析国外市场机会的基础。不过,它需要许多信息,包括公司内部和外部的,这可能不太容易收集和分析。另外,这一方法适用于—种产品的市场层次而不是整个公司的层次。因此,一家在海外营销多种产品或劳务的公司将不得不为此作出许多细分规划,但是,这样做会产生策略意义,并且有助于分析有潜力的产品市场的机会。 宏观细分 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企业究竟进入哪个(或哪些)市场最有利,这就需要根据某种标准(如经济、文化、地理等)把整个市场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具有基本相同的营销环境。企业可以选择某一组或某几个国家作为目标市场。这种含义的国际市场细分称为宏观细分。宏观细分是微观细分的基础,因为企业首先确定进入哪个或哪些国家,然后才能进一步在某国进行一国之内的细分。国际市场宏观细分的标准有地理标准、经济标准、文化标准和组合法。 国际市场宏观细分过程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步骤: (一)确定划分世界市场的方法(即确定细分标准); (二)近视眼这种分类标准,将所有具有共同特点的国家划为一组,即构成一个子市场;(三)了解满足每组需求对企业资源条件有哪些要求;四)根据本企业的特点,看看由本企业满足哪个或哪些子市场最适当,最有优势; (五)从理论分析,要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应采取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