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实践研究

国学经典教育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实践研究

国学经典教育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27T08:37:34.85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单江林章志红张丽王刚许爱珍[导读]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和思想根基。国学教育在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教育中仍相当薄弱。单江林章志红张丽王刚许爱珍(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江西抚州344000)摘要: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和思想根基。国学教育在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教育中仍相当薄弱。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体

系,以校园志愿服务践行国学经典教育理论,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同时,在校园网创立国学经典教育及志愿服务的平台,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并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其成效已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有关单位的肯定,满意度均达90%以上。关键词:国学;教育;医学;实践研究

现在的大学生中,民族文化的根底太浅太贫乏,而且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国学教育在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教育中仍相当薄弱。倡兴国学,资人励己以传民族大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医学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虽已是成年人,但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缺乏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性格品质不稳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即进入社会,大学阶段的德育属于终极教育。国学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长城、思想根基。医乃仁术,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德育对于医学生更为重要。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单纯而静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以国学教育凝就大学精神气质,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辅助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德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

1.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教育活动。将“关于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新生入校军训的同时,以国学教育作为文训,以集体诵读《学庸论语》(由《大学》《中庸》和《论语》合编而成)、举办国学教育宣传的系列讲座为主要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集体诵读《学庸论语》至少100 遍。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提高医学生的情商和医德。

2.开设国学经典和校园志愿服务课。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体系,作为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选取读经教材《学庸论语》,编制《校园志愿服务教程》,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的同时,将国学的精华和志愿的精神融入其中,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建立有关国学经典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125 个,其中包括部门组织结构图2 个、工作策划1 个、岗位说明书47 个、考核表47 个、规章制度9个、记录表格19 个。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国学和志愿精神,将国学经典教育和校园志愿服务与校园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倡导奉献精神,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志愿者。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监控,做到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真正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学生德育教育新模式。

4.深入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工作。学校共设置志愿服务岗位47 个,几乎涉及全校范围内的各项保洁、保卫、助理等工作,如校卫队岗、班导生岗、精神文明督察岗、志愿服务管理岗、质量监督管理岗、环保岗、图书馆岗、实验室岗、体育馆岗、学生助理岗、医疗扶贫岗、社团岗、班干部岗、学生会干部岗等等。学校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

育人功能。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效果

1.营造了国学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国学经典教育方式,如专题讲座、演讲、辩论会、诵读比赛、主题班会、艺术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升,让他们在掌握学术知识之余提高精神修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将国学教育的理论付诸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更多的学生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陶冶情操、学会沟通、培养职业化精神,为毕业后就业做好积极的准备。这些志愿服务岗位不但锤炼了学生,也促进了节约型校园的建立。

3.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就国学经典教育与校园志愿服务,对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及社会有关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家长及社会支持度和满意度也均达90%以上。

可见,在医学院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医德教育的有利手段,可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聂翔雁.国学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4(01):10-12.

[2]刘靓.浅谈大学国学教育的开展[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9):40-41.

[3]宋婕,吴春燕.以国学教育凝就大学精神气质[J].教育与职业,2010,(04):69-70.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2010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说课讲解

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的作用 授课人-----王峻岭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但国学最根本的是思想,是中国家国一体的和谐文化,是贯穿中国历史进程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为核心的八德思想。 二、国学的作用 1、国学形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主聚会上,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是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2、国学可以开发智力。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很多智力很一般的孩子,由于读国学经典,实现了由愚变智,由凡成圣的转变。曾国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读书,有一天,一个小偷躲在走廊,想等曾国藩睡下后偷点东西,可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是背不下来,这个小偷是很聪明的,他听来听去听会了,可曾国藩有毅力,一直背下去,这个小偷实在是憋不住了,出来说:“你这个样子读的什么书,连我都会背了。”小偷大模大样的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可曾国藩继续诵读,后来曾国藩正是靠毅力,用传统的诵读办法实现了由愚变智。 3、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

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 刘岳辉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 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 (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 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 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 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 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 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 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 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 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J 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 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 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我这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一一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 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 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一一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

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 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绸,白色的蚕茧,抽出白色的细丝,织出白色的丝绸。引申为一切白色或一切淡色,如白马素车、素衣素裤、素净等等,后来人把不施脂粉也叫素,如素面朝天等。质,顾名思义,就是本质,原本的质地,本来的状态。理解了什么是“素”,什么是“质”,人的“素质”一词就好理解了。素质本是个抽象的名词,它不象不着脂粉的“素面”那样有形有象,看得见,摸得着,它是无形无象的东西,可感受而不可触摸。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稍有境界的人都能感觉的到,却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 素质教育就是把所有的观念、知识、习惯等等一切后天的东西,全部放下来,返回到人先天的最初的本来面目,即返本归真的状态,就是人的本性、佛性,就是人得之于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素质的最本质的含义。这是素质的最高层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论述教师的职责,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的前面,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韩愈看到了“传道”比“授业解惑”更重要,是为学的根本,“传道”是其目的,“授业解惑”只是获得真知、获得人生智慧及其人生常识的一种途径而已。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体制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似乎一浪高过一浪,而成效越来越让人失望。一说搞素质教育,人们想到的就是办个舞蹈班、开个绘画班、书法班、武术班等等。素质教育现场会所展示的也都是这些,似乎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似乎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学生素质的提升仅表现在吹、拉、弹、唱等技能、技艺的掌握,却始终未见其道德层面的升华。看似娴熟的技艺,若只限于技术层面的练习,学到的只是皮毛,只是“技”,而非“本”,孔子云:“本立而道生”,乐曲背后的深厚内涵——道,则永远不可能被吸纳。 素质教育如果仅停留在单纯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而没有一个从人性的高度立足于“道”的层面上的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那注定要失败的。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么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这个总的纲领,应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准去善加衡量与抉择。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著名教育家王财贵说:“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于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吾人以为教育当从偏失于人性之处,回归于人性本身,此即是一根本性的、系统性的教育改革之转向处。以此即能正本清源而使教育归于其位也。教育当定位为‘开发人性的工程’,教育之本源与动力即在于‘人性’也,此何有疑哉?往圣先贤可以为吾人作证也,东方西方概莫能外也。顺此道者,教育兴、民族兴!逆此道者,

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即所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留下的智慧精髓,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国民对民族文化精髓认识的回归,让孩子“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大众普遍的呼声。我园通过几年国学教育的实施,感觉到国学教育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无论是对其知识的增长与智能的培养,还是对其品德的陶铸与人格的塑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传承经典、传承美德 纵观当代的中小学生,好像除了语文这一门课程外,对其他的民族精髓、中国的传统文化接触得比较少,反而像英语这样的外来语言一直被学习,中华国学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了民族精神淡薄、诚信危机四伏以及当前孩子学习发展中的人格缺失。由此可见,倡导幼儿学国学实在刻不容缓。对于幼儿来说,学英语是一种技能培训,而学国学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的培养,这才是根本性教育。当前,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们竞赛式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但是为人规范、基本道德礼仪的常识,在现代教育中却少有涉及,正好国学教育能通过传统文化填补现代教育的这一空白。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比较普遍。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让幼儿学习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能够教育幼儿孝亲尊长、友爱伙伴,使他们变得更加懂事明理。另外,幼儿园通过开展国学教育,还可以系统全面地培养幼儿很多的良好习惯。如,教幼儿诵读《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等。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更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具有提升幼儿气质、陶冶幼儿性情、提高幼儿涵养的意义。 二、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健全幼儿的人格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心性和人格培养的黄金阶段,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这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幼儿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而且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因此,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对健全他们的人格,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

国学经典教育有什么好处

国学经典教育有什么好处 读经的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4.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9.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

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方案(正文)

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学术典籍与学术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了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二、教育目的 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三、实施范围 本学期三、四作为试行年级,下学期小学阶段全面实施。 四、教育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国学教育内容

各年级学生重点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三、四年级:《大学、中庸》。 五、六年级:《道德经》。 六、课时设置及教学方法 1、三、四年级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为国学指导课。 2、语文早读课开设20分钟诵读国学经典。 3、大课间。上午,各班语文老师在班内放录音师生跟读,或教师领读。下午,校园广播配古琴曲,学生抄经典或描经典。禁止各科教师占用读经、抄经时间写作业。 4、教学方法(参考):“以量变,求质变。” (1)一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先规定任务,然后第一遍让学生高声自己读,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困难和容易读错的地方。第二遍教师带读,正音。第三遍、第四遍,指导学生断句停顿,同时要求学生点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分小组读,推火车读,相应的播放音频或视频。诵读要求学生达到读通顺、读正确,追求量和遍数,不求一步到位,但求磨杵成针。每次诵读,能有四分之三的孩子基本上很熟练地读出来,就可以放一放了。一节课要有一定的量,长短夹杂,不断调换孩子的胃口,把旧的内容换成新的,不要总是停留在昨天学过的书页间,要有新的内容不断补充,在读经的过程中,根据时间,扩充诗文。大课间诵读主要用来温故,重复指导课的内容,加深印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摆背诵擂台等等。 (2)国学课堂的精讲和体验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1 一、判断题 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B) 正确错误 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正确错误 3、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B) 正确错误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A) 正确错误 5、“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A) 正确错误 6、《论语》是“四书”之一。(A) 正确错误 7、《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B) 正确错误 8、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A) 正确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9、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10、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11、“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14、“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15、“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16、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深远意义、影响 我们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校内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深远意义及影响。 一、深远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

2021年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

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 欧阳光明(2021.03.07)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和读经的体会总结的几点读经典的好处: 一、塑造人格,修身养性。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从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经典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经典是在讲各种规律: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过读经,很容易就把孩子的道德层面提高。 二、凝神聚力,提高效率。 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较高的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就是这个道理,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三、轻松阅读,提升记忆。

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四、增加兴趣,增强能力 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五、锻炼思维,事半功倍。 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六、养成习惯,增进感情。

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们是正处于文化变迁之中,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多的是在流行网络语言,确实存在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学的精粹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义的层面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在国学经典里且思且行 ——读《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国学中更应该身先士卒,借中华传统魅力的精华,提升自己,滋养学生。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弟子规》三字一平仄,教导我们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这样的道理,于己于人都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孟子》一文,盖乎仁政,然而什么是“仁”?于他人,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仁”,于自己,谦逊不自大,便是孟子提倡的人和。公孙丑说:“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况我孟子呢?这正是孟子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孟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自高自大。而在这里,我要说:孟子尚不敢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读《论语》有感 归义中学范美霞 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

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诵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关键字:国学经典意义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的作用及影响。 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在学校举办的庆元旦经典诵读比赛中,孩子们都主动的参与这次比赛,在家精心的准备,在比赛那天,孩子们的表演都非常的精彩。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以前很胆小的孩子,积极参加的这次比赛,客服了自己的胆怯,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四年级的笠翁对韵中,有很多的生字。同学们通过课前查字典,把自己不会的字全部查不来了。在笠翁对韵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和典故,有的同学通过查资料,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很多小故事。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