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亚洲及欧洲的地形》导学案

第二节《亚洲及欧洲的地形》导学案
第二节《亚洲及欧洲的地形》导学案

第二课时亚洲及欧洲的地形

【知识目标】会利用地形图分析大洲的地形特征。(重难点)

一、亚洲的地形特征

1、阅读课本P5,结合图6-3,在图中找到并圈注: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

2、从以下四方面①主要地形类型及平均海拔②地面起伏状况③地势总体趋势④特殊地

形进行分析亚洲地形特征

①主要地形类型及平均海拔:结合图6-4 图6-5,亚洲地形以为主,平均海

拔,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的大洲;

②地面起伏状况:看图6-4,亚洲地面起伏,高低,既有世界上最高的

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

③地势总体趋势:看图6-3,亚洲地势中部,四周,以高原为中

心向四周延伸的山脉有、、。

④特殊地形: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

的,这些群岛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二、欧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参考图6-3,结合P5活动有关资料)

1、主要地形类型:以为主的地形。

2、地势特征:地势高,地势低。

3、相对高差:地面起伏。

4、平均海拔:世界平均海拔最的大洲。

5、特色地貌:。

三、结合书本P6表格,填表对比分析亚欧两洲的主要地形差异。

【小试牛刀】

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A、中间高、两边低

B、中间高、四周低

C、东西低、南北高

D、中国高、伊朗低

2、依据“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我们应在什么地方才能看的最远()

A、蒙古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印度德干高原

D、珠穆朗玛峰

3、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高原、山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B、平原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C、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D、高原、平原、山地自西向东纵列分布

4、读“亚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1)山脉:A山脉;

B山脉;C山脉;

(2)高原:G高原;H高原;

(3)平原:①平原;②平原;

(4)半岛:③半岛;⑤半岛

(5)由图可知:亚洲地形的三大特点

是:、、。

4、读“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最高的山峰海拔为米,陆地最低处的海拔为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说明了亚洲的地面起伏,高低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中,、的面积广大,地势高,低

《第一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导学案)

《第一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导学案) ● 学习目标 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 2. 会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 学会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陡坡和缓坡;能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4、区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5、初步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重点】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类型 难点】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生活中的水库、分水岭、河流等事物 一、情景创设 激趣导入 在地球表面,地面高低起伏,有高山,有低谷,而我们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 二、自主研读 初步感知 (一)、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1.海拔(也称绝对高度):以 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 。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如下左图甲的海拔高度为 米,乙的海拔高度为 米。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如下左图甲乙的相对高度为 米 。 二)、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__________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2.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 某中学地理课外研究小组,对附近的山峰实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为选 择准确的路线,该小组展开了讨论,结合图2-2,你认为说法准确的是 ( )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 B .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摄省力 C .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 D .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 (1)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缓,起伏小 (2)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陡。起伏大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导学案+十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七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全面看问题。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课前准备】 1、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和。每一个小小的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 2、鱼在水中的沉浮除了与的活动有关外,还与的大小有关。 3、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 【学习过程】 一、1、观察活动一(奇妙的现象): (1)观察PPT上图片,描述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2)讨论这些图中的自然现象,谈谈你的想法与感受。 (3)请你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奇妙现象,跟大家分享。 2、观察活动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1)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请认真观察PPT上图片,它们各出现了哪些变化? 图1 ;图2 ; 图3 ;图4 ; 图5 ;图6 ;(2)你能举出一些发生在你周围的奇妙的变化吗?

第五章第二节光反射导学案B4.doc

白银四中物理第五章《光现象》 第二节《光的反射》导学案 班级第组姓名: 课型:新授课课时:共 3 课时备课人:张忠武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反射的类型; 2、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过程; 3、知道光的反射定律; 4、会画反射光路图。 二、学习过程: (一)、认知准备 1、______ _ 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和。发光的电灯、发光的镜子、点燃的蜡烛、太阳、月亮、萤火虫,其中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 _ 。属于自然光源的是,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2、光在 ___ ____中沿直线传播,用带_______的直线表示光线。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光传播 的路径和方向,物理上采用了什么方法? 3、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现象都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xK b1.C om (二)光的反射法线 1、光的反射的概念: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表N 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中的名词:如右图所示, M N 表示反射面;射向 反射面的光线AO叫光线;被反射面反射的光线 A i γ B OB叫光线; O 点叫入射点或反射点;过O 点又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直于反射面虚线ON叫;与的M N 夹角 i 叫;与的夹角γ O 叫。 讨论:法线的特点是,,。 (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E 板 F 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光在发生反射时 2、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改变多次入射角,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对应的实验次数入射角 /o 反射角 / o 1 入射角和反射角,并填入表格中 2 分析表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光在发生反射时 3 。 强调:改变多次入射角的目的是寻找光在反射时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综合结论1、 2 可得到光的反射定律: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反射角入射角。 3、探究光路的可逆性 前面的实验中光线是沿AO的方向入射,沿 OB的方向反射。如果现在我们让光线沿 BO的方向 入 射,反射光线是否会沿OA的方向反射呢? 结论:在反射是光路是的。 讨论 1: 当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是的,此时的入射角是度,反 射角是度。 http://www.xk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388520.html, 眼睛 讨论 2、如右图所示,一个小灯泡S 发出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反射S· 光线刚好射入了你的眼睛,由生活经验可知,你在镜子中看到了。 这就是平面镜成像,倒影也是一个道理。所以说平面镜成像和倒影都是 由于形成的。 练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强调:①画反射面背面的小斜线时要画的均匀、整齐。②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③每一条光线都必须有箭头,否则全图是错误的。④有些图中要标出对应的角度。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w W w.x K b 1 .c o M 1、概念: ( 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 实验器材介绍:如右图所示,把一块平面镜平放在桌面上,镜面向上。再把一长方形的硬纸板对折,分为E 板和 F 板,接缝标为ON,E 板与镜子固定在一起且与 镜面垂直,这样 F 板就可以绕ON旋转。 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让一束光 (AO) 贴着 E 板射到 O点。前后转动 F 板,当 F 板转到与 E 板不在一个平面的时候, F 板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当时候, F 板上出现了反射光线。 O F 板转到与 E 板在一个平面的 光线仍然 _______ ,这种反射叫 ________;(如:平静的水面、抛 光的金属面、平面镜发生的反射)。因为反射光线只沿一个方向,镜面反射 所以观察者只有在有的区域才能看到这一束平行光。黑 板如果太光滑导致一部分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皮鞋擦得锃亮是 由于发生了镜面反射。(记住:太阳光就是平行光) ( 2)、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 漫反射 光线向着 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__。因为反射光线沿各

高中数学 第2章《框图》第二章导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选修1-2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数学 第2章《框图》第二章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选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是( ) A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B 、顺序结构、流程结构、循环结构 C 、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流程结构、 D 、流程结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 2.下图给出的是计算20 1614121++++ 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A.i>10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画工序流程图类似于算法的流程图。自顶向下逐步细化在工序 流程图中可以出现循环回路C. 工序流程图中的流程线表示相邻工序之 间的接关系D.结构图中基本要素之间一般为概念的从属关系或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4.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一个程序的算法步骤是可逆的 B 、一个算法可以无止境地运算下去的 C 、完成一件事情的算法有且只有一种 D 、设计算法要本着简单方便的原则 5、给出以下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框图的功能是() A.求输出a,b,c 三数的最大数 B. 求输出a,b,c 三数的最小数 C.将a,b,c 按从小到大排列 D. 将a,b,c 按从大到小排列 第5题目 第6题

6、右边的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能判断任意输入的数x 的奇偶性:其中判断框内的条件是( A.m=0 7、右边程序运行后的输出结果为() A.17 8. 下列哪个不是算法的特征() (A )抽象性 (B )精确性 (C )有穷性 (D )惟一性 9. 下列给变量赋值的语句正确的是() (A )3:=a (B )a +1:=a (C )a :=b :=c :=3(D )a :=2b +1 10.阅读下列程序: 输入x ; if x <0,then y :=32+π ; else i f x >0,then y :=52+-π ; else y :=0; 输出y .如果输入x =-2,则输出结果y 为() (A )5+π(B )3+-π (C )5+-π (D )3+π 11、在如图所示的算法流程图中,输出S 的值为() (A )3 (B )7 (C )12 (D )17 12.程序框图中的判断框,有1个入口和( )个出口. (A )1(B )2 (C )3 (D )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初一地理上第一章第二节导学案模板

【达标巩固】(20min) 1.20XX年,你去巴西里约热内卢观看奥运会,到里约热内卢后你应选择( A. 世界地图 B.南美洲地图 C.巴西地图 D.里约热内卢城区图 2. 下列关于地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B.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C. 地图的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 记 D. 地图是由照片加工处理而来的 3. 下列地图属于社会经济地图的是() A.地形图 B.气候图 C.水文图 D.人口分布图 4?你位于某位同学的东南方,则该同学位于你的什么方向(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5.下图中,公路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的流向是。 【总结归纳】(3~5min) 梳理本堂知识,理清知识结构。 【我的疑问】 【课后反思】针对本堂内容,提 出质疑。 和谐互助,交流完成。小组完成后,选派组内代表进行展示。

2. 绘制一幅学校平面图,下列比例尺较适宜的是() A.1:1000 B.1:1000000 C.1:200000 D.1:300000 3. 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比例尺为1:6000000,则两地间的实地 距离为() A.18千米 B.180千米 C.1800千米 D.150千米 4?下列地图图幅大小相冋,图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贵州省地图 D.织金县地图 5?图幅相同的甲、乙两图,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两倍,则() A. 乙图表示范围广,内容简单 B. 乙图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C. 乙图表示范围广,内容详细 D. 乙图表示的地区面积是甲图的2倍 6. 下列关于地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B. 用不同的付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C. 用文字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 D. 用数字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量 7. 加入教室长10米,宽8米,如果要绘制教室平面图(绘图纸的大小为20厘米X 30厘米),你认为要选多大的比例尺较好? 【总结归纳】(min) 梳理本堂知识,理清知识结构。 【我的疑问】和谐互助,交流完成。小组完成后,选派组内代表进行展示。 针对本堂内容,提出质疑。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最新整理)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主备人:廖荣滔审核人:温秀花 第1 课时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3、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课前导学】 阅读课本P4-5 的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课堂互动导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 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 1 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思考与交流: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 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 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 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 称为元素ⅡA 称为元素ⅣA 称为元素 ⅤA 称为元素 ⅥA 称为元素ⅦA 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课堂练习3: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 族它是元素。P 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课堂效果反馈】 1.19 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提出原子学说B.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光的反射》导学案

《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重难点: 1、重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难点: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一预习导学: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 引入新课:光射向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二合作学习 (一)光的反射定律 1、认识一点、两角、三线 观看ppt,重点:法线 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 2、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和法线位置关系如何? 学生分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 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 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 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①.将F板与E板旋转到同一平面, 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 射入O点的光,观察在右侧F板 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甲) ②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如图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观看ppt)得出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实验(2)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如何? 教师演示实验(光具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第二章 第二节 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物理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 编制人:刘海波复核人:吕顺使用时间:2012 年 10 月日编号:7 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学习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 思维导航:从生活中体会声音的三个特征,体验它们的影响因素。 一、合作学习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阅读课本35页音色部分的内容)音色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跟踪练习: 1、钢琴和笛子不可能发出相同的_______。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 D. 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3、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 二、课堂小练 (一)填空题: 1.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______。 4.人们把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 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 A.较高; B.较低; C.一样; D.无法比较 2.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5.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 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 7.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第1章第2节(2014年)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第2课时)导学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课时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及规律再发现【学习目标】:1. 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 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自主学习】: 【回顾】: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要出现4种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其亲本必为双杂(如AaBb),其4种性状可分为双显、_______(一显一隐和一隐一显)、_______,其对应基因型分别为A_B_、A_bb、aa B_、aabb。在子代16份中,双显占9份,单显占3份,双隐占1份,其对应基因型(9A_B_=1AABB+2AaBB+2AABb+4AaBb)、(3A_bb=1AAbb+2Aabb)、(3aaB_=1______+2______)、(1aabb)。 记为:纯合子占___份,单杂占___份,双杂占___份。 一、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________,即让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杂交。 2.遗传图解及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____________,符 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_________在形成_______时,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________。即产生_______种配子,比例是_______________。 二、自由组合定律 1.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 的,在形成__________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决定__________性状的遗传因子 _______________。 2.①发生时间:形成时;②遗传因子间关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③实质: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3.特点:①________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是 ..... 同时进行的 ........。②________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 合互不干扰 .....,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③_______性:自由组合定律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现在世界上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择________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在对生物的性状分析时,首先针对________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________________性状进行研究。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遵循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______,并提出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概念。 2.①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________,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 ③等位基因:指控制________________的基因,如D和d。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上控制一对____________性状的基因。 3. ______定律是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 Bb×bb。 4. ______;②基因型和环境相同,表现型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研究整体采用什么方法?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采用了什么实验进行?测交实验属于假说演绎法研究的哪一步骤?什么是测交实验?测交选用的是什么亲本? 2.孟德尔认为,控制不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别都遵循分离定律,分别从两对性状试对测交实验进行分析,写出遗传分析图解。从数学角度分析,1:1:1:1与1:1的数学关系是怎样?请从每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的比例,计算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1:1:1:1,展示其计算过程。 3.画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过程图解(完成在学习报告上)。孟德尔进一步进行测交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是否符合演绎实验预期结果?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有哪些?比值是多少?测交后代中重组合类型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什么,在测交子代中的比例如何? 4.阐述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描述对象、发生时间、遗传因子的关系、实质和特点。自由组合定律也称为什么定律?适用范围是什么?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导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知识梳理】 一、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作热源的仪器——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用酒精灯的_ _加热。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_ ___。 (3)绝对禁止拿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4)灯内酒精存量应多于容积____ _____,少于容积的_____ ____。 (5)熄灭酒精灯时只能用__ ____盖灭,绝不能用嘴吹灭。 (6)酒精灯不用时,必须____ _____,以防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太大,不易点燃。 2.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2)需隔石棉网加热的仪器,其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如下表。

(3)不能加热的仪器,其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如下表。 3.用作分离物质的仪器。 4.其他仪器。 (1)干燥管、用途:用固体试剂除去气体杂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不可加热。 ②__ _进__ _出(填“粗”或“细”)。 (2)表面皿。 用途:①作烧杯、蒸发皿等容器的盖子。 ②pH 试纸等试纸的变色实验。 注意事项:___ __加热。(填“能”或“不能”) (3)滴瓶。 用途: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不可互换,不能将滴管平放或倒置,以免溶液流入胶头。 (4)胶头滴管。 用途:用于吸取和滴加液体。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使用时不要将液体吸入胶头内,不能平放或倒置;滴液时不可接触器壁;用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注意】(1)加热后的仪器不可直接放在桌面上,应该放置在石棉网上冷却至室温。 (2)广口瓶和集气瓶不同,广口瓶瓶口内侧磨口,用磨口玻璃塞可使其密闭,而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口,需毛玻璃片才可密闭。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根据药品的性状和用量选择取用方法。 (2)向仪器内加入药品的操作方法。 ①向容器内加固体药品 ②向容器内加液体药品 2.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使用仪器:_____、_____、_______等。促溶方法:_____、_____、_____等。 (2)液体溶解。 一般方法:将_______的液体沿着器壁慢慢注入_______的液体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 (3)气体的溶解。 ①对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如CO2、Cl2、H2S等,用如图(a)所示装置。 ②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___、____等,用如图(b)所示装置。 3.玻璃仪器的洗涤: (1)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_____,也不 _________。 4.试纸的使用: (1)试纸的类型和用途。 ①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___________。 ②pH试纸:定量(粗测)检验酸碱性的强弱。 ③品红试纸:检验___等有漂白性的物质。 ④KI-淀粉试纸:检验_____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⑤醋酸铅试纸:检验硫化氢或硫化物。 (2)试纸的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试纸

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导学案

第一章 第二节 物质的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 的量的单位。 2、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有关计算。 二、学习重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 关计算。 三、预备知识:原子、分子、离子等相关化学知识,集合等相关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给予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行看书熟悉相关内容。 二、授课内容: 1、物质的量 ①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国际基本单位制中的七个物理量之一。它表示:一 定微粒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其符号是:n ,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 mol 。 ②1摩尔基准的确定:12g C 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数值上约等于:231002.6?, 人们将该数值命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符号A N 表示,即:1231002.6-?=mol N A 。 给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量,用: 学校全体的学生都参加了校运会的开幕式,如何快速的计算在运动场上的学生人 数? 班集体 学生个体 学校人数 来说明物质的量就是用来描述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自读资料: 阿伏伽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231002.6?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大的贡 献,所以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化学上用A N 表 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其单位是:1-mol ,他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值近 似等于231002.6?,类似于π和3.1415926之间的精确值与近似值的关系。 2、摩尔的适用范围 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①:1mol 小米 ②:1mol 氢 ③:1mol 大豆 适用物质的量描述物质数量的时候应注意:只能适用于微观颗粒,不能用于宏观 物质。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诞生——1869年,化学家首制。 ↓ 绘制规则—— 将元素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 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2.元素周期表的演变 (1)演变: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为____________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2)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____________。 二、现行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1)含义:按照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 (1)编排 ①把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________的顺序从____到____排成横行叫做 周期。 ②把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________的顺序由____到____排成纵行,叫做族。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 a.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____个周期。 b.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____________相同。 c.分类:

周期??????? 短周期????? 第一周期: 种元素第二周期: 种元素第三周期: 种元素长周期????? 第四周期: 种元素第五周期: 种元素第六周期: 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目前只发现26种元素, 未排满 ②族 a .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____个纵行,但只有____个族。 b .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________________。 c .分类: 主族:在族序数后标A ,如周期表中第14个纵行表示为第______族。 副族:在族序数后标B ,如周期表中第6个纵行表示为第______族。 0族: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He 为____),其化合价定为____。 Ⅷ族:周期表中第__________纵行。 ③常见族的特别名称:第ⅠA 族:________元素;第ⅦA 族:________元素;0族: ____________元素。 知识点一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的七个周期永远不会改变 B .元素周期表有九个横行,分为七个周期 C .元素周期表有十八个纵行,分为十六个族 D .元素周期表有十八个纵行,分为十八个族 2.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将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族号取消,从左往右改为18 列,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仅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B .第14列元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 C .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 D .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3.下列各表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元素的原子序数。表中数字所对应的元素与它们在周期

光的反射导学案.doc

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光在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反射。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反射角、入射角等的含义,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2.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 题。 课前预习学案 【温故知新】 1.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传播。 2.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的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叫做。 3.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o 【自主预习】 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和都在同一个平面 内,、分居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o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谈一谈: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发光的物体? ②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学生实验:让手电筒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上,从墙上找到光斑,改变光射向平面镜的角度, 看看墙上光斑的位置是否改变。 猜想:以上现象遵循一个什么规律呢? 任务一.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学生自学课本65页的“实验探究”内容: 1、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清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学生按照课本65页的内容进行实验探究并填好表格,归纳出结论。 实验中你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任务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实验:手电筒光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到墙上有光斑,若射到课桌上能在墙上找到光斑 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学:课本65页“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反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讨论: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吗? 知识应用:(1)我们为什么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板为什么会“反光”导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反思整合 学生自我总结本节知识点 课后反思: ⑴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⑵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 (3).确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四、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 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2、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 ,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60° B. 30° C. 120° D. 150° (3)-束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然后将平面镜转动。角,入射光线保持不变,那么反射光线的方向将改变() A.9/2 B. 9 C. 2 9 D. 0 (4)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说法是() A.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光的反射定律不适用于垂直照射 D.光的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导学案

芦台二中学校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课题:§4.2 光的反射课型:新授课 主备:审核: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 【使用说明】利用2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第73—7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习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一些生活现象,知道物体的表面可以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②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释有关问题。 ③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知道生活中哪些是漫反射,哪些是镜面反射,能用它 们解释有关现象。 ④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会画反射光路图。 难点:能根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73—p76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 1. 如图所示,填写下列名称。 OB:;(3)i:;r:。

2.光射在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线仍然在原介质里传播,但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 象叫做。反射现象中,、和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反射角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0时,反射角为;改变 入射光线的方向使它靠近法线,则反射角(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入射角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光射到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光射到 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将会射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以上两种反射现象都(填:“遵循”或“不遵循)反射定律。 预习等级评价___________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三、探究新知: 板块一 :光的反射定律 1. 探究: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即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 (1)猜想与假设: A 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的大小_____(“等于”或“不等于”)入射角 B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_____(“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C 入射光线和镜面垂直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 D 随着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将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备:段传友同备:姚文斌审核:初中物理组学生班次与姓名: 一、课标告诉我们: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二、本我们要做到: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三、预习导学: 1、观察与思考: 在一次风较大的时候,观察旗杆上的国旗,当你听到国旗在风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 实验二: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 a.实验一中的钢尺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b.实验二中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 c.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四、通过预习我会做: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并且以形式传播。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基础知识预习】一、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规则 ①将相同 ..,每一横行称为..的元素,按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 ②把相同 ..的元素,按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称为。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表示;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用B表示;第Ⅷ族是三个纵行;零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 族的别称: ⅠA(除)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第周期) 周期:个(共个横行)长周期(第周期)周期表主族个:ⅠA-ⅦA 族:个(共个纵行)副族个:IB-ⅦB 第Ⅷ族个(3个纵行) 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活动】 活动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周期、族;第周期、族;第周期、族

活动2、说出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类数目,并说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活动3、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列(纵行)?有多少族?这些族如何分类和表示的?你有没有办法记住从左到右这些族的位置?第14列是什么族? 活动4、①周期表中,从第几周期出现副族元素? 。 ②第几纵行元素个数最多?第几纵行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③第ⅡA族元素后面可能是哪个族?第ⅢA族元素前面可能是哪个族?。 ④在不查看元素周期表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推算出原子序数为13、35、56、114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你是用什么办法推算的 【课堂检测】 1、试画出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并确定对应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Cl 结构示意图, Cl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S2–结构示意图, S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某一周期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同周期的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A.x+1 B.x+8 C.x+2 D.x+1或x+11或x+25 3、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A.16 B.26 C.36 D.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