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

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
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

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可能在临床上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局麻药阻滞胸腰段(胸1~腰2)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纤维,产生血管扩张,继而发生一系列循环动力学改变,其程度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的平面高低相一致。表现为外周血管张力、心率、心排血量及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系由大量的容量血管扩张所致。心率减慢系由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及静脉血回流减少,右房压下降,导致静脉心脏反射所致;当高平面阻滞时,更由于心脏加速神经纤维(cardio-accelerater fiber 胸1~胸4)被抑制而使心动过缓加重。心排血量的减少与以下机制有关:①胸1~胸5脊神经被阻滞,心脏的交感张力减小,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性降低;②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低平面阻滞时,心排血量可下降16%,而高平面阻滞时可下降31%。心排血量下降,使血压降低,产生低血压。如果阻滞平面在胸5以下,循环功能可借上半身未阻滞区血管收缩来代偿,使血压降低幅度维持在20%以下。血压下降的程度与年龄及阻滞前血管张力状况有关,例如老年人或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的病人,血压降低的幅度更为明显。

硬膜外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血压的影响与给药方式及麻醉平面有关,但与阻滞方法本身无关。一般说来连续硬膜外阻滞对血压的影响是逐渐的、温和的,但单次大剂量注入局麻药对血压的影响亦较大,有报道表明10mg地卡因脊麻与同一穿刺点的1.5%利多卡因20ml-25ml硬膜外阻滞,后者血压降低的幅度更大。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单纯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幅度有限,可能在临床上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治疗时需把病人体位调整为头低位,妊娠后期的病人把子宫推向一侧以增加回心血量。但如果合并血管迷走神经过分活跃,病人可迅速出现严重的低血压甚至心脏骤停,这种情况仅见于清醒的病人而不会见于接受全麻的病人。下腔静脉阻塞或术前合并有低血容量的病人,椎管内麻醉也容易导致严重的低血压。椎管内麻醉引发的低血压是由交感神经阻滞所致,可用拟交感药物来处理。

罗哌卡因是第一个纯镜像体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用等量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于硬膜外阻滞所产生的感觉神经阻滞是近似的,而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前者则不仅起效慢、强度差且有效时间也短。所以在外科手术时为了增强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其毒性低,可将其浓度提高到1%,总剂量可用至150mg~200mg,,10min~20min起效,持续时间为4h~6h。鉴于罗哌卡因的这种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特点,临床上常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作术后镇痛及无痛分娩。常用浓度为0.2%,总剂量可用至12mg/h~28mg/h。

局麻药中常加用肾上腺素,以减慢其吸收,延长作用时间。肾上腺素的浓度,应以达到局部轻度血管收缩而无明显全身反应为原则。一般浓度为1:200,000,即20ml 药液中可加0.1%肾上腺素0.1ml ,高血压病人应酌减。

咪达挫仑此药对正常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表现为心率轻度增快,体血管阻力和平均动脉压轻度下降,以及左室充盈压和每搏量轻度下降,但对心肌收缩力无影响。

诱导剂量的丙泊酚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抑制,可使动脉压显著下降,其几率与程度并不亚于硫喷妥钠,但在临床应用的初期重视不够。静脉注射丙泊酚2~2.5mg/kg,收缩压下降可达25%~40%,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也是这样。动脉压的下降与心排血量、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和全身血管阻力的减少有密切关系。这种变化是由于外周血管扩张与直接心脏抑制的双重作用,且呈剂量与血药浓度依赖性。丙泊酚的血管扩张作用则可能是交感神经抑制与对细胞内平滑肌钙移动的直接作用的结果。与等效量的硫喷妥钠相比,丙泊酚的外周血管扩张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其降压的程度也较硫喷妥钠显著。在瓣膜心脏病患者,肺动脉压与肺毛细血管楔压也下降,提示动脉压的下降是由于前负荷与后负荷均降低的缘故。

此药诱导剂量时对心率的影响不明显,或谓心率稍增快,但持续时间很短,心率的改变较硫喷妥钠少。丙泊酚可抑制压力感受器反射,从而减弱低血压的心动过速反应。此

药对窦房结功能、房室传导与室内传导均无直接作用。

在丙泊酚静脉输注麻醉维持阶段,收缩压一般较麻醉前水平低20%~30%。静脉输注100μg/kg/min时,全身血管阻力明显降低,甚至可达30%,而心脏指数与每搏指数无改变。若术前给阿片类药、术中复合氧化亚氮,当以丙泊酚54和108μg/kg/min维持麻醉时,全身血管阻力无明显降低,而心排血量与每搏量减少。这或许是由于丙泊酚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与压力感受器反射被减弱的缘故。在高碳酸血症时,交感神经的反应性较易维持,增加丙泊酚输注速度至108μg/kg/min,动脉压下降的程度仅稍增加约10%。由于此药对心肌的抑制与外周血管扩张作用均为血药浓度依赖性,故连续输注对血压的影响较诱导时单次注射轻微。丙泊酚维持麻醉时心率可增加、减慢或保持不变。心肌血流与心肌氧耗量明显减少,提示心肌整体氧供/需能保持平衡。

丙泊酚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与患者年龄和注药速度有关。用同样剂量的老年人可发生严重低血压,而青年人则较轻微。缓慢注射时降压不明显,且发生率减少,但麻醉效果减弱。老年人诱导前先给小剂量芬太尼,应酌情将丙泊酚减量,虽在气管内插管时可有呼吸抑制,但对心血管的抑制减轻,仍是可取的方法。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1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2017版)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2017版) 2017-12-14 07:03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1 马虹(共同负责人)王国林王俊科(共同执笔人/共同负责人)吴新民郭曲练虞建刚(共同执笔人)熊利泽薛张纲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明确椎管内阻滞并发症的基本防治原则、降低椎管内阻滞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制定《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而言,椎管内阻滞并发症可分为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椎管内阻滞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椎管内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椎管内阻滞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阻滞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不同的临床研究采用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阻滞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则指心率低于50次/分,其发生率为2%?13%。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搏骤停,是椎管内阻滞严重的并发症。 1.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1)交感神经被阻滞后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是最常见的原因。 (2)椎管内阻滞后血液再分布、心室充盈不足,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椎管内阻滞后突发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搏骤停。 (3)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4)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小剂量肾上腺素吸收入血的β2兴奋作用(扩血管效应);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抑制突触前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直接增加副交感活性等机制,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2. 危险因素 (1)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①广泛的阻滞平面、T8以上的高平面阻滞。 ②原有低血容量。 ③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心动过缓。 ④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吩噻嗪类药物。 ⑤老年患者。 ⑥高体重指数。

全麻椎管内麻醉

硬膜外麻醉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 一、硬膜外麻醉适用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二、选择麻醉方案的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三、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 1. 有硬膜外麻醉适应证 2. 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四、进入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阶段分为麻醉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麻醉后随访3个阶段。 1. 麻醉前一日:进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详见麻醉前访视路径); 2. 手术当日: (1)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手术部位,再次进行病情和硬膜外麻醉可行性的评估; (2)监测生命体征; (3)开放静脉通路; (4)根据所实施的手术,确定硬膜外穿刺的间隙; (5)硬膜外穿刺; (6)试验剂量; (7)麻醉维持; (8)麻醉处理; 3. 手术结束后至送入病房后24h: (1)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和末次用药时间确定患者去向:①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超过1小时,可送至病房;②麻醉平面在T5以上、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1小时以内以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PACU观察;③患者病情危重或在PACU观察1小时病情仍不稳定,可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ICU观察。 (2)送至病房后24h内,观察和处理:①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的运动与感觉;②麻醉相关并发症;③填写术后随访记录。 五、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出现麻醉并发症者(如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硬膜外腔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按相关指南抢救处理。 2. 穿刺失败。硬膜外穿刺困难导致失败者,可改为全身麻醉等其它麻醉方式,进入其它临床路径。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范

椎管内麻醉 操作规范 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根或脊神经产生传导阻滞,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称之。 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骶管阻滞 一、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①患者拒绝或不合作者 ②穿刺部位感染 ③未纠正的低血容量 ④凝血功能异常 ⑤脊柱外伤或解剖结构异常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相对禁忌证: ①菌血症 ②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 ③应用小剂量肝素 二、术前访视 ⑴术前评估与全麻病人相似,并根据病情确定适宜的区域麻醉方法。 ⑵查体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背部,观察是否有畸形、外伤、感染等。 ⑶追问患者是否有脊椎病病史,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疾病,还应记录既往的神经病变。 ⑷追问异常出血史、用药史、过敏史。 ⑸向患者讲解麻醉操作过程,说明麻醉的优、缺点;还应讲明术中可能需要另外加用镇静药和麻醉药,若阻滞失败或手术时间延长、手术超出预想范围,可能改用全身麻醉。 ⑹术前用药:适量的镇静药、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疼痛。 三、穿刺体位: 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 侧卧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坐位:臀部与手术台边沿相起,两足踏于凳上,两手置膝,头下垂,使腰背部向后弓出。 四、穿刺部位: 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 上肢:T3~4 下腹部: T12至L2

下肢: L3~4 会阴: L4~5 五、穿刺方法: 直入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针尖稍向头侧作缓慢刺入。 旁入法:于棘突间隙中点旁开 1.5CM处做局部浸润。穿刺针与皮肤成75°角,进针方向对准棘突间孔刺入。 六、棘突间隙的体表解剖标志: 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 两侧肩胛冈联线交于T3棘突 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T7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L4棘突或L3~4棘 突间隙 七、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回路、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打开并检查穿刺包内穿刺用品是否齐全。 2、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 八、硬膜外阻滞 ㈠穿刺步骤: 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 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 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 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 5、抽取5ml 1%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 6、破皮针破皮。 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 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 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 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椎管内麻醉在我国,尤其在基层医院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技术。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椎管内麻醉后发生的永久性严重并发症对病人和麻醉医生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外科操作及体位相关或由于病人潜在疾病所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也时常被误认为是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有关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存在着差异,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随着近年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对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有了许多新的认识。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当前的研究资料制定出本指导意见,其目的在于普及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的基本原则、降低麻醉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病人的预后。本指导意见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总体看来,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可分为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

(一)血流动力学并发症 概述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生理效应。低血压一般定义为收缩压低于80mmHg(或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椎管内麻醉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心动过缓一般指心率低于50次/分,或心率降低的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其发生率为2%~13%。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跳骤停,是椎管内麻醉严重的并发症。脊椎麻醉(简称脊麻)和硬膜外麻醉心跳骤停的发生率分别为0.6/10000~2.5/10000和0~0.6/10000。 椎管内麻醉中发生渐进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机制为:①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及心输出量下降,进而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T5以下的低平面阻滞,由于阻滞平面以上血管床代偿性收缩以及心脏加速神经未被阻滞,血流动力学变化往往较小。但由于交感神经阻滞平面高于感觉(或运动)阻滞平面,且二者无平行关系,所以即便在低平面阻滞和感觉(运动)阻滞的恢复期仍可能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②局麻药及所添加的血管活性药的作用。局麻药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肾上腺素的β2兴奋作用,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肾上腺素释放的突触前抑制和直接的副交感活性,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椎管内麻醉中突发的血压下降(如5min内血压下降30mmHg 或基础血压的30%)和突发的心动过缓具有不同于渐进性低血压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规范

椎管内麻醉操作技术规范 由于儿科病人合作程度差,一般情况下,小儿的椎管内麻醉应在完善的静脉复合麻醉(监测下镇静、镇痛)下施行,操作过程中,需有护士或麻醉助手协助患儿保持适当体位,需妥善连接监护仪器,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注意上呼吸道畅通情况,时刻警惕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发生。 【硬膜外阻滞】 1.1 适应证:中下腹部、下肢、肛门会阴部位手术,上腹部手术推荐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必要时可性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1.2 禁忌证: 1.2.1 绝对禁忌证:患儿及家属强烈拒绝、穿刺部位皮肤感染、严重脊柱解剖异常或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明显凝血功能异常、低血容量未纠正。 1.2.2 相对禁忌证:急腹症腹胀明显者、饱胃患儿、接受抗凝治疗者、其他体位摆放苦难者。 1.3 实施过程 1.3.1 静脉复合麻醉诱导:推荐咪达唑仑0.05~0.1 mg/kg(以总量不超过2mg为宜)、长托宁0.1~0.2 mg/kg、舒芬太尼0.1~0.2 μg/kg(或芬太尼1~2μg/kg)、丙泊酚2~3 mg/kg依次静脉缓慢推注。患儿入睡后摆放体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吸

入氧气。 1.3.2 打开无菌穿刺包,戴手套,用5%含碘消毒剂消毒皮肤3次,铺无菌巾。 1.3.3 用0.5~1%浓度的利多卡因溶液对皮肤至黄韧带全层局部麻醉。 1.3.4 行硬膜外穿刺,至针尖进入椎间隙,拔出针芯,接玻璃注射器进行压力试验。 1.3.5 针尖进入硬膜外隙,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液、脑脊液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置入深度以2~3cm为宜。行负压试验。 1.3.6 妥善固定硬膜外导管,患儿取平卧位,依次给予试验剂量和首剂局部麻醉药。 1.3.7 术中严密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手术进行状态按时追加跟踪剂量。手术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仔细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导管尖端是否完整。 【骶管阻滞】 2.1 适应证:下肢、肛门、会阴手术,部分3岁以内患儿的下腹部手术。 2.2 禁忌证:上腹部手术,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脊柱裂或脊膜膨出,严重脊柱畸形以及其他体位放置困难者。 2.3 实施过程 2.3.1 参照硬膜外阻滞过程实施镇静、镇痛,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采用面罩吸入七氟烷镇静后实施。

麻醉注意事项

太和友好医院 麻醉和/或镇静麻醉知情同意书 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 科室床位住院日期住院号手术日期 术前诊断与合并疾病: 手术名称: 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您需进行镇静麻醉、□全麻气管插管、□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麻+基础、□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 麻醉一般是安全的,但由于个体差异也有可能发生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现告知如下,包括但不限于: □1.根据麻醉操作常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使用各种、各类麻醉药后,病人出现中毒、过敏、高敏、神经毒性等反应,导致休克、呼吸心跳停止。 □2.全麻时,特别是对急症饱腹病人,麻醉前采取力所能及的预防措施,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发生呕吐、反流、误吸甚至窒息死亡。 □3.在基础麻醉或椎管阻滞麻醉时,使用规定剂量麻醉,仍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或麻醉平面过高,虽然积极抢救,仍发生不良后果。 □4.全身麻醉引起喉或支气管痉挛。 □5.肌肉松弛药敏感引起呼吸延迟恢复或不恢复,积极抢救后仍发生不良后果。 □6.某些麻醉药可引起恶性高热、神经异常。 □7.不同麻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1).按操作规程进行脊椎穿刺、插管、注射麻醉药物后,发生腰背痛、头疼、硬脊膜外血肿、神经损伤,甚至截瘫致残等不良后果。 (2).臂丛神经阻滞中麻醉药中毒抽搐。 (3).硬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发生全脊髓麻醉:硬膜外血肿致截瘫:一过性或永久性下肢神经损伤:腰麻后引起头晕、头痛。 (4).全麻气管插管过程中,虽然常规操作,仍发生牙齿损伤或脱落、鼻出血、唇出血呕吐、误吸、喉痉挛、喉水肿、声带损伤、支气管痉挛、恶性心率失常,全麻后苏醒延迟或呼吸不恢复。 (5).椎管阻滞穿刺或局麻时,已严格按常规消毒操作,仍发生穿刺或注射部位感染。 (6)因麻醉和手术需要行有创动脉、静脉检测时,发生血气胸或血管损伤。 (7)神经阻滞麻醉导致血肿、血气胸等。 (8).麻醉诱发、加重已有的合并症,导致组织器官功能衰歇。 (9)麻醉过程中,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神经反射性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8.麻醉手术中输血、输液可能发生致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血源性传染病等。 □9.患者本身合并其他疾病或有重要脏器损害,使相关并发症和麻醉危险性显著增加。 □10.急诊手术麻醉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或者。 □11.我已详细阅读以上内容,对麻醉师的告知表示完全理解,经慎重考虑,我决定进行此项麻醉。 我明白在手术中,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变更麻醉方案或附加其他操作,我授权医师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为保障我的生命安全实施必要的救治措施,并保证承担全部所需费用。 我知道在手术开始之前,我可以随时签署《拒绝医疗同意书》,以取消本同意书的决定。

麻醉常识—椎管内麻醉

1、何谓半身麻醉? 脊髓神经因分布的位置不同而管理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和 运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从背后打入麻醉药来暂时阻断某些脊髓神经的作用,以达到可对该脊髓神经所管理的区域手术而病人不会感到疼痛的目的。这种麻醉方式,病人不会失去意识,只有下半身不能动,所以称为半身麻醉。 2、半身麻醉有哪些 ? 蛛网膜下腔骶管麻醉:利用很细的针将麻药打入脊髓神经所在的蜘蛛膜下腔,达到阻断脊髓神经的作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是用细针 (但较脊椎麻醉的针粗)将麻醉药注入硬脊膜外腔,直接作用于脊髓神经根。其起始时间较脊椎麻醉慢,对感觉及运动神经的阻断程度也较脊椎麻醉小,以分节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的阻断,可因麻醉时间和需求不同而多次给药。 3、半身麻醉是否会伤及脊柱? 半身麻醉因为是经过脊椎间的间隙给药而达到暂时阻断神 经作用,所以是不会伤到脊柱的。 4、哪些病人不宜做半身麻醉 病人拒绝、皮肤穿刺部位的局部感染、全身性败血症、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脊柱畸形等 5、半身麻醉可能有什么后遗症? 半身麻醉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包括有尿潴留、神经损害、感染等,但都很少见;最常见的是硬脊膜穿刺后头痛(麻醉后平卧24小

时可预防)。 6、接受半身麻醉之后是否容容易腰酸背痛? 半身麻醉後的背痛发生率与全身麻醉相同,而且绝大部分可自愈。脊椎麻醉的药效通常在麻醉后两个小时开始减退,八个小时后才能完全回复所有知觉。若能在麻醉後的六個小时保持平躺,且能起床後多喝水,慢慢下床活动,较不会有腰酸背痛的状况产生。 7、为什么麻醉了还有感觉? 麻醉后,很多病友都会问麻醉医生这一问题。其实除了全身麻醉,多数麻醉方法本身并不会影响意识,患者保持清醒,神经阻滞区域(已被麻醉部位)也并非没有了所有的感觉,触觉、压力及本体感觉等仍然存在,只是温度觉、痛觉等已消失。由于进入手术室后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麻醉医生一般会给予适当药物使患者镇静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担心。 8、利用脊椎打麻醉是否会引起日后腰痛的后遗症? 半身麻醉针刺入的是脊椎间隙,即两节腰椎骨之间,主要是一些软组织,如肌肉、韧带、脂肪等,因为针头非常细小(23-26G),可能会有类似肌肉注射的局部轻微肿痛,1-2天可恢复,不会造成腰痛的后遗症。

中山麻醉常规:第八篇椎管内麻醉常规

第八篇椎管内麻醉常规 椎管内麻醉分为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阻滞。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临床上亦称腰麻或脊麻。 1.适应证会阴、直肠肛门、下肢及下腹部手术,一般手术时间 <3小时。 2.禁忌证 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 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病变 穿刺部位有炎症脊柱外伤骨折 难以纠正的低血容量穿刺有困难 脊柱解剖异常无法放置操作体位 颅内高压不合作或手术时间难预 料 出凝血功能异常 3.术前访视除常规外,重点检查穿刺部位,并估计是否穿刺会 遇到困难。 4.蛛网膜下腔阻滞分类 1)局麻药比重所用药液的比重高于、相近或低于脑脊液比重分别称重比重液、等比重和轻比重液腰麻;

2)给药方法有单次和连续法,连续法是用导管置入蛛网膜 下腔,分次给药,可使麻醉状态维持较长时间。 6.穿刺术常用旁正中法,穿刺点为L3-4或L2-3,目前常用布比卡 因7.5~15 mg稀释至3?5 ml注入。 7.常用药物及最大剂量 8.不同比重药液的配置方法 (1)重比重液:在局麻药中加入50%的葡萄糖0.1~0.2ml ,用脑脊液稀释至3?4ml,使葡萄糖的浓度低于5%; (2)等比重液:用脑脊液将局麻药稀释至3?4ml; (3)轻比重液:用生理盐水将局麻药稀释至3?4ml。 (4)在局麻药中也可按需加入阿片类药物和缩血管药物,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是硬膜外腔的1/10 ,如吗啡0.1~0.2mg;缩血管药物如麻黄碱30mg 9.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 (1)药物用量 (2)药液比重 (3)病人体位 (4)局麻药弥散性与穿透性

(5)穿刺部位 (6)注射容积与速率 (7)穿刺针斜口的方向 (8)病人的特点如老人、产妇、肥胖者及腹内压增高等。 10.麻醉管理 (1)穿刺前先开放静脉; (2)阻滞平面低于T io可称安全,即使心肺功能不全病人亦可选用; (3)准确测定记录上界阻滞平面,注意平面“固定”后再扩散。如鞍麻采用重比重液,手术取头低位,平面会逐步向上扩散; (4)血压下降与病人情况及阻滞平面呈正相关,高血压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更易发生。平面超过T4易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处理:快速输注晶体液并静注麻黄碱5?6 mg心动过缓可静注阿托品0.3?0.5 mg ; (5)呼吸抑制多发生在高平面阻滞,应立即面罩给氧,必要时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后作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 (6)恶心呕吐常见原因有麻醉平面过咼造成低血压、迷走神经亢进或手术操作牵拉腹腔内脏等,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手术结束测阻滞平面是否开始消退,平面消退至T8方可送回病房。送病人回病房时应注意血压,防治体位性低血压,并及时随访感觉与运动完全消退时间。 (8)如穿刺过程中反复出现异感或脑脊液回抽不畅应放弃蛛网 膜下腔阻滞。 11.术后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方法

椎管内麻醉方法.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 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 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除骶段外的大部分副交感神经纤维未被阻滞,故有脉缓、肠管收缩和蠕动亢进、牵拉内脏而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感觉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相同区域痛觉消失。运动神经纤维被阻滞后,其所支配的骨骼肌松弛。隔肌由颈3~4神经支配,肋间肌由胸1~2脊神经支配,隔肌和肋间肌完全麻痹,则自主呼吸消失,仅肋间肌完全麻痹,则呈现呼吸抑制。 (三)平面调节 麻醉平面是指痛觉消失的阻滞平面,表示脊神经阻滞范围。感觉神经的阻滞平面要低于交感神经的阻滞平面,运动神经的阻滞平而又低于感觉神经的阻滞平面,各段脊神经在人体体表的分布标志如。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与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回心血量减少 T4 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 T1~T4 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广泛的阻滞平面原有低血容量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高体重指数、老年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椎管内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应用受体阻滞剂 ?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进行性心动过缓老年人髋关节手术(?....) 预防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 30体位椎管内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对严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g);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 1 / 171 / 17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内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内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内阻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严重呼吸抑制。 预防(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用消失。 治疗(1)椎管内阻滞中应严密监测阻滞平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3)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应采取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三)全脊髓麻醉全脊髓麻醉多由硬膜外腔阻滞剂量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 由于硬膜外腔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迅速出现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043椎管内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

第43章椎管内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的意外是指罕见的不良反应,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性,生理干扰急骤且强烈,而对其发生常不能预料,亦难以作有效的预防(如导管插入硬膜外间隙静脉内所发生的局麻药中毒反应)。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是指药物作用或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一定的发生率,有的属不可避免,虽有一定的预防方法,但尚不能完全被控制。意外和并发症之间虽无明确的界限,但在起病时间上,意外总发生在椎管内麻醉的即刻,并发症则多发生于麻醉后,但也可立即发生(如低血压);在严重程度上也甚少差别,都可能引起病人死亡。意外有可能转变为并发症。本章将椎管内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并在一起讨论,而且着重讨论脊麻及硬膜外麻醉特有的意外和并发症。 第1节脊麻的并发症 脊麻的并发症包括轻度的并发症及严重的并发症,前者如:低血压、平面过高、呼吸抑制、脊麻后头痛及背痛;后者如:神经损伤、脑膜炎、马尾综合征、硬膜下出血、脑损伤及死亡等。 一、轻度的意外及并发症 (一)低血压 是脊麻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交感神经广泛阻滞,静脉回流减少,使心排血量降低所致。静脉回流减少的程度同交感神经阻滞的范围及病人的体位相关。麻醉前进行血管内扩容,麻醉后调整病人的体位可能改善静脉回流,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和动脉血压。脊麻时输注500~1000毫升晶体或胶体液可对抗其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如果血压仍不能维持,可试用5~10度的头低位以改善静脉回流而又不影响麻醉平面。进行扩容和调整体位后血压仍不升,应使用血管加压药,麻黄碱是最常用的药物,它兼有α及β受体兴奋作用,可收缩动脉血管以升高血压,也能加快心率,一次常用量为5~10mg,但反复使用可能导致快速耐受性。 病人能够耐受低血压的程度与其年龄和全身状况有关。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低血压有引起心肌缺血及脑缺血的危险。对于这类病人,血压究竟能低到多少尚无定论,但保守的意见是,平均动脉压至少不能低于其基础值的20%。对于妊娠期的病人,因胎盘供血依赖于母体的血压,收缩压不能低于100mmHg。 (二)脊麻后头痛 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发生率在3%~30%。典型的症状为直立位头痛,而平卧后则好转。疼痛多为枕部、顶部,偶尔也伴有耳鸣、畏光。性别、年龄及穿刺针的直径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1),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与穿刺针的直径成正比。直入法引起的脑脊液漏出多于旁入法,所以直入法引起的头痛发生率也高于旁入法。穿刺针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的关系也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2),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平行,对脊膜损伤最少,所以脑脊液的漏出最低,头痛的发生率也低。头痛的发生率与局麻药本身无关,但与局麻药中加入辅助剂有关,加入葡萄糖可使头痛发生率增高,而加入芬太尼头痛发生率则降低。 表43-1 性别、年龄及穿刺针型号与头痛发生率的关系 因素 脊麻例数 脊麻后头痛例数 百分比(%)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 椎管内麻醉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学号:成绩: 考核时间:年月日监考者签名:

椎管内麻醉提问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有哪些 2.椎管内麻醉的优点是什么 !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有哪些 4.为什么蛛网膜下隙阻滞会造成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有哪些 6.硬膜外置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7.简述全脊麻的处理原则。 8.如何鉴别脊髓早期损伤与脊神经根损伤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如何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如何 】 参考答案 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特点为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但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2.椎管内麻醉能明显阻断外科手术刺激产生的机体应激反应.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应用这些技术能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卫生保健经费。 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有:①下腹及盆腔手术;②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③下肢手术。 4.血压下降主要因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等造成的。心率缓慢是因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所致。 5.蛛网膜下隙阻滞造成恶心.呕吐的诱因包括:①血压骤降使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③手术牵拉内脏。 6.置管注意事项有:①导管已越过穿刺针斜口而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

插时,必须将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否则会有针尖斜 口割断导管的危险;②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肢体异感或弹跳,提示导 管已偏于侧腔而刺激脊神经根。为避免脊神经根损害,应将穿刺针与导 管一并拔出,重新穿刺置管;③导管内流出全血,提示导管已刺破硬膜 外间隙静脉丛,可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如仍流血时,应 考虑另换间隙作穿刺置管;④为阻止硬膜外间隙内的药液回流入注射 器,可用胶布把注射器芯固定。 7.全脊麻的处理原则:①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如病人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加速输液,必要时给予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分钟后病人即可清醒;②如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和严格采用试验剂量注药是预防全脊麻的重要措施。 8.脊髓损伤早期与脊神经根损伤的鉴别:①脊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②脊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运动障碍;③脊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如颈部.上胸部.和下胸部分别低1.2和3个节段。 9.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为:开始时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及及括约肌障碍,发展至完全截瘫。 10.全脊麻的临床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停止。

麻醉总结(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范本

麻醉总结 全身麻醉 1、诱导情况:诱导经过:平顺、兴奋,咳嗽,呕吐,呼吸道梗阻。其他 气管插管:顺利,尚顺利,困难,失败。 2、苏醒程度:未初全。气道通畅程度:通畅留置通气道带管 3、离手术室情况:血压mmHg 心率次/分血氧饱和度_______% 4、患者术后去向:病房ICU PACU。 5、麻醉效果:ⅠⅡⅢⅣ 椎管内麻醉 1、精神状况:一般安静紧张烦躁淡漠 2、穿刺时病人体位:坐,(左右)侧卧俯卧 3、穿刺点:第一点____成功失败穿破第二点____成功失败穿破 4、直入法侧入法斜面:向头向骶向侧 5、黄韧带感觉:明显尚明显不明显 6、负压:大小无。搏动大小无。 7、注射阻力:大小无回流:多少 8、皮肤至硬膜外腔深度____cm,导管置入深度____cm。9、导管置入情况:(是否)顺利。 10、麻醉平面:手术始:上达____下达____手术毕:上达____下达____ 11、(有无)麻醉中合并症及处理: 血压下降。原因:高平面,内脏刺激失血。处理: 内脏牵拉疼:有无。处理: 恶心呕吐:有无。处理: 药物反应:头晕胸闷寒战抽搐。处理: 全脊麻现象发生与处理: 12、麻醉效果:ⅠⅡⅢⅣ 神经阻滞麻醉 1、病人情况:紧张不紧张 穿刺时部位:用(神经刺激仪、号针头),方向穿刺是否顺利,穿刺次,有否触及神经有否出血或血肿。连续方法放入导管情况顺利困难。 2、麻醉药注入后最先出现的感受部位离注射min麻醉完全 3、麻醉范围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麻醉效果:ⅠⅡⅢⅣ 麻醉后交接记录血压mmHg 心率次/分血氧饱和度_______% 交班医师:接班医师/护士:日期:年月日时分 麻醉小结年月日

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 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 和回心血量减少 T4以上高平面阻滞,阻断心脏加速神经纤维(发自T1~T4水平),削弱心脏代偿功能,进一步加重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其他因素,如局麻药吸收入血引起心肌 负性肌力作用; 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 广泛的阻滞平面 原有低血容量 原有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心动过缓 高体重指数、老年 术前合并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或丙嗪类药物 突然体位变动可发生重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椎管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 广泛的阻滞平面 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原有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脊麻心跳骤停发生率高于硬膜外腔阻滞 进行性心动过缓 老年人 髋关节手术(?....)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阻滞平面过广、 纠正低血容量、抬高双下肢 对施行剖宫产的患者常规左侧倾斜30°体位 椎管阻滞前必须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输入适量液体。 治疗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抬高双下肢、加快输液等; 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静注麻黄碱; 对重的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 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和麻黄碱,如无反应立即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5~10μg); 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 硬膜外腔阻滞对呼吸的影响与运动阻滞平面和程度相关。 静脉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加重椎管阻滞的呼吸抑制。

椎管阻滞,特别是复合静脉给予镇痛药、镇静药引起呼吸抑制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心跳骤停,预后极差。 危险因素 (1)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椎管阻 滞时容易出现呼吸功能失代偿; (2)高平面阻滞、高浓度局麻药或合并使 用抑制呼吸的镇痛药和镇静药,可引起 重呼吸抑制。 预防 (1)选择适当的局麻药(浓度、剂量及 给药式),避免阻滞平面过高; (2)凡辅助应用镇痛药、镇静药物者, 应密监测呼吸功能,直至药物作 用消失。 治疗 (1)椎管阻滞中应密监测阻滞平面,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2)发生呼吸困难,但阻滞平面在颈段以 下,膈肌功能尚未受累,可给予吸氧;

麻醉后注意事项

常见麻醉方式术后病房交接要点 椎管内麻醉 1、体位要求:腰麻(又称脊麻、蛛网膜下腔麻醉或SA)、腰-硬联合麻醉(即CSEA)病人术后要求平卧6-8小时,以减轻脊髓腔压力,减少脑脊液外漏,可基本避免腰麻后头痛的发生。单纯性硬膜外麻醉(即CEA)可不要求去枕平卧。 2、术后饮食:病人术后如感口渴可用棉签滋润蘸水滋润一下口唇,非腹部手术6小时后可 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渐加量,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之后如病房医生有特殊要求的按照病房医生要求执行。 3、观察要点:神志、面唇肤色、呼吸情况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注意呕吐误吸。装有镇痛泵的病友,翻身、起床、走动时注意保护好连接镇痛泵的管道,避免管道脱出。 全麻术后注意事项 1、体位要求:去枕平卧及头偏向一侧2-3小时,待病人呼吸通畅、肌力恢复良好,无明显咳嗽、无声音嘶哑、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不适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采取早期半卧位或头颈部垫枕自由卧位,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预防颈肩痛和腰肌酸痛,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2、术后饮食:全麻病人术后如感口渴可用棉签滋润蘸水滋润一下口唇,非腹部手术6小时后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渐加量,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之后如病房医生有特殊要求的按照病房医生要求执行。 3、观察要点:神志、面唇肤色、呼吸情况及肌力恢复情况,注意呕吐误吸,注意吸氧,注意麻醉药残留导致的呼吸抑制,舌根后坠导致或痰液导致呼吸道梗阻,注意疼痛烦躁导致坠床或针脱出等。装有镇痛泵的病友,翻身、起床、走动时注意保护好连接镇痛泵的管道,避免管道脱出。 小儿麻醉(全麻)手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体位:术后宝宝尽量平卧,不要垫枕头。头稍后仰,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最通畅。 2、术后呼吸:注意宝宝的唇色,如果红润,请不要担心,宝宝呼吸很好。如果突然出现唇色青紫,请立刻呼叫医护人员。有可能是痰或其他堵塞了呼吸道,小儿生命体征变化很快,请注意观察。

椎管内麻醉与 抗凝药 详尽版

1.普通肝素 (1)静脉注射肝素至少停药4h、凝血指标恢复正常之后,方可行椎管内穿刺、置管或拔管;椎管内穿刺、置管或拔管1h后方可静脉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的延长,特别是与其他的抗凝剂和溶栓剂联合应用,会增加椎管内血肿形成的风险; (2)皮下注射肝素每日小于10,000单位的小剂量肝素,椎管内阻滞无禁忌,但在衰弱的患者,应特别加以注意;每日大于10,000单位则处理同静脉应用肝素;皮下应用肝素5d以上应于椎管内阻滞和导管拔除之前进行血小板测定,保证血小板计数正常。 2.低分子量肝素 (1)低分子量肝素与抗血小板药物或口服抗凝剂联合应用增加椎管内血肿的风险; (2)术前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施行单次脊麻是最安全的椎管内阻滞方法。至少在血栓预防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给药后12h或治疗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给药后24h,方可施行椎管内阻滞(穿刺、置管或拔管)。术前2h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抗凝活性正值高峰,应避免施行椎管内阻滞; (3)术后需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形成的患者,应于椎管内穿刺24h以后,且导管拔除2h以上,方可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 3.口服抗凝剂 (1)椎管内阻滞前应停用口服抗凝剂,并确认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恢复正常; (2)术前口服华法林治疗超过36h者,应每日监测PT和INR。长期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停药后3~5d,PT和INR方可恢复正常; (3)术前36h内开始华法林治疗者,不影响患者的凝血状态; (4)拔除椎管内留置导管时机为INR<1.5。 4.抗血小板药物 (1)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不增加椎管内阻滞血肿发生的风险,但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与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口服抗凝剂)联合应用则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