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家庭护理论文

老年人家庭护理论文
老年人家庭护理论文

老年人的家庭护理

目的总结各种老年人的家庭护理的措施。方法阅读文献,总结老年人家庭护理的措施,得出全面的结论。结果开展老年人家庭护理,对于老年人及家人的健康教育和指导至关重要。结论老年人家庭护理模式还不完善,不能全面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还有待完善。

老年人;家庭;护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我国居家养老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家庭养老护理员尚缺乏规范性的培训。由此就需要多方面的理论对老年人的家庭护理提供更好的依据,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康复指导、老年病人及健康老人的营养指导和生活指导、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

1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单位,家庭成员为服务对象,护士与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维护家庭健康的系列化和多样化护理活动。以促进和保护家庭健康为目的,预防家庭成员发生或减少疾病及并发症,并帮助家庭成员护理和适应疾病,以发挥成员最大的健康潜能,家庭健康护士需在健康连续状态的任何领域为家庭提供护理,家庭护士还可选择不同的地点为家庭提供护理服务,如可在社区护士的办公室里、在家庭所在地或家里等。同时,家庭护士还要为不同的家庭提供护理服务,包括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有急、慢性病人的家庭,正处在变革中的家庭等。

老年护理学论文

老年护理学论文1 【摘要】探讨老年人常患的几种疾病及如何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护理 【前言(引言)部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年龄发展趋向2个特点: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开始缓慢地衰退,进入老年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增快,因此,人到老年之后也就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其中尤以高血压、老年痴呆症、冠心病、糖尿病为最,所以阐述之。 【中心内容部分】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血压控制欠佳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脏器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等疾病【1】,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故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并给予积极治疗和护理。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2】。而老年高血压病是指除了血压升高,还伴有心脑肾的损伤,且排除假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的全身疾病【3】。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也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0.4%,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49%~57%,而80岁以上的老年患病率达65.5%【4】。 膳食指导适当控制体重,控制热量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坚 持低盐饮食,食盐的摄入量每日≤5g,注意食品搭配,多食瓜果蔬菜,少食高胆固醇类食物。同时应戒烟限酒。适当运动【5】经常锻炼,可以明显减缓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退化,有益于生命健康的保持。夏季气温虽高,亦不宜过于贪凉,过久呆在空调房内,不仅对高血压无益,反而易得"空调病"。正确的保养,仍应择时坚持不懈的活动和锻炼,才能增强体质,提高耐热的应激能力。值得指出,本病患者宜选择节律缓慢, 运动量小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体力不宜过耗。如传统的太极拳、慢速跑或医疗体操以及适宜高龄患者的散步等,要因人而异。在没有心血管紧迫的情况下,运动心率掌握在100次/分钟--120次/分钟,以华佗古医家主张的"恰而汗出"为度,此时能使末梢血管阻力降低,心脏每分输出量适度减少,有利于血压下降,巩固疗效。用药指导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根据血压的水平,适当增减剂量,达到治疗效果后调整至维持量巩固治疗。对血压较高的患者,不可降压过猛,应逐步降低,防止因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产生的不良反应。早期轻度高血压病患者,血压18.5~21kPa/12~14kPa,器官无器质性改变,可使用一些镇静药,以解除情绪紧张和烦躁,提高睡眠质量,使血压降低。肥胖者控制体重亦能降低血压。降压药一般选用作用温合、副作用小的药物。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提倡合理联合用药,根据血压变化适时用药,如早晨醒后,血压较高时,应服用常备降压药,卧床休息30min再起床;如虽经常规服药,出现头痛等症状,血压较高时,应及时增服降压药;当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导致胸闷、心前区不适时,应及时舌下含服消心痛等药物。 2.老年痴呆症 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文化程度较低者发病率较高。较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其他如外伤、中枢感染、中毒、肿瘤等也可引起痴呆是一组慢性、进行性、全面的精神功能紊乱,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早期表现有感情淡漠、生活懒散、沉默寡言、做事丢三落四。随着病情的发展出

社区护理学复习重点

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 社区护理的特点:①以健康为中心②以群众为重点③自主性与独立性④长期性与连续性⑤合作性与协调性 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①健康教育②家庭护理③保健服务④传染病和慢性病病人的身心护理⑤急、重症病人的转诊服务⑥康复护理 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②经费来源受限③社区护理人才缺乏④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⑤社会对社区护理工作的不理解和缺乏信任⑥缺乏相应的护理法规和质量控制标准 社区护理程序:是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为增进和恢复社区人群的健康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包括社区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5个步骤。 社区资料的收集方法:阅读、观察、交谈、护理体格检查。社区护理模式:是从护理角度陈述护理内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社区护理评估的内容:①社区:地理环境特征、人口群体构成、社会系统②家庭:基本资料、相互作用及交流、支持、家庭结构和生活周期、应对及适应、健康管理、居住环境③个人:护理对象、家属、健康档案及辅助检查结果、保健人员、文献。 社区护理诊断与家庭、个人健康护理诊断有哪些区别:①社区护理诊断:对收集的社区资料进行分析,推断个人、家庭、社区现存的会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过程。②个人健康护理诊断:个人健康护理诊断是以患者挥着有健康问题的个人为中心提出的。③家庭方式健康护理诊断:以家庭整体为中心提出的,反映家庭整体的健康状态。 结合实例解说流行病学在社区护理程序中的应用:①社区诊断②发现高危人群③了解疾病危险因素④了解导致疾病流行的原因⑤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语言、文字、形象、示范、电化、综合教育法。 健康教育的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 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包括:①选择内容②确定目标③确定实施的时间和地点④确定方法方法⑤选择教育者⑥选择教育资料⑦制订评价计划。 社区健康教育评价方法:形成、过程、效应、结局、总结 社区健康教育评价的因素:时间、测定或观察、回归、选择、失访。 社区护士应了解的家庭功能是:情感、社会化、养育、经济、健康照顾。 家庭对个人健康有哪些影响:遗传、生长发育、疾病的传播、发病和死亡、康复。 健康家庭应具备的条件是:①良好的交流氛围②增进家庭成员的发展③能积极地面对矛盾和解决问题④有健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⑤与社会保持联系 家庭访视的意义是:①资源利用②提供照护③健康教育④协助家庭联络⑤健康促进⑥与方式对象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⑦家庭支持系统与资源利用 社区护士在进行家访时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①访视前:与家庭联系、着装得体、携带证件、提前做好计划、家访权②家访时:做好安全准备、遵守交通、家访安全感、保持联络、安全护理、按计划访视③访视后:消毒及物品的补充、做记录和写总结、修改护理计划、与其他社区护理人员交流访视对象的情况④家访注意事项:着装、态度、预约、加收、结石、原则、倾听、综合服务、临时更改计划、记录、时间、不接受礼金。 社区护士在儿童和青少年保健中的作用:①一级预防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知道合理营养、体格锻炼、心理卫生、环境卫生、计划免疫、安全教育,消除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 ②二级预防中:在机体各系统的功能障碍未发生之前,早期发现健康偏离或异常,早期实施干预措施。③及时、彻底治疗疾病,防止并发症、后遗症,早日康复。 如何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供给充足营养、体格锻炼、健康教育、法制和品德教育、预防疾病和意外、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何对社区儿童开展预防龋齿工作: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填充补洞。 简述我国儿童预防接种的一般程序及注意事项:①程序:选择疫苗的接种对象、起始年龄、针次、剂量、途径、间隔时间、复种时间及联合免疫②注意事项:登记接种疫苗名称及日期,观察小儿15~20min,无反应可离开现场;对已启封但未用完的疫苗焚烧处理;告知家属接种当日不洗澡,2日内避免剧烈活动;如出现高热、痉挛应及时与社区医务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简述妇女生命周期的划分及各期的身心特点:①青春期:生殖器官逐渐成熟,求知欲、独立性情绪;独立意向发展和认识能力不足、心理发育不成熟,加之学习压力所造成的紧张心态,易产生心理、精神问题。②围婚期:性成熟;在婚前要经历择偶、恋爱、结婚的过程,婚后双方都应承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由于各自缺点的暴露,可能出现感情危机。③围生期:怀孕开始经历妊娠、分娩、产褥、哺乳。④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消失;焦虑、紧张,感情失控。 社区护士应如何指导孕期妇女的自我保健:①早期:及早明确妊娠、及早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并建卡、饮食指导、心理保健。②中期:产前检查、营养指导、胎教、生活指导。③晚期:产前检查、孕妇自我监护、卫生指导、分娩准备教育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和护理措施有哪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定期体检、指导正确用药。 社区妇女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研究妇女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生殖生理变化规律、心理特点及保健需求②研究影响妇女将抗的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及医疗卫生保健③研究危害妇女见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措施④研究有利于TIGA妇女防治和监护质量的事宜技术,做好妇女各期保健。 亚健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①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②社会心理③环境④生物学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论文题目: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论文题目: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指导老师:## 姓名:#### 专业:护理 班级:10级护理(8)班 学号:11111111

标题: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我国老年人急剧增加,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老年;个性; 疾病;心理护理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old man in our country, elderly patients are increasing. So in nursing process we should understand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conditions, strengthen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contact, and understand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nursing work,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old, personality , disease , psychological nursing 当代护理工作模式是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1 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角色已经改变。退休后,他们心情失落、与子女交流存在分歧、以及与社会的脱节、都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矛盾。在身体素质变差的情况下,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他们会出现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以及伴随出现一些症状例如自尊、固执、孤独、自卑、怀旧等。 2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老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般的病人,只要其精神正常、心理成熟,他们都能正确的判断自己的身体。并且基本能准确的估计自己的病情,并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摆脱疾病的困扰。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老年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老年人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2.1 虚弱抑郁类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看到健康人之间谈笑和生活上互相关心时他们会生气。这类病人总是述说身体不适,千方

老年人社区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实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势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护理。 1 老年人面临的健康及其他问题 1.1 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4%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老年人中有约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 1.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广大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 1.3 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的下降使老人易产生心理障碍。老年社区护理现状根据2002年1月的“卫生部通知”,社区护理工作任务为:以维护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老年病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而老年人又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所以社区医疗护理的很大比重是老年人群。 2 目前对于老人的社区护理,全社会都比较重视。对老人社区护理的研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健康登记卡。我社区自2006年开始对辖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建立健康户口以引起社区住户的重视,同时便于医生了解管辖区人员健康情况,对曾患过疾病者,建立电子病历,实行微机动态化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定期电话或登门随访。 2.2 开展社区护理知识理论教育在社区开展护理课程,由社区护理工作者到社区老年福利院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到位,保证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①家庭访问护理,主要是护理指导、症状控制、日常生活援助、精神护理等;②老年人保健、咨询服务。设立社区家庭医生家庭护士,提供咨询服务。③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建立一些小群体,共同抵御疾病,一种最简便,最易见效的方式,能使老年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对他们长期控制疾病很有益处。④建立护理中心。医疗资源共享,以帮助老人了解某些慢性病防治方法及健康常识,保证老人不脱离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2.4 深入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举办专场讲座,内容简单易懂,讲解要形象生动;②随机性教育,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使病人易于接受和记忆;③示范性教育,针对老人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同,对某些技术的操作过程给予示范。 2.5 提供心理精神服务,强化亲情性服务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帮助他们重新实现自我价值。另外社区的护理的特点之一,是其不因单一疾病治愈而终止,它是一种持续性服务,大力倡导零距离就诊、人性化关怀、亲情化服务,使老年人在社区有回家的感觉,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老年社区护理要围绕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进行研究,对老年人进行身体照顾、心理护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护理的内容和形式将不断扩大,具有多元文化知识的护理人员将使老年人护理更加完善,并以此增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减少老年病对老年人的危害程度。

中国老年人家庭护理的现状需求与展望

中国老年人家庭护理的现状需求与展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05 【关键词】 家庭护理 需求 健康 随着全球人口的膨胀,人口老龄化以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老年人家庭护理系统,我国老年人家庭护理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现对中国老年家庭护理的需求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发达地区老年人家庭护理的模式作一综述,以期对我国老年人家庭护理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老年人家庭护理的现状与需求 1.1 老年人家庭护理定义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初级阶段,虽然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仍难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压力,从而医疗进社区的社区护理模式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家庭健康护理(family health nursing)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护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对整个家庭及其亚系统中处于不同健康水平的成员提供专业性护理服务[1],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活动。老年人家庭护理是社区护理的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龄和生理的特点,不但要对他们的生理需求进行满足,更要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老年人将会是社区家庭护理的主要受益者。 1.2 中国老年人家庭护理的现状 当今中国老年人家庭护理的主要形式:(1)开展家庭病床,护士到患者家里去做护理工作;(2)护士指导患者及家属自己完成护理工作,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家庭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形式[2]。而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还是主要针对各种疾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老人现存问题的对症护理方式,仍停留在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而没有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士的基本任务。 而造成这样的现状是存在很多原因的,首先,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和护理人员水平有限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使得其难以适应社区护理对护士的素质要求,影响社区护理的内容和质量,必然影响社区护理的重点内容—老年人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政策跟不上,财政分配不够,势必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不过在当今全党大力号召医疗进社区的有利形势之下,相信这方面的问题很快将不再是问题。最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包括了卫生部的宏观调控方面和社区护理管理制度的缺乏[3],健全的管理是一个团队的支柱,在这方面我国还需加强完善。 1.3 中国老年人家庭护理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一方面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赡养系数增大,社会或家庭经济负担增加[2]。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慢性病较多,康复锻炼需要时间长,需要住院的时间长,这与医院的床位紧张,要求床位周转率高相矛盾,又由于家庭人口小型化,独居老人越来越普遍,子女不可能总陪伴老人身边照顾,加之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差。亲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狐狸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狐狸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

老年人养老服务论文#精选、

老年人养老服务论文 一、社会养老服务面临“三大转变” (一)服务方式上从家庭养老、福利服务向福利经营和市场经营相结合的转变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是多子女共同生活居住,子女照料是最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四二一”代系结构渐趋普遍化。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和预测,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约1.5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37%,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老年人家庭呈现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支撑,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很多家庭难以为继[4]。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415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3]。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6]。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实际空巢率为74.96%,农村实际空巢率为59.56%,和2006年相比,分别上升0.97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一代纯老家庭户分别占老年人家庭户的67.37%和55.81%。[7]为减轻子女压力,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倾向于用社会化方式,享受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开始从封闭的供养救济型向开放的自费寄养型转变。尤其对医疗护理与康复服务、日常维护、日间托养、心理咨询等项目有强烈需求,如浙江省即将迎来独生子女父母需要社会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的最迫切时期。 (二)服务运作上从政府管办为主向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逐渐减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近4个劳动力养1个老年人[8]。大多

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展望

中国老年人的社区护理以及展望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老年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2006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且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5%。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因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健康问题突出,对护理需求量很大。 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社会都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较多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老年人惯用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因此,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维持老年人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将成为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1 社区老年人护理现状 1.1 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 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变化,空巢老年人增多,孤独、贫穷、社会角色缺如等因素,使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抑郁症状加重。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 50.47%,且受生理、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单靠家庭无法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需要医疗、社区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极大促进作用,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就越少。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人的需求为50.38%,农村需求率为78.7%。老人主要希望提供家庭访视服务,部分希望提供老年公寓式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1.2 目前国内社区老年人护理形式 1. 2.1 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社区老年人护理管理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以入户建档形式,为所辖社区内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筛选老年病人,并根据所患病种分类排序,掌握第一手资料。 社区护士进行分片管理,对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实行三级预防服务,一旦老人生病住院就会迅速得到关于老人病情治疗、预后及家庭状况的信息,对出院转入社区的老人也可实行连续跟踪护理。

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护理模式展望

内蒙古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7-0124-02 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护理模式展望 李 艳*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给整个社会的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压力,结合现在社区护理的现状,总结现有老年护理的模式,提出了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展望了现代化新型护理模式对老年人人性化的关怀以及医疗护理人员如何配备的问题。关键词:老年人;护理;现状;护理模式 *山东临沂市兰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6000) 2012年5月20日收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总数达到1.3亿, 占总人口的10.46%,按照国际标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2025年将达到20%,2050年将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1],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1 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 1.1服务内容以老年慢性病护理为主:我国老年人健康水平偏低,慢性病日趋普遍。到2030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将达到65.8%[2]。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85%患有1种、60%患有2种或更多慢性疾病。 一项普查发现,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人仅占25-30%。因此老年护理及慢性病是社区护理的重点,况且85%的慢性病可在社会治疗康复,所以社区护理内容仍侧重于疾病护理,对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方面深入不够。1.2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形式多样:现在我国许多医院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如设立家庭病床、开展护理专门门诊或护理专家热线电话咨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等。1.2.1家庭病床:老年人是许多疾病的高危人群,表现出多为慢性病、多科疾病共存,机体多个系统受累的三多特征。出院后的后续治疗和护理对疾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些特点,家庭病床成为老年社会护理的主要形式[3]。可提供注射、导管护理、灌肠、换药等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具有方便病人,医疗费用低等特点。 1.2.2社区卫生服务:这是基于社区的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在社区的老年慢性病防治与管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服务、临终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取在服务机构里提供卫生服务、出诊、转诊和接受电话咨询等服务形式。但我国因全科医学不发达,医疗机制不健全,资金紧缺等原因,使其服务内容、规模及质量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常常是服务对象多护工少,很难保证社区服务质量,而且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数量不足,使受益对象十分有限。 1.2.3社区卫生服务缺少专业护理人员尤其是缺少心理护理人员:社区护理随着人群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而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短缺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护理干预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和疾病恢复的因素,提高生活质量[4] 。目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者多是从各 大医院临床科室转到社区护理这一领域的。在上岗前虽有些人 员曾接受过短期的护理培训,但针对老年人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康复训练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全面的培训计划。当前尤以心理护理人员缺乏为甚。2 老年社区护理模式展望 2.1健康老龄化: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提出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短。社区护理工作者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与社区老人,使老人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2.2老年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临终老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是家庭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老年社区护理能够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维护人的尊严起到积极作用。 2.3老年康复护理工作: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科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年人一旦入住,即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老年康复护理应包括老年人特别养护和老年康复保健。 提供常规治疗、护理养护服务以及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2.4开设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为填补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老年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拟成立的老年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既具有老年社区护理的理论又具有老年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专门人才。2.5建立老年公寓:在社区医院附近建立老年公寓,可通过发挥社区医院专业化的优势,解决老年公寓模式中医疗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满足了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社区老年公寓可以视作社区医院的一部分,这样扩大了社区医院的范围,增加了社区医院的收入。但社区医院如何与社区老年公寓协调发展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3 小 结 随着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 快捷便宜的优势,逐渐在医疗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如何发展壮大,推广社区卫生事业,赢得更大市场,需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在老年人不断增加的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从新审视老年社区护理的市场定位,创造各种条件利用资源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不断推进老年保健的社区护理工作。我 124

老年人家庭护理技巧及康复训练

2016年上半年教学安排(下篇家庭保健) 第一章生活护理(第1-2学时) 1. 居室的环境与布置 床位的整理 常备物品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方法 洗脸、口腔护理、擦浴、洗发的方法 2. 大小便的护理 家庭灌肠法 发烧的护理 家庭消毒与隔离 第二章心理护理(第3-4学时) 3.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4.精神衰老的表现、心理卫生与护理 第三章康复护理(第5-6学时) 5.医疗体育 6褥疮的预防与护理、安全护理 第四章膳食护理(第7-8学时) 7. 热能和营养素 8 膳食指南、膳食中营养供给量、饮食注意事项 第五章老年人衰老的表现和保健要点(第9-10学时) 9、皮肤毛发的老化与保健、感觉器官的老化与保健、心、血管的老化与保健 10、呼吸系统的老化与保健、消化系统的老化与保健、神经精神的老化与保健第六章运动健身(第11-12学时) 11、养成文娱活动的兴趣、运动种类的选择 12、运动健身方法示例 第七章常用药物知识(第13-14学时) 13、老年人用药特点、家庭用药常识、用药途径 14、常用药物剂型及护理须知、服药护理须知、家庭保健箱

下篇家庭保健 家庭护理,是指病人不住在医院,在自己家中接受治疗和护理。老年人除在医疗机构得到医疗服务外,大量慢性病的治疗或恢复期多在家中,继续接受治疗和护理。就是对于身体健康或有自护能力的老年人,也要给予帮助和照顾。家人要掌握关怀、帮助、照顾老年病人的方法和保健知识及必要的救护知识,就能及时地对一些常见急重症征候进行判断,及时诊治,能明显提高救治的效果。 第一章生活护理 护理从广义上讲,是综合运用生理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类科学知识,帮助、指导、照顾病人,使之保持或重新获得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达到身心健康。人的需要,首先是生理需要,包括舒适、活动、正确的身体姿势及功能的维持,氧气及营养的供给,废物的排泄,个人卫生及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温度、湿度、光线、通风、安全等。协助病人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称为生活护理。病人的需要不同于健康人,如饮食营养、饮水量,均因病情不同而有特殊的要求。如高血压病人进低盐低脂肪饮食;胃病应少食多餐无刺激性饮食。尤其是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饮食护理非常重要。做好各种病人的饮食护理,能促进康复;相反,如进食不当,可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有老年病人的家庭,要注意学习营养知识,使病人吃得科学、合理、卫生。有利消化吸收,有利疾病的康复。针对不同病情,维持营养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如可协助进食,短期内的静脉输液,长期不能进食有时需进管饲(经插胃管后,用注射器注人流质饮食及药物)等,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类 的平均寿命日见增长;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心里护理及老年慢性 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人们医疗环境的改善,躯体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救治,心理问题也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人类 生活价值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身体状况的减退,及易产生各种 心理障碍,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 老年人的特点 1.1 老年人认知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感知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 力下降,尤以70 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 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记忆力下降 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思维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 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 1.2 老年人的社会变化 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1.3 人格的变化 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 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闷。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 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因循守旧。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 惶恐遗弃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 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 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并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 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 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 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对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老人们产生惶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 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若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 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住进医院时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 然更易产生孤独寂寞感。 2.3 量焦虑抑郁感 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又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

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

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 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WTT 给大家推荐的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人心理护理相关论文篇一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减轻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方法: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生原因,针对性的提出老年人的护理要点和方法。 结果:通过对老年人耐心、细致的护理,使他们增加了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结论:只有正确把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的不断改善,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老年慢性病增加成为一种全球趋

势。由此看来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显的更为重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的护理,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老年人心理特征的变化 1.1自卑心理。由于机体各脏器衰老,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混杂,多数疾病的反复发作,甚至病情逐年加重,导致他们自己对病情感到悲观失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丧失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勇气,常表现为自怜自弃。 1.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具、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是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往往产生孤独感,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自卑。 1.3失落感。表现为自知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1.4猜疑心理。老年人的心理防卫及应对能力随年龄增高而减退,对外界的耐受性及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情绪的变化,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追根问底。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到自己身上,引起无辜的猜想。 1.5恐惧心理。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心理负担加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活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有的老年人身体经常不舒服,经济情况又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紧张,烦躁不安及消极心理,进而

老年人抑郁症家庭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老年人抑郁症家庭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关于老年人抑郁症的护理体会阐述 脑血管意外是神经内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一直都居高不下,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同被喻为人类四大杀手之一,而老年人是脑血管意外好发人群,由于患者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为懒言、淡漠、多愁善感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我院神经内科于2004年6-12月共收治了36例脑血管意外继发抑郁症的病人,通过心理辅导并配合适当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抑郁症状基本得到控制,病人都能积极面对疾病且配合治疗,出院时抑郁症状均得到改善。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26例,年龄60*80岁,住院时间在25d以上甚至50d。均有自知力,对自身的情绪能够表达,与人的情感沟通正常。临床表现:情绪低落、寡言少语、懒于活动,躯体症状主诉增多,如胃口不好、易疲劳等;自责内

疚、悲观,认为自己成了废物不配吃饭;对治愈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累,造成对疾病缺乏斗志;拒绝治疗,有自杀、自伤念头及毁物倾向。 药物治疗概况脑血管意外继发的抑郁症,应以治疗脑血管意外为主,同时控制抑郁症,控制抑郁症目前多使用高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郁剂(SSRI),其毒副作用小、服药简便、安全性大,病人易接受,常用的药物有: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赛乐特)、舍曲林(郁乐复)等。 2护理 心理护理当脑血管意外造成躯体功能发生障碍时,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现实,易造成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愿活动、拒绝治疗和进食等一系列情绪变化。因此要做好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除了医护人员认真负责的检查治疗和亲切和蔼的服务态度外,还应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性,采取支持性的心理治疗。 (1)当患者情绪低落时,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讲述内心的痛苦,不断用劝慰的方法改变患者的情绪状态,帮病人找出心结,给予开导,帮助患者分析及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其认识到积极乐观无论对原发病还是继发病都有好处,正确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让病人有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并且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