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哲理故事

佛学哲理故事
佛学哲理故事

佛学哲理故事

导读: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1:古鲁的三位老师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

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2:寂静的天空

返程前,手机已没电。所有的牵绊,不得已都要放下。独自登上

列车,从成都到郑州,一个昼夜轮回里,孤单是我唯一的盛宴。

火车穿过城市与村庄,穿过山涧,穿过荒原。我坐在窗前,无喜亦无忧,看长长的河流,看野外桐花半落,也看见一只鸟,安静地停在墓碑上。

我的面前,放着一杯可冲饮奶茶。是她送的,我不忍拆开包装。这么想,又觉得矫情,可我真是喜欢她——那样温婉而高洁的女子,又是庄严而慈悲的法师。

她是成都高山寺的主持,法名一晴。自幼体弱多病,三岁入了空门,方渐渐好了。这么说,我想起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用来形容她,真一点也不为过。

知道一晴法师很久了。一位作家朋友采访高山寺归来,感慨不已:“要复兴那样一家寺院,谈何容易!真是难为她了,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悲心!”她的确年轻,刚过三十周岁。研究生毕业后,她可以留校任教,也可以到市中心的寺院常住,她却选择来到偏远的高山寺——一座在地震中严重毁坏的观音禅院。

我对重建寺院没有概念,却对一晴法师心生好奇。读过她的文章,文思灵动,悲心如月。我中红楼的毒颇深,从来偏爱女子,何况是这般脱俗高才的人儿?

五一时,朋友告知,高山寺正组织佛法班活动,若去倒是好时机。我便只身前往了,并不潇洒,手机上关怀或担忧的短信,自登车便不曾停止。

初见她,是在后山的瓦砾堆里。她身材娇小,穿着宽大的僧袍,正和工人商议事情。不便相扰,我正欲绕行,她却远远地合掌,微笑。心中一凛,似在哪里见过这般情景?忙点头问好,再转身急急离去,有些仓皇。对她,竟是心存敬畏。

寺院规模不大,却极雅致,飞檐交错,文竹相映。朋友说,能发展到此真不容易,一年前都是废墟,全凭法师和她仅有的一位弟子里外操劳!我点头道:“幸而已接近尾声,以后可尽享清闲了。”朋友看我一眼,深叹口气:“世人哪知她们的悲心?这才是开始啊!”

晚上,终于和法师聚在一处。谈及经历,她坦言,自幼随香港师公长大,性格孤僻,除了出家,似乎也无别路可走。我无声地笑了,黛玉妙玉,哪个不是孤僻的性子?

问及寺院规划,她的弟子轻问:“师父,我来说吧?”她微笑着点头。她的弟子说,寺院建设困难重重,以后任务更加艰巨,但不管多难,她们都会坚持下去。以后要定期开办佛法班,同时发展慈善事业,援助贫困老人和儿童,还要开展义诊活动,带动当地形成良好的民风。说这些时,一晴法师安静地坐在旁边,手捻佛珠,偶尔做些补充。

我在寺里住了两天,由于工作缘故,不得不提前离开,遂向一晴法师辞行。她知我乘车要一昼夜,再三叮嘱小心。整理好了行囊,临出寺院,又见她匆匆赶来,特地赠我一如意,还有一杯奶茶,并无多话,只说:“以后要常来啊!”我点头,再点头,心中满溢感动。

火车在轰隆中前行,我在听一首蒙语民间歌曲,《ongmanibamai》,出自专辑《寂静的天空》。歌词并不懂,却极喜欢歌里意境。移目苍穹,云来了,又去了,雾霭漫漫,尘埃散尽,千百万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唯有虚空依然。人呢?在这缤纷多变的尘世间,什么是

你永恒的守护?

这一世,注定是红尘中人,为情痴,为爱困,奔波劳碌是宿命。而在人生旅途中,庆幸认识了这么一个女子,她选择山居,守着清贫,守着晨钟暮鼓,只为实现心中的大愿。

佛学经典哲理小故事3:为什么很多善良的人一生痛苦?

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

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

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

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

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

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

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佛学哲理故事】

1.佛学哲理故事

2.佛学经典哲理故事2017

3.最新佛学哲理故事20个

4.《佛学经典命题》读书笔记200字

5.能力与待遇哲理故事

6.乞丐还狗哲理故事

7.物质哲理故事

8.信用的哲理故事

上文是关于佛学哲理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 景象: 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摩耶夫人在湖边 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 树下休憩。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 献给佛祖。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佛祖便宣布将 “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 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 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 下两只小鹿。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正 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 源后回来再杀她。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母 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 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 “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 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一天,阿难乞食 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 伽女,毁了戒体。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佛祖说那是五 百年前你俩以前经历过一次偶然的相视一笑,就是那一刹那间的因缘,轮回到了今世的情欲。阿难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自己的五根清 净不清净能够轮回影响到很远,于是决心痛斩凡根,潜心修行,终于 修成了的阿难陀。 阿那律是佛祖的十大高徒之一,他是怎样证得“天眼神通”的呢? 原来,阿那律出家后十分贪睡,经常在佛祖讲经时睡觉。一天, 佛祖呵责阿那律说:“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 佛名字。”意思是说阿那律在佛祖讲经时睡觉,和海里的螺蛳蛤蚌差 不多,连佛的名字都听不见,业障太重了。 阿那律听了,非常惭愧,连续七天没有睡觉,精进用功。因为七 天没有睡觉,阿那律的双目失明了。 佛祖知道后非常感动,就教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便 证得了天眼通,从此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 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为了保存佛经,在慈恩寺内修建 了的大雁塔(此塔一直保存至今)。 佛界为何对大雁这样敬重呢?原来,在佛界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佛教四大经典爱情故事

佛教四大经典爱情故事 (一)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 未婚妻却嫁 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 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 间…… 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看到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 丈夫。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做起,病愈。 二)蛛儿与芝草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 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 “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 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

佛教经典小故事(最新)

方辩为慧能塑像 一个僧人向大师行礼,自称名叫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不久前在【南天竺国】遇见了达摩大师,嘱咐他赶快到唐朝国土来,说我传给大伽叶的正宗佛法和佛衣,现在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传人在韶州的曹溪,你可以去瞻仰礼拜。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见一下初祖大师传下来的衣钵。慧能大师就给他看,然后问方辩主要干什么事。 方辩说:“我会塑像。”大师严肃地说:“你试着给我塑一尊像看看。”方辩一时回答不上来。过了几天,塑成了一尊慧能肖像,高七寸,惟妙惟肖。大师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道理,却不懂佛性。”大师用手抚摸方辩的头顶说:“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大师把袈裟送给了方辩作为酬谢。方辩把袈裟分成三截,一截披到塑成的慧能像上,一截自己保留,还有一截用棕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誓说:“后世谁能得到这一块法衣,那就是我投胎再生,那时我将在这里重新修建佛殿,并做住持。” 阿德经解析:这则故事是说方辩在【南天竺国】即古印度,遇到了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告诉方辩“禅宗的衣钵已经传到了第六代了,你可以去参拜。”从这里我们去解析,方辩不仅会塑像,更是一个求法心切的修行者,得到了达摩祖师的指点来到了中国求法于慧能大师。慧能大师说"方辩不懂佛性,却懂得塑像的道理"又言“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这则故事不能以神话去解析,如果依神话解析,达摩祖师早已圆寂,又怎么能告诉方辩呢。慧能大师此说【福田】即布施塑像之功德,凡布施者皆有功德利益能享受人间天上的福田。方辩发下大愿,亦望来世能成就佛道,度化众生。 慧能作偈 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一篇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了以后说:“这篇偈语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佛性,如果照它来修行,那是给自己的佛性加上了束缚。”于是,大师也作了一篇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译文:六祖慧能禅师看到这首偈子后说:“卧轮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如果依此修行,就要死掉了。认为‘对境心不起’是功夫好,那是错误的。我们修道是要修成活佛,绝不是修成死佛,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是什么佛?不能普度众生,又有什么用?”六组也做了一个偈子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徒弟们不解其意,于是请禅师开示,六组禅师解释说:“所谓有伎俩,就是有功夫,心有所住,就是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思想也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如果思想断了,就像一块大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行,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

佛教经典故事40个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1):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佛教经典故事(2):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职责,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感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感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职责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此刻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务必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感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好处;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教经典故事(5): 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以前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潜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

道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

道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教名言格言名句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治大国,若烹小鲜。 3、治人事天,莫若啬。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0、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5、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0、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8、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3、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9、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0、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标签:栏目]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1、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3、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4、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5、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6、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7、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8、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9、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1、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2、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3、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14、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17、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8、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9、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0、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1、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2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3、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4、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25、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26、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27、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8、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29、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0、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3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32、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33、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34、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35、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3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7、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38、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39、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40、一切皆为虚幻。 41、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42、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3、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44、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45、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46、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4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48、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49、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50、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佛经中经典名句

佛经中经典名句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以下是小编为 您整理的佛经 中经典名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 变,万物皆不变。 2.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4.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 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 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 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 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 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 心,乱心不得不佛。
1/7

佛教故事1——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圣安禅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圣安禅寺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圣安禅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圣安禅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地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顿生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觉得一下子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16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郎甘鹿举行庆功宴席。席

佛教爱情故事

佛教四大经典爱情故事 一、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病愈。 二、珠儿与芝草 传说的灵隐寺房檐上,有一只不知织了几千年网的蜘蛛,有一天,佛对蜘蛛说:“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说:“是未得到。佛说:“你再想想”说完便走了。又过了一千年,佛又来问蜘蛛:“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还是说:“未得到。”忽一日,一阵大风把一滴露珠吹到了蜘蛛的网上,蜘蛛见到露珠晶莹剔透,很是喜欢,蜘蛛每天看着它,觉得这几天才是最快乐的。但是突然有一天,一阵大风把露珠吹走了,蜘蛛不仅难过了一阵子。佛又问蜘蛛:“人生是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说:“是未得到和已失去!”佛说:“即然你仍然认为是未得到与已失去,那你就到人间走一趟吧!”。于是,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之家,成了富家小姐,父母给她起了名字叫珠儿。一晃,过了16年,珠儿已成长婀娜多姿的少女。这一年,皇上为金科状元甘露在后花园开庆功宴,甘露在席间,作诗吟词,大展才华,在场少女,均被甘露所迷倒,其中也有皇上的最小的公主,长风公主,珠儿却波澜不惊,因为她知道这是上天的安排,注定甘露是她的。 过了几天,珠儿陪同母亲去庙上香,碰巧遇到了甘露也陪同母亲上香,两人的母亲不久就樊谈上,珠儿和甘露也走到走廊上聊天,在谈话中,珠儿丝毫感受不到甘露对自己的喜爱,不仅问到,难道你忘了16年前灵隐寺的蜘蛛了吗?”甘露诧异的看着珠儿,说:“你美丽,可爱,很讨人喜欢,但未免想像太过丰富了吧?”说完,便挽着母亲离开了,珠儿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天安排了这场姻缘,却又让他不记得自已。又过了几天,皇帝赐婚将珠儿许配与芝草王子,珠儿真的就要绝望,茶饭不思,身体日益衰弱,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就要回天乏术,芝草王子听说后,跑到珠儿的床前说:“那日在后花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苦哀求父皇,才得到了赐婚,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下去”说完便要拔剑自尽,这时,佛又出现了,佛对着灵魂出窍的珠儿说:“那日,你遇见了露珠,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把露珠带到你面前,是风,露珠只是你生命中的插曲,最后又被大风带走了,甘露终是属于长风公主的。而芝草就是三千年前长在灵隐寺门前的那枝草,它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可你从没低头看过它一眼,蜘蛛,我再问你:“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珠儿似乎一瞬间恍然大悟:“人生最珍贵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正在把握的幸福。”佛听完便消失不见了,珠儿出窍的灵魂也回复到身体里,睁开了眼睛看到正要自

佛典故事

佛典故事:《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 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 舍卫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拼命三娘(254551250) 9:29:24 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舍卫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 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佛教故事:阿难讨水 有一天世尊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对“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阿难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 ! 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把阿难给赶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 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很高兴的说: “行 ! 行 ! 来来,我来帮你打水......”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醍醐灌顶佛家小故事

好有智慧的回答! 你想取别人钱吗? 一天我给一位喜欢羡慕和嫉妒别人的大学生打电话。 他不悦地说,别人有的他都想有,可是为什么却得不到呢? 我就说:你能不能给我寄五千块钱来? 学生很惊讶:师父,我没有呢! 我:到银行去取嘛! 学生继续惊讶:师父,我银行里没有呢! 我:你就取别人的嘛! 学生更是惊讶:师父,别人的钱取不出来呢! 我:哇,你好智慧!竟然知道别人的钱取不出来! 我:那你能取谁的? 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我只能取出自己曾经存进去的呀! 我:可是这个世界有好多人天天都想取别人的钱呢! 学生恍然:嗯……师父!

粪便臭不臭?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 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我: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我: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 我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我: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我: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我: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 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我: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我: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孩子怎么教? 2006年7月我在厦门讲课一天,一听众在最后提问时问道: 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我:您复印过文件吗? 听众:复印过。 我: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件? 场内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而后有人答道:改原件。 我:应该原件和复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如果世人都出家…… 2008年3月在武汉,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我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 寂静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女孩? 教师:17岁了,女孩。 寂静:要准备高考了。 教师:是的。正在加紧复习。 寂静: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 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寂静: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那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 教师:?……? 寂静: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教师有些愕然:?……! 你想500元买汽车吗?【我们都一样】 一个信众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 火宅的故事 作者:节选自法…佛教文章来源:水木清华站精华区点击数:1232 更新时间:2007-8-19 火宅的故事 --节选自法华经白话 这时,舍利弗对释迦牟尼佛说: “世尊啊!我如今再不会有什么疑悔,因为我已亲自在佛的面前接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成佛预记。只是这一千二百个内心已证得自在境界的弟子,过去尚在有学的前三果修习阶位上,佛常教诲他们,说佛法能帮助脱离生老病死,获得究竟涅磐的妙境。这些处在有学与无学阶段的人们,也都自认为已脱离了我见、有见与无见,声称获得了涅磐解脱。然而今天在佛的面前,聆听这从未听过的妙法,却堕入迷雾之中。大慈大悲的世尊啊!请您为四众弟子释疑解惑,说明其中的因缘吧!” 这时,释迦牟尼佛回答舍利弗说: “我先前不是说过吗?十方三世诸佛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种种巧妙言辞,种种方便法门,应机说法,不都为了无上正等正觉吗?是的,佛应机说法,就是为了教化菩萨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性功德和智慧。 “尽管如此,舍利弗,我现在仍要以譬喻的方法,重新为你们说明这一道理。通过譬喻,一切有智慧的众生都会焕然释疑,有所解悟的。 “舍利弗,譬如有一个国家,在城镇附近的某个村落中,有一个大富长者,已年衰力迈。他的财富之多,难以计数,而且田宅广布,多有僮仆。他居住的房舍,面积广大,只有一扇门可以进出。家中人口兴旺、有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口,全都住在里面。由于堂屋楼阁失修坏朽,墙壁坠落,柱根腐败,梁就要倾塌,危险已在旦夕。 “一天,突然四处大火骤起,梵烧宅舍。长者的子女们---可能是十个,可能是二十个,或者是三十个,全都置身在火宅中。长者看见大火从四处蔓延,立刻惊恐万分,脑中闪现念头:虽然我能从这燃烧的火门中,安安稳稳地走出去,但子女们还在火宅里,沉迷于嬉戏玩乐,哪里知道大火已经逼近痛苦就要降临。他们一点也不惊惶,一点也不恐惧,好像心中并不厌恶灾难,毫无求救逃难的意思。 “舍利弗!长者于是想:我身手尚有力气,应当用衣裾,或者就用几案,把他们从火宅中救出。转念一想:房舍仅此一门,门径又这样狭小,子女年幼,尚不省事,加上迷恋于游戏场地,万一堕落,一定会被大火烧伤。我应当向他们说明火灾是何等骇怕可畏,这所房屋已经燃烧,应该抓紧时机,迅速出来,不要被大火烧掉。老人于是如实告诉了子女,要他们立刻出屋。尽管父亲心痛怜爱,善言比喻,谆谆诱导,而子女们仍然沉溺于娱乐嬉戏,既不相信也不接受,毫不惊慌,毫不恐惧,一点出来的意思也没有,全不知什么是,什么是火烧房屋,什么是灾难损失,只是四处奔跑嬉戏,不时看看父亲而已。

经典佛教故事及感悟

经典佛教故事及感悟 导读:本文经典佛教故事及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典佛教故事及感悟 故事一: 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的手指。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感悟:我们的错误在于,因为外界过多地改变了自己。 故事二: 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侮辱。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3名曾看守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感悟:原谅他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故事三: 有人问农夫:"种麦子了吗?"农夫:每天都要你好看!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

确保安全。" 感悟: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故事四: 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鸽子问:"你要飞到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感悟: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故事五: 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当中,他们的妈妈经常遍体鳞伤。老大想:妈妈太可怜了!我以后要对老婆好点。老二想:结婚太没有意思,我长大了一定不结婚!老三想:原来,老公是可以这样打老婆的啊! 感悟:即使环境相同,如果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影响人生的不同,所以家长除了身教以外,言传也十分重要。 故事六: 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落叶,每天要很长时间才能扫完。有人对他说:"你打扫前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明天就不用打扫了。"小和尚觉得很对,就高兴地照办了,可第二天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感悟:万事都不可急于求成,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对一生负责。

佛教经典爱情寓言故事

佛教经典爱情寓言故事 导读:本文佛教经典爱情寓言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殊像寺里的爱情故事】 五台山有一座的寺院,叫做殊像寺。明天启六年,在寺后西北角一个偏僻的地方,建造了一间客堂。此客堂被后来的清庭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 三公主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室定鼎后,为羁縻有力的汉大臣,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当地人讲是吴应龙)。 因吴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将吴应熊及其子世霖绞死,那时候,由于受“妇女要守节”的封建道德信条约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来五台山殊象寺。当时殊象寺被誉为“瑞象天然”,是五台山很有名气的寺院。 当时寺内有一青年和尚,因遭失恋的打击,心灵受到重创,怀着一颗灰冷的心,来到这里削发为僧。 由于这位青年和尚仪容非凡,精通内典,所以常和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以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说他们之间有了“爱恋”。 这话传到京师康熙的耳朵里,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专人来到五台山殊象寺放火焚寺,策谋将她俩和寺院同归于烬。但出人意料,大火燃烧三天,全寺片瓦无存,唯三公主和那位年青和尚“坐静”的

“善静室”却巍然独存。“善静室”之所以独存,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无“爱恋”一说,甚为欢喜,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 重建后的殊像寺,有人提议,把寺名改成“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寺院里有文殊菩萨的塑像,故重建后的寺院,仍叫殊像寺。 【人佛对话】 深夜,寺里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人:我是已婚之人,却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我该怎么办? 佛: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最后一个 人:是的。 佛:你离婚,然后娶她。 人:可是我现在的爱人温柔、贤惠,这样做是否有一点残忍? 佛:婚姻中没有爱是残忍的。 人:可是我爱人很爱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与她离婚后另娶她人,她怎么会是幸福的呢? 佛:她拥有她对你的爱,而你已失去对她的爱。正所谓拥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不幸福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离婚,是她失去了我,她才是痛苦的。 佛:你错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爱的一个具体,当你这个具体不存在的时候,她的爱会延续到另一个具体,她的真爱从没有失去过,

佛教传说故事资料

一、关于苇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佛教传说故事: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达摩祖师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相传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今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梁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当时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

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达摩离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赶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边。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即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予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

佛教语录人生哲理

佛教语录人生哲理 1、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2、整个宇宙是我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 3、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4、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6、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7、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8、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9、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10、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11、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12、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13、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14、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15、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16、不是你的菜,别去揭锅盖,不是你的爱,不要去依赖,人生,看你的人多,懂你的人少,说你的人多,帮你的人少,相遇的人多,相依的人少,这个世界,有泪自己流,有苦自己受,没人理解,自己努力,没人帮助,自己尽力,强者不是没有眼泪,只是可以含着眼泪向前跑。 17、做人要像做水一样,水无色无形无味。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18、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譬如离去的时间,譬如走散的人。“心”字三个点,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蹦。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19、佛说,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帮助你的,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所以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20、与人处,缘分乃起点,坦诚是过程,相知即永远。莫觉他人负你,世间没有谁对谁错,彼此互有交集,有握手也有擦肩,聚时珍视,别后珍重,勿等到走远了遗憾,错失了惋惜,把自己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_1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导读:本文是关于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希望能帮助到您!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精选 1) 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2)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3) 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4)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5) 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6)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7)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8)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9)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0)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最新 1)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3)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4)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5)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6)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7)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8)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9)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0)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1) 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12) 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13) 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14) 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15) 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16) 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17)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18)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19) 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