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设计和要求

水准测量设计和要求
水准测量设计和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

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 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

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 3水准测量的精度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 选点与埋石

2.1选点

2.1.1选定水准路线时,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进行,应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甚强的地段,应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街道和大的火车站等,应尽量避免通过大的河流、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选定水准点时,必须能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2.1.2每一个水准点点位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点号、标石类型的点位标志,并按规定填绘点之记;在选定水准路线的过程中,须按规定绘制水准路线图;对于水准网的结点,还须按规定格式填绘结点接测图。

3. 2埋石

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4.仪器的技术要求

4.1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4.3仪器技术指标

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微0.05mT的水平方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5.水准观测

5.1观测方式

5.1.1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一条路线的往返测,须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

5.1.2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或往测);若区段较长,也可将区段分成20~30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

5.1.3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不应该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

5.2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歇时间);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5.3设置测站

5.3.1二等水准观测,须根据路线土质选用尺桩或尺台(尺台重量不轻于5kg)作转点尺承,所用尺桩或尺台数,应不少于4个。特殊地段可采用大帽钉。

5.3.2测站视线长度(仪器至标尺距离)、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5规定执行。

5.4间歇与检测

5.4.1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最后两站的转点尺桩(用尺台作转点时,可用三个带帽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

5.4.2间歇后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承点间歇前后所测高差,若符合限差(见表6)要求,即可由此起测;若超过限差,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任超限,则须从前一水准点起测。

5.4.3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

5.5测站观测限差

测站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6的规定。

使用双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

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可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须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5.6各类高程点的观测

5.6.1当观测水准点以及“其他固定点”时,须仔细检查对该点的位置、编号和名称是否与计划的点之记相符。

5.6.2在水准点及“其他固定点”上放置标尺前,须卸下标尺底面的套环。标尺的整置位置如下:

a. 观测基岩水准标石时,标尺置于主标志上;观测基本水准标石时,标尺置于上标志上。若主标志或上标志损坏时,则标尺置于暗标志或下标志上。对于未知上、下标志(或主、暗标志)高差的水准标石,须测定上、下标志(或主、暗标志)间的高差。观测时使用同一标尺,变换仪器高度测定两次,两次高差之差不得超过 1.0mm。高差结果取中数后列入高差表,用括号加注;

b. 观测“其他固定点”时,标尺置于需测定高程的位置上,在手簿中应予说明。水准点的“其他固定点”的观测结束后,应按原埋设情况填埋妥当,并按规定进行外部整饰。5.7结点的观测

5.7.1观测至水准网的结点时,须在观测手簿中详细记录接测及检测情况,填绘格式与规范所定结点接测图相同。

5.7.2经观测证实位于地面变形地区的结点,应与当地变形观测网连测,并纳入该地变形观测规划。

5.7.3位于变形量较大地区的结点,应由几个观测组协同作业,尽量缩短连测时间。

5.8新旧路线连接时的检测

5.8.1新设的水准路线与已测的水准点连(接)测时,若该水准点的前后观测时间超过三个月,须进行检测。

5.8.2对高等级路线的检测,按新设路线的等级进行;对低等级路线的检测,按已测路线的等级进行。

5.8.3检测时,须单程检测一已测测段。如单程检测超限,则应检测该测段另一单程;若高差中数仍超限,则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连接点。

5.9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闭合环差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闭合环差和检测高差较差的限差应不超过表7的规定。

注:K——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km ;

L——附合路线长度,km ;

F——环线长度,km ;

R——检测测段长度,km 。

5.10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5.10.1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

a. 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不符值超过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的限差,但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

b. 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

c. 若a 款中的重测高差(或b 款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须重测另一单程;

d. 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

5.10.2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须重测其他测段。

5.10.3附合路线和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须重测其他测段。

5.10.4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全中误差W M 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段或路线。

5.10.5测段重测与原测时间超过了三个月,且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超过检测限差时,须按5.8条规定进行测段两端点可靠性的检测。

6外业成果的整理

6. 1业计算

6.1.1水准测量外业计算的项目:

a. 外业手簿的计算;

b. 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

c. 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的计算;

b. 附合路线环线闭合差的计算;

c. 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的计算。

6.1.2外业高差和概略高程表的编算,须由两人各自独立编算一份,并核对无误。计算水准点概略高程时,所用的高差应加入下列改正:

a. 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

b. 水准标尺温度改正;

c.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

d. 重力异常的改正;

e. 日月引力改正;

f. 环线闭合差的改正。

6.1.3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的测量,须进行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及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的计算(小于100km 或测段数不足20个的路线,可纳入相邻路线一并计算),并应符合表1及表7的规定。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按式(1)计算:

[])4/(/n R M ???±=? (1)

式中:?——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 ;

R ——测段长度,km ;

n ——测段数。

6.1.4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的测量,须对观测高差施加本节6.1.2中a 、b 、c 、d 、e 项改正,然后计算附合路线或环线的闭合差,并应符合表7的规定。当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超过20个时,还需按环线闭合差W 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并应符合表1的规定。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按式(2)计算:

[]N F WW M W //±= (2) 式中:W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mm ;

F ——水准环线周长,km ;

N ——水准环数。

6.1.5外业计算取位按表8规定执行。

7.外业成果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

水准测量工作完成后,应按ZB A75 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ZB A75 003《测 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予以验收和评定。

8.技术总结

a. 水准路线的名称、等级、长度及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沿道路的质量、土质植被情 况,平均每公里的测站数;

b. 施测单位名称,工作开始与结束的年、月,参加作业人员的技术状况,作业所依据的技术规范;

c. 作业的平均气温、阴晴天数、一般风向与风级、最大风级等;

d. 水准仪、水准标尺的类型、号码、检验项目,尺承类型、重量及使用的个数,作业 仪器出现的异常处理情况;

e. 每个组工天完成的公里数及测站数;

f. 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各区段上下午测站不对称数与总测站数的比例,产品质量评定 结果,脱离规范的事项及其原因,重测的总公里数及其主要原因;

g. 结点及连接点的检测段数及总里程,新旧高差不符值状况,连接点变动的原因及处理情况;

h. 利用旧点情况,新旧点名与高差对照表,支线测量的里程和等级;

i. 路线中跨河水准测量的位置、宽度、跨河方法和测量精度;

j. 作业中的经验,为减弱系统误差采取的措施,对今后复测该路线时的建议及其他须说明的情况。

9.应上交资料

a. 技术设计书;

b. 着墨的原始水准点之记;

c.水准路线图及结点接测图;

d.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二份)及批准征用土地文件;

e.水准仪、水准标尺检验资料及标尺长度改正数综合表;

f.水准观测手簿、记录磁带磁盘和纸带,水准点上重力测量资料;

g.水准测量外业高差及概略高程表两份;

h.外业高差各项改正数计算资料;

i.外业技术总结;

j.验收报告。

4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四、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道路布设,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地段,水准点间的距离一般为2~4Km,在城市建筑区为1~2km。水准 点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方。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参看表6.6,在观测中,每一测站的技术要求见表6.14。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一)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若用普通DS3水准仪观测,则应注意:每次读数 前都应精平(即: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如果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则无需精平(测量原理详见第二章),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下介绍用双面水准尺法在一个测站的观测程序: ①后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表6.15)中(1)、(2)、(3); ②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4)、(5)、 (6); ③前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7); ④后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8);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其优点是可以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概括起来,每个测站共需读取8个读数,并 立即进行测站计算与检核,满足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有关限差要求后方可迁站。

(二)测站计算与检核 ①视距计算根据前、后视的上、下视距丝读数计算前、后视的视距: 后视距离:(9)=100×{(1)-(2)} 前视距离:(10)=100×{(4)-(5)} 计算前、后视距差(11): (11)=(9)-(10)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11)不得超过3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 计算前、后视距离累积差(12): (12)=上站(12)+本站(11)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12)不得超过6m,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10m。 ②尺常数K检核 同一水准尺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的检核: K1=(13)=(7)-(6) K2=(14)=(8)-(3) Ki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为 4.687m或4.787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尺常数误差不得超过2mm;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 ③高差计算与检核 按前、后视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分别计算该站高差: 黑面高差:(15)=(3)-(6) 红面高差:(16)=(8)-(7) 红黑面高差之差:(17)=(15)-(16)=(14)-(13) 如果观测没有误差,(17)应为100mm(原因是:使用配对的水准尺,尺常数相差100mm)。对于三等水准测量,(17)与100mm的

(范文)测量技术设计书

测量技术设计书 1.前言 衡阳市是一个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拥有五十万人口的综合性大都市,供水工程是关系着整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了改善衡阳人民的生活及生产用水问题,我公司承接了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五福堂水库的前期综合勘探研究工作,通过野外实地踏堪、地形图测量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评价、估算,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为建设该项目的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的依据。 接到任务后我公司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现场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等。 本测区采用38带坐标。 2.测量依据、原则 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5、《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7、《佛山市1:500地形测绘技术要求》。 8、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2.1 测区范围及任务

本测区位于东经112°41’、北纬26°47’附近。 本工程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测区北临中国人民解放军营房,南至衡南县,西有107国道,东与春陵河相依,面积约5.0k ㎡;测区为丘陵地区、山地广布、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海拔高50 m 至120 m。山地多为树林,山上灌木丛生,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1、范围: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的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的有关资料,以及上述范围进行1:500、1:2000地形图的测绘。 2、遵照国家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进行1:500、1:2000地形图测量布设E级GPS点及5”导线控制点、IV等水准高程测量。按500米的密度进行设立,实地绘制点之记。 3、以上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2.2已有资料 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大皂山、D级GPS点东阳派出所、二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本工程收集到衡韶5一个国家一等水准点,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3、委托方提供的1:1万地形图,1:1万地形图的地物、地貌逼 真,取舍恰当,为本次测量工作的交通、选埋、控制点联测及测图分幅等工作提供了方便。 4) 起算数据列表如下:

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技术和操作的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 1、二等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误差±2mm。水准仪型号为DS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平板测微器,使用一对铟瓦水准尺。 2、观测时用“闭合环线路往返各一次,往返较差:平地为±4L。(L为环线的路线长度[公里])。 3、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平面的夹角:DS2型不应超过±15″;水准尺:铟瓦水准尺,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不应超过±0.15mm。 4、在测区内水准点至少应设立3个。 5、二等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1)使用DS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平板测微器:视线长度小于50米;前后视距尽量相等,其差小于1米;前后视距累计差不大于3米;视线离地面最低不超过0.5米;(2)铟瓦水准尺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差0.5m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所测得高差之差小于0.7mm。(3)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应选用两次合格的结果。如果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其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则由三次结果取平均数。 6、高差闭合差的平差:按观测线路的视距总长和各点间的观测视距的比值进行分配改正数。 7、二等水准测量计算成果应取至0.1mm。 8、二等水准测量观测操作程序: (1)、在现场选择原控制桩点J2—2的高程为起始高程进行高程传递,先测至是JW2点,然后顺时针方向观测:J2—2—JW2—JW1—JW4—JW3—J2—2。然后逆时针方向再观测一次:J2—2—JW3—JW4—JW1—JW2—J2—2。 (2)、在两个水准点间按通视情况,先用皮尺量好前后视距的距离。选择测站点和立尺点的位置并标定。而且在两点间基本上设两站,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观测时用尺垫。 (3)、观测时,往测水准仪照准标尺分划的观测顺序 ㈠.奇数测站为: ①.照准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视距第四位数由测微轮直接读取,然后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标尺的基本分划,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轮读数。 ②. 照准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标尺的基本分划并读定标尺基本分划与测微轮读数,然后用上、下丝照准标尺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视距第四位数由测微轮直接读取。 ③.用微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轮读数。 ④. 转动望远镜,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进行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轮读数。 即先后视基:上—下—中;再前视基:中—上—下,前视辅中;—后视辅中。(后—前—前—后) ㈡.偶数测站为: 先前视基:上—下—中;再后视基:中—上—下,后视辅中;—前视辅中。(前—后—后—前) 返测时观测顺序与往测相反,奇数测站为(前—后—后—前),偶数测站为(后—前—前—后)。 (4)、观测前应对水准仪进行检验校正。 (5)、往返测各点间的高差较差符合要求时,取往返测平均值,并以往测的符号为准,然后计算高差闭合差,再进行平差计算,求得改正数,反符号加在每点间的高差值上。V=-(△h×S点间视距长度)/∑S(总视距长度) (6)、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仪器不得两次调焦。转动测微轮时均应为旋进方向(顺时针方向)。 (7)、每一测站仪器和前后视标尺应尽可能接近于一条直线。 (8)、水平仪脚架三个脚,应使其中两个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个脚轮换置与路线方向左侧与右侧。 (9)、往返测其测站总数均应为偶数。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10)、使用因瓦水准尺时,用两根花杆(竹杆)支撑,使其垂直、稳定不得摇晃。 (11)、观测过程中,仪器必须打伞作业。(遮太阳) 9、二等水准点在施工过程中按以上的要求和程序分期进行复测。 中建五局大剧院测量组 2003.9.25. 1

测量技术设计书模板

海峡两岸经济区高速公路漳州至永 安联 络线漳州段测量技术设计书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1 年09 月

海峡两岸经济区高速公路漳州至永安联络线漳州段测量技术设计书 编写:马鑫成 审核:肖鹏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0 11 年09 月

目录 1、概况 (1) 2、作业技术依据 (1) 3、已有资料及其利用 (1) 3.1 图件资料 (1) 3.2 平面控制资料 (2) 3.3 高程控制资料 (2) 4、控制测量 (2) 4.1 GPS 控制测量 (2) 4.1.1 选点 (2) 4.1.2 埋石 (3) 4.1.3 GPS 观测 (3) 4.1.4 内业计算及精度 (4) 4.2 高程控制测量 (5) 4.2.1 四等水准测量 (5) 4.2.3 内业计算 (6) 5、地形图测量 (7) 5.1 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7) 5.2 最大误差 (7) 6、数据处理 (7) 6.1 系统选择 (7) 6.1.1 平面坐标系统选择 (7) 6.1.2 高程系统选择 (7) 6.2 控制测量精度与要求 (8) 7、中桩放样、电力线悬高测量精度与要求 (8) 8、人力物力资源 (8) 9、检查验收 (10) 10、上交资料 (10)

海峡两岸经济区高速公路漳州至永安联络线漳州段测量技术设计书我公司承担了海峡两岸经济区高速公路漳州至永安联络线漳州段GPS空制网 和高程控制网复测、1:2000 带状地形图修补测、中桩放样、横断面测量、桥梁测量、工点测量、隧道口1:500 地形图测量、悬高测量等测绘任务。现根据《技术要求》及测区的具体情况,为使测区工作顺利开展,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1、概况 测区位于东经:117° 30'?117° 45';北纬:24° 42'?25 ° 12'。漳州至永安联络线漳州段南起厦成高速公路玉兰枢纽互通,沿线经丰山、潭口、汰口、沙建、下樟、南坑山、天宫、新圩、红旗山、华安县城、草坂、石门岭、坪山村、北至漳平界小集站。路线长 65.733 公里。沿线邻近各乡镇均有等级公路(县道)或水泥路(村道)相通,部分县道、乡村公路断续贯穿,交通一般。测区沿线大部分为山地或丘陵地;部分为山地和村庄。线路沿途多为丘陵地、山地,植被覆盖密集,有松树、香樟树及竹林等。 2、作业技术依据 2.1《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以下称《规范》; 2.2《公路勘测规范细则》(JTG/T C10-2007),以下称《细则》; 2.3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 2.4 《测绘产品质量检查验收规定》(CH/T1002-95); 2.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2.6 本技术设计书。 3、已有资料及其利用 3.1 图件资料 (1)福建省测绘局近年来出版的1 : 1万地形图,可做为工作底图; ( 2)福建省地质测绘 院航测的1:2000 带状地形图; (3)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1:2000路线平纵面图

《水准测量规范》复习

《水准测量规范》复习 67. 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首先重测的测段应是()。 A.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的较大测段 B.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同符号的较小测段 C.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符号相反的较大测段 D.往返高差不符值与区段(路线)不符值符号相反的较小测段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7.12.2规定。 68. 跨河水准测量的方法有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测角法、测距三角高程法与GPS测量法,规范规定经纬仪倾角法的最大跨距为()m。 A.500 B.1,500 C.3,500 D.3,0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2规定。 69. GPS跨河水准测量应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丘陵且河流两岸的地貌形态基本一致地区进行。当跨河场地两端高差变化超过()m/km的地区不宜进行一等GPS跨河水准测量。 A.500 B.70 C.130 D.200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8.3.2规定。 70. 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测量,应计算每公里水准的偶然中误差;当构成水准网的()时,还需要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 A.水准环超过20个B.水准环超过10个 C.水准环超过5个D.水准环超过15个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9.2.4规定。 71. 一等水准网的观测,宜分区依次进行,每个区域至少应含()个以上的卫星定位系统连续运行站。 A.1 B.2 C.3 D.4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8.2规定。 72. 二等水准环线的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km,山区和困难地区可酌情放宽。 A.2,000 B.1,600 C.750 D.2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3部分规定。 73. 进行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的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可适用土层不冻或冻土深度小于()m的地区。 A.0.6 B.0.8 C.1.0 D.1.5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5. 2. 1规定。 74. 按现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冻土地区应埋设钢管普通水准标石,其标石埋深应在最大冻土深度线下()m。 A.0.5 B.0.8 C.1.0 D.1.2 答案:【A】解析:详见《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附录A6.3部分的规定。 75. 单独的三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km。 A.70 B.80 C.150 D.200 答案:【C】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3.2部分规定。 76. 单独的四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km。 A.70 B.80 C.150 D.200 答案:【B】解析:详见《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4.3.3规定。

角度测量的原理及其方法

角度测量的原理及其方法 角度测量原理 一、水平角测量原理 地面上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水平角。如图 3-1所示,A、B、O为地面上的任意点,通OA和OB直线各作一垂 直面,并把OA和OB分别投影到水平投影面上,其投影线Oa和Ob 的夹角∠aOb,就是∠AOB的水平角β。 如果在角顶O上安置一个带有水平刻度盘的测角仪器,其度盘 中心O′在通过测站O点的铅垂线上,设OA和OB两条方向线在水 平刻度盘上的投影读数为a1和b1,则水平角β为: β= b1 - a1(3-1) 二、竖直角测量原理 在同一竖直面内视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称为竖直角或称垂直 角。如图3-2所示,视线在水平线之上称为仰角,符号为正;视线在 水平线之下称为俯角,符号为负。

图3-1 水平角测量原理图图3-2 竖直角测 量原理图 如果在测站点O上安置一个带有竖直刻度盘的测角仪器,其竖盘中心通过水平视线,设照准目标点A时视线的读数为n,水平视线的读数为m,则竖直角α为: α= n - m (3-2) 光学经纬仪 一、DJ6级光学经纬仪的构造 它主要由照准部(包括望远镜、竖直度盘、水准器、读数设备)、水平度盘、基座三部分组成。现将各组成部分分别介绍如下:1.望远镜 望远镜的构造和水准仪望远镜构造基本相同,是用来照准远方目标。它和横轴固连在一起放在支架上,并要求望远镜视准轴垂直于横轴,当横轴水平时,望远镜绕横轴旋转的视准面是一个铅垂面。为了控制望远镜的俯仰程度,在照准部外壳上还设置有一套望远镜制动和

微动螺旋。在照准部外壳上还设置有一套水平制动和微动螺旋,以控制水平方向的转动。当拧紧望远镜或照准部的制动螺旋后,转动微动螺旋,望远镜或照准部才能作微小的转动。 2.水平度盘 水平度盘是用光学玻璃制成圆盘,在盘上按顺时针方向从0°到360°刻有等角度的分划线。相邻两刻划线的格值有1°或30′两种。度盘固定在轴套上,轴套套在轴座上。水平度盘和照准部两者之间的转动关系,由离合器扳手或度盘变换手轮控制。 3.读数设备 我国制造的DJ6型光学经纬仪采用分微尺读数设备,它把度盘和分微尺的影像,通过一系列透镜的放大和棱镜的折射,反映到读数显微镜内进行读数。在读数显微镜内就能看到水平度盘和分微尺影像,如图3-4所示。度盘上两分划线所对的圆心角,称为度盘分划值。 在读数显微镜内所见到的长刻划线和大号数字是度盘分划线及其注记,短刻划线和小号数字是分微尺的分划线及其注记。分微尺的长度等于度盘1°的分划长度,分微尺分成6大格,每大格又分成10,每小格格值为1′,可估读到0.1′。分微尺的0°分划线是其指标线,它所指度盘上的位置与度盘分划线所截的分微尺长度就是分微尺读数值。为了直接读出小数值,使分微尺注数增大方向与度盘注数方向相反。读数时,以在分微尺上的度盘分划线为准读取度数,而后读取该度盘分划线与分微尺指标线之间的分微尺读数的分数,并估读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 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 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 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 3水准测量的精度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 选点与埋石 2.1选点 选定水准路线时,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进行,应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甚强的地段,应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街道和大的火车站等,应尽量避免通过大的河流、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选定水准点时,必须能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僻静,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每一个水准点点位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注有点号、标石类型的点位标志,并按规定填绘点之记;在选定水准路线的过程中,须按规定绘制水准路线图;对于水准网的结点,还须按规定格式填绘结点接测图。 3. 2埋石 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4.仪器的技术要求 4.1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4.3仪器技术指标 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设计书组

控制测量生产设计实习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设计书

测绘1301班5组 2016年7月 一、任务概述 1.任务来源 控制测量生产实习是学生在修完《控制测量学》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较全面、系统的训练,以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使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接合。 2.任务目的 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③培养吃苦耐劳、爱护仪器工具、相互协作的职业道德 3.测区范围 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浏阳乡村发现度假村)地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乌龙社区,距浏阳市区 30 多公里、距省会长沙约 40 公里,位于东经 113°26′、北纬 28° 17′。 4.测区任务 二等水准测量:每二个小组完成全网观测、数据处理二级GPS-RTK 测量。 5. 实习仪器工具 水准仪:ZDL700(8+2 台)、DSZ2(8+1 台)及其配套水准尺,含测伞、测轮、尺垫、数据线、脚架、竹

杆等; 6. 使用软件 GPS 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包括基线解算和网平差)采用广州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HGO 事后GPS 测量数据处理软件进行。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自然地理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呈贡县斗南镇,距斗南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06平方公里,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量805毫米,适合种植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560亩,人均耕地0.89亩,林地210亩。 2.引用文件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3)《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4)《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5)《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 1016-2008) 6)《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2.坐标系统:北盛坐标系 (椭球参数:a=6378140m,f=1/298.257;L0=113°30′00″) 高程系统:北盛高程系(H DA65 =102.000m) GPS-E 级网点略图

机场实测障碍物测量技术设计书

目录 1 概述 (1) 1.1 测区自然概况 (1) 1.2任务概况 (1) 二、基本控制测量工作流程图及人员、仪器设备的组织 (1) 2.1工作流程图 (1) 2.2人员、仪器设备组织 (2) 3 测区内已有测绘资料 (3) 3.1 已有成图 (3) 3.2 已有大地测量成果 (3) 4 作业技术依据 (3) 5 技术设计方案 (3) 5.1采用的坐标系、高程基准 (3) 5.2拟定的作业方案 (4) 5.3 测量精度指标 (4) 5.4 作业方案及技术要求 (4) 6、质量控制要求和质量措施 (18) 6.1质量控制要求 (18) 6.2质量措施 (19) 6.3控制测量各级检查的比例 (19) 7 上交成果资料 (20)

1 概述 为振兴辽宁经济,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根据辽宁省基础测绘计划的安排,此次将于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底完成营口盖州、营口(北区)、锦州(南区)、盘锦(西区)等地1:1万地形图284幅更新及建库任务。 1.1 测区自然概况 测区位于东经121°00′~ 123°00′,北纬40°00′~ 41°20之间,行政隶属锦州、营口、盘锦市。 测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春季多风,年降水在200~800mm之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气温8℃,每年十一月份结冰,次年三月解冻。外业最佳作业期为5~7月和10~11月。 锦州南测区位于锦州市南面至渤海海边,共10幅,为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旱地作物为主,小凌河入海口位于测区内;盘锦西测区位于盘锦市西面共36幅,为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双台子河纵贯测区,由此入海口;营口北测区位于营口市北面,共14幅,为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大辽河纵穿测区西部;营口盖州测区共71幅,测区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为平原,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山区,盖州市城区位于测区内。 1.2任务概况 参照国际民航组织“附件14面”,起飞航径区1.2%梯度面;穿透限制面的障碍物均需进行测绘。 测量范围以跑道为基准,据跑道中心延长线两侧各10km,即跑道两端各15km的区域;各导航台台址标高。 测量对象包括自然障碍物,人工障碍物。 二、基本控制测量工作流程图及人员、仪器设备的组织 2.1工作流程图

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 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 A75 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 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 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 3水准测量的精度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表 1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 选点与埋石

2.1选点 3.2埋石 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表 2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4.仪器的技术要求 4.1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表3

4.2仪器应按规范在作业前后或作业过程中作相应的检校。 4.3仪器技术指标 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表4 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05mT的水平方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5.水准观测

5.1观测方式 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 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h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 歇时间); 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气温突变时; 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设置测站 kg)作转点尺承,所用尺桩或尺台数,应不少于4个。特殊地段可采用大帽钉。表 5 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 间歇与检测 测站观测限差 测站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6的规定。 表 6

水准测量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工程测量基础总学时60 学习情境1:高程测量学时22 任务1.2 五等往返水准测量学时 4 大组:6 组人:7-8 分组情况每组 小组:12 组人:3-4 教学基本信息分析 本题目“五等往返水准测量”属于《工程测量基础》中“高程测量”学习情境的一个项目。《工程测量基础》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学习领域, 是学生获取工程测量中级工的必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测 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准测量、角度观测、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导线测 量及地形图的判读。具备平面坐标、高程坐标测量、计算及数据处理能力。课 程情境划分与课时安排见下表。高程测量学习情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面点高 程坐标的测量、计算和数据处理。 工程测量基础情境划分与课时安排 学习情境情境描述学时 高程测量:通过完成线路的高程测量(五等水准测量、三 学习情境 1 四等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 22 高程测量下,了解高程测量的原理,仪器及测量方法。并能自己总结在 测量中产生的误差及克服方法。 学习领域 平面测量:通过完成线路的平面测量,使学生在老师的引 情境分析 学习情境 2 平面测量导下,掌握全站仪测回法测角及测距的功能,并掌握导线测量 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方法。认识GPS接收机的构造,了解GPS 34 静态测量的原理,从而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 学习情境 3 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通过地形图的测绘,使学生在老师 地形图的测的引导下,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并能对地形图进行判读和 4 绘与应用应用。从而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 高程测量情境学习任务设计表 序号学时 任务1 一个测站的观测、记录及计算4 高程测量学习任务 设计 任务2 五等水准测量 五等往返水准测量 4 五等闭合水准测量 6 五等附合水准路线测量 4 任务3 4 四等水准测量

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4.1 一般规定 4.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测量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并应与现有城市高 程系统相一致。 4.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网为水准网,应分两个等级布设:一等水准 网是与城市二等水准网精度一致的水准网,二等水准网是加密的水准网。现有 城市一、二等水准点间距小于4km时,应一次布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二等水准网。 4.1.3 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线路布设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节点网。二等水 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 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表4.1.4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 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4.1.5 水准点应选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域以外稳固、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 地方,宜每隔3km埋设1个深桩或基岩水准点。车站、竖井及车辆段附近水准 点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 4.1.6 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湖、塘且视线长度小于100m时,可采用一般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可采用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的相 关规定。

4.1.7 水准点标石和标志应按本规范附录B中的图B.0.1、图B.0.2、图B.0.3 和图B.0.4的形式和规格埋设适宜的水准标石。水准点也可以利用精密导线点 标石,墙上水准点应选在稳固的永久性建筑上。 4.1.8 水准点标石埋设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并办理水准点委托保管书。 4.1.9 对已建成的水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 应一年复测一次,且应根据点位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应低 于原测精度,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倍高程中误差。当水准点标石被破坏时,应 重新埋设,复测时统一观测。 4.2 水准网测量 4.2.1 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水准 仪i角检查与校正。水准仪i角检查,在作业第一周内应每天一次,稳定后可 半月一次。一等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20“。 4.2.2 一等及二等水准网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往测奇数站上:后—前—前—后 偶数站上:前—后—后—前 2反测奇数站上:前—后—后—前 偶数站上:后—前—前—后 3 使用数字水准仪,应将有关参数、限差预先输入并选择自动观测模式,水准路线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 4 一等水准每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宜分别在上午、下午进行,也可以 夜间观测。 5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水准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4..2. 3 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应符合表 4.2.3的规定。 表4.2.3 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 表4.2.4 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mm)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XXX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 技术设计书 批准单位:申报单位: 审批意见:总工程师: 20xx年xx月xx日主要设计人: 20xx年xx月xx日审批人: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一、测区概况 二、设计及作业依据 三、已有资料情况 四、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 五、各等级控制点埋石、密度 六、基础控制测量 七、图根控制测量 八、地形图测绘 九、保证质量主要措施和要求 十、成果资料的整理与上交

Xxx区1﹕500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 技术设计书 为满足XXXXXX需要,为统一技术要求,以保证成果质量,盐城市乾泰工程测量有限公司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一、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周边约29平方公里的范围,交通较为便利。 测区地形以平原地为主,部分地区上有树,测区内耕地大部分为旱地,有部分水稻田。 二、设计及作业依据 1.GJJ8—99《城市测量规范》 2.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3.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4.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5.GB14912—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6.GB/T17160—199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7.审批后的本技术设计书 本设计书未提及的,按GJJ8—99《城市测量规范》;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为准。 三、已有资料情况 1.控制资料 ①由XX市规划局提供,Ⅱ、Ⅲ等三角点X个(XXX、XXX、.... ...)可作为测区布设首级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的起算点。 ②由XX市规划局提供,Ⅲ等以上水准点可作为首级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的起算点(XXX、XXX、.... ...)。 ③上述成果为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水准测量规范

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

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 要求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二等水准测量设计和技术要求 1. 水准网的布设 1.1水准网的技术设计 水准网布设前,必须进行技术设计,获得水准网和水准路线的最佳布设方案。技术设计的要求、内容和审批程序按照ZDA75001《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执行。 1.2高程系统和高程基准 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海上岛屿不能与国家高程网直接连测时,可建立局部水准原点,根据岛上验潮站平均海 水面的观测确定其高程,作为该岛屿及其附近岛屿的高程基准。凡采用局部水准原点测定的水准点高程,应在水准点成果表中注明,并说明局部高程基准的有关情况。 1.3水准测量的精度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W M 一般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数值。 表1 ?M 和W M 的计算方法见后面式(1)和式(2)规定。 2.选点与埋石 2.1选点 3.2埋石

水准标石,含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三大类型。根据其制作材料和埋石规格的不同,可分别为表2所列十一种标石。 表2 标石的埋石类型可根据实地情况及相应的规定要求选定、埋设和整饰。 4.仪器的技术要求 4.1仪器的选用 二等水准测量中使用的仪器按表3规定执行。 表3 4.2仪器应按规范在作业前后或作业过程中作相应的检校。 4.3仪器技术指标 二等水准测量中所用仪器其技术指标按表4规定执行。 表4

表4中自动安平水准仪磁致误差,指自动安平水准仪在磁感应强度.05mT的水平方向上的稳恒磁场作用下,引起视线的最大偏差。 5.水准观测 5.1观测方式 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min内;

测3第五组-理工新华道校区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设计书

理工新华道校区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设计书 设计人:史航201614420316 吕子勖201614420317 王爽201614420301 沈蕊201614420310 2018.06.09星期六

目录 一.作业的目的及任务范围; (3) 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3) 三.测区已有测量成果情况,标志保存情况,对已有成果的精度分析; (5) 四.布网依据的规范,最佳方案的论证; (5) 五.现场踏勘报告; (8) 六.各种设计图表; (9)

一.作业的目的及任务范围; 1.作业的目的 (1)进一步熟悉水准仪的结构和操作,掌握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读数、记录及计算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测站及线路的检核方法。视距≤100m;前后视视距差≤3m;前后视距累积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红黑面高差之差≤5mm。 (3)学会使用四等水准测量的手簿记录 (4)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出误差允许范围内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5)测出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区逸夫图书馆南侧空地部分点高程,并且做出完整的点之记。 2.作业的任务范围 理工新华道校区逸夫图书馆前空地 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新华西道46号华北理工大学新华道校区,图中红色圆圈位置为作业具体范围。

2.气候特点:唐山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受大陆性变化气团影响,降水不多,由于偏北或偏西风盛行,蒸发量增大,往往形成干旱天气;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北移,促使西南或东南洋面上暖湿气流向北输送,成为主要降水季节;秋季东南季风减退,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加强,逐渐转变为秋高气爽的少雨季节。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0.6℃,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5~-8℃,最低气温可达-26℃;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5~26℃,最高气温40℃。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44.2mm,其中汛期降水量526.5mm,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82%左右。无霜期平均180天,初霜期一般为10月上旬,终霜期在次年4月初。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模版

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班级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0年06月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总述 1.1测区概况 1.2作业依据 1.3已有测绘资料及分析 2、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案及论证 按照城市一级导线要求设计控制网方案 3、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及论证 按照三等水准要求设计控制网方案 4、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 5、作业组织及工作进程计划 6、上交资料成果

附: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示例 ××工程控制网技术设计 一、总述 工学院测量系测绘工程专业××级实习队于××年××月经××省××局介绍,与××煤电集团洽商。决定承担该矿区控制网的施测任务。5月上旬开始控制网设计工作,由实习队指导教师×××执笔,并经集团公司、矿有关技术人员讨论编写了技术设计说明书。5月中旬造标埋石,下旬开始施测,7月上旬正式提交全部成果。 ××集团行政隶属××省××县,其地理位置为东经××°、北纬××°。××集团下分五个生产工区,在测区内,尚有地、县、乡属的几个小矿。据“矿区地质勘探最终报告”记载,本矿区已有50余年的开采史,老矿甚多,而测绘资料全无。解放后,于一九五六年曾施测过19.1平方公里的1∶5000地形图,并布设过一独立的四等三角锁。一九六三年××煤田地质局修测、重测、增测了11.1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至今二十多年来,矿区生产有很大发展,而原三角点多在采空区上方,并已有明显的移动。随着矿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工程设施的不断增多,“三下”采矿重大课题的提出,原有控制网的精度、密度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因此,目前重建矿区统一的控制网,显得非常必要。 (一)测区概况 根据矿山当前生产及今后之发展远景,由煤电集团公司、矿和实习队三方有关技术人员初步商定,经矿长、主任工程师同意,圈定控制网范围内,东起×××,南达×××,西近×××,北至×××。控制面积按ns2(n=19为三角点数;S为平均边长:2.3公里)估算为100余平方公里,按0.85,实算为89.2平方公里。 测区地理属低山丘陵区,北高南低,测区内最高海拔近320米,最大比高约为80米,地势起伏不大,山头多种有稀疏松树,尚未成材,通视条件良好。 测区属大陆性气候,五到月为雨季,七月至十月旱季。年最高气温不超过39℃,冬季下雪时间颇短,冻土深度一般为5厘米。 测区交通极为便利,有铁路和公路穿越矿区。 测区内居民点较多,人口多为汉族,亦有少量回族,工农关系尚好。 (二)作业依据: 根据矿区范围之大小、工程建设之需要以及矿区大比例尺测图的精度。确定矿区首级平面控制网(主网)的等级为四等网。为顾及今后“三下”采矿对高程的要求,确定矿区首级高程控制为三等。为便于矿山能及时使用,在首级平面、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在矿属五个主要生产工区,适当用5″级加密网,布设近井点,用四等水准加密高程控制点。 矿区首级平面、高程控制分别按国家测绘总局一九七四年颁布的“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执行。矿区平面、高程加密网按国家测绘总局一九七九年颁发的“地形测量规范”执行。 (三)起算数据之来源: 平面控制网之起算坐标和坐标方位角采用矿区东部的国家一等基线网两端点:基北和基南联测至矿区,起算边长由光电测距仪直接测定。 高程控制网由二等水准点(×××线)×—××—13。×—××—15起算。高程坐标采用正常高高程系统,为一九五六年黄海高程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为一九五四年北京坐标系,平差计算投影到30带高斯平面上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