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胆结石属中医“协痛”“黄疸”等范畴,病因由于感受外邪、七情内郁、恣食肥甘厚腻导致肝胆郁结或中焦湿热,肝胆疏泄失常,致胆气郁结久熬成石。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2、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3、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4、毒邪炽盛证

临床表现:除有湿热内蕴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治疗方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5、正虚邪陷证

临床表现: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沉数。

治疗方法: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

胆石症中医护理查房

胆石症护理查房 胆石症: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 临床症状 1、腹痛:呈绞痛,为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剧,常伴有右肩背部放 射痛。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3、高热寒战:体温高达39℃~40℃,呈弛张热。 4、黄疸:黄疸多呈间歇性和波动性变化。 辨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脓毒壅滞症。 护理诊断 1.疼痛与胆道结石有关 2.体温过高与胆道结石梗阻导致急性胆管炎有关 3.营养失调与疾病消耗,摄入不足及手术创伤等有关 4.潜在并发症:黄疸,出血,胆漏,感染等。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有无体温增高,寒战高热以及黄疸情况,如出现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进行处理。 2.缓解疼痛: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缓解因素,疼痛剧烈的情况下遵医嘱以与解痉镇痛药物 3.降低体温:根据病人体温变化情况,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遵医嘱运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恢复正常体温。 4.营养支持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普通饮食或半流质饮食,禁食者通过肠外营养方式给予补充。 常见并发症护理 黄疸 (1)观察黄疸的进退情况及大小便的颜色,若黄疸不减退反而加重,可能为胆汁引流不畅或肝功能受损。及时报告医师,遵医嘱肌注维生素k1每日保证充足补液,以利黄疸消退。 (2)修剪患者指甲,以防抓破皮肤,温水擦洗皮肤,以保持皮肤清洁(忌肥皂水)。 出血 (1)观察引流的血量,如每小时出血量大于100ml,持续2h以上者,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2)出现血压下降、脉细速、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等休克征象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发表时间:2010-04-16T15:24:57.1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李广征 [导读] 李广征 吉林市船营区二医院(吉林 132011)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9)12-0107-02 胆结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中“脘腹痛”、“胁痛”、“黄疸”等范畴。 在现代医学文献中,最早在14世纪才有胆结石的记载,19世纪后期才获得胆囊切除术,总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成功。祖国医学对胆的记载早在《难经》中就有:“胆在肝之短叶间”,说明了肝胆的比邻关系。祖国医学对胆石也是早有记载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描写牛黄(牛的胆石)云:“大如鸡子黄,相重迭”,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同样的记载,而且又谓之“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者亦然。”说明不但认识到人亦有胆石,而且可以引起黄疸。至于类似胆石症的临床表现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腹痛,黄疸的记载。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临床症状:“结胸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往来寒热,身黄如桔色”并且立法处方,提出了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菌陈蒿汤等主之,至今仍被应用于临床。 1社辩证分型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张景岳称:“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腑”,就是说他腑传化糟粕浊物皆浊,只胆腑浊清也。《内经·素问》称胆为“奇恒之腑”,由于胆似腑非腑,亦藏亦泻,满而不实,不如他腹泻而不藏。胆腑中清不浊,性喜通降。若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寒热失常,虫石堵塞等均可影响胆的通降,阻碍胆的升清降浊,引起肝胆郁滞。“胁者肝胆之区也”,邪在胆腑胆经,影响了胆的通降,郁结不行,“不通则痛”,因此发为胁痛。胆有郁热,必然影响到肝,肝木乘土,又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湿热内蕴不得宣泄,发为黄疸。《灵枢》云:“脾所生病黄疸皆中焦湿热病也”。胆石症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范畴,乃中焦脾胃之病。因此,胆石症的主要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 按肝腑辩证,胆石症的病位主要在肝胆,又多影响脾胃。按八纲辩证,属里实热证。有发烧,口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属于热证;正气未衰,腹痛拒按,燥结腹胀属于实证;病在脏腑属里证。按六经辩证为少阳、阳明合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呕逆纳少,胸胁苦满等属少阳证;胁下痞硬,腹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属阳明腑证。若热盛酿毒,毒邪内陷,可出现热深厥深的危症,表现为高热,黄疸,神昏谵语,肢冷自汗,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 为了便于辩证施治、立法处方,根据胆石症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型:气滞型、湿热型及实火型(有的称毒热型、脓毒型)。各型之间即有内在联系,又有其特点,也可以把各型看做胆石症发展的不同阶段。 气滞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疏滞失常,横逆犯胃,运化失司。主要临床表现为以“痛”为主,胁脘疼痛,口苦咽干,纳少腹胀,无黄疸,无明显寒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质红,脉平或弦紧。湿热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其临床特点以“黄”为主,胁脘剧痛,辗转不安,腹硬拒按,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小便黄浊,大便秘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实火型:其病机为热盛酿毒,热毒化火。其临床特点以“热毒”和“腑实”为主。腹痛拒按,寒战高热,全身深黄,大便燥结,小便赤浊,甚至神昏谵语,寻衣摸床,舌质绛,苔黄干或黑褐,脉弦数或沉细,严重者可出现毒邪内陷,亡阴亡阳,阴阳离绝等。 2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对胆石发作诸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从中医学的角度,略谈中药治疗胆石症的理法方药。 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是从整体出发,正邪兼顾,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使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达到平衡而辩证施治的。在治疗过程中,首先是以辩证(理)为前提,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针对八纲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其施治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胆石症的中药治疗中,虽然八法尽可应用,但根据胆石症的辩证特点,常以下、清、和法为主,在恢复期可以“补”法为主。下法:以“泄可去闭”的原则而立法。具有通便泻热,排除肠胃积滞,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下法又有寒下、温下及峻下,缓下之分。 发作性胆石症一般属里、实、热症,因此,可用寒下法以荡涤胃肠积滞实热。尤其实火型胆石症,阳明腑实热症已成,应重用寒下法,不仅使邪热从便而去,而且急下存阴。虽有表邪未解或邪在半表半里者不可下之说,然而里热已成,如不表里兼顾,何以祛热?应用寒下法攻逐里热,实为釜底抽薪。寒下法的常用方剂为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痞、满、燥、实及脉实证,小承气

胆石症中医治疗的几点体会

胆石症中医治疗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14-04-29T09:16:32.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作者:赵嘉恒[导读] 从以往外科手术到体位震波碎石,再到胆管镜取石等技术。 赵嘉恒(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中医院广西来宾 545900) 【摘要】目的胆石症为临床多发及难治性疾病。其致病因素诸多,病理演变复杂。西医治疗胆石症疗效往往不理想。传统医学在胆石症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现笔者浅谈关于胆石症中医治疗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胆石症中医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254-01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疾病。其病程进展慢,易反复发作。该病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1]。近年来胆石症治疗获得较大进展。从以往外科手术到体位震波碎石,再到胆管镜取石等技术。但胆石症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其疗效常不理想。笔者采用中医治疗胆石症患者。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 胆石症属于中医“胆胀、胸胁痛”等范畴。《脉因证治·腹胀》云:“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胆胀者,宜柴胡清肝饮。”[2-3]肝胆在生理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其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胆汁分泌有赖于肝阴的滋养;胆汁排泄同时也受到肝气的调节。饮食偏嗜、多嗜厚味及酒等皆能损伤脾胃。进而导致运化失常,气机壅滞。土壅木郁,湿浊内生。进而郁而化火,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职;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而致肝失疏泄; 瘀血阻络,血行不畅而瘀血内停。进而阻塞肝络,肝脉不畅,肝失疏泄。湿热蕴结,侵犯肝胆而使肝失疏泄。上述病因使胆腑通降失调,精汁运输不畅。进而胆汁久积而成石。 2 辨证论治 2.1肝气郁滞型①病因肝喜条达,胆为中清之腑.患者情志不舒可致肝气郁结。肝气机不畅,胆失疏泄。进而胆汁排泄障碍,瘀积成石。②证候多为发病不久或病程较短。患者右上腹胀痛或隐痛,口苦,心烦,小便黄,舌淡苔薄白或黄,脉弦或弦数。③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治,兼以清热散结。小予以柴胡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药物为柴胡15g、陈皮10g、枳壳15g、木香10g、香附8g、半夏20g、甘草6g。柴胡为君药,行两胁而入肝胆。其具疏肝、解郁及理气之功。香附具有行气、止痛之功。木香、陈皮及枳壳可加强理气之力。半夏可燥湿、化痰以以利于行气。 2.2肝胆湿热型①病因本证多为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期。患者多过食辛辣、饮食不节史。进而湿邪内盛、郁久化热阻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则为黄疸[3],或者患者外感湿热,阻滞气机。进而郁内化热,胆火炽盛,煎熬胆汁而成石。②证候患者常起病急骤,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周身沉重,口苦咽干,不欲饮水,面目黄染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③治法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散结排石。予以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5g、龙胆草10g、大黄10、枳实10g、黄芩15g、路路通30g、王不留行20g、茵陈20g、金钱草30g、甘草6g。方中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黄芩、茵陈、龙胆草则清热利湿。金钱草、路路通、王不留则利胆散结排石。湿热之间临床上常相互作用。同时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临床治疗中应抓住主要症候。 2.3气滞血瘀型①病因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进而引起升降失常,久必伤及血分,郁劳沉疴。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郁久化热,壅而不通。热与血结,瘀血不泄,久则瘀积成石。②证候患者常为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右上腹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甚。口苦咽干,面色黧黑,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③治法以活血祛瘀为主,利胆排石。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味。处方:桃仁15g、姜黄15g、桂枝10g、郁金10g、延胡索15g、金钱草30g、海金沙20g、大黄10g、甘草6g。桃仁承气汤活血化瘀、导滞。姜黄、郁金行气活。金钱草、海金沙利胆排石。 2.4寒湿阻滞型 ①病因本型多是胆石症的慢性反复发作期。素体脾阳虚,脾失健运。进而水湿内停,积湿成痰,升降失司,胆汁疏泄失常。或在治疗中过用清热苦寒之品。进而导致病证由阳转阴,脾阳受损,寒邪内生寒湿凝滞,久滞成石。②证候患者右上腹钝痛,缠绵不愈,喜按喜温,四肢乏力,面黄,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无力。③治法以温阳化湿,散寒通滞为主。以温中化湿汤加减。处方:附子15g、乌药10g、干姜15g、茯苓10g、柴胡15g、白术15g、路路通30g、甘草6g。方中附子、茯苓白术温阳建脾,化湿。干姜、乌药温中散寒、止痛。柴胡疏肝利胆,路路通行瘀通滞、排石。 3 体会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4-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多于饮食不节、情志抑郁、脾虚肝郁,胆失疏泄等有关。胆石症常由于肝胆疏泄失常,气机升降失司,郁结成石。胆为腑,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通”为胆石症的主要矛盾。临床治疗中应以疏、通为主。疏通可使气机畅行,升降有序。进而使胆汁循常道,结石即可排出。患者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临床治疗中要对寒湿热邪进行准确的把握。不可过用苦寒之药,以免病机从阳入阴,沉珂难治。注重调理脏腑功能,灵活运用清热利湿、活血行瘀、通腑散结之法.密切结合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正确辨证和灵活用药,以改善胆石症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Furuse J, Nagase M, Ishii H, et al. Contrast enhancement patterns of hepatic tumours during the vascular phase using coded harmonic imaging and Levovist to differenti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m other focal lesions. Br J Radiol,2003,76(906):385- 392 [2] 张义梅.中医辨证施治胆石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08):696-697. [3] 郑荣林.胆石症中医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05(04):358-359. [4]于仲甲,于东晓.胆石症中医治疗几点体会[J].新中医,2011 ,09(06):119-120. [5] 谢晶日,王丹丹,王海强.胆石症中医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02(07):143-144.

中医处方胆结石方

中医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饮食健康指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338515.html, 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饮食健康指导 作者:周良秋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炎与胆石症华患者合理的饮食方案,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 舒适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70例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进行常规饮食,观察组进行饮食指导,调查两组患者的各项营养物质缺乏情况。结果患者缺乏较为严重的营养素为蛋白质(54.3%)、膳食纤维(65.7%)、铁(60.0%)。观察组患者蛋白质、膳食纖维、钙、铁、锌与能量不足的人数显著下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结论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平衡膳食、注意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胆囊炎;胆石症;饮食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3-0112-02 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中十分常见的疾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饮食结构的改变,使胆囊炎与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常伴有腹部的剧烈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多见于中年患者[1]。该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一般采取手术的方式给 予治疗,为患者做好营养护理与饮食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饮食选择进行了总结,为其合理膳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进行了饮食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年龄为30-62岁,平均年龄为(48.6±4.2)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对照组年龄为28-63岁,平均年龄为(49.7±5.1)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饮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具体内容如下[2]:

2021年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欧阳光明(2021.03.07)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治疗胆石症中医验方三款。 1、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一个月为一疗程。 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泛酸、嗳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2、三金排石汤 取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郁金、柴胡、枳壳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金钱草、茵陈具有清肝利胆的功效;大黄具有清热、攻下、排石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乌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鸡内金具有消食积、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共奏清肝利胆、排石解毒、生津止渴之功,适合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3、利胆排石汤 取柴胡、黄芩、五灵脂、三棱、大黄、黄连、赤芍、白芍、元明粉(冲服)各10克,木香、枳实各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5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3~5天),一般用药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木香、郁金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三棱、赤芍、白芍、五灵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枳实具有消痞散结的功效;大黄、黄连、黄芩、元明粉具有泻热通腑的功效;金钱草、海金沙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胆排石之功,适合病程较长、有瘀血内停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胆结石的药物治疗法

胆结石的中药治疗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每天准备中等大小的苹果十个,或苹果汁一千二百公克。将苹果打成汁,一般而言,大约一磅苹果可以打成一杯左右的汁,十个苹果差不多四杯。如果嫌打汁麻烦,可以用纯果汁,如美国进口的罐装或瓶装苹果原汁。 2。每天分早,中,晚及睡前四次饮用,最好在饭前或两餐间,而不要当作饭后饮料,否则无效。喝苹果汁时,每天的饮食一如平常,不必有特别限制。 3。上述疗法连续喝五天,每天四杯,一杯约二百五十西西。 4。第六天停饮苹果汁,也不吃晚餐,到下午六至八时左右,各吃一至二茶匙泻盐(硫酸镁,西药房有售),溶于二百五十西西的冷开水或温开水中,趁空腹时喝下。 5。第六天晚上十时左右,取中等大小的新鲜柠檬一至二个,压汁半杯,加入半杯橄榄油(约一百二十五西西),混匀后空腹服下。服用后请务必右侧躺卧,并且在胆囊部位做局部的热敷,可用热毛巾或电毯热敷,特别是胆囊,胆管处。有练功者可感觉局部有膨胀之情形,即在排胆结石出胆管。

6。第七天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下一大杯冷开水,有便意后即上厕所,最好使用便盆以利检视。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排出翡翠色的大小胆结石颗粒,大的如姆指,小者如砂粒,多则十几二十颗,少则数颗不等。如果排出的结石多,颗粒大,则大便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也没有关系,通常休息一两天后就可以好转。 如果曾经得胆囊结石,但已割除或用此法排过结石者,隔一段时间均应再做一次,以预防结石积聚过多而受苦。 备注: (1)可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橄榄油现在台湾已容易买到,但药房中卖的多是保护皮肤,化妆或工业用品,不能食用,须要注意分别,切不可混用万一实在买不到,也可以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2)其次是泻盐(硫酸镁),效用大而价格便宜,目前很多西药房中均有售,请注意份量,不宜过多,以免产生副作用,也不可过少,否则无效,仍以一至二茶匙为宜。 (3)也许其他泻药也可代替泻盐,如用中药的三黄泻心汤,以科学中药型式为佳,惟用量要注意。 (4)值得注意的是,结石排出后胃口会变好,此时切忌立刻大吃大喝,尤其不宜再大吃荤食,才不致重蹈覆辙又伤了肠胃。 饮食疗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症状问题,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08T15:14:07.5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作者:单国君 [导读] 探讨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 黑龙江省庆安县中医院黑龙江庆安 1524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方法:我院自2014年1月~2014年10月共收治200例胆结石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鹅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利胆排石汤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4%,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治疗胆结石优势明显,并且不良反应小,在疾病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治方法,治疗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的发挥中药作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胆结石;中医药;治疗;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100 cases of gallstone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Shan Guojun (Qing'an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Qing'an 152400,Heilongjia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100 cases of gallston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4 were treated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visiting sequen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henodeoxycholic acid treatment observed group of patients to Lidan Paish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4%,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allstone has obvious advantages,and little adverse reaction,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treatment is more targeted,can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gallsto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clinical observation 胆结石是人体胆道内形成凝结物,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以往治疗该疾病多采用手术切除胆囊,但是会对患者的消化功能造成较大影响。胆结石属于中医的“黄疸”、“肝胀”、“胆胀”的范畴,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历史比较悠久,且有一定优势。为了进一步对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进行研究探讨,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00例胆结石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1月~2014年10月共收治200例胆结石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0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21~73岁,平均年龄为(50.4±6.4)岁;结石直径为7~15mm;结石部位:胆囊结结石51例,胆总管结石35例,肝内胆管结石14例。观察组10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为(51.1±7.2)岁;结石直径为8~15mm;结石部位:胆囊结结石48例,胆总管结石34例,肝内胆管结石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鹅去氧胆酸治疗,口服,剂量为15mg/(kg.d),一天3次,持续7天。 观察组患者以利胆排石汤治疗,方剂构成为:公英50g、茵陈50g、金钱草50g、姜黄25g、木香25g、元胡20g、枳壳20g、白芍10g、大黄10g、甘草6g、连翘15g。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7天。 1.3疗效评价 以参考文献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2]:治愈:体征、症状积分降低95%以上,经影像学检查正常;显效:体征、症状积分降低71%~95%,经影像学检查正常;有效:体征、症状积分降低30%~70%,经影像学检查符合显效标准;无效:体征、正黄积分减少30%以上,经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小组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得到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如表1所示。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治疗胆石症中医验方三款。 1、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一个月为一疗程。 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泛酸、嗳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2、三金排石汤 取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郁金、柴胡、枳壳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金钱草、茵陈具有清肝利胆的功效;大黄具有清热、攻下、排石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乌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鸡内金具有消食积、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共奏清肝利胆、排石解毒、生津止渴之功,适合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3、利胆排石汤 取柴胡、黄芩、五灵脂、三棱、大黄、黄连、赤芍、白芍、元明粉(冲服)各10克,木香、枳实各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5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3~5天),一般用药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木香、郁金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三棱、赤芍、白芍、五灵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枳实具有消痞散结的功效;大黄、黄连、黄芩、元明粉具有泻

热通腑的功效;金钱草、海金沙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胆排石之功,适合病程较长、有瘀血内停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体会

2010年2月第17卷第6期 中医中药 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道结石,即胆系结石。多由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道湿热、胆道阻塞而致排泄不畅,积结成石,阴滞气机。呈右上腹剧烈绞痛拒按,痛时牵引背部与剑突下等处有明显自痛和压痛。分为三型:气郁型、湿热型、瘀阻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中说:“……谓恒有胆石阻塞胆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硝石、矾石并用,则胆石可消。”胆结石的治疗多从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祛瘀排石着手[1]。1病因病机1.1肝郁气滞 肝喜条达,胆为中清之俯,若情志不遂,肝胆气郁,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汁排泄失常,瘀积成石。1.2湿热阻滞 饮食不节,脾虚湿盛或外感湿热,郁而化热;或感受湿热,阻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阻于肌肤,发为黄疸,胆火过盛,致胆汁凝结成石。正如《素问·六节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 1.3胆道阻塞 由于蛔虫残体留于胆道,或由于结石日久不下,与肉相连,导致气滞血瘀,胆道阻塞。 2辨证论治2.1药物 2.1.1气郁型(静止型)主证:右胁肋绞痛,常有口苦,咽干, 头昏,食欲不振,嗳气,舌苔薄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清热除湿,散结排石。方药:柴胡12g ,枳壳12g ,青皮15g ,郁金15g ,延胡索12g ,白芍12g ,木香12g ,茵陈40g ,黄芩18g ,金钱草50g ,昆布12g ,海藻12g ,槟榔12g ,鸡内金15g ,牛膝12g ,桃仁12g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本型以肝郁气滞为主,兼见肝胆湿热,故以疏肝理气为主,清热散结为辅,方中柴胡、枳壳、青皮、郁金、白芍、木香疏肝理气止痛,茵陈、黄芩、金钱草清热除湿,昆布、海藻、槟榔、鸡内金散结排石,牛膝、桃仁散郁久之瘀,桃仁还通大便以利结石排出。湿重见胸闷、苔厚等,上方去芍药加白术、白蔻、厚朴以除湿。 2.1.2湿热型(急性发作型)主证:胁痛多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拒按、痛时牵引肩背部及剑下、口苦、咽干、畏寒发热、身目发黄、尿黄、便秘、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法:清热除湿、疏肝理气、散结排石。方药:茵陈60g ,金钱草60g ,黄芩 19g ,银花30g ,连翘30g ,桅子15g ,川楝15g ,柴胡12g , 郁金12g ,木香12g ,昆布15g ,海藻15g ,鸡内金18g 。 本型急性发作以湿热为主,故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疏肝理气为辅。方中茵陈、金钱草、黄芩、桅子、银花、连翘清热除湿,川楝、柴胡、郁金、木香疏肝理气,昆布、海藻、鸡内金散结排石。若肝火盛加龙胆草、夏枯草。 2.1.3瘀阻型主证:有蛔虫史或结石久不去者,证见右胁疼 痛如针刺,拒按,有时牵引右肩背部及剑下,口苦、咽干、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治法:活血通络,行气除湿,散结排石。方药:三棱12g ,莪术12g ,赤芍15g ,桃仁12g ,益母草30g ,牛膝12g ,茵陈60g ,金钱草60g ,柴胡12g ,木香12g ,青皮 12g ,昆布15g ,海藻15g ,鸡内金15g 。 本型以瘀血为主,故治疗以活血行血为主,除湿散结为辅,方中三棱、莪术、赤芍、桃仁、益母草、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木香、青皮疏肝理气,茵陈、金钱草清热除湿,昆布、海藻、鸡内金散结排石。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2.2针灸 2.2.1体针治法: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为主,手足阳明 经为辅,针刺用泻法。处方:阳陵泉、胆俞、期门、日月、中脘、足三里。 方中阳陵泉、胆俞、日月、期门可疏肝利胆。中脘、足三里清热除湿,通导俯气。如恶心、呕吐甚者加内关,寒热往来加支沟、外关,上腹阵痛加梁门。 2.2.2耳针治法:用王不留行籽埋耳穴,每日自按5~10次,每次按压约5s ,2d 换1次埋药。处方:肝、胆、交感、神门、肾 上腺、皮质下、内分泌。 肝、胆疏肝利胆,交感、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调节肝胆气机,使胆汁正常分泌排泄,胆石排出。王不留行通经活络,通过经络作用于肝胆,胆石得以通下,导便后可加脾、胃、十二指肠[2-3]。3总结 在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物、穴位。于就诊的第 4天开始导便,在各方中加入大黄9g (后下)、芒硝9g (分3次冲服)。每7天总攻1次,各方中大黄、芒硝各改为30g ,服法同前,嘱患者将药3次煎好合在一起带到医院来,分3服次,半小时服1次,服完药后半小时口服50%硫酸镁40ml 。 医者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虚脱,应停止服药,针刺关元,灸神厥,按压人中等。根据临床观察体验,用中药、针刺、耳穴埋王不留行治疗胆结石疗效显著。特别是湿热(急性发作)型效果更佳,气郁(静止)型和瘀阻型次之。临床上可根据病员体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体会 雷光辉,罗显波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资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归纳胆结石各种中医治疗方法,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吸取各家之长,用中药配合针灸、王不留行埋耳穴以 治疗胆结石。 [关键词]胆结石;中医治疗;分型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2(c )-086-02 86

胆囊结石护理查房记录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护理查房 时间:2014年7月22日 地点:护士长办公室 主讲人:刘星宇 参加人员:全科护理人员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何国会床号:19床性别:女年龄:72岁 中医诊断:胁痛辨证分型:肝郁气滞证 西医诊断:1:急性胃肠炎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一):由责任护士简述病情 患者主因“腹痛、腹泻、纳差、乏力2+天”入院;入院前1+天,患者食用“李子”后出现腹痛、腹泻,每日10-15次,呈黄色水样便,质稀,日达1000ml,伴纳差,头晕、头痛、眼花,恶心、干呕,全身乏力,无寒战、发热、昏迷、抽搐、肛门坠胀、烧灼等伴随症状,在当地诊所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好转,于2014.7.19收入急诊科住院。何刚主任指示:患者胆囊结石系充满型,现患者腹痛腹泻较前明显好转,于2014.7.20转入我科治疗。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 压:14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神志清楚,面容痛苦,查体合作。腹壁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5-7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辅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 85.6%;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 11.4%; 单核细胞百分比(MON%) 2.5%; 血小板数目(PLT) 99*10^9/L。肝肾功、尿淀粉酶正常,GLU 7.5mmol/L。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左房长大,左室舒张功能降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心包微量积液。腹部彩超:胆囊充满型结石可能。胸片:双肺纹理增粗、增多,右下肺见纤维化影,主动脉增宽、迂曲,双侧胸腔未见积液,胸膜未见增厚。入院处理: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外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低脂饮食,于2014年7月22日行Lc术,术后腹部腹腔血浆引流管一根,术后处理:外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心电监护;禁食水;抗感染、止血、营养补液支持。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腹腔血浆引流管引流出少许淡红色液体,引流通畅,诉腹部胀痛不适,敷料清洁干燥,小便调,大便未行。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

中医治疗胆结石

中医治疗胆结石 *导读:中医治疗胆结石?胆结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而现在就会有人想用中药治疗胆结石。结石、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认为,胆结石、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胆结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而现在就会有人想用中药治疗胆结石。那么,用中药治疗胆结石可以吗? 1、胆结石、慢性胆囊炎: 表现为:间断右上腹或胃脘部隐痛,向右肩背放射,多因生气或油腻餐引发或加重,有时可突发右上腹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嵌顿所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脉弦。辨证为:肝胆郁滞,腑气不畅。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枳实、厚朴、木香、黄芩、白

芍、金钱草、大黄、当归、甘草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大便干燥可加大大黄用量或酌加元明粉。若考虑为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绞痛,可嘱病人右侧卧位,拍打其右后背部,使结石从嵌顿部位脱出解除疼痛。发病期间应忌食油腻,保持心态平和。 2、胆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表现为:起病急,右上腹或胃脘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不思,进食则腹痛加重,或呕吐,发热,或有寒战,有时出现黄疸,尿少色黄,大结。 辨证为:肝胆郁滞,湿热蕴结。治宜清利肝胆,理气通下。常用药:金钱草、虎杖、公英、黄芩、郁金、川楝子、茵陈、柴胡、白芍、大黄、元明粉等。腹痛剧烈者加元胡;恶心呕吐者加生姜、半夏;高热不退加生石膏。 病人应禁食,有条件应下胃管行胃肠减压,输液,并可于右上腹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膏,以促使炎症消退。同时要配合应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管: 疾病到了这一阶段最积极的措施应是手术治疗,但有些病人存在手术禁忌情况,或当地无手术条件,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中医将此类证候称为火毒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及胃脘区剧痛,甚至痛遍全腹,高热不退,黄疸,便秘。体检:血压有下降趋势,甚至,腹肌紧张拒按,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数

胆囊炎、胆石症

患者王秀云,女,64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天。”于2016-04-07 15:12:09由门诊拟“胆石症”收入我科。 患者1天前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胀痛,不剧,并伴有恶心,无呕吐,无肩胛部放射痛,伴畏寒,发热,睡眠不佳。病程中未曾有明显皮肤、巩膜黄染,食纳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及精神尚可,体重未见明显降低。既往体质健康,否认高血压病,否认糖尿病、否认冠心病、否认消化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认乙肝、否认伤寒、否认结核病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食物过敏史。。出生芜湖市(原籍芜湖市),出生安徽省芜湖市,无外地久居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否认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无嗜烟,无嗜酒。 T:36.8℃ P:80次/分 R:20次/分 BP:140/90mmHg 神志清晰,精神尚可,形体适中,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安静面容,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皮肤无出血点,无蜘蛛痣,皮肤粘膜色泽正常。头颅形状正常,无肿块,头发正常,眼睑无水肿,无下垂,颜面无浮肿,双侧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灵敏,双侧外耳道无分泌物,双侧乳突无压痛,双侧听力正常,口腔黏膜无溃疡,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抵抗感,双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正常,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双侧语颤对称,双侧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phy征(+),腹部无触及包块,肝脾胁下无触及,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侧肾区无叩痛,双侧输尿管点无压痛。四肢无浮肿,脊柱无压痛,脊柱无叩击痛,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杵状指、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亢进。外阴及肛门未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辅助检查: 肝胆胰脾彩超(外院):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本病是由于饮食不节,食滞中焦,酿生湿热,熏蒸肝胆所致。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胆失和降,故不通则痛。湿热蕴滞中焦,胃失和降,故恶心、想吐。湿热熏蒸,正邪相搏,故发热、畏寒。舌红,苔黄腻,脉弦。主肝胆湿热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 本病当于胃脘痛相鉴别,可在右上腹或胃脘部,但伴有明显肩胛部放射痛,B超可发现胆囊改变及胆囊结石。后者疼痛在胃脘,可伴有纳差、嘈杂、反酸、嗳气,无放射痛,B超无胆囊改变。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女,64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天。”入院。既往体质健康,否认高血压病,否认糖尿病、否认冠心病、否认消化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认乙肝、否认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