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

鄱阳湖的演变:彭蠡泽——→鄱阳湖

1.彭蠡泽:形成于一亿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运动,传说中的禹疏九江,使汇注于彭蠡泽。古彭蠡泽是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江水潴汇而成的湖泊.鄱阳湖:北魏时,彭蠡泽形成一片开阔的水域。隋炀帝时以鄱阳湖在鄱阳山南边,故名。唐代处于高温多雨期,长江迳流量增大,江水由湖口倒灌入湖,以及赣江顶托,造成彭蠡泽的扩展,从唐末、五代以至北宋时期,鄡阳平原已完全沦为湖区。元、明两代,鄱阳湖的发展至此达于鼎盛。

解放前,在湖滩上筑堤围垸,围垦,是湖区范围日益狭小的人为因素。六十至七十年代前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适当地围湖造田,加速湖面萎缩。1954 年鄱阳湖洪水湖面是五千零五十平方公里,1957 年为四千九百平方公里,到1976 年急遽缩小到三千八百四十一平方公里。在短短的二十二年间,洪水湖面就以惊人的速度缩小了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

洞庭湖

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战国时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

东晋、南朝之际,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横亘八九百里,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

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决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

3.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吉林和辽宁西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科尔沁沙地在历史上有许多河流湖泊,个别山丘上长满乔木,曾有河川交错、水草丰美时期。金代出现短暂的沙地期;元明植被恢复,19世纪初仍有广布的松林。19世纪后期,大量垦荒,草原退化成沙漠化土地。

4.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一带。历史上,这个地区曾经有过较湿润的时期,是一片草原。秦汉时期,水草丰美,农、牧业兼有发展地区。唐后期,该地战争频繁,森林被焚,天然植被被破坏,致使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明代,四望黄沙,不产五谷。本区沙漠化延续千年,历史上的许多古城、村寨等都淹没在沙漠之中。

5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能更深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使中国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扩大山地耕地面积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减缓了中国平地、台地、丘陵地区的人口压力,消除了这些地区人口压力的内延式发展的技术创新诱发机制。

2、大量亚热带森林变成旱地,种植旱地作物,并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多样性和输出能力开始减弱”,成为后世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的根源。

3、亚热带山地高产旱地作物的种植既使山地的人口滋生和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也使平原、丘陵、低山地区因战乱、灾害而带来饥荒所造成的人口自然损耗得以减缓,这一切为清代中叶以来的人口膨胀创造了条件。

4、亚热带山地高产旱地作物大量种植,造成森林大量破坏,一方面使本地区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清中叶以来生态的破坏,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水土流失这个方面来看,也使整个流域的江河生态恶化,影响了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6《尧典》十二州

最早出于《尚书·尧典》而未列州名。后汉时马融说:“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马融在《禹贡》九州之外,再加上并、幽、营三州,作为“十二州”的名称,实际上是杂取《职方》、《尔雅》所载《禹贡》以外的州名拼凑而成。近代学者也有人认为十二州的传说,是影射汉武帝的十三州刺史部而起,自非尧、舜时代的地方制度。

7邹衍的“大九州”说

战国时代,除了根据当时的实际地理知识而建立的“九州”观念以外,战国晚年还产生一种凭想象而建立的世界观念。齐国学者邹衍创立“大九州”的地理学说,可为其代表。邹衍认为中国境内的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同样的州共有九个,但不过是裨海(小海)环绕的小九州。这种小九州共有九个,才是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绕。根据这一说法,中国只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它反映了战国时齐国海上交通发达,滨海人民已认识到海外地区的广大,而作出这样大胆的想象。

8西藏办事大臣辖区

明代原乌思藏、朵甘二都指挥使司辖地,清时划分为卫、藏、喀木、阿里四部,总称西藏。各部之下,统辖营、城、呼图克图领地、部族及寺院。达赖喇嘛及班禅喇嘛掌管西藏地区的政教。达赖掌全藏的政教,班禅则仅辖后藏。其下有噶伦四人主持行政,仔俸三人主持财政。宗教事务则由达赖、班禅属下的僧侣主持。雍正四年(1726 年),清政府置驻藏办事大臣于拉萨以总其成。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清政府正式颁布《钦定西藏章程》,对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此,清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

9两汉至隋的州制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 年)在全国分十三部。

早期州的刺史是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刺史平时巡行地方,年末则述职中央,没有州部治所。刺史非正式地方官。所谓州、郡、县的三级地方制,实际上只是一种虚三级制。

*东汉州制的变迁:

东汉刺史权力已较西汉时为大,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由中央官变成了地方官,各州部刺史有治所。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给以领兵治民的大权,正式成为地方长官。地方制从虚三级一变而为虚、实三级的混合制度了。

*三国至西晋时期州制的发展

三国地方制度多仍因东汉之旧。

中央—州—郡—县、侯国(三级制)

*西晋十九州:

西晋承三国之后,其地方制度仍因曹魏之旧。诸州或置刺史,或任州牧,

东晋侨州、郡、县的设置:

永嘉乱后,晋室渡江南迁,为安置过江流民而有侨州郡县之设。因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土断:

及桓温、刘裕实行土断法,令北方流亡的士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许多侨郡县被省并。*隋炀帝废州改郡与州制的没落

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复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仿汉制,在郡上设十五州部,由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以纠郡守。十五州部只是监察区域,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局面从此结束。

*从汉武帝到隋炀帝,州制恰好成了一个循环。自东汉季年改刺史为州牧后,地方区划相沿为三级制,炀帝时又回复到八百年前以郡辖县的二级制,这在我国地方行政区划沿革史上,确是一个重要阶段。

*10元明清时期的省制

元代行省制的确立

元代的行省,实际上更直接承袭自金朝遗制。金人在灭辽、制夏、攻宋以至后来抗元的过程中,曾因时制宜,于各地广设行中书省及行尚书省,负责守卫地方和应援京师,代表中央执

行全国性政权机构的职能,是战时临时性机构,并非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元初军事活动频繁,占领的地区很辽阔,为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沿袭金代而设的临时性的行省制,就被长期保持下来,在路、府、州之上设行中书省,其后屡事增置调整,计有中书省及十行省。元代的行省兼辖军、民之事,和汉、唐时的州、道仅作为监察区划的性质不同。行省俨然是中央政权的一个缩影,直接统辖路、府、州、县。行省官员的权力庞大无伦,“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省政务需通过中书省进行协调统一或向皇帝报告,因而行省与中书省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从属关系。

在中书行省制下,路、府、州、县的隶属关系,与过去也有所不同。宋代的府、州本来隶属于路,而元代则提高了它的地位,直隶于行省,和路居于同等地位,也有路、府、州都不辖县的。

明代省制的演变——布政使司

1.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明朝中央机关不再用“省”的名称。“行省”的名称在明代虽被布政使司所代替,但习惯上仍称布政使司的辖区为省。从此,省就成了我国最高一级地方政区的专称。

布政使司以下的行政区,自明初便废去元代的路,改为府比元代的地方制度简化了。为布政使司、府(州)、县三级制。

清代行省制的发展

清初顺治时,仍沿袭明代布政使司的制度,仅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初,恢复行省的名称。清代行省的划分,大致因袭明代布政使司的旧区,其行政制度也多承明代之旧。

11,明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从海外引进了一些重要的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番薯、花生、烟草、番椒等。番薯最初在闵粤种植,17世纪开始向长江流域及江浙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更向黄河流域进展。玉米首先传入东南沿海,但最初在西南、中南地区普遍种植,后才从山区逐渐向平地推广。马铃薯传入相对较晚,传入后则成为高寒地区的主要粮食。明清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生产态和粮食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故被称为中国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12宋代引种的“耐水旱而成实早”的早熟稻“占城稻”,在长江流域发展较快,引起了一系列种植制度的变革,被专家称之为中国粮食生产的第一次革命。

八年级下册政治历史地理生物)

八年级下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一棵苹果树上能结出“国光”“红富士”等不同品种的苹果,采用的处理技术是() A、扦插 B、压条 C、嫁接 D、播种 2、蟋蟀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个发育过程称为() A、不完全变态 B、完全变态 C、变态发育 D、不变态发育 3、下列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 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4、观察鸡卵结构图,若该卵已受精,则结构为() A、胚盘,色浅而小 B、胚盘,色浓而略大 C、胚胎,色浅而小 D、胚胎,色浓而略大 5、下列不属于鸟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繁殖行为的是() A、求偶 B、占区、 C、筑巢 D、孵卵和育雏 6、下列哪一个细胞里的染色体不成对存在() A、卵细胞 B、受精卵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 7、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叫() A、染色体 B、细胞 C、细胞核 D、基因 8、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所说明的生物现象是() A、遗传 B、变异 C、生殖 D、发育 9、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袁隆平 C、孟德尔 D、巴士德 10、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卷舌和单眼皮 B、兔的白毛和猪的黑毛 C、番茄的红果和香蕉的黄果 D、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1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采取的方法是() A、嫁接 B、分根 C、扦插 D、杂交 12、人们常说“作茧自缚”,说的是蚕发育过程的哪个时期()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13决定人是单眼皮或是双眼皮性状的是( ) A.基因B.染色体C.精子D.卵细胞 14、蜜蜂的发育过程是() A.受精卵→若虫→成虫 B.受精卵→幼虫→成虫→蛹 C.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D.蛹→受精卵→幼虫→成虫 15下列不属于动物繁殖行为的是( ) A.家燕在屋檐下筑巢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史 [060200]考试科目、参考书 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历史学[06]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史[0602] 二、研究方向 07 (全日制)历史地理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42历史地理基础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初中地理历史复习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吊脚楼(下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吊脚楼多依山而建。 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用木柱撑起。吊脚楼的基本特狂可归纳为“木质结构,尖须宽檐,支社架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分)吊脚楼建设在山坡上的主要原因有() ①当地平地少②可减少地质灾害威胁③可减少洪涝灾害威胁④利于降低建筑成本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③④ 2.(2分)品脚楼的特征体现当地自然环境,下列解合理的是() A.木质结构一当地多地震当地夸木称 B.支柱架空一当地多潮湿天气 C.尖顶一当地冬季多暴雪 D. 宽擔一当地多大风天气 3..(2分)在农业社会,当地聚落规模较小,主要是因为( ) A. 林木产量小河流水量少C.风俗习惯D.耕地面积小 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面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 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2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5.(2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6.(2分)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色为“母条河”。有关黄河流域 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游河段梯级开发 B. 中游河段兴修防洪水堤 C.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 D. 下游注意水土保持 7(本题12分)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请分别说明图中长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 (2)图中所示长江、黄河河段的下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对嘉陵江、滑河相同的 影响有哪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的复习提纲

初一地理复习资料 一、世界陆地地形类型: 类型主要特征典型地区 山地起伏大,坡度陡峻,山高谷深;海拔高,一般超过500米。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高峰-珠穆郎玛峰 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高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 高原中间海拔高,起伏小,边缘陡峭。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小于200米。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盆地四周高山高原环绕,中间低平。最大盆地-刚果盆地 二、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地形部位特征图示 坡度陡缓陡坡-等高线密集 缓坡-等高线稀疏 山顶中间高,四周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较低的部位 陡崖几条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山谷等高线由地势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弯曲 山脊等高线由地势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弯曲 三、海底地形 四、板块构造 1.六大板块名称、分布: 2.活动规律: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3.主要地理现象及原因: 主要地理现象形成原因 红海面积扩大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处 地中海面积缩小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 台湾和日本多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地壳活动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

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 五、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中低纬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临海地带,人口特别密集。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3.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都会对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带来影响。所以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六、世界的人种 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的。 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七、世界的语言 六大语言使用范围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超过12亿,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及华人华侨。 英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母语国家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官方语言有:印度、菲律宾等。 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俄语俄罗斯和东欧国家。 西班牙语西班牙和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西亚和北非。 八、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教徒时间诞生地活动场所主要分布地区经典 基督教10亿公元1世纪巴勒 斯坦教堂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圣经 伊斯兰教7亿公元7世纪沙特清真寺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中国西北部古兰经 佛教2亿公元前6世纪印度庙宇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金刚经 九、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北半球向北降低.南半球向南降低)。 2.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一月份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七月份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3.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4.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 世界炎热中心在撒哈拉沙漠,世界寒冷中心在南极洲;我国夏季寒冷中心在青藏高原。十、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降水的形成条件:(1)足够的水汽量;(2)气温下降和凝结核. 2.降水的主要类型:

历史地理研究生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古籍类: 历代正史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河渠志 古代有关河南的地理专著,如《梦华录》、《洛阳牡丹记》、《洛阳伽蓝记》等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赵尔巽(清)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中华书局,1957。 二、现代论著类: 河南省志·地名志 河南省志·人口志 河南省志·区域建置志 河南省志·地貌山河志 河南省志·黄河志 《河南通典》、《河南大百科全书》、《河南大辞典》等 尚士英等审订,常剑峤、朱友文等编著《河南省地理》,河南教育出版社 刘祖望等《河南旅游资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申畅《河南文化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杨玉厚《中原文化史》,文心出版社 杨文衡《中华文化通志·地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中原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戴庞海《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地名委、城乡建设局、崔敬一、郭顺祥、彭子伊、冷文等编《洛阳历代城池建设》(1985)),内部发行,对洛阳历代的城池建设情况作了较系统地叙述,并搜集了历代洛阳城池建设有关图版一百幅,按时期分类予以编排。73页 苏健主编:洛阳古都史,401 页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地理志》, 211 页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程有为、王天奖等:《河南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文楷、毛继周等:《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杜石然、范楚玉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尚世英:《河南省地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洪世年等《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孟令俊《洛阳古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徐金星《洛阳通史》等 许登文《商丘览胜》,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慎《山海经补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盛福尧等《河南历史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月第1版,1993年12月第2次印刷。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t987年版。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没地理就没历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纵览 2015-04-27历史百家争鸣 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号:ihxory 历史百家争鸣-说一说过去那些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解秘,等待您的参与,点击标题 ,共同呐喊! 下方“历史百家争鸣”关注,欢迎加入QQ群:426649104 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以至读过的历史都白读,只能记住雏形。怎么办?来读长河飞舟的这篇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地理的雄文就够了。

说起古代的中华大地,经常会提及它的一个别称,九州。关于“九州”是哪九个州,历代划分有所不同。见于古籍的,《周礼》、《禹贡》、《吕氏春秋》、《尔雅》等就有多个版本。 这里我们不去细究九州的划分,但我们借用这个概念,将中国约略画成一个九宫格,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大军事战略要地。 我先把这个九宫格画出来,然后再一一加以解说。 关中山西河北 汉中中原山东 巴蜀荆楚江东 现在,建议大家手边准备一幅中国地形图,下面我们会具体来说说这九个地区的地形结构。其间会多次提到山脉、河流、城市,如果对照地图,看起来会更加有趣一些。 评价一个地方是不是战略要地,主要就是两大要素:其一,山;其二,水。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山川之险。

山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飞机发明之前,高山几乎就等于不可逾越。那么在山脉之间的一些谷道,就成了连接两大区域间的唯一通道。历史上又经常在这些谷道上修筑一些易守难攻的关隘,就成了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河流同样具有防御作用,但不如山脉那样明显。然而河流却同时具有另外两大功效:一,交通运输;二,农田灌溉。一个光险要而没有经济实力的地域是缺乏战略价值的,因而山、水两要素,必不可少。 就这两条而论,中华大地上最为得天独厚的地方,莫过于秦国的故土——关中。 01:关中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中都是绝对的天下第一重地。这重地的中心,就是中国第一古都,长安。 长安周围,是渭河、泾河、洛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所冲出来的一些平原,统称关中平原。周族人的老家,秦国的老家,都在这附近。因此这里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稠密。 这些河的许多支流,都从长安旁边流过,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泾、渭、灞、浐、丰、镐、潦、潏),简直就是天然的护城河。秦与西汉年间,又不断在此地修建水渠,使得长安周边无论是交通还是防御,都极其发达。 这说的是关中的腹心之地。下面再向外延伸,说说关中的四面边界。 关中最扎实的边界,当属南边的秦岭。秦岭是相当险峻的一条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以奇绝壮美著称的华山也是秦岭的一支(不过海拔只有 1000米左右)。诸峰之中最重要的,是秦岭东段的崤山。我们还记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歼灭战,先轸导演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到战国初期,秦国就在崤山北麓上修建起了一座天下名关——函谷关。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精品文档19页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 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

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化自然”的实体文化,总结说来,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气候记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起源气候史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新生代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

初中地理历史听课记录

且承担一切后果。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9月19日星期一八三班地理(上午第三节)主讲人: 主讲内容:世界的气温 一、教学要求: 1、气温的概念。 2、影响气候的四种要素。 3、了解气温分布的不同规律。 4、影响气温四种因素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认真掌握理解气温的概念。 2、识记影响气候的四种因素的概念。 3、理解气温由高向低的的形成规律。 4、四种影响气温因素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及年平均气温图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不情况。 (2)根据地图了解影响气温四种要素的分布情况。 (3)根据示意图理解高伟度,低伟度的概念。

(4)通过实物实验、进一步陆地和海洋爱热和放热的不同情况。 (5)根据示意图进一步理解寒暖流的概念。 (6)理解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低下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气温状况是说明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基本要素。虽然世界各地的气温和将水状况相差悬殊,但是它们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五、课堂练习 1、掌握气温的概念。 2、识记影响气温四种因素的概念。 3、课后实验、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时气温的概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虽然世界各地的气温状况相差悬殊,但是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了解了陆地和海洋爱热示放热情况的不同的原因、课堂效果良好。且承担一切后果。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9月29日星期四上午第四节七年级历史 主讲内容;商鞭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教学目标 1、商鞭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鞭变法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商鞭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学习方式。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1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11;修订日期:2011-11. 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男,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E-mail:sdwu1954@https://www.360docs.net/doc/b012984860.html, 1513-1518页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吴松弟1,侯甬坚2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摘要: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学术成果;学科展望;中国 1引言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相关学科领域日益得到重视,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分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方法交叉化、成果科学化、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近5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方面的深化,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研究领域和成果 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 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 从2007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齐国和楚国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初中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竞赛题

初中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竞赛题 年级班级姓名 下列各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请将你所选择的答案对应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 1、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B.联合国C.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D.欧洲联盟2、当今世界的主题是 A.和平与发展B.矛盾与冲突C.分工与合作D.经济的全球化3、不完全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一组是 A.中国、法国B.英国、俄罗新C.美国、德国D.中国、美国4、与我国陆地相邻,并且均为内陆国的有 A.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 B.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 C.蒙古、阿富汗、老挝 D.朝鲜、尼泊尔、老挝5、下列各组中,属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是 A.黑龙江省和辽宁省 B.云南省和广东省 C.甘肃省和重庆市 D.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6、修建了独特的水利工程“坎儿井”的地区是 A.内蒙古地区 B.新疆地区 C.甘肃西北地区 D.宁夏北部地区7、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是 A.重庆 B.武汉 C.南京 D.上海8、嘉陵江汇入长江干流处的城市是 A.武汉 B.宜昌 C.宜宾 D.重庆9、台湾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产品是 A.稻米 B.甘蔗 C.樟脑 D.哈密瓜 10、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青藏地区的是

A.长江B.黄河C.珠江D.雅鲁藏布江11、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 A、夏桀 B、商纣 C、周武王 D、周幽王 12、历史歌谣唱到“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歌谣中的春秋的具体时间是A、公元前770年——前476年B、公元前770年——前221年C、公元前475年——前221年D、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13、“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14、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14、春秋末期,吴王阖闾称霸中原,这得益于他重用了著名军事家 A、管仲 B、孙武 C、孙膑 D、伍子胥15、下列历史现象存在于战国时期的是 ①霸诸侯,一匡天下②合纵势以攻一强③事一强以攻纵弱④朝秦暮楚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16、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山西的战役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桂陵之战17、除了战争外,下列事件中成为战国纷争重要内容的是 A、定期朝拜周天子 B、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C、合纵和连横 D、争夺霸主地位 18、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9、为秦的统一打下基础的改革是

关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复试的一些经验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对考验复试,而复试流程多,过程繁琐,同时由于对复试的位置很容易让考生产生烦躁和恐惧心理。这时候,考生一定要注意搜集复试相关的信息,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于搜集信息要掌握多种方法,网站、师兄师姐、导师等都是大家可以利用的。当然,对于那些没有认识的师兄师姐,也没有联系上导师的同学,可以选择报考博志复旦考研网的复试班,它不仅可以在英语、专业课的考试上帮助同学们提高,同时还会提供给同学们大量的复试信息,为同学们拿下复试保驾护航。 复试已经过去几天了,现在正在焦急的等消息,常常有这样的想法:要是当初复试的时候准备充分一些,发挥的好一点,也就不用这么担心了吧。可惜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只有等待了。先把复试的一些情况写下来,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做点贡献。(PS:最近脑子有点不好使,经常出现事情忘记了的现象,所以才这么早就把它写下来)。 我31号下午到了上海,从北广场坐942到了复旦,很快将住宿的事情搞定了。没有住在传说中的山西宾馆,而是一家小一点的招待所,条件还不错,什么都有,最满意的还是淋浴,太舒服了。和山西宾馆擦肩而过,其实就在山西宾馆旁边,只是我是从松花江路南边走的,所以先看到了这家。在周围逛的时候,遇到了两个也是来复旦复试的的帅哥,他们问我居住区的事情,我问他们有没有找到山西宾馆,他们说没有。等到我从招待所出来去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学姐带着他们朝山西宾馆的方向走。所以我觉得,在到达一个地方之前,要先了解周围的情况很重要,至少心里不用慌张的。 下午在复旦周围闲逛。在复旦后面的那条路上的大学书城买了一本《中国历代文选》,才三元钱,感觉很爽。由于中午没有吃午饭,就在沙县小吃吃了份拌面,比苏州贵一块钱,可见上海的消费还是有点高的。然后去火车站接我女朋友过来,晚上在西北餐馆吃的面,价钱还可以,分量也很足,值得推荐。笔试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从住的的地方出发,直向光华楼,第一天已经计算过时间,所以走的不是很急。吃过早饭就进入了光华楼内。以前来过复旦,但没有进入过楼内,向楼内的物业问了地点,找到复试的场所,看见有几个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和大家聊了一会,互相认识一下,老师就来了,打开了会议室的门。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复试的过程和一些要求,上午的笔试就开始了。笔试的内容是史地文献阅读能力。第一题是一道古文的句读,是宋朝人写的。文章的意思大概看了明白,断句还算比较顺利。第二题是根据《水经注-渭水》来画一副示意图,很有些难度,来回改了很多次,最后还有一刻钟的时候,终于画好了。提醒下一届一定要记得带铅笔和橡皮,以备不时之需。我就忘记带了,结果在另一面又重新画了一张,可能会给老师一些不好的印象,下一届的同志一定要注意。还有两位仁兄笔试时迟到了。我觉得还是早去一点比较好,至少不用因为时间的问题紧张。虽说上午的笔试老师说不是很重要,只是参考,但我觉得还是要认真准备一些,毕竟复试中的每一项都是实力的体现,也许就是一个细节,决定了你考研的成败,希望后来人能够吸取我们的教训。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