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单元复习课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

发展》复习课

一、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1、辽、北宋和西夏的并立

政权民族时间建国者都城

辽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

西夏党项1038年元昊兴庆

北宋汉960年赵匡胤汴京(今开封)

2、金和南宋的对峙

政权民族时间建国者都城

金女真1115年完颜阿骨打会宁(后改为中都)

南宋汉1127年赵构临安(今杭州)

3、元朝的统一

(1)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建立。

(2)元朝的建立和统一: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还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稳定;

(2)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中心南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措施,兴修水利;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等国对江南地区进行了最早的开发。

(2)南朝时期,南北经济渐趋平衡。

(3)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重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新生产关系。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南方农业的发展:北宋时引进越南占城稻并得到推广,南方成为水稻主要产地,苏州、湖州是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2)南方手工业兴旺:

①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业中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景德镇成为瓷都。

②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3)南方商业的繁荣:

①商业都市:开封和临安,临安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②对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大商港,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南宋时对外贸易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国家财政“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5)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政治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②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必须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我们要注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1、民族关系的“和”“战”关系

(1)“战”:

①宋辽之间的战争:澶州之战。

②宋夏之间的战争。

③宋金之间的战争:岳飞抗金。重大事件:郾城大捷。评价:是反抗金贵族掠夺的正义战争,但也是祖国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④宋元之间的战争: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但也不是民族英雄。

(2)“和”:三次和议。

时间内容影响宋辽和议

(澶渊之盟)1005年

双方撤兵,各守疆界;宋每

年送给辽银、绢等财物,称

为岁币。

辽宋之间保持了长

久的和平局面,有

利于经济文化交

流。

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

币。

宋夏和平,双方贸

易兴旺,西夏积极

吸收中原文化。

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

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

线划定分界限。

宋金对峙局面形

成,由于和平,有

利于经济文化交

流。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民族融合的原因: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2)民族融合的表现: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人民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

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了约400年。

2、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人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条件。

(2)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就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3)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3、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4、宋词和元曲

(1)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兴于唐繁盛于宋。

(2)北宋苏轼开创豪放风格,是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3)两宋之际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4)元朝戏剧发达,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和近代前夜的危机》

复习课

一、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加强

1、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2)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任意责罚不合己意的大臣,君臣关系演变成奴仆关系。

(3)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但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4)实行削藩政策。

2、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

(2)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认识: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衰落,封建统治在政治上的危机。

二、明清对外交往特点的变化

明清的对外交往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史实或政策

(1)明朝:郑和下西洋(注:官方交流,民间则是“海禁”)概况:

①人物: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②目的: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③时间和次数:从1405~1433年,先后7次。④出发点和最远到达地区: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评价: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⑥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清朝:“闭关锁国” 的政策

①定义:清政府实行的一项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对外贸易的外交政策。(强调是“限制”而不是“完全禁止”)

②原因:清政府盲目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产生着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受到外国侵犯。清朝

统治者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③表现:厉行海禁,限定一口通商。严格限制中国商民出海贸易。严格约束外国商人活动。

④影响:一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2、结论: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第一个特点从经济文化交流来看:有郑和下西洋的特别频繁,到郑和下西洋以后的衰落,再到清朝时期的几乎隔绝。

(二)对外国家关系

1、重大历史事件

(1)明朝: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①戚继光抗倭:背景:倭寇是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元末明初骚扰我国沿海,明朝中期尤甚。概况:戚继光组成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捷,最终荡平倭寇。评价:“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他爱国爱民、毫不利己的高尚品德,他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②西方殖民者入侵: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在我国侵略,1553年,葡萄要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3)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1689年,双方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2、结论: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国家政治关系上来看:由郑和下西洋时的友好,到明朝中后期的冲突,再到清朝时期的战争。

(三)认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的变化同样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封建统治的危机。

三、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科技文化

1、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1)总结性、集大成的古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国科技也一度处于世界前列,但自明朝中期后与西方逐渐有了差距。

(2)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专制色彩强烈,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反对

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的早期启蒙思想。

(3)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发展,《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类书、丛书的编纂,使文学出现了繁盛局面。

(4)总的特点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荣,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2、科技文化成就(部分课本内容)。

(1)两大建筑成就:紫禁城和明长城。

①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的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②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两大总结性科学巨著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②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技术,被称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文学四大名著

①《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描写北宋末年松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中期,根据民间流传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创作。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清朝,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唐朝:唐朝时西藏称“吐蕃”,唐和吐蕃是“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2)元朝:元朝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清朝

①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顺治帝词语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时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②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2、加强对西北的管辖:

①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

②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

③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

3、清朝的疆域和民族

(1)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2)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境内生活着满汉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