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发酵液预处理 作业参考答案

第3章 发酵液预处理 作业参考答案
第3章 发酵液预处理 作业参考答案

第3章发酵液预处理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定的现象。

2.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3.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

二选择题

1. 在过滤分离中,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其黏度成( B )。

A、正比

B、反比

C、无关

2. 微生物代谢产物大多(A )。

A、分泌到细胞外

B、存在于细胞内

三判断题

1 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浓缩目标产物(×)。

2 絮凝剂须有长链的线性结构,越长越好(×)。

3 除去发酵液中的杂蛋白质的最常用方法是离心分离(×)。

四简答题

1微生物发酵液有那些特性?

答: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

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

2 除去发酵液杂蛋白质的常用方法有那些?

答:杂蛋白质的除去常用方法:

(1) 沉淀法:蛋白质是两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阴离子(三氯乙酸盐、水扬酸盐)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阳离子(Ag+、Cu2+、Zn2+、Fe3+等)形成沉淀。

(2) 变性法:使蛋白质变性的方法很多,如:加热,调节PH,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加热法。

(3) 吸附法:加入某些吸附剂或沉淀剂吸附杂蛋白质而除去。

3 发酵液过滤与分离的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答: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

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

通过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即可改善其流体性能,降低滤饼比阻,提高过滤与分离的速率。

1)降低液体粘度: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

2)调整pH:等电点沉淀法

3)凝聚与絮凝

4)加入助滤剂: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滤饼疏松,滤速增大。如: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珍珠岩、白土、炭粒、淀粉等。

5)加入反应剂:不影响目的产物,可消除发酵液中某些杂质对过滤的影响,提高过滤速率。

五. 论述题

1利用离心法和过滤法进行固液分离的原理、常用设备及优缺点。

(一)离心法:

原理:离心机是利用转鼓高速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来实现悬浮液、乳浊液分离或浓缩的机械,由于离心力场所产生的强大离心力,所以利用离心分离可分离悬浮液中极少的固体微粒和大分子物质。

常用设备:按其作用原理不同,可分为过滤式离心机和沉降式离心机两大类。前者转鼓上开有小孔,有过滤介质。主要用于处理悬浮液固体颗粒较大、固体含量较高的场合。后者转鼓上无孔,不需过滤介质。主要用于处理固液、液液固等分离。

优点:具有分离速率快,分离效率高、液相澄清度好。

缺点:设备投资高、能耗大,此外连续排料时,固相干度不如过滤设备。

(二)过滤法:

原理:悬浮液通过过滤介质时,固态颗粒与溶液分离。

根据过滤机理不同,过滤操作分为澄清过滤和滤饼过滤。

在澄清过滤中,所用的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颗粒活性炭、玻璃珠、塑料颗粒等,填充于过滤器内即构成过滤层;也有用烧结陶瓷、烧结金属、粘合塑料及用金属丝绕成的管子等组成的成型颗粒滤层,当悬浮液通过滤层时,固体颗粒被阻拦或吸附在滤层的颗粒上,使滤液得以澄清。此法适用于固体含量少于0.1g/100ml、颗粒直径在5~100μm的悬浮液的过滤分离。

滤饼过滤中,过滤介质为滤布,包括天然或合成纤维织布、金属织布;毡、石棉扳、玻璃纤维纸、合成纤维等无纺布。滤饼过滤按推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即重力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和离心过滤。

优点:固相干度好,无需设备,能耗低,经济成本低。

缺点:容易形成滤饼,分离效率低。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材料4】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材料5】 马克思指出:“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恩格斯也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它,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 请回答: ⑴材料1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⑵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说明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⑶材料4是什么观点? 材料5体现了什么思想? 2.用有关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3-03 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 答:网络适配器功能主要包括:对数据进行串/并传输转换;对数据进行缓存;实现以太网协议;过滤功 能;同时能够实现帧的传送和接收,对帧进行封装等。 网络适配器工作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3-04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答: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在首部和尾部里面有许多必要的控制信息) 构成一个帧。接收端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个帧的开始和结束在什么地方; 透明传输使得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必须能够正确通过数据链路层,具体说就是解 决二进制比特流中出现与帧定界符相同的位流问题; 差错检测可以检测出有差错的帧,并将其丢弃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比特差错率。 3-07 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x)=x4+x+1 。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 余数。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采用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答:(1)因为P(x)=x4+x+1,所以p=10011。n比p少一位,所以n=4 采用CRC校验时,被除数是:11010110110000,除数是:10011,得余数1110。 即添加数据后面的余数(帧检验序列)是1110。 (2)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即11010110101110除以10011,得余数为001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3)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即11010110001110除以10011,得余数为0101,不为0,接收端可以发现差错。 (4)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由于接收端均发现错误,丢弃相应的帧,而CRC校验方法没有对应的重 传机制,数据链路层并不能保证接收方接到的和发送方发送的完全一致,所以,在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 不可靠的。 3-14常用的局域网的网络拓扑有哪些种类?现在最流行的是哪种结构?为什么早期的以太网选择总线 拓扑结构而不使用星形拓扑结构,但现在却改为使用星形拓扑结构? 答:常用的局域网的网络拓扑有:星形网、环形网和总线网。 现在最流行的是星形网。 早期的以太网将多个计算机连接到一根总线上,当初认为这种连接方法既简单又可靠,在早期人们 认为:有源器件不可靠,无源的总线结构更加可靠,所以,早期的以太网选择了总线结构。 但是实践证明,连接有大量站点的总线式以太网很容易出现故障,后期出现的集线器采用专用的 ASIC芯片,一方面可以将星形结构做得非常可靠,另一方面,使用双绞线的以太网价格便宜、使用方 便,因此现在的以太网一般都是用星形结构。 3-16 数据率为10Mb/s的以太网在物理媒体上的码元传输速率是多少码元/秒? 答:码元传输速率即为波特率。 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这就意味着发送的每一位都有两个信号周期。标准以太网的数据速率是 10Mb/s,因此波特率是数据率的两倍,即20M码元/秒。 3-20 假定1km长的CSMA/CD网络的数据率为1Gb/s。设信号在网络上的传播速率为200000km/s。求能够使用此协议的最短帧长。 答:1km长的CSMA/CD网络的单程传播时延=1/200000=5×10-6s,即5us,往返传播时延为2 = 10us。 为了能够按照CSMA/CD工作,最短帧的发送时延不能小于10us。以1Gb/s速率工作,10us可以发送的比特数为:10×10-6×1×109=10000bit。 所以,最短帧长为10000bit或1250Byte。

第三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第三章发酵液的预处理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预处理的概念。 2. 熟悉固液分离方法。 时间安排:3学时。 教学形式:本章以讲授为主,中间部分进行部分提问,采用PPT课件讲课。 教学内容: 通常发酵液和生物溶液是高粘度的和非牛顿流体,必须进行预处理。 一、预处理的目的: 1、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黏度、颗粒-、颗粒稳定性等),固液分离速度-,分离器分离效率-。 2、目标产物转移其中一相(多数为液相);。 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二、预处理的方法 1、加热法:最简单和最廉价的处理方法。破坏凝胶结构、降低液体黏度、加速聚集。去蛋白。 2、调节悬浮液的PH值:方法简单有效、成本低廉。适当的PH值促进聚集。 3、凝聚和絮凝: 凝聚:破坏溶质胶体颗粒表面的双电层,破坏胶体系统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大小:1mm大小。 絮凝:在絮凝剂高分子聚合电解质的作用下,胶体颗粒和聚合电解质交连成网,形成10 mm大小的絮凝团过程。絮凝剂主要起中和电荷、桥架和网络作用 凝聚剂种类: 无机盐类:Al2(SO4)3.18(H2O),AlCl3.6(H2O),FeCl3,ZnSO4,MgCO3 金属氧化物:Al(OH)3、Fe(OH)3、Ca(OH)2、石灰等。 聚合无机盐:聚合铝、聚合铁等。 絮凝剂种类: 阳离子型、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 天然聚合物:多糖类物质、海藻酸钠、明胶等

人工合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聚苯乙烯类衍生物、聚丙烯酸类等。 三、固液分离法 类型:过滤、离心、重力沉降、气悬浮 (一)过滤 1概念: 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将固液悬浮液通过一多孔性介质而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 原理——筛分。 2、过滤介质 无定形颗粒:颗粒活性炭、沙、无烟煤 成形颗粒:烧结金属、烧结塑料 非金属织物:尼龙、玻璃纤维 金属织物:不锈钢丝网 无纺品:纸、石棉 3、助滤剂 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的粒状物质,用于扩大过滤表面的适应范围,减轻细小颗粒的快速挤压变形和过滤介质的堵塞。 使用方法:A、预涂层;B、按一定比率混合。 常用的助滤剂:硅藻土、膨胀珍珠岩、石棉、纤维素、未活化的炭、炉渣、重质碳酸钙,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3、过滤类型 常规过滤(死过滤)和错流过滤 死过滤:当进料液的流动方向和膜的压力方向在相同时,我们称之为死过滤;水质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死过滤,此时能耗低,回收率极高。 错流过滤:当进料液的流动方向和膜的压力方向垂直时,我们称之为错流过滤;因为错流过滤平行于膜表面有一个回流,这个回流会有效地冲走膜表面的污染物,所以错流过滤允许进料液中可以有一定量的不溶解固体,颗粒粒径〈100微米,条件比死过滤宽松的多。 错流过滤的过滤收率高,滤液质量较好,还可以减少处理步骤。 4、过滤设备的分类 根据推动力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 MCS -51指令系统 5 题 分析下面程序段的执行功能。 CLR A MOV R2,A MOV R7,#4 LOOP: CLR C MOV A, R0 RLC A MOV R0,A MOV A,R1 RLC A MOV R1,A MOV A,R2 RLC A MOV R2,A DJNZ R7,LO OP SJMP $ 答:将R2:R1:R0所表示的24位二进制数左移4位。(相当×16) 6 题 设系统晶振为12MHZ ,阅读下列程序,分析其功能。 START : SETB P1.0 1 NEXT: MOV 30H,#10 2 LOOP2: MOV 31H,#0FAH 2 LOOP1: NOP 1 NOP 1 DJNZ 31H,LOOP1 2 DJNZ 30H,LOOP2 2 CPL P1.0 1 AJMP NEXT 1 SJMP $ 答:((2+1+1)*250+2+2)*10+4=10.044(ms) 在P1.0引脚上输出周期为20ms 的方波。 循环体内的时钟+ CPLP1.0+ AJMPNEXT+ MOV 30H,#10 =((2+1+1)*250+2+2)*10+1+1+2=10.044(ms) 7 题 阅读下列程序,分析其功能。 MOV R7, #10 MOV A, #30H R2 R1 R0 0 0 0 0

MOV DPTR, #2000H LOOP:MOVX @DPTR, A INC A INC DPL DJNZ R7, LOOP SJMP $ 答:在外部数据存储器中的以下地址内存放数据: (2000H)=30H (2001H)=31H (2002H)=32H ┇┇ (2009H)=39H 8 题简述下列程序段完成的功能,程序完成后SP指针应指向哪里? MOV SP,#2FH MOV DPTR,#2000H MOV R7,#50H NEXT: MOVX A,@DPTR PUSH A INC DPL DJNZ R7,NEXT SJMP $ 答:以内部存储器地址30H作为栈底,从30H开始一直到7FH依次存放外部数据存储器中2000H一直到204FH地址中的数据。7FH作为栈顶。程序完成后SP=7FH。 9 题分析下列程序段执行结果,程序执行完后,SP指向哪里? MOV SP,#3FH MOV R0,#40H MOV R7,#10H NEXT: POP A MOV @R0,A DEC R0 DJNZ R7,NEXT SJMP $ 答:将栈中3FH,3EH一直到30H地址中的内容依次放入40H,3FH,…,31H单元中。执行完后SP=2FH。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第十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一、下游加工过程: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酶反应过程或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获得的发酵液、反应液或培养液中分离、精制有关产品的过程称为下游加工过程(Down stream processing) 用适当的方法将含量较小的初级产物从反应液或细胞中初步提取出来,再进一步精制加工,得到合格产品的过程。 下游加工的重要性 ①发酵混合物产品:如啤酒、葡萄酒、各种发酵饮料等。只需经固--液分离和无菌处理即可。成本一般为10%左右。 ②小分子产品、非活性的大分子产品和细胞产品:即传统发酵工业产品,如乙醇、有机酸、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单细胞蛋白等。这类产品分离的投资占整个工厂投资的60%左右,生产成本占30%左右。 ③生物活性物质产品:如重组DNA(基因工程)产品、精制蛋白质产品。这类产品的分离与精制相当复杂,其下游加工过程的费用可占整个生产费用的80%-90%。 二、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 ①发酵液是复杂的多相系统: 含有细胞、代谢产物和残余培养基等,使得发酵液的固-液分离很困难。 ②目的产物在发酵液中的含量低:传统发酵一般为1%-10%,活性物质产品则为0.01%-1%,而杂质含量很高,基因工程法生产的蛋白质,杂蛋白。 ③产物收率低:由于起始浓度低,杂质多,而成品要求纯度高,因此常需好几步分离操作,其结果使产品的收率下降。 酶制剂收率一般为70%左右,精制收率不到50%; 基因工程产品,收率达30%-40%. ④产物易于失活: 遇热、极端pH、有机溶剂、某些金属离子等都会引起失活或分解,对于大分子的蛋白质产品,其活性还受剪切力的影响。 ⑤发酵过程不稳定: 在发酵培养过程中,由于生物的变异性大,各批发酵液中有效物质浓度,残余培养基等杂质含量,以及杂菌感染程度等不尽相同。 ⑥生物安全问题: 对于某些基因工程产品,应注意生物安全问题,即要防止菌体的扩散,特别对前几步操作,要求在密封环境下进行。 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 1、一般说来,下游加工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培养液(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初步纯化(提取);高度纯化(精制);成品加工。 第一节发酵液预处理 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如下: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 ②悬浮物颗粒小,密度与液体相差不大; 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液体黏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产物性质不稳定,遇热、极端pH、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酶分解等作用会引起分解或失活。 发酵液预处理的措施: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 【材料1】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O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 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材料4】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材料5] 马克思指出:"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恩格斯也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它, 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

请回答: (1)材料1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⑵ 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说明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⑶ 材料4是什么观点?材料5体现了什么思想? 2.用有关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 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 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 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 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 练习题及答案 1、一铜棒的横截面积为,mm 80202 ?长为2m ,两端的电位差为50V 。已知铜的电导率为 S/m 107.57?=σ。求(1)电阻(2)电流(3)电流密度(4)棒内的电场强度(5)所消 耗的功率 解:(1)铜棒电阻Ω?=???=?= -571019.210 7.508.002.02 1R S l σ (2)铜棒内电流A R U I 35 3 1028.21019.21050?=??==-- (3)铜棒内电流密度263 /1043.108.002.01028.2m A S I J ?=??== (4)棒内的电场强度m V J E /1050.210 7.51043.127 6 -?=??==σ (5)所消耗的功率W R I P 2 2 1014.1?== 2、电缆的芯线是半径为cm a 5.0=的铜线,外面包一层同轴的绝缘层,绝缘层的外半径为 cm b 2=,电阻率m ?Ω?=12101ρ。绝缘层外又用铅层保护起来。 (1)求长度m L 1000=的这种电缆沿径向的电阻 (2)求当芯线与铅层的电位差为V 100时的径向电流 解:(1)距离电缆轴线处的电阻为rL dr S dr dR πρ ρ 2== 则长度的电缆沿径向的电阻可积分求得 Ω?===?81021.2ln 22a b L rL dr R b a πρπρ (2)据欧姆定律可求得径向电流 A R U I 71052.4-?== 3、已知半径为R 的环形导线,载有电流为I ,如图所示。求其中心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解:由毕奥--萨伐尔定律可得回路在中心点的磁场大小为 R I d R IR R R l Id B L 244020 2 03 0μθπμπμπ ==?= ? ? 磁场方向为垂直纸面向外。

材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作业与习题的解答 一、作业: 2、纯铁的空位形成能为105 kJ/mol 。将纯铁加热到850℃后激冷至室温(20℃),假设高温下的空位能全部保留,试求过饱和空位浓度与室温平衡空位浓度的比值。=) 6、如图2-56,某晶体的滑移面上有一柏氏矢量为b 的位错环,并受到一均匀切应力τ。 (1)分析该位错环各段位错的结构类型。 (2)求各段位错线所受的力的大小及方向。 (3)在τ的作用下,该位错环将如何运动 (4)在τ的作用下,若使此位错环在晶体中稳定不动,其最小半径应为多大 解: (2)位错线受力方向如图,位于位错线所在平面,且于位错垂直。 (3)右手法则(P95):(注意:大拇指向下,P90图中位错环ABCD 的箭头应是向内,即是位错 环压缩)向外扩展(环扩大)。 如果上下分切应力方向转动180度,则位错环压缩。 (4) P103-104: 2sin 2d ?τd T s b =

θRd s =d ; 2/sin 2θ? d d = ∴ τ ττkGb b kGb b T R ===2 注:k 取时,为P104中式得出的结果。 7、在面心立方晶体中,把两个平行且同号的单位螺型位错从相距100nm 推进到3nm 时需要用多少功(已知晶体点阵常数a=,G=7﹡1010Pa ) (3100210032ln 22ππGb dr w r Gb == ?; ) 8、在简单立方晶体的(100)面上有一个b=a[001]的螺位错。如果它(a)被(001)面上b=a[010]的刃位错交割。(b)被(001)面上b=a[100]的螺位错交割,试问在这两种情形下每个位错上会形成割阶还是弯折 ((a ):见P98图, NN ′在(100)面内,为扭折,刃型位错;(b)图,NN ′垂直(100)面,为割阶,刃型位错) 9、一个]101[2-=a b 的螺位错在(111)面上运动。若在运动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发生交滑移,请指出交滑移系统。 对FCC 结构:(1 1 -1)或写为(-1 -1 1) 10、面心立方晶体中,在(111)面上的单位位错]101[2-=a b ,在(111) 面上分解为两个肖克莱不全位错,请写出该位错反应,并证明所形成的扩展位错的宽度由下式给出: γπ242 b G d s ≈ 应为 γπ242a G d s ≈

第三章作业及参考答案讲解

1. 什么是烃类热裂解? 答:烃类的热裂解是将石油系烃类燃料(天然气、炼厂气、轻油、柴油、重油等)经高温作用,使烃类分子发生碳链断裂或脱氢反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烯烃、烷烃和其他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轻质和重质烃类。 2.烃类热裂解制乙烯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答:烃类热裂制乙烯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原料烃的热裂解、裂解产物的分离两部分。 3. 在烃类热裂解系统内,什么是一次反应?什么是二次反应? 答: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裂解(脱氢和断链),生成目的产物乙烯、丙烯等低级烯烃的反应,是应促使其充分进行的反应; 二次反应则是指一次反应产物(乙烯、丙烯等)继续发生的后续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大的液体产物以至结焦生炭的反应,是尽可能抑制其进行的反应。 4. 用来评价裂解燃料性质的4个指标是什么? 答:评价裂解燃料性质的4个指标如下: (1)族组成—PONA值,PONA值是一个表征各种液体原料裂解性能的有实用价值的参数。 P—烷烃(Paraffin);O—烯烃(Olefin); N—环烷烃(Naphtene);A—芳烃(Aromatics)。 (2)氢含量,根据氢含量既可判断该原料可能达到的裂解深度,也可评价该原料裂解所得C4和C4以下轻烃的收率。 氢含量可以用裂解原料中所含氢的质量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裂解原料中C 与H的质量比(称为碳氢比)表示。 (3)特性因数—K,K是表示烃类和石油馏分化学性质的一种参数。 K值以烷烃最高,环烷烃次之,芳烃最低,它反映了烃的氢饱和程度。 (4)关联指数—BMCI值,BMCI值是表示油品芳烃含量的指数。关联指数愈大,则表示油品的芳烃含量愈高。

5. 温度和停留时间如何影响裂解反应结果? 答:(1)高温: 从裂解反应的化学平衡角度,提高裂解温度有利于生成乙烯的反应,并相对减少乙烯消失的反应,因而有利于提高裂解的选择性; 根据裂解反应的动力学,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相对速度,提高乙烯收率。 (2)短停留时间: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如使裂解反应进行到平衡,由于二次反应的发生,所得烯烃很少,最后生成大量的氢和碳。为获得尽可能多的烯烃,必须采用尽可能短的停留时间进行裂解反应。 从动力学的角度:由于有二次反应的竞争,对每种原料都有一个最大乙烯收率的适宜停留时间。 温度--停留时间对产品收率影响 (a)对于给定原料,相同裂解深度时,提高温度,缩短停留时间,可以获得较高的烯烃收率,并减少结焦。 (b)高温-短停留时间可抑制芳烃生成,所得裂解汽油的收率相对较低。 (c)高温-短停留时间可使炔烃收率明显增加,并使乙烯/丙烯比及C4中的双烯烃/单烯烃的比增大。 6.提高反应温度的技术关键在何处?应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裂解温度? 答:裂解反应的技术关键之一是采用高温-短停留时间的工艺技术。提高裂解温度,必须提高炉管管壁温度,而此温度受到炉管材质的限制。因此,研制新型的耐热合金钢是提高反应温度的技术关键。 当炉管材质确定后,可采用: (1)缩短管长(实际上是减少管程数)来实现短停留时间操作,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裂解温度。 (2)改进辐射盘管的结构,采用单排分支变径管、混排分支变径管、不分支变径管、单程等径管等不同结构的辐射盘管,这些改进措施,采用缩小管径以

第三章 消费税作业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消费税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概念上看,我国的消费税属于( )。 A.一般消费税B.特别消费税C.总量消费税D.收入消费税 2.下列项目中,应征消费税的是( )。 A.啤酒屋销售的自制扎啤C.黄河牌卡车 B.土杂商店出售的烟火鞭炮D.销售使用过的小轿车 3.以下不属于征收消费税的项目是( )。 A.高尔夫球B.高尔夫球袋 C.高尔夫球杆握把D.高尔夫车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果汁啤酒应按照啤酒税目征收消费税C.卡丁车不征收消费税 B.动力艇不征收消费税D.香粉应按化妆品税目征收消费税 5.消费税纳税义务人规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是指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属于应当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的( )在境内。 A.生产地B.使用地C.起运地或所在地D.销售地 6.征收消费税的车辆包括( )。 A.越野吉普车B.电动汽车C.沙滩车D.大客车 7.下列应征收消费税的轮胎有( )。 A.拖拉机专用轮胎C.子午线轮胎 B.拖拉机和汽车通用轮胎D.翻新轮胎 8.以下应税消费品中,适用单一定额税率的有( )。 A.粮食白酒B.酒精C.黄酒D.啤酒 9.下列商品售价中,与计算消费税的价格直接相关的是( )。 A.卡车出厂价C.钻石饰品的出厂价 B.化妆品厂的戏剧卸妆油出厂价D.高尔夫球袋的出厂价 10.下列应视同销售缴纳消费税的情况有( )。 A.将外购已税消费品继续加工成应税消费品 B.将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继续加工成应税消费品 C.自制应税消费品继续加工成应税消费品 D.自制应税消费品用于向外单位投资 11.某非标准条包装卷烟每包25支,每条12包,不含增值税调拨价每条70元,则该卷烟每标准箱消费税额为( )。 A.3500元B.3650元C.4350元C.5250元 12.某酒厂2012年1月份生产一种新的粮食白酒,广告样品使用0.8吨,已知该种白酒无同类产品出厂价,生产成本每吨40000元,成本利润率为10%,粮食白酒定额税率为每斤0.5元,比例税率为20%。该厂当月应缴纳的消费税为( )。 A.8600元B.8800元C.9600元D.9800元 13.某百货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黄金饰品部2012年2月直接零售金首饰3000克,每克零售价200元;以旧换新销售金首饰,收回旧首饰200克,换出新首饰600克,收取差价80000元,并收取旧首饰折价补偿20元/克。当月该黄金饰品部还零售镀金首饰一批,收取零售收入30000元。该黄金饰品部当月应缴消费税金额为( )。

第三章 作业参考答案

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P181 第3题: 答:现对进程语句进行编号,以方便描述。 P1:P2: begin begin y:=1; ①x:=1; ⑤ y:=y+3; ②x:=x+5; ⑥ V(S1); P(S1); z:=y+1; ③x:=x+y; ⑦ P(S2); V(S2); y:=z+y ④z:=z+x; ⑧ end. end. ①、②、⑤和⑥是不相交语句,可以任何次序交错执行,而结果是唯一的。接着无论系统如何调度进程并发执行,当执行到语句⑦时,可以得到x=10,y=4。按Bernstein 条件,语句③的执行结果不受语句⑦的影响,故语句③执行后得到z=5。最后,语句④和⑧并发执行,这时得到了两种结果为: 语句④先执行:x=10,y=9,z=15。 语句⑧先执行:x=10,y=19,z=15。 此外,还有第三种情况,语句③被推迟,直至语句⑧后再执行,于是依次执行以下三个语句: z:=z+x; z:=y+1; y:=z+y; 这时z的值只可能是y+1=5,故y=z+y=5+4=9,而x=10。 第三种情况为:x=10,y=9,z=5。 P181 第5题: 解:设信号量empty,mutex; empty:=100; mutex:=1; parbegin 读者进入:begin P(empty); P(mutex); 登记; P(mutex); End; 读者离开:begin P(mutex); 撤消登记; V(mutex); V(empty); End;

Parend ; P181 第6题: 答:实质上是两个进程的同步问题,设信号量S1和S2分别表示可拣白子和黑子,不失 一般性,若令先拣白子。 Main( ) { int S1=1, S2=0; Cobegin P1( ); P2( ); Coend } P182第15题: Dijkstra 临界区软件算法描述如下: var flag:array[0…n] of (idle,want-in,in_cs); turn:integer;tune:0 or 1 or …or ,n-1; process Pi(i=0,1,…,n-1) var j;integer; begin repeat repeat flag[i]:=want_in; while turn ≠i do if flag[turn]==idle then turn:=i; flag[i]:=in_cs; j:=0; while (j

发酵液预处理

一1.发酵液预处理 过程:对发酵液加热到所需温度使杂蛋白质变性凝固而沉淀分离.也可以用凝聚或絮凝的方法是小菌体,细胞,细胞的碎片以及杂蛋白质等胶体离子沉降去除. 2.发酵液的基本特性:产物浓度低.具有极性.粘度大.表面张力大.性质不稳定. 3.预处理的目的:①.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②.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③.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骤的操作. 4.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①加热②调节PH值③凝聚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⑤使用反应剂 二固液分离 1.方法:①重力沉降②浮透(通气产生气泡,使固体附着在气泡表面除去,用于固液比重差小,直径5-30um颗粒的分离,污水处理.③旋液分离(霉菌和放线菌为丝状菌,体形较大,发酵液采用过滤的方法;细菌和酵母菌为单细胞,体形较小,其发酵液采用高速离心分离,如对发酵液采用预处理,也可用过滤进行固液分离.④介质过滤和离心,工业上比较常用. 2.过滤 ①澄清过滤: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塑料颗粒等,适合于固体含量少于0.1g/100ml,颗粒直径在5-100um的悬浮液的过滤分离如:河水,麦芽汁,酒类,饮料的澄清. ②滤饼过滤:过滤介质为滤布,包括天然或合成纤维织布,金属织布,玻璃纤维纸,合成纤维等无纺布,适合于固体含量大于0.1g/100ml的悬浮液的过滤分离 3常用过滤设备 ①转鼓真空过滤工艺 转鼓真空过滤机的转鼓过滤外壁覆盖有金属丝网,网上覆盖有滤布等过滤介质.转鼓内部区域分了若干独立的扇形区,各有不同的操作功能. 该设备主要适用范围:颗粒不太细,粘性不太大的液体.对于青霉素发酵老说,发酵液相对粘稠,因此发酵液质量的优劣,对转鼓处理速度有着明确的影响.转鼓过滤存在使用范围窄,处理能力低的问题.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时,“材料采购”账户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 () A. 实际采购成本 B. 计划采购成本 C. 材料成本差异 D. 暂估价款 2.“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余额反映的内容是 () A.结存材料的成本节约 B.采购材料的成本节约 C.结存材料的成本超支 D.采购材料的成本超支 3. 某种产品的实际产量与其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的乘积为该种产 品材料的() A. 定额消耗量 B. 消耗定额 C. 费用定额 D. 定额费用 4.用于固定资产购建工程的人员工资应记入的会计科目是 () A.辅助生产成本 B.在建工程 C.制造费用 D.营业外支出 5. 在按30日计算工资率的情况下,采用扣缺勤法和出勤法计算应付 工资,两者计算结果( ) A. 相同 B. 前者大于后者 C. 后者大于前者 D. 无可比关系 6. 甲、乙两种产品均由某工人进行加工。甲产品的工时定额为2.25 小时,乙产品工时定额为0.40小时。该工人小时工资率为2元。本 月份该工人共加工甲产品150件,乙产品80件。本月份应付该工人 的工资数额为() A. 700元 B. 740元 C. 739元 D. 800元 7. 4月份生产合格品25件,料废品5件,加工失误产生废品2件, 计价单价为4元,应付计件工资为 ( ) A.100元 B.120元 C.128元 D.108元 8.领用低值易耗品时,将其价值一次全部计入有关费用项目的方法 是() A.五五摊销法 B.一次摊销法 C.分期摊销法 D.净值法 9.顺序分配法适用于 ( )

A.辅助生产车间较少的企业 \ B.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企业 C.辅助生产交互服务的数量无明显顺序的企业 D.辅助生产交互服务的数量有明显顺序的企业 10.以下项目中属于废品的事项是 ( ) A.由于保管不善,运输不当等原因,使得入库时的合格产品发生变质而造成的损失 B.经检验部门验定,定为次品,降低售价而造成的损失 C.由于生产原因造成的报废损失 D. 实行“三包”的企业,产品出售后发现废品所造成的损失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出材料实际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 A. 先进先出法 B. 个别计价法 C.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D. 移动加权平均法 2. 下列各项中,不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有( ) A. 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B.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C. 未使用房屋和建筑物 D. 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3. 我国目前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主要有() A. 双倍余额递减法 B. 工作量法 C. 年数总和法 D. 直线法 4. 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包括 ( ) A. 领料单 B. 产量记录 C. 工资结算汇总表 D. 考勤记录 5.企业交纳印花税时,编制会计分录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有() A.管理费用 B.应交税费 C.银行存款 D.营业税金及附加 6.企业交纳车船使用税时,编制会计分录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有() A.管理费用 B.应交税费 C.银行存款 D.其他应付款 7.“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贷方登记的内容有 ( ) A.向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的费用 B.企业发生的全部辅助生产费用

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的地位如何? 答: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的地位:统计整理实现了从个别单位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过度,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度阶段,为统计分析提供基础,因而,它在统计研究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什么是统计分组?为会么说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 答:1)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 2)因为分组标志作为现象总体划分为各处不同性质的给的标准或根据,选择得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的任务。分组标志一经选取定,必然突出了现象总体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而掩盖了总体在其它标志下差异。缺乏科学根据的分组不但无法显示现象的根本特征,甚至会把不同性质的事物混淆在一起,歪曲了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所以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的标志选取择。 3、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 答:统计分组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1)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 2)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3)按分组标志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变量分组 5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条件下运用? 答:单项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范围小的离散变量可采取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很大、变量值的项数又多的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可采取组距式分组 8、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 答:1)在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分布,称为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结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2)统计分布的要素:一、是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的组, 二、是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次数 10、频数和频率在分配数列中的作用如何? 答:频数和频率的大小表示相应的标志值对总体的作用程度,即频数或频率越大则该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作用越大,反之,频数或频率越小则该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作用越小 11、社会经济现象次数分布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布特征?

统计学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第三章统计学作业作业 一、判断题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得目得就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得不同。(×) 2.统计分组得关键问题就是确定组距与组数。() 3.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得分配数列就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4.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得方法确定组 限。() 5.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得分配数列与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得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6.按数量标志分组得目得,就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得差异。() 7.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得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得差异。()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得关键在()。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得组限()。 A、必须就是重叠得B、必须就是间断得 C、可以就是重叠得,也可以就是间断得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得就是()。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A、60---70分这一组B、70---80分这一组 C、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D、作为上限得那一组 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得分组属于()。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 C、分析分组D、结构分组 6、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得区别在于()。 A、选择得分组标志得性质不同B、选择得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C、组数得多少不同D、组距得大小不同 7、有20 个工人瞧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 2,5,4,4,3,4,3,4,4,2,2,4,3,4,6,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A、单项式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8、在分组时, 凡遇到某单位得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就是()。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另立一组 9、次数分配数列就是() 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得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得数列 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得数列 D、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得数列 10、划分连续变量得组限时,相邻组得组限必须()。 A、重叠 B、相近 C、不等 D、间断 11、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得就是()。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1.在单道环境下,某批处理有四道作业,已知它们进入系统的时刻、估计运行时间如下: 设系统每次只选择一个作业进入主机,分别给出在FCFS,SJF,HRN算法中这组作业的运行顺序、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2.为什么说多级反馈队列能较好地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 3.有一个多道程序系统,有用户空间100KB,并规定作业相应程序装入内存连续区域,并 不能被移动,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均采用FCFS算法。现有一批作业,已知条件如下: 假定所有作业都是计算型作业并且忽略系统调度所化的时间。计算各作业被选中装入内存的时间、开始执行的时间、结束执行的时间、周转时间和带权周转时间。 4.上例中,其他假设条件不变,仅把作业的调度算法改为按SF算法,进程仍采用FCFS算法。 5.作业调度的性能评价标准有哪些?这些性能评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反映调度策略的优 劣吗? 6.什么叫无限期封锁(indefinite blocking)?它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7.作业调度算法选择作业的原则,可以是保证系统的吞吐量大、可以是对用户公平合理、 可以是充分发挥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请分别指出先来先服务、最短作业优先、I/O量大与CPU量大的作业搭配3种调度算法,体现了那种选择作业的原则? 8.假定待处理的三个作业的到达时间和运行时间如下,若采用调度算法①、②、③,这些 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是多少? ②SJF; ③考虑一下如何改善SJF的性能,并计算新方法的平均周转时间?

9.假定要在一台处理机上执行下列作业: ⑴给出Gantt图来说明分别使用FCFS,RR(时间片=1),SJF以及非抢占优先调度算法时 这些作业的执行情况;(注:Gantt 图是描述进程/作业执行情况的一种直观形式,它展示了作业/进程执行过程中瞬时段或时间片的变化分布情况。) ⑵针对上述每一调度算法,给出每个作业的周转时间; ⑶就上述每一调度算法,求出每个作业相应的等待时间; 10.设有5个就绪进程,它们的本次CPU周期的长度、初始优先数及进入就绪队列的相对时刻 如下所示: 规定:小的优先数表示高的优先级。画出下列两种情况的Gantt图,计算它们的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⑴非剥夺的静态设置方式; ⑵剥夺式的动态设置方式,不妨设现行进程每连续执行12ms后,其优先数加1(即优 先级降低),而就绪进程每40ms后,其优先数减1。 11.有3道作业构成如下,它们在一个系统中运行,该系统有输入/输出设备各一台。 A进程:输入32s,计算8s,输出5s B进程:输入21s,计算14s,输出35s C进程:输入12s,计算32s,输出15s 问⑴3道程序顺序执行时最短需要多少时间? ⑵为了充分发挥各设备效能,3道程序并发执行最短需要多少时间?(不计系统开销时 间) 12.在一个实时系统中,有两个周期性实时任务A和B,任务A要求每 40 ms执行一次,执行 时间为 20 ms;任务B要求每100ms执行一次,执行时间为 50 ms。请参考课堂相关知识画出在200ms时间内,任务A和B调度情况示意图。并标出任务A和B每一次执行的时间。 习题解答: 1.解:下面我们用一张表帮助理解

国贸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绝对利益论和相对利益论都是一种主张()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 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 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2 、绝对利益论提出的国际分工基础是各国间()的差异。 A.比较成本 B.绝对成本 C.要素禀赋 D.要素组合比例 3 、在相对利益论中,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差异。 A.产品比较优势 B.产品垄断优势 C.产品密集程度 D.产品保护程度 4、提出比较优势论的是经济学家()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和俄林 D.海默和金德尔伯格 5、根据比较利益论假定A、B两国生产X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00和90人劳动一年,生产Y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120和80人劳动一年,则()。 A. B国同时生产X、Y 产品,A国不生产 B. A国生产Y 产品,B国生产X产品 C. A国生产X产品,B国生产Y产品 D. A国同时生产X、Y 产品,B国不生产 6、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生产并出口资本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 7、根据H—O定理,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后,各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 A.逐渐增大 B.趋向一致 C.保持不变 D.呈不规则变化 8、里昂惕夫反论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 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 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9、根据海默--金德尔伯格模型,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必须具备() A.产品的比较优势 B.产品的绝对优势 C.垄断优势 D.要素禀赋优势 10、“顺国际分工的国际互补”要求对外直接投资以()为起点。 A.绝对劣势产业 B. 比较劣势产业 C. 绝对优势产业 D. 比较优势产业 11、如果跨国公司将一般市场交易导致的外部经济性变成内部化,那么它就可以获得()。 A.所有权优势 B.内部化优势 C.区位优势 D.垄断优势 12、当跨国公司具备所有权优势但缺乏区位优势时,该公司会采用()方式进行对外扩张。 A.对外投资 B.技术转让 C.出口贸易 D.对外投资和出口贸易 13、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的可能性来自于()与()之间构成的时间差。 A.掌握差距,摹仿差距 B.需求差距,反应差距 C.反应差距,掌握差距 D.需求差距,摹仿差距 14、反应差距和需求差距之间的时间差越长,技术创新国活动的贸易利益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