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的遍历算法

图的遍历算法
图的遍历算法

1.图的遍历问题

在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给定n个点,从任一点出发对所有的点访问一次并且只访问一次。如果用图中的顶点表示这些点,图中的边表示可能的连接,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表示成图的遍历问题,即从某个顶点出发,沿着某条搜索路径对图中每个顶点各做一次且仅做一次访问。图的遍历操作和树的遍历操作功能相似,是图的一种基本操作,图的许多其它操作都是建立在遍历操作的基础上。

由于图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图的遍历操作也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图结构中,没有一个确定的首结点,图中任意一个顶点都可以作为第一个被访问的结点。

(2)在非连通图中,从一个顶点出发,只能够访问它所在的连通分量上的所有顶点,因此,还需要考虑如何选取下一个出发点以访问图中其余的连通分量。(3)在图结构中,如果有回路存在,那么一个顶点被访问后,有可能沿回路又回到该顶点。

(4)在图结构中,一个顶点可以和其它多个顶点相连,当这样的顶点访问过后,存在如何选取下一个要访问的顶点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图的遍历方法目前有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两种算法。下面将介绍两种算法的实现思路,分析算法效率并编程实现。

1.1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是树的先根遍历的推广,它的实现思想是:从图G的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V0,然后选择一个与V0相邻且没被访问过的顶点V i访问,再从V i出发选择一个与V i相邻且未被访问的顶点V j进行访问,依次继续。如果当前被访问过的顶点的所有邻接顶点都已被访问,则退回已被访问的顶点序列中最后一个拥有未被访问的相邻顶点的顶点W,从W出发按同样的方法向前遍历,直到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其递归算法如下:

Boolean visited[MAX_VERTEX_NUM]; //访问标志数组

Status (*VisitFunc)(int v); //VisitFunc是访问函数,对图的每个顶点调用该函数void DFSTraverse (Graph G, Status(*Visit)(int v)){

VisitFunc = Visit;

for(v=0; v

visited[v] = FALSE; //访问标志数组初始化

for(v=0; v

if(!visited[v])

DFS(G, v); //对尚未访问的顶点调用DFS

}

void DFS(Graph G, int v){ //从第v个顶点出发递归地深度优先遍历图G

visited[v]=TRUE; VisitFunc(v); //访问第v个顶点

for(w=FirstAdjVex(G,v); w>=0; w=NextAdjVex(G,v,w))

//FirstAdjVex返回v的第一个邻接顶点,若顶点在G中没有邻接顶点,则返回空(0)。

//若w是v的邻接顶点,NextAdjVex返回v的(相对于w的)下一个邻接顶点。//若w是v的最后一个邻接点,则返回空(0)。

if(!visited[w])

DFS(G, w); //对v的尚未访问的邻接顶点w调用DFS

}

由以上叙述可知,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效率取决于图的数据结构的表示方法。当访问某顶点V i时,DFS的时间主要消耗在从该顶点出发搜索它的所有邻接点上。用邻接矩阵表示图时,其搜索时间为O(n);用邻接表表示图时,需搜索第i个边表上的所有结点。因此,对所有n个顶点访问,在邻接矩阵上共需检查n2个矩阵元素,而在邻接表上需将边表中所有e个结点检查一遍。故由理论分析可知,DFS的时间复杂度为O(n2)或O(n+e)。

1.2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是树的按层次遍历的推广,它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访问初始点V i,并将其标记为已访问点,然后访问V i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V i1,V i2,…V it,并均标记为已访问,再按照V i1,V i2,…V it的顺序,依次访问每一个顶点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并标记为已访问。依次类推,直到图中所有和初始点V i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过为止。如果仍有未被访问过的顶点,

该算法必须从图的其它连通分量的任意顶点重新开始。其非递归算法如下:Boolean visited[MAX_VERTEX_NUM]; //访问标志数组

Status (*VisitFunc)(int v); //VisitFunc是访问函数,对图的每个顶点调用该函数void BFSTraverse (Graph G, Status(*Visit)(int v)){

VisitFunc = Visit;

for(v=0; v

visited[v] = FALSE;

initQueue(Q); //置空辅助队列Q

for(v=0; v

if(!visited[v]){

visited[v]=TRUE; VisitFunc(v);

EnQueue(Q, v); //v入队列

while(!QueueEmpty(Q)){

DeQueue(Q, u); //队头元素出队并置为u

for(w=FirstAdjVex(G,u); w>=0; w=NextAdjVex(G,u,w))

if(!Visited[w]){ //w为u的尚未访问的邻接顶点

Visited[w]=TRUE; VisitFunc(w);

EnQueue(Q, w);}}}}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相同。和深度优先搜索不同的是,广度优先搜索的队列是惟一的,对于具有n个顶点和e 条边的无向图或有向图,每个顶点均入队一次,当图是连通图时,只需要调用一次邻接矩阵或邻接链表即可完成遍历操作。故邻接矩阵表示法的遍历时间效率为O(n2),邻接链表表示法的遍历时间效率为O(n+e)。

1.3 运行结果及分析

这里选择邻接矩阵作为图的存储结构编写程序,然后将图1的顶点和边输入程序作为测试。

图1 测试图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2:

图2运行结果图

由结果知,对图1深度优先遍历的结果为:a b d h e c f g ,广度优先遍历的结果为a b c d e f g h 。又因为程序的时间效率为O(n 2),当测试数值非常小时,程序运行的时间将十分小,忽略不计,故遍历时间为0。

2.字符串匹配问题

字符串匹配(String match)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通常是输入主字符串(String)和字串(又称模式Pattern)组成,然后根据一定的算法来得出字串在主字符串中的位置。通常精确的字符串匹配算法包括暴力搜索(Brute force ,又叫蛮力法),KMP(Knuth-Morris-Pratt),BM(Boyer Moore)等等。假定原字符串长度为n ,子字符串长度为m ,下面将介绍以上这三种方法并给出其实现。 2.1 蛮力法

蛮力法是一种简单的匹配算法,它将字串和主字符串从左方对齐,然后从左

f

h

d

g

e

b a c

到右将子串和主字符串中每一对相应的字符串进行匹配,如果一旦不匹配,则把字串向右移动一格,再进行下一轮匹配。因为这种尝试的最大次数是n-m+1次,在最坏的情况下,每次尝试需要进行m次比较,所以在最坏的情况下,字符比较的次数为m*(n-m+1)。故蛮力法的时间效率为O(mn)。其设计思想为:

①在串S、T中比较的起始下标为i和j;

②循环直到S中剩下的字符个数小于T的长度或T的所有

字符都比较完:

如果S[i]=T[j],则继续比较S和T的下一个字符,否则

将i和j回溯,进行下一趟比较;

③如果T中的字符都比较完,则匹配成功,返回匹配的起

始下标,否则匹配失败,返回0。

2.2 KMP算法

KMP算法使用了输入增强的思想,对模式进行预处理以得到一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存储在表中,然后在给定文本中实际查找模式时使用这些信息。KMP 算法也是将子字符串从左到右和主串进行匹配,和蛮力法不同的是,KMP算法在匹配失败后,并不是简单的从目标串的下一个字符串开始新一轮的检测,而是依据在检测之前得到的有用信息,直接跳过不必要的检测,从主串中找一个和子串字符匹配成功的字符,以这个字符为起点将字串对齐,然后开始新的匹配。从而达到一个较高的匹配效率。KMP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m),当m远小于n 的时候,算法的效率将取决于主字符串的长度,即时间复杂度为O(n)。其设计思想为:

①在串S、T中比较的起始下标为i和j;

②循环直到S中剩下的字符个数小于T的长度或T的所有字符都比较完:如果S[i]=T[j],则继续比较S和T的下一个字符,否则将i向右滑动到next[j]的位置,即j=next[i];如果j=0,则将i和j分别加1,准备进行下一趟比较。

③如果T中的字符都比较完,则匹配成功,返回匹配的起始下标,否则匹配失败,返回0。

2.3 BM算法

BM算法是一种精确字符串匹配算法,采用输入增强思想,对模式进行预处

理以得到一些有用信息。和KMP算法不同的是,BM算法采用从右到左比较的方法,同时应用到了坏字符规则和好后缀规则,来决定向右跳跃的距离。所谓坏字符规则就是在BM算法从右到左扫描过程中,若发现某个字符x不匹配,则按如下两种情况考虑:

A.如果字符x在模式p中没有出现,那么从字符x开始的m个文本显然不可能与p匹配成功,直接跳过该区域即可。

B.如果x在模式p中出现,则以该字符为起点将子串对齐。

好后缀规则为:若发现某个字符不匹配的同时,已有部分字符匹配成功,则按如下情况考虑:

A.如果在模式p中位置t处已匹配部分p1在p中某位置t1也出现,且位置t1前一个字符与位置t的前一个字符不相同,则将p右移使t1对于t方才所在的位置。

B.如果在p中任何位置已匹配部分p1都没有再出现,则找到与p1的后缀p2相同的p的最长前缀x,向右移动p,使得x对应方才p2后缀所在位置。BM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m2),当子串长度m非常小时,算法效率取决与主字符串的长度n。故其时间复杂度为O(n)。

2.运行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编写程序来实现三种字符串匹配算法。如图3所示

图3匹配算法运行结果图

由图3我们可知当随机输入主字符串和子字符串时,BF算法运行时间为0.016秒,而另外两种算法的时间为0,可忽略不计。可知明显蛮力法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这和前面的理论分析中的蛮力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m*n)相符合。而通过对结果分析知,KMP算法和BM算法的匹配效率非常高,这和理论分析中二者时间复杂度为O(n)也相符合。事实上,当我们输入的字符串长度非常大时,这种时间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这里就不再一一测试了。

附录(程序代码)

1.图的遍历

#include

# include "time.h"

#define INFINITY 32767

#define MAX_VEX 20 //最大顶点个数

#define QUEUE_SIZE (MAX_VEX+1) //队列长度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visited; //访问标志数组

//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

typedef struct{

char *vexs; //顶点向量

int arcs[MAX_VEX][MAX_VEX]; //邻接矩阵

int vexnum,arcnum; //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

}Graph;

//队列类

class Queue{

public:

void InitQueue(){

base=(int *)malloc(QUEUE_SIZE*sizeof(int));

front=rear=0;

}

void EnQueue(int e){

base[rear]=e;

rear=(rear+1)%QUEUE_SIZE;

}

void DeQueue(int &e){

e=base[front];

front=(front+1)%QUEUE_SIZE;

}

public:

int *base;

int front;

int rear;

};

//图G中查找元素c的位置

int Locate(Graph G,char c){

for(int i=0;i

if(G.vexs[i]==c) return i;

return -1;

}

//创建无向网

void CreateUDN(Graph &G){

int i,j,w,s1,s2;

char a,b,temp;

printf("输入顶点数和弧数:");

scanf("%d%d",&G.vexnum,&G.arcnum);

temp=getchar(); //接收回车

G.vexs=(char *)malloc(G.vexnum*sizeof(char)); //分配顶点数目 printf("输入%d个顶点.\n",G.vexnum);

for(i=0;i

printf("输入顶点%d:",i);

scanf("%c",&G.vexs[i]);

temp=getchar(); //接收回车

}

for(i=0;i

for(j=0;j

G.arcs[i][j]=INFINITY;

printf("输入%d条弧.\n",G.arcnum);

for(i=0;i

printf("输入弧%d:",i);

scanf("%c %c %d",&a,&b,&w); //输入一条边依附的顶点和权值 temp=getchar(); //接收回车

s1=Locate(G,a);

s2=Locate(G,b);

G.arcs[s1][s2]=G.arcs[s2][s1]=w;

}

}

//图G中顶点k的第一个邻接顶点

int FirstVex(Graph G,int k){

if(k>=0 && k

for(int i=0;i

if(G.arcs[k][i]!=INFINITY) return i;

}

return -1;

}

//图G中顶点i的第j个邻接顶点的下一个邻接顶点

int NextVex(Graph G,int i,int j){

if(i>=0 && i=0 && j

for(int k=j+1;k

if(G.arcs[i][k]!=INFINITY) return k;

}

return -1;

}

//深度优先遍历

void DFS(Graph G,int k){

int i;

if(k==-1){ //第一次执行DFS时,k为-1

for(i=0;i

if(!visited[i]) DFS(G,i); //对尚未访问的顶点调用DFS

}

else{

visited[k]=true;

printf("%c ",G.vexs[k]); //访问第k个顶点

for(i=FirstVex(G,k);i>=0;i=NextVex(G,k,i))

if(!visited[i]) DFS(G,i); //对k的尚未访问的邻接顶点i递归调用DFS }

}

//广度优先遍历

void BFS(Graph G){

int k;

Queue Q; //辅助队列Q

Q.InitQueue();

for(int i=0;i

if(!visited[i]){ //i尚未访问

visited[i]=true;

printf("%c ",G.vexs[i]);

Q.EnQueue(i); //i入列

while(Q.front!=Q.rear){

Q.DeQueue(k); //队头元素出列并置为k

for(int w=FirstVex(G,k);w>=0;w=NextVex(G,k,w))

if(!visited[w]){ //w为k的尚未访问的邻接顶点

visited[w]=true;

printf("%c ",G.vexs[w]);

Q.EnQueue(w);

}

}

}

}

//主函数

int main(){

int i;

time_t DFSstart,DFSend;

time_t BFSstart,BFSend;

double totaltime1,totaltime2;

Graph G;

CreateUDN(G);

visited=(bool *)malloc(G.vexnum*sizeof(bool));

printf("\n深度优先遍历: ");

DFSstart=clock();

for(i=0;i

visited[i]=false;

DFS(G,-1);

DFSend=clock();

totaltime1=(double)(DFSend - DFSstart)/CLOCKS_PER_SEC; printf("\n深度优先遍历时间:\n");

cout<

printf("\n广度优先遍历: ");

BFSstart=clock();

for(i=0;i

visited[i]=false;

BFS(G);

BFSend=clock();

totaltime2=(double)(BFSend - BFSstart)/CLOCKS_PER_SEC; printf("\n广度优先遍历时间:\n");

cout<

printf("\n程序结束.\n");

return 0;

}

2.字符串匹配

#include

#include

#include"time.h"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stringcom

{

private:

char s[256],t[256];//分别代表主串与要匹配的串

int num,pos[256];//分别记录匹配次数与所出现匹配的位置

int next[256],dist[256];//KMP,BM记录的不匹配时下一位置

FILE *fp1,*fp2;

public:

void file ();

void BF ();

void KMP ();

void BM ();

void GetNext ();

void GetDist ();

void Input ()

{cin>>s>>t;}

void Output ();

};

void main ()

{

stringcom str;

cout<<"请输入主串S,和子串t:"<

str.Input (); //这里选择输入字符串

str.BF ();

str.KMP ();

str.BM ();

}

void stringcom::BF () //蛮力法匹配

{

int i,j=0;

time_t start,end;

double totaltime;

num=0;

start=clock();

for (i=0;i

if (s[i]==t[j])

{

j++;

if (!t[j])

{

pos[num]=i-j+2;

num++;

i=i-strlen (t)+1;//i从下一个位置开始,避免了重叠的串

j=0;

}

}

else

{

i=i-j;

j=0;

}

cout<

Output ();

end=clock();

totaltime=(double)(end-start)/CLOCKS_PER_SEC;

printf("BF算法运行时间为:%.8f",totaltime);

}

/***************KMP算法******************/

void stringcom::KMP () //输入增强

{

int i,j;

time_t start,end;

double totaltime;

num=0;

i=0;

j=0;

start=clock();

GetNext ();

while (strlen (s)-i>0)

if (j==0||(s[i]==t[j]))

{

i++;j++;

if (!t[j])

{

pos[num]=i-strlen (t)+1;//位置从1开始记录,下标从0开始

i=pos[num];//i从下一个位置开始,避免了重叠的串

num++;

j=0;

}

}

else j=next[j];

cout<

Output ();

end=clock();

totaltime=(double)(end-start)/CLOCKS_PER_SEC;

printf("KMP算法运行时间为:%.8f",totaltime);

}

/***********GetNext******************/

void stringcom::GetNext ()

{

int j,k;

next[1]=0;

j=1;

k=0;

while (j

if (k==0||(t[j]==t[k]))

{

j++;

k++;

next[j]=k;

}

else k=next[k];

}

/************BM算法**********************/

void stringcom::BM ()

{

int i,j,len;

time_t start,end;

num=0;

len=strlen (t);

i=len-1;

double totaltime;

start=clock();

GetDist ();

while (i

{

j=len-1;

while (j>=0&&s[i]==t[j])

{

i--;

j--;

}

if (j==-1)

{

pos[num++]=i+2;

i+=strlen (t)+1;//i从下一个位置开始,避免了重叠的串}

else i+=dist[s[i]];

}

cout<

Output ();

end=clock();

totaltime=(double)(end-start)/CLOCKS_PER_SEC;

printf("BM算法运行时间为:%.8f",totaltime);

}

/***********GetDist***************/

void stringcom::GetDist ()

{

int i,lenth;

lenth=strlen (t);

for (i=0;i<256;i++)

dist[i]=lenth;

for (i=0;i

dist[t[i]]=lenth-i-1;

dist[t[lenth-1]]=lenth;

}

/***************输出*****************/

void stringcom::Output ()

{

int i;

if (num)

{

cout<<"主串中共有"<

cout<<"位置是:";

for (i=0;i

cout<<"["<

cout<

}

else cout<<"无相匹配的串!"<

}

图的优先遍历算法(C语言版)

#include #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define ERROR -1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char data; ArcNode *firstarc;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arcnum; }ALGraph; void CreateAL(ALGraph *G); int LocateVex(ALGraph G,char u); void DFSTraverse(ALGraph G,void (*Visit)(ALGraph G,int v)); void PrintElem(ALGraph G,int v); void DFS(ALGraph G,int v); int FirstAdjVex(ALGraph G,int v); int NextAdjVex(ALGraph G,int v,int w); int visited[MAX_VERTEX_NUM]; void (*VisitFunc)(ALGraph G,int v); int main(){ ALGraph G; CreateAL(&G); printf("The Graph is:\n"); DFSTraverse(G,PrintElem); getch(); } void CreateAL(ALGraph *T){ int i,j,m; ArcNode *p,*s; char ch[100];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exnum and arcnumm:\n"); scanf("%d%d",&(T->vexnum),&(T->arcnum)); printf("Please input the vertexs:\n"); for(i=0;i<(T->vexnum);++i){ scanf(" %c",&(T->vertices[i].data)); T->vertices[i].firstarc=NULL; }

创建一个二叉树并输出三种遍历结果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实验三--创建一个二叉树并输出三种遍历结果 系别■计算机学院 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 班级/学号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实验日期—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 教师

实验题目:实验三创建一个二叉树并输出三种遍历结果 实验目的 1)掌握二叉树存储结构; 2)掌握并实现二叉树遍历的递归算法和非递归算法; 3)理解树及森林对二叉树的转换; 4)理解二叉树的应用一哈夫曼编码及WPL计算。 实验内容 1)以广义表或遍历序列形式创建一个二叉树,存储结构自选; 2)输出先序、中序、后序遍历序列; 3)二选一应用题:1)树和森林向二叉树转换;2)哈夫曼编码的应用问题。 题目可替换上述前两项实验内容) 设计与编码 1)程序结构基本设计框架 (提示:请根据所选定题目,描述程序的基本框架,可以用流程图、界面描述图、 框图等来表示) 2)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遍历二叉树,递归和非递归的方法 (应用型

(提示:总结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尽量简明扼要,并与本次实验密切相关,要求结合自己的题目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 具体算法设计 1) 首先,定义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为二叉链表存储,每个元素的数 据类型Elemtype,定义一棵二叉树,只需定义其根指针。 2) 然后以递归的先序遍历方法创建二叉树,函数为CreateTree(),在输 入字符时要注意,当节点的左孩子或者右孩子为空的时候,应当输入一 个特殊的字符(本算法为“ #”),表示左孩子或者右孩子为空。 3) 下一步,创建利用递归方法先序遍历二叉树的函数,函数为 PreOrderTreeQ,创建非递归方法中序遍历二叉树的函数,函数为 InOrderTree(),中序遍历过程是:从二叉树的根节点开始,沿左子树 向下搜索,在搜索过程将所遇到的节点进栈;左子树遍历完毕后,从 栈顶退出栈中的节点并访问;然后再用上述过程遍历右子树,依次类 推,指导整棵二叉树全部访问完毕。创建递归方法后序遍历二叉树的 函数,函数为LaOrderTree()。 (提示:该部分主要是利用C、C++ 等完成数据结构定义、设计算法实现各种操作,可以用列表分步形式的自然语言描述,也可以利用流程图等描述) 4) 编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char DataType;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Node { DataType data; struct Node *lchild; struct Node *rchild; } *BiTree,BitNode;

树与图的简单遍历算法

树与图的简单遍历算法 发表时间:2019-01-14T09:56:22.79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作者:闵俊齐 [导读] 树与图是两种重要的数据结构,而树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图,它的两两结点之间存在唯一简单路径。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重庆 400065 摘要:树与图是两种重要的数据结构,而树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图,它的两两结点之间存在唯一简单路径。利用其特殊性质,人们创造了许多算法来处理数据结构问题和程序调用问题。而树与图的遍历算法也是数据结构中重要的算法之一。本文从树与图的概念出发,简单的介绍了树与图的主要存储方式,并重点对二叉树的简单遍历算法、哈夫曼树的生成和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及广度优先遍历做出了介绍。 关键词:数据结构;二叉树;图;遍历算法 1.树与图的概念 树是一种数据结构,是由n(n≥0)个结点构成的具有明显层次关系的有限集合。一棵树一般由一个根节点和若干个子结点构成。结点与结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并列或层次关系,这种层次关系称为父子关系。在一棵树中,没有父结点的结点被称为根结点。树有几个重要的概念,以下做出简单的介绍——树的度:某个结点拥有的子树的数量称为这个结点的度,度为零的结点也叫做叶结点,而度不为零的结点叫做分支结点。树的深度:一棵树的根结点的层次为1,其他结点的层次是其父结点的层次加1。一棵树里最大的层次的值被称为这棵树的深度。树有无序树,有序树,二叉树等。其中二叉树是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结点的树,每个结点的子树通常被称为“左子树”和“右子树”,故二叉树中每个结点的度的最大值为2,而又有左右之分,二叉树中结点的次序不能任意颠倒。除最后一层的叶结点没有子结点外,其余每一层的每个结点都具有两个子结点的二叉树称为满二叉树。如果存在一个深度为h的二叉树,它的除h层外其余各层(1~h-1)的结点数都达到了最大值,并且它的第h层的结点全部集中在树的左边,这种二叉树就被称为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是由满二叉树引申出来的,它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数据结构。本文后部分将会介绍二叉树的简单遍历算法。 图由若干个顶点组成的有限非空集合和各个顶点的边构成,通常表示为G(V,E),其中G表示一个图,V是图G中顶点的集合,E是图G中边的集合。图数据结构主要研究形状和图形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它必须反映数据所对应的元素之间的几何关系和拓扑关系。图依照边的方向可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有向图由顶点和弧构成。弧有弧尾和弧头,带箭头的一边称为弧头。图结构与树结构相比较,图中的任意两个元素都有可能相关。而对某个结点而言,树下层可能有多个元素,上层只有能一个元素,复杂度比树大[1]。 2二叉树与图的储存方式 2.1二叉树的储存方式 二叉树有两种储存方式: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顺序储存就是按照完全二叉树的结点层次顺序存储的一种只适用于完全二叉树的储存方式,且在最坏的情况下,k个结点的单支数却只需要长度的 -1的一维数据。这种储存需要一个完全连续地址,所以会占用许多的储存空间。 在二叉树中,每个结点信息一般都由一下几个部分构成:该结点的数据元素(Data)、指向左子树的指针(L child)和指向右子树的指针(R child)。利用指针,我们可以很好的存储二叉树。若使用二叉链表,每个结点的结构如图1(a)所示。一般可以(L,D,R)来表示。在三叉链表中,可表示每个结点的父结点,结构如图1(b)所示。一般可以(L,D,P,R)来表示[5]。链式储存不需要完全连续地址,节约储存空间[2]。 图2 3.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哈夫曼树的生成 3.1二叉树的遍历算法 遍历,是指用某种方法沿着某条路对每一个元素做一且仅一次访问,它是二叉树的重要运算之一。二叉树的主要有三种访问方式: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树的遍历算法(完美C语言)

二叉树的先序遍历: 递归算法: void PreorderTraverse(BTNode *T) { if (T!=NULL) { visit(T->data) ; /* 访问根结点*/ PreorderTraverse(T->Lchild) ; PreorderTraverse(T->Rchild) ; } } 非递归遍历: 设T是指向二叉树根结点的指针变量,非递归算法是: 若二叉树为空,则返回;否则,令p=T; ⑴访问p所指向的结点; ⑵q=p->Rchild ,若q不为空,则q进栈; ⑶p=p->Lchild ,若p不为空,转(1),否则转(4); ⑷退栈到p ,转(1),直到栈空为止。 ---------------------------------------------------------------------------------------------------------------------- #define MAX_NODE 50 void PreorderTraverse( BTNode *T) { BTNode *Stack[MAX_NODE] ,*p=T, *q ; int top=0 ; if (T==NULL) printf(“Binary Tree is Empty!\n”) ; else { do { visit( p-> data ) ; q=p->Rchild ; if ( q!=NULL ) stack[++top]=q ; p=p->Lchild ; if (p==NULL) { p=stack[top] ; top-- ; } } while (p!=NULL) ; } }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课程设计报告

合肥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课程设计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设计名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实现 学生姓名陈琳 学号1204091022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何立新 2014 年9 月 一: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 涉及到数据结构遍会涉及到对应存储方法的遍历问题。本次程序采用邻接表的存储方法,并且以深度优先实现遍历的过程得到其遍历序列。

深度优先遍历图的方法是,从图中某顶点v 出发: (1)访问顶点v ; (2)依次从v 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对图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至图中和v 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 (3)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从一个未被访问的顶点出发,重新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到图中所有顶点均被访问过为止。 二:数据结构的选择和概要设计 设计流程如图: 图1 设计流程 利用一维数组创建邻接表,同时还需要一个一维数组来存储顶点信息。之后利用创建的邻接表来创建图,最后用深度优先的方法来实现遍历。 图 2 原始图 1.从0开始,首先找到0的关联顶点3 2.由3出发,找到1;由1出发,没有关联的顶点。 3.回到3,从3出发,找到2;由2出发,没有关联的顶点。 4.回到4,出4出发,找到1,因为1已经被访问过了,所以不访问。

所以最后顺序是0,3,1,2,4 三:详细设计和编码 1.创建邻接表和图 void CreateALGraph (ALGraph* G) //建立邻接表函数. { int i,j,k,s; char y; EdgeNode* p; //工作指针. printf("请输入图的顶点数n与边数e(以逗号做分隔符):\n"); scanf("%d,%d",&(G->n),&(G->e)); scanf("%c",&y); //用y来接收回车符. for(s=0;sn;s++) { printf("请输入下标为%d的顶点的元素:\n",s); scanf("%c",&(G->adjlist[s].vertex)); scanf("%c",&y); //用y来接收回车符.当后面要输入的是和单个字符有关的数据时候要存贮回车符,以免回车符被误接收。 G->adjlist[s].firstedge=NULL; } printf("请分别输入该图的%d条弧\n",G->e); for(k=0;ke;k++) { printf("请输入第%d条弧的起点和终点(起点下标,终点下标):\n",(k+1)); scanf("%d,%d",&i,&j); p=(EdgeNode*)malloc(sizeof(EdgeNode)); p->adjvex=j; p->next=G->adjlist[i].f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p; } } 2.深度优先遍历 void DFS(ALGraph* G,int v) //深度优先遍历 { EdgeNode* p;

图的生成、图的遍历

数据结构B实验报告 一、实验内容 图的生成、图的遍历 二、实验目的 掌握图的基本存储结构 掌握图的相关算法 掌握图的两种遍历方法 三、功能 本实验要求实现以下功能: 1.以邻接矩阵或者邻接表作为存储结构建立一个无向图。 2.深度优先搜索该无向图,输出遍历序列。 3.广度优先搜索该无向图,输出遍历序列。

四、主要代码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enum Status{UNVISITED,VISITED,SUCCESS,OVER_FLOW, RANGE_ERROR, NOT_PRESENT, ENTRY_FOUND, UNDER_FLOW}; const int DEFAULT_SIZE = 30; const int DEFAULT_INFAULTY =99999; const int MaxSize = 50; template struct Node { ElemType data; Node*next; Node();//普通构造函数 Node(ElemType e, Node*link = NULL);//带形参的构造函数 }; template Node::Node() { next = NULL; } template Node::Node(ElemType e, Node*link) { data = e; next = link; } template class LinkQueue { protected: Node *front, *rear; // 队头队尾指针 public: LinkQueue(); virtual ~LinkQueue(); int GetLength() const; bool IsEmpty() const; void Clear(); Status DelQueue(ElemType &e); Status GetHead(ElemType &e) const; Status EnQueue(const ElemType e); };

数据结构C语言实现二叉树三种遍历

实验课题一:将下图中得二叉树用二叉链表表示: 1用三种遍历算法遍历该二叉树,给出对应得输出结果; 2写一个函数对二叉树搜索,若给出一个结点,根据其就是否属于该树,输出true或者f alse。 3写函数完成习题4、31(C++版)或4、28(C版教科书)。 #include "stdio、h" #include”malloc、h" typedefstruct BiTNode { char data; structBiTNode *lchild,*rchild; }BiTNode,*BiTree; BiTree Create(BiTreeT) { char ch; ch=getchar(); if(ch=='#’) T=NULL; else { T=(BiTNode *)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ch; T->lchild=Create(T—〉lchild); T—〉rchild=Create(T-〉rchild); } return T; } int node(BiTree T) { int sum1=0,a,b; ?if(T) { if(T!=NULL) ??sum1++;

?a=node(T->lchild); sum1+=a; b=node(T—>rchild); sum1+=b; ?} return sum1; } int mnode(BiTree T) { ?int sum2=0,e,f; if(T) { ?if((T->lchild!=NULL)&&(T-〉rchild!=NULL))?sum2++; ?e=mnode(T-〉lchild); sum2+=e; f=mnode(T-〉rchild); sum2+=f; ?} return sum2; } void Preorder(BiTree T) { if(T) { printf("%c”,T->data); Preorder(T—>lchild); Preorder(T-〉rchild); } } int Sumleaf(BiTree T) { int sum=0,m,n; if(T) { if((!T-〉lchild)&&(!T-〉rchild)) sum++; m=Sumleaf(T->lchild); sum+=m; n=Sumleaf(T—>rchild); sum+=n; } return sum; }

实验报告:图的存储结构和遍历

武汉东湖学院 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6年11月18日 1.实验目的 (1)了解邻接矩阵存储法和邻接表存储法的实现过程。 (2)了解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的实现过程。 2.实验内容 1.采用图的邻接矩阵存储方法,实现下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并输出该矩阵 2.设计一个将第1小题中的邻接矩阵转换为邻接表的算法,并设计一个在屏幕上显示邻接表的算法 3.实现基于第2小题中邻接表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并输出遍历序列 4.实现基于第2小题中邻接表的广度优先遍历算法,并输出遍历序列

3.实验环境Visual C++ 6.0

4 .实验方法和步骤(含设计) 我们通过二维数组中的值来表示图中节点与节点的关系。通过上图可 知, 其邻接矩阵示意图为如下: V0 v1 v2 v3 v4 v5 V0 1 0 1 0 1 V1 1 0 1 1 1 0 V2 0 1 0 0 1 0 V3 1 1 0 0 1 1 V4 0 1 1 1 0 0 V5 1 1 此时的 “1 ” 表示这两个节点有关系,“ 0”表示这两个节点无关系 我们通过邻接表来在计算机中存储图时,其邻接表存储图如下:

5.程序及测试结果 #include #include int visited [6]; typedef struct { int a[6][6]; int n; }mgraph; typedef struct ANode { int adjvex; struct ANode *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 ArcNode *firstarc; }VNode; typedef VNode AdjList [6];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adjlist; int n; }ALGraph; void mattolist (mgraph g,ALGraph *&G) { int i,j; ArcNode *p; G=(ALGraph*)malloc(sizeof(ALGraph)); for(i=0;iadjlist[i].firstarc=NULL; for(i=0;i=0;j--) if(g.a[i][j]!=0) { p=(ArcNode*)malloc(sizeof(ArcNode)); p->adjvex=j; p->nextarc=G->adjlist[i].firstarc; G->adjlist[i].firstarc=p; } G->n=g.n; } void dispadj(ALGraph *G) { int i; ArcNode *p;

二叉树三种遍历算法代码_

二叉树三种遍历算法的源码 二叉树三种遍历算法的源码背诵版 本文给出二叉树先序、中序、后序三种遍历的非递归算法,此三个算法可视为标准算法,直接用于考研答题。 1.先序遍历非递归算法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 Bitree Elem[maxsize]; int top; }SqStack; void PreOrderUnrec(Bitree t) { SqStack s; StackInit(s); p=t; while (p!=null || !StackEmpty(s)) { while (p!=null) //遍历左子树 { visite(p->data); push(s,p); p=p->lchild; }//endwhile if (!StackEmpty(s)) //通过下一次循环中的内嵌while实现右子树遍历 { p=pop(s); p=p->rchild; }//endif }//endwhile }//PreOrderUnrec 2.中序遍历非递归算法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 Bitree Elem[maxsize];

int top; }SqStack; void InOrderUnrec(Bitree t) { SqStack s; StackInit(s); p=t; while (p!=null || !StackEmpty(s)) { while (p!=null) //遍历左子树 { push(s,p); p=p->lchild; }//endwhile if (!StackEmpty(s)) { p=pop(s); visite(p->data); //访问根结点 p=p->rchild; //通过下一次循环实现右子树遍历}//endif }//endwhile }//InOrderUnrec 3.后序遍历非递归算法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enum{L,R} tagtype; typedef struct { Bitree ptr; tagtype tag; }stacknode; typedef struct { stacknode Elem[maxsize]; int top; }SqStack; void PostOrderUnrec(Bitree t)

图的遍历实验报告

实验四:图的遍历 题目:图及其应用——图的遍历 班级:姓名:学号:完成日期: 一.需求分析 1.问题描述:很多涉及图上操作的算法都是以图的遍历操作为基础的。试写一个程序,演示在连通的无向图上访问全部结点的操作。 2.基本要求:以邻接表为存储结构,实现连通无向图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以用户指定的结点为起点,分别输出每种遍历下的结点访问序列和相应生成树的边集。 3.测试数据:教科书图7.33。暂时忽略里程,起点为北京。 4.实现提示:设图的结点不超过30个,每个结点用一个编号表示(如果一个图有n个结点,则它们的编号分别为1,2,…,n)。通过输入图的全部边输入一个图,每个边为一个数对,可以对边的输入顺序作出某种限制,注意,生成树的边是有向边,端点顺序不能颠倒。 5.选作内容: (1).借助于栈类型(自己定义和实现),用非递归算法实现深度优先遍历。 (2).以邻接表为存储结构,建立深度优先生成树和广度优先生成树,再按凹入表或树形打印生成树。 二.概要设计 1.为实现上述功能,需要有一个图的抽象数据类型。该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为: ADT Graph { 数据对象V:V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称为顶点集。 数据关系R: R={VR} VR={ | v,w v且P(v,w),表示从v到w得弧,谓词P(v,w)定义了弧的意义或信息} } ADT Graph 2.此抽象数据类型中的一些常量如下: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max_n 20 //最大顶点数 typedef char VertexType[20]; typedef enum{DG, DN, AG, AN} GraphKind; enum BOOL{False,True}; 3.树的结构体类型如下所示:

用递归和非递归算法实现二叉树的三种遍历

○A ○C ○D ○B ○E○F G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报告三 ——二叉树的操作与应用 一.实验目的 熟悉二叉链表存储结构的特征,掌握二叉树遍历操作及其应用 二. 实验要求(题目) 说明:以下题目中(一)为全体必做,(二)(三)任选其一完成 (一)从键盘输入二叉树的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建立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结构;(二)分别用递归和非递归算法实现二叉树的三种遍历; (三)模拟WindowsXP资源管理器中的目录管理方式,模拟实际创建目录结构,并以二叉链表形式存储,按照凹入表形式打印目录结构(以扩展先序遍历序列输入建立二叉链表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本要求:限定目录名为单字符;扩展:允许目录名是多字符组合) 三. 分工说明 一起编写、探讨流程图,根据流程图分工编写算法,共同讨论修改,最后上机调试修改。 四. 概要设计 实现算法,需要链表的抽象数据类型: ADT Binarytree { 数据对象:D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关系R: 若D为空集,则R为空集,称binarytree为空二叉树;

若D不为空集,则R为{H},H是如下二元关系; (1)在D中存在唯一的称为根的数据元素root,它在关系H下无前驱; (2)若D-{root}不为空,则存在D-{root}={D1,Dr},且D1∩Dr为空集; (3)若D1不为空,则D1中存在唯一的元素x1,∈H,且存在D1上的关系H1是H的子集;若Dr不为空集,则Dr中存在唯一的元素 Xr,∈H,且存在Dr上的关系Hr为H的子集;H={,,H1,Hr}; (4) (D1,{H1})是一颗符合本定义的二叉树,称为根的左子树,(Dr,{Hr}) 是一颗符合本定义的二叉树,称为根的右子树。 基本操作: Creatbitree(&S,definition) 初始条件:definition给出二叉树S的定义 操作结果:按definition构造二叉树S counter(T) 初始条件:二叉树T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返回二叉树的总的结点数 onecount(T) 初始条件:二叉树T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返回二叉树单分支的节点数 Clearbintree(S) 初始条件:二叉树S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将二叉树S清为空树 Bitreeempty(S) 初始条件:二叉树S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若S为空二叉树,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Bitreedepth(S,&e) 初始条件:二叉树S已经存在 操作结果:返回S的深度 Parent(S) 初始条件:二叉树S已经存在,e是S中的某个结点 操作结果:若e是T的非根结点,则返回它的双亲,否则返回空Preordertraverse(S) 初始条件:二叉树S已经存在,Visit是对结点操作的应用函数。 操作结果:先序遍历S,对每个结点调用函数visit一次且仅一次。 一旦visit失败,则操作失败。 Inordertraverse (S,&e) 初始条件:二叉树S已经存在,Visit是对结点操作的应用函数。

邻接矩阵表示图,深度,广度优先遍历

*问题描述: 建立图的存储结构(图的类型可以是有向图、无向图、有向网、无向网,学生可以任选两种类型),能够输入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并存储到相应存储结构中,而后输出图的邻接矩阵。 1、邻接矩阵表示法: 设G=(V,E)是一个图,其中V={V1,V2,V3…,Vn}。G的邻接矩阵是一个他有下述性质的n阶方阵: 1,若(Vi,Vj)∈E 或∈E; A[i,j]={ 0,反之 图5-2中有向图G1和无向图G2的邻接矩阵分别为M1和M2: M1=┌0 1 0 1 ┐ │ 1 0 1 0 │ │ 1 0 0 1 │ └0 0 0 0 ┘ M2=┌0 1 1 1 ┐ │ 1 0 1 0 │ │ 1 1 0 1 │ └ 1 0 1 0 ┘ 注意无向图的邻接是一个对称矩阵,例如M2。 用邻接矩阵表示法来表示一个具有n个顶点的图时,除了用邻接矩阵中的n*n个元素存储顶点间相邻关系外,往往还需要另设一个向量存储n个顶点的信息。因此其类型定义如下: VertexType vertex[MAX_VERTEX_NUM]; // 顶点向量 AdjMatrix arcs; // 邻接矩阵 int vexnum, arcnum; // 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边)数 GraphKind kind; // 图的种类标志

若图中每个顶点只含一个编号i(1≤i≤vnum),则只需一个二维数组表示图的邻接矩阵。此时存储结构可简单说明如下: type adjmatrix=array[1..vnum,1..vnum]of adj; 利用邻接矩阵很容易判定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是否有边(或弧)相联,并容易求得各个顶点的度。 对于无向图,顶点Vi的度是邻接矩阵中第i行元素之和,即 n n D(Vi)=∑A[i,j](或∑A[i,j]) j=1 i=1 对于有向图,顶点Vi的出度OD(Vi)为邻接矩阵第i行元素之和,顶点Vi 的入度ID(Vi)为第i列元素之和。即 n n OD(Vi)=∑A[i,j],OD(Vi)=∑A[j,i]) j=1j=1 用邻接矩阵也可以表示带权图,只要令 Wij, 若或(Vi,Vj) A[i,j]={ ∞, 否则。 其中Wij为或(Vi,Vj)上的权值。相应地,网的邻接矩阵表示的类型定义应作如下的修改:adj:weightype ; {weightype为权类型} 图5-6列出一个网和它的邻接矩阵。 ┌∞31∞∞┐ │∞∞51∞│ │∞∞∞∞∞│ │∞∞6∞∞│ └∞322∞┘ (a)网(b)邻接矩阵 图5-6 网及其邻接矩阵 对无向图或无向网络,由于其邻接矩阵是对称的,故可采用压缩存贮的方法,

图的遍历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三、图的遍历操作 一、目的 掌握有向图和无向图的概念;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链表建立图的存储结构;掌握DFS及BFS对图的遍历操作;了解图结构在人工智能、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要求 采用邻接矩阵和邻接链表作为图的存储结构,完成有向图和无向图的DFS 和BFS操作。 三、DFS和BFS 的基本思想 深度优先搜索法DFS的基本思想:从图G中某个顶点Vo出发,首先访问Vo,然后选择一个与Vo相邻且没被访问过的顶点Vi访问,再从Vi出发选择一个与Vi相邻且没被访问过的顶点Vj访问,……依次继续。如果当前被访问过的顶点的所有邻接顶点都已被访问,则回退到已被访问的顶点序列中最后一个拥有未被访问的相邻顶点的顶点W,从W出发按同样方法向前遍历。直到图中所有的顶点都被访问。 广度优先算法BFS的基本思想:从图G中某个顶点Vo出发,首先访问Vo,然后访问与Vo相邻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顶点V1,V2,……,Vt;再依次访问与V1,V2,……,Vt相邻的起且未被访问过的的所有顶点。如此继续,直到访问完图中的所有顶点。 四、示例程序 1.邻接矩阵作为存储结构的程序示例 #include"" #include"" ertex); irstedge; irstedge; } } }//endwhile } //==========主函数=========== void main() { ALGraph *G; G=(ALGraph *)malloc(sizeof(ALGraph));

CreatALGraph(G); printf("Print Graph DFS: "); DFS(G); printf("\n"); printf("Print Graph BFS: "); BFS(G,3); printf("\n"); } 五、实验内容 1调试程序。设计一个有向图和一个无向图,任选一种存储结构,完成有向图和无向图的DFS(深度优先遍历)和BFS(广度优先遍历)的操作。 邻接矩阵作为存储结构的运行结果: 邻接链表作为存储结构的运行结果: 六、实验报告要求 画出你所设计的图,写出两种方法的遍历序列。

非常实用的流程图符号及说明.doc

标准程序流程图的符号及使用约定 一,引言 程序流程图(Progran flowchart)作为一种算法表达工具,早已为工国计算机工作者和广大计算机用户十分熟悉和普通使用.然而它的一个明显缺点在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符号表示和严格的使用规则.最近,国家标准局批准的国家标准(GB1525-89)<<信息处理--数据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为我们推荐了一套标准化符号和使用约定.由于该标准是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标准ISO5807--85 Information processing--Documentation symbols and comventions for data,program and system flowcharts,program network charts and system resources charts是一致的,这里将其中程序流程图部分摘录出来,并做了一些解释,供读者参考. 根据这一标准画出的程序流程图我们称为标准流程图. 二,符号 程序流程图表示了程序的操作顺序.它应包括: (1)指明实际处理操作的处理符号,包括根据逻辑条件确定要执行的路径的符号. (2)指明控制流的流线符号. (3)便于读写程序流程图的特殊符号. 以下给出标准流程图所用的符号及其简要说明,请参看图1. 图1 标准程序流程图符号 1.数据---- 平行四边形表示数据,其中可注明数据名,来源,用途或其它的文字说明.此符号并不限定数据的媒体. 2.处理---- 矩形表示各种处理功能.例如,执行一个或一组特定的操作,从而使信息的值,信息形世或所在位置发生变化,或是确定对某一流向的选择.矩形内可注明处理名或其简工功能. 3.特定处理---- 带有双纵边线的矩形表示已命名的特定处理.该处理为在另外地方已得到详细说明的一个操作或一组操作,便如子例行程序,模块.矩形内可注明特定处理名或其简要功能. 4.准备---- 六边形符号表示准备.它表示修改一条指令或一组指令以影响随后的活动.例如,设置开关,修改变址寄存器,初始化例行程序. 5.判断----- 菱形表示判断或开关.菱形内可注明判断的条件.它只有一个入口,但可以有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出口,在对符号内定义折条件求值后,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出口被激活.求值结果可在表示出口路径的流线附近写出. 6.循环界限---- 循环界限为去上角矩形表示年界限和去下角矩形的下界限构成,分别表示循环的开始和循环的结束.

遍历算法及应用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算法与数据结构 姓名何劼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部别 指导教员 日期年月日

实验项目列表

实验报告 姓名:何劼学号: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别: 实验地点:实验时间: 2012、4、17 设备编号: 同组人员:指导教员签字:成绩:教员评语: 一、实验名称 遍历算法及应用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二叉树的递归构造方法 2 .掌握二叉树的递归遍历方法 3 .掌握二叉树的递归遍历的简单应用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编写完成如下功能的程序。 1 .构造二叉树(中序加后序序列造树选做) 2 .删除树中原来所有1 度的结点 3 .求给定的任意结点的父亲 4 .从根到叶的一条最长路经 5 .计算树中叶结点数(选) 6 .判定一棵树是否是正则树(选) 7 .按层遍历树,并输出树宽(选) 要求: 1 .先构造出二叉树,然后输出原树的三种遍历序列。 2 .在删除原来所有1 度的结点后,再输出新二叉树的三种遍历序列。 3 .直接输出给定结点的父结点的值。 4 .输出这条最长的路径。 5 .输出树中叶结点的数目。 6 .输出一棵树是否是正则树的判定结论。 7 .按层遍历树,并输出树宽 四、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PC机

2.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VC++集成开发环境 五、算法设计思想 题目一—构造二叉树。 为了使得程序能够更加具有通用性,设计者在构造二叉树时编写了三种造树方式,分别是先序扩充序列造树,先序加中序序列造树以及中序加后序造树。其中前两个程序已经在课上得到了实现。中序加后序造树,主要问题就是左右子树上下标界的确定,运用图示法能够较为形象准确的解决此问题。三种序列的输出这里不加赘述。 题目二——删除树中1度结点。 采用先序遍历递归。首先判断下一结点是否为1度结点,若为1度结点并且有右儿子,返回1;若为1度结点并且有左儿子,返回2;不为1度结点返回0。再根据返回值的情况进行勾连和结点的删除。 题目三——求结点的父亲。 采用后续遍历递归。设计者配合使用了类似于“红绿灯”的found 标记值。若为0则还未发现结点;若为1则找到该结点返回上一层输出其父亲,并置found为2。 题目四——输出从根到叶的一条最长路径。 首先找到最长路径对应的叶子(先序),再求取叶子的祖先(后序)。运用order数组存储其祖先,最后从后到前输出。这样得到的路径是符

二叉树的各种遍历算法及其深度算法

二叉树的算法: 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 递归遍历算法 中序非递归遍历层次遍历 二叉树深度的算法 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Node { char data; struct Node *LChild; struct Node *RChild; }BitNode,*BitTree; typedef struct CSNode { char data; struct CSNode *fch, *nextSib; }CSNode, *CSTree; 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 { char ch; ch=getchar(); if(ch=='#')*bt=NULL; else { *bt=(BitTree)malloc(sizeof(BitNode)); (*bt)->data=ch; CreatBiTree(&((*bt)->LChild)); CreatBiTree(&((*bt)->RChild)); } } void Visit(char ch)//访问根节点 { printf("%c ",ch); }

//以下为递归遍历算法 void PreOrder(BitTree root) /*先序遍历二叉树, root为指向二叉树(或某一子树)根结点的指针*/ { if (root!=NULL) { Visit(root ->data); /*访问根结点*/ PreOrder(root ->LChild); /*先序遍历左子树*/ PreOrder(root ->RChild); /*先序遍历右子树*/ } } void InOrder(BitTree root) /*中序遍历二叉树, root为指向二叉树(或某一子树)根结点的指针*/ { if (root!=NULL) { InOrder(root ->LChild); /*中序遍历左子树*/ Visit(root ->data); /*访问根结点*/ InOrder(root ->RChild); /*中序遍历右子树*/ } } void PostOrder(BitTree root) /* 后序遍历二叉树,root为指向二叉树(或某一子树)根结点的指针*/ { if(root!=NULL) { PostOrder(root ->LChild); /*后序遍历左子树*/ PostOrder(root ->RChild); /*后序遍历右子树*/ Visit(root ->data); /*访问根结点*/ } } //中序非递归遍历 void InOrder1(struct Node *head) { struct Node *p; struct Node *stack[20]; int top=0; p=head; while(p||top!=0) { while (p)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之图的遍历和生成树求解

##大学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图的遍历和生成树求解 院(系):计算机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起迄日期: 2011.6.20 指导教师:

2010—2011年度第 2 学期 一、需求分析 1.问题描述: 图的遍历和生成树求解实现 图是一种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在线性表中,数据元素之间仅有线性关系,每个数据元素只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在树形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并且每一层上的数据元素可能和下一层中多个元素(及其孩子结点)相关但只能和上一层中一个元素(即双亲结点)相关;而在图形结构中,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任意的,图中任意两个数据元素之间都可能相关。 生成树求解主要利用普利姆和克雷斯特算法求解最小生成树,只有强连通图才有生成树。 2.基本功能 1) 先任意创建一个图; 2) 图的DFS,BFS的递归和非递归算法的实现 3) 最小生成树(两个算法)的实现,求连通分量的实现 4) 要求用邻接矩阵、邻接表等多种结构存储实现 3.输入输出 输入数据类型为整型和字符型,输出为整型和字符 二、概要设计 1.设计思路: a.图的邻接矩阵存储:根据所建无向图的结点数n,建立n*n的矩阵,其中元素全是无穷大(int_max),再将边的信息存到数组中。其中无权图的边用1表示,无边用0表示;有全图的边为权值表示,无边用∞表示。 b.图的邻接表存储:将信息通过邻接矩阵转换到邻接表中,即将邻接矩阵的每一行都转成链表的形式将有边的结点进行存储。 c.图的广度优先遍历:假设从图中的某个顶点v出发,在访问了v之后依次访问v的各个未曾访问过的邻接点,然后再访问此邻接点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并使“先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先于“后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被访问,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