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岩相分析

构造岩相分析
构造岩相分析

盆地构造岩相分析

绪论

第一篇:盆地沉积体系分析

第一章地质相分析

第二章测井相分析

第三章地震相分析

第四章

第二篇:构造岩相分析

绪论

七十年代以来,沉积盆地的分析日益增多,发表论著较多,其中加拿大迈尔(A.D miall)教授1984出版的《沉积盆地分析原理》影响较大,可以说是集当代之大成的专著。1983年以来,国内也普遍重视盆地分析研究工作。强调对盆地进行整体解剖和综合研究。沉积盆地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古地理、沉积相研究相比,既全面又深入,逐渐引起重视。认为构造与沉积作用是改造和建造的对立统一,二者相互制约,两者的必然联系是构造岩相分析方法的主导思路。

一.为什么研究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一定地质历史阶段中受构造运动控制形成的统一的沉积区。简单的说,沉积盆地是指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其堆积场所,从构造上来说,是岩石圈表面相对沉降的区域,或者说是洼陷或坳陷,亦称负性区。在盆地内,可以充填巨厚的沉积物和火山喷发物质。盆地以外,都是剥蚀区—沉积物的物源区。沉积盆地是地壳运动的必然产物。沉积盆地有比较持久的沉积中心,历史上可经历几千万年—几亿年。因此,演化历史不同导致沉积物的厚度相差悬殊,形态各异,面积大小不等。如塔里木盆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中新代地层厚约15000米,松辽盆地,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中生代地层厚度7000余米。沉积盆地一般都发育各种生、储、盖组合和多种圈闭类型,具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油气资源丰富—大量生物遗体转化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等。油气经一次、二次运移,进入圈闭条件较有利的场所,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因此,沉积盆地的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目前,世界上已对600多个沉积盆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160多个盆地产出石油,大约发现3万个油气田。此外,大约有1/3的盆地因为自然条件差,勘探成本过高,尚未作系统的勘探,但资源量却十分丰富。有人生动形象比喻盆地为“油气的集装箱”,法国地质学家培罗东(A.Pearodon)指出“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石油地球动力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盆地都有油气储存,因此,研究盆地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朱夏在总结50年代油气勘探时指出:“寻找油气的工作要从盆地的整体着眼,率先考虑其全貌,然后再从沉积、构造等条件来选择有利地区”。毫无疑问,把油气盆地分析放在首位,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对沉积盆地进行整体解剖和综合研究,阐明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了解每一地层单元形成时期的沉积条件和各地层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阐明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盆地形成期间的构造格架和现今盆地构造轮廓的施加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

1.地层分析、

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对地方性剖面进行描述、分层、建立层序;其次是这些地方性剖面对比,确定其相互的时间关系及其在标准剖面的位置。帮助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态、了解海陆变迁、气候变动、恢复古地理,研究盆地地质发展史。

2.沉积体系分析

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方法。沉积体系—与沉积作用过程有关的沉积相的集合体,其基

本单位是沉积相,其中各岩相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过程方面具有成因联系。如三角洲沉积体系等。注重把相和环境联系起来,通过详细研究沉积体系,解释盆地的充填体的成因,研究大型沉积体的相互关系,建立相模式,恢复古地理,推断大地构造背景对油气赖以赋存的砂体储层的组成、几何关系、生成过程及分布规律,进行预测。

3.构造体系分析

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倡导的地质力学方法的理论核心,这一方法是建立在地球上的一切构造形迹,是地应力的产物的基础上的。

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①研究盆地的构造背景、形成机理、演化过程、盆地的成因类型。②研究沉积盆地范围内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序次和等级,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类型、展布规律及发展历史。③研究改造对建造和矿产的控制作用,阐明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④探讨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4.构造岩相分析

强调盆地内二、三级别构造单元,如凹陷和凸起级别以下的分析研究。构造岩相带—是指沉积盆地中一定地质时期的构造型式与岩相类型的空间组合,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构造岩相分析,实质上就是构造岩相分析法在研究沉积盆地内次级构造单元的具体应用。三.研究方法

含油气盆地构造岩相分析法是一项用于油气勘探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技术。涉及地质学科中的各种各样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以地层古生物学的、矿物岩石学的地质方法为基础,开展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补益的综合研究。

①野外工作方法:通过观察和测量野外剖面(包括钻井岩心剖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沉积构造、岩层厚度、接触关系等。

②室内研究:岩石薄片分析、粒度(机械)分析、重矿物分析、古生物和古生态分析、储层物性测定等、阴极发光、古生物和古生态分析、扫描电镜,X—光衍射、电子探针、同位素分析、古地层学研究、构造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等‘强调室外研究和室内研究的密切结合。

③综合应用钻井地质(岩心、岩屑、录井等)各种测井和地震勘探资料研究含油气盆地覆盖地区。

因此,构造岩相分析的研究工作,需要具备既懂地质又懂地球物理技术的高水平解释人员,较好的运用地震信息、人工合成记录以及钻井剖面的各种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把钻井地质信息、测井信息和地震信息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

四.发展史简述

沉积盆地分析,起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截止于19世纪四十年代以前,沉积学只限于单纯岩类学鉴定,真正用于盆地分析研究,是四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① 1940年,美国的哈尔博蒂(M.T.Hallouty)等,详细研究了墨西哥湾沿岸的第三纪沉积,如物源、海水进退、古海岸、地层尖灭与地层圈闭的形成以及沉积等厚线图的使用,含油气远景评价等。可视为盆地研究初期阶段的代表作。

②德国布井克曼(R.Rriulemann)和(E.closs)第一次系统地用古水流方向和岩相分析研究了沉积盆地。

③四十年代以后,美国的穆尔.克鲁宾、斯洛司及达普罗斯及裴蒂庄和克里宁曾不同程度地研究过沉积岩石学。

④ 60年代以来,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质学的兴起,研究地震相和测井相,进而研究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揭示盆地的形成机理,如1977年,迈尔(P.R,Vail)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研究地质历史期中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等。

⑤60年代末期,板块构造学说出现,用板块构造的观点,对沉积盆地的成因和发育

历史作过很多研究。

⑥目前,已可以运用数学地质方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沉积盆地进行数学模拟,探讨沉积盆地的发展演化。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参数输入求解计算

⑦我国在近十、二十年来才开展构造岩相分析,1985年薛淑浩等在东濮凹陷开展了构造岩相分析,1986年,刘文均提出了构造岩相带的研究提纲。1984—1985年,以信荃麟为首的油藏地质研究所在胜利油田惠民凹陷西部第三系应用构造岩相分析法进行了整体解剖,开展了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提出了构造岩相带的概念、类型、发展演化,提出了构造岩相带是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构造岩相分析法适用于含油气盆地。

五.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和自学,掌握盆地构造岩相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笔记为主,查看有关书籍,期末来用。

学习内容:

绪论

第一篇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地质相分析

测井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第二篇构造岩相分析

第一篇.盆地沉积体系分析

具有油气生成和聚集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重点介绍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即地质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和地震相分析。

第一章地质相分析

一种最直接、最可靠的相分析方法,是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的基础。

一.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概念

沉积相——特定的沉积岩体,可根据它的几何形态、岩性、沉积构造、古水流型式和化石特征加以确定,并与其它的沉积相区分;沉积环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上均有别于相邻地质的一个地貌单元。如河流、湖泊等;特定的沉积相是特定的沉积环境的产物,环境和相决不能混为一谈。相分析中用到相模式(沉积模式)——实质上是描述再现的沉积作用面貌。相分析的基础是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或因相近且紧密相邻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地质相分析的核心是岩芯相分析。

二.相标志(成因标志)

指一切能反映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标志,包括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学的三大类。主要介绍:

1.岩性标志

主要包括岩石类型、碎屑成分、结构、自生矿物、颜色等。

①类型:碎屑岩与其它岩类(碳酸盐岩、硅质岩等)相区别;

②碎屑成分包括矿物碎屑的岩屑,常见石英和长石,决定搬运距离。岩屑含量指示母岩类型,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和成熟度等因素。含量高,代表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常代表近源堆积。

③粒度用mm或Φ表示,Φ=-log2d

常用概率曲线等——。反映不同的搬运状态

C—M图:横:累计百分含量为50的中值粒径(M),

纵:累计百分含量为1的最粗粒径(C)

④颗粒定向,砾石排列方向—指示水流方向

⑤颜色:红、棕、黄反映氧化或强氧化环境含高价铁氧化物或轻氧化物,绿色是含低价铁,反映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灰、黑色,存在有机质,反映强还原或还原环境。

2.沉积构造标志

波痕(不同环境,波底形状不同)、层理(反映沉积时水动力强弱)、层面构造(泥裂、雨痕、晶痕等)等。

3.古生物标志

①遗体化石:三叶虫、有孔虫、介形虫等

②遗迹化石(痕迹化石):包括生物生存期间的居住、运动、捕食、代谢、生殖等行为所留下的痕迹。

4.岩性组合及垂向层序

综合分析剖面中的岩性、结构、构造、冲刷面等组合形式和变化趋势。

5.砂体形态。

指砂质岩相单元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与沉积环境有关。

6.地球化学标志

微量元素的含量(B、Sr、Cl、Mn、Fe,etc 以硼应用最广,湖泊中含硼量最低)、稳定同位素(O18、C13淡水中含量少)

三.相分析

依据沉积物特征,即观察和分析得到的各种相标志,研究沉积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历史。

1.相分析程序:单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

常见图件:①综合柱状图(用岩心、岩屑资料)

②岩相横向剖面图→岩相在二维空间纵横变化

③地层等厚图→古地理背景、物源方向

④砂岩等厚图→砂体分布,沉积类型及分布先后线物源方向

⑤砂泥比图→砂岩富集区、岸线及物源方向

⑥岩石类型图→岩相分布

2.沉积条件分析

①物源分析

确定物源方向,母岩区位置、搬运距离等基本方法是查明沙砾岩的粒度、成分、厚度及其百分含量变化,确定物源方向和母岩类型;砾石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区。岩屑主要分布在重矿物,离母岩区愈远,相对富集。

②水动力分析

古水流方向确定:斜层理、底面印模、砾石等此外,地层倾角频率方位图

③古地形及古水深分析

碎屑沉积物分布反映古水深,一般,浅水到深水,砂砾减少、粘土增加。还有其它标志。古地形变化大,湖盆结构复杂;古地形变化小,湖盆结构简单。

④古气候分析

用特殊岩性和古生物标志判断古气候,如,冰硅岩→寒冷;蒸发岩→干旱;煤系→温暖

⑤水介质分析

水介质条件包括Eh值、PH值和古盐度

第三章测井相分析

地质相分析主要利用地面露头、钻井取心、岩屑录井以及岩相分析资料进行相分析。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如覆盖露头少、钻井取心少且取心费用高,岩屑录井的深度总存在一定的深度误差等。因此,人们开始普遍重视测井信息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多种测井方法进行地层评价和沉积相研究的测井相分析。测井曲线垂向分辨率高。测井响应,包含大量岩性、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对储层性能、流体性质及含量做定量评价。结合地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的位置,几何形态和延伸方向,解释储层的成因和沉积环境。

第一节测井组合

进行测井相分析,首先是选择有效的测井组合,常用的测井曲线有自然电位、自然伽玛、电阻率、声波、密度、中子及地层倾角测井等测井资料,不同程度反映了储层的特征、流体特征。P24页表4—1测井响应反映储层性能的能力。

一.自然电位测井(SP)

测量地层电化学作用产生的电位。地层的自然电位包括扩散—吸附电位、过滤和氧化还原电位。扩散—吸附电位取决于地层和泥浆滤液之间离子浓度差,岩层中泥质含量及粒度和分选性。地层渗透性好,过滤电位就大,自然电位主要受粒度、分选和泥质含量控制,反映地层的渗透性,其曲线变化能反映地层沉积环境。

图4—1

二.自然伽玛测井

测量井中岩层自然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过程中放射出的伽玛射线强度,识别岩性的一种方法。不同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和种类不同。火成岩放射性最强,变质岩次之,沉积岩最弱。沉积岩中,放射性主要取决于岩石中的泥质含量,随Vsh上升,放射性增大,因此,可用GR来判断泥质含量和解释环境。

测井处理成果图。春18井组合成果图。

自然伽玛能谱测井分别测定三种常见放射性元素:Th232、U238、K40的放射性强度(图4—2)利用钍含量与铀含量的比值判断沉积环境:如Th/U比值,>7为陆相氧化环境;<7为海相沉积,灰色和绿色泥岩; <2为海相黑色页岩,磷酸盐岩。

三.电阻率测井

测量井内岩层电阻率变化,实际测量的是地层视电阻率Rt受围岩、泥浆侵入冲洗带、井径、地层厚度等影响。图4—3 相分析中用0.5米(0.456米)、4米底部梯变视电阻率曲线,常与自然电位形成对称曲线。

四.孔隙度测井

有声波时差、密度和中子测井。

声波测井以具有声波发射探头和接受探头,主要测定岩层的速度记录的两个接受探头之间的声波时差。

声波测井资料可用于测定岩性、孔隙度、联结井和地震剖面。研究层速度在砂泥岩剖面中一般地,砂岩声速快,△t低值;泥岩声速低,△t高值。

密度测井测量由伽玛源放射出的并经过岩层散射和吸收而回到探测器的伽玛射线强度,用于划分岩性、测定地层孔隙度。因为密度测井记录的伽玛射线强度是地层体积密度的函数,根据密度大小也——

中子测井,是一种划分岩石成分与测量地层孔隙度的有效方法。当地层孔隙中的液体是地层中氢的主要来源时,中子测井值就和孔隙中液体体积相对应。如果骨架不含氢,则中子测井的读数就等于孔隙度。

五.地层倾角测井

直接测定一些参数,并经过计算获得地层的倾角和倾斜方位,确定地层层面在空间的位

置。根据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原理,要想测定一个层面,至少要测出层面上的三个点,同时要有一个相对于垂直正北的平面以确定倾斜方位。地层倾角测井就以次为出发点构成的。

图4—4

几种成果图件:

① 矢量图 图4—7、4—8

又称“矢箭图”、“蝌蚪图”最基本、最常用的图件。

黑圆点表示地层倾角符号,它所处位置的纵坐标表示地层深度,横坐标表示倾角大小,黑点上的另一直线指示地层倾斜方位。参看:中原,马33井处理成果图

多用于构造解释、沉积相研究,常见有几种颜色模式:

绿色模式(green pattern )——一组和倾角和倾向基本不变的倾角矢量,反映地

质构造的倾角和倾斜方位。用于确定地质构造倾角。

红色模式(red pattern )——是一组倾斜方位基本不变,倾角大小随深度增加而

增加的倾角矢量。用于沉积环境、断层、不整合等解释。

兰色模式(blue pattern )——是一组倾斜方位基本不变,而倾角大小随深度增

加而减少的倾角矢量。常表示交错层理、延伸范围,与褶皱、断层等有关。

② 杆状图与圆柱图

③ 方位频率图

是一个给定井段内优选倾斜方位的极坐标统计图,P4—9,该图把图面分成36个扇形

区,每个有10o 方位变化,然后统计给定井段落入扇形区的倾角点数定圆心频率为0,每个

相继的圆周频率递增。确定古水流方向,砂体展布方向。

表4—2.参看中原马33井倾角处理成果图。

第三节 测井相分析

一.测井相概念

测井相或电相,是1970年提出的,指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

井响应(参数)。

测井相由一组特定的测井响应表示。测井相与沉积相相当,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

测井响应,主要是由于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不同所造成的。但两者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可能有一、二或三种电相对应一个沉积相,也可能一种电相对应几种沉积相。因此,必须用已知沉积相对电相进行标定。测井相分析包括人工的和自动的两种。

二.人工识别测井相

主要依据测井曲线的形态定性地反映岩性、粒度和泥质含量变化以及垂向序列,常用的

有SP 、GR 、地层倾角测井曲线。

(一)利用自然电位曲线进行相分析

1. 曲线形态图4—10

2. ① 幅度:与岩性有关,是受地层厚度、饱和流体性质等影响,粒度粗,物性好幅度较

高,幅度越大,反映较强水动力条件。

② 形态,一般指单层形态

单层较厚时??

???条件稳定程中物源供给和水动力箱形曲线:反映沉积过序结构或水退层序漏斗形曲线:反映反粒结构或水进层序钟形曲线:反映正粒序

地层厚度较小时,常为齿形,也有四种形态:

a. 具正粒序的正向齿形,反映水下冲刷充填沉积

b. 反粒序反向齿形,反映水道末梢前积式席状砂沉积

c. 对称齿形,代表急流作用下的席状沉积

d. 指形,代表均匀粗粒沉积,如滩砂

常见复合形态,有漏斗形—箱形和箱性—钟形曲线。顶底接触关系:有渐变、突变;反映砂体沉积初期、末期水动力能量及物源供应的变化速度。底部突变式,反映上、下层间有冲刷面,如河道底部;渐变式分加速、匀速和减速三种。水下河道底部常为加速渐变,底部匀速渐变代表季节性河道沉积或

△底部减速渐变常由于物源不足。△顶部突变代表物源突然中断,

△顶部加速渐变代表沉积后期水流急剧减弱或物源供给迅速减少。

△顶部匀速渐变代表匀速能量减退过。△顶部减速代表能量和物源供应的缓慢减退。

光滑程度:分曲线光滑、微齿、齿化三级。

光滑—代表强水流淘洗、均质沉积;微齿—代表物源充足但改造不彻底;齿化—代表间歇性大叠加。

齿中线—指曲线上次级齿的中线,可分为平行与相交两大类。

多层组合形态:指多层曲线的包络形态,可分为加积式、后积式和前积式三种。根据其形态可进行相分析。

2.主要沉积相的曲线特征

(1)冲积扇:图4—11

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山间河流出口处,平面形态呈扇形。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部分。

扇根又分为河道部位和非河道部位。河道部位沉积发育在早期的泥石沉积之上,冲刷搬运能力强,沉积有砾石、粗砂岩等。曲线为中幅、正向或对称齿形,齿中线下倾或水平。

扇中:辨状水道发育,水浅流急,河道堆积快,以砾、砂为主,曲线形态,齿化箱形或钟形。

扇端:席状泛滥砂质沉积夹透镜状砾石层。曲线为平直段夹中到低幅的反向齿形。(2)辫状河

河道浅而宽,流水时流量变化大、侵蚀强、坡度大、物源供给充足,河道迁移快,碎屑物质充填,形成河心砂坝(心滩)。曲线形态以箱形或齿化箱形为特征。

(3)曲流河

a. 点砂坝:发育河道凸岸,底为冲刷面,河道滞留砾石堆积,其上为河道砂。曲线形态,钟形、齿化到微齿。

b. 废弃河道:洪水期曲流河的截弯取直作用,使原有河道废弃。曲线形态具箱形特征。

c. 近河道亚环境:天然堤、决口扇、边滩及漫滩沼泽。曲线形态:天然堤为低幅对称齿形;决口扇为下粗上细正向对称齿形。

(4)三角洲

位于海(湖)、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展于河口沉积环境,物源丰富,且受到河流、滨海或滨湖波浪双重的水动力作用在河口附近形成规模宏大的中—粗粒碎屑物堆积。分三个亚相环境。

a. 三角洲平原: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炭、褐煤交互层。曲线为箱形或钟形,上部细齿增多,底有突、渐变两种。

b. 三角洲前缘:

河砂坝曲线为中—高幅漏斗形—箱形组合;

水下分支河道,曲线为箱形或钟形;

远砂坝,仅在洪水期才有粗粒沉积物沉积,曲线特征为多个漏斗形曲线叠加,幅度自下而上逐次加大。

c. 前三角洲:泥质沉积为主,曲线为平直状。

(5)滩坝:

展滨岸环境,

滩是指低潮线到最大风暴线之间,向海(湖)倾斜上坡的砂、砾堆积。坝则是指离岸有一定的距离,由砂堆成的长形水下隆起。

a. 堡坝外恻坝体上方:曲线为底部突变—渐变钟形;

b. 坝中心:对称齿形、漏斗形,有顶、底突变

c. 坝前方:幅度减少;

d. 内恻一半封闭湖相:平直夹细齿形;

e. 滩坝:中—高幅齿形或指形。

(6)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

位于盆地陡岸,由山洪携带碎屑经山口直接流入盆地形成一个水下扇形成。分扇根、扇中、扇端三部分。图4—17

a. 扇根:发育薄层,密集,具有递变层理的沙砾岩,曲线为低幅度的正向齿组合,齿中线下倾;

b. 扇中:辫状河道发育,具递变层理的砾状砂岩及快状砂岩。曲线形态,中—高幅度齿化的箱形或钟形。

扇中前缘,砂体前积,具交错层理,为中幅齿状漏斗形状曲线。

c. 扇端:薄层粉砂岩前积块状砂质泥岩之上。曲线为低幅分散齿形,齿中线上倾或水平。

(7)深水浊积扇(又称湖底扇,海底扇)

a. 扇根:中—高幅微齿化箱形或钟形组合。由多层叠置的均质块状砂组成与下伏泥岩呈突变接触。

b. 扇中:块状含砾砂岩,中幅齿化箱形、钟形组合,齿中线水平平行。

c. 扇根:由较薄层粉、细砂与深水泥岩层组成,中—低幅漏斗形和对称齿形。

注意:测井曲线有多样性,应综合其它标志综合分析,消除多解性。

(二)利用梯形图或星形图进行相分析

思路:利用同一深度的一组测井参数做出梯形图或星形图来确定测井相。

方法:

①选择好一组测井曲线,SP、Rt、GR、△t、ρ、ΦN等,在目的层段预分层。

②在放射状或平行状坐标上任一层的各种测井参数数据

③将这些数据连起来,就构成星形图或梯形图。

解释:

①对所有预分层后岩层做星形图,然后比较它们的形状;

②将相同或相近图形,归为同一测井相;

③将测井曲线与相应沉积相对比,并用岩心资料标志建立该地区电相模式。

上述过程用人工进行较费时,目前可用计算机程序对多测井曲线进行——

(三)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

高分辨率地层倾角资料可提供如下沉积学信息:①沉积构造②古水流方向③沉积环境能量④砂体加厚或变薄方向。

1.地层倾角测井在沉积学中应用

①划分沉积构造和沉理类型

沉积构造包括沉积期的和同生期的构造。包括许多种类。采用各种倾角模式来识别层理等。红色模式、兰色模式、绿色模式、杂乱模式。图4—22识别层理的能力与仪器性能、对比间隔及层理的层系厚度有关。沉积相研究的地层倾角资料采用“?”对比,处理窗长、步长等。

(2)判断古水流方向

用地层倾角测井可测出层理的方位,而据水流层理的方位就可以解释古水流方向,处理时必须消除构造倾角的影响,校正方法称为“矢量旋转法”可用人工计算,也可在计算机上进行。频率方位图上频率集中的方向指示古水流方向。

(3)指示沉积环境的能量和水深

地层倾角在20o—40o时,表示高能环境,海水深0—20米

在3 o—20o时,表示中等能量沉积,水深20—100米

倾角在3o以下时,表示低能深水沉积,水深在100米以上。

一般规律:水流急,能量高,水的涡流就越大,高角度层理较多。水流平稳,沉积能量低,地层倾角较低。

(4)推断砂体延伸方向

图4—25砂体延伸方向为古水流方向。

2.主要沉积环境的倾角模式

(1)辫状河

心滩层序,下部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上部为小型板状和波状层理。图4—27

(2)曲流河

点砂坝形式为主。

向上变细的正韵律,底部是冲刷面,下部为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向上为小型交错层理,波状水平层理。图4—28 图4—29

(3)风成沙丘

层理多为大型交错层理,有四种主要底形。

由于砂丘粒度变化大,常呈箱形、曲线(SP、GR)。倾角特征

图4—31

(4)三角洲分流河道

矢量图显示底部倾角大,倾向变散,说明发育大型槽状层理。向上倾向趋于一致,倾角变小,指示较小型斜层理。

(5)分流河口砂坝

地层倾角资料表明,伸长形砂体的特征是水流层理的倾角大于100,层理倾向与沉积物搬运方向(古水流)相同,并与砂体走向(长轴)一致。伸长形砂体表明快速沉积、快速下沉和缺乏改造。

图4—36 图4—38

(6)砂滩和砂坝

(7)陆架砂体

多由下部反韵律和上部正韵律组成,分选从很好到很差。

(8)浊积砂体

(9)生物礁

矢量图显示上覆页岩盖层为倾角小,倾角及倾向稳定的近水平层,前礁沉积倾角自上而下加大,最下部礁体为杂乱模式,倾角及倾向变化很大。图4—47

三.自动识别测井相

自动确定电相

如斯伦贝谢公司,测井分析程序Faciolog

Faciolog 分析程序考虑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和流体成分诸方面。

1.深度对齐和环境校正

因同一深度的测井数据是地层中同一采样点的数据,所以要使一口井的所有测井曲线深度对齐。

为获得同一地质条件下各口井基本相同的对比条件,需要标准的校正程序对温度、压力及井眼条件等环境影响进行校正。

2.自动分层

测井曲线变化包括地层变化和非地层变化两部分。若分层程序随深度采样读数为Xi ,据函数关系预计出非地层化引起的绝对误差为E(xi),则在Xi 附近顺序判断是否为同一层:

)(1xi E Xi X i ≤--+,则Xi -+1与Xi 为同小层 若)(2mi E mi X i ≤--+,mj=3

11-+++i i X Xi X 则Xi+2为同一小层。 3.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处理

解决两个问题:① 对电阻率曲线进行编码保持岩石结构信息;② 如何在与其它测井曲线同样的深度采样频率(6英寸)下编码这些曲线。

4.主成分分析(PC 分析)

将n 维测井空间转变为一组新的、有用的坐标系方法。通过一系列线性变化把一个系统中众多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主要且不相关变量(主成分)。

5.聚类分析

将测井井段分成若干个测井相。开始每个小层自成一类,最后聚类成4—20个电相。

排除薄层和过渡带,排除无用的PC (主成分)值,最后只保留2—4个PC 参数。

聚类分析后将地层逐渐归入测井相表,最终得到有限个测井相。

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地震地层学是用地震

反射剖面资料研究地层的沉积环境,岩相分布和地质发展史,划分生储盖组合及含油气圈闭的学科。属于一门边缘学科,属地层学的一个分支。

地震相分析是建立沉积盆地地层格架和恢复沉积体系展布的简捷而有效的方法。尤适

用于盆地勘探初期和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

地震地层学分为区域地震地层学和局部地震地层学(储层地震地层学)两大部分。

区域地震地层学:主要依据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的产状几组合关系、振幅、连续性及

频率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划分不同的地震相,解释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储层地震地层学,在区域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使用特殊处理手段,利用振幅、速度、

频率等参数定性或定量判断岩层单元或岩体的岩性、形态与分布范围,预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流体性质等。

一.地层反射

(一).地震波

是一种弹性波,包括 体波,在地层内转播

纵波、横波和面波(沿地层表面传播)

。一般(常规)地震勘探是纵波,横波勘探近20 年有所发展。

纵波(质点沿传播方向作往复运动)Vp=ρ

μ343+K K —弹性模量

横波(质点振荡与传播方向垂直)Vs=ρμ

Vp>Vs

(二)地震反射界面:

能形成连续反射的地质界面,如不整合面、层面等。反射界面包括两方面含义:① 是波阻抗界面 R=Ai Ar V V V V =+-11221122ρρρρ R 越大,反射振幅Ar 越强;

② 具年代地层学意义,即代表等时界面。

地震反射界面代表物性界面,主要是具波阻抗差的层面和不整合面。一般不反映岩性

界面。

不整合面代表地质历史侵蚀面或无沉积面,层面代表残留沉积作用面,上覆岩层均比

下覆岩层年代新,因此,其地震反射具年代地层学意义,一般反映等时面。特殊情况例外。 P116 图5—1和图5—2

说明,地震反射层与时间标准层是一致的。图5—3说明,产出连续反射的是地质等

时界面,AA`、BB`,而不是岩性界面CC`。

以上,反映出地震反射界面代表时间界面。

Note :并非所有地震反射裂面都代表等时面。如流体界面、火成岩或盐岩刺穿所成界面,油气水界面多波次绕射波,回转波,陡倾角反射等不平 平行时间界面。

二.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划分是地震地层学研究的基础。

(一)沉积层序和地震层序

1.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 )

Vail, 1977年定义: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连续的地层所组成的地层单元,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2.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 )

定义:在地震剖面上能识别出的沉积层序。

划分地震层序的关键是识别不整合和追踪与之相应的平行不整合或整合。

地震剖面只能划分几十米以上的沉积层序,用钻井和测井资料可划分出沉积层序。

(二).地震层序分级

按地震层序规模大小,把沉积层序详细划分为三类:

1.超层序(super sequence )

大范围内能追踪,横向能追踪几百公里,反映受两次大的构造运动控制的完整的盆地发

育旋回,包括几个层序。

2.层序(sequence )

超层序中次级地层单元,至少在一个凹陷可以追踪,仍然以不整合面或可与其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其面积大于凹陷面积的一半。

3.亚层序(subsequence )

层序中最小的一级地层单元,在凹陷内可以追踪,面积小于凹陷面积的一半,反映盆地主要构造运动的水进水退旋回,如. 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朵叶。

(三)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一个沉积层序是一定地质时期内沉积而成,因此,层序具年代地层意义,地震层序也具

年代意义。

附图5—5

①层序在时间上先后依次排列,不会发生重叠;

②层序在沉积盆地中的分布不均衡,向陆一恻产生缺失,盆地内部有“饥饿性”

沉积间断;

③一般地,层序由测向加积作用形成;

④水侵时,沉积物向陆地方向超覆。

(四)划分地震层序

1.整合或整一:层序之间的接触关系有两类,(图5—6),连续沉积,上下地层之间无沉积间断。

2.不整合或不协调:

上下地层存在明显沉积间断,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重复:划分层序的关键是确定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和与之对应的整合面。地震剖面上主要依据反射终端来确定和划分层序,主要划分出不整合面。

将地层协调接触详细划分为四类:

(1)上超(onlap):

层序底部(往往是指水平沉积层)逆原始倾斜面逐层终止,反映长期出露地表且平缓倾斜的海(或湖)进结果。分:

远端上超:远离物源、物源充分、盆地小,沉积物才能越过凹陷中心;

近端上超:靠近物源。

(2)下超(downlap)

层序的底部顺原始倾斜面。向下倾方向终止。反映定向水流的前积作用,常出现三角洲沉积中。

上超和下超统称底超,是无沉积作用或沉积间断的标志,而不是侵蚀间断的标志。(3)顶超(taplap):

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成的反射终止现象。一般代表三角洲前源沉积向湖(海)盆进积的结果。代表时间不长,与沉积作用几乎同时的过路冲蚀现象。陆相:又分浅水顶超(三角洲层序有顶积层)

深水顶超(浊流层序,无顶积层)

(4)削蚀(削截)(Truncation)

侵蚀作用造成的层序顶部反射终止,代表构造运动造成的侵蚀性间断。

削蚀和顶超。地层与层序上界面的关系。

图5—8.A.B.C 解释

实际划分层序,利用合成地震、垂直地震等资料,对层位标定,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分层之间的对应关系。

3.地震层序划分应用

①地层对比:横向连续追踪,层位标定,分组或分段进行地层对比。

②构造研究:是恢复区域构造运动和盆地发育历史的基础。

表5—1

③沉积体系研究:用于地震相分析,分析层序的地震相类型、展布等。恢复沉积体

系类型。研究盆地充填历史。

4.划分地震层序应遵循的原则

①尽量选择区域大剖面,贯穿整个沉积盆地。利用反射终止特征识别和追踪不整合。

②选简单的剖面,避开构造复杂区(断层不发育,沉积连续)

③所选剖面,穿过特殊反射结构的主要沉积体。

④剖面,以垂直沉积走向剖面为主,辅以平行沉积走向剖面。

⑤选择品质好的剖面。

(五)反射终止分布图的绘制

1.意义:认识地震层序特征和分布,解释沉积环境。

2.方法:采用编码方式表示各种接触关系;

用分式表示:

分母表示层序上界面之下的接触关系;

分子表示下界面之上各种接触关系

上超

如:

下超

分别把该层序顶底界面具相同接触关系的范围,用线圈定出,便得到两张反射终止分布图。根据该图可分析沉积环境。

三.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是地震地层学的核心。

(一)地震相分析有关概念

1.地震相——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中可包括若干种地震相。2.地震相分析——据地震反射资料,采用一些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释岩相和沉积环境。

确定地震相后,需将其转为沉积相。

但地震相与地质相不是绝对对应的,一种地震相可以对应一种沉积相,也可以对应多种沉积相。

造成原因:a.地震分辨率低;

b.存在非地质因素的干扰;

c.同一沉积相内部是不均匀的,存在差异;

d.沉积相的外形或内部结构也不同。

(二)地震相参数

是识别地震相标志,常见标志有:内部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等。

按属性分为四大类: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

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

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

岩含量

1.内部反射结构:(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指地震剖面上层序内反射波之间的延伸情况和其相互关系,是鉴别沉积环境最重要的标志。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parallel and subparalle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最简单最常见的结构。

特点:反射层平行或微微起伏(波状),往往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中,反映均速低能沉积环境。

(2)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常出现在楔形体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变薄方向常出现内部收敛—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反映沉积速度差异,不均衡沉积。

(3)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表现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或底积层。往往代表三角洲沉积,根据前积结构内部形态,分为五类: a. S型前积反射结构(sigmoid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特点:具完整的顶、前、底积层,前积反射层呈S型,近端整一或下超,远端下超。振幅较强,连续性好,反射横向变化大,靠上游为S—斜交复合,向下游,过渡为平行结构,反映水能量较低的环境。

b. 斜交型前积(平行斜交)(oblique seismic R.C)

c. 切线斜交型前积(tangential oblique R.C)

d. S—斜交型复合前积(complex sigmoid—oblique R.C)

e. 迭瓦状前积(shingled R.C.)

(4)乱岗状反射结构

(5)杂乱反射结构

(6)无反射

2.外部几何形态

①.席状

②.席状披盖

③.楔形

④.滩状

⑤.透镜状

⑥.丘形

⑦.充填型

3.振幅

①强振幅

②中等振幅

③弱振幅

丰度标准:强振幅同相轴占70%以上称为强振幅。

4.连续性

①连续性好

②连续性中等

③连续性差

5.波形排列

6.频率

(三)地震相图的编制

1.目的是搞清层序中地震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单位可用层序或亚层序。

2.编图方法:三种方法

①做出层序的各种地震相系数图,如.振幅分布图、连续性分布图、频率变化图、层速度变化图、内部结构类型分区图 etc.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缺点,繁琐,不便于分析问题。△②采用最能反映地震相特征和沉积环境特征的主要参数编图。如.一张图上,可在不同部位出现斜交地震相、丘形相等。

③采用巴博(Bubb)等人的编码系统划分相区。

做法:把地震单元的内部反射结构和它们与上、下边界的关系以分式形式表示,即:

C B

A

A——地震单元与上部边界的接触关系;

B——地震单元与下部边界的接触关系;

C——地震单元内部反射结构;

分类有:平行(P)、斜交前积(Ob)、S型前积(Sg)etc. 划出某一地震层序在各侧线上的相区及巴博编码后,就可勾绘出该地震层序的地震相图。

3.地震相图转为沉积相图

地震相分析的关键

①转相原则:

a. 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尤其是岩心分析资料;

b. 解释出特殊反射结构和外形的地震相,如.前积地震相,et

c.

c. 先对过井剖面分析,确定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

d. 结合地层等厚图考虑各地震相的古地理位置及各地震相的组合关系。

②具备知识

具备现代沉积学知识,熟悉常见的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分布特征,etc. (四)地震相模式

主要介绍中国陆相断陷盆地地震相模式。

主要包括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沿岸滩坝、浊积扇等体系。1.冲积扇体系

一种近源堆积,以间歇性洪水沉积为主,由砾、砂泥混杂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走向剖面为丘形,平面形态为扇形。划分为三个亚相带:扇根、扇中、扇端。

反射特征为:

(1)扇根:以泥石流沉积为主,砾、砂、泥混杂,分选差,成层性差,缺乏连续的波阻抗界面,无反射或杂乱外?反射。

(2)扇中:砂泥岩为主,河漫及河床充填沉积为主,可形成较连续的波阻抗界面,地震反射连续性中等到好,振幅中等—强,内部反射平行—亚平行。

(3)扇端:以薄砂泥互层为主,高频、中—低振幅、中—低连续。

图5—37

2.扇三角洲

常分布在断陷盆地的陡崖一侧。

同样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三个部分。

(1)扇根:以粗粒块状砂砾岩为主,成层性差,地震剖面上为杂乱反射或无反射;

(2)扇中:砂泥岩互层,成层性好,连续性好,中—强振幅,较连续,内部平行或发散结构。

(3)扇端:薄砂泥互层组成,低—中振幅,连续平行反射。

3.河流体系

河流沉积分为:河道沉积(河床充填、点砂坝、心滩)、和;河岸沉积(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泛滥平原(漫滩、沼泽沉积)地震剖面上,主要依据河道充填反射来判断古河道沉积的存在。

(1)河道充填:呈顶平底凹或顶凸底凹的透镜状。内部杂乱或无反射,上超充填式反射。(2)规模较小,河道砂体,强振幅异常。

(3)无显示

4.三角洲体系

常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三种主要类型。但在陆相盆地中,一般为受河流作用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

①拉福奇型三角洲

特点:具典型的三层结构,以前积层占优势的高建设性河流三角洲,平面形态为朵叶状和鸟足状。

地震反射特点:具近水平的顶积层和底积层,中间斜交前积反射。

顶积层——三角洲平原,具强振幅,连续性好,内部平行或亚平行

前积层——三角洲前缘,斜交沉积;

底积层——前三角洲,弱振幅,低—中等连续。

②水下顶积型三角洲

三角洲前缘主要由水下顶积形式而沉积。分布在缓坡区。缺乏典型的三角洲前积层,前积反射不明显,内部平行、亚平行。

5.沿岸滩、坝体系

位于滨浅湖区,平行岸线分布,缓坡三角洲两侧。

滩:形成席状强反射;

坝:形成丘形反射。

6.浊积扇(湖底扇)体系

往往与三角洲沉积物滑塌形成的浊流有关。

反射特征:

a. 走向剖面上,丘形反射,内部波状或杂乱;

b. 倾向剖面上,出现斜交前积反射。

7.盐丘和泥丘

统称底辟构造,形态多种,如图柱形etc.

反射特征:

盐丘:a. 呈丘形,锥状或柱状外形;

b. 两侧反射层中断,四周上翘;

c. 盐丘外部周围有绕射;

d. 内部空白无反射etc.

泥丘:反射特征与盐丘的基本一致,但规模较小。

8.火山岩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广泛分布,且多出现工业油气流,地震反射特征多种,主要形态有板状、弧形、蘑菇状和宝塔状,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多为杂乱、无反射etc.

四.储层地震地层学简介(3月12 日讲)

储层地震地层学又称岩性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和局部地震地层学。在区域地震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对局部岩性单元或地质异常体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振幅、速度、频率等系数,直接判别和解释岩性储层横向变化及含油气性,地震模型研究及薄层的识别和定量解释。

(一)合成地震记录和合成测井曲线

以地震记录和测井曲线之间的相互转换为基础。

正演问题:测井曲线→合成地震记录

反演问题:野外地震记录→测井曲线

1.速度的概念和求取

①平均速度

-

V,∑

=

-

i

i

t

ti

v

V Vi—某水平岩层的真速度

即,地震波通过水平层状地层所需的时间除以层厚而得到的速度。

途径:地震测井和层速度换算。

用途:标定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位的深度。

② 迭加速度Vd

某深度地震资料直接测得的速度,通常是在某深度点迭加中最大能量的速度。 a. 当反射界面水平或近水平时,Vd 称为均方根速度 ∑∑=i i i t t

v V 2σ

b. 界面倾斜为等效速度φ

σφcos V V = ③ 层速度:一定深度的层段上所测得的地震波速度。 )()

(2Tt Tb Ht Hb Vn --=

求取方法:a. 声波测井法:t

Vn ?=1 b. 用地震测井速度求Vn

c .用速度谱求Vn (速度谱实质反映迭加速度与迭加能量的关系)

方法:由速度谱→均方根速度(地层水平)或等效速度(地层倾斜)

Dix 公式: Vn=)

()1()()(2)1()1(2..i i i i R i i R t t t V t V --+++ 误差随层变深或变薄而增大。

2.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① 原理:V(h)与ρv (h)曲线在相同深度上相乘,即 i

i i i i i i i c v v v Ri ρρρρ+-=++++1111.. 进而计算出反射系数序列R(t).再将R(t)与子波(零相位或最小相歪子波)w(t)褶积,即可获得X(t)地震记录

X(t)=W(t)*R(t)

② 制作步骤

ⅰ)利用平均速度将测井深度转换为时间坐标

ⅱ)利用速度和密度资料,计算R 。如无密度资料,可不考虑密度影响,也可用加德纳公式(Gardner )31.014.0V =ρ 计算出ρ。

ⅲ)提取地震子波

a. 利用ricker 子波,选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最佳时的Ricker 子波;

b. 用测井资料求子波 ,ρ,声波资料,井旁有好的地震记录

c. 自相关系:选质量高的实际地震道中的一段,通过付式变换求出。

d. 用地震测井或Vsp 资料求取子波

ⅳ)求取合成地震记录

)()(*)(t X t W t R →

求出地震道后,按该道实际记录剖面比例显示。

3.合成测井曲线制作(合成声波测井曲线制作)

合成地震制作的逆过程:

① 原理)()()(*)(t t R t a t X ρφ→→ (声阻抗曲线)

② 方法步骤:

a. 对野外地震记录X(t),进行真振幅填更处理;

b. 选反滤波图可与X(t)进行反褶积。得R(t)曲线,即

R(t)=X(t)*a(t)

c. 利用R(t)曲线及i i i i i i i i v v v v Ri ....1111ρρρρ+-=++++ 得到ρV (t )声阻抗曲线

d. 在已知ρ与V 的关系中,可以换算出声速曲线,又称合成速度曲线。

③ 应用:合成声波测井曲线与测井资料结合,将声阻抗值或岩性,含油性联系起来,就可预测岩性、孔隙及含油气性。细致对比。

4.合成地震记录与合成声波测井曲线的应用

主要应用:① X(t) 标定地震反射层和地层层位;

② 利用ρV(t)进行地层对比

③ 研究岩性圈闭

④研究储层岩性纵横向变化 图5—72,5—73

⑤ 预测孔隙度

威利公式(Whyli )扩展tma

tf tma tsh Vsh tma tf tma t H -??-?-?-??-?=φ 合成测井曲线求取Δt —饱含流体状态下声波时差,据Vn 求出 钻井求出—

—tma tf ?? ⑥ 推测气藏

钻井、测井资料标定合成测井曲线,并与含气特殊关系,用合成测井剖面推测气

藏。成功率比亮点技术高。

二.油气推测技术

(一)振幅分析

振幅包括丰富的地层信息,其变化反映岩性变化、层厚、含油气性。因此,可用来推测油气。

1.影响反射振幅的因素

反射振幅取决于反射界面两侧岩层波阻抗差,实际取决于岩层的密度和速度。此外受地震波的激发条件和接受条件、波前发散、吸收、散射、中间界面透射损失、微屈多次反射、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界面的聚焦或发散作用、岩相变化、波的干扰及各种噪声干扰等因素。

主要反射系数对振幅的影响 : R V V V V Ai Ar =+-=11221122ρρρρ 1

122112V V V T Ai At ρρρ+==

当Ai 一定,Ar 与R 成正比,另外与入射角有关。反射波极性取决于反射系数R 的符号,有负、正极性。

a. 岩层密度取决于岩石骨架颗粒、胶结物成分、孔隙度、所含流体成分和含量。 r f w w w S S ρφρφρφρ)1()1(..-+-+=

岩石含流体时:ρ↓ Sw ↓ So ↑ρ↓↓

孔隙度↓ ρ

↑ b. 岩层密度取决于岩石类型、地质年代、埋深、孔隙度和所含流体成分和含量etc. 一般,地质年代越老,埋藏越深,Φ

↓ V ↑

含流体V ↓

2.分辨率

地震剖面能分辨多薄的地层?主要受基本子波特性影响。分为水平方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

① 垂向分辨率指地震波能分辨地层厚度的能力大小。理论上薄层的厚度为λ/4,可以分辨。<λ/4不能分辨

浅层V ↓,频率高;

深层V ↑,频率低。因此,分辨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② 水平方向分辨率,就是第一菲涅尔带宽度。P159页定义。

观测距离小,波前的曲率大,则菲涅尔带小,分辨率高。埋深越大,水平方向分辨率低。

(二)亮点技术

利用振幅等信息直接找油气的一种方法。

“亮点”——地震剖面上强反射振幅,而在时间剖面上则表现为一个透明的反射带。(bright spot )

亮点特征

1、 振幅:在普通时间剖面上一条粗黑的反射

2、 速度降低,含气、含油 V ↓,t (旅行时间)增大,时间剖面上反射出现“下转”或“下

陷”现象.

3、 吸收系数增大,含气砂岩吸收作用大,振幅↓。含气砂岩底界的反射振幅小(比水、油

砂)。

4、 极性反转,含气砂岩顶界R 为负值,含油砂岩顶界R 为正值,造成极性相反。

5、 波的干涉和绕射,含油气顶面反射、干涉,频率加宽,边缘形绕射波。

6、 反射波突然中断。

7、 纵横波资料联合应用。纵波剖面中具有“亮点”,而横波剖面上该处“不亮”,则可证实

“亮点”就是含油气层位。

假亮点原因:a 、有油而无气,b 、含油气层薄,c 、储层致密,V 高,d 、处理原因,信噪比低,振幅不能保持。

(三)AVO 技术

利用含油气砂岩反射振幅随等深度点(或等中心点)道集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特征来

检测油气藏的方法。

1、 AVO 的基本原理

地层含油气后,与周围的泥岩泊松比差增大,使CDP (或CMP )道集中不同入射

角地震道的反射振幅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依据此原理,研究不同入射角的各道记录的振幅变化则可检测油气藏。

2、 资料处理

迭前振幅研究,消除道平衡、相突噪声、炮检距的变化及表层结构、形态等的影

响。

AVO 处理流程

3、 解释

振幅随炮检距增大而增大

(四)地震模型

建立地震模型的目的是正确认识和验证地下地质情况。

模型技术始于70年代初期,至今仍在发展中,初期用物理模型,目前用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1、 制作方法

实际是模拟假设的地质界面所产生的地震响应的计算过程。图5-83

制作原理:

实际地震剖面 偏移后的深度剖面 地层

岩性剖

面模型和相态的界面形态、各层的物性参数 时间剖面或

速度剖面

一致,则模型成功;否则,修改解释方案。

据使用目的,模型技术分为构造模型和岩性模型。 ⑴、正演模型

⑵、反演模型

a 、 构造模型制作

采用“射线轨迹法”,从几何地震学角度来研究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路径及变化规律,用雷诺子波,自激自收。

b 、 岩性模型

采用波动方程法进行计算,人机联作技术应用,加快了模型制作速度。

2、 震剖面实例

重点模型:薄层模型、亮点模型、地层模型

如:薄互层砂体地震模式

①、透镜状单波地震模式

②、透镜状复波地震模式

③、平行双轨波地震模式

④、视高频多波地震模式

偏 移 时深转换 结合钻井、测井 初步解释 用已知子波 褶积计算 与实际剖面 比 较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构造综合分析

江汉盆地王场油田构造综合分析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本次实习主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王场地区为例,利用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探讨构造成因,并利用石油地质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王场地区的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与特征。 二、实习区区域地质概况 江汉盆地是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面积约28000km2,基底有一套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前白垩系组成,盖层部分为白垩系-古近系的碎屑岩系夹大量岩系地层,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及第四系,盆地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张裂(裂陷)、坳陷两个构造旋回。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较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凹陷。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为2500km2,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汇水中心和沉降中心,北部以潜北断裂为界,分别与荆门坳陷、乐乡关地垒、汉水地堑、永漋河隆起相接;东南部以通海口断层与通海口凸起分界;东北和西南分别与岳山低凸起和丫脚新沟低凸起呈斜坡过渡。王场地区位于潜江凹陷北部,面积120km2,整体构造格架为盐背斜及周缘向斜和多条切割褶皱的NE向正断层,为江汉油田的主产油区。 三、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 根据所给数据,可以做出各层位平面图,立体图和地层厚度图

图1 潜二段22地层平面图 图2 潜三段32地层平面图

图3潜四段上40中地层平面图 根据所作出的立体图,可以看出断层的展布。 图4 22立体图

图5 32立体图 图6 40立体图 由王场油田构造平面图和各地层平面图、立体图可以看出,王场油田主要由一个SE方向的背斜和NE方向的主断层控制。由书上给出的地震剖面图,可以看出区内形成了SE向盐丘背斜,在NE向形成的正断层,切割背斜形成多种构造。根据钻井给出的数据,做出纵向和横向的剖面图(如图1,图2),根据剖面图看出,此断层为一生长断层,背斜为生长背斜。综合上述,可以判断,该油田构造样式为盖层滑脱型,进一步可分为盐构造或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中小断裂构造特征分析 东荣三矿位于矿区的中部,面积约59平方公里,其中地震勘探面积46 平方公里。地层走向南北,向西倾斜,含煤地层属上侏罗统鸡西群城子河组,其中含煤63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4层。全井田由三维地震、钻探、测井、实际揭露等综合手段确定的大小断层500余条,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影响采区划分、开拓方式、工作面布置、安全生产,增加煤炭损失量和巷道掘进量,影响煤矿综合效益,严重制约煤矿发展。因此对中小型断层(落差20m以下)的形成机理、解释方法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以便指导生产。1 东荣三井田构造的解释与研究本井田位于绥滨~新安镇坳陷带中的东辉——东荣弧形向斜东翼的中段。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改造和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正负相间排列的背向斜褶皱,从西向东有福山背斜、福山东向斜、二九一背斜和福山背斜南缘的牵引褶曲等。 1.1 东荣三井田主干断层类型(1)X型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的南北端,由北东、北西向二组断层交叉切割组成。北东向断裂位于东南部边界,与二九一背斜轴向相平行的压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北西向断裂位于西南部、北部、东北部边界,形成早而活动时间长的区域性压扭性、张扭性断裂;其次是一系列规模较小、延展不长,有张有压并受旁侧主干断裂所控制的断裂。(2)弧形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背斜以东及福山东向斜东翼的浅部,具有压扭性、压性结构面性质,呈向西突出的南北伸展的弧形,特别在福山背斜东翼,形成密集的断裂带,有的属于伴生断裂,有的属于派生断裂,对地层切割非常严重。(3)横张断层:主要分布在福山东向斜的东翼上,形成由北而南的东西向三组断层,其中每组断层又是由2--5条断层组合在一起的断层群,断层带内的构造极为复杂。 1.2断点的识别(1)中小断层在钻孔岩芯中非常明显,既有破碎带的特征、地层倾角的变化及煤层及标志层的层位缺失等现象。(2)中小断层在测井曲线上,主要有以下特征。人工放射性曲线(HGG)常常显示为低密度,高伽玛伽玛异常,因破碎带中,不同岩石的混杂,以及断层界面附近岩石破碎程度的渐变关系,使曲线异常包罗边界反映为渐变。这种破碎性造成异常内显示不稳定的剧变,这与煤层的曲线异常完整性很容易区分。天然放射性曲线(HG)在断层带的曲线特征是低伽玛值,由于岩性的差异曲线表现为杂乱的低异常,顶、底界面不清晰,同厚层砂岩、煤层形成的低异常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视电阻率曲线(DLW)常表现为低异常,因断层带岩性破碎,且含水性好,这也是断裂带的重要标准。东荣矿区综合测井参数呈现的岩石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曲线所反映的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也很明显。通过曲线对比,可确定断点的存在及断距的大小。(3)地震利用反射界面的连续性,通过有效波组的追踪,确定中小断层,其断点反应清晰可靠。该区有效波T2、T3波组是两组标准波,T2波组相当于14—16号煤层,T3波组相当于30号煤层。波组显示的能量很强,连续性好,当连续波组出现中断时可视为断点。相位错开的时间可换算出断距。通过时间剖面上T2波组的追踪,中小断层有规律的出现,即断层束派生的分支断裂、横张断裂中形成的阶梯式断层群。1.3 中小断层的组合(1)首先通过剖面对比,寻找煤层间距变化异常处、煤层和标志层的缺失段、查找钻孔中岩芯完整性、倾角变化等构造标志作为中小断层存在的依据。(2)将钻探发现的断点,用测井曲线加以验证,查对曲线上是否有断层的标志,以及断点

构造特征

第四章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岩层中留下的变形记录。一个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包含有两层意思,首先是构造单元内部构造层的叠合数,其次是每个构造层的构造形态特征(结构面特征)。 所谓构造层是指地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里(地壳运动的性质、类型、幅度)形成的一套沉积建造,以及伴随的构造形态、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地层组合。构造层在时间上反映地壳运动在构造区域内出现的时代和时间范围,在空间上反映地壳运动在延续的时间内所涉及的范围和影响深度。每一个构造单元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构造层。每一个构造层的发展都要继承它历代前身的构造层特征,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构造单元内包含的构造层叠合数有多寡之分,构造层的构造形态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通常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构造层层间的角度不整合面、构造层层内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来划分构造旋回、构造期次;依据构造层层内展布的构造形态特征来分析构造作用的力学性质,以及作用前的物质基础和构造背景。 根据上述构造层的概念,结合本区区域上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及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及岩浆作用特点,实习区内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Ⅲ—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 Ⅱ—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 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向斜为一个近南北向不对称的短轴向斜。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南缘。山海关隆起的范围包括遵化以东、锦州以西、山海关以北的三角地带(图2—7)。 图4—1 燕山沉降带内部单元划分图 (据北京地院中国区域地质讲义,第一册,1959) A—兴隆朝阳凹陷;B—山海关隆起;C—蓟县凹陷;D—密云隆起;E—西山凹陷柳江盆地主要构造线为北北东走向。在构造形态上,柳江盆地是由晚元古代到中生代地层组成的向斜构造,北起城子峪,南至上平山,其南北长20km;东起张岩子、黄土营,西达花场峪,东西宽约10km。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及古生界地层环绕向斜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翼部。中生界侏罗系分布在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向斜的基底为古老的变质岩系,出露于向斜的北、东、

埕南断层构造特征研究

埕南断层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断面样式;平面展布规律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埕南断层上、下盘附近正是岩性油藏和地层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勘探潜力巨大,与埕南断层的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次开展对埕南断层整体、系统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埕南断层断面的构造精细落实,明确了断面的构造[1]特征形态,断面样式和平面展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1.埕南断层构造特征描述 1.1 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是岩块或岩层断开并籍以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 断盘。是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 位移。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有位移和旋转。多数断层常兼具有两种运动。断层位移的方向和大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断层研究中应注意测定断距。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成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断距。断距是指断层两盘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同方位的剖面上断距值不同。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的断距有: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1.2 埕南断层定量描述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前言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两列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山脉:西部为武夷山脉,亦称大杉岭,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为闽江、汀江和都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中部为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并以中生代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最为发育。各阶段建造、形变、变质等特征都有所差异,表明晚太古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 关于福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争论的焦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和论述,对其归属各有所论。比较典型的观点有:李四光(1937)、水涛等(1988)认为整个东南沿海应归属于华夏古陆的范畴;黄汲清(1945,1959,1960,1979,1980)、任纪舜(1962,1964,1977,1984)则认为整个华南地区为加里东褶皱隆起带;霍敏多夫斯基(1953)认为该区可分为南侧属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广东复背斜及北侧的浙闽太平洋褶皱带;陈国达等(1975)从地洼学说出发将本区划为东南地洼区;张文佑(1959)认为该区属华夏台背斜,后期(1986)将该区划分为华南断褶系的武夷一云开加里东断褶带(西部)及东南沿海海西一印支断褶带;郭令智(1981)、乔秀夫(1981)、赵明德(1983)等提出本区存在不同时期沟弧盆构造,并划分出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后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许靖华(1980,1987)、李继亮等(1992)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油田某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20:47:03.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作者:马剑峰1 郝志磊2 杨娜2 张轩铭2 [导读]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25905mPa.s,为特稠 1.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2.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某油田高浅三区块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开采层位为下第三系核三段Ⅳ7-9层,油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基底-孔隙型为辅,油层埋藏浅,平均埋深246.0m,平均有效厚度5.0m,平均孔隙度为33.5%,平均渗透率为2.21μm2,平均含油饱和度67%,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25905mPa.s,为特稠油油藏;高浅三区总含油面积为1.06km2,地质储量96×104t。其中,Ⅳ7层含油面积1.04 km2,地质储量56×104t;Ⅳ8层含油面积0.4 km2,地质储量11×104t;Ⅳ9层含油面积0.54 km2,地质储量29×104t。 关键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一、地层层序 该区钻遇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上寺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与大仓房组,上下第三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地层风化剥蚀作用的影响,下第三系上部的廖庄组、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部分地层在构造较高部位遭受剥蚀,某油田楼浅20井区地层保存有下第三系核三段Ⅱ油组中部及其以下地层。油层主要分布在核三段Ⅳ、Ⅴ砂组,主要含油层为Ⅳ7-9等层。 二、构造特征 某油田高浅三区位于高庄南鼻状构造东翼的一个独立断块上,南部与某油田五、六区相邻(相隔一条走向近东西、倾向348°、断距185m的断层),西与泌120断块相邻(相隔一条走向北偏西、倾向244°、断距25m的断层),井区所在断块为倾向98°、倾角9°的单斜构造。 三、沉积特征 根据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钻遇Ⅳ6-9小层电测曲线特征,通过细分对比和砂体平面追踪,研究认为Ⅳ6-9储层砂体属西北方向的三角洲水下沉积部分,进一步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前缘砂和前三角洲三种亚相。某油田楼浅20井区位于三区、五区、六区和七区西北部,主要目的层Ⅳ7-9层物源同某油田五、六、七区一样,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砂沉积,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的主流河道推进方向、能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不断变化,造成砂体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纵向上不同亚相相互重迭,交替出现。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666088.html, 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作者:黄瑞琦 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诸多地质构造研究人员对祁连山构造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对地质界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祁连山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如构造岩相带角度、地洼理论角度、多旋回构造角度、地质力学角度等方面。这些有关祁连山的地质构造研究对我国基础地质工作以及矿产勘查评价工作等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本文将结合前任研究工作的基础对祁连山地质构造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探讨,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关键词:祁连山;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地质基础工作 多年来,祁连山在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其构造体系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多种构造体系的相互交杂组合而成了复杂的祁连山构造景观。而本文将对古河西斜接于天山——阴山、秦岭——昆仑东西走向复杂构造带之间构造体系内容进行特征研究。这种复杂的构造结构体系在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中形成并逐渐演化成熟,是N55°~65°W走向的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褶带及所夹岩块组成的巨型拗褶带。在这次祁连运动对早古代沉积和岩浆岩建造及其有关矿产的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该构造体系中还包含了下元古界组成的东西向构造行迹的残块,据研究发现,这种构造形成开始于泥盆纪,在白垩纪的祁吕系西翼褶带完成,它的西部位置以弧形切断古河西系,而体系中部位置与古河西系相连接。而陇西系从东段北侧开始插入,这也是祁连山向北东呈凸的帚状构造的主要原因之一。河西系狱古河西系呈反接状态,最终以平行等距的隆起和沉降带而存在。康藏歹字型构造体系将该地区西南部古构造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使其改造多,产生一定的歪曲。 1. 构造分区及地质概况分析 在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中,祁连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加里东地槽,其褶皱迴返属于陆相泥盆系,在磨拉石建造前就已经形成。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中下泥盆与古生界及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存在不整合关系;拉背山见中下泥盆统御中奥陶统也是不整合关系;南祁连山乌兰大坂见上不整合于志留统之上,这也就是说明祁连山在加里东晚期才褶皱成山体,从地槽转变为地台,并在长时间中处于演变构成中,因此晚古生代一中、新生代都属于地台型盖层沉积形式。祁连山以北是塔里木——阿拉善地台,并以大断裂为分界线;南界与东昆仑、西秦岭褶皱系之间也是在大断裂作用下形成的,但是这两者的沉积层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欧龙布鲁克隆开始到寒武—奥陶纪时期内属于近地台型的砂页岩、碳酸盐建造,其厚度在700m~2000m之间并与震旦亚界处于假整合关系。而在柴达木北缘和青海南山其主要以华力西和印支褶皱为主,属于北秦岭褶皱带。 2. 古河西构造体系分析

(整理)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 论文提要 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 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 一、逆牵引构造带: 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单个的逆牵引背斜常为短轴背斜,也有穹隆构造。一般背斜的长轴平行主断层,两翼不对称,近断层的一翼陡,远断层的一翼缓。陡翼比缓翼的倾角大1.5-3倍。单个逆牵引背斜的闭合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背斜构造很平缓,闭合度一般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文章编号:1009-6248(2010)03-0041-06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王启亮1,员孟超2,王海生3 (1.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4;2.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察研究院, 山西运城 044004; 3.山西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 要:在对太原掀斜构造形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统计,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及新生代晚期三个阶段。主体构造,即东山背斜、西山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南北向褶曲等都是在中生代晚期北东—南西向右旋力偶作用下形成。区内等距分布的北东东向至东西向的正断层组等次级构造及太原断陷的雏形形成于古近纪北东—南西向左旋力偶。在新生代晚期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太原断陷进一步拉张下陷,形成现今构造格局。不同时期应力场和板块构造动力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继承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区域大陆动力学条件转化和演化一致。 关键词:构造演化;古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太原掀斜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在以往的构造研究中将其称为“古交掀斜”(山西省地矿局,1989)或“太原西山掀斜”(孔宪祯等,1978)。前者将太原断陷划为晋中新裂陷,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板内构造体制一致。根据山西板内构造单位划分,太原掀斜构造为山西台隆(Ⅲ)吕梁-五台隆褶带(Ⅳ)内的一个V级大地构造单位,东南以交城大断裂带(含田庄断裂)为界(图1),呈北东向展布,与晋中新裂陷相邻。西界为西社断层、神堂断层、南塔断层、寨立断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界和东北界为隆起带边界,为一个西陡、东和东南平缓的近似三角形的掀斜构造。笔者以交城大断裂带作为Ⅳ级构造单位的界线,而太原断陷为太原掀斜构造的一个更次一级的构造单位。前人对太原掀斜构造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东山、西山分离的时间,太原掀斜构造在区域构造中的意义,以及与其他地区煤田的对比意义等。所以,对太原掀斜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区域地质方面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认识西山煤田含煤构造也具有重要价值。 1 构造形迹展布特征 研究区内的地层分布北老南新,总体向南南东缓倾(图1)。太原掀斜构造主体由东山背斜和西山向斜构成,是山西省的重要煤矿区。东山矿区地层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局部受构造影响稍有偏转,背斜较为宽缓,地层倾角为5°~15°;西山向斜为东缓西陡的复式向斜,主要构造格架为南北向构造、北东东向平行断裂及东西向构造。  收稿日期:2010-03-19;修回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项目“太原东山矿区地质环境调查”(200513)  作者简介:王启亮(1964-),男,山西临猗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环境地质教学与研究。E-mail:w ql.976@163.co m

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247—250,2011 地质学刊第35卷第3期 doi :10.3969/j.issn.1674-3636.2011.03.247 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王陆超,汪吉林,李 磊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研究区位于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隶属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是华北地区主要赋煤地带,自石炭—二叠纪以来,该区经受了多次构造活动,构造演化与华北板块南缘和东缘的2条板缘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通过在研究区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对煤田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徐宿地区;江苏;安徽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1)03-0247-04 收稿日期:2011-03-22;修订日期:2011-04-26;编辑:陆李萍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LKDZ07)资助 作者简介:王陆超(1986—),男,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田构造、构造控煤及地质灾害预测等, E-mail :wlc86@126.com 0引言 徐宿地区大地构造属于华北板块的东南缘,区 内主要构造为徐宿弧形构造以及一些小的褶皱及断 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详细研究了徐宿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本区不仅构造特征及位置特殊,而且具有丰富的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因此,该区的地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区域地质概况 徐宿地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南边缘, 是华北聚煤区的一部分,东以郯庐断裂与扬子地台相隔,西邻阜阳断裂带,南近华北南部古大陆边缘—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北以丰沛断裂与鲁西隆起相连。南侧的秦岭—大别山带是位于华北古大陆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古大陆边缘演化、陆-陆碰撞、陆内俯冲、逆演-叠复等造山历程(王文杰等,1992)。区域基底构造格架受南、东两侧板缘活动带控制,为受郯庐断裂控制的近南北向(略偏北北东)褶皱断裂,早三叠世—晚侏罗世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斜向碰撞产生的 巨大挤压应力以及北面丰沛隆起、 南面蚌埠隆起2个东西向构造带阻挡诱发的旋转作用,使徐宿地区形成一个半圆形向前陆凸出的推覆系,呈北北东向 延伸的徐宿弧形构造(图1)(马公伟, 1992)。2区域地层特征 本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区内基岩露头面 积很少,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区。区内基岩出露面积较小,多为第四系覆盖。古老的结晶底基地未见揭示,盖层发育良好。自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至上古生界二叠系发育了一套较稳定的地台型沉积盖层,自下至上有青白口系刘老碑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覆盖,其间缺失奥陶系上统至石炭系下统。盖层覆盖在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基底之上,可分为3个亚构造层,即青白口震旦系、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下部的青白口震旦系亚构造层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厚度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减小,从而构成向北西减薄的楔状沉积体。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均属一套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是华北板块东南缘独特的沉积类型。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2个亚构造层分别为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碳酸盐岩组成的稳定的上部盖层,微角度不

拱桥的构造和特点

第五章拱桥的构造和特点 5.1 拱桥的基本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力学特点,将桥面的竖向荷载转化为部分水平推力,使拱的弯距大大减小,拱主要承受压力,充分发挥圬工材料抗压性能; 拱桥的优点: 1、具有较大的跨越能力,充分发挥圬工及其它抗压材料的性能; 2、构造较简单,受力明确简洁; 3、形式多样、外型美观; 拱桥的缺点: 1、有水平推力的拱桥,对地基基础要求较高,多孔连续拱桥互相影响; 2、跨径较大时,自重较大,对施工工艺等要求较高; 3、建筑高度较高,对稳定不利; 5.2 拱桥的组成及主要类型 ?一、拱桥的主要组成: ?拱圈(拱背、拱腹、拱顶、拱脚)、拱上结构 ?矢跨比f/L—反映拱桥受力特性的重要指标 二、拱桥分类 ?按材料 ?圬工拱桥 ?钢拱桥 ?钢筋混凝土拱桥 ?钢管混凝土拱桥 ?型钢混凝土拱桥 ?圬工拱桥是使用圬工材料修建的的拱桥,如:石拱桥以及拱圈不配钢筋的混凝土拱桥等 拱桥分类 ?按行车道位置 上承式拱桥 中承式拱桥 下承式拱桥 ?按拱轴线型式: 圆弧拱桥 抛物线拱桥 选链线拱桥 ?按拱上结构形式: 实腹式拱桥 空腹式拱桥 按截面

板拱桥 箱型拱桥 肋拱桥 双曲拱桥 按结构受力图式: ?简单体系: 无铰拱 二铰拱 三铰拱 组合体系(有无推力): 刚架拱桥 桁架拱桥 桁式组合拱 梁拱组合桥 系杆拱桥-按拱肋及系杆的尺寸,柔性、刚性 三、拱桥的选择与布置 ?1、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施工的方便和可能确定拱桥类型及分孔; ?2、多孔拱桥最好选用等跨分孔;采用不等跨分孔应采取措施减少跨间的不平衡,如:不同的矢跨比,不同的拱脚标高及调整拱上建筑重量等; ?3、选则合理的矢跨比及拱轴线,一般拱桥失跨比在1/5~1/10; ?4、根据环境选择结构的造型及注意全桥的美观; 永保桥跨越澜沧江,主孔为下承式80m肋拱桥,东岸2x24m连续梁,西岸1孔18m斜梁。该桥为柔性纵梁的下承式肋拱桥,主拱圈的推力分别传至两岸桥台。 高明桥是一跨越西江的大型公路桥,主通航孔采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引桥系钢筋混凝土肋拱。

有机物结构特点(解析)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考点二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知识点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元素位于第二周期ⅣA族,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很难得到或失去电子,通常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2.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总是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如氧、氯、氮、硫等)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C—C)、双键(C =C)、三键(C≡C)。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碳链也可以带有支链,还可以结合成碳环,碳链与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因此,含有原子种类相同,每种原子数目也相同的分子,其原子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的分子。 要点解释:在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仅以单键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这样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当碳原子以双键或三键与其他原子成键时,这样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种类实例含义应用范围 化学式CH4、C2H2 (甲烷)(乙 炔)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可反 映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多用于研究分子晶体 最简式(实验式)C6H12O6的 最简式为 CH2O ①表示物质组成的各元素原子最简整数比的 式子②由最简式可求最简式量 ①有共同组成的物质 ②离子化合物、原子晶体常用 它表示组成 电子式用小黑点等记号代替电子,表示原子最外层 电子成键情况的式子多用于表示离子型、共价型的物质 结构式①具有化学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映物质 的结构②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或排列顺序 的式子,但不表示空间构型①多用于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②能反映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反应常用结构式表示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蓬莱19-3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一、地质概况 ?蓬莱19-3油田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东南距山东蓬莱市80km,西北距塘沽220km,油田范围内平均水深27-33m。估算石油地质储量约6×108t,为我国近海海域盆地中发现的最大整装油田。 二、勘探历程及其今后勘探方向 ?勘探历程 蓬莱19-3地区油气勘探始于1967年。1977年原海洋石油勘探局在该海域进行了十万分之一的磁法探测。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2km×2km测网二维地震普查的基础上,对蓬莱19-3构造的形态和圈闭规模做了初步解释并预测了前景资源量。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当时认为蓬莱19-3属于小型断块构造。1994年12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国际亚洲公司签订了中国渤海11/05合同区石油合同,1995年起双方合作在该地区进行了新的二维及三维地震采集和解释,重新落实了蓬莱19-3油田的构造类型和圈闭规模,确认其规模为一个大型的断裂背斜,并于1999年5月在构造主体部位完钻探井PL19-3-1,该井完钻井深1686.0m,完钻层位古近系沙河街组,依据测井资料,在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解释出油层147.2m,从而发现了蓬莱19-3油田。 ?今后勘探方向 渤中凹陷及其边缘地区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首选方向。该区位于渤海盆地中部,包含多个构造凸起和凹陷,总面积约2×104km2。目前渤中凹陷周缘凸起上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并仍有找到亿吨级大油气田的潜力。渤东凸起,渤中凹陷西北断阶带、庙西凹陷及渤南凸起西坡、北坡构造带均是渤中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领域。 三.油田地质特征 ?构造特征: 1.蓬莱19-3构造形成于上新世,定型于第四纪,走向近南北,长约1 2.5km,东西宽4-6.5km。基底为中生界白垩系火山碎屑岩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沙泥岩直接超覆于潜山风化面之上。 2.构造类型为渤南凸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裂背斜。炎庐断裂带的长期强烈构造运动,特别是新近纪至第四纪的多次构造活动,对该构造的发育于形成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3.油田范围内发育两组与构造走向平行的主控走滑断层:西部断裂延伸长度约12km;东部断裂穿越渤南凸起带,延伸长度超过75km,构成油田的东边界断层。两组主控断层的派生断层多为北西-东南走向、呈羽状分布的正断层,延伸长度为0.5-4km,断距为20-100km。油田主

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2019.23科学技术创新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张立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1裂谷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 裂谷盆地是伸展盆地常见的型式。国内外学者通过对裂谷 盆地大量研究,将裂谷盆地定义为: 由于整个岩石圈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常常是一侧或两侧为正断层的盆地。受断裂作用影响是此类盆地的主要特点。在不同基本的断裂作用影响 下,盆地出现隆坳相间、凹凸相邻的构造格局, 在持续的沉降期内沉积巨厚的沉积物,其间生成的油气进入背斜、 断块、不整合及岩性等圈闭形成油气藏。 根据裂谷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 可将其划分为大陆裂谷、大洋裂谷和陆间裂谷三类,大陆裂谷的典型实例为东非裂谷, 大洋裂谷的典型实例为大西洋中央海岭上的裂谷, 而陆间裂谷的典型实例为红海裂谷。大陆裂谷向陆间裂谷发展,陆间裂谷进一步向大洋裂谷发展,成为裂谷的演化系列,油气的勘探实践证明,大陆裂谷盆地油气丰度最高,其油气源岩层不仅有普通沉降 的断裂晚期和后断裂期的海侵层, 还有自身断裂期的构造湖相层。根据裂谷盆地的发展演化, 可分为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阶段。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与板块构造的分离或碰撞有密切关 系。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大西洋型裂谷系, 主要形成于大陆板块的开裂时期,可能是对流环重新调整的结果。在南美 东海岸和西非海岸分布一系列的裂谷盆地, 并逐渐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同时由于中非裂谷系的走滑伸展作用,在非洲板块内部由于远源应力场作用形成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二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的结果,如中国东部的裂谷盆地群。三是与板块碰撞有关的裂谷,一般是在陆一陆碰撞过程中和随后的应力场的衰减过程中局部伸展形成的裂谷,如秘鲁的塔拉盆地等。 2裂谷盆地成因机制 Allen 等(2005)提出裂谷、夭亡裂谷、 内克拉通坳陷、被动边缘是岩石圈伸展过程统一控制的裂谷-漂移盆地演化序列, 它们的发育受大陆持续增加的伸展率控制。两种相联系的机制可以解释这类盆地的许多特征:a.地壳脆性伸展,造成伸展断层系 和断层控制的沉降;b.岩石圈韧性伸展后的热松弛作用, 造成区域性的后裂谷沉降。当张性应力不足以克服岩石强度时,形成 陆内坳陷盆地;当张性应力足够大时, 足以克服岩石强度,产生控制边界的正断层,形成裂谷盆地; 当裂谷继续伸展,如果为三叉裂谷,其中两支演化为原始洋或大洋盆, 另外一支发育不足,形成坳拉槽;裂谷继续发展,即从大陆裂开进入漂移阶段, 则在洋盆边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导致裂谷盆地发育的驱动力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板块边界驱动力、软流圈对流在岩石圈基底造成的摩擦应力和偏向拉张应力以及岩石圈的伸展,这是控制着裂谷盆地发展的主 要动力;第二是发生在造山带上部以及地幔对流、 地幔柱上部的岩石圈内部的偏向拉张应力,其虽然不是产生裂陷作用主要的 驱动力,但对岩石圈减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控制着与裂谷相关的火山活动的发生,如果这些偏向应力与板块边界和地幔 拉张应力相互作用,岩石圈的屈服强度会超过极限, 从而导致裂谷作用。 3全球典型裂谷盆地地质演化特征 裂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占全球总油气资源的三分之一,目前国内外在该类盆地的油气勘探中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Mann 等(2007 年)对世界945个巨型油气田构造背景的统计, 有283个位于裂谷盆地中。大部分裂谷盆地油气储量丰富,例如非洲的锡尔特 盆地、阿布加拉迪盆地、苏伊士湾裂谷盆地; 欧洲的北海北部盆地、东北德国盆地、东巴伦支海盆地、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伏令-特伦纳拉格盆地、阿基坦盆地、 莫尔盆地、东爱尔兰海盆地;亚洲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马里盆地、 库泰盆地等。少数裂谷盆地无油气储量,如北美洲的东、西格陵兰盆地、亚洲的Laptev Basin 、欧洲的朗吉多克盆地、利翁湾盆地和加里西亚盆地以及非洲的安扎盆地、东非裂谷系东支等。 3.1欧洲裂谷盆地 欧洲裂谷盆地发育在古生代造山缝合线之上,主要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广泛分布在西欧和大西洋地区东欧南部 边缘的赛特造山带、 阿蒂曼-巴伦支海地区和贝加尔地区。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时期是西伯利亚地区主要的构造和岩浆活动期,发育西西伯利亚、皮亚西纳-哈坦加(Pyasina-Khatanga )和南喀拉海(South Kara Sea )裂 谷系。在晚古生代,受碰撞造山的影响, 晚前寒武纪地壳增生了至少2km ;在中二叠世,乌拉尔造山带为喜马拉雅型; 在二叠纪-三叠纪转换期,西伯利亚组成劳亚古陆的一部分, 其侧翼为上扬斯(Verkhoyansk )被动边缘,该被动边缘受到中-晚泥盆世 的裂谷作用,陆壳分离在石炭纪达到发育顶峰; 到侏罗-白垩纪,西伯利亚东南部变为安第斯斯型造山带的一部分。 摘要:裂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不同地区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的特征不同:欧洲裂谷盆地发育在古生代造山缝合线之上,主要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非洲裂谷盆地的发育与冈瓦纳大陆解体有关, 是非洲大陆板内和边缘伸展作用的结果,侏罗纪时期,冈瓦纳在非洲西北部与劳亚分离, 与此同时或稍后,在东南部与印度-澳洲板块分离,白垩纪早期,冈瓦纳内部非洲大陆与南美分离,古近纪,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板块分离。亚洲裂谷盆地主要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 亚板块的俯冲,主要在新生代发育,裂谷阶段后期一般经历构造反转碰撞造山; 北美裂谷盆地数量较少,形成于冈瓦纳古陆裂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表现为基底及前裂谷发育阶段较长,同裂谷演化阶段较短。 关键词:全球;裂谷盆地;构造演化中图分类号:P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19)23-0015-0215--

第一章 大同-天镇地区构造特征

大同盆地地质特征及含油气性 承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2009-09-24

第一章大同盆地区构造特征 在地质研究中,大同盆地实际上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口泉断裂以西、以云岗-平鲁块坳为主体的古生代、中生代含煤盆地;另一层则是指位于口泉断裂以东,雁门关隆起以西之间的新生代裂陷盆地(又称之为桑干河断陷)。大同盆地位于北北东向展布的汾渭裂谷系的北端,其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与整个裂谷系关系密切。由于整个汾渭裂谷系活动主要在新生代,因此中生代及以前时期其基本作为华北地台的中央部位而与之整体演化。 本次研究是受中石油集团华北油田委托,通过分析区域内的地质特征来研究其可能的含油气性;研究范围以盆地内这两个区域为主,两个区域均是北东走向,西部的煤盆地由于煤田的勘探,浅部地质资料较多;东部的新生代裂陷则基本上没有勘探资料。鉴于此,我们以东部地质分析为主,兼顾西部,从构造、地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此论证本区的含油气性及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 一、区域构造特征 纵贯山西南北的汾渭裂谷系介于秦岭构造带和阴山构造带两个巨型构造带之间,是华北地台(陆台、断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而南北两端呈北东向,故使其总体构造呈一个拉长的“S”形;构造格架形成于中生代,自新生代以来在中部地区由于构造活动,形成了纵贯全省的断陷带;主体部分隆起的特征明显,构造形迹发育。 汾渭裂谷带为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北东向斜列的新生代盆地。两侧为新生代以来隆升的高原山地,西侧为吕梁山、云中山、芦芽山、管涔山、洪涛山山脉和以西至黄河谷地的高原低山区;东侧为中条山、太岳山、太行山、五台山、恒山山脉。盆地区以大同、忻定、晋中、临汾—运城、芮城盆地为主体,向北东包括河北省境内的延怀、蔚县盆地,南西以临汾--运城盆地隔黄河与陕西的渭河盆地相连。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应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圈出了一系列典型的“山”字型构造及“多”字型构造(如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山西中部汾渭地堑的多字型构造等)。 本区域目前已认识到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图5—1)主要有: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d

延长油田石油地质特征 摘要: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属低孔隙度、特-超低渗透率。其石油地质特 征表现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岩性和成岩作用控制物性,物性控制含油性,缺乏局部构造,为典型 的岩性油藏。冲积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高水位体系之间的相对低水位体系的三 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本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段。本文在储层沉积相研究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储 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油气富集规律。 关键词:延长油田长6 特-超低渗岩性油藏沉积微相 1 前言 延长油田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勘探开发历史,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即位于此。截止2003年底延长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1206×104t,含油面积215.5km2(图1)。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油层改造工艺的进步,油田勘探开发步伐稳步加快,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03 年原油产量达25×104t。其特-超低渗、浅埋藏油层的储集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区域地质条件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7~10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具有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图2)。区内第四系直接不整合覆盖在三叠系延长组之上,钻井资料仅揭示了三叠系延长组中、上部地层。其中,延长组长1油层组残留厚度变化很大(0~200m)其它层段厚度比较稳定。勘探开发目的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为大型内陆湖泊。晚三叠世中—早期(T3y2沉积期)是湖泊发育的全盛时期,沉积了广泛分布的油页岩,是盆地内的主要生油岩,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晚三叠世中—晚期,随着湖盆的不断萎缩,湖泊外围以河流与三角洲沉积为主,北东部斜坡上以河控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物呈裙边状分布,平面上相带分布明显,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冲积平原相,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前三角洲相和半深湖—深湖相。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相带内砂体发育,为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储集条件。沉积环境是影响本区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 3.3.1长63 长63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从沉积微相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有4个砂岩主体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形态与指状砂坝相似,主体带的砂岩厚度大于15m,砂地比大于0.4。4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为分流间湾相隔,其砂地比为0.20~0.39。 建设型三角洲向湖推进时,由于堆积速度较快,各种微相沉积可以互相连接组合,所谓的指状砂坝就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砂坝等组合成的指状砂体,因此,砂岩主体带和较薄地带之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

(区域)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 表五变质岩结构构造的主要特征表 5.变质岩石大类的主要鉴别特征。 表六主要变质岩类型的鉴定特征表

6.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命名方案和方法。 接触变质岩是在岩浆活动(包括侵入和喷出)过程中所散发的热或挥发分作用于围岩发生变质作用所生成的岩石。按接触变质作用因素和方式可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烘烤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变质岩。 ① 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 对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可以冠以“热接触”字样,如:热接触大理岩;或以“角岩”这一基本名称结合主要成分(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命名,如:长英质角岩、辉石斜长角岩。对热接触变质作用较弱、保留原岩组构者,则以原岩类型为基本名称,冠以“角岩化”进行命名。如:角岩化泥(页)岩、角岩化钙硅质板岩。 ② 接触交代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 最利于接触交代作用进行、具有重要成矿物意义的是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类接触交代生成的“矽卡岩”。随碳酸盐围岩成分的不同,抽生成的矽卡岩分为钙质矽卡岩和镁质矽卡岩两类。 矽卡岩的命名是以组合矿物种属及其量比,遵循“少前多后”的原则命名。若岩石具有斑杂状、角砾状或条带状构造,则冠以构造名称,如:角砾状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等 镁质矽卡岩的命名也是以组合矿物其量比结合特殊构造命名,如:橄榄透辉石矽卡岩、条带状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 ③ 蚀变岩的分类与命名 对于保留部分原岩组构的蚀变称为“×××化”;对于原岩组构彻底改变者,则以蚀变产物为依据命名。 不彻底的各类蚀变,通常是以蚀变形成的新生矿物结合原岩命名,如蛇纹石化××岩、绿泥石化××岩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金属矿物在围岩中聚集,当未达到工业品位时也用“化”,这与前面“蛇纹石化”等的意义是不同的。 ④碎裂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 碎裂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岩石类型取决于原岩类型和应力强度,其分类和命名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