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考最后大题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新书·耳痹篇》:“子胥发郁冒忿,辅阖闾而行大虐。”案:胃当作胃,胃与溃通。《说文》喟或体作口贵,是胃可通作溃也。《说文》:“溃,漏也,亦决也。”溃忿者,谓发泄其忿如水之横溃也。与发郁相对为文。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笅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唐杨亻京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此僵字实为倒下之义,《说文》人部:“僵,偾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义。《搜神记》卷六“僵树自立”条:“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围一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

三月,树卒自立故处。”前云僵,后云立,显证僵即倒仆之义也。《文选》卷52曹《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义。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共15分)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案:户服犹被服,二字同义连文。篇首“扈江蓠与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户即扈字,《艺文类聚》卷三十八,《事类赋》引即为扈服,从知户服即扈服,第传本之异耳。户字不当如家喻户晓解也。下文云:“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户服同义连文,犹览察以同义连文矣。且上云党人,户服即承党人而言,不当复以户为起词也。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孟子·梁惠王下》:“外无旷夫,内无怨女。”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又考刘向《新序》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以与《孟子》相较,证明怨女就是幽女,怨字确有幽独义。又考《楚辞·九叹·愍命》:“丛林之下无怨女兮,

江湖之畔无隐夫。”怨与隐形成对文,则怨字当有隐义,而隐义与幽独义是相通的。又《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云:“怨,蕴也。”蕴乃蕴闭之义,蕴闭与幽隐也是相通的。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案:户服犹被服,二字同义连文。篇首“扈江蓠与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户即扈字,《艺文类聚》卷三十八,《事类赋》引即为扈服,从知户服即扈服,第传本之异耳。户字不当如家喻户晓解也。下文云:“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户服同义连文,犹览察以同义连文矣。且上云党人,户服即承党人而言,不当复以户为起词也。

43.根据以下给定的材料,分析注释的正误。

原文:《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问题:“念”字该作何解请根据以下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

(1)高中语文第四册:“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想想我窦娥糊里糊涂地承担罪名。”(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把“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意译为:“(希望你)怜念我窦娥糊里糊涂地承当了这个罪名。”(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3)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姆边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

(4)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哭殷遥》:“生理无不尽,念君在中年。”

(5)陆游《致仕后即事》:“一饱坐兼南北美,始知造物念衰翁。”

(6)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7)关汉卿《裴度还带》:“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8)杨梓《霍光鬼谏》:“感陛下特怜念旧公侯,亲自来问候。”

(9)《琵琶记》:“梦里分明有鬼神,想是天怜念。”(巾箱本)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15分)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按:劳苦、倦极、疾痛、惨怛,均属同义连文之例,倦极的极也应是疲倦之义。《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的意思。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是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不极”的极,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唐杨倞注云:“党见,频见也,言如朋党之多。”王念孙曰:“杨说甚迂,且训党为频,于古无据。惠氏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训党为所,虽据《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见,殊为不词。余谓党古傥字,傥者,或然之词。怪星之党见,与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对文,谓怪星之或见也。《庄子·缮性篇》:‘物之傥来,寄也。’《释文》:‘傥,崔本作党。’《史记·淮阴侯传》:‘恐其党不就’,《汉书·伍被传》:‘党可以侥幸’,并与傥同。”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毛传》:“言志往而行正。”郑笺:“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孔颖达《正义》曰:“……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欲为人君之配。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又云:“女德如是,乃可悦爱,故下文云爱而不见是也。”(《十三经注疏》上册页310,中华书局版)按:孔氏《正义》以“爱”字为“悦爱”之“爱”,其实不对。段玉裁谓“郭注《方言》作‘薆而’,‘薆而’犹薆然也。”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亦主是说,且所举证据甚坚确,可成定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说静女躲藏了起来,害得对方搔首踟蹰。从声音线索来看,爱是影母字,凡属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茂盛义与隐蔽义是相同的),……陶诗《归田园居》五首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与“暧暧”对文,则即“暧暧”也,状渺远模糊貌。逯钦立《陶渊明集》释为“偎依留恋貌”,不确。……我们可以发现,爱、薆、暧、衣、依、庡、……这些影母字均有隐蔽或茂盛之义。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说者谓“指柳条迎风披拂的样子”(高亨《诗经今注》230页)。其实“依依”与“霏霏”相对,“霏霏”指雨雪之密,“依依”亦当指柳条之茂密也。“依”是影母字,凡属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茂盛义与隐蔽义是相同的)。高亨《诗经今注》引一说“依借为殷,殷殷,茂盛貌。”其实因声求义,“依”字自有茂盛义,不必谓为“殷”字之借。《诗经·小雅·采薇》“依彼平林”,《毛传》:“依,盛貌。”是其证矣。陶诗《归田园居》五首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与“暧暧”对文,则即“暧暧”也,状渺远模糊貌。逯钦立《陶渊明集》释为“偎依留恋貌”,不确。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共15分)

《孟子·梁惠王下》:“外无旷夫,内无怨女。”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又考刘向《新序》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以与《孟子》相较,证明怨女就是幽女,怨字确有幽独义。又考《楚辞·九叹·愍命》:“丛林之下无怨女兮,江湖之畔无隐夫。”怨与隐形成对文,则怨字当有隐义,而隐义与幽独义是相通的。又《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云:“怨,蕴也。”蕴乃蕴闭之义,蕴闭与幽隐也是相通的。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极有疲惫之义,倦极是同义复词,极犹倦也。《广雅·释诂》:“疲、惫,极也。”是极有疲、惫之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亦伤吻敝筴而不进于行,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倦对文,则极亦倦也。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极字,一本作“劳”。明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毛传》:“言志往而行正。”郑笺:“志往谓踟蹰,行正谓爱之而不往见。”孔颖达《正义》曰:“……有德如是,故我爱之欲为人君之配。心既爱之而不得见,故搔其首而踟蹰然。”又云:“女德如是,乃可悦爱,故下文云爱而不见是也。”(《十三经注疏》上册页310,中华书局版)按:孔氏《正义》以“爱”字为“悦爱”之“爱”,其实不对。段玉裁谓“郭注《方言》作‘薆而’,‘薆而’犹薆然也。”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亦主是说,且所举证据甚坚确,可成定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是说静女躲藏了起来,害得对方搔首踟蹰。从声音线索来看,爱是影母字,凡属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茂盛义与隐蔽义是相同的),……陶诗《归田园居》五首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与“暧暧”对文,则即“暧暧”也,状渺远模糊貌。逯钦立《陶渊明集》释为“偎依留恋貌”,不确。……我们可以发现,爱、薆、暧、衣、依、庡、……这些影母字均有隐蔽或茂盛之义。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九歌·东君》:“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鸣箎兮吹竽。”縆、箫、鸣三字骈列,“縆”、“鸣”均是动词,则“箫”字亦当是动词。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注书难”条引蜀客所见本作“扌肃”。《广雅·释诂》、《广韵》并训为击,则“箫钟”即是“击钟”。王念孙又进一步指出“瑶”读为“摇”,动也。縆瑟以下三句,皆相对成文,若以瑶为美玉,则上下

文不类矣。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自取也。”按:杨释柱字实属牵强附会。王引之曰:“柱与束相对成文,则柱非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公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

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礼》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按:王引之考出柱乃祝之借,祝有断折义,《荀子》这句话便讲通了。

46.根据以下给定的材料,分析注释的正误。

原文:《殽之战》: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问题:“不顾而唾”的“顾”字该作何解请根据以下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1)高中语文第五册:“不顾而唾: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不顾而唾:不顾襄公在前,随地吐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不顾而唾:没有回转头就在襄公面前向地上吐唾。”

(4)《说文·页部》:“顾,还视也。从页雇声。”《玉篇·页部》:“廻首曰顾。”

(5)《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兮。”郑注:“回首曰顾。”

(6)《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皇疏:“顾,廻头也。”

(7)《礼记·曲礼上》:“而顾命车右就车。”疏:“顾,回头也。”

七、综合题(本大题共15分)

46.阅读下列古注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视车迹也○辙直列反)登轼而望之。([疏]登轼而望之○正义曰考工记云兵车之广六尺有六寸三分车广去一以为隧隧谓舆内前后深四尺四寸也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式在舆间从前量之深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也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崇二尺三寸也谓当车舆之内去前轸一尺四寸三分寸之二下去车板三尺三寸横施一木名之曰轼得使人立於其后时依倚之曹刿登轼得臣云君冯轼皆谓此也)曰。可

矣。遂逐齐师。

问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有几种可能的标点请参考古注,你认为该怎样标点最好为什么(说明:“冯”爲“凭”即“凭”字之初文)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42.《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微闻”二字,有的注为“略略听到”(王利器等选注《史记选注》页83,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此处为顾学颉注。)有的则注为“暗中听到”(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页105),哪

一种说法对呢这是要有训诂学知识才能作出裁断的。我们说后一种说法对。首先,从文章本身来看,后面的微闻与前面的窃言相呼应。窃言就是私下里议论,微闻就是暗中偷听。其次,训微字为暗中,有训诂上的根据。《尔雅·释诂》:“隐、匿,微也。”是微有隐匿之义,隐匿与暗中义相通。……《说文》有一个“覹”字,训为“司也”,司就是伺探、伺察之伺的本字(《玉篇》即作:“覹,伺也。”)。则覹字当为微的后出专字,用以表示伺探、伺察之意。《墨子·迎敌祠》:“谨微察之。”微察就是伺察,孙诒让用王念孙说读微为覹,自是确诂。微察、微闻,其中的微字都包含着“隐也,匿也”这样一个基本意思。所以我们能够判断,训微闻为暗中听到是正确的,训为略略听到则是以今义误解古义,是不正确的。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复习过程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2008年10月北京自考“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 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先秦两汉时期 B.魏晋隋唐时期 C.宋元明时期 D.清代 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 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 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 C.《切韵》 D.《玉篇》 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 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 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 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 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 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 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 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 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 D.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 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 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一、填空 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29、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为据。 30、〈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这段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31、“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中的“成败”是一个偏义的合成词。 32、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 33、笔意是指能反映造字意图的字形。 34、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35、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36、“右文说”是由王圣美最早提出来的。 37、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38、“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39、“盗,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论述题

论述: 1何为以形索义?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以形索义本名形训。形训者据字型分析以求自本义的训诂方法。⑵形训必须使用说文及古文字资料。⑶要分清笔意和笔势。笔意指所用字型能反映文字的本义。笔势为字体演变后,字形不再能反映本初之物象。⑷要防止望文生训。 以形索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系。字形与字义必相关。,不分析字形可见字本义。例如:《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命,使也,从口从令。”都是形训。我们从中看到了字形与词义的关系。⑵古文学与训诂。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古文字。⑶笔意和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必须以笔意为依据,否则就会穿凿附会,导致谬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指出:“及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这里所说的“厥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颜之推《颜氏家训》中曾说:“学者若不信《说文》之说,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这就是说,颜氏当时的字形已显示不出“一点一画”之意,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不出“一点一画”之意,⑷防止望文生训。“望文生训”是古书注释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例如:乐府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诗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中的“顾”有人误注为“顾,念,想;反,同返。”其实“顾”有还、“返回”义。②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2、论“佑文说”? 答:王子邵(圣美)提出“右文说”。“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形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为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径。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发生了“音近义通”说。“音近义通”说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只要音近,义就可通。也可以说,“音近义通”说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由阮元、刘师培等先后发挥。由章太炎、梁启超、刘赜、杨树达等共为推阐,逐渐形成了学术体系。 3、论词义的性质定义与特点? 答:词义者人类最小语言单位—词,与文字之语义内涵。词义有本义和引申义,而文字富有假借义之别。 ⑴词义的概括性。列宁说过:“任何词都是概括了的。”“人”的词义是会说话、能制造劳动工具、过社会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指具有以上特征的一切人,⑵词义的客观性。“评法批儒”中把同一个“民”字在《论语》中解释为“奴隶”,证明孔子是奴隶制的辩护士,在《孟子》中反过来解释为“奴隶主”,证明孔子是奴隶制复辟狂。在《商君书》中则解释为“新兴地主阶级”,证明商君是地主阶级政治家。这只是从政治需要出发随心所欲的解释而已。 4、论述字本义与字馀义的关系? 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⑵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⑶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⑷蔽与固皆不可以治经。”⑸段玉裁这个见解是在对语言现象作大量的分析之后才提出的。固其为可信。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了一千一百多字的引申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九千多,而其中常用字不到半数。段玉裁分析的千余字基本上是常用字,因此段玉裁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与普遍性。例如:“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注:此宰之本义也,引申为宰制。如“宰”本来是屋内奴隶(所谓“罪人”),因贴近奴隶主,有可能得到奴隶主信用,逐渐具有职权,乃至扩大职权。到了后代,直到成为官僚,执掌国政。这样,“宰”就由贬义演为褒义了。 5、论述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 答:⑴方俗词义是指方言俗语的语言汇种,词的特殊意义是指方言俗语中语言词汇的词的特殊意义。⑵①训释方俗词义往往会遇到重重困难。其原因在于:第一,可以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比如:“睃”字,《词海》、《词源》、《汉语词典》都不收,收了它解释为斜着眼睛看,并且注明“多见于早期白话”(1996年修订本删去这个字),读者才勉强得以解释。第二,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而这些错别字又往往跟方言有关,当时的韵书往往难以作为严格的依据。例如:“们”写作“懑”“门、每”,“这”写作“者”、“遮”(多种写法)。音近误写后就使人费解。第三,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琢磨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例如:元剧《勘金环》中的“张千,将问事来。”中的问事:不是审问事由或审问事实,而指刑具,相当一个词,光凭语感或脱离语境来认识,则相当于词组。又例如:“老身便好张主。”张主“即”主张“,词素次序颠倒,容易使人费解。第四,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应的词。比如:《开诏救忠》剧楔子中的语句“不杀他时,推出辕门,著他牙不了吧!“中的”牙不“又写作”哑步“是蒙古语”走“的意思。 6、论述佛教用语对汉后古代汉语词义的影响? 答:⑴从公元第1世纪到第10世纪,即从东汉到唐宋间,我国和印度的来往,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⑵在这个期间,我国社会、除了佛教关系以外,其他方面也受到印度的一些影响,佛教用语(包括借词和译词)不可避免地要输入到汉语词汇里来。⑶印度佛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9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课程代码:0081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这一定义的 提出者是 A.毛亨 B.许慎 C.郑玄 D.孔颗达 2.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这类书最早的一部 是 A.《尔雅》 B.《毛诗故训传》 C.《方言》 D.《说文》 3.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释古今之异言”。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毛亨 B.郑玄

C.郭璞 D.孔颖达 4.《韩非子》:“夔有一足。”这句话的译文,正确的是 A.夔有一只脚 B.有一个夔足够了 C.有一只脚的夔 D.有一双脚的夔 5.“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段玉裁 B.王念孙 C.王引之 D.孔广森 6.“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王念孙 B.段玉裁 C.王力 D.黄侃 7.《经籍籑站》的作者是 A.刘熙 B.张揖 C.阮元 D.陆佃 8.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 A.《释名》 B.《通俗文》 C.《群经音辨》 D.《说文解字》 9.《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A.孔颖达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骃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意义是

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 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自考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2015年4月《训诂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代释慧琳完成的训诂著作是()。 A.《水经注》 B.《世说新语注》 C.《论语义疏》 D.《一切经音义》 【答案】D 【解析】唐释玄应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汇集这类双语研究成果的训诂专著。【考点】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学的深入与拓展期——魏晋隋唐 2.训诂的方式除了有互训、义界之外,还经常使用的有()。 A.转语 B.推因 C.以形索义 D.浑言 【答案】B 【解析】常见的训诂方式有互训、义界和推因。 【考点】注释原理 3.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这一说法的是()。 A.许慎 B.孔颖达 C.段玉裁 D.黄侃 【答案】D 【解析】黄侃认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考点】绪论——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4.李善注释《文选》主要是()。 A.注明出典 B.考证人名、地名 C.考核史实 D.阐明哲理 【答案】A 【解析】《文选》多引据经典,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典,其次才兼及释义。【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类型 5.体例中具有“连篆为句”现象的著作是()。 A.《方言》 B.《说文》 C.《尔雅》 D.《释名》 【答案】B 【解析】《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 【考点】训诂专书——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6.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当今 B.因果 C.法宝 D.现在 【答案】A 【解析】因果、庄严、法宝都是来自佛教用语,并且受到了汉语的融化。【考点】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考释与证明综述 7.训诂术语“某,某也”表示的是()。 A.以一般释特殊 B.以具体释抽象 C.某一词当解释为另一词 D.同义词间的关系

1月训诂学自考试题(1)

2012年1月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2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训诂 2.推原 3.互文见义 4.读曰 5.声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6.训诂学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________,二、________。 7.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谓之________。 8.《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此为________的训诂方式。 9.《说文》:“玩,弄也。”又:“弄,玩也。”此为________的训诂方式。 10.所谓________,用今天的术语来讲,叫做同义并列复合词。 11.姚合《酬卢汀谏议》:“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句中从、任________,从犹任也。 12.“聊虑”是一个________,亦作“缭悷、憭慄、懰栗”等,意思是凄怆。 13.出现于秦汉之际的________一书,是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著。 14.东汉________的《释名》一书,其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以音同、音近之字解释字义,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15.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16.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的《经典释文》。 17.宋代朱熹著述宏富,重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清代对《尔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邵晋涵的《________》和郝懿行的《________》。 19.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________》和王引之的《________》。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请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20.《荀子?王霸篇》:“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

最新《语言学概论》历年自考真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541)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革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汉语属于 A.孤立语 B.屈折语 C.粘着语 D。复综语 2.“种花”的“花”和‘‘花钱”的“花”是 A.同义词 B.多义词 C.同音词 D.近义词 3.苏美尔人发明了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腓尼基字母 D.阿拉伯字母 4.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叫 A.语言相关 B.语言辅助 C.语言影响 D.语言迁移 5.“郭明义是当代的雷锋”中,“雷锋”属于借代中的

A.以部分代整体 B.以特征代本体 C.以具体代抽象 D.以专称代通称 6.“成立”和“建立”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别主要是 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7.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假设,人的大脑中储存的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语言知识叫 A.人类语法 B.普遍语法 C.个人语法 D.个别语法 8.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 A.地方话 B.隐语 C.亲属语言 D.原始基础语 9.“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拟人 B.拟物 C.夸张 D.降格 10.语言符号的能指是 A.词汇 B.语音 C.语义 D.语法 11.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 A.人们的喜好 B.经济上的原因 C.文化上的原因 D.政治上的原因 12.诗歌属于 A.谈话语体 B.应用语体 C.文学语体 D.宣传语体 13.纳西族语言称“大树”为“树母”、“小树”为“树男”,反映出古代纳西族曾经历过 A.群婚制阶段 B.族外婚制阶段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

二、简答题 1、训诂学的任务? 训诂学的任务? 答:(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今天训诂学的任务? 答:第一,加强对训诂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撰等。 4 、解释文句的具体内容?答: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5、训诂学的原则? 答;(1)历史的(2)唯物的(3)辩证的(4)现实的。 6、谓与谓之的区别? 答:谓:使用这个术语谓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谓之:“谓之” 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谓之和谓的前后次序相反。 7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 答: 读为读曰: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区别在于:前者是用本字破解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 8 、今古经学的产生与分歧? 答: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到了汉武帝末年,鲁 恭王引荐王府而孔子住宅, 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 时代字体写的经书,和原来 存世的今文经学有些不同, 于是就有人去研究它,这就 称为古文经学。随后就形成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 对峙。今文经学派重在微言 大义,古文经学派重在章句 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 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 经在孔丘前便存在。今古文 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 学书写字体的不同。今文用 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 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 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 书则多用假借字。 9 、常见的训诂方法有哪 些? 答:(1)以形索义—形训。 (2)因声求义—声训。(3) 据文正义。(4)析词审议。 (5)辨体明义。 10、为什么训释古书要以《说 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 参考古文字? 答:①《说文》是东汉许慎写 的一本字典,是通过对字形 的分析来反映字词的本意, 由于许慎掌握了较为全面的 材料和较为科学的方法,他 对自已的考察大部分比较可 靠,在我们训释古籍字词意 思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 料,所以训释古书要以《说 文》为依据。②《说文》分 析字形是以小篆为主的,小 篆虽属于古文字,但是在形 体上距离汉字的造字之初的 形态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仅仅依靠《说文》还不能完 全正确地考求出字的本义, 因此考出字义需要参考古文 字。 12、笔意与笔势的区别? 答:(1)在汉字的古文字时 期,字型的具象性很强,通 过考察古文字的字形,往往 就可以发现它所代表的意 思,这就是笔意。(2)到了 今文字时期,汉字的形体大 大抽象化,笔画形态往往只 是运笔的走势,从中很难考 求出造字者的意图,所以字 形字义之间的联系就脱节 了。 13、说明音和义的关系? 答: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是人为的非自然的,某一语 义要求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 载,一开始就具有偶然性。 ⑵音义关系的约定性。音义 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 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 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 共同约定。③音义关系的回 授性。由于社会的约定,本 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 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 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 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 约,即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 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用。 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主要 是从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着 眼的;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反 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性。⑤ 音义关系的类聚性。音义相 近的字往往能聚合成群。⑥ 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某一音 素或音位所允许的联系的意 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 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 式负载。 14、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 道? 答:在已经约定俗称的语言 系统中,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便促使特定的声音与特定的 意义发生了关系,表达特征 相类似的符号,语音可能相 同或相近,从而为因声求义 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因此了 解汉语语言系统的沿革,注 重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 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合异同整理古书中有关训 诂实践的资料等是因声求义 的必要条件。因声求义的轨 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 源。 15、通假与与同源的区别? 答:同字声音都相同或相近, 字的形体不同异,通假字两 个字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 同源字的数字意义相同。 16、如何析词审议? 答:析词审议是分析词的结 构关系以审意义。①分清词 与词组。汉语中的一些双音 节的合成词是由一些双音节 的语言单位发展而来的,一 旦短语凝结一些词意思则 发生变化。②分清单纯词与 合成词。古代汉语是以单音 节词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 的双音节的单纯词,在考察 词义时,不能把双音节词看 成合成词。③分清合成词的 含义与偏义。合成词的两个 语素,他们之间有含义偏义 两种关系。含义的合成词, 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如 宾客、欣喜,弘大之类;偏 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 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 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 义只作陪衬,如寒暑、成败、 缓急等。④分清词素结合的 固定与自由。⑤分清词素组 合的结构方式。⑥其他(缩 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 17、连绵词的形式特点? 答:①连绵词形体不固定(是 单纯词)。②音节组合往往可 以交并、倒易,具有双声或 叠韵的关系。③连绵词是两 个音及一个语素连缀成义, 不能分开。 18、有人把连绵词说成连语, 如何看待?(上下同义,不 可分训) 答:这要正确对待,既然上 下同义,就不是一般的连绵 词,因为山下同义,顾名思 义是指上下各有相通之义。 其实连绵词是上下凝结成一 体的,不能拆开来分析其山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2谓之:“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即今叫做常用示意或以分辨同义词或近义词。 3曰: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时,被解释的词在词的后面。 4 读为(读曰)这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时或用于注音。 5读若(读如)这术语多用于拟声注音。段玉裁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切,故为比方之词。 6 之言(之为言):这术语和前面讲的“言”不同。使用这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原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 浑言、析言:浑言,笼统地说;析言,具体地说,这是指出同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 7训诂:以今语言释古语言之谓也。或曰:以今语言释语言之谓。凡以今通古皆曰训诂。训者,顺也,诂者,古也。训诂者,谓训顺古语言而通释之也。 8训诂学:今人求古语,或后人求前人语言真义之专门学问。或曰中国传统小学之语义学分支。亦为真正语义学之理论体系也。训诂学之性质实为求真语言、真语义之真正学术或基础学术也。 9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做"正义”。 10传、笺: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读者可以识别. 11音义:既解释词义,又为文献注音。 12转语:指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13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14古文经学:为汗武时孔壁古文经书之发现而产生的一大经学派别。该派别主张解经必依古文原意,不得随意发挥。 15今文经学:为暴秦焚坑古文以灭,汗兴恢复,遂以今文(小篆及隶书)写经,而解经者亦随意讲说,因成学派,古称今文今学。16古音通假: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这是通常所说的古音通假。 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另一个只作陪衬。 17笔意:指所用字形能反映文字的本意。 18笔势:为字体演变后,字形不再能反映本初之物象。 19合成词:又称复合词。合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陪衬。 20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21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的“反训”说法。 22《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23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许慎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编撰《说文解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驳斥今文学家解经的说法的。《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加上“叙”为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解说记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 24引秘书说:许慎所说的秘书指依托经书符(簏)瑞应之事的“纬书”。 前四史注:宋?裴駰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叫史记三家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江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完成了《汉书》的新注。《后汉书》的注是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三国志》由宋?裴松之为之作注。以上称为前四史注。 章句: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串讲文意。 24五经正义:五经是儒家的经典《易》(一称《周易》、《易经》)、《书》、《诗》、《礼》、《春秋》。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 25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后来继续采用这种注释方式的,有阐明作品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觳梁传》。有些依着文字逐句解释,也称为传,如《毛诗古训传》、《离骚传》。 26注:本义是灌注。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书。 27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成为注释的一种。古人治学,讲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