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

知识梳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梳理

1、社区是指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地图的基本语言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一般指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指北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向东西

适用于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

适用于有

指向标的地图

适用于有经纬网的地图

*4、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分母大的比例尺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大)

⑵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

⑶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例如:数字式:1:300000或者1/300000,线段式: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千米

图幅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小大

表示范围大小

详细程度简单详细

图幅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愈大所画的范围愈小,内容愈详细;

比例尺愈小所画的范围愈大,内容愈简单。

5、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注记: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重要图例看书本第6页和114页)

6

区先进。关键词是选举、方针、政策、评选。

厂、公司。关键词是产生经济交流或者经济效益。

等等。“活动”。

查等。“具体”。

7

(1)乡村聚落的概念: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临近水源所在地;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临近交通便利地方;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

(3)乡村聚落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交通、社会经济文化。

(4)平原聚落与山区聚落的区别

(5)乡村聚落中的房屋建筑,体现出当地气候的特点。例如,我国云南省的傣族房子,以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以减轻潮湿的程度;而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和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白天炎热、风沙大、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6

聚落的类型分为农村、渔村、山村、牧村。

(7)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8

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城市的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高科技园区等

9

10

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8

9、绝对高度(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的求法是海拔高的数值减去海拔低的数值。

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等高线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同,等高距全图一致。(2)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3)等高线分布密集,

坡度陡;分布稀疏,坡度缓。

等高线地形图表示法

等高线地形图口诀: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

低弯脊,高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爬山基本都选择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10)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山地和高原用棕褐色。

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

在不同的等深线(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